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科学复习材料.doc

合集下载

中医眼科学最终版

中医眼科学最终版

中医眼科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眼的解剖与生理功能1.扁鹊是最早的五官科医生2.王焘著《外台秘要》提出绿翳青盲(相当于青光眼), 脑流青盲眼(相当于白内障)3.唐代已能配制假眼, 《吴越备史》是世界上关于义眼配制的最早记载4.南宋《洞天清录》记载了叆叇即是眼镜, 来矫正老视5.元末明初, 倪维德著《原机启微》;明代傅仁宇《审视瑶函》;清代《目经大成》记载金针拨内障八法6.眼为视觉器官, 包括眼球、视路和眼的附属器以及眼部相关血管和神经结构7.眼球的前后径约为24mm, 垂直径约为23mm, 水平径为23.5mm8.眼球(眼珠)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所组成。

眼球壁可分为3层, 外层为纤维膜, 中层为葡萄膜, 内层为视网膜。

眼球内容物: 房水(神水)、晶状体(晶珠)、玻璃体(神膏)9.房水由睫状突产生后, 后后房经过瞳孔进入前方, 经前房角的小梁网进入巩膜静脉窦, 再进入眼的静脉系统。

有维持、调节眼压的功能10.视路: 是视觉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开始到大脑视觉中枢的传导路径。

(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视中枢)11.眼的附属器包括眼眶、眼睑(胞睑)、结膜、泪器和眼外肌。

12.眼眶骨壁的结构: 视神经孔和视神经管, 眶上裂和眶下裂13.眼外肌, 每只眼有6条眼外肌, 即4条直肌和2条斜肌。

外直肌受展神经、上斜肌受滑车神经支配, 其余眼外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皆受动眼神经支配。

14.眼轮匝肌受面神经支配, 收缩时眼睑闭合, 提上睑肌受交感神经支配, 起开睑作用15.屈光介质: 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连同角膜一同组成眼的屈光介质, 又称屈光系统, 是光线进入眼内并到达视网膜的通路16.角膜后面, 巩膜、晶状体、玻璃体前面, 周围以前房角为界的空间称为前房17.眼与心的关系: 1.心主血脉, 诸脉属目; 2.心主藏神, 目为心使。

18.眼与肝的关系: 1.肝开窍于目, 目为肝之外候; 2.肝主藏血, 目受血能视3.肝气通目, 辨色视物;4.肝主疏泄, 调摄泪液5.肝脉上连目系, 气血通达于目。

中医眼科学重点

中医眼科学重点

第一章1.萌芽时期(南北朝以前)2.奠基时期(隋代~唐代)3.独立发展时期(宋代~元代)4.兴盛时期(明代~清朝鸦片战争之前)5.衰落与复兴时期(清朝鸦片战争以后至今)第二章1.眼球壁的组成有哪些?角膜、视网膜的生理特点有哪些?黄斑及视乳头的解剖特点?2.眼屈光间质包括哪些?房水产生及循环?晶状体如何参加调节?3.视路概念?包括哪些组成?典型的视交叉及视束损伤的表现是什么?为什么?4.眼附属器由哪些组成?结膜几种充血为何?眼外肌支配的眼球运动情况?5.视网膜内层及黄斑的血供为何?睫状神经节在手术中的作用?第三章1.眼与五脏的生理关系?第四章1.直接和间接与母系相连的经脉有哪些?2.与目内、外眦发生联系的经脉有哪些?第五章1.六淫致病的特点及临床表现?2.五脏病变对眼的影响?第六章1.什么是五轮学说,举例说明五轮学说的临床应用?2.解释内障及外障眼病,说明他们的特点?第七章1.眼科的常用内治法有哪些及适应症?2.眼科常用的外治法及特点?3.掌握下列眼科常用方剂:加减四物汤、除湿汤、生蒲黄汤、石决明散、驻景丸加减方、新制柴连汤、驱风散热饮子、除风宜损汤。

第八章1.简述针眼辨证分型、治法和代表方剂。

2.胞生痰核与针眼的鉴别要点是什么?3.椒疮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是什么?并发症和后遗症有哪些?4.简述睑弦赤烂辩证分型、治法和代表方剂。

5.试述上胞下垂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第九章1.漏睛的临床特征是什么?常用外治法有哪些?2.漏睛对目珠有何危害性?3.流泪症、漏睛及漏睛疮怎样鉴别?第十章1.暴风客热诊断要点是什么?2.试述天行赤眼的临床表现和预防隔离。

3.天行赤眼的辨证论治应注意什么?4.暴风客热、天行赤眼暴翳三者鉴别要点为何?5.暴风客热、天行赤眼及天行赤眼暴翳的病名含义及西医病名。

第十一章1.聚星障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中医辩证论治。

2.花翳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3.凝脂翳的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及西医治疗。

第十二章1.瞳神紧小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辩证论治(包括理法方药)。

中医眼科学考试重点

中医眼科学考试重点

绪论1.《龙树眼论》目前公认为我国第一部眼科专著。

2.《隋书.经籍志》载有《陶氏疗目方》和甘浚之的《疗耳目方》,是我国最早的眼科方书。

3. 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是有关夜盲的最早描述。

4. 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中有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的方法,首次提到赤白膜的割除术。

