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3
中国史学史(叙篇)

刘知几《史通》 郑樵《通志· 总序》 章学诚《文史通义》
朱杰勤《中国古代史学史》
刘节《中国史学史稿》
仓修良、魏得良《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 张孟伦《中国史学史》 高国抗《中国古代史学史概要》 施 丁《中国史学简史》 尹达《中国史学史发展史》 白寿彝《十国史学史》 陶懋炳《中国古代史学史略》 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3)“历史”一词的出现,多种含义与 “历史”的基本属性 ●出现: 《三国志· 吴主传· 注》:“吴王浮江万艘, 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 博览书传、历史,籍采奇异,不效书生,寻 章摘句而已。” 《南齐书· 鱼复侯子响传》:“历史不以 云非。” ●含义:人类社会的客观发展过程; 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记录 ●基本属性:客观性
2、“史学”的来历——“史学”一词的出现 与史学的产生、发展
(1)“史学”一词的出现与含义
●出现:《晋书· 载记》石勒 史学祭酒 ●含义:研究历史的学问; “史学是通过史料研究历史发展过程 本身的学科.” ——白寿彝《史学概论》
(2)产生与发展 ●两个必要条件——文字、历法 ●五个发展阶段——(中国古代史学) Ⅰ:萌芽与初步发展 Ⅱ:奠基 Ⅲ: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Ⅳ:发展的第二次高潮 Ⅴ:渐趋衰落与总结;
叙
中国史学史重点

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
从此,史书从官书中解放出来,私人著述的风气随之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对战国时期的学术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
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属辞,原指遣词造句,此指孔子修《春秋》时,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
他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以用词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事态和意义。
比事:按年月日顺序把史事排列起来,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孔子对鬼神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当然,《春秋》作为一部史书,还存在许多弱点和问题。
首先是记事太简单,每条最少一个字,一般十个字,最多45字(定公四年春三月),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八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使人无法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其次是孔子为尊者、亲者讳,不是依据事实而是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
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二、司马迁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体——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史学家编写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记述了从黄帝——武帝太初年间近三千的历史。
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组成。
共52万6千5百字。
尽管五种史体各有渊源,但把这五种体裁有机地结合在一部书中,使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形成一种完备而严密的史体——纪传体,始自司马迁。
2.在史料搜集和取舍上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
史料的来源:A、当时流传的先秦典籍。
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等。
中国史学史

一、名词1.史学史“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提出的,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
但中国史学家的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却由来已久。
梁启超认为:“中国史学史,最少应对于下列各部分特别注意:一史官;二史家;三史学的成立及发展;四最近史学的趋势”。
2.《春秋》《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五经”之一的典籍。
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的一部史书。
春秋时,丰富的历史资料,写作技术的成熟。
“礼崩乐坏”,使传统的“学在官府”制度瓦解,学术下移,私人修史成为可能。
孔子忧患“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主要史学贡献:(1)《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5)不足:首先,记事太简单;其次,为尊者、亲者、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字绍统,河内温县人,西晋史学家。
从小好学,然好色薄行,不得为嗣。
因此闭门读书,博览群籍。
初官拜骑都尉,泰始中任秘书郎,转丞。
鉴于汉氏中兴,忠臣义士昭著,而时无良史,记述繁杂,遂“讨论众书,缀其所闻,起于世祖,终于孝献,编年二百,录世十二,通综上下,旁贯庶事,为纪、志、传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
”范晔的《后汉书》出,司马彪的《续汉书》渐被淘汰,惟有八志因为补入范书而保留下来。
《续汉书》的八志有《律历志》、《礼仪志》、《祭祀志》、《天文志》、《五行志》、《郡国志》、《百官志》、《舆服志》。
对于了解西汉历史有重要作用。
4.《史记》三家注“《史记》三家注”是指《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三家为司马迁《史记》所做的注解。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导论史学史概念的提出: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东汉班彪《史记后传〉、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唐刘知几《史通》、宋《册府元龟》“国史部总序”、南宋郑樵《通志.总序〉、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学史研究的任务:(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关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①瞿林东《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中华书局1994年)②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③吴泽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④仓修良《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⑤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6)李炳泉等主编《中国史学史纲》,(辽宁师大出版社1997年)。
第一章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生第一节: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一、远古的传说:有巢氏、燧人氏、大禹治水、黄帝战蚩尤等。
居住的情况:《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以避之。
”“暮栖木上”。
饮食情况:《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生产工具:《易·系辞》记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
神农氏“斲木为耜,揉木为耒”。
婚姻状况:《商君书·开塞》“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吕氏春秋·恃君览》“无亲戚夫妻男女之别、上下长幼之道”。
人类征服自然的情况:大禹治水,女娲补天(见《淮南子·览冥训》)、羿射九日(见《淮南子·本经训》)等。
二、原始的历史意识:(1)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产生两种思想:人定胜天、对自然的迷信。
(2)衡量英雄人物的主要标准,看其能否献身公共利益。
(3)重视生产斗争知识。
第二节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和年代一、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文字的发明、历法的产生、史实的发生、统治阶级的需要。
《中国史学史》课程说明书

