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俗文化概要27页PPT
寻访温州民间手工艺(ppt)

矾塑起源 ——一名童工的意外发现
矾塑的发现,是一个偶然,也是一个 必然。1925年冬,这是矾矿再平常不过的 一个日子。13岁的矾矿童工刘肇宝偶然看 到明矾结晶池里的一棵小草凝结上细微的 矾珠,晶莹可爱。这纯粹是个偶然。可这 名童工却是个有心人,13岁的刘肇宝是苦 孩子出身,7岁开始到矿山靠捡边角料贴 补家用。他有一双巧手,平时就喜欢用竹 子折动物、花篮。 发现漂亮的结晶明矾后,刘宝肇突发 奇想,用竹片折成青蛙、蜻蜓、鱼虾等动 物放入结晶池,过几天后拿出来一看,明 矾小珠子沾在竹片上,珍珠般熠熠生辉。 心灵手巧的小肇宝接着在铁丝上均匀地扎 上各种彩色丝线,再折成宝塔模型放在结 晶池里,经过一段时间后拿出来,整个模 型缀满了无数晶莹剔透的矾珠,经过彩色 丝线的映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冰雕更加瑰丽多姿。 尽管有此发现,但他只是当作 一种业余爱好。他一边在矿厂 上班,一边兴致勃勃地琢磨新 的设计。花篮、果木、亭阁、 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矾塑作 品就这样相继诞生。
(资料、ppt)
米 蛋 矾
塑:郑伊茹
(资料、ppt)
画:陈奕霖
(资料、ppt)
塑:张
煜
(资料、ppt)
米塑多用于寿庆、喜庆、贺礼、祭礼场合,主要包括: ①金杏子,用于庆祝小孩四个月,内容包括花鸟鱼虫、 蔬果禽珍; ②对周桃,用于庆祝小孩周岁,内容同上; ③生日寿桃,用于祝寿,内容同上; ④龙凤桃,用于祝寿,内容包括龙和凤,可以搭配到 生日寿桃里; ⑤茶盘斛,用于祝寿,将桃和瑞兽头堆成塔状,插以 戏剧人物; ⑥斛,又称大寿桃,用于祝寿或地方贺礼,插以百余 个戏剧人物,组成各种戏剧实景,并配以纸扎艺术。 ⑦祭礼用品,用于佛前供奉,内容包括八蛮(“八蛮” 是指在温州一带流传的八种瑞兽,各地略有不同, 多指:狮子、麒麟、大象、四不象、独角兽、老虎、 金钱豹、梅花鹿)、海味、戏剧实景。
温州民俗文化概要

永嘉昆剧
• 明嘉靖、隆庆年间,昆山腔经过改革发展成昆曲以后, 分化成雅、俗两部分,雅昆曲称为“正昆”,俗昆曲称 为“草昆”。永嘉昆剧则是俗昆曲的一部分,是地方化、 通俗化的昆剧。解放后只有永嘉县一个昆剧团,温州古 称永嘉,故称永嘉昆剧。因明代五大声腔,系从温州的 南戏发展衍变而来,温州既是南戏的发源地,又是明嘉 靖年间海盐腔流传地区,因此,有人认为,在永嘉昆剧 中,不但保留有“海盐腔”的遗音,而且可能还保留早 期“温州腔”的遗音,永嘉昆剧表演风格十分古朴而细 腻,比较生活化。
瓯塑
“瓯塑”又名“漆泥塑”,是从我国传统的堆漆工 艺发展而成。瓯塑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宋代温州漆 艺号称“中国第一”。瓯塑堆漆工艺装饰的经函在温 州慧光塔出土,迄今已近千年。1962年瓯塑被温州市 政府命名为温州优秀传统文化“四瓯”之一,瓯塑艺 术由此也得以更大发展。它是用桐油和泥碾细合成为 原料,运用堆塑技艺的手法,用于装饰寺院、庙宇门 壁和民间嫁妆品,耐洗刷而不退色,有“东方立体油 画”、“彩色浮雕”之称。具有构图自由,层次清晰, 色彩明快,立体感强的特点。
拦街福
• 拦街福举行之日通衢设红楼,扎花门,张布幔, 悬灯结彩。气氛热烈。街头还上演戏曲、弹词、木 偶,以及滚龙、踏高跷、猜灯谜几集各种文娱活动 之大成、同时家家设祭台、摆盆景。陈花卉,称作 “花祭”、店铺以减价招徕顾客,各方游客云集。 人晚灯灿辉煌管弦齐作,城门大开,任人出入、活 动至午夜才息。
乐清黄杨木雕
• “黄杨木雕”是我国木雕工艺的一个主要品种,以用黄 杨木为原料而得名。浙江乐清是我国黄杨木雕的主要产 地,故又称“乐清黄杨木雕”。黄杨木雕作为立体雕刻 工艺品单独出现,供人们案头欣赏,目前有实物可查的 是元代《铁拐李》,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始于清康 熙年间的乐清龙舟档头、档尾等处的人物、动物雕刻已 有相当水平,特别是圆雕技艺运用十分娴熟,这为黄杨 木雕在乐清的发展奠定一个极为有利的基础。近二、三 十年来,又涌现出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近10人。 木雕技艺也由原来以圆雕为主的形态,衍生出黄杨根雕、 劈雕、拼雕等多样形式,使乐清黄杨木雕成为我国传统 木雕中最具活力的品种。
温州民俗文化

