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的解剖

合集下载

肠壁解剖分层

肠壁解剖分层

肠壁解剖分层
肠壁是由内向外分为四层,从内到外分别是:黏膜层、粘膜下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

1. 黏膜层(mucosa):黏膜层是肠壁最内层,它由三部分组成:内皮层、结缔组织层和平滑肌层。

内皮层主要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这些细胞负责吸收营养物质和水分,并分泌消化酶和黏液。

结缔组织层富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为黏膜提供支持。

平滑肌层主要负责黏膜的蠕动。

2. 黏膜下层(submucosa):黏膜下层是位于黏膜层和肌层之间的一层结缔组织层。

它含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供应黏膜和肌层。

3. 肌层(muscularis):肌层由两层肌肉组成,内圆周肌和外纵行肌。

内圆周肌和外纵行肌协同收缩,使肠壁产生蠕动,促进食物的推进和混合。

4. 浆膜层(serosa):浆膜层是肠壁的最外层,由薄层的结缔组织和单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它覆盖在肠壁表面,保护和支持肠道。

消化道正常影像解剖之--大肠

消化道正常影像解剖之--大肠
消化道正常影像解剖之--大肠
涡阳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李栋斌
消化道正常影像解剖之——大肠
大肠为消化道的下段,包括盲肠、阑尾、结肠 直肠和肛管。结肠分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 状结肠四部分。成人大肠全长约1.5 米,起自回肠,全程形似方框, 围绕在空肠、回肠的周围。大 肠的主要功能是进一步吸收水 分和电解质,形成、贮存和排 泄粪便。一般服钡剂后6小时可 达肝区,12小时达脾区,24-48 小时排空。
横结肠肝曲 脾曲
降结肠 盲肠 乙状结肠
阑尾
直肠
结肠充钡时显示特 征性的结肠袋,呈双侧大 致对称的袋状突出,肠袋 之间由半月皱襞形成不完 全的间隔。其数目、大小、 深浅因人而异。横结肠以 前明显,降结肠以下逐渐 变浅,至乙状结肠接近消 失,直肠则无结肠袋。 钡剂排空后,结肠 粘膜皱襞呈纵、横、斜三
种方向交错的不规则纹理, 可随蠕动而改变。
在回盲口,由回肠末端突入盲肠而形成的上、下 两个半月形的瓣称回盲瓣,有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流 入大肠和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的作用。
回盲瓣
阑尾

第一节 结肠解剖

第一节  结肠解剖

第六章结肠第一节结肠的解剖及生理一、结肠的解剖结肠(largeintestine)起于右侧髂窝内续于回肠末端,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呈M6-7cm,图6-12、3、肠脂垂:100-500志。

盲肠(cecum):位于右侧髂窝,是大肠的起始部,也是最粗,最短、通路最多的一段,长6-8cm;其下端膨大的是盲端,左侧(内侧)有回肠末端突入盲肠,开口处粘膜形成上、下两襞称为回盲瓣,可防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吸收,亦可防止盲肠内容物返流到回肠。

在回盲瓣下方约2-3cm处有阑尾的开口。

盲肠为腹膜内位器官,但没有系膜,故有一定的活动度,高位时可达肝右叶下方,低位时可伸入小骨盆内;小儿盲肠位置较成人高。

(二)升结肠(ascendingcolon):起于盲肠,长约12-20cm,肠管沿右侧腹后壁上行至肝右叶下方转向左前下方形成结肠肝曲,又称为结肠右区,再急转向左移行于横结肠。

结肠肝曲内侧靠近十二指肠球部。

升结肠为腹膜间位器官,前面及两侧有腹膜遮盖,后面借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贴,活动性小,当升结肠病变时常累计腹膜后间隙。

升结肠内侧为右肠系膜窦及回肠肠袢;外侧与腹壁见形成右结肠旁沟;上通肝下间隙(肝肾隐窝),下达髂窝或盆腔。

下与(五)乙状结肠(sigmoidcolon):平左髂嵴处与降结肠相连,沿左髂窝下行穿过左侧髂腰肌、髂血管、精索内血管及输尿管前方降入盆腔,呈乙字形弯曲,平第3骶椎延续为直肠。

