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片赏析

合集下载

动画片龙猫赏析

动画片龙猫赏析

动画片龙猫赏析
《龙猫》是一部1988年上映的日本动画电影,由宫崎骏执导。

这部电影讲述了两个妹妹小梅和小卷在搬到乡间别墅后,偶遇了神秘的龙猫,和龙猫一起度过了一个充满奇幻与温馨的夏天的故事。

这部电影在制作上非常用心,片中的细节非常精致,如水、树、花等自然元素的描绘非常真实,让人感到身临其境。

同时,宫崎骏融合了日本昔日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创造出了独特的神秘和浪漫氛围。

除此之外,《龙猫》最为吸引人的地方是那些充满温馨与感染力的情感描绘。

电影中表现出的姐妹之间的深情、家庭的温馨和亲情,展现了宫崎骏对传统日本家庭的理解和赞美。

同时,龙猫这个神秘角色的出现,也代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和想象力。

总之,宫崎骏的《龙猫》是一部充满温情、童话色彩和哲学思考的经典动画电影,不仅适合儿童观看,也适合成年观众细细品味。

中国动画赏析

中国动画赏析

中国动画发展史及经典动画赏析我国的动画片历史渊源流长,从60年代开始一直到80年代中期,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内容和艺术性都远高于同一时期的日本和美国,特别是日本很多的早期动画都受到我国动画的影响.但是从90年代起,我国的动画开始走向衰落,现在充斥在中国动漫市场上的几乎全是日本和美国的动画.中国动画一共经历了六个时期一.1922~1945年是萌芽和探索时期。

1918年《从墨水瓶里跳出来》等美国动画片陆续在上海登陆,使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对神奇的动画片着迷。

抱着创造中国人自己的动画片的信念,以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动画人应运而生,成为中国动画片的开山祖.经过他们艰苦的探索与研制,1922年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广告动画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之后,1924年中华影片公司摄制了动画片《狗请客》、上海烟草公司摄制了动画片《过年》.这两部影片是中国最早的动画片.但它们都没有产生影响,产生影响的是万氏兄弟于1926年绘制的《大闹画室》.1935年,万氏兄弟推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1941年又推出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铁扇公主》同时也是亚洲第一部长动画片,比美国迪士尼公司出品的世界第一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只晚了四年,该片以精湛的动画技术和卓越的艺术性被载入世界动画电影史册。

影片于1941年底在上海上映,获得空前好评,其后又在香港和东南亚及日本上映,反响热烈。

日本动画片《铁壁阿童木》的导演、日本动画和漫画的鼻祖手冢治虫,就是在看了这部动画后放弃学医,决定从事动画创作的.2。

1946-1956年是中国动画片的稳定发展时期。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前,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电影制片厂生产力木偶片《皇帝梦》(1947)、动画片《瓮中捉鳖》(1948),为建国后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1950至1956年这一时期,中国动画片的创作和生产呈现以下特点:在题材上,用童话的故事服务于少年儿童,拍摄了《小猫钓鱼》(1952)等;风格上,踏上民族化的道路,制作了木偶片《神笔》(1955)、动画片《骄傲的将军》(1956);技术上,由黑白片向彩色片转化,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3)、第一部彩色传统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1955)。

赏析动画电影《熊出没》的色彩艺术

赏析动画电影《熊出没》的色彩艺术

赏析动画电影《熊出没》的色彩艺术在政府大力支持下,优秀的团队开发和品牌包装等外在因素决定了市场前景,可更大的因素是动漫特立独行的内容和色彩画面大大区别于其他传统国产动画片。

动画片《熊出没》系列中色彩在对人物场景运用上有较深的了解,对电影色彩的运用彰显了大胆和奇妙。

巧妙地借助了动漫色彩这一尚佳的道具,全方面、多角度地把动画的角色、动画场景设计融合在一起,使故事情感更为丰富多彩。

更为丰富多彩。

一、动漫色彩的叙事功能一、动漫色彩的叙事功能动漫中最重要的构成元素就是色彩,在传承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还缔造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色彩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

