教科版科学三上《七、纸》ppt课件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三上《纸的观察》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纸的观察》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纸的观察》教案一. 教材分析《纸的观察》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部分。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纸的特性,了解纸的来源,以及探究纸的吸水性、柔韧性和可燃性等性质,培养学生对物质的观察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对物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纸的特性可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对纸的吸水性、柔韧性和可燃性等性质可能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探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思考,帮助他们建立对纸的特性及科学探究的认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纸的来源,知道纸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纤维;能够观察到纸的吸水性、柔韧性和可燃性等性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等方法,培养对物质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观察到纸的吸水性、柔韧性和可燃性等性质。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等方法,探究纸的吸水性、柔韧性和可燃性等性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纸的特性,了解纸的来源。

2.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纸的吸水性、柔韧性和可燃性等性质。

3.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教师准备纸张、水、火源等实验材料。

2.学具:学生准备记录本、画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纸张,引发学生对纸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纸是从哪里来的吗?纸有哪些特性呢?”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纸的来源,知道纸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纤维。

同时,教师展示纸的吸水性、柔韧性和可燃性等性质,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纸的吸水性、柔韧性和可燃性等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享,通过讨论的方式,巩固对纸的特性及科学探究的认知。

小学科学三年级第三单元《纸》课件

小学科学三年级第三单元《纸》课件

贺卡 纸铅笔
二、研究纸(实验)
(1)纸的不同方向抗拉性如何?怎么研究? (2)纸的吸水性和什么有关?怎么证明? (3)透明度实验怎么做?要注意什么?
实验内容 1、观察各种纸的颜色、厚薄、 软硬各有什么不同?
颜色:白色、黄色等 厚薄:有的厚、有的薄 软硬:有的软、有的硬 复印纸结实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西 汉
用布絮为原料造纸的新技术, 生产了大量轻便、便宜 的纸张,促进了人类科 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由蔡伦监制的纸被称为 “蔡侯纸”。
你见过那些纸,他 们都有什么用途?
课本 书签
工艺纸灯罩
纸杯
报纸
牛皮纸
宣纸
得出结论
各种纸的颜色、厚薄、软硬各 不相同 不同种类的纸的结实程度也不相 同;同种纸横向比纵向结实。
2、比较卫生纸和复印纸的结实 程度? 3、吸水性实验:用滴管在每种 纸的中央滴一滴水,观察哪种纸 的吸水性最好?
卫生纸吸水性较好, 复印纸吸水性较差
不同种类的纸吸水性不同。
4、透明度实验:把每种纸对着 光看一看,哪种纸的透明度最好 ?
那今后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 你打算怎么做?
聪明的小科学家们,说一说未来的纸 什么样?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统计我们每学期要消耗多少纸:根据 自己使用纸张的情况,统计全班同学 纸张的使用情况。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卫生 纸透明度较好, 复印纸透明度较差。
不同种类的纸透明度也不一样。
三、造纸过程
现在我们用的纸用什么做原料, 怎样造出来的呢? 主要原料是木材,废纸稻草、旧棉布等也 可以造纸。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天气-观测云》PPT课件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天气-观测云》PPT课件
体。 4.高于层云,看上云像棉花一样的云叫__积__云___。
课堂练习
二、判断题
1.晴天的时候,天空中是没有云的。(×) 2.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就是积云。( ×) 3.看天上的云可以推测天气状况。(√ ) 4.云在天空是不会变化的。( ×) 5.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但是也能发展成积雨云,并形成雷阵雨天气。( √)
三、连线题
课堂练习
积云
卷云
层云
课堂练习
四、填图题,下图各种云的特点及与天气的关系,将空白的地方填写完整。
种类 卷云 积云 积雨云 层云 雨层云
形状 像羽毛像绫纱
像棉花团 形成高大的云山
像毛玻璃 布满天空
位置 最高
2000米左右 更低 低 更低
天气 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
天气晴朗 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
阴天:云量很多 (很难见到太阳)
新知探究
• 把天空当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 圆面内。
➢ 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就是晴天。

什么情况是多云和阴天呢?
新知探究
➢ 如果云量不超过3/4,就是多云。

新知探究
➢ 如果云量超过3/4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怎样对云进行分类呢?
云的生成,外形特征,量的多少,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反映了当时大气的运动、 稳定程度和水汽状况,而且也是预示未来天气变化的重要征兆之一。
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 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新知探究
天气
晴天:无云或云量少 (太阳总能看见)
多云:云量较多 (太阳时常可见)