5. 唐代王焘编纂《外台秘要》中最早载金针拔白内障的方法,并论述眼有功能的必备条件:①黑白分明,肝管无滞;②外托三光;③内因神识。

6. 唐朝已能配制义眼。

7. 北宋年间眼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

《太平圣惠方》强调“五轮应于五脏”,现存医籍中最早记录五轮学说。

8. 宋代已经开始使用眼镜。

9. 明初倪维德所著《原机启微》,药物与手术并用,内外同施;明末傅仁宇所著《审视瑶函》,中医眼科必读之书;明代王肯堂所著《证治准绳》,首次提出瞳神含有神水、神膏;清代黄庭镜所著《目经大成》,总结出著名的针拨八法;清代顾锡所著《银海指南》,眼与全身病的代表作。

解剖1.眼的解剖及生理:眼包括眼球、视路和眼附属器三部分。

①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眼球内容物连同角膜一并构成眼的屈光介质,是光线进入眼内并到达视网膜的通路。

房水的主要功能是营养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维持眼内压。

玻璃体是眼的重要屈光介质之一,对视网膜和眼球壁起着支撑的作用。

②眼附属器包括眼眶、眼睑、结膜(睑结膜、球结膜、穹窿结膜)、泪器(泪腺、泪道(泪小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眼外肌五部分。

③眼球壁分三层:外层为纤维膜(角膜、巩膜),中层为葡萄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层为视网膜。

角膜的组织结构从外至内分为五层: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层。

中层的葡萄膜具有供给眼球营养、遮光和暗室的作用,葡萄膜的脉络膜含有丰富的色素,有遮光作用。

④视路包括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视皮质。

2.房水循环途径:产生的房水首先进入后房,经过瞳孔到前房,从前房角小梁进入输淋氏管,通过房水静脉,最后流入巩膜表面的睫状前静脉回到血液循环。

(完整word版)中医眼科学复习重点整理

(完整word版)中医眼科学复习重点整理

眼科学重点●萌芽时期(南北朝以前):《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医书,最早论述眼解剖、生理与病机等。

●奠基时期(隋朝一唐朝):《外台秘要》论述眼产生辨色视物之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黑白分明,肝管无滞”,即眼的组织结构须正常;二是“外托三光”,即须有光线照明;三是“内因神识”,即须大脑的整合。

●独立发展时期(宋朝一元朝)●兴盛时期(明朝一清朝鸦片战争以前):元末明初,倪维德著《原机启微》。

明末傅仁宇撰成《审视瑶函》。

清代,黄庭镜著《目经大成》。

清代还有顾锡著《银海指南》。

●眼球大小: 成年时约为24mm●眼球壁:外层纤维膜,中层葡萄膜,内层视网膜。

●外层为纤维膜:角膜,巩膜,角巩膜缘。

●角膜的组织结构由前向后分为5层.(1)上皮细胞层:再生能力强,损伤后可以修复,不遗留瘢痕。

(2)前弹力层:损伤后不能再生。

(3)基质层:无再生能力,为瘢痕组织代替. (4)后弹力层:损伤后能再生。

(5)内皮细胞层:不能再生。

角膜生理特点: 1。

透明,无血管2。

有丰富的神经末梢.●中层为葡萄膜:葡萄膜又称血管膜,色素膜,富含色素和血管。

由前向后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具有丰富的血管及色素,故分别称之为血管膜和色素膜,由于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所以具有供给眼球营养,遮光和暗室的作用。

睫状体扁平部,是针拨白内障及晶状体,玻璃体等手术的理想部位.●虹膜: 虹膜中央有瞳孔。

瞳孔大小2。

5-4mm.●睫状体: 睫状突分泌产生房水,睫状肌舒缩通过晶状体起调节作用.睫状上皮细胞分泌和睫状突超滤过,弥散形成房水.●脉络膜: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细胞. 介于视网膜与巩膜之间。

作用为供应视网膜外层的营养,眼部温度调节的作用,对眼球起遮光和暗房的作用。

●内层为视网膜:从外向内分为10层。

视细胞层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组成。

视锥细胞为感光系统,在黄斑区集中.视杆细胞在黄斑周边部.黄斑中心凹是视锥细胞最集中的地方。

●视盘:是视网膜神经纤维汇集组成视神经,向视觉中枢走行。

中医眼科学考题复习

中医眼科学考题复习

黑睛(风轮)(角膜):位于眼球前部中央,呈向前凸的透明组织结构。

白睛(气轮)(巩膜):位于角膜周边和后方,质地坚韧,呈乳白色。

黄仁(虹膜):一圆盘状膜,自睫状体伸展到晶状体前面,将眼球前部腔隙隔成前房与后房。

瞳神(水轮)(瞳孔):虹膜中央的1个2.5~4mm的圆孔。

视衣(视网膜):位于脉络膜与玻璃体之间,前界位于锯齿缘,后止于视盘周围的一层透明的膜。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后极部,离视视盘颞侧约3mm处的一无血管凹陷区。

神水(房水):眼内透明液体,充满前房与后房。

晶珠(晶状体):形如双凸透镜,位于瞳孔与虹膜之后、玻璃体之前,由晶状体悬韧带与睫状体的冠部联系固定的结构。

神膏(玻璃体):无色透明的胶质体,充满了玻璃体腔,占眼球内容积的4/5,约4.5ml。

胞睑(肉轮眼睑):位于眼眶前部,覆盖于眼球表面,分上睑和下睑,有保护眼球的功能。

泪泉(泪腺):位于眼眶前外上方的泪腺窝内,长约20mm,宽12mm,借结缔组织固定于眶骨膜上,提上睑肌外侧肌腱将其分隔成较大的眶部泪腺和较小的睑部泪腺,正常时从眼睑不能触及。