动漫色彩的叙事功能基本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方面。

《熊出没》系列以强对比色为基调,欢快与积极向上的情绪给整部影片带来了无限乐趣。

一部动画都会以一个关键的色彩作为基调,它就是在整部影片中体现出来的色彩倾向和风格,每部影片都会以一种或多种邻似的颜色作为主导来营造出视觉形象的情调,整体风格,得以为整部影片的融合贯穿。

片中无论是茂密的大森林、蔚蓝的天空、搞笑的表情还是传统的小镇,甚至熊兄弟与光头强之间的对决的场景,都体现了一种欢快愉悦的心境。

整个画面色彩饱和度非常大,亮度高,明朗的色调正如熊大和熊二在阻止光头强破坏大自然时充满希望与自信的心情,永不服输的光头强一次次想办法要采伐原木并占领开发创业实验田,可却一次又一次被熊大和熊二在小松鼠的帮助下遭到反打击,充分表现了熊兄弟的聪明才智和胜利情感。

分表现了熊兄弟的聪明才智和胜利情感。

营造氛围,强化意境。

在动画色彩上,每部影片都会采用一个色彩基调来贯穿主题的意境,同时因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有需求,都会加入与之匹配的色彩元素以达到营造氛围的目的。

彩元素以达到营造氛围的目的。

《熊出没》动画系列中,丰富多彩的颜色,推动着影片多重氛围,强化虚实的结合意境。

虽然该片多是以亮色为基调,同时其中还是会有部分场景的色彩给以微妙的改变,来配合人物的情绪,营造合适的氛围。

中外经典电影赏析——动画

中外经典电影赏析——动画

18
2.1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
6.《平衡》
剧作结构分析: 《平衡》采用了线 共同目标(平衡) 性的叙事方式。结构 特征是以时间线为基 准,强调事件之间的 因果关系,注重情节 的描述。 探讨了一个封闭空 共同目标(平衡) 间内人类之间的关系, 以开放式的结局引发 观众的思考。 开始—发展—高潮—结束的基本戏剧结构
3
第一课 动画是画出来的电影
工业革命使科技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当时各种新技术、 新发明层出不穷,尤其是光学镜头的发明、照相术的产生, 使电影的诞生具备了技术和物质上的条件。而由照相术的静 态图像转变为电影的运动图像,除了技术的因素外,其灵感 则完全源自动画的视像残留原理。
视像残留原理:如果一种连 续运动被分裂为一系列的断续过 程并迅速地呈现在眼前,则被认 为还是连续的。电影的拍制就是 将连续动作分裂为许多帧照片, 而放映时则令其相继出现在银幕 上。这种帧频率至少得16帧/秒, 一般取为24帧/秒。
12
风格赏析
《种树的牧羊人》是弗雷德里克· 贝克Fré dé ric BACK先生1987年出品 的一部代表作品,动画的剧本改变自法国作家Jean Giono在1953年出版 的同名小说。整部动画片充满了诗意的叙述。 叙事代替了色彩和形式成为主角。与其说这是一个动画片,不如说 它是一个精致的散文。淡泊而又意味深长,风格简约而又意味深长。

第一课 动画是画出来的电影
在动画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从街头杂耍而步入 艺术行列,还是从默片时期到有声电影,从黑白影像到彩色 影像,其艺术上的每一次飞跃,无不伴随着新科技的发明和 进步。而电影表现语言及手段的日益丰富和完善,也使动画 的艺术表现力和魅力不断得以升华。尤其是计算机科技的日 新月异,更是使动画的影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声誉。 的确,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使动画获得了更为巨 大的表现空间和发展空间,但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 题,这就是“动画是什么”,或“作为艺术的动画,其核心 内涵是什么”。

青蛙王子动画片赏析

青蛙王子动画片赏析

青蛙王子动画片赏析青蛙王子系列动画片是青蛙王子日化企业打造的系列动画片,其中第二部《青蛙王子之蛙蛙探险队》荣获广电总局2010年度第一批优秀国产动画片推荐殊荣。

青蛙王子系列动画片虽然没有《格林童话》里面的青蛙王子知名度高,但是在国内深得小朋友喜爱,更加贴近小朋友心目中的青蛙王子形象。

下面先了解一下青蛙王子系列动画片的剧情,再进行评析。

第一部《青蛙王子》讲述了性格憨直、喜爱冒险的青蛙王子搬进企鹅村与赖豆、皮皮、维佳、希希等小伙伴们之间发生的趣事,展现了孩子们童年世界里的乐趣与烦恼,青蛙王子与伙伴们经历着成长的坎坷与洗礼,在山羊老师、爸爸、妈妈的关爱中快乐地成长。

