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浅谈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3月到6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和护理情况。

结论:v71是小儿手足口病主要病原体,健康带毒者和轻微病例是小儿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源,发病的高峰季节主要是春末夏初,婴幼儿最为敏感,主要传播途径有粪便和手眼互相接触。要加强家庭及医院双方面共同防护,对于预防小儿手足口病具有重大意义。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183-02

手足口病患儿小孩子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为多种肠道病毒所引发的。小儿手足口病常见的病毒有肠道病、71柯萨奇a16。由于幼儿抵抗力差,而且该病潜伏期短,发病急,传播途径广,容易引起暴发,所以一般无有效预防措施。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其足、手、口腔等处出现疱疹、皮疹。

1临床资料

1.1主要资料。本组共有160例,年龄从3个月到10岁,其中3个月到1岁的21例,1岁到2岁的58例,2岁到岁的34例,3岁到4岁的27例,4岁以上的10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烧,精神差,皮疹,易惊、嗜睡、肢体抖动、呕吐。

1.2辅助检查。柯萨奇病毒a16感染16例,心肌酶谱异常31例,

手足口病护理常规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手足口病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护理措施】 1、消毒隔离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宝宝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2、饮食营养 如果在夏季得病,宝宝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3、口腔护理 宝宝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前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计划 ...

2017年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计划 为切实做好我镇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根据市卫计局、市疾控中心下达的文件精神和工 作要求,并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及时发现和控制手足口病疫情,减少聚集性疫情的发生和死亡病例,控制暴发和流行 规模。 二、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全面准备,依靠科学、依法管理,加强合作、统一领导,分类处置、有效 应对。 三、主要职责:负责全区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应急处理和督导工作。 四、普通病例发现、报告和监测 托幼机构及小学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制度,落实落实晨午检制度,定期对 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状况进行巡查,及时核实缺勤、缺课原因,一旦发现疑似手足 口病例或其他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时,要及时送医院救治。 卫生院实行首诊负责制和预检分诊制,接诊手足口病例时,除了根据《手足口病诊疗 指南(2010年版)》诊断和救治病人,还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报告疫情,报告疫情时要详细报告病例的现 居住地、学习(工作)地点、家长姓名和联系电话等信息。疫情管理员及时浏览疾病 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及时审核相关信息,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定期到辖区内托幼机构、学校进行督导管理。 五、聚集性疫情报告和调查 托幼机构和学校等单位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1周内,同一托幼机构、学校等集 体单位发生5例以上,但不足10例手足口病病例;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3例及 以上;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时,应以最 快的方式向市疾控中心报告。并配合市疾控中心搞好相关资料收集、调查和督导工作。 六、控制措施(一)病例管理。多数手足口病患者症状轻微,可以居家隔离治疗,领导小组组织村医对居家治疗病例每日访视。每日浏览疾病监测信息系统,将辖区内的 患者基本情况告知相应村医,由其到患儿居住地进行面访。访视时告知家长或监护人 居家患儿不应外出,避免与未发病儿童接触直至体温正常,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后1周。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每4小时量一次体温,如果体温持续升高,或发现神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 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手足口病常出现暴发或流行,为指导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情报告与监测。 (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监测。 (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重点场所及公众预防控制工作。 二、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Coxasckievirus A, CVA)的 2、4、5、7、9、10、16 型等,B组(Coxasckievirus B, CVB)的 1、2、3、4、5 型等;肠道病毒 71 型(Human Enterovirus 71, EV71);埃可病毒(Echovirus, ECHO等。其中以 EV71及CVA16型较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C 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病毒在 4C可存活1年,-20 C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 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 3. 易感性。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