纪传与编年之比较
第11周
第六讲明清(戊戌变法前)传统史学方法的转型(6学时)一、明清之际史学方法的进步二、乾嘉朴学的史学方法三、章学诚对史学方法的探索
明清史学方法进步的表现
第12周
四、嘉庆、道光年间的史学方法五、鸦片战争后到戊戌维新时期的史学方法
《中国史学史》课程说明书
一、主讲教师信息
姓名
江心力
性别
男中国古代史
工作单位
历史文化学院
讲授课程
明史中国史学史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jiangxinli@
二、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
中文
中国史学史
先修课程
中国通史
英文
History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第11周
基本部件
扁平型写法
第12周
第13周
基本部件
框廓型写法
第14周
第15周
结体原则
部件搭配
第16周
第17周
结体原则
整体美化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记笔记,课后复习、浏览教学网站、去图书馆。
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记笔记,课后复习、浏览教学网站、去图书馆。
五、实践教学(含粉笔字、钢笔字训练等)
三、教学资源
指定教材
《中国史学史教本》,白寿彝主编,北京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文献
《中国史学名著》,钱穆著,三联书店,2000年版。
《中国史学史》,金毓黻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近代史学史》,吴泽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史学史》讲义

《中国史学史》讲义《中国史学史》导论中国史学史是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至今已经历了80多年的历程。
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中国史学也是如此。
所谓中国史学史,就是中国史学发生、发展的历史。
中国史学史是研究中国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为更好地学习中国史学史,我们得先了解和弄清一些史学史的相关问题。
一、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二、中国史学史的性质和任务;三、中国史学史的分期和特点;四、学习和研究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一、史、历史(一)史学习、研究和讲述中国史学史,处处会碰到一个“史”字,而不同时期“史”之含义并不一样。
“史”之含义最早是官名,是广泛意义的官名,许多文武官都称史。
后来成为专门掌管历史的人的专用名,即史官。
专门掌管历史的史官在甲骨文中就有,称为“尹”、“史”、“作册”、“卿史”、“御史”、“西史”等。
职责是记录时事、起草公文、保管文书。
史官是最早的文化人,即知识分子,他们负有读书、藏书、写书、献书之责。
我国古代史学之所以如此发达,是与我国古代史官设置之早、地位之尊、史官制度之健全分不开的。
在秦以前,“史”一般不是指书,而是指人,如“良史”是称好的史官、优秀的史官。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赋予“史”以新的含义:史书、史事、史学等。
如:把历史记载称为史,“史之阙文”、“其文则史”。
但直到东汉以前,史都是称人和事的,而不是史书的名称。
最早史书的名称是书。
《诗》、《书》、《礼》、《乐》中的《书》(《尚书》)就是记载历史的书。
这种称法被沿袭,如《太史公书》、《汉书》、《宋书》、《唐书》,直到北宋前,绝大多数史书都称书。
此外,史书也称“纪”、“春秋”、“志”之类。
史书被称为“史”是从东汉末年刘若《小史》开始的。
其后,梁武帝编《通史》、许享写《梁史》、唐李延寿撰《南史》、《北史》。
但这时官修的著作还称书,如唐修八部“正史”中的《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晋书》等。
中国史学史