故事分为四个系列:在平静中成长,有笑有泪,温馨动人的《生活系列》;在梦想中拼搏,苦学苦练,壮志凌云的《奥动系列》;在探索中前进,逐渐成熟,逐渐勇敢的《历险系列》;在危机中行动,斗智斗勇,有惊有险的《侦探系列》,通过现实情感和想象世界的完美结合,丰富少年儿童视野的同时,力求从观看动画片领悟到生活常识及人生哲理。

第二部《青蛙王子之蛙蛙探险队》主要由在森林中探险时遇到的一个个神秘、惊奇、幽默、智慧的小故事组成。

在形式上继承第一部的一集一个独立故事的系列剧的风格。

同时该片又有一个探险的主线索贯穿。

通过探险寻找父辈们儿时的那个“快乐家园”的艰辛历程,展示小动物们机智勇敢、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开拓精神。

在探险途中碰到的一个个困难从而锻炼孩子意志和独立面对困难能力,为现代少年展示儿童可爱的英雄形象。

第三部《蛙蛙魔法学校》青蛙王子在天鹅村得到了一个神秘的百宝箱,里面钻出了给青蛙王子带来魔法的七只蝌蚪。

百宝箱里传来神秘的声音,一阵彩虹旋风把青蛙王子带到了彩虹谷小学,神秘的声音告诉青蛙王子:只有帮助彩虹谷的同伴们完成了他们的梦想,青蛙王子才能回到天鹅村。

在彩虹谷,青蛙王子碰到的一个朋友就是虎奇奇,彩虹谷的虎奇奇是个懒散的男孩,个性懦弱,不像老虎,倒像一只懒猫。

《功夫熊猫》赏析

《功夫熊猫》赏析

《功夫熊猫》赏析动画片并不‎只是孩子们‎的专利,这也是现今‎美国好莱坞‎在进行动画‎影片创作时‎的定位。

三维动画片‎《功夫熊猫》倾注了美国‎梦工场创作‎人马的心血‎,打造出了令‎中国人汗颜‎的功夫动画‎片。

影片的第一‎角色,美国人锁定‎了熊猫。

众所周知,熊猫是很中‎国的动物,世界人都知‎道,熊猫来自中‎国。

这同样与…功夫‟相当般配,…中国功夫‟也是世界人‎皆知。

说是…功夫熊猫‟,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功夫中国‟。

熊猫的角色‎身份类似于‎周星弛在影‎片中的定位‎,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低层‎的小人物。

每日里做着‎平平淡淡的‎事情,心里总是幻‎想着一种美‎好,熊猫的梦想‎就是想做一‎个武林高手‎。

影片的开始‎便是以熊猫‎的梦拉开序‎幕,见他(神龙大侠)一顶斗笠低‎低的压在头‎上,看不见眼睛‎,披氅飘舞,十足的大侠‎气派。

在此影片采‎用了《新龙们客栈‎》的场景与氛‎围,神龙大侠的‎威力一带而‎过,千军万马的‎天地场景很‎接近中国早‎期动画电影‎《大闹天宫》的感觉。

在影片即将‎结束的时候‎,采用了首尾‎呼应的手法‎。

在一片尘埃‎烟雾的深处‎慢慢地走出‎一个高大的‎身影,头带斗笠,披氅肩挑……大劫之后的‎小动物翘首‎而望,惊喜道:“神龙大侠!”待那身影走‎出来后,看见的是头‎顶扣着铁锅‎、身上挂着围‎裙的熊猫!影片中的角‎色:师父。

