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分布及影响
清季中国通商口岸的布局与云南省城开埠研究

清季中国通商口岸的布局与云南省城开埠研究清季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割据局面,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开展贸易往来,清政府推行了开埠政策。
该政策允许外国贸易商在中国的特定口岸开展贸易活动,同时也允许中国的商品流向全球市场。
云南省在清季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博大精深的少数民族。
本文文章将重点探究清季中国通商口岸的布局和云南省城开埠的情况。
清朝开埠政策开始于1842年的《南京条约》,之后陆续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允许外国商人在中国固定的口岸进行贸易活动,这也被称作是“开放洋务”。
它将中国划分为通商口岸与禁止通商口岸两类,其中,通商口岸包括沿海8个口岸和9个内河口岸。
这9个内河口岸主要分布在京杭大运河两侧的黄河、长江、汉水、湘江等内流河流域,其中虎门口为图克辅助的内河口岸之一,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之一。
云南省作为中国多个交通要地之一,也成为了中国的通商口岸。
清朝在此地设立了昆明、曲靖、大理、芒市、保山、丽江等六个边境口岸,它连接了东南亚、中南半岛和中亚等多条贸易通道,使缅甸、老挝、越南等国通过云南省与中国其他地区开展贸易。
云南省城开埠的情况清朝初期,云南省的贸易主要集中在滇池和滇南的古滇市场,以及滇西的昔阳、巨平、剑川等地的集市。
这些市场主要是由土司或寺院控制的,交易主要是靠在拖河、漾濞、普者黑等地的木筏和船只运输。
清政府为了振兴国家经济和维护边疆稳定,开始在云南省建设开埠城市,引进外商,开放贸易。
首先在云南省开放的是曲靖和昆明,之后陆续还开放了大理、保山和丽江等城市。
曲靖是云南重要的军事和贸易重镇之一,曲靖开埠是清朝首批开埠城市之一,也是中国西南内河航运的中心港口之一。
曲靖市长期是滇中地区重要的商业中心,拥有起步较早的绸缎业和盐业,经过开埠后,曲靖市的出口商品逐渐丰富,包括绸缎、盐、茶叶、烟草等。
同时,突尼斯、沙特、伊朗、约旦、利比亚、叙利亚、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阿曼等地的贸易商开始纷纷来曲靖市盘货、订赔,从而使得曲靖市成为了国际贸易的重要交流平台。
浅析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

浅析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辽宁港口商埠地发展的关键时期。
辽宁港口地区位于东北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之一,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重点对晚清时期辽宁港口商埠地的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晚清时期,辽宁港口地区包括大连、营口、旅顺等地,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地理位置重要,是中国航运和贸易的重要场所。
这些港口地区的商埠发展迅速,商业繁荣,独特地位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1. 大连:大连位于辽东半岛南部,是中国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晚清时期,大连的商埠地发展迅速,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通商口岸之一。
据统计,1880年代至1890年代,大连港的进出口贸易额逐渐增长,远远超过其他港口地区。
大连商埠地建设有序,设立了许多与商埠有关的机构和设施,如海关、码头、仓库等,为大连的贸易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 营口:营口位于辽宁省西南部,是中国重要的沿海港口之一。
晚清时期,营口商埠地建设不断完善,港口设施不断更新,减少了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吸引大量国内外商人到此交易。
营口商埠地还积极采取措施改进航道,加强航运安全和港口管理,提高了港口的效率和竞争力。
3. 旅顺:旅顺位于辽宁省南部,是中国沿海最重要的贸易口岸之一。
晚清时期,旅顺商埠地发展繁荣,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节点。
旅顺商埠地的发展离不开清政府和国内外商人的支持。
清政府积极改善港口设施,减少了货物滞留和物流成本,并设立海关等机构,管理港口贸易。
国内外商人积极投资旅顺商埠地,带动了商业繁荣,促进了旅顺的贸易发展。
晚清时期辽宁港口商埠地能够迅速发展起来,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1. 近代航海技术的进步:晚清时期,近代航海技术逐渐成熟,船只的载重能力大大提高,航行速度也有所提升。
这使得船只可以更加安全和高效地运输货物,加速了辽宁港口商埠地的贸易发展。
2. 清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清政府在晚清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为辽宁港口商埠地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近代通商口岸方案

中国近代通商口岸方案近代中国面临着国际贸易的压力和对外开放的需求,为了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中国开始积极筹划建设通商口岸。
通商口岸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枢纽,不仅仅是实现物质流通的地方,更是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的窗口。
本文将以人类的视角,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近代通商口岸方案的背景、意义以及建设的影响。
一、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和国际贸易不平等的局面。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中国开始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开放,其中重要的一项举措就是建设通商口岸。
