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与界面化学
胶体与界面化学

摘要:胶体与界面化学是研究胶体分散体系和界面现象的一门科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它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胶体与界面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在工业生产,还是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会遇到与胶体化学有关的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胶体界面化学生活应用引言:胶体与界面化学是研究胶体分散体系和界面现象的一门科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它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是因为胶体现象很复杂,且有它自己独特的的规律性;更重要的是它与生产、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在工业生产,还是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会遇到与胶体化学有关的的各种问题,如土壤改良、功能与复合材料、三次采油、浆体的管道运输、人造血浆、药物缓释与定向、摩擦与润滑和油漆涂料等,与国家安全、能源开发、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等方面密切相关。
胶体与界面化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
他的历史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从1861年开始的,创始人是英国科学家Thomas Graham他系统研究过许多物质的扩散速度,并首先提出晶体和胶体的概念,制定了许多名词用来形容他所发现的事实,如溶胶、凝胶、胶溶、渗析、离浆。
尽管在这一时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知识,但是胶体化学真正为人们所重视并获得较大的发展是从1903年开始的,这时Zsigmondy (德)发明了超显微镜,肯定了溶胶的一个根本问题一一体系的多相性,从而明确了胶体化学是界面化学。
胶体与表面化学是物理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所研究的领域涉及到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生物化学等,是诸学科的交叉和重叠。
因此,它的应用领域是极其广泛的,近年Hiemenz就列举了涉及胶体和表面化学的实例:(1)分析深化中的吸附指示剂、离子交换、沉淀物的可滤性、色谱等;(2)物理化学中的成核作用,过饱和及液晶等;(3)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中的电泳、膜现象、蛋白质和核酸等;(4)化学制造中的催化剂、洗涤剂、润滑剂、粘合剂等;(5)环境科学中的气溶胶、泡沫、污水处理等;(6)材料科学中的陶瓷制品、水泥、纤维、塑料等;(7)石油科学中的油器回收、乳化等;(8)日用品中的牛奶、啤酒、雨衣等。
界面化学与胶体科学

界面化学与胶体科学界面化学与胶体科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在界面上行为的学科,它广泛应用于化学、材料科学、生物技术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界面化学与胶体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应用前景。
一、界面化学的基本概念界面化学是研究物质在两相界面上相互作用和传递的学科。
在界面上,不同相的物质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如分子间的吸附、扩散、电荷转移等,这些过程决定了物质在界面上的性质。
界面化学研究的对象包括气液、液液、固液等各种界面。
二、胶体科学的基本概念胶体科学研究的是胶体系统,即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具有连续介质性质的复相系统。
胶体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存在着分子大小在1纳米到1微米范围内的颗粒。
胶体科学主要研究胶体颗粒的形成、性质和应用。
三、界面化学与胶体科学的关系界面化学和胶体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关联的。
在胶体系统中,胶体颗粒会与界面相互作用,界面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解释胶体系统中的界面现象;而界面化学的研究成果也为胶体科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手段。
可以说,界面化学为胶体科学提供了基本的原理和方法。
四、界面化学与胶体科学的研究内容界面化学与胶体科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界面活性剂:界面活性剂是一类能够在两相界面上降低表面张力的物质,常见的有表面活性剂、胶体活性剂等。
界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和特性对其在胶体系统中的应用起着重要的影响。
2. 胶体颗粒的合成和表征:胶体颗粒的形成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化学合成、物理法合成等。