手足口病的正确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的正确预防措施 手足口综合征,人们习惯称“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小儿的一种病毒性感染。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行。全年均可发病,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夏天和初秋。这种病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极广,发病年龄可从4个月的婴儿到30岁的成人,但以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成人和大儿童也会传染上这种病,但是由于大部分以隐性感染为主,所以没有很明显的症状。 手足口病是,最常见的病原体是甲类柯萨奇病毒,属于肠病毒的一种。 一、传染源:人是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该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帕、玩具餐具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 三、易感人群:幼儿多发,小于三岁的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四、临床表现: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常拌咽痛。发热一至二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黏膜。一至二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常见于手掌、足底,也可见与臀部。 五、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1、做好晨间检查,发现疑似病人,要及时送诊、居家休息,及时隔离治疗,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2、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3、流行季节教室和场室等要保持良好通风; 4、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见下图); 5、在传染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6、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要清洗消毒;衣物、被褥、玩具、毛巾等要在阳光下暴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 7、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还要注意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6、中药具有清凉解毒作用,如:板兰根、大青叶、金银花、贯众等具有一定效果,可用水煎服。

幼儿园手足口病的预防及处理方案

幼儿园手足口病的预防及处理方案 一、方案由来 春季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为婴幼儿常见病、多发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传染,以及接触疱疹液,或被污染食物、衣服、用具等由消化道间接感染。为增强全园教职工疾病预防与控制意识,不轻病,不恐病,提高全园教职工防病能力,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手足口病,保障幼儿及教职工的身体健康,我特意制定了“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及处理方案”。 二、工作目标 1、全园教职工认真学习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做到不轻病,不恐病。提高防病能力, 2、有效预防手足口病,仔细观察幼儿情况,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上报、早治疗。 3、发现手足口病患儿,立即隔离,切断疾病传播途径,杜绝各类传染疾病的发生。 三、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手足口病预防及处理领导小组 组长:园长 副组长:副园长、教导主任、后勤主任、保健医生 组员:各班教师及保育员 四、预防及处理措施 (一)园务措施 1、加强有关手足口病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增强全园教职工对手足口病的预防及应急处理知识,培养良好的个人健康生活习惯。

2、至少组织一次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与其它幼儿园交流预防手足口病的成功经验,尽量争取聘请医院儿科医生入园给全园教职工及家长做讲座及指导。 3、幼儿园通过宣传栏、家园联系册、站、《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多种途径向幼儿家长进行必要的宣传教育,向家长讲解了手足口病的发病症状、预防措施、传播途径、病儿的护理等方面的知识,让家长全面了解病理知识,家校配合做好预防工作。 4、保持幼儿园空气质量清新,睡眠室、教室、洗手间、办公室、医务室、活动室、食堂等每天开窗通风不少于2个小时。 5、幼儿园给全园幼儿及教职工提供洗手液,提供消毒液及消毒柜,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紫外线消毒,对幼儿的日用品及幼儿园的各种物品置于日光下暴晒消毒。 6、如果15天内发生13例或占全园幼儿%的手足口病确诊病例,应及时上报应急小组组长,将关闭幼儿园2周。 (二)保健医生 1、保健医生和带班老师认真做好幼儿入园的晨检和午检工作,做到一摸、二看、三问、四查,细致地观察幼儿的情绪及身体状况,重点检查幼儿有无发烧和皮疹,并做好幼儿入园情况登记工作。 2、发现幼儿发烧或可疑症状,及时通知家长带幼儿到医院确诊,避免疫情的进一步发展;一旦确诊为手足口病,保健医生以书面形式及时上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发现在园幼儿有发烧等情况后进行紧急隔离,由保健医生通知家长病儿的病情并送往医院诊治,或拨打“120”救护电话,确诊病情后进行相关处理。 4、家长及教师一定要报告本园医务室,不得隐瞒病情。保健医生在接到报告后要立即在第一时间内上报疫情责任被告人(园长或授权人),并由疫情责任报告人以电话及书面信息等形式,上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预防手足口病教案

