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常见的八个逻辑问题
现代文阅读常见的八个逻辑问题

现代文阅读常见的逻辑问题”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备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常见的八个逻辑问题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概念、判断、推理是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要素。
概念的两个方面是外延和内涵,外延是指概念包含事物的范围大小,内涵是指概念的含义、性质;判断从质上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从量上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单称判断;推理是思维的最高形式。
概念构成判断,判断构成推理,从总体上说人的思维就是由这三大要素决定的。
当然,思维过程中还同时要求满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这三条规律(充足理由律)。
可以说形式逻辑是一切学科的基础。
一个人要会正确地思维,第一步就是要弄清脑子里的各种概念。
因为逻辑思维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清晰是逻辑推理的基本要素,概念模糊就不可能产生抽象的逻辑思维。
你要正确思考,就必须遵循一套规则,这就是形式逻辑。
你要正确表达,也必须遵循一套规则,这就是语法。
“论说类文本”选的都是社科论文,论文就是科学研究的成果,是作者逻辑思维的体现。
我们常说某某文章逻辑性强,就是说作者善于推理,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说某某文章缺乏逻辑,就是说他的推理不正确,杂乱无章。
语文学习似乎给人一种错觉,偏重感性思维,形象思维,所以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总是受到冷落,问题关键在于我们最缺少的恰恰是逻辑思维,而不是形象思维之类。
我们老师、学生思考问题常常是一种感觉式的思维方法,事实上,在语文教学和复习备考中老师和学生出现概念模糊、不证而论、偷换概念、转移命题、类比失当、强加因果等等逻辑错误的情况很普遍。
而且,高考命题恰恰是从逻辑的角度入手的,要求考生解决的正是逻辑方面的错误。
所以,我也就从这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转移命题《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是咱们今天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现代文阅读常见的八个逻辑问题

现代文阅读常见的逻辑问题”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备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常见的八个逻辑问题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概念、判断、推理是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要素。
概念的两个方面是外延和内涵,外延是指概念包含事物的范围大小,内涵是指概念的含义、性质;判断从质上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从量上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单称判断;推理是思维的最高形式。
概念构成判断,判断构成推理,从总体上说人的思维就是由这三大要素决定的。
当然,思维过程中还同时要求满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这三条规律(充足理由律)。
可以说形式逻辑是一切学科的基础。
一个人要会正确地思维,第一步就是要弄清脑子里的各种概念。
因为逻辑思维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清晰是逻辑推理的基本要素,概念模糊就不可能产生抽象的逻辑思维。
你要正确思考,就必须遵循一套规则,这就是形式逻辑。
你要正确表达,也必须遵循一套规则,这就是语法。
“论说类文本”选的都是社科论文,论文就是科学研究的成果,是作者逻辑思维的体现。
我们常说某某文章逻辑性强,就是说作者善于推理,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说某某文章缺乏逻辑,就是说他的推理不正确,杂乱无章。
语文学习似乎给人一种错觉,偏重感性思维,形象思维,所以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总是受到冷落,问题关键在于我们最缺少的恰恰是逻辑思维,而不是形象思维之类。
我们老师、学生思考问题常常是一种感觉式的思维方法,事实上,在语文教学和复习备考中老师和学生出现概念模糊、不证而论、偷换概念、转移命题、类比失当、强加因果等等逻辑错误的情况很普遍。
而且,高考命题恰恰是从逻辑的角度入手的,要求考生解决的正是逻辑方面的错误。
所以,我也就从这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转移命题《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是咱们今天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现代文阅读理解方法知识点总结大全

现代文阅读理解方法知识点总结大全现代文阅读理解是考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掌握有效的阅读理解方法对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非常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总结一些现代文阅读理解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一、整体把握法整体把握法是指在开始阅读之前,先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观点和思想。
二、关键词提取法关键词提取法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将关键词标记出来,并理解这些关键词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
关键词往往能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题和重点,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
三、段落概括法段落概括法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对每一段进行概括和归纳。
可以通过回答以下问题来帮助理解每一段的主旨和内容: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作者是怎么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这些观点和结论有什么特点和意义?四、主旨句定位法主旨句定位法是指通过寻找段落的主题句或者文章的主旨句,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
主旨句往往是文章的核心表达,掌握了主旨句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图。
五、细节理解法细节理解法是指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捕捉文章中的细节信息,并与主旨和观点进行联系。
细节信息往往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章,揭示文章的深层含义。
六、逻辑推理法逻辑推理法是指通过分析文章中的逻辑关系和推理过程,推断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在进行逻辑推理时,可以关注文章中的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对比关系等,从而准确理解作者的论证和推理思路。
七、情感态度分析法情感态度分析法是指分析文章中的情感色彩和态度倾向。
作者往往通过情感词语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理解这些情感态度对于准确把握文章的意图和观点非常重要。
八、上下文推测法上下文推测法是指通过对文章上下文的推测和分析,推断一些隐含的信息和观点。
有时候,作者并没有明确表达某些观点,而是通过上下文的信息来暗示读者。
掌握上下文推测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文章。
九、词义猜测法词义猜测法是指通过上下文的信息,推测一些生词或者不熟悉的词语的词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言表达(逻辑推理)