视野:指眼向前方固视时所见的全部空间范围泪窍(泪道):泪液的排出通道,由上下睑的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组成。

眼带(眼外肌):司眼球运动的肌肉。

针眼:指胞睑边缘生疖,形如麦粒,红肿痒痛,容易形成脓溃破的眼病胞生痰核:指胞睑内生硬核,触之不痛,皮色如常的眼病椒疮:指睑内面颗粒累累,色红而坚,状若花椒而得名暴风客热:指猝然感觉风热之邪的侵袭,而致白睛暴发以红赤肿胀灼热痒痛为主症的眼病天行赤眼:指外感疫疠之气,以白睛暴发红赤为主要特征,能迅速传染并流行的眼病天行赤眼暴翳:指因感受疫疠之气,突发白睛红赤,继而黑睛生翳,并且传染流行的眼病金疳:指白睛表层突起灰白颗粒,形如玉粒,周围绕以赤脉的眼病火疳:指白睛里层有紫红色结节状隆起,且疼痛巨按的眼病聚星障:黑睛骤生多个细小星翳,伴有沙涩疼痛、畏光流泪的眼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花翳白陷:黑睛生翳,四周高起,中间低陷,边缘不整,形如花瓣的眼病。

(完整word版)眼科学基础+复习要点-Word版(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眼科学基础+复习要点-Word版(word文档良心出品)

眼科学基础复习1.眼球破裂伤的易发部位。

常见的破裂部位在角巩膜缘,其次是直肌止点处和巩膜筛板。

2. 房水的生成来源及排出的途径。

(1)小梁网通道:睫状突生成→后房→前房→前房角的小梁网→Schlemm 管→集合管→睫状前静脉(2)葡萄膜巩膜通道:前房角睫状体带→睫状肌间隙→睫状体和脉络膜上腔→巩膜胶原间隙,神经血管间隙3. 黄斑的定义及特点。

位于视网膜后极部,视盘颞侧约3cm处有一直径约5mm的椭圆形的浅凹陷区,色泽淡黄色,称为黄斑。

特点:黄斑中央有一小凹,称为黄斑中心凹,此处是视力最敏锐的区域。

黄斑部无视网膜血管分布,且高度透明,此处的视网膜极薄,中心凹的底部只有视锥细胞,且密度最高,每个细胞与相连的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是一对一的传导方式,所以中心凹是视觉最敏锐、分辨颜色能力最强的部位。

4. 何为立体视觉?亦称深度觉,是人眼感知物体立体形状及不同物体间相对空间位置的能力。

立体视觉以双眼单视为基础;视力与立体视觉相关,单眼视力下降较双眼视力对称性下降更能引起立体视觉障碍。

5. KP(角膜后沉着物)的定义。

角膜后羊脂状沉着物:由于血一房水屏障破坏,房水中进入大量炎性细胞和纤维素,随着房水的不断对流及温差的影响,渗出物逐渐沉着在角膜内皮上,多在角膜下部排成基底向下的三角形角膜后沉着物。

6.前葡萄膜炎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

症状:起病急,眼红,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体征: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角膜后沉着物(KP)房水混浊:前房闪辉,前房细胞虹膜改变:虹膜后粘连,虹膜前粘连,虹膜膨隆瞳孔改变:瞳孔缩小,瞳孔闭锁,瞳孔膜闭玻璃体混浊黄斑水肿7. 春季结膜炎的临床表现。