三年级“预防手足口病”主题班会方案活动内容:小学预防与应对手足口病的措施 活动地点:三年级教室 活动时间:4月23日 活动目标: 1、了解关于手足口病的传播和预防的知识。 2、教育学生注意个人及饮食卫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手足口病,不恐慌。 活动过程: 一、认识“手足口” 1、出示手足口病的患儿图片,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2、教师介绍全国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 3、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⑴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小儿的传染病,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 广为流行。 ⑵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亦可通过飞沫和呼吸道传播。 ⑶患儿摸过的玩具、图书;带有病毒的苍蝇叮、爬过的食物。 ⑷全年均可有发病,但3-11月份多见,6-8月份为高峰期。这种病传播速度极快, 传播范围极广,发病年龄可从4个月的婴儿到30岁的成人,但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 率最高。 4、症状: 潜伏期2—5天,初期:低热,困倦、头疼、咳嗽流涕,食欲不佳;之后粘膜出现疼 痛性小泡。并发症:脑膜炎、脑炎、心肌炎、迟缓性麻痹、肺水肿。 二、预防“手足口” 1、预防措施: ⑴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饭后漱口。 ⑵不吃生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 ⑶健康学生可口服板蓝根、大青叶等药物。 ⑷少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 ⑸夏天少吃冷饮,不喝生水,瓜果洗净削皮,不吃变质的食品。幼儿加强营养,注 意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而降低抵抗能力。

⑹花卉:吊兰、龟背竹、满天星、芦荟、龙舌兰。 ⑺艾叶煮水泡脚,患儿隔离2周。水泡结痂,皮疹消退,热度消退。 2、正确洗手: (1)、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2)、搓: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 ①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②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③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④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⑤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⑥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三、活动总结:学生通过主题班会的学习,知道了手足口病预防关键是从日常生活的预防。只要做好预防措施,发病率就会下降。我用15字方针“常洗手、勤开窗(通风)、喝开水、食熟食、晒衣被”概括了预防措施,同时提出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要过于劳累,增强免疫力。此外,建议学生少去拥挤的场所,尽量减少与家畜的直接接触等预防措施。最后,我还教给学生正确的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这次班会再次让大家认识到了预防疾病,从我做起的重要性。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为指导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制定本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肠道病毒病的疫情报告和监测; (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 (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公众预防和疫情应急处置。 二、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 A组16、4、5、7、9、10 型,B组2、5型;埃可病毒(ECHO 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其中以EV 71及Cox Al6型最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 ℃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 ℃可存活1年,在- 20 ℃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三、流行病学

手足口病的消毒隔离措施

手足口病的消毒隔离措施 手足口病系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手足口病主要通过被患者的粪便、唾液、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消毒方法如下: 一、空气的消毒 1、病房有人的情况下的空气消毒 ①室内空气的消毒可采取通风换气法,经常打开门窗,使室内空气对流,空气中的病菌随空气流动而置换到室外,使室内空气得到净化,每天通风换气至少1~2次,每次通风时间一般不少于30分钟。 ②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消毒; ③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机消毒。 2、在无人情况下的空气消毒: ①紫外线消毒:照射时间为30~60分钟。 ②过氧乙酸喷雾:用0.5%过氧乙酸溶液(8 ml/m3) 气溶胶喷雾,关闭门窗30分钟。 二、地面、墙壁及一般物体表面: ①喷雾法: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或500mg/L~1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一次,喷药量为200 ml/m2~300ml/ 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一次。,作用时间应不少于30min~60min。喷洒后,应在无人的情况下紧闭门窗,消毒后,应开门窗通风,人才能进入;用2% 过氧乙酸溶液(8ml/m3)气溶胶喷雾消毒,作用30min~60min。 ②熏蒸法:房屋经密闭后,每立方米用15%过氧乙酸溶液7ml(1g/m3),放置瓷或玻璃器皿中加热蒸发,薰蒸2h,即可开门窗通风。 三、病人的衣服、被褥等物品的消毒 病人使用后的床单、被服等物品,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消佳净原液稀释100倍)浸泡30min或用干净的双层布袋封扎,送负一层床垫消毒房(耐热的)消毒后再送洗衣房清洗消毒。床垫可用床单位臭氧消毒机就地消毒或送负一层床垫消毒房消毒。 四、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的处理 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用1000-2000mg/L含氯消毒剂按1:1比例混合,作用时间30分钟,然后倒入厕所或按医疗废物处理。 五、手与皮肤的消毒确 用含70%乙醇和0.5%氯己定醇复配的手消毒液按洗手方法涂擦1~3分钟或获得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的手消毒剂,并按说明书使用。

