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凉山兄弟》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何去何从_现代性中的成年礼_读刘绍华的_我的凉山兄弟_袁兆宇

何去何从_现代性中的成年礼_读刘绍华的_我的凉山兄弟_袁兆宇

何去何从:现代性中的成年礼———读刘绍华的《我的凉山兄弟》袁兆宇现代化与疾病的孪生关系既是现代性分析的着眼点,也是人文社会医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自1995年在静脉吸毒人员中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者以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艾滋病疫情数便持续上升。

直至目前,凉山州仍是我国艾滋病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龚煜汉等,2014)。

这一发展趋势在人类学家眼中并非艾滋病传播的自然结果。

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博士、台湾学者刘绍华于2002年夏天进入凉山利姆地区开始初步调查①,2004年12月正式进入利姆村落,进行为期一年的田野研究。

《我的凉山兄弟》是这项研究的总结性成果,刘绍华用“凉山兄弟”这一类同于“土匪兄弟”的污名概念为书名,表明本书继承了医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分析的传统和批判框架。

②她将利姆地区的毒品与艾滋病现象放在中国现代性发展进程中加以分析,进而试图“说明造成(利姆地区)海洛因和艾滋病双重流行病的复杂因果链”(刘绍华,2015:17)。

读书的英文版Passage to Manhood :Youth Migration ,Heroin ,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男子成年礼:中国西南的青年移民、海洛因与艾滋病》)于2011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被英国皇家人类学研究院称为“研究传染病的社会科学学者和艾滋病政策制定者的必读书”。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对本书的介绍与评论:(1)按照现代性的发展逻辑简要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呈现刘绍华对利姆地区毒品与艾滋病现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2)讨论该书在现代性分析中嵌入主体性的方法论进路;(3)聚焦于主体置身其中的地方社会与国家典范之间的关系,挖掘本书将现代性置于这一张力关系之中的理论意涵。

32①②“利姆”是刘绍华为保护报道人,对凉山当地某乡村所用的假名。

在医学人类学的批判作品中,法莫对海地艾滋病疫情的分析堪称典范,他将艾滋病疫情流行与社会不平等联系起来并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Farmer ,2001)。

读书笔记《我的凉山兄弟》

读书笔记《我的凉山兄弟》

读书笔记《我的凉山兄弟》本书所描述的是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世人讶异於中国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上海的繁华成为耀眼新星。

与此同时,同样是在中国,却有这麼个任由艾滋病人凋零的乡间。

本书让中文的读者明白诺苏是如何走到今日看似日益“文明”的汉化之途;让读者明白他们付出了多少生命转型的代价;让读者明白这个世界的运作逻辑如何不利于边缘的独特性;让读者明白无需恐惧、歧视凉山的诺苏人;让读者明白吸毒者、艾滋感染者的生命无奈与尊严需求;让读者明白再边缘的年轻生命也有追求灿烂的渴望。

毒品艾滋贫穷、落后、毒品、艾滋与留守儿童这些都是我是我想到凉山所联想到的名词两年前是“最悲伤小学作文”,前阵子是“格斗孤儿”,人们眼里凉山破烂不堪,一片荒凉。

海洛因成了诺苏年轻人眼中的现代性象征诺苏年轻男子为了自己的一场成人礼,沾染了毒品,但他们却自以为是抓住了时代,后来却因为没有钱而选择静脉注射接着带来了艾滋……等到政府采取行动时,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然而,行动却失败了。

这背后的根源,是对少数民族的偏见。

流动青年新兴成人礼新生活、新认同踏上探险之旅落入灾难混沌性别与药物城市隔离终结扭曲的成人礼艾滋流行疫情浮现这些都是流动青年们所遭受的困苦,他们紧紧抓住城市而城市始终不接纳他们,使他们处在一个一个的边缘艰难前行,即使头破血流也要完成自己的成人礼这更像是一场朝圣,几代人惨痛代价的朝圣流动青年中不仅有青少年,还有女孩们沉重的生活负担,婚姻的困扰,还有无尽的绝望让她们选择了出门去追求自己的生活,但只能靠贩毒为生,并过得光鲜亮丽这一群被“逼下凉山”的兄弟们,该何去何从?“如今,这里的毒品问题虽已消减,艾滋却早已成为不定时炸弹,谁都说不准何时会彻底爆发。