通商口岸的建设不仅可以促进国内外的贸易往来,还可以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文化,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
二、意义通商口岸的建设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通商口岸的开放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推动了国内工业的发展。
其次,通商口岸的建设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为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此外,通商口岸的建设也为中国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平台,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建设影响中国近代通商口岸方案的实施对中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通商口岸的建设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国内外贸易的便利程度。
其次,通商口岸的开放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此外,通商口岸的建设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经济区域。
四、具体方案中国近代通商口岸方案的实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进。
首先,中国选择了适合自身国情的通商口岸模式,既考虑了国内经济的需要,也考虑了国际贸易的要求。
其次,中国注重通商口岸的规划和布局,充分考虑了交通、物流和人员流动等因素,确保通商口岸的高效运作和便利性。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通商口岸的管理和监督,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维护通商口岸的正常秩序和安全。
五、结语中国近代通商口岸方案的实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对外开放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研究——历史与现状

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研究——历史与现状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研究——历史与现状一、概述近代以来,中国的通商口岸历经了一系列的变革。
自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以来,中国逐渐开放沿海城市的通商口岸,经过一定的发展,港澳台已经成为中国的经济龙头城市,而在内陆城市,如重庆、武汉等,也逐渐成为了重要的通商口岸。
在此背景下,本篇论文将对近代中国通商口岸进行详尽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以期了解其发展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历史变迁1、清朝开放海上通商清朝首次开放海上通商是在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英、美、法、俄、荷等国得到了对中国沿海五个口岸的开放和治外法权的特权。
此后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日益扩大了沿海城市的通商范围,但是这种无条件开放的通商带来的是巨大的经济压力和领土丧失。
2、新中国的开放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之下,中国经济进入了封闭的时代,直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政策出台,中国开始了一系列开放的步伐。
1984年,中国首次对外出台《通商口岸管理条例》,规定了对口岸的分类以及政府的相关管理条款。
自此,中国的通商口岸逐渐向全国范围内的内陆城市扩散,如重庆、武汉、郑州等城市都相继成为了口岸城市。
3、新世纪以来的发展新世纪以来,中国的通商口岸发展更加明显。
2009年,国务院提出加快中西部地区口岸建设的目标,加快内陆城市口岸的发展。
此外,中国还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与多个沿线国家展开合作。
目前,全国有28个口岸享有国际化的地位,而国际集装箱进出口贸易的核心口岸则是大连、沈阳、天津、上海等城市。
三、现状分析1、港澳台地区与内陆城市口岸的差异港澳台地区的通商口岸享受着较高的开放程度,包括免税、便捷的货物走私和货物贸易等优惠措施,使得这些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城市。
而内陆城市更多的是起到了连接内外市场的桥梁作用,如重庆、武汉等城市为内陆自贸区核心口岸,衔接扩大国际合作,推动内陆城市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的五口开埠问题

汇报人:
CONTENTS
五口开埠的历史背景
五口开埠的具体内容
五口开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五口开埠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五口开埠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PART ONE
起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时间:1840年
地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引进外资:五口开埠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资本进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促进城市化进程:五口开埠使得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经济结构调整:五口开埠使得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变
贸易开放:五口开埠促进了中国与外国的贸易往来,增加了中国的出口收入