同时,通过各种手段对胶体颗粒进行表征,如粒径分布、形态特征等,可以了解其性质和应用潜力。
3. 界面现象的研究:界面现象是界面化学与胶体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界面上的吸附、扩散、分离等过程都是界面现象,研究这些现象可以揭示胶体系统的宏观性质。
4. 胶体的应用:胶体科学的研究成果在材料科学、化学、生物技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通过调控胶体颗粒的形态和结构,可以制备新型的材料,如纳米颗粒、胶体晶体等。
胶体与界面化学

第一章 胶体和界面简介
❖因而许多人把这一年视为胶体化学正式成为一门 独立学科的一年。接着Freundlich(弗罗因德利希) 和Zsigmondy(席格蒙迪)先后出版了他们的名著 《毛细管化学》(1909)和《胶体化学》(1902)。
1915年Wolfgang Ostwald称胶体和界面科学内容
为 “被忽视尺寸的世界”。是一种边缘科学的领域
第一章 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二者密不可分。 因此对胶体和界面现象的研究是物理化学基本原 理的拓展和应用。从历史角度看,界面化学是胶 体化学的一个最重要的分支,随着科学的发展, 现今界面化学已独立成一门科学,有关“界面现 象”或“胶体与界面现象”的专著在国内外已有 多种版本。本课程主要介绍与界面现象和胶体有 关的物理化学原理及应用。它包括各种相界面和 表面活性剂胶体的相关特性和理论。
这些成品及其制作过程都与胶体化学密切相关。 1809年,俄国化学家Scheele(舍勒)发现了土粒的 电泳现象;1829年英国植物学家Brown(布朗)观 察到花粉的布朗运动。此后,许多人相继制备了各 种溶胶,并研究了它们的性质。
胶体化学作为一门学科来说,它的历史比较一致的 看法是从1861年开始的,创始人是英国科学家
胶体与界面化学
第一章 胶体和界面简介
一、胶体和界面化学的发展简史 胶体化学是物理化学的一部分,和物理化学又紧 密相关,近年来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与生 产和生活实际联系之紧密和应用之广泛是化学学 科中任一分支不能比拟的。北京大学的戴乐荣专 门写文章论述了胶体化学的重要性。物理化学和 胶体化学式属于同一范畴。二者的区分在于研究 的对象不同,物理化学主要研究大块相和分子、 离子分散体系,而胶体化学研究的对象,其质点 大小在10-6-10-7cm范围内的高度分散的体系,因 此将物理化学和胶体化学联系起来,对物质全部 分散态的研究才能完成。
胶体和界面化学的应用和研究

胶体和界面化学的应用和研究胶体和界面化学是化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物质的微粒子、胶体及其与表面的相互作用的领域。
该领域的发展促进了各种化学工业的应用,包括制药、食品、化妆品、涂料、油漆、纸张、染料、催化剂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意义。
一、胶体学及其应用胶体学是研究稳定的粒子组合体,一般称之为胶体。
其研究包括胶体粒子、胶体溶液、胶体微乳液、胶体膜等。
胶体学主要研究胶体的形成、结构、性质等方面,可以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学、药学、环境治理等领域。
1、制药领域胶体化学在药物溶解度,注射系统、缓释统的制备及药物靶向传递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纳米胶体、脂质体、微粒子及黏土纳米管等介质可以带有药物分子并对药物进行保护,并可通过靶向递送技术增强生物利用度和细胞渗透能力。
2、器械制造领域胶体技术广泛应用于纳米器械的制造和表面修饰。
纳米计算机、微流控芯片、纳米发电机、柔性屏幕等都是胶体技术在器械制造的重要应用,这些先进的器械与传统器械相比,功能更加强大、精度更高、生产成本低等优点明显。
3、食品工业领域胶体化学主要应用于食品中蛋白质胶体、乳香粘稠体、胶囊等的研究和制备,胶体技术可保留植物营养素,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品质。
4、环境治理领域胶体技术也可以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控制和废弃物处理等方面。
如通过胶体介质技术可以过滤污水中的某些有害物质,去除水中的油脂、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等。
此外,生物胶体也可用于生物有机物的处理。
二、界面化学及其应用界面化学是专门研究分界面现象和分界面行为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表面的物理、化学和结构特征,可以广泛应用于非线性光学、化学反应、电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
1、非线性光学领域界面化学在非线性光学领域的应用主要是在光纤通信中。
其原理是通过在光纤的内部沉积金属纳米颗粒或光敏介质,利用人工制备的代谢介质和天然光学介质间的巨大界面反应更新了非线性光学物质。
由于其光电性能得到提高,光学计算机,数据存储系统,光学集成电路的发展将应用它的先驱技术。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基本原理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基本原理胶体与界面化学是研究物质界面的重要学科,其中胶体学研究的是微米级别上液体分散系统的稳定性、形态、动力学,界面化学研究的是物质界面上的化学过程。
本文将探讨胶体的定义、性质、分类以及界面化学原理等方面。
