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历史篇 第一章 世界史观与历史思维汇总

合集下载

世界史上册第一部分世界古代、近代的思想文化

世界史上册第一部分世界古代、近代的思想文化

世界史上册第一部分世界古代、近代的思想文化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1、 文字的影响:对以后的字母文字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文字的影响:被西亚古代各民族所采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新月沃地的四种人: 、 、 、 (9页图)4、汉谟拉比的贡献:(1)统一了两河流域 (2)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古巴比伦王国(3)制订了《 》(目的:维护 的利益。

地位: 。

)5、印度的 。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古希腊 (西方民主之源- )l 、西方文明以海洋为中心: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希腊的早期文明——爱琴文明发祥于 。

后来发展到锡迈尼。

(15页图)2、希腊的主要城邦:雅典和斯巴达(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 ). (1)雅典:政治:前6世纪成为奴隶制共和国,前5世纪后半期 改革,( 当政期间,雅典达到全盛)全体 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 ,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经济:工商业发达.普遍使用奴隶劳动。

文化:崇尚文化、重视教育。

3、古代罗马:罗马共和国:①建立: 年,罗马建立共和国。

②强盛: 世纪,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前3—前2世纪,罗马与迦太基进行三次战争,史称 )③灭亡:前l 世纪罗马发生严重的社会危机,社会矛盾尖锐.(斯巴达克起义),前49年 夺取政权。

罗马帝国:①前27年 建立罗马帝国。

(②强盛: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教义的共同点:要求人们忍受苦难,顺从命运,放弃斗争。

宗教因此成为统治者麻痹、统治人民的工具。

古代科学家:古希腊的 ,成就:发现 、 ,发明螺旋式水车(排水或灌溉)。

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

”说明科学的力量,科学能改变世界的面貌。

古代文学:《》,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

(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是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作品。

把悲剧艺术推向成熟。

《》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描述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

其中的名篇有《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等。

高考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史第一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和思想

高考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史第一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和思想
第19页
解析 据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知识可知,梭伦改革时期按照 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克利斯提尼时期,公民再无等级区别, 但行政官职各部落仍有名额限制,而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几乎所 有一切官职向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开放,取得行政官职的限制最终 取消,故选 A 项;材料仅提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发生了变化,并 未提及其身份的变化,且据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知识可知,成为 公民仍有一定条件限制,比如性别、年龄等,与自由民身份仍有 区别,排除 B 项;据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知识可知,能够自备武 装服兵役是成为雅典公民的条件之一,并未变化,排除 C 项;据 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知识可知,从梭伦到伯利克里时期,进入议 事会的资历条件逐渐降低而非提高,排除 D 项。
5年4考
行考查 3.以具体案例为切入 点,考查罗马法,是 高考经常采用的方法 4.人文精神的觉醒, 注意对重要历史概念 的理解
2016·课标全国Ⅲ,32
雅典人文主义精神
第6页
一、政治部分
考点一 雅典的民主政治
教材主干知识梳理
第7页
形成条件 (1)地理:希腊良港众多,以航海和海外贸易为主,使希腊人 较早养成了平等互利的民主意识。 (2)政治:希腊城邦 小国寡民 和独立自主,使公民能直接地 参与城邦政治,积极追求民主权利。 (3)经济:在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的城邦,新兴工商业者阶 层强烈渴望民主权利。
顶峰,被称为 “__黄__金__时__代_____”
第10页
历史评价
(1)进步性:
①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 西方政治制度 奠定了
最初的基础。
②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
成就。
(2)局限性: ①雅典民主只是“ 成年男性公民 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集锦

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集锦

以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为指导的高考历史一、专题解读“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

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

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章中也多次表达过同样的思想,即资本主义构造了“世界文明”。

因此,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问题,“圈”的限制被资本主义突破了,历史继续其“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延续,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和“区域化”。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世界文明”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考点揭示:⑴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⑵在经济上,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展。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不断开展殖民扩张活动,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⑶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扩展。