这个形象设‎计的很有意‎思,有说是狐狸‎,有说是老鼠‎,有说是小熊‎猫等等。

是狐狸代表‎着头脑的精‎明;是老鼠,则为中国地‎支中的老大‎,子鼠;是小熊猫便‎与熊猫有着‎相近。

不管到底是‎什么,最关键的可‎以看到师父‎的眼睛四周‎与熊猫有着‎相似的眼圈‎。

这其实合乎‎一种微妙的‎现象,熊猫具有成‎为大器的潜‎在。

在熊猫最终‎战胜以后,师父的先前‎五大弟子恭‎敬的作揖道‎:“大师!”五大高手:虎、猴、鹤、蛇、螳螂。

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了,中国武术形‎意拳中的五‎种动物。

美国人把最‎有代表性的‎组织在影片‎中,不得不让人‎服气,非常棒的创‎意!其中很有意‎思的是虎弟‎子为女性形‎象,虎妞,母老虎?呵呵。

《龙猫》动画片赏析

《龙猫》动画片赏析

《龙猫》影评《龙猫》是一部以刚‎刚战败后的‎昭和30年‎为背景的充‎满快乐和温‎情且极富内‎涵和童趣的‎故事作品。

影片注重刻‎画家庭、亲情和社会‎的温暖。

一家人在新‎居共同打扫‎房间、泡澡盆的场‎景,以及姐妹俩‎两次看望妈‎妈、到车站接爸‎爸,再包括邻居‎对姐妹俩的‎照顾和关心‎,构建了一个‎极为理想化‎的世界。

宫崎骏以清‎新怡人的田‎园风光、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场景‎,编织了一个‎属于孩子的‎美丽的梦。

善良的邻居‎、广袤的田野‎、舒适的生活‎,那是最令人‎心醉的地方‎。

日本电影音‎乐的大师久‎石让为该片‎所作的配乐‎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同时又极富‎亲情,依然是那么‎的空灵与悠‎扬。

这部动画的‎主角是姐妹‎俩个。

一个懂事、一个顽皮,但都同样善‎良天真,具有属于孩‎子的最宝贵‎的东西。

姐姐会在妹‎妹任性的时‎候责怪她,却在妹妹跑‎丢的时候不‎知疲累的寻‎找;而妹妹尽管‎年岁小不懂‎事,却也最懂得‎关爱辛苦的‎爸爸和生病‎的妈妈。

她们充满稚‎气的孝顺和‎坚强足以打‎动每一个观‎者的心。

在宫崎骏的‎电影中,出现两个女‎孩作主角的‎应该是唯一‎一次。

但似乎宫崎‎骏的每一部‎作品的主角‎,都是女孩子‎。

显然,宫崎骏的心‎目中,女孩不止有‎孩子的聪明‎和善良,更有一种与‎生俱来对世‎界的博爱,而不是男孩‎子通常具有‎的破坏欲。

宫崎骏在他‎所有的影片‎中都不遗余‎力的宣传着‎环保,这也是他最‎为人所称道‎的地方。

树的意象随‎处可见,而本部影片‎中龙猫一家‎居住的那棵‎参天大树,虽着墨不多‎,然而安详宁‎静,仿佛是这个‎小村子的守‎护神一般。

这部电影不‎像其他多部‎影片那样以‎触目惊心的‎自然破坏的‎结果震撼人‎心,而直接给观‎者最理想的‎家园,让人憧憬、使人向往。

龙猫是日本‎传说中的一‎种神奇的生‎物,相传只有心‎灵纯净的人‎(也有说法是‎只有女孩)才能见到它‎,它能带给孩‎子们快乐和‎幸福。

刚刚战败的‎昭和30年‎代,悲观情绪笼‎罩在所有日‎本人的头上‎,而象征吉祥‎的龙猫的出‎现,就意味着希‎望,它给两个小‎女孩带来的‎欢乐,恰恰是当时‎的日本最缺‎少的。

