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的防治
园林植物白粉病的预防及防治措施

园林植物白粉病的预防及防治措施一、预防措施:1.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白粉病的品种或栽培种,这样可以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良好的栽培管理:保持植物健康,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例如适当施肥、合理浇水、保持通风等。
3.合理的植栽密度:避免过密的植栽,以减少白粉病菌的传播和繁殖。
4.定期检查:要经常检查园林植物的叶片、花朵和果实等部位,一旦发现白粉病的症状,就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二、防治措施:1.物理防治:适时修剪植物,移除病叶、病枝,减少白粉病菌的传播。
同时要避免高温、低湿所产生的不利条件,例如合理修剪树冠,保持通风透气等。
2.化学防治:选用有效的药剂进行喷洒,可以使用如苯醚甲环唧酮、粉状硫等药剂进行防治。
在防治过程中,要注意药剂的使用浓度和间隔时间,以避免对植物产生不良影响。
3.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天敌昆虫和微生物对白粉病进行防治,例如引入捕食性蓟马、螨类等天敌来控制白粉病菌的数量,同时可以利用一些对白粉病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进行施肥,以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4.土壤改良:合理施用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的养分状况和结构,提高植物的养分吸收能力和抗病能力。
在预防和防治白粉病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防治要及时:一旦发现白粉病的症状,就要立即采取防治措施,以防病情扩大。
2.防治要全面:要综合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手段进行防治,以增加防治的效果。
3.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并严格按照药剂的使用说明进行使用,以避免对植物和环境的影响。
4.培养良好的园艺习惯:定期对园林植物进行修剪和清理工作,保持园艺工作的规律性和连续性,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综上所述,预防和防治园林植物白粉病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包括选择抗病品种、改良栽培方法、定期检查、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
同时,还需要注意防治的时机和相关药剂的选择和使用,以增加防治的效果。
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良好的园艺习惯,保持园林植物的健康和生长状态,从而降低白粉病的发生率。
白粉病防治方法

白粉病防治方法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有效地防治白粉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一、预防白粉病的发生1.选择抗病品种:在种植时,应选择抗白粉病的品种。
通过选用抗性强、适应性好的品种来降低白粉病的发生率。
2.保持环境卫生:及时清除落叶、枯枝等有机垃圾,保持田间环境干净整洁,减少病菌滋生的机会。
3.加强通风:增加空气流通量可以降低湿度,从而减少白粉病菌滋生的机会。
二、化学防治1.药剂选择:首先要根据不同作物和不同阶段选用合适的药剂。
常用药剂有多菌灵、硫酸铜等。
2.药剂浓度:药剂浓度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通常情况下,浓度过低会导致药效降低,而浓度过高则会对植物造成伤害。
3.喷雾时间:药剂的喷雾时间应在早晨或傍晚,避免在高温时喷洒,以免药物被蒸发掉。
三、生物防治1.利用天敌:可以引入一些天敌来捕食白粉病菌。
例如,可以引入蚜茧蜂、寄生蜂等天敌来控制白粉病的发生。
2.利用微生物:可以利用一些微生物来防治白粉病。
例如,可以使用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四、其他防治方法1.使用有机肥料:适当施用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强植物的免疫力,从而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2.修剪枝条:及时修剪枝条可以增加空气流通量,降低湿度,从而减少白粉病的滋生。
3.清除感染部位:如果发现植株已经感染了白粉病,应及时将叶片、枝条等感染部位清除干净,以免病菌继续扩散。
综上所述,白粉病的防治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品种选择、环境卫生、药剂选择等。
通过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治白粉病的发生。
白粉病防治方案

