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解剖生理

合集下载

消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

消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

消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消化系统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主要负责摄取、消化和吸收食物。

它由多个器官组成,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本文将对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进行详细介绍。

一、口腔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位,通过咀嚼和混合食物,使其细碎并与唾液混合。

口腔的主要器官包括牙齿、舌头、唾液腺等。

牙齿负责咀嚼和切割食物,舌头则用以推动食物向咽喉进食道。

唾液腺分布于口腔内壁,它们产生唾液,含有消化酶,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二、食道食道是连接口腔和胃的管道,它的作用是将食物从口腔顺利运送到胃部。

食道的壁由平滑肌组成,具有蠕动能力,通过蠕动运动将食物推送到胃部。

三、胃胃是位于腹部的一个扩张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混合食物,并分泌胃液来消化食物。

胃的内壁具有许多褶皱和小凸起,称为胃贲门,它们能够增加胃壁的表面积,以便更好地吸收营养物质。

胃贲门内分泌胃酸和消化酶,通过激素的调节,胃液能够促进食物的消化和杀灭细菌。

四、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中最长的器官,其内壁有许多细长的绒毛,称为肠毛。

肠毛能够增加吸收表面积,提高食物的吸收效率。

小肠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十二指肠与胃相连,是胆汁和胰液进入小肠的通道。

空肠和回肠则负责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并将其运输到全身各个部位。

五、大肠大肠是小肠之后的一段肠道,其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并将未被吸收的残余物质转化成粪便。

大肠内壁上有很多微生物,它们能够帮助分解食物中的纤维素和其他无法被人体消化的物质。

六、肛门肛门是消化系统的末端,负责排泄大肠中形成的粪便。

肛门周围有肛门括约肌,能够控制粪便的排泄。

排便是通过肛门括约肌的松弛和收缩来完成的。

总结:消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器官。

口腔用于咀嚼和混合食物,食道将食物从口腔送至胃部,胃负责储存和消化食物,小肠吸收营养物质,大肠吸收水分并转化成粪便,最后通过肛门排出。

消化系统的功能配合默契,确保食物能够被充分消化和吸收,为人体提供能量和养分。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
成人长1.5m,包含: 盲肠 阑尾 结肠 直肠 肛管
特征:结肠带 结肠袋 肠脂垂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
23/53
盲肠(6~8cm) 位于右髂窝 回盲瓣:控制流速,预防逆流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
24/53
阑尾(6~8cm) 1、阑尾根部体表投影:麦氏点——脐与右髂前上
棘连线中、外1/3交点 2、三条结肠带均在阑尾根部集
19/53
肌层
由三层平滑肌组成,外层纵形,中层环形,内层斜行, 其中环形肌最发达,在幽门处尤其增厚形成幽门括 约肌。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
20/53
胃两口、两壁、两缘、四部
消化系起幽门,下续盲肠和结肠,全长5~7m,分十二指肠、空肠和 回肠三部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
22/53
大肠
功效:分泌消化液, 参加食物消化。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
30/53
肝 —— 人体最大腺体
肝功效
1.分泌胆汁,参加脂肪消化和吸收。 2.含有代谢、解毒(生物转化)、防御等功效。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
31/53
肝普通形态
肝脏是人体最大腺器官。肝上面隆凸,为膈面,借镰状韧带分 为左、右两叶。肝下面凹陷,与腹腔脏器接触,为脏面。
胃液成份和作用 pH0.9-1.5,无色,分泌量 约 1.5-2.5L/天
主要成份:盐酸、胃蛋白酶原、粘 液、内因子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
42/53
胃运动
(1)胃运动形式:三种 1)容受性舒张 2)担心性收缩 3)蠕动
(2)胃排空—胃内容物排入十二指肠过程。 普通需4-6h。
(3)呕吐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
43/53
脂肪:+胆盐→乳糜微粒--入淋巴 胆固醇:游离胆固醇才能吸收入淋巴,胆盐和食物中

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一、食管是连接口腔、咽腔和胃的通道。

其功能是把食物和唾液等运到胃内。

食管在起始部、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和穿越横膈处有3个生理狭窄,是异物嵌顿和肿瘤好发部位,行食管插管时应注意这些狭窄;食管壁由黏膜、黏膜下层和肌层组成,无浆膜层,门静脉高压症时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破裂时可引起大出血。