症状主要有眼部奇氧、畏光、流泪、异物感,可有大量的黏丝状分泌物,夜间症状加重。

可有家族过敏史。

临床分3 型:睑结膜型、角膜缘型和混合型。

睑结膜型:开始时表现为充血,有少量粘液性分泌物;以后可出现典型的睑结膜扁平粗大乳头,呈铺路石样。

球结膜呈典型的暗红色。

中医眼科学重点

中医眼科学重点

中医眼科学重点seek; pursue; go/search/hanker after; crave; court; woo; go/run after中医眼科学1、中医眼科学发展史简况:填空题萌芽时期南北朝以前奠基时期隋代—唐代独立发展时期宋代—元代兴盛时期明代—清朝鸦片战争之前衰落与复兴时期清朝鸦片战争以后至今2、眼为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和眼附属器三部分.填空题3、眼球向前平视时,突出于外侧框缘12—14mm,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两部分组成.4、眼球壁眼球壁分3层,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一)外层纤维膜1、角膜中医:黑睛(1)上皮细胞层:再生能力强,损伤后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约于24小时内修复,不遗留瘢痕.(2)前弹力层(3)基质层(4)后弹力层损伤后可再生(5)内皮细胞层角膜表面有一层泪膜,称角膜前泪膜.泪膜分为3层,表面为脂质层,中间为水液层,底部为粘蛋白层.角膜透明、无血管,角膜富含三叉神经末梢,角膜是眼球重要的屈光介质之一.2、巩膜3、角膜缘角膜、巩膜和结膜三者在此处汇合,是临床部分眼内手术常用切口部位或重要标志.(二)中层葡萄膜葡萄膜从前至后可将其分为三部分: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填空题1虹膜黄仁虹膜中央有直径为—4mm的圆孔,称瞳孔.交大副小.2睫状体睫状突上皮细胞产生房水,房水可供给眼球内组织的营养,维持眼内压. (三)内层视网膜由外向内分为10层(1)色素上皮层于神经上皮层间存在潜在间隙,是发生视网膜脱离的解剖基础.(2)视锥、视杆细胞层:又称光感受器细胞层.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黄斑及中心.填空题5、光感受器为第一神经元;双极细胞为第二神经元,联系第一与第三神经元;神经节细胞是第三神经元.6、视盘,直径,视盘仅有神经纤维而无光感受器,因此无视觉功能,称为生理盲点.7、房水由睫状体的上皮细胞产生.8、晶状体混浊,临床称之为白内障.9、眼眶由额骨、蝶骨、筛骨、颚骨、泪骨、上颌骨、颧骨共7块骨头组成.10、眼轮匝肌由面神经支配,提上睑肌由动眼神经支配.11、睑板上有纵行排列的睑板腺,腺口开于睑缘.12、结膜包括睑结膜、球结膜和穹隆结膜.13、泪器包括泪腺和泪道.14、眼球的运动依赖6条眼外肌.上斜肌由滑车神经支配,外直肌由外展神经支配,其余4条眼外肌均由动眼神经支配.15、视路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路径.填空题16、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管径之比为2:317、睫状神经节中长根为感觉根,短根为运动根.18、中西医眼部解剖名称对照表白睛--------------包括球结膜、球筋膜、前部巩膜黑睛--------------角膜黄仁-------------虹膜神水---------------房水神膏--------------玻璃体视衣--------------包括脉络膜和视网膜目系--------------包括视神经、包裹视神经的鞘膜及其血管眼带--------------眼外肌19、眼与肝的生理关系:填空题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色视物肝主藏血,肝受血而目能视肝主泪液,润泽目珠肝之经脉,上连目系20、“………此膏由胆中渗润精汁积而成者,能涵养瞳神,衰则有损.”指出胆汁21、在神膏的生成及养护瞳神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2、五轮学说:五轮解剖部位及脏腑分属表必考23、五轮辨证法:五轮辩证就是运用五轮理论,通过观察各轮所显现的症状,去推断相应脏腑内蕴病变的方法,是眼科独特的辨证方法.25、视力表与被检查者相距5m,正常值为视力=被检查者与视力表距离m/5m26、视野是指向前方固视时所见的空间范围27、我国正常人眼球突出度约为12—14mm28、正常眼压为10—21mmHg29、退翳明目法治疗黑睛生翳.30、针眼是指胞睑边缘生疖,形如麦粒,红肿痒痛,易成脓溃破的眼病.31、针眼相当于西医学的睑腺炎,又称麦粒肿.睫毛毛囊或附属的皮质腺感染称外麦粒肿,睑板腺感染称内麦粒肿,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眼睑腺体所致.单选、填空辨证论治:(1)风热客睑证:银翘散加减(2)热毒壅盛证:仙方活命饮加减(3)脾虚夹邪证:托里消毒散加减手术:外麦粒肿在眼睑皮肤面切开,切口与睑缘平行必要时可放置引流条;内麦粒肿则在睑结膜面切开,切口与睑缘垂直.选择、填空32、胞生痰核是指胞睑内生硬核,触之不痛,皮色如常的眼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睑板腺囊肿.33、风赤疮痍的诊断依据:1、患眼胞睑皮肤刺痒、灼痛.2、胞睑皮肤红赤如朱,生水疱,溃破糜烂34、睑弦赤烂包括鳞屑性睑缘炎、溃疡性睑缘炎和眦部睑缘炎.填空辨证论治:(1)风热偏盛证:银翘散加减(2)湿热偏盛证:除湿汤加减(3)心火上炎证:导赤散合黄连解毒汤加味35、上胞下垂辨证论治:(1)脾虚气弱证:补中益气汤加减(2)风痰阻络证:正容汤加减36、胞轮振跳是指眼睑不由自主地牵拽跳动的眼病.37、椒疮相当于西医学的沙眼,由感染沙眼衣原体引起.选择辨证论治:(1)风热客睑证:银翘散加减(2)血热瘀滞证:归芍红花散加减诊断依据:上睑结膜及上穹隆部有滤泡、乳头增生与血管模糊.38、目箚是以胞睑频频眨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眼病.名解39、流泪证辨证论治:(1)血虚夹风证:止泪补肝散加减必考(2)气血不足证:八珍汤加减(3)肝肾两虚证:左归饮加减40、漏睛是以内眦部常有黏液或脓液血泪窍沁出为临床特征的眼病,相当于西医的慢性泪囊炎.41、漏睛疮是指内眦睛明穴下方突发赤肿疼痛,继之溃破出脓的眼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泪囊炎.辨证论治:(1)风热上攻证:银翘散加减(2)热毒炽盛证:黄连解毒汤加减(3)正虚邪留证:托里消毒散加减42、风热眼是指外感风热而猝然发病,以白睛红赤、哆多黏稠、痒痛交作为主要特征的眼病,类似于西医学的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属急性细菌性结膜炎.