手足口病预防及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问答(1)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有的病人仅有皮疹或口腔溃疡。 手足口病严重吗? 通常不严重。几乎所有病人不需治疗便可康复。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内痊愈。并发症不常见。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这需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手足口病是如何发生的? 有数种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此外柯萨奇病毒A的其他株或肠道病毒71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是肠道病毒的一种。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手足口病会传染吗? 会。手足口病有中度传染性。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是通过直接接触

感染者的鼻和咽分泌物或粪便。在发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手足口病不会在人和动物或宠物间传播。 人感染后多长时间发病? 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即潜伏期通常是3-6天,发热是手足口病常见的首发症状。 哪些人易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易感的。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在何时何地发生? 世界各地都有手足口病的散发和爆发,以夏季和早秋较常见。如何诊断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只是可引起口腔溃疡的许多种传染病中的一种,另一种常见的口腔溃疡的原因是口腔疱疹病毒感染,它使口腔和牙龈产生炎症(有时称口炎)。医生通常能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因此医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项检查。 如何治疗手足口病?它能预防吗? 对手足口病无特效治疗方法。对症治疗以减轻发热、头痛和口腔溃疡引起的疼痛。预防措施包括常洗手,尤其是换尿布后;消毒有可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4版)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和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手足口病常出现爆发或流行,为指导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情报告与 监测。 (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 监测。 (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重点场所及 公众预防控制工作。 二、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肖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的2、4、5、7、9、10、16型等,B 组的1、2、3、4、5型等;肠道病毒71型;埃可病毒等。 其中以EV71及CVA16型较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 感;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猛酸钾、漂白

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病毒在4℃可存活一年,-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 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 现。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和粪便就可检出病毒, 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 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 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 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 水或食物传播。 3、易感性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 病,以五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 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形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 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体内存留较长的时间, 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 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 4、流行特征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 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幼托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 单位可发生暴发。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形感染比 例较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

