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测试题

合集下载

劝学同步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劝学同步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劝学同步测试题及参考答案劝学同步测试题及参考答案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1.将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写在其后面的括号内。

2.将文中画横线的地方补出原文漏掉的语句。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水为之,而寒于水为:②车柔以为轮以为: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须臾: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博见: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足: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备: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十步:⑧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镂: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⑩用心一也一:4.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因特定环境的需要,改变了原来的词性而生成与原有意义相关联的另一种意义,这种此法现象被称为词类活用,如《伤仲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奇”和“宾客”原本分别是形容词和名词,这里均为意动用法,分别理解为“觉得(他)很奇异”“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一样”。

请找出本文(补充完整后)中的活用词,完成下列表格。

活用词含活用词的`语句活用情况含义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加以解释。

6.请具体说出下列各句加点多义词的用法或意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善假于物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于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不戚戚于贫贱()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冰,水为之()车柔以为轮()为人谋而不忠乎()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而锲而不舍()蟹六跪而二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而儿醒,大啼()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声非加疾也()疾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必为有窃疾矣()假舆马者()假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而绝江河()满坐宾客……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佛印绝类弥勒()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君子生非异也()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7.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从形式上说,同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相同,但含义却大不一样,对于这种词法现象,我们称之为“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必修4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5课劝学(节选)

必修4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5课劝学(节选)

必修4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5课劝学(节选)测试题 2019.91,晁错晁错,颍川人也。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深。

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

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

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

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

由是迁中大夫。

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

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

”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上默然良久。

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

错衣朝衣,斩东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

还,见上。

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

吾亦恨之!”(节选自《汉书》)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不忍见祸逮身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适:通“谪”,贬谪。

c.绐载行市绐:欺骗。

D.吾亦恨之恨:痛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上发兵以御之②杀之以应陈涉B.①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C.①其意不在错也②齐国其庶几乎D.①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4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①错为人峭直刻深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③迁为御史大夫,请渚侯之罪过,削其支郡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⑦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A.①②③ B.②③⑤C.③⑤⑥ D.④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劝学测试题及答案

劝学测试题及答案

劝学测试题及答案在人的学习道路上,劝学是一种常见的策略,它通过一系列的测试题和答案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力。

本文将提供一套劝学测试题及其答案,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第一部分: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B. 万有引力是牛顿的发现。

C. 麦当劳是一家中餐连锁店。

D. 香蕉是一种动物。

答案:B. 万有引力是牛顿的发现。

2. 下列哪个选项是关于心理学的?A. 水是由氧和氢构成的。

B. 大气压随海拔升高而减小。

C. 学习可以改变个体的行为和思维。

D. 地球绕太阳运动。

答案:C. 学习可以改变个体的行为和思维。

3. 下列哪个选项是关于人体健康的?A. 长时间的工作对身体无害。

B. 定期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C. 熬夜对大脑功能有积极影响。

D. 不吃早餐对健康没有任何影响。

答案:B. 定期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第二部分:判断题判断题根据给出的陈述选择“正确”或“错误”。

1. 学习是一种持续终身的过程,不仅限于学校内的知识。

答案:正确2. 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获得好成绩。

答案:错误3. 动手实践是学习中重要的一环,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际应用是不够的。

答案:正确第三部分:填空题根据题目意思填入合适的单词或短语。

1. 学习的基础是________。

答案:阅读2. 刻苦努力和坚持不懈是取得好成绩的________。

答案:关键3. 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助于保持身体和________的健康。

答案:心理第四部分:解答题请简要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是多元智能理论?请举一个例子说明。

答案:多元智能理论是由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多种不同的智能类型。

例如,一个人可能在音乐方面表现出色,但在逻辑推理方面较弱。

2. 学习如何与生活经验相关联?请列举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答案:学习可以通过与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来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数学时,可以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购物和理财,来巩固数学知识。