诊断依据:(1)起病急,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或有与本病患者的接触史.(2)患眼生涩痒痛,灼热流泪,哆多黏稠,白睛及睑内面红赤.(3)结膜刮片见多形核白细胞增多有助于诊断.辨证论治:(1)风重于热证:银翘散加减(2)热重于风证:泻肺饮加减(3)风热并重证:防风通圣散加减43、天行赤眼是指外感疫疠之气,白睛暴发红赤、点片状溢血,常累及双眼,能迅速传染并引起广泛流行的眼病,类似于西医学的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属病毒性结膜炎.诊断依据:简答(1)白睛红赤,或见白睛溢血呈点片状,耳前或颌下可扪及肿核.(2)正处流行季节,或有接触史,起病急,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辨证论治:(1)初感疠气证:驱风散热饮子加减(2)热毒炽盛证:泻肺饮加减44、脓漏眼类似于西医学之淋菌性结膜炎.诊断依据:(1)有淋病史或接触史;新生儿患者其母有淋病性阴道炎.(2)胞睑及白睛高度红赤臃肿,大量脓性眼哆.(3)眼分泌物或结膜刮片发现淋球菌.45、时复目痒是指发病是目痒难忍,白睛红赤,至期而发,呈周期性反复性发作的眼病双眼奇痒难忍,类似于西医学的春季结膜炎,属免疫性结膜炎.46、金疳是指白睛表层生玉粒样小泡,周围绕以赤脉的眼病,类似于西医学之泡性结膜炎,属免疫性结膜炎.名解47、白涩症是指白睛不赤不肿,而以自觉眼内干涩不适,甚则视物昏朦为主症的眼病,与西医学之干眼类似.辨证论治:(1)肺阴不足证:养阴清肺汤加减(2)肝经郁热证:丹栀逍遥散加减(3)气阴两虚证:生脉散合杞菊地黄丸加减(4)邪热留恋证:桑白皮汤加减48、胬肉攀睛是指眼眦部长赤膜如肉,其状如昆虫之翼,横贯白睛,攀侵黑睛,甚至遮盖瞳神的眼病,类似于西医学之翼状胬肉,属结膜变性疾病.名解诊断依据:(1)眦部白睛上生赤膜如肉,略呈三角形,其尖端渐向黑睛攀侵.(2)胬肉上有丝脉相伴,或粗或细.49、白睛溢血相当于西医学之结膜出血.50、火疳是指邪毒上攻白睛,导致白睛里层呈紫红色局限性隆起且疼痛的眼病,类似于西医学之表层巩膜及前巩膜炎.名解51、聚星障病案52、凝脂翳辨证论治:(1)风热壅盛证:新制柴连汤加减多选(2)里热炽盛证:四顺清凉饮子加减(3)气阴两虚证:偏阴虚用滋阴退翳汤或海藏地黄散加减;偏气虚用托里消毒散加减.53、湿翳是指黑睛生翳,翳形微隆,外观似豆腐渣样,干而粗糙的眼病,类似于西医学的真菌性角膜炎.名解54、花翳白陷类似于西医学的蚕蚀性角膜溃疡及边缘性角膜溃疡等多种角膜病的症状.选择55、混睛障相当于西医学的角膜基质炎.选择56、疳积上目的辨证论治:1肝脾亏虚证:参苓白术散加减2中焦虚寒证:附子理中汤加减57、瞳神紧小:是黄仁受邪,以瞳神持续缩小,展缩不灵,伴有目赤疼痛,畏光流泪,黑睛内壁沉着物,神水混浊,视力下降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眼病.58、绿风内障:是以眼珠变硬,瞳神散大,瞳色淡绿,视力锐减,伴有恶心呕吐、头目剧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眼病.名解辨证论治:多选(1)风火攻目证:绿风羚羊汤加减(2)气火上逆证:丹栀逍遥散和左金丸加减(3)痰火郁结证:将军定痛丸加减急救治疗:多选判断(1)缩瞳剂:毛果芸香碱滴眼液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220%甘露醇溶液静脉快速滴注59、青风内障相当于西医学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高眼压时前房角开放填空60、圆翳内障是指随年龄增长而晶珠逐渐混浊,视力缓慢下降,终致失明的眼病.自觉症状:视物模糊填空61、云雾移睛是指患眼外观端好,自觉眼前有蚊蝇蛛丝或云雾样漂浮物的眼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玻璃体混浊,由玻璃体液化、变性、后脱离或眼内炎症、出血等引起.62、暴盲:络阻暴盲辨证论治:(1)气血瘀阻证:通窍活血汤加减判断(2)痰热上壅证:涤痰汤加减(3)肝阳上亢证:天麻钩藤饮加减(4)气虚血瘀证:补阳还五汤加减络瘀暴盲是指因眼底脉络瘀阻,血不循经,溢于络外,导致视力突然下降的眼病. 络损暴盲多发于青壮年男性类似于西医学的视网膜静脉周围炎.Eales病目系暴盲类似于西医学的急性视神经炎激素.63、视衣脱离相当于西医学的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神经上皮与其色素上皮之间的分离而引起视功能障碍的眼病.64、消渴内障是指由消渴病引起的内障眼病被称为“消渴目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名解65、视瞻有色相当于西医学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禁用糖皮质激素因其可造成大疱性视网膜脱离66、视瞻昏渺是指眼外观无异常,中老年人出现的视物昏朦,日渐加重,终致失明的眼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改变又称老年性黄斑变性.名解67、高风内障是以夜盲和视野逐渐缩窄为特征的内障眼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68、青盲是以视盘色淡,视力渐降,甚至盲无所见为特征的内障眼病,相当于西医学之视神经萎缩.69、突起睛高的辨证论治:(1)风热毒攻证:散热消毒饮子加减(2)火毒壅滞证:清瘟败毒饮加减70、鹘眼凝睛:是指以眼珠突出,红赤如鹘鸟之眼,呈凝视状为特征的眼病,类似于西医学的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又称为Graves眼病.名解71、健眼受损,则可见健眼视力急剧下降,相当于西医学的交感性眼炎.72、酸碱伤目治疗:酸性伤,可用2%-3%碳酸氢钠溶液冲洗;碱性伤用3%硼酸液冲洗;石灰致伤用%依他酸二钠液冲洗.中和冲洗判断73、风牵偏视是以眼珠突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为临床特征的眼病,类似于西医学的麻痹性斜视.背诊断依据:(1)复视(2)眼球斜向麻痹肌作用方向的对侧,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动受限.(3)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辨证论治:多选(1)风邪中络证:小续命汤加减(2)风痰阻络证:正容汤加减(3)脉络瘀阻证:桃红四物汤和牵正散加减。