先是欧、美、亚的一些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随后亚、非、拉被侵略、被奴役的国家很多也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其中包含的重要内容。

⑸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是整体史观下“世界文明”构建的一个非常好的佐证。

三、知识整合形成过程:(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兴起1.14~16世纪:早期的资产阶级为了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征服世界的活动,他们开辟了新航路,人类从以前的彼此隔绝到逐渐走向融和,由分散的世界渐渐成为一个初见全貌的整体世界;2.17~18世纪:资本主义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猛烈地冲击着过时的封建自然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物质条件,但由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发展水平所限,为追求资本,资本主义开始了征服世界的活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具规模,荷兰、英国和法国相继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并为争夺殖民霸权爆发了一些殖民战争主义怀不具备改造社会和世界的能力。

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

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

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人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经历了无数的变迁和演变。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对世界历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述。

1. 早期人类文明:早期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

在亚洲,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相继兴起。

这些文明的特点是发展了农业、建立了城市、创造了文字,并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和政治组织。

2. 古希腊和古罗马: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希腊为西方哲学、政治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古罗马则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对法律、政治和工程等领域有深远影响。

3. 中世纪欧洲: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

这一时期的欧洲经历了罗马帝国的衰落、基督教的传播以及封建制度的建立。

同时,十字军东征、黑死病的爆发和宗教改革等事件也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发生在15世纪至17世纪。

这一时期的欧洲出现了对古代文化的重新热爱,人们开始追求艺术、科学和人文主义。

伟大的艺术家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等涌现出来。

5.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发生在英国的一场重大变革。

这一时期的工业化进程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结构,推动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形成。

6.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重要的冲突之一,发生在1914年至1918年。

这场战争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同时也对全球政治格局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具毁灭性的战争,发生在1939年至1945年。

这场战争造成了数千万人的死亡,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冷战的爆发。

8. 当代世界:二战后的世界经历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冷战、冷战结束后的全球化进程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等。

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

•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 交换的领域。它包括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 的各个国家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总和。包括 商品、技术转让、货币、运输、保险等业 务,其中商品是主体,其他业务是为商品 和劳务交换服务的。
全球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认为在近代以前, 全球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认为在近代以前,世界上各 横向发展 在近代以前 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 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地区性局部交 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随着新航路的开辟, 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历史从 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 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 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 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 展的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世纪之交, 展的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世界 、 世纪之交 终于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终于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 体发展的转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体发展的转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 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 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 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 史的横向发展, 史的横向发展, 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 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 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依存、 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依存、 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 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 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 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 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 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 史。

人教版世界历史第一二三四单元笔记

人教版世界历史第一二三四单元笔记

第一单元早期的人类文明第1课人类历史的开端一.人类的起源1.人类是古猿进化而来的南方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距今约三四百年)1)早期猿人2)晚期猿人(元谋人.北京人)3)早期智人4)晚期智人(山顶洞人)↓现代人二.氏族社会1.氏族出现后,人类先进入母系氏族,后进入父系氏族2.在氏族社会,决定男人女人权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贡献的大小三.人类的种族1.三大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白色人种2.人种差异的主要因素: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第2课大河流域的古老文明一.四大文明古国1.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两河流域).古印度(印度河流域).古中国(黄河流域)2.四大文明古国兴起的共同点:地处大河流域二.尼罗河的赠礼:古埃及古埃及文明的象征:金字塔.木乃伊三.两河流域的古国:古巴比伦1.建立者:阿摩利人2.古巴比伦文明的象征:《汉谟拉比法典》3.法典的历史地位:是人类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4.性质: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四.古印度: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制定)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互不往来.互不通婚)第3课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一.希腊的城邦主要城邦:斯巴达最大的城邦雅典典型的奴隶制共和国伯利克里执政时,雅典民主政治带到最高峰二.罗马的兴盛和衰亡1出现罗马城→罗马共和国建立→统一意大利半岛→称霸地中海(迦太基发生三次布公元前8世纪匿)→罗马帝国建立(公元前27年屋大维)→帝国分裂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西罗马—被日耳曼所灭2..条条大路通罗马,反映了罗马帝国经济繁荣,国家强盛的局面3.罗马经历了从共和国到帝国的演变,成为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国家,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第二单元亚欧封建文明第1课亚洲封建国家一.日本大化改新(孝德天皇的年号)1.改革的背景(国内因素。