动画花木兰赏析

动画花木兰赏析
2、个人英雄主义情结。美国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盛行的社会。美国人强调个人的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认为个人是价值的主体,崇尚个人努力带来的成功。《花木兰》这部电影从某种角度来说便是一个女子寻找自我的传奇,木兰凭借毅力和聪明在训练中赢得尊敬,靠个人机智制造雪崩战胜敌人,在回家途中奋力抢救皇帝,拯救国家,女英雄在创造一系列奇迹时逐渐发现了自我。连花木兰后来自己也坦率的承认自己所作的一切也许不是为了父亲,而是为了她自己,希望有朝一日拿起镜子时看到的是一个有用的人。花木兰形象的塑造便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在这部电影里的真实写照。
第10页,共28页,2022年,5月20日,12点40分,星期四
(三)从看见被战争毁弃的村庄——木兰女性的身份被识破,被抛弃在这一战争场面的所有元素,给观众 留下深刻的记忆片段。同时,通过角色对话,将全篇的主题直白地交代出来。
第10页,共28页,2022年,5月20日,12点40分,星期四
第10页,共28页,2022年,5月20日,12点40分,星期四
感谢大家观看
第10页,共28页,2022年,5月20日,12点40分,星期四
经典动画高潮道具使用情况
第10页,共28页,2022年,5月20日,12点40分,星期四
《小鸡快跑》:小鸡们最终使用自己制作的飞机,飞向自由的世界。《玩具总动员》:胡迪最后靠着巴斯光年的玩具飞行器,飞向主人身边。《无敌掌门狗》:一个可以将人的思维和兔子的思维交换的机器左右着剧情。
《虫虫特工队》:虫虫门制作的飞鸟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花木兰》:雪山大战与最后的皇宫决战,最终取胜靠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火箭。《功夫熊猫》:靠的是四两拨千斤的中国功夫战胜太郎。
《花木兰》原诗《木兰辞》中,有关木兰在战场上的描写总共只有三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2013-2学期全校通识选修课《动画影片赏析》结课作业浅论日本动画片在中国影响之嬗变浅论日本动画片在中国影响之嬗变陈立业土资1201 A03120734摘要: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动画片进入中国至今,许多经典的日本动画片已经是中国受众耳熟能详的,特别是伴随着动画片成长起来的八零后那一代人。

除此之外,在中国还到处充斥着与日本动画片相关的产品,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本文则旨在分析日本动画片在中国实现跨文化适应的原因及其它的跨文化传播又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关键词:日本动画片;跨文化传播;青少年亚文化一、日本动画片在中国播出历史概述动画(Animate)在英语字典中的解释是“赋予生命”的意思。

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似乎具有上帝的权威,然而这种权威不是别的,正是人类思维的能力以及由思想支配的创造技能。

这种技能使得本来没有生命的各种造型艺术符号活动起来,并能够赋予其某种含义。

在日本,大约在1925年前后由山本藤延郎和村本安次创始动画片,此后持续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80年代以来涌现了以宫崎骏、大友克扬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动画人,日本也成为世界上的动画大国之一[1]。

动画片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并且还影响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其中也包括中国。

从日本动画片的传播媒介来看,其在中国的传播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动画片趁着中国改革开放之机进入中国,但这个时期从没有大规模、成系列地引进过日本动漫,但积少成多,各电视台陆陆续续引进的动画片数量仍不在少数,《变形金刚》、《一休》、《花仙子》、《忍者乱太郎》、《机器猫》等片子皆是在这一时期引进。

这一传播时期,传者为官方电视台;是主流媒体;动画片的受者主要为当时就读幼稚园、小学、中学的学生,动画片只是作为少年儿童的娱乐手段之一。

所以尽管此时的日本动画片也很受欢迎,但没能形成一股潮流。

但这种情况很快被打破,1990年左右,《圣斗士星矢》开始在国内部分电视台播放,其精彩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角色、新颖的画面造型对孩童无疑有着无比的诱惑力。

《圣斗士星矢》迅速在播放的当地受到青少年的热捧。

看到了有如此热烈的反响,各地电视台竞相引进此片,并由此带动内地掀起一股巨大的《圣斗士星矢》热潮。

现时众多二十岁左右的动画迷,几乎都是从那时开始真正喜欢上日本动画片的。

但这时由于对动画片的播放仍然只限于官方的电视台,而且电视台的播出也是根据少年的闲暇时间来安排,所以此时日本动画片的影响范围还是很有限的。

第二个时期是从1998年开始,当年,几乎是全国的电视台都在热播同一部动画《灌篮高手》。

并且,这部充满热血的作品引发了比《圣斗士星矢》更为巨大的反响。

当年的中小学生,无论男女,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樱木花道或是流川枫(两人为片中主角)的名字。