但是,连年轻女子都大量外移,乡里年轻人所剩无几,这里愈来愈像中国中原与沿海地区的寻常农村。

我体悟到,我正在见证一场更为彻底的汉化之途。

”诺苏人在短短半世纪中,所经历的空前巨变:从部落社会跃入社会主义集体公社制,再一百八十度翻转到资本主义市场改革的错综复杂过程恍若在历史上一眨眼的片刻,诺苏人的生存时空顺着现代性的方向随风而逝,速度之快,任谁都头晕眼花历史之殇永远都磨灭不了那么请善待我的凉山兄弟们。

凉山兄弟:他者的苦恼

凉山兄弟:他者的苦恼

凉山兄弟:他者的苦恼作者:麻国庆来源:《财经》2015年第23期2014年,我有机缘与刘绍华博士长时间交流后,了解到她对彝族社会围绕着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进行了长时间的民族志田野调查,写作了《我的凉山兄弟》一书。

这是我看到的近年来西南民族疾病与社会文化方面难得的优秀民族志作品。

我个人接触到疾病与社会文化的研究,还是十多年前在大小兴安岭做的鄂伦春族调查和研究。

在我调查的鄂伦春社会,疾病、自杀、异常死亡率非常高。

天花、呼吸系统疾患、痣疾、与月经有关的疾病、遗传性梅毒、眼病等,都和居住有着相当的关系。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鄂伦春社会,(都市)文化也开始伴随着文明病的病原菌进入。

在上世纪30年代,这一区域的鄂伦春族已经染上鸦片,引发了很多卫生和健康的问题。

由于全球化运动,人口流动性越来越高,各种疾病的流行又以一种新的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比如毒品与艾滋。

在西南彝族社会特别是大小凉山的彝族社会,人们所染此毒和此病,都是在离开本乡本土、出去“闯世界”的过程中掉入泥潭和罪恶的深渊所致。

由个体而及群体,逐渐成为当地的“社会病”。

绍华博士在讨论彝族社会毒品和艾滋的问题时,不是简单地以一种传统说教式的框架,比如国家与社会、传统与现代、全球化与地方化、民族与国家等二元模式来展开填空式的叙述,而是以自己作为观察者、研究者,与他们长时间地交流、对话、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与文化活动之中,同时又与这个社会保持了一种人类学上说的研究距离,与所研究的社会保持了进与出的密切关系。

她在田野中把握到了彝族社会的脉络,将这一社会由毒品和艾滋所引发的个体、家庭、群体、社会,及其所面临的焦灼、不安、困惑、苦恼,以及渴望与生存等种种身体与社会的病例,聚焦在现代性、全球性、政治经济体系、国家主导等分析视角下,进而展开对研究对象的讨论和思考。

对于个体的研究,传统的人类学一直是把个体纳入群体或社会中予以思考,强调对于集团的研究,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个人的研究。

【最新推荐】《我的凉山兄弟》读书笔记-精选word文档 (2页)

【最新推荐】《我的凉山兄弟》读书笔记-精选word文档 (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我的凉山兄弟》读书笔记一方面,诺苏人在当代中国的边缘社会地位,使得这些年轻人易沦为中国全球化经济转型下的牺牲者。

在改革开放时代,他们的生命充满了难以克服的困境,失业、赤贫、迷惑、危险、苦难等是家常便饭。

而另一方面,他们也衷心拥抱全新的自由,在传统诺苏男性认同与崭新生活方式的概念交错下,尝试各种可能性。

换言之,虽然利姆的年轻人面临诸多困难,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向往与追寻尽管失之鲁莽,但至少刚开始时他们有机会衷心实现自我。

《我的凉山兄弟》首先这是一本非常专业的社会调查,文字里面的专业性超过我的想象。

以前看的社会调查大都是记者写的,更加故事性和文学性,侧重于用故事的陈述去感染读者,但细究下来大部分的结论都是作者感性而发。

这本书就像我们课上要看的essay一样,用将田野调查的过程结果都理论化了。

看起来略显生涩,但算是给我自己打开了看书的一个新分类。

给我一些全新的思考方式的灵感。

我对事物的思考充满了主观和个人感情色彩,并带有强烈的个人倾向性,不为外界所动。

但是一种理性的,对事物更有条理的分析的确是更加科学,更加透彻的。

其实这个调查的主题是很有趣的。

表面上来看,只是边陲的乡镇,一些人,一些病。

但是从书中发散开的思考,其实囊括了中国的许多重要话题。

中国现代化对于边缘地带的冲击,广袤农村地带在改革开放后的边缘化,青年对于现代化浪潮的向往和迷茫,国家政策与旧社会规范的冲突,法律与人性的冲突...社会调查就是这样的迷人,那些恢宏的,复杂的问题其实时时刻刻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发生。