二、胃胃分为贲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4个部分,上端与食管相接处为贲门,下端与十二指肠相接处为幽门。

通过胃蠕动和胃液分泌对食物进行机械性和化学性消化。

胃壁分为4层,即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为腹壁脏层)。

黏膜层含有丰富的腺体,有贲门腺、胃腺、幽门腺,由3种主要细胞组成。

(一)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盐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其成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提供该酶生物活动所需要的酸性环境,使蛋白质变性而易于水解;盐酸还可杀灭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

盐酸分泌过多会侵袭胃十二指肠黏膜,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内因子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使其被回肠末端黏膜吸收。

如内因子缺乏,则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一)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在盐酸或已活化的胃蛋白酶作用下转变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参与蛋白质的消化。

(三)黏液细胞分泌碱性黏液,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侵蚀。

胃的主要功能是暂时贮存食物,通过胃蠕动将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形成食糜,并促使胃内容物排入十二指肠。

胃完全排空一餐混合性食物一般需4~6小时。

三、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十二指肠分为4段,依次为十二指肠球部、降部、横部、升部。

其中球部为消化性溃疡的好发部位。

胆总管与胰管汇合或分别开口于降部内后侧壁十二指肠乳头的顶部,胆汁和胰液由此进入十二指肠。

升部与空肠相连,构成十二指肠空肠曲而移行于空肠。

空肠与回肠之间无明显界限。

小肠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

四、大肠分为盲肠及阑尾、结肠和直肠3部分。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

人体消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

人体消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

人体消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人体消化系统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重要系统之一,它由一系列器官和组织组成,并负责将我们摄入的食物转化为我们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对于维持健康和预防消化系统疾病至关重要。

一、解剖结构人体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器官。

1. 口腔口腔是人体消化系统的入口,由口腔腔腔、舌头、牙齿和唾液腺组成。

食物在口腔中通过咀嚼和混合唾液的作用开始被分解。

2. 食管食管是一条长约25厘米的肌肉管道,连接咽部和胃。

它通过蠕动运动将食物从口腔推送到胃。

3. 胃胃位于膈下腔中,是一个储存和分解食物的脏器。

胃壁分泌胃酸和消化酶来帮助分解食物,并将其转化为半流体状的食物混合物,称为胃液。

4. 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食物的主要场所,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个部分。

胃液中的食物混合物进入小肠后,被胆汁和胰液等消化液分解,并通过小肠壁吸收营养物质。

5. 大肠和肛门大肠负责进一步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并将消化未完全吸收的残余物排出体外。

肛门是消化系统的终点,通过肛门括约肌的松弛和收缩控制着粪便的排出。

二、生理功能人体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包括消化、吸收、运动和排泄。

1. 消化消化是将食物物质转化为更小、更容易被吸收的形式。

口腔中的咀嚼和唾液酶的作用开始将食物分解。

胃液和胆汁中的消化酶在胃和小肠中继续分解食物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2. 吸收吸收是将已经被消化的食物转化为血液或淋巴中的营养物质,以供全身细胞使用。

小肠中的绒毛通过粘合和扩散的机制吸收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和维生素等。

3. 运动运动是指消化道中的蠕动和肌肉收缩,推动食物和消化液沿着消化系统前进。

食管和肠道中的蠕动运动通过刺激肌肉收缩,将食物向前推送。

4. 排泄排泄是指将未被消化或吸收的废物从体内排出,主要体现在大肠和肛门。

大肠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将消化系统中的残余物转变为固体粪便,然后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


•植物 •动物 •人
•太阳能
•(无机物:CO2、H2O及NH3等)
•光合作用 •(潜能)
•(有机物:碳水化合物、脂肪、 蛋白质)
•潜能 •自 由 能 去 向
•化 学 能 •渗 透 能 •电 能 •热 能
•机 械 能
•人体能量的获得与去向

•能值的测定
此法测定的每g碳水化合物、脂 肪、蛋白质的能量系数分别为 :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体温是机体能量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
正常体温 人和高等动物机体都具有相对恒定的温度。 正常的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
动的必要条件。
1、*概念(体温)
• 寒冷环境
体核温度:机体深部组织的温度 。(肝温最高)
炎热环境
体表温度:机体表层组织的温度 。
•*体温 :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 碳水化合物 17.15kJ(4.1kcal)
• 脂肪
39.54kJ(9.45kcal)
• 蛋白质
23.64kJ(5.65kcal)