科技发展:五口开埠使得中西方科技得以相互交流,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加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PART FIVE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和贸易
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汇报人:
影响范围: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程度:开放程度逐渐加深,从通商口岸到自由贸易港
影响领域:贸易、金融、文化、科技等
影响结果: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PART THREE
推动工业化进程:五口开埠使得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浅析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

浅析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晚清时期,辽宁港口商埠地是中国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商业中心。
这些港口商埠分布在辽宁港湾沿岸,包括大连、旅顺、营口、丹东等城市。
这些港口商埠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必经之路,也是外国在华经商的重要地点,对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港口商埠地的发展历程在明清时期,辽宁的海岸线上有很多小港口,但由于交通不便、设备陈旧等因素,无法成为真正的商港。
直到晚清时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中国开始重视海防和海上贸易,这才使得辽宁的港口商埠地逐渐发展。
在清朝晚期,大连、旅顺等城市成为了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重要据点。
由于这些城市地理位置优越,港湾水深,海路通畅,加上西方列强的先进技术和投资,使得这些城市逐渐成为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中心城市,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二、港口商埠地的经济活动在晚清时期,辽宁港口商埠地的经济活动主要是以海上贸易为主。
各种货物如纺织品、茶叶、丝绸、煤炭等都经由这些港口商埠被运往世界各地,也从世界各地装船运入中国。
这些商品的交换使得当地的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商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除了海上贸易,辽宁港口商埠地还有其他的经济活动,比如港口服务业、海关税务等。
这些活动的存在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也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
三、港口商埠地的社会变革在商业活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社会变革。
首先是交通的改善,随着船只、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发展,当地的交通变得更加便捷,为物资、信息的流通提供了便利。
其次是教育的进步,当地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技术,培养出大量的知识精英。
最后是文化的融合,随着外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交流,文化传播范围变得更加广泛,使得当地的文化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总之,辽宁港口商埠地在晚清时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里的经济活动、社会变革等都凸显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五处通商口岸的条约

五处通商口岸的条约摘要:一、背景介绍1.南京条约的签订2.五处通商口岸的概念二、五处通商口岸的具体内容1.广州2.厦门3.福州4.宁波5.上海三、五处通商口岸的影响1.对中国的影响2.对外国的影响四、条约的后续发展1.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对现代中国的启示正文:一、背景介绍1842 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该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时代。
条约中规定,中国需要开放五处通商口岸,这五处通商口岸分别为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
二、五处通商口岸的具体内容1.广州:作为南方的重要城市,广州是中国最早与外界进行贸易的城市之一。
在南京条约签订后,广州成为了外国商人进入中国的重要门户。
2.厦门:厦门位于福建省,是福建省的主要港口之一。
在南京条约签订后,厦门成为了通商口岸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商人。
3.福州: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也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
在南京条约签订后,福州也被列为通商口岸之一。
4.宁波:宁波是浙江省的主要港口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开放城市之一。
在南京条约签订后,宁波成为了通商口岸之一。
5.上海: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中国最大的港口之一。
在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成为了通商口岸之一,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三、五处通商口岸的影响1.对中国的影响:五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得外国商人可以直接进入中国,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同时,这也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变革,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对外国的影响:五处通商口岸的开放,为外国商人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使得外国商品可以更加便捷地进入中国市场。