语言表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面对屈原的清高,渔父劝说他。
渔父的话实际上包含了一段逻辑推理,请根据其语言写出他的推理过程。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著名作家冯骥才出访法国的一次宴会上,一个西方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如果你是冯骥才,请用归谬法巧妙地反驳,不超过40个字。
6.文中的语段隐藏了一个推理过程,请根据文中信息补充完整推理过程。
罗蒙德医生的一块祖传怀表丢失了。
他吩咐司机路里在当地报纸的广告栏里登了一则寻找怀表的启事。
它登在报纸的中缝,标题是“找到怀表者有赏”。
全文如下:“怀表属祖传遗物,悬赏250美元,有消息请联系信箱LMD361。
”第二天,路里正在花园里干活时,门铃响了,开门一看,外面站着一位陌生的绅士。
绅士恭敬地说道:“我叫亨利,我是看了报纸的广告来的。
怀表是你的吗?”罗蒙德想不到这还真管用。
他激动地抓住亨利的手说:“是的,就是这块表。
真是太感谢你了。
你是在哪儿捡到的?能把详情告诉我吗?”亨利说:“这表不是捡到的,是我在车站看见一个小孩兜售这块表,就用5美元买了下来。
今天,我从报纸上看了广告,马上就赶来了……”罗蒙德还没等亨利说完,便和路里将他扭送到了警察局。
前提一:推论一:仅看广告是不能马上赶到罗蒙德家门前的。
前提二:亨利马上找到罗蒙德家了。
推论二:前提三:推论三:亨利手里的这块手表是他从罗蒙德家里偷的。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非常有逻辑性

⑦是非颠倒。指命题人故意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反说,肯 定变否定,或否定变肯定;
⑧说法绝对。把可能说成必然; 另外,还有夸大其词、曲解文意等。
总之,所有的判断都必须来自原文, 切切不可以主观臆断。建议先通读全文, 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找到题 干中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前瞻后顾, 整体把握,多用排除法(尤其是表述绝对 的选项)。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 示自己。
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片段,通过诵 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 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 先易后难的原则。同时注意一些虚词的特殊位置。
最好是几个选项一起进行比较,按照文言知识和文段的 内容进行筛选。
古文化常识选择题:
掌握教材上所提示的知识,积累平时考试和一些常 识进行筛选,往往是我们最熟悉的容易错。如果不确定, 别慌着判定,全卷做完后再来选。注意读通每一句。
做题总原则:一分钟拿一分,150分。选择题 稍快点,提前5分钟左右。
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诫自己:“欲速 则不达”;
尽可能在试卷上将自己思考的痕迹写下; 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 绝对不轻易留下空白; 切记“整洁、美观、有效”的原则;
然后拿起笔,开始答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总体解题技巧: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的 题干,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找出选项所关涉的 内容区域,将选项与文章内容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 推导的选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要有前因后果。注意未然与 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围); 三“比”(比较选肢和原文信息有无漏、衍、换等现
现代文阅读八大关键词的解题思路例说

现代文阅读八大关键词的解题思路例说一、指代A、沈红《湿湿的想念》(北京卷)题: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源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解:这是“指代”问题。
在文中,一般都会直话去概括,直接用作者的语或词语去作答。
文中什么地方写到“理想”了呢?倒数第三段老政:“他执着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
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成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答: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美,为民族唤回健康的记忆、美好的理想。
B、关于“指代”题,天津卷里也有一题。
题: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
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解:文中有“人们惯常喜爱吟诵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
“参天大树”在文中指第二自然的“银杏树”、“寂寞”的境界指小药小草的境界。
答:浩歌的境界:宏大壮丽的生命形态,轰轰烈烈的激荡人心。
寂寞的境界:鲜小体弱的生命形态,默默无闻自强不息。
二、为什么A、鲁迅《忆刘半农君》(湖南卷)题:“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
解:此处的字义指的是语境义,而不是字典义。
答:1、“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
“烂”是“陈旧”的意思。
2、从前刘丰农投身文学革命,提倡的话文,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五四”退潮以后,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写古文是其现现之一(刘丰农写古文还是研究古文,看来命题者也未搞清楚)。
鲁迅用这两个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词语,是要表现对刘丰农的批评。
B、沈红《湿湿的想念》(北京卷)题:结合“湿”字的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解:“湿”义,应从客观事物和主观情两方面思考与“泪”,还因为这些事深沉、鲜活、流动、有生命,所以令人感动,催人泪下。
高考备考: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阅读)命题者挖的“十大陷阱”及规避技巧一轮复习分点精讲