这些东西是全人类的,是普遍的。

作者在研究这个很狭窄的议题的时候也说过,他思考的问题并不是这个社会,这个现象,这个疾病,而在于探讨全球化这个重要恢宏的议题。

谈到这本书的元素,凉山地带身份的多重性也是作者乃至像我一样的读者会关注到的一个点。

《我的凉山兄弟》读后感

《我的凉山兄弟》读后感

《我的凉山兄弟》读后感《我的凉山兄弟》读后感篇一《我的凉山兄弟》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凉山地区兄弟姐妹们生活的认知大门。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像个懵懂的探险家,一头扎进了凉山这个对我来说既神秘又陌生的世界。

书里描述的那些场景,那一个个凉山兄弟的故事,就像一部部微电影在我眼前放映。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书中描写凉山兄弟的传统习俗。

那些习俗对他们来说,就像是大树的根,深深地扎在那片土地上。

比如说他们的葬礼习俗,那是一种对逝者极为敬重的方式,和我们平日里见到的大不相同。

这让我想到我们城市里的葬礼,虽然也庄重,但总感觉少了点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传统韵味。

也许这就是不同地域文化的魅力所在吧,就像不同口味的冰淇淋,各有各的特色。

但是呢,随着我继续读下去,我发现凉山兄弟面临着好多困难,就像乌云遮住了他们生活中的阳光。

贫穷、教育资源的匮乏、毒品的侵蚀,这些问题就像一个个恶魔,紧紧地缠着他们。

我读到那些凉山兄弟因为贫穷而无法接受良好教育的时候,心里就像堵了一块大石头。

我就想啊,教育不应该是平等的吗?为啥他们就要受到这样的待遇呢?难道就因为他们生活在偏远的凉山吗?这让我觉得很不公平。

我想起我自己,有时候还会因为学校的饭菜不好吃而抱怨。

可和凉山兄弟比起来,我这算什么呀?他们可能连吃饱饭都是个问题呢。

我就像个被宠坏的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

这时候我就觉得自己特别渺小,就像大海里的一颗小沙子,面对凉山兄弟的困境,我能做些什么呢?这本书让我对凉山兄弟有了深深的敬意。

他们虽然面临着重重困难,但他们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就像悬崖上的青松,无论风吹雨打,都顽强地挺立着。

他们努力地在自己的生活里寻找着希望的曙光,这种精神就像一束光照进了我的心里。

我想,我们是不是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去帮助他们呢?而不是只是在一旁看着,当个冷漠的旁观者。

这是我读完这本书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许这也是这本书想要传达给我们的吧。

《我的凉山兄弟》读后感篇二《我的凉山兄弟》,这本书真的是让我又爱又“恨”啊。

我的凉山兄弟读后感

我的凉山兄弟读后感

我的凉山兄弟读后感《我的凉山兄弟》是一部由作家杨绛所著的小说,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备受读者喜爱。

小说以凉山彝族为背景,讲述了一对彝族兄弟在大时代变迁中的命运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刻的社会变迁。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中,与主人公一同经历种种磨难和挑战。

通过兄弟两人的命运,小说展现了凉山彝族的生活状态和文化传统,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读者对这个少数民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小说中,主人公兄弟两人的性格迥异,一个是乐观开朗,一个是内向沉默。

他们在命运的洪流中不断奋斗,不断追寻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小说通过对兄弟两人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坎坷和无常。

小说还通过对凉山彝族社会的描绘,展现了大时代变迁中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社会的种种不公和不平等,让读者深刻地反思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小说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赢得了读者的一致好评。

它不仅展现了凉山彝族的生活状态和文化传统,还让人们对人性和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它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怀的作品,值得一读。