这也有助于扩大外国在中国的影响力。
四、条约的后续发展1.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时代的开始。
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对现代中国的启示: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被迫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研究——历史与现状

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研究——历史与现状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的所谓城市化过程,实际上只是一个通商口岸化的过程。
通过对通商口岸和通商口岸化的考察,准确地把握中国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沉的程度,可以准确地把握中国畸形城市外壳内部潜生的现代化种粒如何冲破重压,逐步发育成长。
通商口岸,从字面上讲,是指国家或地区间为贸易往来而设立的港口。
但在近代中国,通商口岸是具有特定的内涵的。
一般地说,通商口岸就是条约口岸,这是因为,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大都是通过被迫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关条款的规定开辟的。
但到清末,租借地,自开口岸的出现使通商口岸和条约口岸的概念逐渐有了新的发展。
一般论者认为,条约口岸还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在那里,有完全通商的权利,在那里,可以设立领事馆,在那里,有一个海关衙门”,这一类可以称作标准条约口岸。
第二类,“在那些城市里,一般是没有海关衙门的,没有领事馆,外国人是不应该在那里永久居住的。
”这一类虽说亦属标准条约口岸,但大多数不沿海、沿江、沿河。
第三类,“沿着长江和西江的某些地方,有所谓访问口岸,在这些商埠,外国公司的轮船可以为着装货和载客而在那里停泊,在另外一些这样的商埠,该轮船只能为载客而停泊”。
[①a]当然,另一些论著并不认为这些所谓“访问[②口岸具有完全意义上的条约口岸性质,他们仅仅承认这些口岸具有变相条约口岸的性质,”a]而另外一些论著,则根本不承认其所具有的条约口岸性质,[③a]之所以造成以上认识差异,大概主要是各家对条约口岸的标准有不同的看法。
后两种观点将条约口岸的标准严格限制在条约明确规定的与南京条约诸条约所开列的通商口岸权利相等的口岸,而前一种观点则把条约规定的各类口岸都划入条约口岸之列。
尽管在认识上有差异,各家对各类口岸的基本特征还是不易发生争论的,因为这些口岸基本特征都早已为条约明确规定。
随着通商口岸的不断增辟,各口岸间的交通,通讯等联系逐步完善,处于腹地的广大地区开始为它们所左右,于是就形成了口岸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分布及影响
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的开设在当时乃至现在具有很大的影响。
过去,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的一系列活动,对近代乃至现当代中国的贸易、法律和思想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此外,不同时期通商口岸的大致数量和空间分布也可以较好反映帝国主义国家的发展情况及其发展需要。
而现在,正是因为帝国主义国家将自己国家的文化通过通商口岸传播到中国,才使得中国可以发展得如此迅速。
标签:近代通商口岸
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使得中国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他使中国被迫打开了国门,也使得中国步入了近代的社会。
随后,西方列强为了自己的利益,纷纷来到中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
这些不平等条约都使得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得到了空前的破坏。
而这些条约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通商口岸的开设。
1842年,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中,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为通商口岸。
随后,外国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在每一个条约中开设的通商口岸也越来越多,分布也越来越广。
而通商口岸内的租界显然也已经成为国中之国,成为了外国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控制中国,帝国主义国家在通商口岸租界中强制压低关税或者直接不交关税,推行自己的法律,传播自己的思想。
一、近代不平等条约中的通商口岸及时间与空间的分布
近代史上中国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数不胜数,而这些条约几乎都要求中国开放一些城市为通商口岸:
1895年前开设的重要通商口岸:
《南京条约》(1842):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天津条约(中俄)》(1858):台南、琼州。
《天津条约(中英)》(1858):牛庄、登州、潮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
《天津条约(中法)》(1858):淡水。
《北京条约》(1860):天津。
《马关条约》(1895):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1895年后,中国所开的通商口岸与1895年前相比大幅增加:
《续议缅甸条约附款》(1897年):腾越、梧州、三水。
《续议通商行船条约》(1902年):长沙、万县、安庆、惠州、江门。
《中美通商行船续约》(1903年):沈阳、丹东、长沙。
《议东三省事宜正约》(1905年):凤城、辽阳、新民、铁岭、通江口、法库、长春、吉林、哈尔滨、宁安、珲春、依兰、齐齐哈尔、海拉尔、瑷珲、满洲里。