春节
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 春、新正等,日期: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对于中国 人来说,最隆重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就是春节了。
风俗习惯:春节,我国城乡张 灯结彩,常举行一系列喜庆活 动,如放鞭炮、贴春联、贴窗 花和倒贴“福”字、舞龙、舞 狮、吃年糕、年画、爆竹.
元宵节简介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 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 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 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 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 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 “上元节”。元宵节习俗有赏花灯, 猜灯谜,吃元宵,踩高跷,舞狮子 等。
瓯绣
• “瓯绣”是我国名绣之一,至今已有800多年悠久历 史。。瓯绣技艺精湛,集绣、塑、雕、刻、嵌等工艺 于一体,并吸收中国画和油画色彩的表现形式,具有 较强的观赏性。小可精致细腻,大可气势磅礴,是浙 江省优秀的民间传统手工艺种类之一。2001年被列为 浙江省工艺美术重点保护品种。近年来在温州市政府 的重视下,瓯绣艺人进行了瓯绣传统工艺精品创作, 搜集、挖掘和整理即将失传的传统针法技艺。在上世 纪八十年代,一向以人物见长的传统艺术瓯绣,又发 展创新一种极有艺术价值的新品,即瓯绣人像绣、人 像发绣艺术,丰富了这项古老的传统工艺。
谢灵运
• 谢公义(385年-433年),字 灵运,浙江会稽人(今绍兴), 原为陈郡谢氏士族,汉族。东 晋名将谢玄之孙,谢瑍幼子, 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 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 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 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 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主要成 就在于山水诗。由灵运始,山 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 流派。
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 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 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 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 国元勋。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 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 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 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 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 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 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 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 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 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 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 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文化温州与中考语文PPT教案

➢ “竹枝词”里的民俗:欣赏几首描述温州拦街福的“竹 枝词”,分别用两个字依次概括每首诗的主题(83页)。
➢ 春许冬还愿如何?家家齐唱太平歌。拦街不用多祈福, 但得平安福已多.——《瓯江竹枝词》清 戴文俊。
➢
(祈福)
➢ 春祈饮福会拦街,酒醴笙簧处处皆。今夜出游新雨后, 春泥污损风头鞋。——《瓯江竹枝词》清 郭钟岳
➢ 下联:
第28页/共31页
➢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 字。(2007年中考题目)(4分)
➢ 轻轻yín (1) 诵着“永嘉四灵”的诗歌, 我们仿佛进入江南水乡美丽的田园风光之 中。徐照的《舟上》所描绘的是:坐在一 叶轻舟上的诗人停下船jiǎng (2 )举目tiào (3) 望,江畔坐落着四五户人家,在朦胧的 清晨中,晓光jìn (4) 润着月色,逐渐发亮 的晨光里,一片雾气弥漫在山色之间。
第10页/共31页
(2)总有一些习俗,勾起我们美 好的记忆。瓯绣,是温州的传 统工艺,早在唐宋时期,温州 民间就有“十一十二娘梳头, 十二十三娘教绣”的风俗。你
古时从温州诗少句女手从中艺小读.学习出瓯了绣这什门么信 息?(2006年中考题目)
第11页/共31页
“江城烟柳趋新晴,结伴嬉春著 屐行。
何用游山双不惜,棕鞋也似笋鞋 轻。” 生动反映了当时温州百姓穿着棕鞋游山踏青的情景。 ——《温州竹 第12页/共31页 枝词》
春节前后都有哪些习俗 呢?
1,掸新 2,办年货 3,备新衣 4,开门炮 5,过新春 6,闹新春
第13页/共31页
(1)(2008年中考真题):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
舞龙灯、闹元宵等传统习俗一直保留不变。
你知道温州人为什么要保留这些传统习俗
温州民俗风情