中医眼科学重点

中医眼科学重点

中医眼科学1、中医眼科学发展史简况:(填空题)萌芽时期(南北朝以前)奠基时期(隋代—唐代)独立发展时期(宋代—元代)兴盛时期(明代—清朝鸦片战争之前)衰落与复兴时期(清朝鸦片战争以后至今)2、眼为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和眼附属器三部分。

(填空题)3、眼球向前平视时,突出于外侧框缘12—14mm,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两部分组成。

4、眼球壁眼球壁分3层,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

(一)外层纤维膜1、角膜(中医:黑睛)(1)上皮细胞层:再生能力强,损伤后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约于24小时内修复,不遗留瘢痕。

(2)前弹力层(3)基质层(4)后弹力层(损伤后可再生)(5)内皮细胞层角膜表面有一层泪膜,称角膜前泪膜。

泪膜分为3层,表面为脂质层,中间为水液层,底部为粘蛋白层。

角膜透明、无血管,角膜富含三叉神经末梢,角膜是眼球重要的屈光介质之一。

2、巩膜3、角膜缘角膜、巩膜和结膜三者在此处汇合,是临床部分眼内手术常用切口部位或重要标志。

(二)中层葡萄膜葡萄膜从前至后可将其分为三部分: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填空题)(1)虹膜(黄仁)虹膜中央有直径为2.5—4mm的圆孔,称瞳孔。

交大副小。

(2)睫状体睫状突上皮细胞产生房水,房水可供给眼球内组织的营养,维持眼内压。

(三)内层视网膜(由外向内分为10层)(1)色素上皮层于神经上皮层间存在潜在间隙,是发生视网膜脱离的解剖基础。

(2)视锥、视杆细胞层:又称光感受器细胞层。

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黄斑及中心。

(填空题)5、光感受器为第一神经元;双极细胞为第二神经元,联系第一与第三神经元;神经节细胞是第三神经元。

6、视盘,直径 1.5mm,视盘仅有神经纤维而无光感受器,因此无视觉功能,称为生理盲点。

7、房水由睫状体的上皮细胞产生。

8、晶状体混浊,临床称之为白内障。

9、眼眶由额骨、蝶骨、筛骨、颚骨、泪骨、上颌骨、颧骨共7块骨头组成。

10、眼轮匝肌由面神经支配,提上睑肌由动眼神经支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眼的解剖与生理功能第一节眼球的解剖与生理1、眼为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眼附属器。

2、成人眼球前后径约为24mm,垂肓径23mm,横径(水平)约23.5mm,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两部分组成。

3、眼球壁分为3层:外层纤维膜,屮层葡萄膜,内层视网膜。

4、夕卜层纤维膜由纤维组织构成,前1/6为透明的角膜,后5/6为瓷白色的巩膜,二者相交区域为角巩膜缘,共同构成完整封闭的眼球外壁,具有保护眼内组织和维持眼球形状的作用。

5、成人角膜横径为11.5 —12mm,垂直径为10.5—1 lmm®6、角膜的组织结构从外到内分为5层: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层。

7、胸膜表面有一层泪膜,称角膜前泪膜。

泪膜分为3层:表面为脂质层,屮间为水液层,底部为黏蛋白层。

8、组织学上巩膜由表层巩膜、巩膜实质层及棕黑板层构成。

9、角巩膜缘前界起于前弹力层止端,后缘为角膜后弹力层止端。

角膜、巩膜和结膜三者在此处汇合。

10、葡萄膜具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索膜。

角膜从前到后分为三部分: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11、虹膜内缘于屮央形成圆孔,称瞳孔,其直径为2.5-4mm左右。

12、视网膜由外到内分为10层:①色素上皮层②视锥、视杆细胞层③外界膜④外核层⑤外从状层⑥内核层⑦内丛状层⑧神经节细胞层⑨神经纤维层⑩内界膜。

13、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三者均为透明体。

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与角膜一并构成眼的屈光介质, 又称屈光系统是光线进入眼内并到达视网膜的通路。

14、房水:由睫状突的上皮细胞产生,并充满后房、前房,主要功能是营养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维持眼内压。

15、房水流出的途径:经瞳孔经前房角小梁网睫状突上皮细胞------ 后房------- 前房 ---------- 巩膜静脉窦------- 血循环产生的房水/ \ 眼静脉少量脉络膜上腔吸收少部分虹膜吸收t受阻、眼压增高致青光眼16、晶状体:位于虹膜后面、玻璃体前面;晶状体的直径约为9mm,厚度4一5mm。