边练边悟4 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
[审选项] (2023·新高考Ⅰ卷,T2-D)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 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 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 [找原文] 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 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 成真正的伤害。 解 析 未然变已然。原文最后一段第二句: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 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根据文本信息“可能会”推断,选项 “造成了”表述过于绝对化。
4.混淆时态 设错方式: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通过增 删,转换成选项中的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已然” 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 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把“可能是” 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解题要点:注意选项与原文中表示时间、结果等的关键词。如“已经、曾 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可能、 估计、如果、未必、完成、成功”等。
解析 选项武断绝对。“散文家和小说家一直掌握着运用进行时态写作的技术 手段”错。原文的表述是“小说家要带领读者在丰富、复杂、紧张、多变的仿 真景况中作出临场反应。而这种技术手段,似乎为散文所遗忘”,可见散文家 并没有“一直掌握着运用进行时态写作的技术手段”。
3.无中生有 设错方式:选项在加工转述原文内容时增添了原文没有的信息,或者原文中 没有此意,而是命题者故意增加内容,以此来干扰考生。
2.武断绝对 设错方式:原文的内容在范围、程度等方面有所保留,而选项内容夸大其词, 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
现代文阅读训练过程中学生的常见错误及备考的几点做法

•
• 正确答案:比喻、拟人、对比,形象生动, 正确答案:比喻、拟人、对比,形象生动, 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 例如:《乡土情结》(03年)第一题 例如: 乡土情结》 年 • 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哪些“童年 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哪些“ 的烙印” 的烙印”? • 错误答案:在父母亲族中体会爱,乡土的 错误答案:在父母亲族中体会爱, 山水和邻里乡亲间的温馨生活 。 • 正确答案: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 正确答案:父母亲族的爱, 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 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
• 《面包》(2010年广东卷) 面包》 年广东卷) 年广东卷 • 16.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分 妻子发现了丈夫的面包。 丈夫撒谎掩饰。 ①妻子发现了丈夫的面包。②丈夫撒谎掩饰。 妻子替丈夫圆谎。 第二天晚上, ③妻子替丈夫圆谎。④第二天晚上,妻子多分了 面包给丈夫。 面包给丈夫。 17.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 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 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 (5分) 分 撒谎想掩饰自己偷拿面包的行为。 ①撒谎想掩饰自己偷拿面包的行为。②感觉妻 子可能发现了,继续撒谎时的慌乱不安。 子可能发现了,继续撒谎时的慌乱不安。③面对 妻子的宽容,感到愧疚。 妻子的宽容,感到愧疚。 18.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分)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6分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分析。( (1)主题:在物资极端句法的条件下,人与人 )主题:在物资极端句法的条件下, 之间应该互相理解、宽容、尊重,并无私奉献, 之间应该互相理解、宽容、尊重,并无私奉献, 才能度过困境。 才能度过困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常见的逻辑问题”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备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常见的八个逻辑问题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概念、判断、推理是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要素。
概念的两个方面是外延和内涵,外延是指概念包含事物的范围大小,内涵是指概念的含义、性质;判断从质上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从量上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单称判断;推理是思维的最高形式。
概念构成判断,判断构成推理,从总体上说人的思维就是由这三大要素决定的。
当然,思维过程中还同时要求满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这三条规律(充足理由律)。
可以说形式逻辑是一切学科的基础。
一个人要会正确地思维,第一步就是要弄清脑子里的各种概念。
因为逻辑思维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清晰是逻辑推理的基本要素,概念模糊就不可能产生抽象的逻辑思维。
你要正确思考,就必须遵循一套规则,这就是形式逻辑。
你要正确表达,也必须遵循一套规则,这就是语法。
“论说类文本”选的都是社科论文,论文就是科学研究的成果,是作者逻辑思维的体现。
我们常说某某文章逻辑性强,就是说作者善于推理,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说某某文章缺乏逻辑,就是说他的推理不正确,杂乱无章。
语文学习似乎给人一种错觉,偏重感性思维,形象思维,所以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总是受到冷落,问题关键在于我们最缺少的恰恰是逻辑思维,而不是形象思维之类。
我们老师、学生思考问题常常是一种感觉式的思维方法,事实上,在语文教学和复习备考中老师和学生出现概念模糊、不证而论、偷换概念、转移命题、类比失当、强加因果等等逻辑错误的情况很普遍。
而且,高考命题恰恰是从逻辑的角度入手的,要求考生解决的正是逻辑方面的错误。
所以,我也就从这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转移命题《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是咱们今天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2011课标卷“现代文阅读”第1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解析】原文“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差不多”说明还是有区别,只是区别细微而已。