温州民俗风情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由于温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古老的吴越民俗遗存,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鲜明的商贸文化特色,是构成温州民俗特色的三大内容。
又说“入乡随俗”,如果你想来温州旅游或者想全面了解温州,那应该知道一些温州的传统习俗和温州人的生活习惯。
这里将逐渐向你介绍温州的传统节日,温州人生活的一些习俗.........文化艺术几乎所有的外地朋友都会这么说“温州话难懂,更难学”,温州话属于吴方言。
想了解温州话的常用词语吗?如果你想学的话,有温州话教学磁带可买。
如果你对温州语言兴趣很高,那就继续来看看或听听温州的曲艺,象瓯剧、昆曲、鼓词、道情等。
温州曲艺基本上永温州方言演唱,地方色彩很浓厚,其中特别是温州鼓词,在温州的广大地区十分流行。
温州的民间山歌、民歌也很丰富,温州还出了一盒vcd。
民间灯彩是什么?应该近来看看,非常有特色-浓厚的海洋文化特色,这些传统的灯彩现在越来越少了,小时侯每在过年时村里都会扎首饰龙;灯板龙我只见到一次;蒲歧的抬阁非常有名,现在还保留着这项活动而且经常出去演出。
这次昆明世博会,这些灯彩也搬去展览了。
温州的工艺美术,特别是乐清象阳镇的工艺美术可以说是享誉全世界,传统的工艺美术已经形成了规模不小的一种产业,特别是黄杨木雕和石雕,乐清市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就有七八位,象阳镇今年已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之乡。
古迹访踪不用多说,看官就知道里面讲的是什么,在这里,你可以看看温州地区的古桥梁、古屋、古塔、古寺院、古城墙等。
温州也有许多廊桥,不过没有美国那桥有名罢了。
如果你是温州人,也应该看看!古代建筑温州城郭雄伟,民居稠密,殿寺古塔峥嵘挺秀,又有各式各样坊表、桥梁、古井,散布城乡各地,古代建筑遗产颇为丰富。
言城郭,先后建过东瓯王都城,永宁县新城,东晋白鹿城,五代钱氏子城,乐、瑞、平、泰诸县城,以及明代金乡、磐石、蒲门、蒲歧、海安、永昌等抗倭城堡;言民居,有简单民宅,有合院式民居宅院,有黄淮、张璁等仕宦府第大宅,也有王叔杲等园林式别墅;言殿寺,以东晋永嘉崇安寺(唐称开元寺)为最早,此后代有兴建,规制日趋宏大,等等。
温州民间风俗

瓯绣,又称画帘,是浙江省温 市汉族传统艺术之一,产于瓯江 地区;中国六大名绣之一,也是 浙江“三雕一绣”别种工艺品之 一,由中国传统刺绣发展而来。 瓯绣是我国出口名绣之一,不仅 被国家珍藏, 还被作为国礼赠送, 有 “发绣 外交”之说。 瓯绣是 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
产。瓯绣构图精练,纹理分明、 线脚齐整,针法多变,绣面光 亮色泽鲜泡调和,动物羽毛轻松活泼,人物、兰竹都能绣 得精巧传神。它的特点是“主题突出,色彩鲜艳,构图精 练,绣理分明。” 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和地方风格。
彩石镶嵌的起源与温州本土一种石料有关。永宁江北罗浮乡, 也就是今天的瓯北千石村,出产一种松软的石料适宜雕刻,当地 人称之为“罗浮石”。因矿床所在处有华严尼寺,古时也称华严石 在《岐海琐谈》中提到,嘉靖年间, 永嘉主事周尹岱开采罗浮石,以镶 嵌器物杂具。罗浮石属叶蜡石之一。 由此看来,从青田经瓯北至泰顺及 福建寿山,确有一条叶蜡石矿的矿 脉存在。清光绪年间,温州开始批 量生产彩石镶嵌工艺品,大多应用 于红木家具上,雕刻题材有人物、 花草等。当时老城区打锣桥一带开 设的作坊店铺约有10多家1920年有 产品销往南洋,作品还参加日本东京的国际展览。抗战时上海小 东门形成了一个经销温州彩石镶嵌工艺品的中心。
苍南布袋木偶戏流传于苍南闽南方言区的单档布袋木偶戏,是 一种独特的民间戏曲表演形式。一座可由一个人挑着走的小戏台, 内坐一个艺人,手、脚、嘴巴并用,操纵数十个小木偶并演奏乐 器,便能热热闹闹演出一台戏。这一独特的表演在民间流传数百 年,现在全国同类艺术中已极为罕见,堪称中国木偶戏的活化石。 苍南单档布袋戏的戏棚是艺人随带的 戏台,由上下两截组成,均可装可卸。 搭装完整后,整个戏棚雕梁画栋,外 观像一座富丽堂皇的戏楼,故又称 “彩 楼”;各部件拆卸后,可与戏偶、道 具、 乐器等装成箱担,由艺人一肩挑着行 走。老艺人一年年在减少,读者在他 们口头上的优秀传统剧目,正面临消 失的危险。布袋戏艺人的平均年龄均在50岁以上。鲜有年轻人愿
温州的历史文化浅述课件