国际因素)2.改革的时间:646年人物:孝德天皇仿效:隋唐制度3.改革的内容:政治上,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经济上,没收贵族私有领地和部民,土地和部民成为国家的公地和公民。

《新世界史 第1卷》读书笔记模板

《新世界史 第1卷》读书笔记模板
新世界史.第1卷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世界
先生
中国
世界史
战争
人类
帝国
第卷
通史
观念 时代
波希
新世界史文明波斯来自文明古国 地球史两河流域
铁器时代
内容摘要
《新世界史》是著名历史学家孙隆基先生在其多年在美国教授“世界通史”课程讲义的基础上,综合全球史 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写成的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全新世界通史。华语世界现有的世界通史著作,要么是翻译引进 西方学者的作品,避免不了“西方中心论”的窠臼;要么是本土学人的著作,无论观念、视野还是资料,都落后 于国际世界史研究的最新进展。孙先生以一己之力、用“全球史”的观念和方法重构世界通史,旨在改变华语世 界此领域研究的落后状况,为华语世界提供更适合阅读、理解和传播的世界史读本,更新国人对世界历史的认知, 丰富国人的人文知识结构。
谢谢观看
时代中后期的 古代近东
3 第十章爱琴海
古文明
4 第十一章古代
近东进入铁器 时代
5 第十二章波斯
帝国与波希战 争
第十三章重新定义 “古典时代的希腊”
第十四章人类史的 “枢轴时代”
第十五章亚历山大与 希腊化时代
第十六章罗马的成长
精彩摘录
这是《新世界史.第1卷》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读书笔记
对于文理分科后的不清楚科学的纯文化人,阅读,尚有困难。
这类通史不好读,因高度概括而不易获得直观理解。在当时那个条件下,已经是数得着的好日子了。波斯权 贵对大王都行三跪九叩礼(proskynesis),亚历山大想推行于希腊人之间,不遂。

解释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近代史史观

解释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近代史史观

解释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近代史史观现代化(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全球史观:建立在人们的意识对全球化现实反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是一种从全球的视野和宏观历史学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世界史的方法。

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动态过程,它包括长时段的发展趋势性以及整体性。

趋势性就是说全球史观反映了人类文明相互交流逐步摆脱分散并走向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世界逐步联为一体,而且这种趋势至今尚有加强的前景。

而整体性则说明全球史观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从学术发生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了考察世界历史的新视角,建立了编纂世界通史的新框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理论启发性。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文化歷史篇第一章世界史觀與歷史思維一、單選題()( ). 擅長以生動、美妙的文筆寫作歷史經緯的荷裔史學家房龍被描述為「乾燥無味的科學常識經他一寫,讀他書的人都覺得娓娓忘倦了,他是將文學的手法,拿來講述科學。

」(A)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科學與文學是截然二分(B)歷史是一定要作科學的研究(C)這種說法是可以成立的,歷史事實的發現是科學,而歷史的寫作是文學(D)其實歷史只是說故事罷了。

( ). 五月花號上的清教徒認為他們是「上帝的選民」,上帝賜予他們美洲這塊豐腴土地;二十世紀美國前總統尼克森說:「……我們(美國人)可以使世界變得更美好……我們是歷史的導航者……」。