白粉病防治方案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对许多重要农作物和园艺植物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有效防治白粉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白粉病防治方案。
一、病害特点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特点是在植物叶片上形成白色或灰白色的粉状物。
这些粉状物实际上是真菌孢子和菌丝,它们会繁殖和传播,导致植物叶片变黄、卷曲、枯萎甚至死亡。
二、生物防治1.选择抗白粉病品种:选用抗白粉病的品种是防治的首要措施,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能够减少白粉病的发生和传播。
2.利用拮抗菌防治:一些拮抗菌对白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以通过喷施拮抗菌制剂来防治白粉病。
常用的拮抗菌有植物源拮抗细菌和真菌,如枯草芽孢杆菌、链格孢等。
三、物理防治1.清除病残体:白粉病的病残体是真菌的主要传播源,及时清除病残体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病残体可以通过剪除、烧毁等方式进行处理。
2.改善通风条件:白粉病在潮湿环境下易于发生和传播,改善植物生长环境的通风条件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可以通过修剪枝叶、适当间隔植株等方式来改善通风条件。
四、化学防治1.药剂选择:在白粉病初期,可以使用药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剂有三唑酮类、咪鲜胺类、多菌灵类等。
在使用药剂时,应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剂,并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正确施药。
2.药剂喷施:药剂喷施是化学防治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白粉病发生期间,可以定期喷施药剂,喷药时要注意全面覆盖植株叶片的表面,以确保药剂的有效接触和吸收。
五、综合防治综合防治是白粉病防治的最佳策略,可以结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以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在综合防治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合理施肥、适时修剪、加强田间管理等,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六、预防措施除了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外,还应加强预防措施,以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巡查病害,及时清除病残体,保持植物生长环境的卫生,合理调整种植密度等。
白粉病的防治需要综合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加强预防措施,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白粉病的防治方法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主要影响叶片和茎干,造成叶片变黄、枯死、落叶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植物死亡。
针对白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
下面将对各种防治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生物防治:1. 使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在选用品种时,可以参考相关的品种抗病性评价资料,选择抗白粉病的品种。
2. 着重施肥调理:保持植物的健康生长状态,增强免疫力,对白粉病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适量施用有机肥料,如腐熟的堆肥或腐烂的鸡粪等,可增加植物的养分供给,提高植物抵抗病害的能力。
3. 合理间作栽培:采用混栽或轮作的方式,对白粉病具有抑制作用。
间作可以增加植物间的竞争,减少白粉病菌的传播和扩散。
4. 利用天敌:天敌对于白粉病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放生天敌,如寄生性蜂类、捕食性昆虫等,可以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发生。
同时,避免滥用化学农药,以免对天敌产生不利影响。
二、物理防治:1. 清除病残体和生菌源:及时清除感染了白粉病的植物部分,包括叶片、茎干等,以减少病菌的存活和传播。
同时,还要清除病源植物,避免病斑的扩散。
2. 剪除病叶和病枝:及时发现植物上出现白粉病症状时,应将受病叶和病枝剪除并及时销毁,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3. 提供良好的通风环境:白粉病喜欢潮湿环境,通过提供良好的透气条件,可以减少病菌的繁殖和传播。
三、化学防治:1. 选用合适的农药:针对白粉病的防治,可以选择有效的农药进行喷洒。