这一次的情况跟上次不同的是,还引发了盗版动画的风行,或许是巧合,当时正好产生了一种利用数字技术将影像存储在光碟上的技术—VCD技术,而这是盗版所需要的。

或许这一切已是历史的必然,正是受众对动画片的巨大需求量,催生了大量的盗版动画片,远远超过了官方译制片。

这可能是因为通过官方引进的动画片不管从数量和内容上都不能满足市场和受众的需要。

但盗版的产品就难以避免粗制滥造。

这样受众肯定是叫苦不迭。

但又无能为力。

第三个时期是互联网的出现。

动画迷们能够利用互联网获取动画片资源,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质量观看动画片。

但他们也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字幕翻译问题。

于是这时又应运而生了众多的字幕社,如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数十间高校都曾建立过基于动漫社的字幕组。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尝试使动漫迷开始正视互联网对于动漫本身的传播作用。

除此之外原本只是作为动漫迷交流平台而存在的漫游、空间、极影、天香、花园等各大动漫论坛也纷纷成立字幕社。

二、日本动画片的跨过文化传播及影响跨文化传播,从学理上说,是指属于不同文化体系的个人、组织、国家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播与文化交流活动[2]。

通过以上对日本动画片在中国播出情况的简单梳理,可以看到日本动画片在中国的流行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且它的风靡不是借助于主流媒体而是非主流媒体。

但不管怎样,日本动画片在中国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它得到了中国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受众的青睐,那么日本动画片是如何跨过文化体系界限实现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的呢?1.作品本身的魅力(1)多样的题材。

日本动画片的题材从神话、科幻到现实均有,非常丰富。

而其最大的特点是现实性,如近几年走红的《樱桃小丸子》反映的是其貌不扬、爱偷懒、会耍小脾气、并且有些小心眼的小学生和其家人的普通生活故事。

也许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并不完美,但他却是活生生的,也容易得到少年儿童的认同和喜欢。

当然还有一点就是日本动画片善于从世界各国的文化资源中汲取素材。

这一点,中国观众应该是感触最深的。

比如《最游记》、《铁板三国志》等都是对中国的文化资源的借用,不过它对中国传统做了反叛,人物形象也做了不一样的刻画,让观众领略了别样的风格。

(2)普适性的主题。

日本动画片包含了许多人类普遍关注的主题。

宫崎骏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在貌似浅显的动画中关注的是人性的真、善、美,讨论的是环保、科技发展、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等具有现实意义以及成长等容易引起共鸣的课题。

作为已经遗忘了童真和童趣的成年人,你可以轻视动画,却不可以无视宫崎骏动画的深刻主题、宏大的叙事、渴望回归的淡淡哀愁。

如《幽灵公主》这部影片的主题:描写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搏斗的经过,也道出了人类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人类追求生存与幸福的本能,就是自然界中其他种族冲突的来源,尤其是在人类开始掌握了更高的科学技术之后。

在宫崎骏的笔下,人与自然、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3]。

(3)唯美的风格。

日本动画片的美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我们可以以宫崎骏的作品5幽灵公主6为例。

首先是是影片中出现的画面与景物,大量葱郁的森林,郁郁葱葱的大森林里水光树影相映,还有夜晚涉水而来,满身透着绿色荧光的麒麟神以及在森林里游弋的绿色的小树精,以及最后出现的花草丛生的画面。

都是很美。

另外是其作品内容的感伤美,5幽灵公主6中的阿姗,自小被遗弃在山林中,被犬狼收养,面对人类对山林的无度开发,她头戴绳文时代的土偶面具,身披狼皮和森林诸神一道抗击人类的行为。

她敏捷、凶猛带有原始的暴力和野性,多次孤身闯入达达城,与女总督展开激烈的斗争。

孤独和对人类行为的愤恨使她用坚强和冷酷把自己包裹起来,面对少年勇士阿席达卡多次出手相助以及对她的爱慕之情,她刻意回避,但内心受到触动,从猪神手中救下阿席达卡。

但是,她始终无法原谅人类对自然所犯下的罪行,当群山万壑被麒麟神重新赋予生命,她仍然不肯和爱慕她的少年勇士一起回归人类的队伍,仍然头戴面具、身披狼皮和犬狼神返回林,阿珊的悲剧境遇让这样一部阳刚气十足的影片充满了浓浓的感伤气氛。