一、胶体的定义与性质胶体是指两相(即固体、液体或气体)间的一种形态,其中一种相通过分散成微小粒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另一种相中。
胶体的一般特性如下:1、粒子尺寸:胶体的尺寸范围一般为1-1000纳米。
2、稳定性:胶体的物理性质(如电荷、表面性质等)使其形成稳定的系统,避免粒子凝聚沉降。
3、光学性质:胶体可以表现出折射、透明度等光学性质,如煤油是胶体,因为它可以产生烟雾。
4、电性质:胶体中的粒子带有电荷,可以表现出与电场相关的性质。
5、化学性质:由于其表面性质的存在,胶体可以表现出与环境中其他分子的化学反应,如催化反应等。
二、胶体的分类根据胶体中分散相的物质性质和分散介质的性质,胶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溶胶:溶胶是指分散相为分子(亦称为分子溶液),分散介质为液体,如酒精和水的混合物。
2、胶体溶液:胶体溶液是指分散相为聚合物,分散介质为液体,如天然胶或橡胶溶液。
3、乳液:乳液是指分散相为液体,分散介质为液体,如牛奶、酸奶等。
4、凝胶:凝胶是指不易流动的胶体,其中分散相一般是聚合物,分散介质为液体,如煤油。
5、气溶胶:气溶胶是指分散相为固体或液体,分散介质为气体,如雾、烟雾、霉菌等。
三、界面化学的基本原理界面化学是研究物质界面的化学过程,主要是两相(如油水分界面)之间物理和化学反应的研究。
界面活性剂是使界面分子在界面上形成一层膜较集的化合物,使界面能量降低而使得体系稳定的物质。
界面化学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1、界面能:界面能是指分界面两侧之间的能量差,即表面张力。
界面分子本身存在形成一层膜的趋势,因此其能量会比波动的分子间间隔大。
这一差异形成了表面张力,是使体系向能量最小化方向发展的主要因素。
造纸过程的胶体与界面化学

造纸过程的胶体与界面化学造纸术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造纸工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高度复杂且精细的产业。
在这个过程中,胶体与界面化学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造纸过程中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原理及应用。
一、胶体化学在造纸过程中的应用胶体化学是研究胶体体系的科学,胶体系由胶体颗粒分散在连续介质中形成。
在造纸过程中,纸张的形成就是纤维、填料和其他添加剂在水中形成胶体态的过程。
因此,胶体化学对于纸张的形成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纤维在造纸过程中是核心原料,其分散和聚集状态直接影响纸张的匀度和强度。
纤维在水中形成胶体分散体系,需要通过胶体化学原理来调控纤维的分散和聚集,以获得理想的纸张结构。
其次,填料和添加剂也是造纸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它们可以改善纸张的光学性能、印刷性能和其他特殊性能。
这些添加剂在纸张中的分散和分布同样受到胶体化学原理的调控。
二、界面化学在造纸过程中的应用界面化学是研究不同相之间界面现象的科学,在造纸过程中涉及到液-液界面、固-液界面等多种界面现象。
这些界面现象对于纸张的性能和加工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在造纸过程中,纤维、填料和其他添加剂需要在水中充分分散,然后经过压榨、干燥等工序形成纸张。
在这个过程中,纤维之间的相互作用、纤维与填料和添加剂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涉及到界面化学问题。
通过调控这些界面相互作用,可以改善纸张的强度、韧性、吸水性等关键性能指标。
此外,在造纸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化学品(如助留剂、助滤剂、湿强剂等)也涉及到界面化学问题。
这些化学品需要在纸张形成过程中与纤维、填料等组分发生相互作用,以实现特定的功能。
界面化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调控这些相互作用,从而提高造纸过程的效率和纸张的性能。
三、总结与展望总的来说,胶体与界面化学在造纸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胶体与界面化学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调控造纸过程中的各种物理和化学现象,从而提高纸张的性能和降低生产成本。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理论研究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理论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胶体与界面化学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成为了当前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的对象是分散体系,其中包括液体、固体、气体之间的界面以及分散相。
对于这些界面和分散相,人们需要分析其物化性质、结构及动力学行为,并利用这些信息来控制和调控这些分散体系的性质和结构,以达到优化材料性能或制备高质量的催化剂等目的。
一、胶体和界面化学的定义胶体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其中至少有一个组分是在另一组分的界面上分散的微小颗粒。
这些颗粒的直径在纳米到微米的量级,且在溶液中呈现出与分子相同的弥散性。
常见的胶体体系包括乳液、胶体溶液和气溶胶等。