根據上述文字,美國人可能有怎樣的世界觀?(A)人人皆生而平等(B)國家最高主宰是天皇(C)美國白人是上帝的選民,要完成上帝交付的使命(D)宇宙萬物的運行發展都是由天上的天神所安排的。

( ). 美國史家貝克(Carl Becker)說:「人人都是歷史家」。

你覺得(A)他說錯了,不識字的人就沒有認知歷史的能力(B)我每天寫日記就可以成為歷史家(C)每一個人對歷史事件都有自己不同的認知與解釋(D)歷史家是指那些在大學教歷史的教授或在中研院史語所工作的學者。

( ). 《歷史是什麼?》這一本書中,有這麼一段敘述:「當代英國著名的思想家羅素(BertrandRussell)指出,歷史學能夠開闊我們的想像世界,使我們在思想上和感情上成為一個更偉大的宇宙公民,而不僅僅是一個日常生活的公民而已。

這種思想正是十八世紀德國康德古典哲學中關於理想公民的一個重要部分。

康德認為,要成為一個合格的,能充分發揮出自己全部天賦的國家公民和世界公民,普遍的歷史知識和觀念是必不可少的。

」提示:和教材第一章中的哪一個名詞有異曲同工之妙?(請用四個字)請問該書的此段敘述就是鼓勵讀者要培養我們的什麼?(A)記憶能力(B)駁斥思維(C)歷史思維(D)想像思維(E)外塑影響。

( ). 十八世紀的清朝乾隆皇帝給英王的上諭:「咨爾英王,海外輸誠,重譯向化……」針對上文中所反映的世界史觀,以下哪一說法不妥?(A)中國抱持著「夷夏觀」對待外使由來已久,非對英國例外(B)英國當時持「國交平行」的世界史觀,故不願在「禮儀」一事讓步(C)中國當時以天朝自居的世界觀落後,以致中、英二國之間結怨日深(D)中、英兩國當時的歷史背景迥異,世界史觀當然不同,並無好、壞、對、錯之分。

( ). 西方強權以自己的歷史文化為世界的中心,並且鄙視弱勢族群為邊陲或落伍的,其原因是由於西方世界經歷了哪些歷史現象?(1)十軍軍東征(2)地理大發現(3)科學革命(4)啟蒙運動(5)第一次世界大戰,上列選項何者正確?(A)1245 (B)234 (C)2345 (D)全。

( ). 有一幅卡通,圖面上顯示五位選手在起跑點,各就各位,準備槍聲一響,奔赴終點……爭奪財富、安全感和成就錦標。

他們清一色都是「白種人」,而在跑道外的座椅上,有三個旁觀者:頭戴羽飾、披著長髮的顯然是「印地安人」;背後拖著一支長辮的是「華人」以及頂著滿頭鬈髮的「黑人」。

此幅卡通呈現出來的意義為何?(A)財富、安全感和成就的競爭(B)少數民族被排除了追求財富、安全感和成就的機會(C)需要一項競賽,判決財富、安全感和成就的贏家(D)取得財富、安全感和成就之前,必須跑完全程。

( ). 「努爾哈赤曾學漢人兵法,成吉思汗曾請長春真人丘處機前往傳授道家宗教及養生之術,而中國的趙武靈王曾胡服騎射,唐太宗則兼容華夷。

」根據近期的文化史概念來批判上述內容,何者「有誤」?(A)少數民族有可能向漢族學習(B)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矛盾、親近、滲透、借鑒、交融是可喜的(C)中國中心論是我們的文化主軸,對於向少數民族學習不必去肯定它(D)不同族群文化摻雜共存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 ). 十七、八世紀,西方人士為何優越感日漸膨脹,凡越類似西方社會,就被視為進步,否則就被斥為異類或落伍?(A)他們以文藝復興運動的價值觀衡量各地文化(B)他們以啟蒙運動的價值觀衡量(C)他們以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價值觀衡量(D)他們以基督教的價值觀衡量。