在我读完《我的凉山兄弟》之后,我深深地被小说中所展现的凉山彝族的生活状态和文化传统所吸引。

通过对主人公兄弟两人的命运的描写,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小说让我对凉山彝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了更深入的反思。

我由衷地推荐这部作品,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并感受到它的魅力。

我的凉山兄弟读后感

我的凉山兄弟读后感

我的凉山兄弟读后感《我的凉山兄弟》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影片,讲述了在中国西南地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一个小山村里,一个生活在贫困中的彝族少年阿多和一名来自城市的汉族志愿者老师陈静之间的故事。

影片通过展现彝族少年的生活、文化和信仰,以及城市文明与乡村落后的对比,揭示了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现实问题和挑战。

影片通过真实的情感和细腻的表达,引起了观众对于贫困地区教育、文化传承和民族融合等问题的深思和共鸣。

在影片中,主人公阿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好奇心的彝族少年,他在贫困的环境中生活,但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而陈静老师则是一名来自城市的志愿者教师,她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责任感来到凉山,希望能够帮助当地的孩子们改变命运。

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这部影片中交织在一起,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帮助,展现了一种跨越民族和地域的真挚情感和友谊。

影片中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贫困地区,这里的孩子们生活在简陋的条件下,教育资源匮乏,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影片通过展现阿多和陈静老师之间的故事,揭示了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现实问题和挑战。

影片以真实的情感和细腻的表达,引起了观众对于贫困地区教育、文化传承和民族融合等问题的深思和共鸣。

影片中的阿多和陈静老师之间的故事,展现了跨越民族和地域的真挚情感和友谊。

阿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好奇心的彝族少年,他在贫困的环境中生活,但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而陈静老师则是一名来自城市的志愿者教师,她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责任感来到凉山,希望能够帮助当地的孩子们改变命运。

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这部影片中交织在一起,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帮助,展现了一种跨越民族和地域的真挚情感和友谊。

影片通过真实的情感和细腻的表达,引起了观众对于贫困地区教育、文化传承和民族融合等问题的深思和共鸣。

影片中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贫困地区,这里的孩子们生活在简陋的条件下,教育资源匮乏,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刘绍华著《我的凉山兄弟》评介

刘绍华著《我的凉山兄弟》评介

刘绍华著《我的凉山兄弟》评介作者:宋玙席方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8期2016年5月24日,新京报一则题为《悬崖上的村庄》的新闻,报道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通向外界需要顺着悬崖断续攀爬17条藤梯一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很难相信,在如今仍然有孩子冒着生命危险爬着藤梯去上学。

而在与“悬崖村”同属昭觉县辖区的利姆乡,除了贫困,还有毒品和艾滋在這里纠缠和蔓延着。

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人员、人类学家刘绍华,在历经10年、长达20个月的深入田野调查后,完成了自己的又一著作《我的凉山兄弟——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

这本中文民族志,是从作者于2011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发行的Passage to Manhood:Youth Migration,Heroin,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改写而成,英文版同时被收入哥伦比亚大学韦瑟黑德东亚研究中心的丛书系列。

这套始于1962年的丛书,严格挑选现当代东亚及东南亚相关的学术书籍,在学界极具知名度和公信力。

此外,本书还荣获2012年“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会科学学术性专书奖、2014年台北国际书展“年度之书”大奖、2014年台湾“文化部”第三十八届金鼎奖非文学图书类优良出版品等荣誉。

作者著作另有《柬埔寨旅人》,2005年被《中国时报》评为“开卷十大好书”。

“这是一个关于探险玩耍、为非作歹、吸毒勒戒、艾滋茫然、世代差异、文化冲击和兄弟情谊的故事。

故事主角涉及一个‘恶名昭彰’、古称‘㑩㑩’的中国少数民族——凉山彝族(诺苏人)。

这样开场,不是因为我要借由这个族群的奇风异俗来写个耸动好看的故事。

正好相反,我想替他们的传奇‘翻案’。

故事起源于四川凉山州海洛因泛滥与艾滋蔓延的问题。

不过,问题不在毒品,艾滋亦非末路。

”刘绍华更深层关注的是透过这两个社会灾难,洞见当代中国卷入的全球化变迁中人的行为与福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凉山兄弟》读书笔记
阅完合上这本书时,第一点想到的是:竟然能在国内出版,
而且据说与台版的差异不大,至少目前的图书出版自由还是值得
称赞的。