•CxHyOz+mO2→xC02+nH20+?ATP

第一节:能量代谢
• 1、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 2、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 3、*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4个(P213) • 4、*基础代谢(概念)
(1)口腔的消化
①消化液---唾液及其作用 唾液的性质和成分:低渗液,水分占99% 唾液的作用: 唾液分泌的调节:神经反射性调节
②口腔的运动(机械性消化) *口腔2种运动的概念
咀嚼:是由咀嚼肌群按一定顺序收缩完成的反射动 作,受大脑意识控制。
吞咽(包括食管的蠕动):是指食物由口腔经咽、食 管进入胃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反射 性动作。

消化系统的解剖及生理功能

消化系统的解剖及生理功能

消化系统的解剖及生理功能(一)消化系统解剖、组织结构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还包括一些位于消化道外的器官:胰腺、肝脏和胆囊。

临床上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

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

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

消化系统是人体九大系统之一。

(二)消化系统生理功能消化系统的基本生理功能是摄取、转运、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排泄废物。

1、食管:全长25cm,功能是把食物和唾液等运送到胃。

2、胃:主要功能为:暂时贮存食物。

分贲门、胃底、胃体和幽门。

胃壁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

黏膜层含有丰富的腺体,主要由3种细胞组成——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黏液细胞:分泌碱性黏液。

胃的主要功能是暂时储存食物,通过胃蠕动将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以形成食糜,并促使胃内容物排入十二指肠。

胃液PH值:0.9-1.5,成人每天分泌量1.5-2.5L。

正常胃排空时间约4-6小时。

3、小肠:包括十二指肠(25cm)、空肠(2.4m)和回肠(3.6m),其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

小肠液呈弱碱性,主要为肠腺分泌液,成人每天分泌量约1-3L。

食物在小肠停留时间3-8小时。

4、大肠:由盲肠(包括阑尾)、结肠和直肠组成,全长约1.5m。

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类,并为消化后的食物残渣提供暂时的储存场所。

5、肝胆: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器官,由门静脉和肝动脉双重供血,主要生理功能有参与物质代谢、解毒作用和生成胆汁。

胆道系统主要包括胆囊、肝总管和胆总管。

胆囊的作用是浓缩胆汁和调节胆流。

肝左右叶的左右肝管出肝门后汇合成肝总管,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

胆总管长约6~8cm,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下行于十二指肠球部和胰头的后方,末端与胰管汇合并扩大成乏特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降部,在开口处有奥狄氏括约肌环绕。

消化系统解剖及生理功能

消化系统解剖及生理功能
消化系统的解剖及生理功能
概述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 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 肛管)等部。 临床上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十二指肠悬韧带, 又称屈氏韧带)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空肠以下 的部分称下消化道。
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 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 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
2.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消化道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1.口腔 口腔是消化道的开始部位,里面有牙齿、舌和唾液腺。牙齿的主要功能是切断、撕裂和磨碎食物,牙齿损
伤以后,食物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咀嚼,因而会加重胃、肠的负担。
2.咽: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无消化和吸收能力。
3.食道是物物进入体内的通道,可以蠕动将食物推入胃。时消化管道中最狭窄的部位,长约25cm。形态上食管最 重要的特点是有3处生理学狭窄。 第一处狭窄,位于食管的起始处,相当于第6颈椎体下缘水平,距离中切牙约15厘米。 第二处的狭窄位于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点处,相当于第4、5胸椎体之间水平,距离中切牙约25个厘米。 第三处狭窄位于食管穿过膈的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10胸椎水平,距离中切牙约40个厘米。
机械消化 Mechanical digestion 作用:粉碎:粗→细 ─┐ 搅拌:混合消化液 │形变 推进:推送食糜 ─┘
化学消化 Chemical digestion
作用:稀释:高渗→等渗─利吸收─┐
调PH:提供酶适宜环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质变
水解:复杂→简单
─┘
(2)吸收 Absorption: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 淋巴液的过程。

