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6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医学生物工程培养方案

医学生物工程培养方案

医学生物工程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高水平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具备人才培养目标:1. 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和信息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熟练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数理化生基础理论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 具备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综合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监控、修改先进医疗器械等工程技术能力。

3. 具备生物医学设备、医疗器械与材料的研究、开发与创新能力。

4. 具备较强的与人沟通和交流能力,能够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相关的科研、教学和技术管理工作。

5. 具备学习终身的意识和能力,能够适应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

6. 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能够在国际化、复合型大背景下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承担各类挑战。

二、教学目标与培养要求1.核心素质目标:具备坚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和信息技术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领域所需的专业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人文社科知识修养和国际化背景知识。

2. 专业知识与核心能力要求:掌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设计并调优医疗器械和设备,具有一定的医学背景知识,能够独立或参与医学工程技术研究和工作、科学研究以及进行科技管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三、教学方案设计1. 课程设置根据医学生物工程的培养要求和目标,设置适当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主要包括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

(1)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学、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

(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生物医学工程学导论、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生物医学成像学、医学生物传感技术、医用材料学等。

(3)选修课程包括医学影像处理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概论、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医用电子技术、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等。

2. 实验教学医学生物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

生物学一级学科(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生物学一级学科(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生物学一级学科(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一、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要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诚实守信;应能较好地掌握辨证唯物主义的原理与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合作精神,学风严谨,谦虚、进取、敬业,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本学科研究生应掌握扎实宽广的生物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各自相关的专业知识与实验科研技能,掌握一门外语(一般为英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毕业后可从事生命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及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二、二级学科各专业及研究方向1. 植物学2. 动物学3. 微生物学4. 遗传学5. 发育生物学6. 细胞生物学7.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8. 海洋生物学9. 生物物理学三、学制与学习年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在校学习期限为2-4年。

3年制硕士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最长提前时间不能超过一年。

成绩优秀,提前完成论文、且在SCI刊物上发表与毕业论文有关的研究论文者,硕士论文经学位委员会指定的3人以上指导小组预答辩,推荐进行硕士论文答辩方可向学校申请。

四、培养方式1.根据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本学科按生物学一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按一级学科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在学生进入到实验室后,由导师或导师组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完成相应的专业学习。

2.本学科鼓励开展硕士研究生的“三种经历”工作,即海外学习经历、第二校园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在海外学习经历、第二校园经历中实行双导师合作培养。

五、应修总学分数硕士生的课程学习一般为一年,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2学分(含前沿讲座与社会实践),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具体课程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六、课程的类别及设置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类,具体课程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1、必修课 22学分思想政治理论(理工医)3学分;第一外国语3学分;专业外语2学分;学位基础课9学分;学位专业课2学分;前沿讲座2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

南京林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试行)

南京林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试行)

南京林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试行)学位类别代码及名称:0852工程硕士专业领域代码及名称:085238生物工程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为生物工程与技术的教学、科技开发、生产应用、项目研究、规划设计和管理等行业或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生物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的培养要求: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掌握生物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或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专业领域相关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研究方向1、生物工程主要研究生物质资源生物化学加工制取生物基化学品、生物质能源、工业酶制剂、生物活性物质、蛋白饲料等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

知识域主要包括,植物纤维资源生物转化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发酵工程的基础理论与技术;酶工程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生物分离工程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生化反应工程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生物反应过程自动化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现代生化实验的技术和方法。

具有独立从事生物工程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技术服务咨询和管理的相关工作能力。

2、生物制药主要研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从森林药用植物、真菌等材料中制取具有生物活性、药用价值等的各种制品的基础理论和技术。

知识领域主要包括,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生物技术下游过程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生物制药工艺过程;药理及药物分析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生物反应过程自动化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具有独立从事生物制药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技术服务咨询和管理的相关工作能力。

三、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本领域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按课程学习与实践及论文工作并重的原则,课程学习时间为1,实践教学与论文工作不少于1年。

根据实际情况,经研究生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学习年限最多可延长1年,总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3年。

西南交大生物工程培养方案

西南交大生物工程培养方案

西南交大生物工程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生物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生物学、化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生物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掌握生物制药、能源、环境、生物材料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同时具备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培养目标1.培养具备较扎实的数理化基础,系统掌握生物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好的科学素养、工程实践和跨学科综合能力;2.培养具有熟练的实验设计、技术应用和装置操作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能力;3.培养有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适应国际社会竞争的需求;4.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交叉能力,积极主动开展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适应于挑战性的工作岗位;5.培养具有基础扎实、学科发展前沿知识和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优秀综合素质的学生。