手足口病的护理及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的护理及预防措施 发表时间:2012-10-16T16:10:25.24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4期作者:陈家新[导读] 患儿应隔离至皮疹消退、水疱结痂,隔离期为两周。 陈家新(广西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玉林 537000)【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2012年3月-6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均治愈出院。结论通过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及积极做好预防工作,可以帮助患儿疾病康复,降低手足口病发病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护理预防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4-0347-02 手足口病在2008年5月被卫生部列入丙类传染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2012年好发于3-6月,以4到5岁以下小儿多见,特别是小于四岁的婴儿,重要症状是表现为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有些也可发生在小腿等其他部位。刚发病2-3天可没有发热,仅仅口腔有丘疹、疱疹,部分破溃,所以常常不被家长发现。重症患儿发展迅速,其病变主要累及脑干和脊髓,患儿神经系统受累早期最常出现神经萎靡,嗜睡,易激惹,肢体抖动,少有抽搐,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2012年3月-6月,我院共收治手足口病人196例,除2例重症患儿转上级医院医治,经全体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和护理,其余全部治愈出院,一般治疗1周即可。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96例,年龄3个月-13岁,其中2个月-1岁的30例,1岁-2岁的79例,2岁-3岁的54例,3岁-4岁的25例,4岁以上的10例,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精神差,嗜睡、易惊、呕吐、肢体抖动。 1.2 辅助检查常规白细胞升高138例,血糖升高58例,心肌酶谱异常49例,咽拭子及肛拭子病毒分离确诊EV71感染51例,柯萨奇病毒A16感染18例,其余未分离出病毒类型。 1.3 治疗轻症患者可居家治疗。早期应用利巴韦林、炎琥宁、阿昔洛韦、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对症治疗,必要时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应用人免疫球蛋白阻断病毒复制,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1.4 结果 2例重症患儿转上级医院医治无效死亡,其他全部治愈出院。 2 护理措施 2.1 实行严密消毒隔离确诊和疑似患儿分开安置,减少探视人员,地面,床头柜,床,患儿的用具用含氯消毒剂(每升含有效氯500mg)擦拭、被褥、衣服、在阳光下暴晒,患儿的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用等量的消毒剂(每升含有效氯1000mg)浸泡消毒半小时后倒掉,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后用液体皂流动水洗手,严格执行消毒管理制度。 2.2 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密切观察体温、心率、脉搏、呼吸和血压等变化,观察有无精神差、嗜睡、呕吐、抽搐、肢体抖动等表现,观察有无烦躁不安,易激怒、高热、面色发灰,呼吸急促,与体温不成比例的心动过速、头痛、脑膜刺激征等症状。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2.3 发热的护理低中度热仅需多饮温开水,如体温超过38.5度,可行物理降温,温水洗浴(有皮疹着不宜使用酒精擦浴)。高热者遵医嘱以物理或药物降温。使用退热药后1小时复测体温,物理降温后半小时复测体温。头部置冰枕,注意局部皮肤颜色,避免冻伤。在降温过程中注意患儿面色、呼吸、肢端温度。 2.4 用药护理 2.4.1 根据医嘱严格用药,控制输液速度。为了减轻患儿痛苦,应用静脉留置针,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2.4.2 限制入量应用降颅压药物甘露醇注射液20-30min内静脉注射,避免药物外渗,应用前加温减少刺激,避免结晶, 2.4.3 应用糖皮质激素甲强龙冲击治疗,避免外渗,因甲强龙可引起局部组织的坏死,有溃疡病史者要慎用,注意观察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同时监测心率和血压的变化。 2.4.4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2.5g,5oml/瓶,开始滴注速度为1ml/min(约15滴/min)持续15分钟后无不良反应可慢慢加快速度,最快滴注速度不超过30min/瓶,在输注的过程中注意观察过敏反应。 2.5 皮肤护理保证患儿衣服、被褥清洁,衣服要宽大柔软,床铺平整干燥,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剪短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物理降温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查破皮疹,皮疹破裂者,局部皮肤可涂抹抗生素药膏或炉甘石水剂,臀部有皮疹时要保持臀部干燥清洁,避免皮疹感染。 2.6 抽搐护理按医嘱给予镇静剂,同时备好氧气,吸痰器及抢救物品,抽搐频繁时用开口器或纱布包裹的压舌板放置牙口中间,以防咬伤舌头。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痰液和呕吐物,病室保证安静,操作要轻柔,以减少刺激。 2.7 人工通气与呼吸道管理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严格无菌操作,湿化器和各管道每日消毒更换。及时清除患儿口鼻腔,气管内的分泌物。吸痰前后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2分钟,防止缺氧。严密观察气管插管位置变化,防止脱出注意呼吸机和人工气道并发症的发生。 2.8 口腔护理和饮食护理患儿因高温、口腔溃疡、疼痛而影响食欲,应给予高蛋白、高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以略凉为宜,不能过酸或过咸。以减少对口腔粘膜的刺激,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刺激性溶液漱口,可用棉签蘸3%碳酸氢钠溶液擦患儿的口腔,然后在溃疡面涂锡类散。 3 预防 3.1 家庭预防(1)注意平时做好环境和个人卫生,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2)指导儿童改掉吃手指的习惯,远离不洁环境,养成游戏后、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3)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因过度疲劳而降低抵抗力,加强锻炼多吃含维生素C的食物,保持营养均衡,增强机体免疫力。(4)每年3-6月,家长要每天常规检查小孩的手足口腔,特别是口腔有无疱疹, 溃烂,儿童若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考试试卷答案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考试试卷 科(所)姓名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罕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2、大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3、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4、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的报道。() 5、手足口病是人畜共患病,患者和病畜为本病的传染源。() 6、少年儿童和**感染后多不发病,亦不会够传播病毒。() 7、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8、同一间病房内可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 9、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仍应考虑为重症病例。() 10、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60分) 1、下列哪种病毒不是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源体() A.柯萨奇病毒 B.埃可病毒 C.肠道病毒71型 D.腺病毒 2、少数手足口病患儿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但不包括() A.无菌性脑膜炎、脑炎 B.急性弛缓性麻痹 C.尿毒症 D.呼吸道感染 3、首次报道手足口病的国家为() A.新西兰 B.美国 C.中国 D.保加利亚 4、手足口病发病多长时间内传染性最强() A.1周 B.2周 C.3周 D.4周 5、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为() A.粪-口传播 B.呼吸道飞沫传播 C.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 D.以上均是 6、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A.≤1岁 B.≤2岁 C.≤3岁 D.≤4岁 7、手足口病一般病例表现哪项不正确()