而界面化学是研究液体、固体和气体之间的界面及其性质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包括界面结构、界面性质和界面反应等。
二、胶体的分类及性质从宏观上看,胶体呈现出浑浊不透明的状态。
但通过显微镜等实验手段,人们发现它们其实是由微小颗粒所组成的。
这些颗粒的大小通常在1~1000纳米之间。
按照分散均匀的程度,可以将胶体分为单相胶体和多相胶体。
其中,单相胶体是指颗粒均匀分散在溶液中,介于分子和微粒子之间的物质;而多相胶体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其中至少有一个组分呈现出微粒状的状态。
胶体的一些重要物化性质包括粘度、稳定性、光学性质、电学性质、热学性质等。
其中,稳定性是胶体体系的重要性质,涉及到胶体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胶体体系内的相互作用力。
如果胶体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超过了它们之间的无序热运动,胶体系统将表现出稳定特性;反之则表现为不稳定特性。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调节胶体系统内颗粒间作用力的大小和类型,可以控制胶体的稳定性,以达到所需的特殊性质。
三、界面化学的分子结构分析界面化学的分子结构分析主要包括表面相互作用力、分子吸附等过程。
其中,表面相互作用力主要分为三种类型:van der Waals力、双层电势作用力和荷质比力。
由于不同的化学物质具有不同的电化学特性和分子结构,因此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也有所不同。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应用研究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应用研究一、胶体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意义胶体(colloid)是一种介于分子和粗大颗粒之间的物质状态,其粒径一般在1~1000纳米之间。
胶体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稳定性、表面活性、光学性质、电学性质等。
胶体的研究是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的重要领域之一,其在生物学、医药学、环境科学、地球化学等众多学科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界面化学是研究物理化学系统中两个相界面(或相互作用)上的化学现象的学科。
任何物理化学体系都有界面,因此界面化学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如表面张力、界面吸附、润湿、界面反应、薄膜等。
界面化学的基础研究以及技术应用在化学、物理、材料、生物、药物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胶体化学和界面化学的联系从定义上看,胶体是一种在两个不同相之间存在的介于小分子和大分子之间的物质状态,而界面就是两个相的交界面。
因此,胶体和界面的研究有着很强的联系。
从实践应用上看,大部分的胶体都是由表面活性剂、胶体颗粒、高分子等形成的。
这些物质在溶液中的行为和性质涉及到了表面活性、胶体稳定、胶体分散性、胶体粘度等一系列与界面化学相关的现象。
因此,胶体化学和界面化学通常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
研究胶体与界面化学有助于理解生物大分子的组装、微纳米材料的制备和表征等等问题,同时也为应用研究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胶体和界面化学的应用1、药物传递系统由于胶体颗粒本身的小尺寸和高比表面积,导致许多药物可以吸附在胶体颗粒表面或者被包含在胶体颗粒之中,从而形成药物传递系统。
这种系统具有以下优点:增强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延长药物的半衰期、减少副作用、控制药物溶解度和生物相容性等。
界面化学的应用在制备药物传递系统方面尤为明显。
如通过改变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结构、改变颗粒或胶的形状和尺寸等方法,可以控制药物传递系统的粒径、稳定性和药物释放速率等参数。
2、生物医用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的界面活性质对于其应用效果至关重要。
例如,人工关节、金属支架等生物医用材料的表面需要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在1913—1942年期间,美国科学家Langmuir在界面科学领域做 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对吸附、单分子膜的研究尤为突出。 他于1932年获诺贝尔奖,被誉为界面化学的开拓者。
界面化学的统计力学研究是从范德华开始的。1893年,范 德 华认识到在界面层中密度实际上是连续变化的。他应用了局部 自由能密度的概念,结合范德华方程,并引入半经验修正,从 理论上研究了决定于分子间力的状态方程参数与界面张力间的 关系。50年代以后,界面现象的统计力学研究经过勃夫 (F.Buff)、寇克伍德(Kirkwood)、哈拉西玛(Harasima) 等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2020/10/4
前言