(2)温州文化要素●美术
乐 清 黄 杨 木 雕
瓯绣
乐清细纹刻纸
(3)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
(3)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世遗 国遗 省遗项目 市遗项目 项目 项目 (前三批) (前三批)
4个 40个 98个
362个
一、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发展规划。
(3)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
(3)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
(3)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问题一:文化保护与经济效益如何兼顾?
(3)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问题二:如何提升文化保护区的文化内涵.
(3)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问题三:城市建设中如何更多地体现温州文化特色?
• • •
文温温
化州州
的文文 保化化 护要渊
目
与素源
传
承
录
(1)温州文化渊源●史前遗址
远在五 六千年 前的新 石器晚 期,已 有先民 在这里 繁衍、 生息
(1)温州文化渊源●瓯、温州二词的来源
瓯
(1)温州文化渊源●东瓯建制
东瓯范围
东瓯王驺摇墓
(2)温州文化要素●城建格局
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年),郭璞卜 城。
二、继续深入开展非物质文 化遗产普查。
三、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体系。
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
五、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传承机制。
六、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宣 传展示的平台建设。
(3)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
《温州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施方案》
温州特色产品ppt

|温 州 瓯 绣 文 化
艺术特色
温州地处瓯江之滨,故名,亦名“温绣”。
瓯绣产品
瓯绣产品
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者将毛竹刮去青皮,通
过分层开片,煮熟抽丝,编织成竹帘,然后用颜料或彩线在上
面制成花鸟、山水、人物等作品。瓯绣的最大特点是针法繁多,
做工精细。如《松鹰图》中一只鹰就采用了扇形针、切针、平
帝海温 力有州 少鱼好 人盐, 知无丰 。寇乐
盗太 ,平 民时 安。 耕 织 保 妻 儿 。
温 州 特 色 风 情
目录
CONTENTS
01 温 州 瓯 绣 文 化 走进瓯越文化|
02 温 州 藤 桥 熏 鸭
温
州
人
美
食爱|
PART ONE.
温州瓯绣文化
瓯绣,又称画帘,是浙江温州的地方传统艺术,产于瓯江地区;也是浙江 “三雕一绣”特种工艺品之一,由中国传统刺绣发展而来。它与中国四大 名绣(湘绣、苏绣、蜀绣、粤绣)齐名。瓯绣是中国出口名绣之一,不仅 被国家珍藏,还被作为国礼赠送,有“发绣外交”之说
温州鼓词文化
介绍
温州鼓词按表演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平词”,指演唱历史传书、言情小 说、武侠小说的鼓词。凡逢红白喜事,或款待客人,或因争端认错罚词,曲调文雅, 抒情达意,赏心悦目;还有一种叫“大词”,又称经词,也称“娘娘词”,都在庙 宇中演唱,其形式颇似一种祭祀仪式。唱大词时,用一鼓一拍,擂大鼓,敲大锣, 曲调高亢、粗犷,比较原始,可以连唱几昼夜。 温州鼓词的表演形式以一人演唱为主,称为单档。演唱时,艺人的右前安放扁鼓, 其下的発脚上系一抱月(梆),前围幔,正中平摆牛筋琴。新中国成立后,一些艺 人又在右前凳脚上挂堂锣或钗,以增加表演气氛。表演时,艺人端坐椅上,左手执 拍,右手持鼓签(竹签),敲奏琴、鼓、梆、锣。温州鼓词有其鲜明的说唱特点, 它完全依赖于嘴上快慢得当、轻重有序的“口劲”,要求表演者兼生、旦、净、末、 丑于一身,做到交代情节要分明,神态表情要逼真,讲究抑扬、顿、挫,辅之以动 作、手势,从而在嘴上幻化出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营造出纷繁复杂的各种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