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因此,针对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重点要注意下列预防方式:(一)个人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 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 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三)医疗机构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 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 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3. 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手足口病应急预案

手足口病应急预案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鲁山县卫生防疫站手足口病预防控制预案 (试行) 第一部分总则 一、目的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5岁以下儿童多见。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2~7天,可导致流行或暴发。该病的病原体有20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l6和肠道病毒71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病程约为4~8天,大部分患者可无明显或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一般仅需对症治疗,预后良好。极少数病例可有脑炎、心肌炎、肺水肿、弛缓性麻痹等并发症,个别危重病人可因多种原因导致死亡。 为有效防止手足口病爆发流行,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河南省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工作实际,特制订本预案。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立足准备,指挥有力,协调有序,加强能力,有效应对”的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全面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加强手足口病疫情的预防控制工作,保障全县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服务。 第二部分组织管理 一、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

成立手足口病疫情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一),全面领导手足口病疫情预防控制工作。下设办公室、疫情监测报告组、疫情应急处置组和后勤供应组等工作机构(见附件二)。 二、职责分工 (一)手足口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工作协调人员培训、健康教育和宣传报道等工作。 (二)疫情监测报告组 组织指导全县手足口病监测,保证网络支持,指导和开展疫情网络直报,负责疫情信息的收集、分析、预测、预警和报告工作。 (三)疫情应急处置组 组织指导全县的手足口病例确认、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的追踪与管理、疫区的消毒与处理、提出控制措施和建议、开展预防控制效果的评估。 (四)后勤供应组 负责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防护用品、防治药品、消毒器械和药品、流行病学处置等物资的采购、储存、管理与发放、适时更新补充等,确保应急需要。 第三部分人员培训与健康教育 一、人员培训 做好人手足口病知识全员培训工作,对乡镇卫生院及县直医疗机构防保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培训的重点为卫生部《手足口病防控指南》、《河南省手足口病防治技术方案(试行)》及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预防控制措施,消毒隔 离和防护,标本采集、运送与存放等知识。