常用的药剂有三唑类、菌脂类、酮细胞素类等。
在使用农药时,要注意按照标签说明进行正确使用,避免滥用和超量使用。
2. 轮换使用农药:白粉病对农药具有一定的抗药性,因此可以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进行轮换使用。
轮换使用可以减少白粉病对农药的抗性产生,提高防治效果。
3. 定期喷药: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合理制定喷药的时间和频率。
白粉病一般在春季和秋季发病较为严重,可以在发病前和发病初期进行预防性喷药,以控制病情的发展。
园林植物白粉病的预防及防治措施

园林植物白粉病的预防及防治措施园林植物作为城市中广泛种植的绿化植物,往往遭受到各种病害的威胁,其中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
白粉病不仅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还会严重影响美观度和生态功能。
预防和控制白粉病对于园林植物的健康和生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园林植物白粉病的预防及防治措施。
一、白粉病的病原及病症白粉病是由白粉菌或白粉蚜等真菌和昆虫传播的病害引起的。
该病害主要表现为植物叶片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粉状物质,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变黄、枯萎甚至死亡。
白粉病病菌对气温和湿度的适应性较强,一般在温度为15-28摄氏度、相对湿度高于90%的环境下发病最为严重。
二、白粉病的预防措施1. 种植抗病品种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具有抗性强的品种种植。
目前市场上已有许多抗病种植品种,例如马鞭草、百合等,具有较强的抗白粉病能力,种植这些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2. 保持通风白粉病的发生与空气湿度密切相关,因此保持植物周围的通风是预防白粉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通风可以减少叶片表面的湿度,降低白粉病菌的生长条件,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3. 控制施肥过多的氮肥会使植物营养过剩,从而降低植物的抗病能力,容易引起白粉病的发生。
在园林植物的养护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氮肥的施用量,避免植物吸收过多氮肥。
4. 定期清理落叶白粉病菌常隐藏在枯落的叶片中,在湿润的环境下易于繁殖。
定期清理园林植物周围的落叶,可以有效减少白粉病菌的滋生,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5. 合理管理植物密度植物密度过大会影响植物的通风和照光条件,容易造成局部湿度过高,从而增加白粉病的发生几率。
在园林绿化设计时应注意控制植物的密度和间距,避免植物过于拥挤。
1. 防治措施的选择白粉病的防治措施一般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三种方式。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2.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寄生菌等生物控制剂对白粉病菌进行防治。
预防白粉病的措施

预防白粉病的措施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真菌病害,对许多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预防和控制白粉病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预防白粉病的方法,并讨论它们的实施步骤和效果。
一、良好的栽培管理良好的栽培管理是预防白粉病的基础。
首先,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这样可以降低患病的风险。
其次,注意植物的营养平衡,保证植物的生长健康,提高植物的抵抗力。
另外,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和病害部分,避免病害的扩散。
二、合理的灌溉管理合理的灌溉管理对于预防白粉病也非常重要。
避免过度浇水和积水,以防止病菌在植物之间传播。
同时,定期清除地面上的杂草和残留物,减少病菌滋生的环境。
三、适当的施肥措施适当的施肥措施可以增加植物的抵抗力,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在施肥过程中,需要根据植物的需求进行施肥,避免过量施肥造成植物生长过旺,容易患病。
另外,要注意施肥的时机,避免在植物生长的高峰期施肥,以免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四、适时进行病害监测和防治定期进行病害监测是预防白粉病的重要一环。
通过观察植株的叶片、茎干和果实等部位是否出现白粉状物,以及受害程度的大小,可以及时发现病害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对于已经发生白粉病的植株,可以使用合适的药剂进行喷洒和防治,以控制病害的进一步蔓延。