1806年,拉普拉斯(place)导出了弯曲液面两边附 加 压力与界面张力和曲率半径的关系.可用该公式解释毛细管现 象。1869年普里(A.Dapre)研究了润湿和黏附 现象,将黏 附功与界面张力联系起来。界面热力学的奠基人吉布斯 (Gibbs)在1878年提出了界面相厚度为零的吉布斯界面模型, 他还导出了联系吸附量和界面张力随体相浓度变化的普遍关 系式即著名的吉布斯吸附等温式。1859年,开尔文(Kelvin) 将界面扩展时伴随的热效应与界面张力随温度的变化联系起 来。后来,他又导出蒸汽压随界面曲率的变化的方程即著名 的开尔文方程。
胶体化学作为一门学科来说,它的历史比较一致的 看法是从1861年开始的,创始人是英国科学家Thomas Graham, 他系统研究过许多物质的扩散速度,并首先提出晶体和胶体 (colloid)的概念,制定了许多名词用来形容他所发现的
2020/10/4
前言
事实。现今我们所用的一些名词,如溶胶(sol)、凝 胶(gel)、胶溶(peptization)、渗析(dialysis)、 离浆(syneresis)都是Graham提出的。尽管在这一时 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知识,但胶体化学真正为人们所 重视并获得较大的发展是从1903年开始的。这时 Zsigmondy(德)发明了超显微镜,肯定了溶胶的一个 根本问题——体系的多相性,从而明确了胶体化学是界 面化学。1907年,德国化学家Ostwald创办了第一个胶 体化学的专门刊物——《胶体化学和工业杂志》,因而 许多人把这一年视为胶体化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 一年。接着Freundlich和Zsigmondy先后出版了他们的 名著《毛细管化学》(1909)和《胶体化学》(1902)。 近几十年来,
2020/10/4
前言
由于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像超离心机、光散色、X射线、多种电子显微镜、红 外线以及各种能谱等的应用),又使胶体和表面化学在微观研究中跃进了一大步。
2020/10/4
前言
界面现象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有: 1、吸附 如用活性炭脱除有机物;用硅胶或活性氧化铝脱
除 水蒸汽;用分子筛分离氮气和氧气;泡沫浮选等。 2、催化作用 在多相催化中使用固体催化剂以加速反应。如 石油工业的催化裂化和催化加氢、胶束催化等。 3、表面膜 如微电子集成电路块中有重要应用的LB膜;在 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有重要意义的BL膜和人工膜;能延缓湖 泊水库水分蒸发的天然糖蛋白膜等。 4、新相生成 晶核生成或晶体生长是典型的新相生成,过
2020/10/4
前言
同界面化学一样,胶体化学也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有史以前,我们的祖先就会制造陶器;汉朝已能利用纤维造 纸;后汉时又发明了墨;其他像做豆腐、面食以及药物的制 剂等等在我国都有悠久的历史,这些成品及其制作过程都与 胶体化学密切相关。1809年,俄国化学家Scheele发现了土粒 的电泳现象;1829年英国植物学家Brown观察到花粉的布朗运 动。次后,许多人相继制备了各种溶胶,并研究了它们的性 质。
2020/10/4
第一章 表面吉布斯自由能和表面张力
❖表面和界面 ❖界面现象的本质 ❖比表面 ❖分散度与比表面 ❖表面功 ❖表面自由能 ❖表面张力 ❖界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 ❖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
2020/10/4
1.1表面和界面(surface and interface)
在一个非均匀的体系中,至少存在着两个性质不同的相。两 相共存必然有界面。可见,界面是体系不均匀性的结果。 一般指两相接触的约几个分子厚度的过渡区,若其中一相 为气体,这种界面通常称为表面。
体与 界面现象”的专著在国内外已有多种版本。 本课程主要介绍与界面现象有关的物理化学原理及应用。它 包括各种相界面和表面活性剂的相关特性,界面上的各种物 理化学作用,实验的和理论的研究方法及其重要应用。对于 准备考研的同学,还应将其作为物理化学课程的一部分。
2020/10/4
前言
界面化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它是研究界面的物理 化学规律及体相与表相的相互影响关系的一门学科。历史上 对界面现象的研究是从力学开始的,早在十九世纪初就形成 了界面张力的概念。而最早提出界面张力概念的是T.Young, 他在1805年指出,体系中两个相接触的均匀流体,从力学的 观点看就象是被一张无限薄的弹性膜所分开,界面张力则存 在于这一弹性膜中。杨还将界面张力概念推广应用于有固体 的体系,导出了联系气—液、固—液、固—气界面张力与接 触角关系的杨氏方程。
冷、 2过020/热10/4、过饱和等亚稳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新相生成。
前言
5、泡沫乳状液 如油品乳化、破乳;泡沫灭火等。 6、润湿作用 如喷洒农药、感光乳液配制、电镀工件的润
湿 及利用润湿作用 进行浮选等。 此外,在超细粉末和纳米材料的制备和粉末团聚的研究方面, 界面现象都有重要的应用。
由上可见,界面学研究中或是在工业应用上,界面现象均有 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界面与胶体化学基础
2020/10/4
前言
界面现象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胶体指的是具有很大比 表面的分散体系。对胶体和界面现象的研究是物理化学基本 原理的拓展和应用。从历史角度看,界面化学是胶体化学的 一个最重要的分支,两者间关系密切。而随着科学的发展, 现今界面化学已独立成一门科学,有关“界面现象”或“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