手足口护理常规

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基A-16病毒引起的手足部皮肤及口腔粘膜的疱疹疾患。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儿童多见。其临床特征为前驱症状有低热、困倦、淋巴结肿大,随后在手掌、足底和口腔粘膜发生散在性的水疱、丘疹或斑疹,数量不等。口腔损害表现为唇、颊、舌、腭等处起很多小水疱,并迅速形成溃疡。 【诊断】 1.流行病学注意当地流行情况,病前1周内有无接触史。 2.病史注意发热、有无拒食、流涎、口腔疼痛、呕吐、腹泻,注意皮疹出现部位和演变,有无脑膜炎、脑炎及心肌炎症状。 3.体检注意手、足、臀及其他体表部位有无斑丘疹及疱疹,形状及大小,周围有无红晕及化脓感染。注意唇、口腔粘膜有无红斑、疱疹及溃疡。有无局部淋巴结肿大。 4.检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咽拭子培养。疱疹如有继发感染,必要时取其内容物送涂片检查及细菌培养。咽拭子病毒分离;疱疹液以标记抗体染色检测病毒特异抗原,或PCR 技术检测病毒RNA。如有神经系症状应作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病毒RNA。必要时取血清检测病毒抗体。 5.特殊检查疑有心肌炎者检查心电图。 【治疗】 1.一般治疗服用维生素B1、B2、C。皮肤疱疹有继发感染者涂以1%甲紫,口腔溃疡以溃疡散或锡类散涂布患处,疼痛甚者局部涂以2%利多卡因或3%苯佐卡因加硼砂甘油。呕吐或难以进食者适当静脉补液。 2.伴发症的治疗伴发脑膜脑炎者,早期可试用病毒唑治疗;有心肌炎者按病毒性心肌炎治疗(参见第十二篇第二章)。 3.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可用复方板蓝根合剂(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连翘、木通、竹叶)。 附:接触者处理:医学观察1周,每日测体温,检查口腔及皮肤,疑有发病及时隔离治疗。 【护理】 1.按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按呼吸道、消化道及接触隔离。 3.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防止疱疹继发感染。 4.给予温流食,减轻口腔刺激。 【治愈出院标准】 自发病日起隔离1周,体温正常,皮疹消退、疱疹结痂,口腔溃疡痊愈,并发症基本治愈。 护理体会 1、消毒隔离消毒期1周,手足口病以皮肤、粘膜特别是口腔粘膜损害为重,容易合并细菌感染,应尽量穿软底鞋,少活动,减轻皮疹破损,凡接触患者的医务人员应用消毒液擦手,听诊器经初步消毒后放入熏箱。 2、皮肤护理以外用药为主,擦药前清洗局部,然后用呋芦水擦患处,每天早晚各一次,连续用药五天,擦药期间嘱患者勿洗澡,第6天用温水擦澡,慎防损伤皮肤及水疱。勤剪指甲,嘱患者不要抓挠皮肤和水疱,以免引起疼痛和继发感染。 3、口腔护理病人因口腔溃疡、疼痛、张口困难,可用吸管给予朵贝氏液漱口,每两小时一次,然后用生理盐水棉球轻轻擦拭,拭去坏死组织,再涂以锡类散,以促进溃疡愈合。口腔涂药后,嘱病人闭口十分钟,不可马上漱口及饮水、进食,以保证疗效,避免用刺激性、腐蚀性溶液漱口。口唇溃疡用红霉素软膏涂布,以防止感染并软化结痂,减轻疼痛。

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保健知识

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保健知识 幼儿园预防手足口病知识问答 1.什么是手口足病?这是一种发生在小年龄托班小班(4岁以内)幼儿多见的空气传播的传染病一般传染病,年长儿及成人也感染,但一般症状较轻,或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在托幼机构内容易发生流行。 此病主要表现为口腔炎及位于手足之皮疹,手足口病的临床上首先表现为口痛、厌食及低热(38度),亦可不发热。口腔内可见散发性小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粘膜及硬腭处。四肢,尤以手足部可见斑丘疹或疱疹,数量多少不定。病程短,多于1 周左右痊愈。皮疹发展很快,痊愈后不留疤,不痒不痛,不流脓,成簇状出现个别患者可引起肺炎、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2.手足口病通过哪些途径传播?可通过鼻涕、唾液、粪便、共用玩具等传染。人群间的密切接触,既通过直接接触病人或无症状带菌者的鼻和咽喉分泌物及粪便而感染,也可通过飞沫传播。 3.手足口病的潜伏期是多少?一般为3~6天,平均4天。 4.手足口病患儿多久可来幼儿园?病程通常一周左右,愈后良好,到幼儿的疱疹全部干燥结痂,到医院取得医生的痊愈证明即可返园。 5.接触过手足口病患儿的幼儿要医学观察多久?7天(5~10天) 6.发生手足口病如何护理?手口足病没有特效药,对症治疗有发烧进行退热,服用板兰根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桂林西瓜霜口腔治疗溃疡。幼儿穿宽松透气的鞋袜,多洗手保持清洁,饮食上可以吃些绿豆薏苡仁粥,或是山药米仁赤豆粥,起到清热利湿健脾利湿的作用。 手足口病的预防办法有那些? 1.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可以减少感染机会。尤其是小孩子,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舔手、咬指甲。从公共场所回家后要洗手、洗脸、换衣服。饭前便后肥皂流动水洗手。 2.在疾病流行时,请大家尽量减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和人群密集的地方,以减少感染机会 3.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彻底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清洁。总之: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不要挑食偏食,多吃蔬菜水果。勤洗手,多运动多户外活