三、培养内容1.基础课程: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微生物发酵工程学、受体工程学、生物分离技术、生物反应工程、制药工程、生物质材料加工等;2.专业课程:生物制药、生物能源、环境生物工程、食品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绿色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医药生物工程、生物光子学、仿生学、医用生物材料等;3.实践教学:实验操作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科技竞赛等。

四、培养环境1.师资队伍:学校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士等教师均具备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同时擅长于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2.教学资源:学校设有现代化的生物工程实验室、生物制药实验基地、生物能源实验基地、生物材料实验基地等实验平台,各种仪器设备齐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3.实践机会:学校与多家生物制药、生物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实习和科研机会,同时还可以通过国内外学术交流、参加国际竞赛等机会积累实践经验。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方案学科教学(生物)——2019级执行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方案学科教学(生物)——2019级执行

国家试点学院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教学(生物)专业(试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9年4月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教学(生物)专业(试行)一、培养目标培养符合“四有”好老师标准、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物专任教师。

具体要求为: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立德树人,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胜任并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4.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5.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本科所学专业为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农学、林学、医学等相关专业。

三、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课程设置(一)课程结构及学分要求课程分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必修环节(实践教学)。

要求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二)课程列表五、培养方式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程主要由校内专任教师通过讲授、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组织和授课,实践课程主要依托本校教师或校外兼职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说课、教学见习、教学实习、研讨等方式组织教学和授课活动。

注重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学习;根据培养目标、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关注实践与反思,采取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

由学生在课外依托个人的教学实践,结合理论课程上学习到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开发教学案例,通过教学实践和研讨,不断反思和改进。

最后,学生在教育实习环节,通过课堂实践进一步将教育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形成优秀教学案例,从而提升其专业素养。

另外,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暨南大学生物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暨南大学生物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生物学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1000)一、学科方向1、07101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2、071009 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3、071007 遗传学Genetics4、071006 神经生物学Neurobiology5、071004 水生生物学Hydrobiology6、0710Z2 生物医药Biomedicine7、0710Z1 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Marine 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8、071002 动物学Zoology9、071011 生物物理学Biophysics10、071008 发育生物学Development Biology11、071005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12、071003 生理学Physiology二、学制全日制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

根据情况学习年限可以适当延长,但最长不能超过5年。

兼读制研究生学习年限不少于4年。

如不能按期完成培养计划者,由硕士生和导师提前3个月提出延期申请,具体按《暨南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

三、课程设置本学科要求修满22-26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7学分,专业学位课6-12学分。

非学位课程可跨方向选修。

四、必读和选读书目五、学位论文与申请硕士学位科研成果的要求1.学位论文工作要求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进行按照制定培养计划——>开题——>中期检查——>论文写作与答辩等四步骤进行。

1.1培养计划的制定研究生在入学后的6-8周内在导师指导下确定培养计划,初步设计学位论文的内容与进度安排等,网上填写暨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表。

第一学期10月底之前网上提交,同时提交纸质版原件至学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学科点、导师、学生各留一份复印件。

研究生申请毕业时,学科点将按培养计划进行审核,以确定研究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

1.2论文开题研究生在校期间应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中期考核后方可进行毕业论文开题,开题时间在入学后第三个学期。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指导意见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指导意见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指导意见太原理工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进一步做好我校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依据教育部教研[ ]1号文“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学校决定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整体规划、统筹协调、规范管理、分类指导、协同发展,以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准确把握定位。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够较快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各培养单位应充分发挥本单位各专业的优势和特色,积极探索和开展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专业实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规范,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体现特色和差异。

二、培养模式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要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共分三个主要环节,即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其中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环节采用学分制进行量化考核,要求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环节不低于27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其中实践环节3学分)。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一般实行“双导师制”,即每名硕士研究生由1名校内导师和1名校外导师共同指导。

三、培养环节(一)学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年.(二)课程分类与学习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分类与结构参照现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执行。

(085238)生物工程培养方案

(085238)生物工程培养方案

【生物工程(085238)】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专业领域简介发酵工程是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新技术。