3-1消化系统解剖生理

3-1消化系统解剖生理
消化系统 解剖生理
消化系统 解剖生理
食管 食管上连咽部,约起于第 6 颈椎平面,下端在膈下与贲 门相连接,长约 25cm,门齿距食管起点约 15cm。 食 管位于气管之后,但因气管的下端稍偏,故在气管分叉 处食管的前面是左支气管。食管分为颈、胸、腹 三部, 胸部食管为了便于描述,又分为上、中、下三段。 食管有三处较为狭窄:一处在食管上端,有环咽肌围绕 食管的入口;另一处在主动脉弓水平,有主动脉和左支 气管横跨食管;最后一处在食管下端,即食管穿过膈的 裂孔处。这三处狭窄是生理性的,但常为瘢痕性狭窄、 憩室、肿瘤等病变的好发区域。
消化系统 解剖生理
2010年基础知识 80.成人门齿距食管起点的长度平均约 A.10cm B.15cm
C.18cm
D.20dm E.25 cm
消化系统 解剖生理
当导管插至咽喉部(14~16cm处),嘱病人做吞咽动 作,可顺利将导管插入,直至所标记处。 昏迷病人,由于吞咽和咳嗽反射消失,不能合作,为提 高插管的成功率,应注意:①在插管前,应协助病人去 枕,将头后仰;②当胃管插至14~16cm时,用左手将 病人头部托起,使下颌尽量靠近胸骨柄,以增大咽喉部 通道的弧度,便于胃管沿后壁滑行,顺利通过食管口。
消化系统 解剖生理
直肠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管,长约 12~15cm。以腹 膜反折为界,直肠分为上段直肠和下段直肠,下段直肠 位于腹膜外。直肠外层为纵肌,其下端与肛提肌和内外 括约肌相连。内层是环肌,在直肠下端增厚而成为肛管 内括约肌,属于不随意肌,受自主神经支配,有协助排 便的功能,无括约肛门的功能。肛管外括约肌属随意肌, 分为皮下部、浅部和深部。由肛管内括约肌、直肠纵肌 的下部、肛管外括约肌的深部和部分肛提肌共同组成肛 管直肠环,具有括约肛管的功能,若手术切断后,可引 起肛门失禁。齿状线是直肠和肛管的交界线,具有重要 的临床意义。肛管长约 3cm,上自齿状线,下至肛门缘。 直肠的主要功能是排便,也能吸收少量水、电解质、葡 萄糖和部分药物,还能分泌黏液以利排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⑷小肠的消化
①化学性消化:A 胰液 由外分泌部分泌,碱性 PH7.8~8.4,主要含有水、电解质、消化酶 (蛋白酶、脂肪酶、糖酶)B 胆汁 由肝脏分泌, 烈苦、弱碱性PH5.9~7.8 。草食动物暗绿色; 肉食动物红褐色;猪橙黄色。主要有水、胆酸盐、 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及其它磷脂、脂肪、和 矿物质等;作用有:[a]胆酸盐为胰脂酶的辅酶; [b]胆酸盐可将脂肪乳化为微滴;[c]促进脂肪酸吸 收 [d]促A、D、E、K吸收;[e]中和一部分酸性 物,维持肠内PH有利消化;[f]刺激小肠运动,维 持正常水平。C 小肠液 由小肠腺分泌含各
⑶ 直肠 约40厘米,粗细较均匀,后端变细形成 肛管和肛门
• 7 肝和胰
⑴肝 是体内最大的腺体,棕红色、质脆、呈不 规则扁圆形,脏面有胆囊(马属动物没有 胆囊) 肝的生理功能 ①分泌功能:胆汁一昼夜分泌量(牛6L、猪 /20~30kg 1.7—2L)其中的胆酸盐、碱性 无机盐对消化有重要意义。 ②合成功能:可合成糖原、胆固醇、胆盐、 脂蛋白、血浆蛋白。 ③贮存功能:贮存糖原、脂滴、多种维生素 ④解毒作用:肝细胞可以灭活和转化内源性 和外源性的有毒物质。
C 蛋白质的分解和合成,50~70%的蛋白质被微生
物分解损失,但是微生物可饲料中的氨基酸、氨、
非蛋白氮合成菌体蛋白和虫体蛋白。
D维
生素的合成,瘤胃内可合成B族维生素(VB1、