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科学《神奇的纸》优秀课件

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科学《神奇的纸》优秀课件
教案反思
1.教学内容方面:本节课涵盖了纸的来源、制作过程和神奇特性,但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把握重点和难点,确保学生能够掌握。
2.教学方法方面:实践操作和课堂讲解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但在课堂提问环节,应注意引导性问题设置,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时间分配方面:各环节时间分配基本合理,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和掌握程度,适时调整教学进度。
1.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纸的来源、制作过程以及神奇特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2.拓展延伸:
(1)让学生了解纸的环保知识,提倡节约用纸。
(2)研究不同类型的纸张,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3)开展“变废为宝”活动,利用废纸制作手工艺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
3.纸的神奇特性:吸水性、透光性、强度等。
-补充说明:可通过实验现象和实际应用,让学生认识到纸张的神奇特性,并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三、实践情景引入解析
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纸张,并思考其来源和特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四、例题讲解解析
五、作业设计解析
1.作业题目:涵盖纸张的用途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纸的来源和制作过程,增加趣味性。
二、时间分配
1.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让学生观察纸张,激发兴趣。
2.新课导入:10分钟,讲解纸的来源、制作过程。
3.例题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测试纸特性的方法。
4.随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分组实验,测试纸的特性。
5.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科学《神奇的纸》优秀课件
一、教学内容

2019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7《混合与分离》教案

2019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7《混合与分离》教案

2019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7《混合与分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混合与分离》是2019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节内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对混合物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

他们已经学习过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对于混合物分离的方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形象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混合物的概念,掌握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混合物的概念,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2.难点:混合物分离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技巧。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沙子、铁粉、食盐、水、磁铁、过滤纸、漏斗等。

2.教学工具:显微镜、实验台、试管、烧杯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沙子和铁粉的混合物,引导学生思考混合物的概念,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如何将沙子和铁粉分离开来吗?”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用磁铁和过滤纸分离沙子和铁粉的混合物,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混合物分离的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讲解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和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所学的方法分离其他混合物,如食盐水、沙子和水的混合物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总结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和操作技巧。

湘教版科学三上6.3《纸》教学设计

湘教版科学三上6.3《纸》教学设计

湘教版科学三上6.3《纸》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6.3《纸》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纸的来源、种类、特点以及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纸的来源,纸的种类,纸的制作过程,纸的用途四个方面。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操作和表达能力,但对于纸的来源、制作过程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纸的来源、种类、特点以及制作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纸张,节约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纸的来源、种类、特点以及制作过程。

2.难点:纸的制作过程,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节约用纸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演示法:教师通过实物展示,生动形象地讲解纸的制作过程。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类型的纸张,如白纸、报纸、作业纸等。

2.准备纸的制作工具,如纸浆、模具、染料等。

3.准备与纸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4.准备小组讨论的卡片,用于学生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类型的纸张,引发学生对纸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呈现纸的来源、种类、特点以及制作过程,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纸的相关知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讲解纸的制作过程,并演示如何制作纸。

然后学生分组进行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纸的制作过程的掌握情况。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节约用纸?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节约用纸的意识。

纸课件-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纸课件-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改造环境
一些动物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改变环境,如 蚯蚓松土、蜜蜂采蜜等。
与人类的关系
动物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 家畜、宠物、野生动物等。
04
地球的奥秘
地球的结构与特征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 ,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物质组成和特 征。
地球的外部特征
地球的物质组成
地球由多种元素和化合物组成,包括 岩石、土壤、水、空气等,这些物质 组成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有 重要影响。
地球的资源与保护
地球的自然资源
地球上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 源等,这些资源为人类的生存和
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和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需要采取科学合理
的管理措施和开发方式。
环境保护意识
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倡 导绿色生活和低碳发展,减少人 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
根据植物的特征和生长环境,可 以将植物分为不同的种类,如草 本植物、木本植物、水生植物等 。
植物的特征
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如 叶子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这 些特征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区分 不同的植物。
植物的生长过程
种子发芽
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芽 ,长出根和茎,逐渐形成 植物的形态。
生长阶段
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表 现出不同的生长特点,如 快速生长期和成熟期。
开花结果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开花 结果,完成生殖过程。
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01
02
03
04
光照
植物需要光照进行光合作用, 不同的植物对光照的需求不同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1第一单元水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渍不见了,是因为水变成了(水蒸气)。

第二课《水沸腾了》1.(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2.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3.水在加热过程中,观察到的变化有(刚开始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会产生气泡,水面会看到热气,容器内壁出现大量的小水珠)等。

第三课《水结冰了》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会结冰。

2.水结冰后体积(增大),占据了更大的空间,所以冰块(浮在)水面上。

3.实验时,往烧杯里的碎冰加食盐,从而(降低温度),使试管里的冰更容易结冰。

第四课《冰融化了》1.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的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3.用吸管对着冰块某个部分吹热气,被吹的部分会被(融化),甚至会将冰块吹穿。

4.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

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1.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没有(沉淀)。

2.许多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比如(小苏打、味精、食盐、白糖、红糖)等。

3.一般情况下,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50毫升的水大约可以溶解食盐(18)克,溶解小苏打(5)克。

第六课《加快溶解》1.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2.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第七课《混合与分离》1.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把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和水分离出来,可以用(蒸发)的方法。

3.把一杯浓盐水放在阳光下,让杯里的水(蒸发),已经溶解的食盐会被(分离)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