五、合理利用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安全的白粉病防治方法。
可以利用一些天敌昆虫、寄生菌或腐生菌等来控制白粉病的发生。
例如,可以引入寄生菌或天敌昆虫,来攻击和控制白粉病菌的生长。
此外,也可以利用腐生菌分解植物残渣,减少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六、科学轮作和间作科学轮作和间作是一种重要的防治白粉病的方法。
通过轮作和间作可以改变土壤环境和植物间的距离,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滋生。
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顺序和间距,可以有效降低白粉病发生的风险。
综上所述,预防白粉病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措施,从栽培管理、灌溉管理、施肥措施、病害监测和防治、生物防治、科学轮作和间作等方面加以防控。
园林植物白粉病的预防及防治措施

园林植物白粉病的预防及防治措施
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园林植物病害,它会导致植物叶片上出现白色粉末状物体,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美观。
为了预防和控制白粉病,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预防和防治措施:
1. 病害防治前的预防措施:
- 选择耐病种植物品种,并具有抗白粉病的植物品种。
- 建议合理配置植物布局,避免过度拥挤,促进植物之间的通风。
- 注意植物的日间光照,早上的阳光有助于杀死病原菌。
- 避免过度施肥和使用磷肥,以免刺激病原菌的生长。
2. 防治措施:
- 轻度感染的植物,可以用手指拂去叶片上的白粉,然后进行日间通风和阳光照射,以帮助植物快速恢复。
- 严重感染的植物需要使用药物进行控制。
可以使用化学药剂,如五氧化二硫(硫磺),或者选择有机农药,如辣椒素提取物、乳胶或肥皂水等进行喷洒。
使用药物时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避免对植物和人体造成伤害。
- 使用松针、木材灰等有机肥料进行白粉病的预防和治疗,它们具有杀灭病原菌的作用。
松针和木材灰可以在植物周围撒布,或者制成浸泡液喷洒在叶片上。
- 除草剂也可以用于控制白粉病,但使用时要慎重,避免对植物和周围环境造成损害。
- 定期巡查并除去受感染的植物部分,以防止病害的传播。
- 要保持植物的健康并增强其抵抗力,可以进行适当的修剪、施肥和浇水,并注意土壤和环境的卫生。
预防和控制白粉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措施。
在实施防治措施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操作,并注意合理使用药物和化学品,以保护植物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园林植物白粉病菌的特点及所致病害的防治方法。

园林植物白粉病菌的特点及所致病害的防治方法。
园林植物白粉病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原体,它会在植物的叶片、茎、花和果实上形成白色粉状物质,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以下是该病菌的特点及所致病害的防治方法:
1. 特点:白粉病菌属于真菌,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适应性。
它可以在潮湿的环境中迅速繁殖,通过风、水、昆虫等途径传播到其他植物上。
该病菌在植物体内形成菌丝,从而导致植物叶片、茎、花和果实上出现白色粉状物质。
2. 病害防治方法:
(1)保持植物健康:保持植物的健康状态是预防白粉病的关键。
要注意植物的养分供应、灌溉和通风等方面,避免植物过度生长和受到环境压力。
(2)清除感染部位:一旦发现植物感染了白粉病,应立即将受感染的部位剪掉,并将剪掉的部位及时处理掉,避免病菌继续传播。
(3)使用化学药剂: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剂包括硫磺、三唑酮、甲基硫菌灵等。
但是,使用化学药剂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对植物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4)使用生物防治剂:生物防治剂是一种天然的防治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白粉病的发生。
常用的生物防治剂包括拟青霉素、木霉素等。
使用生物防治剂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对植物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预防白粉病的发生是最好的防治方法。
要注意植物的健康状态,及时清除感染部位,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才能有效地控制白粉病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 专业:
设施园艺
目录
CATALOG
草莓 白粉病菌
草莓白粉病危害症状 草莓白粉病发病规律
草莓白粉病防治措施