VB2、VB5、VB6、VB12、生物素)和维生素K。
• ③食管沟
A 生理位置:起自贲门,止于网瓣口,与瓣 胃沟相连。
B 生理功能:犊牛吸吮时,能反射性的引起 食管沟唇闭合成管状,使乳汁或饮料直接 进入真胃。
一部分: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 另部分:分泌消化液的消化腺(腮腺、颌下
腺、舌下腺、壁外腺、胃腺、肝脏、胰脏 等)
4 消化管的构造
⑴黏膜①上皮 ②固有层 ③黏膜肌层
⑵黏膜下层
⑶肌层
⑷外膜(浆膜)
第二节 消 化 器 官
• 1 口腔 ⑴唇 ⑵颊 ⑶硬腭 ⑷软腭 ⑸舌 ⑹齿
• ⑺唾液腺 ①腮腺 ②颌下腺 ③舌下腺
1小时出现反刍,每次平均40~50分,一昼 夜6~8次(幼畜达16次),一昼夜的反刍时 间约7~8小时。
反刍的意义:充分咀嚼、混合唾液、帮助消 化、中和胃酸、排出气体、食糜后移。
B 嗳气:通过食管排出气体的过程;嗳气是 反射动作。
生理数据:瘤胃内微生物发酵产生大量气体, 体重500千克的牛,每分可产生1L左右的气 体。主要是CO2、CH4、间有少量H2、O2、 N2、H2S、等。其中1/4吸收入血经肺排出; 还有一部分被瘤胃微生物利用,剩余的气 体从食管排出;牛每小时平均嗳气17~20次。
唾液的作用
A 湿润软化饲料,便于咀嚼和吞咽,溶解可 溶物,刺激味蕾产生味觉,引起食欲和各 种反射活动。
B 粘蛋白可黏合食物成食团,利吞咽。 C 中和胃酸,尤其反刍动物。 D 很多单胃动物的唾液中含有淀粉酶。 E 溶菌酶可杀死部分病菌。 F 分泌大量唾液,蒸发其中水分而散热。
⑵咽和食管的消化
物理运动向后推移食物,无其它消化。
C 正确饲喂:用桶喂乳时,缺乏吸吮刺激, 食管沟闭合不全,乳汁溢入瘤胃、网胃, 引起异常发酵,导致腹泻。所以,用奶壶 模仿原始哺乳最好。
• ④反刍和嗳气
A 反刍:动物进食后休息时,把饲料逆呕回 口腔,仔细咀嚼、混合唾液再咽下。
生理数据:犊牛在生后3~4周出现反刍;早 期断奶犊牛出现更早。成牛在采食后0﹒5~
⑤吞噬作用:枯否氏细胞能吞噬细菌、异物等, 起到防御作用。 ⑥造血作用:胚胎时期是造血器官,而后在某种 病理情况下仍可恢复。
⑵胰
位于十二指的弯曲中,有一条胰管直通十二 指肠。 ①外分泌部:属消化腺,一昼夜牛可分泌胰液6-7L、猪7--10L;胰液中主要有水、电解质(钠、 钾)和各类消化酶。
②内分泌部:位于外分泌部的腺泡之间,由大小 不等的细胞群组成故名胰岛,分泌物有:胰岛素 (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由毛 细血管进入血液调节血糖代谢。
牛的肠相当于体长的20倍,猪的肠19-24﹒5米 (小肠15-20米、大肠4-4﹒5米 )
5 小肠 (27-49米)
⑴ 十二指肠 长约1米
⑵ 空肠 形成无数肠圈,形似花环状
⑶ 回肠 约50cm,几乎呈直线
6 大肠 (6﹒4-10米)
⑴ 盲肠 50-70cm,圆筒状,盲端游离
⑵ 结肠 6-9米,分初袢、旋袢(向心回、离心 回)、终袢(横结肠、降结肠)
第三节 消 化 生 理
1 消化方式
⑴物理性消化:经过咀嚼和胃肠运动,使食 物磨碎并与消化液混合形成半流体的食糜 并向消化道后段推送。为进一步消化奠定 基础。 ⑵化学性消化:在消化液中的酶的作用下, 饲料的化学结构被由复杂变为简单达到能 被吸收状态。 ⑶微生物性消化:畜禽消化道内栖居大量微 生物它们产生的酶可以使食物中营养分解, 尤其对于纤维素类的消化起关键性作用。
2 消化道各部的消化特点⑴源自腔的消化①物理性消化:主要是采食、咀嚼、混合唾 液、形成食丸;咀嚼一方面可破碎粗大食 物破坏植物细胞壁;另一方面刺激口腔内 各种感受器,引起消化液分泌和胃肠运动