发酵工程学科是我国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生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工程技术产业化的关键。

发酵工程从形成到现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

它是在酿酒、制醋等传统发酵技术上发展起来的。

从60年代用深层发酵法生产抗生素开始,发酵工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70年代以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代谢工程、酶工程、生化工程、材料工程等新技术的发展给发酵工程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为人类所面临的食品与营养、健康与环境、资源与能源等重大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今后,发酵工程必将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与发酵工程相邻的学科主要有微生物学、生物化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微生物学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遗传变异等内容,属基础理论学科。

生物化工是生物学与化学工程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生物反应过程中有普遍意义的工程技术问题,运用化学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实验室取得的的生物技术成果加以开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属基础理论学科。

发酵工程研究利用生物催化剂生产生物技术产品,其与微生物学、生物化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既紧密相关,又有明显的区别。

二、培养目标1.应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术修养和合作精神。

2.进一步掌握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必须的实验技能,熟悉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分析、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文献,撰写论文摘要,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学生应德智体全面发展。

掌握发酵工程、制糖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代谢工程、生物化工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3年6月修定)(专业代码:085238)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生物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应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掌握所从事专业(或职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具有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学位获得者在本专业领域里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和担负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可从事相关专业的应用研究、开发与管理工作。

掌握一门外语(一般为英语),并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

二、专业(领域)方向1. 动物基因资源和生物活性物质2. 植物细胞与基因工程3. 资源环境微生物技术4. 蛋白质工程5. 生物过程工程6. 环境生物工程7. 发酵工程8. 干细胞工程三、培养方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重培养过程的实践性与培养方式的实务性及可操作性。

1.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课程、项目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鼓励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2.在学生进入到实验室后,由导师或导师组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完成相应的专业学习。

3. 实行指导教师负责的指导小组培养制,导师个别指导与指导小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4. 采用系统的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工程实践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工程项目实践,完成必要的技术方案设计、开发、项目管理等工作,并在所取得的工程实践成果基础上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为2-4年,达到培养方案要求最多可申请提前1年毕业,提前毕业应同时具备两个条件:1、修满规定的30学分;2、在1区或2区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SCI论文。

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人员的学习年限为2-5年。

五、应修总学分及课程设置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必修学分不少于19学分(含专业实践),选修学分不少于11学分。

课程设置(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1、必修课(19学分)思想政治理论(理工医)3学分第一外国语(科技英语)3学分专业必修课2门:生物工程数学3学分、专业课2学分,共5学分专业实践8学分2、选修课(11学分)选修课分为专业选修课和非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不少于4门,每门2 学分。

学校开设的研究生公共选修课主要包括:(1)硕士研究生第二外国语,计2学分;(2)体育课,计1学分;(3)必理学课程,计1学分。

3、补修课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1-2门本专业本科生必修课。

补修课程成绩必须合格,但不记学分。

六、中期筛选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中期筛选制度。

具体办法按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七、实践环节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重要的培养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学年的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学分为8学分。

专业实践前研究生要提交实践计划,实践期间要参加中期检查,实践结束后要撰写实践报告,具体详见《生命科学学院关于全日制硕士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的规定》。

八、学位论文1.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社会实践或工作实际中的现实问题,具有明确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2. 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等。

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应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位论文可以在校内或相关企业完成,具体由导师和学生自主确定。

3. 学位论文的撰写学位论文字符数一般不少于10000字,格式按照山东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的统一要求写作。

4. 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至少在学位论文答辩前一个月完成论文的撰写和打印。

经导师和校内外两位同行专家审查同意后,按学校有关规定申请答辩。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并完成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通过论文答辩,发给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相应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人员,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论文答辩,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相应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如学位论文未获通过答辩,该研究生可在导师和指导小组的指导下,对论文进行补充和修改,再按学校规定申请答辩。