手足口病 应急预案

鲁山县卫生防疫站手足口病预防控制预案 (试行) 第一部分总则 一、目的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5岁以下儿童多见。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2~7天,可导致流行或暴发。该病的病原体有20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l6和肠道病毒71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病程约为4~8天,大部分患者可无明显或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一般仅需对症治疗,预后良好。极少数病例可有脑炎、心肌炎、肺水肿、弛缓性麻痹等并发症,个别危重病人可因多种原因导致死亡。 为有效防止手足口病爆发流行,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河南省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工作实际,特制订本预案。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立足准备,指挥有力,协调有序,加强能力,有效应对”的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全面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加强手足口病疫情的预防控制工作,保障全县人民群众身体健

康和生命安全,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服务。 第二部分组织管理 一、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 成立手足口病疫情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一),全面领导手足口病疫情预防控制工作。下设办公室、疫情监测报告组、疫情应急处置组和后勤供应组等工作机构(见附件二)。 二、职责分工 (一)手足口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工作协调人员培训、健康教育和宣传报道等工作。 (二)疫情监测报告组 组织指导全县手足口病监测,保证网络支持,指导和开展疫情网络直报,负责疫情信息的收集、分析、预测、预警和报告工作。 (三)疫情应急处置组 组织指导全县的手足口病例确认、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的追踪与管理、疫区的消毒与处理、提出控制措施和建议、开展预防控制效果的评估。 (四)后勤供应组 负责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防护用品、防治药品、消毒器械和药品、流行病学处置等物资的采购、储存、管理与发放、适时更新补充等,确保应急需要。 第三部分人员培训与健康教育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doc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 为加强手足口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有效控制手足口疾病在园流行,确保幼儿身心健康,下面给大家分享了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的工作方案,欢迎参考!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一) 为了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切实保护幼儿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市、区防疫部门的要求和托幼管理中心及景园总园的手足口病的防控方案,并结合我园实际工作情况,特此制定景园幼儿园的手足口病预防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1、利用板报和发放宣传单等形式,让家长了解手足口病的常识知识,做好家长宣传动员工作,建议家长不带幼儿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尽量有效遏制手足口病的传播和蔓延。 2、加强幼儿晨、午检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及时切断传染源。 3、加强卫生消毒工作:保持幼儿活动室、寝室等场所良好通风;加强幼儿玩具、口杯、毛巾、及物体表面等物品清洗消毒工作,幼儿被褥曝晒每日两次,餐具顿次消毒,口杯随用随消,幼儿用过的物品在每日离园后用紫外线灯消毒,同时用含氯制剂对幼儿接触的物品进行擦拭消毒,幼儿离园后用含氯制剂进行空气消毒,并做好记录 4、对幼儿食用的蔬菜和水果用盐水浸泡30分钟,并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操作规程。

5、保教人员要注意个人卫生,并教育指导幼儿养成“勤洗手、洗净手,勤洗澡、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的卫生习惯。 6、加强幼儿家长联系工作,对不出勤幼儿及时做好家长沟通工作,并由本班保教人员和后勤人员进行家访,将不出勤原因详细在幼儿家长联系记录本上登记。 7、发现疫情要及时逐级报告,不能瞒报、漏报,同时做好疑似幼儿的防控登记工作。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二) 随着季节变化,天气逐渐转暖,手足口病进入了高发,易发时期。为了积极主动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工作,切实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园积极采取各项预防措施,做到让家长真正放心。 一、明确责任,责任到人 各班级各部门充分认识手足口病引发的危害,明确职责和分工,层层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一旦发现疫情立即启动紧急预案,尽快、尽早、及时、有效地处置疫情,防止疫情蔓延和扩散。 二、向家长普及防控知识,并发放手足口病温馨提示卡和消毒防疫知识 三、开展卫生整治工作 1、大力开展全园卫生安全工作,认真治理环境卫生,不留死角。 2、做好卫生消毒工作,餐具采用高压蒸汽消毒,玩具、桌面、地面、门把手采用84消毒液擦拭,室内空气采取开窗通风与紫外线消毒相结合的方法,床上用品一律采用阳光暴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