草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草莓对温度的要求
草莓植株地上部分生长适温为15一 25度, 其光合作用适温为20一 25度,10度以下 生长不良,30度以上光合作用和生长均受 抑制。地上部植株气温达5℃时开始生长, -7℃低温时遭受冻害,-10℃以下时植株会 冻死。根系生长的最适 宜温度是15一 23度,开花期低于0℃或者 高于40 ℃ ,影响受粉受精和种子的正常 发育,导致畸形果产生,花芽分化必须在 5一 17℃之间进行。
四:化学药剂防治
喷药时间:冬天大棚草莓在一天中的喷药时间应以下午为宜。从近期昼夜变化情况看,一般下 午6时左右黑天,喷药时间一般应掌握在下午3-4时左右为宜,可使所喷叶而的雾水基本消失。
喷药方式: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尊片、果梗、果实等,发病初期一般先在叶背局部出 现白色粉状物,因此喷药时,应注意喷药方式,棚内喷药一般用背负式喷雾器,喷药时将喷杆竖 直向下,喷头对着植株环绕一周喷药,使叶而、叶背、叶柄等整个植株的全方位均匀受药,提高 防治效果。
草莓白粉病的防治
选用抗性 品种
生物及生物 药剂防治
栽培管理
化学药剂 防治
一:选用抗性品种
抗草莓白粉病的的强弱,与品种的抗性和栽培时的环境条件都有密切关系。 品种在地区和季节气候的适应性,生长状况等,会影响其抗性。 抗性品种有: 较抗病品种:宝交早生、因都卡、新明星、杜克拉、图得拉、卡尔特1号、哈 尼等; 中抗病品种章姬、鬼怒甘、杨乙女等; 抗性较差品种:丰香、幸香、达娜、福羽、芳玉、春香、丽红等
草莓白粉病为低温高湿型病害,病菌 侵染的最适温度为15 ℃--30 ℃ ,相 对湿度80%以上,但雨水对白粉病有 抑制作用,孢子在水滴中不能萌发;低 于5℃和高于35℃均不利于发病。在 设施内,温湿变幅较大,也易发病。 大棚草莓白粉病发生期一般在10月下 句至11月上句,危害严重期在12月至 下午2月份,草莓发病敏感生育期为 坐果期至采收后期,发病潜育期为 5-10天。
冬季大棚内的环境正好符合白粉病的发生要求,发生频率高、暴发性强,特别是在天气 连续阴雨和低温的条件下白粉病发生和危害较重,但在过分干旱时也易发生。病菌可随秧苗 传播,分生抱子可借风雨传播。在栽植密度大、氮肥施用过多,通风透光条件差时,对该病 发生有利,连作大棚发病早、发病重。
草莓感白粉病病老叶片扫描电镜观察
草莓花絮
花絮次数 有限4次 左右; 连续分支; 一支花絮 可分2-3; 一级果
美香莎草莓
荷兰引进的新品种,是我国草莓业发展急 需的珍稀品种资源;是保护地栽培的最佳品 种。 果实长圆锥至方锤形,花尊向后翻卷,一 级果重55克,最大果重106克。果面深红, 有光泽。果肉红色,心空,味微酸,香甜, 品质极上。当果面完全变红后再延迟2一3 天采摘为好。 可溶性固形140/A果实硬度特大,超过有铁 果之称的“新明星”可切块、切片。抗旱、 耐高温,对多种重茬连作病害具有高度抗 性,适应不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
1 2
枯草芽孢杆菌
3
大蒜酵素稀释液 大蒜酵素与水按1:10比例的稀释液 对大棚草莓白粉病和灰霉病的防治 效果均最佳,防治效果分别达到 85.92%和80.12%。
四:化学药剂防治
防治病害发生和蔓延为害的农药有两类:一是治疗剂;二是预防剂 对控制白粉病蔓延为害的治疗性药剂有 40%富星乳油,喷雾8000-10000倍; 12.5%烯哩醇(特普哩)可湿性粉剂,喷雾2500-3000倍; 43%戊哩醇(好力克)可悬浮剂,喷雾3000-6000倍; 30%特福灵可湿性粉剂,喷雾5000倍; 10%苯醚甲环哩(世高)可湿性剂,喷雾4000倍。 对防治白粉病的预防剂有 波尔多液喷200倍,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喷雾700倍, 12%绿乳铜乳油喷雾600倍。
草莓白粉病
草莓白粉病病菌
草莓白粉病为一种真菌性病害,由真菌子囊菌亚门单囊壳属的羽衣草单囊壳菌侵染所导 致。病原菌是专性寄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抱子在病株或病残体中越冬和越夏,成为翌年的 初侵染源。在低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生,发病适宜温度为15 ℃ -20 ℃ ,适宜的相对湿度 为90%以上。病菌借助气流或雨水扩散蔓延,以分生抱子或子囊抱子从寄主表皮直接侵人。 7d左右在受害部位产生新的分生抱子,重复侵染,加重危害。
用药技术:对发病早、快、重的大棚栽草莓在第一次喷药后,可间隔10-14天再喷一次药进行 防治,发病特重的还可缩短喷药时间。喷药应选择晴暖天气,阴天一般不喷药,当遇阴天且病情 严重必须喷药时,应控制棚内湿度,使叶而结露时间不应超过9小时,否则易引起病害滋生蔓延, 加重为害。
目前较好的办法是可用45%的百菌清烟剂,每棚100克左右,均匀设点,封棚后点燃熏蒸火 菌,对防治白粉病有较好的效果。为防止白粉病产生抗药性,最好几种农药交替使用,可明显提 高防治效果。为保证生产安全食品,至少应在果实采收前7天左右停止用药。
草莓白粉病危害症状
该菌种菌丝体外生, 具有1个子囊,子囊含 8个子囊孢子,且与菌 丝相互纠结,产生的 大量分生孢子梗与分 生孢子,使其表面看 似涂上了一层白粉, 病菌多以菌丝体和分 生抱子在寄主上越冬 或越夏。
叶片染病 发病初期,草毒叶背出 现部分白色菌丝,随着 病情发展,叶缘向上卷 曲呈汤勺状。叶片上发 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 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 缘开始萎缩,最终整个 叶片焦枯死亡。
请老师同学批评指正!