上段较短,称髂结肠,下段较长,称盆结肠,其长度差异较大,长约20-70cm。

乙状结肠属腹膜内器官,有较长的同名系膜连于盆骨侧壁,活动性大,有时可发生肠扭转。

二、结肠的组织结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

在结肠袋之间横沟处的结肠壁内面有半月形邹襞。

结肠肠壁由内向依次为粘膜层、粘膜肌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

1、粘膜层:结肠粘膜向肠腔内形成较高的半环形邹襞,因不形成绒毛,故粘膜层表面较光滑。

十二指肠解剖要点

十二指肠解剖要点

十二指肠解剖要点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十二指肠的解剖结构
2.十二指肠的临床意义
3.十二指肠的血液供应
正文
十二指肠是人体消化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位于胃和空肠之间,是小肠中最短、管径最大、位置最深且最为固定的部分。

它呈 c 型包绕
胰头,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分。

十二指肠上部是起自幽门的一段肠管,长度约为 5cm,近幽门处的一段肠管壁薄内面光滑,环状襞少,称为十二指肠球。

这一部分是十二指肠溃疡及其穿孔的好发部位。

十二指肠降部是指从幽门转折向下至胆囊颈后下方的部分。

它的后内侧壁上有胆总管和胰腺管的共同开口,胆汁和胰液由此流入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水平部是指肠系膜上动脉与肠系膜上静脉紧贴此部前面下
行的部分。

十二指肠升部是指从水平部向上转折至空肠处的部分,也叫做十二指肠空肠曲,由十二指肠悬肌连于膈右脚。

在临床中,十二指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是食物消化的重要场所,而且还是胆汁和胰液流入小肠的必经之路。

因此,十二指肠的病变会严重影响到人体的消化功能。

十二指肠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及胰十二指肠下动脉。

这些动脉在十二指肠的各个部位都有分布,保证了十二指肠的正常功能。

总的来说,十二指肠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人体解剖学中的肠道解剖学名称

人体解剖学中的肠道解剖学名称
人体解剖学中的肠道 解剖学名称
contents
目录
• 肠道的概述 • 小肠的解剖学名称 • 大肠的解剖学名称
01
肠道的概述
肠道的定义
01
肠道: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组 成部分,包括小肠、大肠和直肠 等部分。
02
肠道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 所,也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之 一。
肠道的功能
01
02
03
空肠和回肠通过一系列的皱襞和绒毛 结构来增加肠道的表面积,有助于食 物的消化和吸收。
03
大肠起始部分,位于 右下腹部,与小肠相连接。
盲肠内有盲肠门,是回盲瓣, 具有控制回流的作用,可以防 止小肠内容物过快进入大肠。
盲肠是大肠中最短的部分,长 度约为6-8厘米。
结肠
1
感谢观看
消化食物
肠道通过分泌消化酶和胃 酸等物质,将食物分解为 小分子物质,便于身体吸 收利用。
吸收营养
肠道通过绒毛和微绒毛等 结构,吸收食物中的营养 成分,如氨基酸、葡萄糖 、脂肪酸等。
排泄废物
肠道将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和废物排出体外,保持身 体内环境的稳定。
肠道的解剖结构
小肠
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 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 主要场所。
结肠是大肠的主要部分,位于盲肠和直肠之间。
2
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 个部分,长度约为1.5米。
3
结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形成粪便。
直肠
直肠是大肠的末端部 分,位于骨盆内,与 乙状结肠相连。
直肠内有肛门括约肌 ,可以控制排便。
直肠的主要功能是储 存粪便和排泄粪便。
THANKS
大肠
包括盲肠、阑尾、结肠和 直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 分和形成粪便。

第一节 结肠解剖

第一节  结肠解剖

第六章结肠第一节结肠得解剖及生理一、结肠得解剖结肠(largeintestine)起于右侧髂窝内续于回肠末端,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与乙状结肠、成人结肠全长平均约150cm(120—200cm)、其功能就是吸收水分,分泌粘液,使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盲肠、结肠、乙状结肠位于腹腔内。

结肠上起自右侧髂窝与回肠相连,呈M形将空、回肠环绕在内,下与乙状结肠相连。

结肠各部位管径不一,盲肠最粗,管径约6—7cm,逐渐减为乙状结肠末端约2、5cm,这就是结肠肠腔最狭窄部位、图6-1 结肠得区域分布图6-2大肠得解剖在盲肠与结肠得肠壁有三个特征:1、结肠带:为肠壁纵行平滑肌集中形成三条肉眼可辨与肠壁纵轴平行得狭窄纵行。