作者刘绍华是是一位台湾的女性人类学家,就读于哥伦比亚
人类学博士,本书是她深入大凉山十年做的田野调查研究而著作,调查主要是针对在大凉山的腹地的彝族中流行的毒品和艾滋病泛
滥的现象。

虽然经常有看到支教大凉山的人拍的贫穷的孩子照片,尤其
是去年那个爬天梯去上学的孩子们的照片,让人惊讶于大凉山的
环境的落后和人民的贫穷,但这些照片却不如读这本书的过程中
被作者描写的人物和故事震撼的程度。

作者对于事实的披露,政府官僚作风的批评,以及指责简单
粗暴的民族政策,在国家鼓吹民族团结一致,精准扶贫共奔小康
的主调下,这种唱反调的论述总会显的不那么和谐,但这不正是
知识分子的学术志向和良心所在吗?看豆瓣上的评论,有人批评刘
绍华论据过于浅显,论点过于迁就,写作目的就是为了批评政府。

这些批评者真是自己没有勇气与主流意识形态对抗,反而用各种
伎俩来攻击一位相当有勇气的学者。

谈到勇气,这是我读完本书立刻想到的第二点:刘绍华的勇
气真是令人佩服!一个外乡女性,只身前往最贫穷的大凉山腹地,
无论是住宿环境还是饮食的卫生,都恶劣到让大凉山的人都在往
外逃,她这种逆行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

此外最初的时候她不通
当地的方言,沟通存在很大问题,无人能够帮助她应对如此恶劣
的生存环境,更令普通人感到“可怕”的是,她调查的不仅是一
群在城市人看来思想愚昧落后的农民,而且他们也是毒贩,吸毒
者和艾滋感染者。

她在大凉山竟然能够呆了一年,然后后期不断
的再次进入回访。

这种勇气我想来自于她作为一名学者的专业和
牺牲精神。

感谢刘绍华的专业,让很多对大凉山和彝族不了解的读者,
真正了解在大凉山腹地正在发生着怎样的社会巨变。

这种社会巨
变当然是在全球化和国家现代化的洪流之下,没有任何一个地域
能够不被夹流而下的。

作者指出从最初的国家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对于诺苏族的简单
粗暴的划分为彝族开始,诺苏族一直国家的威权之下不断地被边
缘化。

进入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的自由,让诺苏族
的每一个个体获得充分的个人自由走向现代,但伴随着发生变化
的是,以金钱交易为主的社会关系取代了传统的亲属关系。

诺苏族走向现代的过程却是伴随着阵痛的,年轻的诺苏人以
出去闯荡为自己的成年礼,但是由于他们不识汉字等原因他们无
法在大都市获得正常的谋生途径,因而大部分以偷盗和贩毒为生。

此外,吸食毒品因为历史的原因,在诺苏族被认为是尊贵的
身份的象征,诺苏闯荡的年轻人又染上了吸食海洛因的瘾症。


随着吸食和注射海洛因而来的艾滋病的蔓延。

因此,被拽入现代社会的诺苏人,陷入了贫穷,贩毒,吸毒,艾滋的恶性循环的泥沼之中。

本来背着落后的奴隶社会的诺苏族,如今又添上了毒品和艾滋两个标签,整个区域和社会不断的被边
缘化和污名化。

但是面对这种不断被边缘化的困境,诺苏人也展开了自救,
但是因为传统的社会和权威被现代性已经破坏只剩下骨架,所能
起到的作用真是微之又微,而且传统的权威的扩大受到国家权威
的极大限制。

自救无法完成,国家和政府的介入本来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但从作者调查的结果来看,政府的项目因为从上而下的官僚体系
和没有了解和尊重当地的文化遭到失败。

官僚体系的低效率甚至
高傲,当然不只是在大凉山,在其他地方也是如此。

作者所批判
的一切,如果真有政府部门负责人能够虚心听取的话,也许我们
的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紧张和对立会好很多。

大凉山的陷入毒品和艾滋困境中的彝族,只是快速发展中的
中国无数被落下的边缘人群的代表。

整个国家的现代性如果不考
虑让这群人也一起搭上车,那么他们将会变成庞大的国家现代性
巨坝里的蚂蚁。

千里之提,毁于蚁穴,不可不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