《师说》《劝学》同步练习

《师说》《劝学》同步练习

高一语文《师说》测试练习一、基础选择题(85分,每小题5分)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B.不耻相师师:老师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懂得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3.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圣人无常师B.余嘉其能行古道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A.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D.其.如土石何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也,道相似也..必有师 B.彼与彼年相若C.吾从而..贤于弟子..师之 D.师不必6.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D.古之人不余欺也7.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B.彼.童子之师(那些)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士大夫之族.(类、辈)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是故无.贵无.贱(没有)8.下列各组句子中,“所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此先汉所以兴隆也C.圣人之所以为圣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9.选出对下列6句中加点的“于”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而耻学于师向②其皆出于此乎③于其身也④师不必贤于弟子比⑤不拘于时⑥学于余A.全相同B.各不相同C.只有①⑥相同D.只有②③⑤相同10.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师.道不传也久矣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1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之.学者必有师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1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师”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古之学者必有师.A.吾从而师.之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C.吾师.道也D.犹且从师.而问焉1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取②彼童子之.师的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标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⑤士大夫之.族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A.①和③相同B.②和⑤相同C.①和⑥相同D.②和④相同14.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读,古人指文辞的休止和停顿处。

《劝学》习题

《劝学》习题

劝学(练习测试)一、填空1.假舆马者,,而致千里。

2.故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3.蚓无,,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4.积善成德,而,圣心备焉5.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

6.课文标题是“劝学”,文章开篇即揭示了中心论点:,意思是说:。

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二、区别下边各句子里加黑的词的用法。

(1)(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者)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见者远无可寄托者(3)(而)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致千里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个“于”都是介词,前“于”相当于“从”,后“于”相当于“比”;善假于物也——介词,相当于“向”。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一种特殊的指示代词,不能象其他代词那样单独作句子成分,只能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者“的地方”、“……的事物”的意思;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表判断,助词。

3)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以不译出来;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

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表示修饰和被修饰关系。

可译作“地(de)”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连词,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于是”。

三、选择词义。

1.“疾”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①小病,②苦痛,③痛恨,④快、迅速,⑤强、猛烈⑥通“嫉”,妒忌,⑦弊病,缺点。

试确定下面句中的“疾”字该选用哪一个义项,在后面()里标明号码。

劝学》测试题

劝学》测试题

劝学》测试题劝学》测试题(时间:30分钟分值:100分)一、自我检测(18分)1.选出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

木直中绳(zhòng),参省(cān),锲(qì),跬步(guǐ)。

2.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停)3.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

上食埃土,上饮黄泉,用心一也。

(使用)4.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名式相同的一项是: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D。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二、请你练一练(14分)1.假舆马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09山东)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得意。

(09安徽、10浙江)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07山东)4.XXX跪而二螯。

(11四川)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2上海)6.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12上海)三、名句填空(20分)1.故木受绳则直,XXX则利。

人非生而知之,_______。

_______。

(07川、10陕苏、12北京安徽)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_______。

_______。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XXX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

_______。

(09全国2、09山东)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06北京、11沪)4)登高而招,臂非加长,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致千里;假舆马者,非能行也,而绝江河。

善假于物者,方能致远。

(08全国、08天津)5)积善成德,日积月累,风雨兴焉。

圣心备焉,方能成就大事。

(10皖、11福建、12山东)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09天津、10闽)7)非能水也,能登舟而过之;非能山也,能涉山而行之。

君子生非异也,能假于物而成其事。

学习篇.笃行测试题答案

学习篇.笃行测试题答案

学习篇.笃行测试题答案苏教版 45分钟课堂达标测试(劝学(节选))筑基达标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并标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吾闻而盼矣()(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其曲中规()(5)虽有槁暴()(6)则汪应辰而行无过矣()(7)君子生非异也()提示信息:字音依靠鼓腮,通假字主要存有字音相近、字形相似两种情况。

答案:(1)kuǐ (2)qì (3)lòu(4)zhòng (5)yòu 通“又”;pù (6)zhì 通“智” (7)xìng 通“性”2.表述下面的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1)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蚓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弱()提示:古今异义主要靠识记。

答案:(1)古义:长江黄河;今义:泛指大河。

(2)古义:爪子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3.以下句子中不不含通假字的一项就是()a.木直中绳,以为轮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汪应辰而行无过矣c.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d.君子生非异也,仁义AcO物也提示:a项中“nf!蓖āа保b项中“知”通“智”;d项中“生”通“性”。