在盲肠、升结肠及横结肠较为清楚,降结肠至乙状结肠逐渐不明显;2、结肠袋:因结肠带短于肠管六分之一,而牵拉肠壁形成节段性得囊状膨出,称为结肠袋;3、肠脂垂:由结肠带两侧浆膜下脂肪组织聚集而成得大小不等小突起,悬挂在结肠袋侧缘;整个大肠约有100-500个肠脂垂,主要位于乙状结肠与盲肠附近;以上三个特征性结构就是区别大小肠得重要标志。

(一)盲肠:盲肠(cecum):位于右侧髂窝,就是大肠得起始部,也就是最粗,最短、通路最多得一段,长6—8cm;其下端膨大得就是盲端,左侧(内侧)有回肠末端突入盲肠,开口处粘膜形成上、下两襞称为回盲瓣,可防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吸收,亦可防止盲肠内容物返流到回肠、在回盲瓣下方约2-3cm处有阑尾得开口。

盲肠为腹膜内位器官,但没有系膜,故有一定得活动度,高位时可达肝右叶下方,低位时可伸入小骨盆内;小儿盲肠位置较成人高。

(二)升结肠(ascending colon):起于盲肠,长约12—20cm,肠管沿右侧腹后壁上行至肝右叶下方转向左前下方形成结肠肝曲,又称为结肠右区,再急转向左移行于横结肠、结肠肝曲内侧靠近十二指肠球部。

升结肠为腹膜间位器官,前面及两侧有腹膜遮盖, 后面借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贴,活动性小,当升结肠病变时常累计腹膜后间隙。

大肠解剖的知识点总结

大肠解剖的知识点总结

大肠解剖的知识点总结一、大肠的位置和形态大肠位于腹腔内,是人体中相对较宽的一段消化道。

它的主要位置是在小肠的下方和直肠的上方。

大肠的形态呈现出弯曲的S形,呈“长S”状,由于其蠕动变化,有时也可能形成环状、回旋状等不同形式。

同时,大肠的长度也较长,平均约1.5米左右。

大肠的位置和形态为其后续的生理功能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与条件。

二、大肠的解剖结构大肠的解剖结构主要包括直肠、结肠、盲肠、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等多个组成部分。

在这些部分中,结肠是最为重要的部位,包括右半结肠和左半结肠两个部分。

其中,右半结肠主要包括盲肠、升结肠和横结肠,而左半结肠主要包括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这些组成部分构成了大肠的整体框架,使得其具有了丰富的生理功能。

1. 盲肠盲肠是结肠的起始部分,位于右下腹的盲肠区。

其最大的特点是有一段被称为阑尾的附属器官。

盲肠主要负责接收小肠的内容物,进行初步的制备和贮存。

2. 升结肠升结肠是进化的结肠部分,连接盲肠和横结肠。

升结肠主要负责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同时也起到了调节水分、盐分的功能。

3. 横结肠横结肠位于腹腔的上方,是大肠的一部分。

它连接升结肠和降结肠,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继续的水分吸收、食物消化与排泄。

4. 降结肠降结肠是大肠中最后一段直肠之前的部位,是进一步消化、排泄废物和吸收水分的重要部分。

5. 直肠直肠是大肠的最末端部分,它直接连接到肛门。

直肠的主要功能是贮存排泄物,然后通过肛门排出人体。

以上就是大肠解剖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们之间相互连接,起到了交通、贮存、消化、排泄等重要的生理功能,共同维持了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

三、大肠的生理功能大肠在人体内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

其主要功能包括:1. 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大肠对于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大肠内,水分和电解质可以通过管壁的渗透而得到吸收,保持体内水分的稳定。

2. 凝结和贮存:大肠是食物消化的最后一道关卡,它对于食物的凝结和贮存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肠解剖及临床PPT课件