②化学性消化:主要靠唾液,一般都呈碱性 平均PH为牛8.2、猪7﹒32随饲料性质不 同而改变;一昼夜分泌量为牛100—200L、 猪15L;唾液中含有水、粘蛋白酶、溶菌酶、 淀粉酶(猪)、氯化钠、碳酸氢钠等
C 蠕动和逆蠕动 意义是把食糜向后移动, 有时肠管还进行一次快而长的蠕动(5— 25cm/s)称为蠕动冲,逆蠕动与蠕动配合 保证食糜在小肠内的停留时间。
⑸大肠的消化
①化学性消化:大肠腺只分泌少量碱性粘稠液,
靠小肠消化液继续作用。
②微生物消化: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发酵杆菌
等,发酵分解纤维素产生大量乙酸、丙酸、丁酸 等低级脂肪酸和沼气、氢气、二氧化碳,氮气、 二氧化硫等气体。另外,大肠内的细菌可合成B 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残留蛋白质腐败分解产生 毒素经粪尿排出,纤维素消化分解很少,主要靠 瘤胃。
③物理性消化:大肠与小肠运动相似,有时有集
团蠕动。肠音,大肠如远炮;小肠如流水。
消化系统
河北新希望饲料有限公司
高辉南
第一节 概 述
1 机体的组成
机体←水、蛋白质、糖、脂类、无机物、 维生素等←各类元素
2 概念
消化:把自然界具有复杂结构的物质在消化 管内转变为结构最简单能被机体吸收的物 质的过程。(分解过程)
吸收:物质透过消化管黏膜上皮进入血液和 淋巴的过程。(利用过程)
3 消化系统的组成
•2 咽 • 3 食管 • 4 胃(多室胃,牛、羊)
• ①瘤胃
• 容积最大,约占四胃的80%,左侧前到7、8肋间, 后到骨盆腔前口,下部还延续到右侧。
• ②网胃
• 蜂窝胃,四胃中最小,位置最前。约占四胃的5%, 约与左面6-8肋相对。与膈、肝相接触,紧邻心脏 和肺。
• ③瓣胃
• 占四胃的7-8%,羊则是四个胃中最小的。右侧约 与7-12肋相对,又称“百叶肚”。
• ④皱胃
• 约占四胃的7-8%,唯一有腺体可分泌消化液进行 初步消化的胃,所以又称真胃,右侧下贴腹腔底 壁约与8-12肋相对。
• 胃总容量
• 胃容量与年龄、体格大小等有关 中等体型牛:135~180L 大 型 牛:180~270L 四胃大小比例与年龄、食物性质等有关 新生犊牛:瘤、网相当于皱胃的1/2 四 个 月:瘤、网相当于瓣、皱的4倍 1~1﹒5岁:四胃基本稳定,瘤80%、网5% 瓣7-8%、皱7-8%
⑶胃的消化
多室胃的消化
①物理性消化:首先是网胃发生连续两次收缩, 第一次收缩网胃的一半,紧接着第二次强力收缩, 网胃几乎全消失,这种双相收缩隔30—60秒重复 一次,当反刍时在第一次收缩之前增加一次收缩, 发生逆呕。
网胃第二次收缩时瘤胃也开始收缩,A波—由瘤胃 前庭→背囊→腹囊 B波—后腹盲囊→后背盲囊→ 前背盲囊→主腹盲囊(和嗳气有关)
种消化酶;十二指肠腺分泌物可在小肠表 面形成抗酸性食糜的屏障。
②物理性消化 小肠运动的基本形式如下:
A 节律性分节运动 一方面与消化液充分混 合利于化学消化;另一方面使食糜与肠壁 充分接触为吸收创造条件;另外,可挤压 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B 钟摆运动 使食糜在肠腔内来回摆动,意 义与节律运动相同。
瘤胃蠕动平均每分休息时1.8次、进食时2.8次、 反刍时2.3次;每次运动持续15~25秒。
② 微生物消化:瘤胃PH7﹒2、温度39~41
℃;1克内容物含细菌150~250亿、纤毛虫60~180 万,消化过程有/
A 纤维素的分解和利用
纤维二糖→葡萄糖→丙酮酸、乳酸→VFA+CH4+CO2
B 瘤胃微生物还可分解淀粉、葡萄糖和其它糖类 产生VFA、CH4、CO2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