其命题形式为:《诗经》绝大部分篇目的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
逻辑命题形式:“有的S不是P”。
而题干变为“《诗经》中的作品……并没有深刻的含意”,逻辑命题形式:“所有的S不是P”。
犯了转移命题的错误。
二、曲解文意(《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2011课标卷“现代文阅读”第2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解析】这道试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成语“人言可畏”的理解和运用。
“人言可畏”指人们的在背后的议论或诬蔑的话很可怕。
“人言”,指的是许多人说坏话,该选项把这个成语理解为“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
“一字之曲,文意全非”,与子展的意思大相径庭。
该项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
三、偷换概念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2011课标卷“现代文阅读”第3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解析】概念的内涵可以理解为概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意。
文中的“徒歌”是指不被采访诗歌的人收集的诗歌,这类诗歌只是人民群众口头传唱的作品。
但既然可以唱,就有曲调,只是未配上乐曲而已。
本题中的错误在于用“没有曲调”去限制“徒歌”一词。
改变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实际上偷换了概念的具体内涵。
该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四、篡改关系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
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
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2010课标卷“现代文阅读”第3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D)D. 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
【解析】D项将原句“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改换为“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在加上表必要条件的关联词“只是……才……”,将原文的重要条件换成了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即没有前件必然没有后件,有前件未必有后件。
”只有“皇帝大官身份”之前件,未必产生“为世人推崇”之后件,说法过于武断绝对,改变了句子原意。
该项犯了篡改关系的错误。
另外“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一句中,“唐人碑帖的书法”是个全称判断(全称否定判断),全称判断是断定一类对象的全体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而“唐人碑帖的书法”中也应当包括“无名书家的作品”在内,而“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指的是皇帝、大官所写的碑帖。
因此该项也犯了转移命题的错误。
五、强加因果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
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
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
(2010辽宁卷“现代文阅读”第3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C.在明代,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解析】原文讲“中国天文学从明代开始停滞不前”,政治的经济的等原因众多,其中天文学本身也是原因之一,并没有说其是“重要原因”。
“重要原因”应当是只要它出现,结果就会出现。
原文没有这个意思。
“强加因果”经常把没有因果联系的说成有因果联系的,把部分存在因果联系的当成整体具有因果联系的,把一般原因当成重要原因等等。
该项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
六、逆推错误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
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2009年宁夏海南高考试题)1.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解析】逻辑讲“可能不推‘必’”,即“可能性”的条件,就不能选择必然性、确定性的结论。
原文“李白……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大概”表示一种不确定的推测判断;而题干则表述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变成了必然性、确定性的结论。
该项属于逆推错误。
七、移花接木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
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2009年宁夏海南高考试题)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B)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解析】所谓移花接木,在这儿指论证者将毫无因果关系的论据与结论生拉硬拽在一起的一种表现。
这道题都是原文的句子,但语序不同。
原文分号前的语句,讲的是因为传唱是唐诗流传的重要渠道,文本些的杜诗难以流行;而分号后的句子讲的是杜甫的诗坛的崇高地位延后十几年才建立是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是对杜甫崇高地位延迟建立的原因解释,而B项把“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的位置移动,结果此句变成对“表现得文本一些”的原因解释。
因此犯了“移花接木”的错误。
八、类比失当焦菊隐一向强调演员要谦虚地吸收观众的意见,但在1953年演出《龙须沟》时,当他意识到于是之、叶子为了迎合某些批评者的意见,提高说话声调,损害了角色的心理和性格逻辑的时候,他异常愤怒,说那是16世纪的表演,他甚至引用莎士比亚的话加以讽刺,说“像是上帝不在家时由他仆人创造的一个人”。
(2012年山西省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预演预练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B)B.于是之、叶子为迎合某些批评者意见,擅自提高说话声调,与当今好多演员哗众取宠的表演别无二致,因而遭到焦菊隐的讽刺与严厉痛斥。
【解析】B项说于是之、叶子的做法与“当今好多演员哗众取宠的表演别无二致”,两位演员“迎合观众”的做法和“当今好多演员哗众取宠”虽然都有一些共同特性:都是演员、同样迎合观众、都可能受到部分群众好评等,但这都不是要害问题。
要害问题是当今演员的哗众取宠是“以浮夸的言论迎合群众,骗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而于是之、叶子的做法并没有“骗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焦菊隐严厉痛斥的焦点是“损害了角色的心理和性格逻辑”,不是欺骗了群众。
该项犯了“类比失当”的错误。
(补充说明:为凑够“八”条,最后补充“实用类文本”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