小肠解剖及临床PPT课件
症状缓解
在病因治疗的基础上,选择能够缓解症状的药物,提高患者的生活 质量。
预防复发
药物治疗应注重预防疾病的复发,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 的调整,降低复发风险。
常用药物介绍
抗生素
用于治疗小肠感染性疾 病,如小肠结肠炎等。
抗炎药
用于缓解小肠炎症引起 的疼痛和肿胀等症状, 如5-氨基水杨酸等。
止泻药
营养补充剂
用于治疗小肠功能紊乱 引起的腹泻,如洛哌丁
胺等。
对于小肠吸收不良的患 者,可适当补充维生素、
矿物质等营养素。
药物治疗注意事项
遵循医嘱01Fra bibliotek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处方,按时按量服药,避免自行增减
剂量或更换药物。
注意药物副作用
02
药物治疗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头痛、恶心、皮疹等,如
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手术方法与技巧
技巧 精细操作,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器官。
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避免感染。 充分暴露手术视野,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术后护理与康复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 指标,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保持引流管通畅
定期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观察引流 液的颜色、量和性质,及时发现并处 理异常情况。
02 小肠疾病的分类与特点
炎症性疾病
肠易激综合征
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以 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 变为主要症状,无器质性 病变。
感染性肠炎
由细菌、病毒、真菌等感 染引起的肠道炎症,常见 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发 热等。
克罗恩病
一种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可累及全消化道,以腹痛、 腹泻、体重下降为主要症 状。
肿瘤性疾病
小肠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直肠

直肠(rectum)位于骨盆腔内,在第3骶椎水平接乙 状结肠,向下沿第4~5骶椎和尾骨前面下降,穿过盆 膈移行为肛管,全长约lO~14cm。直肠并非笔直,在 矢状面上有两个弯曲:直肠骶曲(sacral flexure of rectum)凸向后,与骶、尾骨前面弯曲一致,距肛门 约7~9cm;直肠会阴曲(perineal flexure of rectum) 凸向前,距肛门约3~5cm,是直肠绕过尾骨尖形成的 弯曲(图3-31)。临床上进行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时, 应注意这些弯曲,以免损伤肠壁。
(一)盲肠

盲肠位于右髂窝内,呈囊袋状,长6~8cm。盲肠上续 结肠,左接回肠。回肠在盲肠的开口处,形成唇状皱 襞,称回盲瓣。此瓣可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流入大肠, 又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在盲肠后内侧壁上 的蚓状盲管称阑尾。其末端游离,一般长6~8cm。末 端的位置个体间变化较大,但根部的位置较恒定。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 外1/3交点处,此点称为麦氏点,急性阑尾炎时,此处 常有明显的压痛。
(二)结肠

结肠在右髂窝内起于盲肠,呈方框围绕在空、回肠的周围。结肠 按部位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分。升结肠 是盲肠的直接延续,在右腹外侧区上升至肝右叶下方,弯向左前 方移行于横结肠,弯曲部称结肠右曲,又称肝曲。横结肠向左行 至左季肋区,在脾的下方,以锐角与降结肠相连,弯曲部称结肠 左曲,又称脾曲,其位置比结肠左曲要高,接近脾和胰尾,故左 曲的位置较高较深。横结肠的活动度较大,常下垂成弓形,其最 低点可达脐平面或脐下方。降结肠在左腹外侧区下降,至左髂嵴 处续于乙状结肠。乙状结肠呈乙字形弯曲,活动度较大,向下至 第3骶椎平面,移行于直肠。
(四)肛管

肛管在盆膈平面与直肠相接,终止于会阴部的 肛门,长约4~5cm,为肛管。 谢谢Fra bibliotek肠的解剖
吕颖
一、小肠

小肠为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也是消化吸收的 主要场所。小肠盘曲在腹腔的中、下部,上接 幽门,下续盲肠,成人全长约5~7m。分为: 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3部分
二、大肠

大肠起始段在右髂窝处与回肠相接,末端终于肛门, 长约1.5m,分为盲肠、结肠、直肠和肛管4部分。 盲肠和结肠在外形上有3个特征:结肠带是肠壁的纵 行肌聚集而成的带状结构,共3条,起于兰尾根部, 沿肠管的表面纵行排列,止于乙状结肠末端 ;结肠袋 位于相邻两条结肠带之间,由肠壁呈袋状向外膨出而 成,在X线平片上可借此区别大、小肠;肠脂垂附于 结肠带的边缘,是脂肪组织及浆膜聚集成的大小不等 形状各异的突起。上3种结构是肉眼区别结肠和小肠 的重要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