a,b:叶片表而大量菌丝和孢子;c,d:叶片表而气孔;e,f:菌丝体萌发;g, h:分生抱子梗;i, j:成熟脱落的分生孢 子;k,L:叶片纵切而(箭头所指附着的菌丝和抱子) 在自然状态下,同一株新稍幼嫩、未见发病的叶片上也有病原菌的存在,且菌丝数量少,成熟叶片和 老叶片表面均有菌丝和袍子生长附着,并且草每白粉病菌丝在不同节位的叶片表面均随着叶片的生长 过程而增加,病菌各阶段形态也随之丰富。
二:栽培管理
合理轮作 不与瓜果类作物连作,最好
实行水旱轮作。
整洁田园,草莓生长期间应及时 摘除老叶、病叶、病果及拔除病 株,集中烧毁,避免病菌随雨水 和气流进行再侵染,病穴采用生 石灰消毒。
带药移栽草莓移栽前6d,用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喷雾1次,用45%百菌清烟剂,每 667.7m‘-每次用药200-250g,分散 在棚内4--5处,用香或卷烟点燃 时闭棚,熏蒸12h,次晨通风。
幸香草莓
日本品种,丰香与爱莓杂交获得,该品种 植株生产势强,植株半直立,匍匐茎抽生 能力强,果实长圆锥形,深红,果形较整 齐,有光泽,外形美观,一级序果平均果 重20克,最大果重30克。果肉浅红色,香 味略淡,果肉细腻,维生素C含量比丰香 高15%~30%,果实硬度比丰香大,耐贮 运,糖度、肉质、风味及抗白粉病能力均 优于“丰香”,植株休眠浅,适合保护地 栽培 .该品种综合性状优于丰香,产量比丰 香高50%以上,该品种在有取代“丰香” 的趋势。
花染病 花瓣变为粉红色,花 蕾不能开放。严重时 花变成褐色而枯死。 花蕾、花瓣受害,变 为紫红色,不能开花 或不能完全开花。
果实染病 果实染病后,上覆白 色粉状物,果实着色差。 果实受害,果而覆盖白 色粉状霉层,果实发育 停止,不膨大、瘦长形、 僵化、畸形、着色不良, 病部变褐色、硬化,并 提前成熟,无经济价值。
发病规律
草莓白粉病主要依靠带病的草莓苗等 繁殖材料进行传播,而气候则有助于 病菌在大棚内迅速蔓延,病菌传播到 叶片上,从叶片的表皮侵入,病菌就 会附生在叶片上,从叶片的表皮侵入。 病菌就会附生在叶面上,从附着到侵 入叶片,一般只需20多个小时,每天 可以长出3-5根菌丝,5天之后病菌侵染 的叶片上就会有白色、丛状的病斑。 在经过7天后,又可产生病菌孢子飞 散传播,再侵染,再传播,这样循环。
合理性施肥,基肥以腐熟有机肥、 磷肥为主,偏施氮肥,草毒会生 长旺盛,叶面大而嫩绿容易得白 粉病;加强棚内通风,使棚内湿 度降低。在开花坐果期,湿度控 制在60%左右,果实膨大期要控 制在70%左右,有利于开花结果 和果实膨大,并能抑制减轻病害 的发生。
三:生物及生物药剂防治
在生长期发病期喷洒2%农抗 120,或2%武夷菌素水剂200 倍液,隔7天防治1次,连喷2-3 次,对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