第二节视路1、视路: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到大脑枕叶视屮枢的传导通路。

即从视神经开始经过视交叉、视朿、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至大脑枕叶的神经传导径路。

2、视神经是从视盘起至视交叉的这段神经,总长度为42—50mm,分为眼内段、眶内段、管内段、颅内段。

一侧视神经损害可引起一眼单侧偏盲。

3、视交叉邻近组织炎症影响或被肿块压迫时,可见两眼单侧偏盲。

4、一侧视束发生病变时,可见两眼同侧偏盲。

第三节眼球的血循环与神经分布1、血管及血液循环2、眼球的血液应来白眼动脉。

1)动脉:视网膜屮央动脉、睫状动脉、2)静脉:视网膜中央静脉、涡静脉、睫状前静脉第四节眼附属器的解剖与生理1、眼附属器包括眼眶、眼脸、结膜、泪器、眼外肌。

2、眼睑:于眼眶外曲及眼球前面,分为上脸和下睑组织学上眼睑从外到内分为5层:%1眼睑皮肤②皮下纟H•织③肌肉层(眼轮吨肌:面神经支配;提上睑肌:动眼神经支配,司眼睑开合)④睑板⑤睑结膜2、结膜:按解剖位置分为脸结膜、球结膜、穹窿结膜。

3、泪器:包括分泌泪眼的泪腺和排泄泪液的泪道。

4、泪道包括泪点、泪小管、泪总管、泪囊及鼻泪管。

5、眼外肌眼再的运动依赖6条眼外肌。

每眼有四条真肌、两条斜肌。

貞肌是上、下、内、外直肌;斜肌是上、下斜肌。

动眼神经支配:内、上、下直肌,下斜肌,提上睑肌外展神经支配:外肓肌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眼外肌旳主要功能眼外肌主要动作次要动作内肓肌下直肌外育肌上真肌上斜肌下斜肌转转转转旋旋内F外上内外内转、外旋内转、内旋下转、外转上转、外转第五章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1、眼科常见的病因:外感六淫、拓气、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倦、眼外伤、先天与衰老及其他因素。

2、六淫1)风邪的致病特点: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②风性善行数变③易与他邪结合2)火邪的致病特点:①火性炎上②火热生哆③易伤津液④灼伤脉络火或迫血妄行3)湿邪的致病特点:①湿邪重浊粘滞②内外湿邪,相互影响③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

3、龙气是指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致病邪气,又称疫痴、时气、天行、莎气等。

4、七情内伤易生绿风内障、视瞻昏渺、青盲等。

四、饮食不节可致眼部虚、实、热证;饮食不洁,肠道染虫可致眼部寄生虫、小儿疳积等。

5、劳倦:劳倦内伤可导致阴血亏损、气血耗伤、肝肾不足、心肾不交等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不耐久视、视瞻昏渺等眼病。

六、眼外伤轻者可致眼部不适,重者能引起视力严重损害,甚至失明。

6、先夭与衰老先天所致:胎患内障、高风内障、辘轴转关、旋胪泛起等;衰老所致:年边体弱、脏腑功能不足而引发的眼病,如闘翳内障、老花眼、视瞻昏渺等。

第二节病机眼科常见的病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功能失调、津液代谢失调、经络功能失调。

第六章眼科诊法第一节眼科四诊1、眼特殊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眼与脏腑经络的密切联系,决定了在眼科四诊Z屮重在望诊与问诊。

2、远视力检查:视力表与被检者相距5叭近视力检查:标准视力表置受检眼前30cm。

3、视野:是指眼向前方固视时所见的空间范围,相对于视力的屮心视锐度而言,它反映了周边视网膜的视力。

距注视点30°以内的范围称为屮心视野,30°以外的范围为周边视野。

4、正常视野:正常人动态视野的平均值为:上方56°,下方74°,鼻侧65°,颍侧91°。

5、色觉检查:视网膜锥体细胞辨别颜色的能力称色觉。

6、眼球突出度检查:我国正常人眼球突岀度约为12-14mm,两眼差不超过2mm,睚距约为98mm07、正常眼压为10—21mmIIgo第二节眼科常用的辩证法2、五轮辨证:就是应用%轮理论,通过观察各轮所显现的症状,去推断相应脏腑内蕴病变的方法,是眼科独特的辨证方法。

3、辨黑睛生翳:古人将黑睛和晶珠的病变统称为翳。

此翳指黑睛Z翳,有新翳、宿翳之别。

%1新翳:病初起,黑睛混浊,表面粗糙,轻浮脆嫩,基底不净,边缘模糊,具有向周围和纵深发展的趋势,荧光素溶液染色检查阳性,并伴有不同稈度的目赤、瑟涩疼痛、畏光流泪等症。