《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1909年):龙井、延吉、头道沟、百草沟。
在这七十年之间,帝国主义在中国开设的口岸加上香港等地多达110余座城市。
一个条约中开设口岸的数量越来越多,分布也越来越广泛。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的通商口岸只是在东南沿海的五个较为发达的城市,而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就已遍布东部几乎各个沿海城市,并沿着长江流域深入内陆。
上文中通商口岸的例举以1895年为界限分为这一年前和后开通的通商口岸,更可以清晰的看出,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帝国主义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需要,加大了开设通商口岸的力度,而且《马关条约》中还提到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中开设工厂,更是满足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分布特点是从沿海城市到沿江内陆地区,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仅仅开辟通商口岸已经不能满足帝国主义自身的发展需要。
再从国家的角度来分析,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则着重于开发中国的两广及沿海沿江城市,而日本、俄国则着重于中国的西北、东北地区,除此之外,俄国也占领中国北部大部分的领土。
可见,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分布与帝国主义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有很大关系。
二、列强在通商口岸中的活动
通商口岸,顾名思义,帝国主义国家可以通过这些口岸进行在华贸易,将自己国家的商品通过通商口岸卖向全国。
我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讨论一下帝国主义列强在通商口岸中的一些活动。
1.贸易
帝国主义国家开设通商口岸最直接的目的是将自己国家的商品卖往别国,而中国正是他们垂涎三尺的巨大市场。
鸦片战争后,尽管英国强制打开了中国的市场,但是从通过通商口岸卖到中国的商品中得到的利益却是少之又少。
通俗来讲,就是中国一年下来挣的钱比英
国都多,英国一定不会善罢甘休。
于是,为了进一步在中国攫取利益,英国与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后期通商口岸中涌入了大批外来工商业,严重破坏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小农经济,使得在通商口岸中的中国人纷纷破产。
除此之外,沦为通商口岸的城市,其海关关税也需中国与列强共同商议,而列强为了自己的好处,极力压低关税。
中国作为战败国,虽然是在自己的地盘上,但也实在是无力回天,只能听任帝国主义列强制定的关税,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但是,尽管资本主义工商业遍及中国各个通商口岸,但这也给中国近代资本主业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法律
在通商口岸中,帝国主义会划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作为自己与中国当地协调的大本营,称为“租界”。
而在这些租界里,帝国主义国家享有本国的立法权与司法权,租界内完全按照帝国主义自己的意愿来统治,使得中国多个城市中出现“国中之国”,而因为这些地方不受中国法律限制,所以这些地方就成为包庇犯人的罪恶之地。
当本国人或者外国人在非租借地中犯了罪,跑到了租界地,中国政府无权对其追究法律责任,需要按照租界国的法律来处置。
而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法律上也有着完全不同的见解,使得罪犯们常常会被减轻刑罚或者无罪释放的情况,破坏了中国的司法权。
随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越来越多,帝国主义在中国租界或通商口岸以及他们强占的中国疆土中所获得的利益也越来越多,比较突出的就是领事裁判权(即上段提到的法律利益)及片面最惠国待遇。
英国最早提出,各国拥有的在华利益英国也一样可以享受到。
通俗来讲,就是别的国家在中国得到的好处英国也一样可以得到。
3.思想
在租界中,帝国主义国家不仅仅只是进行贸易活动,他们还把自己本国的思想带到租界,俨然把这里看作他们的一块殖民地,妄想利用这种方法麻痹国人思想进而成功统治中国。
他们把自己国家的语言、宗教带入中国,传授西方的思想。
就拿人们最普通的穿衣着装来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着装文化传播到通商口岸,使得中国人们愈加感到中国服装的不方便,于是“剪辫易服”的呼声也愈加激烈,在二十世纪初达到高潮。
“剪辫易服”破坏了中国的传统,但也可以说明中国人深切的受到外来文化的感染,一些爱国志士及知识分子开始沿着西方思想探尋救国道路。
譬如19世界六十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用西方的先进思想来挽救中国,尽管最后由于慈禧的阻挠而失败,但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外,在宗教方面,帝国主义列强以通商口岸为窗口,在各处大肆建立教堂,传道布教,并逐渐向中国内地深入。
传教士在中国的肆无忌惮的活动,一方面对中国传统儒家宗法家族下的社会结构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因此,很多地方教职人员与当地民众之间形成了非常严重的对立,并最终造成了义和团运动的全面排洋;另一方面,部分传教士打着自由传教的幌子,刺探中国相关情报,为帝国主义列强的进一步侵略行为提供了帮助,这也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结语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迫开设了许多通商口岸,且随着时间推移,数量越来越多,分布空间越来越广大,使中国的主权得到了很大的危害。
这些通商口岸的设立,对中国当时的经济贸易、社会思想、国家主权都带来的深重的破坏和影响,值得后人深思。
参考文献
[1]余才恒.近代中国“开埠”述论[J].南京社会科学,1993(04)
[2]杨天宏. 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 北京:中华书局,2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