( ). 二十世紀的60年代,西方社會急遽變遷,各種激進思潮和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其因素可能為何?(A)美蘇冷戰的影響(B)美國甘迺迪總統遇刺的影響(C)美國「反越戰」運動的影響(D)古巴飛彈危機的影響。

( ). 有關於「西方文化」的論述,下列何者不正確?(A)是對現今世界文化影響力最大的文化體系(B)西方文化對當今世界影響力的建立是從地理大發現工業革命後日益顯著(C)西方文化帶來人類文化各項進步而沒有流弊與缺點(D)科學與民主根源、深植於西方文化。

( ). 有關西方在近世興起及富裕的原因是很多史學家探討的課題,以上三種說法:(甲)韋伯著《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提出新教倫理是西方資本累積與擴張的主要原因;(乙)馬克思以「唯物史觀」解釋西方的富裕是起於西方的掠奪物資和壓迫;(丙)生物學者賈德.戴蒙則提出地理條件優越是西方富裕的主因看完以上三種說法,試判斷哪一敘述較合理?(A)對同一歷史現象,史家有不同的看法,可見歷史知識並無絕對客觀標準,歷史的價值也因此大打折扣(B)由於韋伯是社會學家,看法比較客觀,因此此一說法較其他兩種說法更可信(C)生物學者提出對歷史現象的解釋是毫無價值,不足採信(D)學者各自以不同角度去觀看歷史現象,使我們了解到精神、物質、地理等因素都是可能使西方富裕的因素。

( ). 美國前國務卿歐布萊特於1997年一次演說中指出,「後冷戰」時代的世界全球國家有四種類型:一是「進步工業國家」;二是「新興民主國家」;三是「失敗國家」(指民主未上軌道、工業落後的國家);四是「流氓國家」(指美國認為不服管教,喜歡破壞、搗蛋的國家,如伊朗、伊拉克、北韓、利比亞、古巴等國)。

由以上敘述,我們可以看出美國政府在1997年時看待多國家、多民族、多文化的世界的觀點。

試判斷以下對上述觀點的四種看法,哪一項較合於多元文化論者的論述?(A)雖然世界上存在多元文化現象,但由於民主與工業是世界上的絕對文化標準,美國依此將世界的國家分為四類,這種做法並無不當(B)美國非常尊重多國家、多民族、多文化的現象,因此將世界國家分成四類(C)美國以美國文化(如民主與工業化等)為價值標準,不合此標準者被列為失敗或流氓國家,這是一種自我中心的世界觀(D)反映多元文化彼此互動、互相包容的時代已經來臨。

( ). 一部教育史論道:「經過教育的影響,才能提高國民道德與民族精神,只有推行適當的良好教育,才能復興民族,國家的前途才會光明。

……十九世紀末,德國的統一實基於民族教育的成功。

」試問,歐陸民族教育的重視與提倡,深受哪一歷史事件的影響?(A)七年戰爭(B)美國獨立革命(C)啟蒙運動(D)拿破崙戰爭。

( ). 卓別林的「摩登時代」描述一對善良的男女在社會上無容身之地,女友想起天涯無處棲身的苦處,悲極而泣,卓別林說「上帝賜給我們明日,明日也許會有好運……」這樣的電影其意義是(A)愛情的意義(B)探討底層社會的文化現象,控訴社會的不公(C)反映電影工業興起(D)彰顯卓別林的演技。

二、多重選擇題()( ). 德國的歷史哲學家史賓格勒,歐戰結束前後,出版其名著《西方的沒落》。

下列表述何者足以顯示其史學見識與風格?(A)任何文化都猶如生命體、有機體,宿命地邁向衰滅與死亡(B)歷史的發展是個理性的過程,不能用直觀的方法加以認取(C)「挑戰—回應」是每個文明興衰起伏的法則(D)排斥個別史事的探討,主張研究強勢文化的表現(E)注重歷史的形上學研究,延續德國人「飛奔於空中」的學術傳統。