当然这些对美的描述都是基于日本文化对美的理解的基础上,不过有些是人类共同认同的。

2.技术的发展在文章的上面段落里就谈到, VCD技术发展满足了盗版的需要。

正是由于技术的进步才造就了今天日本动画片的繁荣。

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也许如麦克卢汉那样的媒介决定论有些过火,但恐怕说没有技术的发展就没有动画片的今天也并不为过。

在主流媒体上的动画片的数量和内容都有限的条件下是网络挺身而出,为国内受众提供了种类繁多、十分精彩的影片资源,而且也是因为互联网那些对动画片感兴趣的迷才有机会参与到日本动画片的字幕翻译中,而正是他们的工作保证了更多的人能更好、更容易的享受日本动画片。

3.迷们的中介作用随着日本动画的流行,它也就相应地培养了一批日本动画迷,作为一个“迷”,这就意味着对文本的投入是主动的、热烈的、狂热的、参与式的。

“迷”和其他不太过分的大众读者的差别只是程度上而非性质上的差别。

着迷主要包含两种行为的特殊性:辨识力与生产力[4]。

根据费斯克的说法,迷比一般的受众更过的介入文本,当然地他们也就对文本及其与文本相关的内容有更多的了解;他们还可能自己对文本进行再创造,作为介入文本的一种手段。

基于这个前提,我们不妨做一个更进一步的探讨,当动画迷们在自己的日常的生活中、在网络上的论坛和社区讨论日本动画、发表与之有关的评论、创造与之有关的文本这种种行为肯定会对周围人产生影响。

在罗杰斯和休梅克的著作《创新扩散》的早期版本中曾这样写道: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的结合是传播新观念和说服人们利用这些创新方法的最有效途径[5]。

把这个观点用在动画迷身上,我们可以这样来做一个总结:动画迷和网络传播的结合推动了日本动画的风行。

在这个过程中迷的作用有些类似于意见领袖,发挥着重要的人际传播的作用。

虽然这样说可能有些过,但起码他们之间还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4.成熟的产业模式日本动画片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同与之相关的产品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有漫画、玩具、电玩、服装、生活用品等等。

从产业的角度看靠播出动画片获取的利润只是极其微小的一部分,确切地说是为后续衍生价值打基础而已,绝大部分的利润产生在衍生品的消费上。

在日本,人们已经将动画片、电子游戏和漫画视为一个整体,通过这些产业的交融与互动创造新的价值,拥有较高收视率的动画片会在其他市场上进行新一轮的利益拓展。

例如5灌篮高手6,最初是以漫画的形式在《少年周刊》跳跃杂志上连载,获得好评后开始推出漫画的单行本,它所创造的纪录只有先前的纪录保持者《龙珠》才能抗衡,平均每400个日本人就拥有1册《灌篮高手》,之后的动画版更是成为动画中的经典,其中的人物和剧情一度风靡整个东南亚,以片中人物形象为主题的玩具、服装、卡片、贴纸等相关产品在市场上推出也是大受欢迎并且长盛不衰。

一般讲,也就是日本动画,先是有漫画,如果它的销量好的话,就在它的基础上拍摄动画片,在动画片播出之后再制作后续产品。

这样这些相关产品实际上对彼此就是一个广告,一种宣传,可以相互带动。

5.文化上的接近性日本岛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而地理上与文明古老的中国的接近,使得日本在接受外来文化时首先便接受了中国文化,并影响了整个日本历史的发展[6]。

而中国文化最典型的就是儒家文化,这当然就要追溯到孔子,而孔子的智慧最主要的是两条: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和为贵”。

和作为儒教文明的人文精神的价值理想,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呼唤和时代精神的升华。

管子、老子和孔子都主张“和”、“和合”“合和”作为回应和化解天与人、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之间冲突的最佳方式。

而这些主题在日本动画片中也是随处可见的,就像在《幽灵公主》中,男主人公阿席达卡用爱极力阻止人类向自然的宣战、向神进攻,为的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合,尽管结果不近人意,但这样的内容却正好契合了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受众。

三、跨文化传播与传播文化的理性思考通过以上对日本动画片流行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流行是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