第一章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生第一节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一、史·历史·史学1.何谓之“史”?(1)《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中,正也”;(2)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史,记事者也,象手执简形”;(3)“史”的原意就是指掌握文献记载的一种官职。
2.历史是指一是指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一是指历史的记载。
3.史学是指一门学问,一门以人类客观的活的历史为对象,利用各种史料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规律的科学。
二、远古的传说1.阅读以下内容,思考远古传说具有哪些史料价值?2.从远古传说看人类原始的意识:(1)在对待自然和人类自身关系上,产生了两种思想:一种是相信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的;另一种是对自然的迷信;(2)衡量英雄人物的主要标准是看其是否献身公共利益;(3)重视生产斗争知识。
远古传说居住情况:“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以避之”,“暮栖木上”饮食情况:“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生产工具:《易·系辞》记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神农氏“斲木为耜,揉木为耒” .婚姻状况:“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人类征服自然的状况:大禹治水,女娲补天三、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1.文字的发明;2.历法的产生;3.史学意识的产生四、史学产生的年代我国的史学产生于奴隶社会,产生的内在因素是: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需要史学为其统治服务。
可追溯到夏商时期第二节先秦史官的设立及其职责一、我国古代早期史官的设立及其职掌1.传说中黄帝时有史官仓颉、沮诵,舜时有伯夷,夏有终古。
2.商的史官:甲骨文作“作册”、“史”、“尹”、“太史”、“内史” 。
二、周朝史官的设置和分工1.周朝史官的设置及分工;2.从夏商周看史官的任务:一是关于人事方面,一是关于天道(宗教迷信)方面。
周朝史官的设置及分工1.《周礼》中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之称:其中“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即治典、教典、政典、刑典、事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奠世系,辨昭穆”;“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诏王治;(八枋:爵、禄、废、置、杀、生、予、夺)“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之冢宰” 。
(完整版)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第一讲导论一、填空题:1、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历史是人类生活的形成,是人类生活的发展,是人类生活的变迁。
2、英国史学家(爱德华·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一书中认为历史包括两个方面:(历史学家所进行的探究)和(他所探究的过去的事实)。
3、历史痕迹包括:(史迹遗存)和(文字记录),其中史迹遗存大体上有三类:(遗址)、(墓葬)和(遗物)。
4、在希腊时代,(希罗多德)所写的(《历史》)是最早的西方史学史。
5、(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史家三长”,即(史才)、(史学)和(史识)。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出(史德)。
6、1902年,(梁启超)在其著作(《新史学》)中提出了传统史学的不足之处。
二、名词解释:1、历史:它是一个社会进程,是一个时代在另一个时代发现的值得记录的东西,只有借助于现在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于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在,使人理解过去的社会,使人增加掌握现代社会的能力,这就是历史的双重作用。
2、史学:它是通过史料研究历史发展过程本身的一门学科,即从历史遗迹中重认历史,并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手段将其重现。
3、“史家三长”: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史家三长”,即史才、史学和史识。
其中,史才指选择、鉴别和组织史料的能力;史学指编纂历史书所需要的丰富材料和各种知识;史识指研究历史的理论和方法。
三、问答题:1、简述史学的功能。
答:(1)民族性格,培养自尊与自爱。
(2)彰往而知来,总结历史经验,考察历史前途。
总之,研究历史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考察未来。
2、简述传统史学的不足之处。
答:(1)四弊:①“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②“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③“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④“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2)二病:①“能辅叙而不能别裁”;②“能因袭而不能创造”。
(3)三大麻烦:①“难读”;②“难别择”;③“无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