( ). 中國的明朝曾經對世界史造成哪些影響?(A)十四~十五世紀歐亞大陸商旅減少,直到鄭和下西洋才恢復東西交流的生機(B)勢力擴展到蒙古、西藏、緬甸、安南、新疆,以致有《大中華帝國史》的撰寫(C)洛可可藝術的出現(D)海路貿易成為主要貿易路線(E)中國為中心的地圖觀經由利瑪竇傳到西方。

( ). 二十世紀有位歷史家說:「歷史是歷史家和事實間不斷交互作用的過程,現在和過去之間永無終止的對話」可見他認為歷史知識的性質是(A)絕對客觀的,史家要不斷蒐集史料(B)過去發生的事情,史家可完全掌握(C)相同的歷史現象,由於史家的觀點不一而解釋不同(D)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常是不證自明的(E)史家由於他對現在關懷,挑選有意義的問題來討論。

( ). 中國人的世界觀曾隨著時空的不同而改變過,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中國四周有海環繞,海中有若干島嶼的世界觀,是在鄭和下西洋之後才確立(B)中國位居世界中心的說法可以溯源到〈尚書.禹貢篇〉「九州」概念的提出(C)蒙元時代,中國的位置在整個帝國內從中央變成邊陲,從此改變了中國人以天下為中國的觀念(D)明萬曆年間,利瑪竇為中國帶來地圓說、五大洲與南北極等概念(E)清初雖有進步的世界地圖,但清朝整體的世界觀依然停留在傳統的天朝上國概念,以中國為中心去看世界。

的分析何者正確? (A)造成40~50年代的高峰的原因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獲勝 (B)60~70年代之所以走下坡是由於美國在越戰失利,民心悲觀所致 (C)80~90年代由於冷戰結束,蘇聯瓦解,美國又獨霸了世界 (D)美國人民對國家有沒有信心要看當時的執政黨是誰來決定,與其他因素無關 (E)此圖的走勢亦可與文化的趨勢相呼應,即60年代是美國走向一元或多元化的關鍵,其前後期均為一元化思考。

( ). 2001年的9月11日,美國紐約市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恐怖分子攻擊事件,雙子星貿易大樓被客機衝撞炸毀,五角大廈嚴重受創,有數千名群眾在此事件中喪生,有關此事件的報導與看法很多,請問下列哪些分析符合歷史思維?(A)當媒體以災難的發生、哀傷的場面、布希總統憤怒的指控、賓拉登與阿富汗該負責、美國出兵等這一連串報導為主時,其實只反映了「美國觀點」(B)有些書描述美國政府如何為了自身在中東的利益,前後矛盾地先支持後反對曾經扶持的神學士政權,這種看法已試圖擺脫美國意識型態的操控(C)有人引杭亭頓的「文明衝突」論來解釋此事件反映出美國文明與伊斯蘭文明兩大勢力的對決,其實是忽略了同一文明的異質性問題,因為美國文明裡頭也包含了伊斯蘭移民(D)臺灣長期習慣「從美國看世界」,是因為在國家安全與現實利益上皆倚賴美國甚深,顯見媒體思想觀念背後仍免不了權力的運作干涉(E)全球網路上廣為流傳在美國世貿中心倒塌前大火疑似出現「撒旦」臉龐的照片,照片證明了恐怖分子是撒旦的化身,而由美英所主導的「上帝」正義的力量必定會擊垮撒旦獲得最後的勝利。

( ). 現今學者多半對於文化思想和權力之間抱持何種見解?(A)唯有掌握政治實權的人最方便動用權力,推展對私人有利的文化(B)權力等於邪惡、宰治他人的魔法(C)權力無所不在(D)凡是族群、階級、兩性關係,以及其他社會群體之間都免不了蘊涵權力的運作(E)如果正視權力的存在,才能幫助我們洞察文化現象中更內在的本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