附: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主要书目1、Developmental Biology. 6th ed, Gilbert, Scott F, Sunderland: Sinauer Associates, Inc., 20002、Principles of Development. Wolpert L, London: Current Biology Ltd. Oxford, 19983、Genes VII. Lewin B,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0,4、Fundamental immunology. Paul W, Raven Press, 20035、An introduction to genetic Analysis. Griffiths AJF, et al, Freeman,New York,19996、Ecology(Fifth or sixth Edition). Charles J. Krebs, Benjamin Cummings 20017、发育生物学,高教出版社,张红卫主编,20068、发育生物学原理,高教出版社,樊启昶等编,20029、发育分子生物学,科学出版社, 桂建芳, 易梅生主编,200210、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金冬雁等译,200311、分子遗传学, 孙乃恩等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12、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二版)朱玉贤、李毅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3、细胞生物学, 高教出版社,(第二版)翟中和主编,200114、干细胞生物学,裴雪涛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15、基础免疫学(上、下册),吴玉章等,科学出版社,200316、神经生物学,寿天德,高教出版社,200117、受精生物学,陈大元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18、普通生态学,高教出版社,孙儒泳等,199319、体外培养的原理与技术,科学出版社,薛庆善主编,200120、动物细胞工程原理与实践,科学出版社,冯伯森、王秋雨、胡玉兴编著,200021、细胞工程,科学出版社,李志勇著,200322、现代生物工程,科学出版社,焦炳华、孙树汉,200723、植物细胞工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周吉源,200724、植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王关林,科学出版社,200225、基因工程,张惠展,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26、高级植物分子生物学,葛莘,科学出版社,200827、植物分子遗传学,刘安霍春雁,科学出版社,200528、《生物工程概论》,廖湘平,科学出版社,200429、生物科学与工程,叶勤,科学出版社,200830、生物工程原理与技术,罗九甫李志勇,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1、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李艳,高等教育出版社,以及国内、外其它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权威期刊和经典著作。

国际期刊:1. PLANT CELL2. J. PLANT3. APPLIED MICROBIOLOGY & BIOTECHNOLOGY4. ANNUAL REVIEW OF BIOCHEMISTRY5. ANNUAL REVIEW OF PLANT6. PHYSIOLOGY AND PLANT MOLECULAR BIOLOGY7. 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 8. TRENDS IN PLANTS9. 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 10. EMBO JOURNAL11. CURRENT OPINION IN GENETICS & DEVELOPMENT12. MOLECULAR CELL 13.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14. HUMAN MOLECULAR GENETICS15.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16. CURRENT OPINION IN STRUCTURAL BIOLOGY17. CURRENT BIOLOGY 18. GENOME RESEARCH19. BIOESSAYS 20.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1. CRITICAL REVIEWS IN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22. CHEMISTRY & BIOLOGY 23.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24.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5. BIOCHEMISTRY26. BIOCHEMISTRY 27. BIOCHEMICAL JOURNAL 28. FEBS LETTERS 29. MOLECULAR PLANT-MICROBE 30. INTERACTIONS 31. 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 32. JOURNAL OF MEMBRANE BIOLOGY 33. METHODS IN ENZYMOLOGY 34. MOLECULAR BREEDING 35. 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 36. MOLECULAR AND GENOME GENETICS 37. BIOLOGICAL CHEMISTRY 38. CELLULAR SIGNALLING 39. CHROMOSOME RESEARCH 40.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41. TRANSGENIC RESEARCH42. BIOTECHNIQUES 43. CELLULAR AND MOLECULAR BIOLOGY 44. GENOMICS 45.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46.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47. TRANSGENIC RESEARCH 48. CURRENT OPINION IN CELL BIOLOGY49.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50. TRENDS IN CELL BIOLOGY51. CELL GROWTH & DIFFERENTIATION52. IN VITRO CELLULAR & DEVELOPMENTAL BIOLOGY-ANIMAL53. EXPERIMENTAL CELL RESEARCH54. IN VITRO CELLULAR & DEVELOPMENTAL BIOLOGY-PLANT55. GENES & DEVELOPMENT 56. DEVELOPMENT57. DEVELOPMENTAL BIOLOGY 58. ANNUAL REVIEW OF GENETICS 59. GENETICS 60. TRENDS IN GENETICS61. MOLECULAR AND GENERAL GENETICS 62. GENE63. GENETICAL RESEARCH 64. TAG 65. PLANT PHYSIOL.66. PLANT SCIENCE 67. PLANT CELL REPORTS 68. PLANTA 69. PROTOPLASMA 70. J. EXP. BOT. 71. Genome 72. PLANT CELL PHYSIOL 73. Ecology 74. Ecological Applications《生物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表注:专业必修课中1必选,2--7可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任选其中一门;专业实践课必选;专业选修课至少要选修四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