答案:c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闻而盼矣:扶住脚后跟。

b.声非加疾也疾:快,这里引申为“洪亮”。

c.假舆马者假:凭借,利用。

d.而绝江河绝:断绝。

提示信息:d项“绝”:涧,横越。

答案:d5.表述以下各句中“而”字的用法。

(1)吾尝终日而思矣()(2)览胜而一招,臂非加宽也,而见者离()(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蟹六跪下而二螯()提示:本题帮助我们整理“而”字的用法。

参考答案:(1)连词,表中润色(2)连词,表转折(3)连词,表中环环相扣(4)连词,表并列6.表述以下各句中“矣”字的用法。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提示信息:本题协助我们整理“矣”字的用法。

孙权劝学测试题及答案

孙权劝学测试题及答案

孙权劝学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孙权劝学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三国时期
答案:D
2. 孙权劝学的对象是谁?
A. 刘备
B. 诸葛亮
C. 曹操
D. 周瑜
答案:D
3. 孙权劝学时,周瑜担任的官职是什么?
A. 丞相
B. 太尉
C. 都督
D. 将军
答案:C
二、填空题
4. 孙权劝学的故事中,孙权对周瑜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现在______,不可不学习。

答案:当权
5. 孙权劝学的故事中,孙权认为学习可以______。

答案:增长才干
三、简答题
6. 请简述孙权劝学的故事内容。

答案:孙权劝学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孙权是东吴的君主,他看到
周瑜虽然有军事才能,但文化知识不足,于是劝周瑜要多学习,以增
长才干,更好地为国家效力。

7. 孙权劝学的故事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孙权劝学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职位,都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更好地履行职责,为社会做出更大的
贡献。

四、论述题
8. 结合孙权劝学的故事,谈谈你对“活到老,学到老”这一说法的理解。

答案:孙权劝学的故事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无论年龄大小、职位高低,都应该保持学习的态度。

这与“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法相吻合,意味着我们应该把学习当作一种终身的追求,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测试题(时间:分钟分值:分)
一、自我检测:(18分)
1.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zhòng)参省(cān)锲(qì)跬步(guǐ)
B.輮(róu)槁(gǎo)暴(pù)螯(áo)骐骥(jì)
C.虽有槁暴(yǒu)砺(lì)驽马(nǔ)蚯蚓(yǐn)
D.生非异(shēng)须臾(yú)镂刻(lóu)闻者彰(zhāng)2.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
A.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停)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极)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死)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3.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使……弯曲)
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接近,放到……上)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D.上食埃土,上饮黄泉,用.心一也。

(使用)
4.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非生异也,善假于物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名式相同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食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6.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二、请你练一练(高考链接)(14分)假舆马者.(09山东)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09安徽、10浙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07山东)
蟹六跪而.二螯
吾尝终日而.思矣(11四川)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12上海)
四、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通,)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通)(通,)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通,)
一、古今异义
(1)劝学【】古:今: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古:今:(3)金就砺则利。

【】古:今: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古:今:
(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古:今:
五、一词多义
1.绝: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4)以为妙绝()
(5)佛印绝()类弥勒
(6)赞不绝()口
2.者: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或异于二者()之为
(3)昔者(),吾舅死于虎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6)来者()不拒
3.以:
(1)学不可以已()
(2)輮以为轮()
(3)无以至千里()
4.于:
(1)青,取之于蓝()
(2)而青于蓝()
(3)善假于物也()
5.而:
(1)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蟹六跪而二螯()
(3)吾尝终日而思矣()
6.生:
(1)君子生非异也()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7.强:
(1)筋骨之强()
(2)挽弓当挽强()
(3)赏赐百千强()
8.假:
(1)假舆马者()
(2)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3)假使吾不知书()
(4)乃吾前狼假寐()
9.望:
(1)吾常跂而望矣()
(2)德高望重()
(3)将以八月之望()
(4)日夜望将军至()
六、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2.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3.形容词作名词
其曲中规
4.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
5.形容词作使动用法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6.使动用法
輮以为轮
七、特殊句式
(1)君子生异也,善假于物也。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燥也
(5)輮以为轮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9)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八、重点句子翻译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燥也。

七、文学常识
荀子,名,(朝代)赵国人。

我国古代的家、家,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

他提出“”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主张“论”。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成排比,又善用比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