%1宿翳:指黑睛混浊,表面光滑,边缘清晰,无发展趋势,荧光索溶液染色检查阴性,不伴有赤痛流泪等症状,为黑睛疾患痊愈后遗留下的瘢痕。

根据宿翳的厚薄浓淡程度,可将其分为四类:冰瑕翳、云翳、厚翳、斑脂翳。

宿翳对视力的影响程度,主要决定于翳的部位,而大小、厚薄次Z。

4、辨膜:白白睛或黑白Z际起障一片,或白或赤,渐渐向黑睛屮央蔓延者,称为膜。

1)若膜上有赤丝密布者,为赤膜,属肝肺风热壅盛,脉络瘀滞;2)赤丝细疏,红赤不显者,为白膜,屈肺阴不足,虚火上炎。

第七章眼科治疗概要1、退翳明目法:指用具有消障退翳作用的方药,用于黑睛生鸳,以促进翳障的消散,减少瘢痕形成的治疗方法。

2、海螺赠棒摩擦法的适应证:椒疮睑内面颗粒累累者。

手术方法:将海螺悄磨制成1.5cmX3. 5cm左右的棒状,棒端呈鸭嘴形。

浸泡于消毒液屮,取出待干备用。

对术眼表面麻醉,并清洁结膜義后,以左手翻开上睑,充分暴露穹窿部,右手持海螺悄棒,以轻快手法左右来冋多次摩擦睑内面颗粒密集处,以擦破颗粒为度。

摩擦后即用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并涂眼膏。

根据病情,可多次重复进行。

3、滤泡压榨术的适应证:粟疮、椒疮颗粒多者手术方法:患眼点0.5%地卡因液作表面麻醉,分别翻转上下眼睑,于上下结膜穹窿部各注入2%盐酸利多卡因约lml, 用针头将较大的滤泡挑破,再用滤泡压榨器夹住有滤泡的结膜,挤出内容物,育到滤泡压平为止。

术毕冲洗结膜囊,压迫止血,涂抗生素眼膏。

第八章胞睑疾病第一节针眼1、针眼:是指胞睑边缘生疳,形如麦粒,红肿痒痛,易成脓溃破的眼病。

又名偷针、偷针眼、土疳、土疡。

木病相当于西医学睑腺炎(又名麦粒肿),分类:1)外睑腺炎(外麦粒肿):睫毛毛囊、皮脂腺、变态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2)内脸腺炎(内麦粒肿):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2、病因病机:1)病因:眼睑腺体的急性细菌性感染:多为葡萄球菌,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2)病机:①风热Z邪直袭胞睑,滞留局部脉络,气血不畅而发病%1饮食不节,脾胃积热,热毒上攻%1余邪未清或脾气虚弱,复感风热Z邪。

3、治疗:未成脓者,内外兼治,促其消散;已成脓者,切开排脓。

4、辨证论治1)风热客睑证——疏风清热,消肿散结——银翘散2)热毒壅盛证——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仙方活命饮3)脾虚夹实证——脾益气,扶正祛邪——四君子汤5、外治:1)滴眼药水:患眼滴().5%熊月fl.眼药水或抗生素滴眼液,每H 4〜6次。

2)外敷屮药:三黄散(黄苓、黄柏、大黄)纱布隔垫外敷。

3)手术:脓已成者,应行麦粒肿切开引流排脓术。

外麦粒肿在眼睑皮肤面切开,切口与睑缘平行,放置引流条,每口换药至愈;内麦粒肿则在睑结膜血切开,切口与睑缘垂育。

6、禁忌:“过早手术”、“挤压排脓”为治疗的二大禁忌。

第二节胞生痰核1、胞生痰核:是指胞睑内生硬核,触Z不痛,皮色如常的眼病。

又名疣病、脾生痰核。

木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脸板腺囊肿,也称霰粒肿。

第六节上胞下垂1、」二胞下垂:是指上胞肌乏力不能升举,以致睑裂变窄,掩盖部分或全部皤神而影响视瞻的眼病。

木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上睑下垂。

2、诊断依据:1)两眼向前平视时,上胞遮盖黑睛上缘超过2mm,睑裂变窄。

2)紧压眉弓部,上胞抬举困难。

3、辨证论治:1)先天不足证——温肾健脾——右归饮2)脾虚气弱证——升阳益气--------- 补屮益气汤3)风痰阻络证——祛风化痰,疏经通络——正容汤第八节椒疮1、椒疮:是指脸内血颗粒累累,色红而坚,状若花椒而得名。

木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沙眼,由沙眼衣原体引起。

2、椒疮并发症与后遗症:①睑弦内翻及倒睫拳毛②赤膜下垂③黑睛星翳④睥肉粘轮⑤流泪症与窍漏⑥眼珠干燥⑦上胞下垂第九章两眦疾病第一节流泪症1、流泪症:是指泪液不循常道而溢出睑弦的眼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泪溢。

冷泪症:是因泪液不遁常道,溢出睑弦,而致以经常流泪,泪水清稀而冷,或无热感,目无赤痛翳障为临床特征的眼病Z总称。

流泪症病名繁多,有针对流泪病因命名的,如迎风流泪;有根据流泪的程度不同而命名的,如目泪不止;亦有根据流泪冷热性质不同而分别命名为冷泪、热泪。

2、诊断要点:1)流泪2)冲洗泪道时,泪道通畅,或通而不畅,或不通,但均无黏液从泪窍溢出。

第二节漏睛1、漏睛:是以内眦部常有黏液或脓液白泪窍泌出为临床特征的眼病。

又名目脓漏,漏睛脓出外障、热积必溃Z病、窍漏等。

木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泪囊炎。

2、诊断要点:1)流泪或常有粘液或脓液附于内眦部。

2)按压睛明穴下方,有黏液或脓液自泪窍泌出。

3)冲洗泪道时多有阻塞现象,并有黏液或脓液白泪窍返流。

3、与漏睛疮鉴别诊断:漏睛疮起病时,内眦下方红肿,灼热疼痛,重者致胞睑红肿,可致白睛红肿,头痛,身热等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