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果影响和背景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什么时候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什么时候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第一次鸦片战争(英语:FirstOpiumWar;1840 年6 月28 日-1842 年8 月,清朝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是满清和英国就英国向满清走私鸦片引发的一场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商人在中国广东海域走私鸦片二十多年不止日盛,林则徐于1839 年在广东强行销烟,中英矛盾逐次升级,而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
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详细解读第一次鸦片战争经过和对中国的影响。
1 第一次鸦片战争简介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向清政府走私鸦片,引发鸦片战争,而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
英国方面经常称第一次鸦片战争为第一次英中战争或“通商战争”。
虽然这场战争只是鸦片战争的一部分,但有时也经常把它称作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一直是断断续续进行,其间的一系列战斗和军事行动相互之间并无关联。
“闭关锁国”后的满清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贸中,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获取暴利。
1838 年,道光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奔赴广东查禁鸦片。
林则徐到任后,严行查缴鸦片2万余箱,并于虎门海口尽数销毁。
打击了英国鸦片走私贩的嚣张气焰,同时影响到了英国的利益。
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英国国会也通过对华战争的拨款案。
1840 年6 月,英军舰船47 艘、陆军4000 人在海军少将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
虽然这场战争只是鸦片战争的一部分,但有时也经常把它称作鸦片战争。
1 第一次鸦片战争多中国的影响1842 年,清政府被迫在南京的静海寺。
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对清朝的影响

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对清朝的影响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也被称为鸦片战争,是一场发生在1840年至1842年间的历史事件。
这场战争对清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引发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鸦片战争对清朝政治体制产生了冲击。
它揭示了清朝的军事和政治衰退。
在这场战争中,清朝军队的装备和训练明显不及英军,这使得清朝政府和统治者认识到了其军事领导力的薄弱。
此外,战争还暴露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进一步削弱了统治者的威信。
战争胜利后,《南京条约》强迫清朝政府对外交政策做出改变,并开放广州、福州、宁波、上海四个港口。
这对当时的政治体制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其次,鸦片战争对清朝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战争期间,中国输掉了大量的财富和领土,这使得中国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更重要的是,清朝政府被迫签署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其中最重要的是《南京条约》,该条约规定了赔款、开放五个通商口岸等内容。
尽管这些条约在经济上给了西方国家更多的权利和特权,但它也迫使清朝政府开始接触西方的贸易和商业制度。
这种接触无疑对清朝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在近代化的道路上。
另外,鸦片战争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战争导致大批中国人因战事而失去生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战争的苦痛和破坏。
此外,战争期间,外国侵略者的种种行为引起了中国民众的愤怒和反抗,这也催生了一股新的爱国主义情绪。
从长远来看,这种爱国主义情绪为中国近代的反帝斗争提供了动力,促使中国社会逐渐觉醒并开始对抗外来势力。
总而言之,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对清朝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对清朝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和社会意识形态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尽管战争本身是中国的失败,但它同时也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启。
鸦片战争为中国历史上的后续事件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先驱作用。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珍惜国家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努力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其影响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其影响随着中国社会的日益开放与现代化,历史中的很多事件和故事再次浮出水面,其中最为著名的之一就是鸦片战争。
那么,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又对中国社会和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一、鸦片战争的原因在19世纪初期,随着英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强,他们希望能够更好地利用亚洲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市场。
为此,英国开始向中国出口一些商品,例如红绸、玻璃制品和银器等,但是中国当局并没有太多兴趣。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英国开始贩卖鸦片到中国,这种药物在当时非常受欢迎。
尽管随着时间推移,清朝政府对鸦片出现了一些反感,举国上下禁烟令,然而这并没有阻止贩毒者的行为。
事实上,在英国定期向中国出口鸦片的支持下,贸易层面的不满和日益严峻的政治危机浮出水面。
中国的毒品依赖形成,并影响了社会上的一个重要部分。
这导致了数百万志愿者的放纵药物成瘾,并使社会动荡不安。
久而久之,鸦片贸易所带来的流动资金,也让西方国家对中国形成了威胁。
二、鸦片战争的影响1. 经济上的影响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财政支出的增加,造成政府钱庄的大量亏损;加上清朝相继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在贸易和关税上面临了很多不利的限制。
这些举措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限制了其发展。
但其同时也开启了西方国家与中国贸易互动的大门,这对中国未来的加入世界贸易体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 政治上的影响第一次鸦片战争为“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创造了前提条件,并导致孟夏封建政府及其社会结构的剧变。
经不起外部压力下的中式政府,在极端困境下迫不得已签定了各种赔款、割地和取缔行业协定。
此次签订的天津条约,不仅割让中国大量领土,而且涉及到清政府对中国前苏伊士管辖的苏门答腊岛割让给英国,这又进一步削弱了清朝这个朝廷的权威,加深了清政府与中国人民之间的隔阂。
3.文化上的影响此次鸦片战争同时也揭开了中国的闭关锁国和东方扭曲的历史。
红线与绿鬓,弥杀之声;大炮与战船,冷兵器的严峻挑战。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与影响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与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下面是对鸦片战争的详细解析。
一、背景1. 国际背景: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在英国等国家迅速发展,资本主义需要开拓新的市场和原料产地。
中国因其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成为西方列强觊觎的对象。
2. 国内背景:清朝封建统治腐朽,政治腐败,军事衰弱,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与外界的交流,导致科技和经济发展滞后。
二、战争经过1. 导火索:英国为了平衡贸易逆差,大量向中国输入鸦片,导致中国社会鸦片泛滥,白银外流,国内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2. 战争爆发: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武力威胁清朝开放市场。
清朝由于军事装备和战术的落后,战争初期连战连败。
3. 南京条约:1842年,清朝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影响1. 领土割让:根据《南京条约》,清朝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开启了中国领土割让的先例。
2. 五口通商:《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对外贸易,打破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3. 关税自主权丧失: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冲击了国内产业。
4. 社会变革: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等社会变革。
5. 思想启蒙: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考,促使他们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途径,为后来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提供了思想基础。
四、结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同时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和民族觉醒,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鸦片战争及其历史背景和影响

鸦片战争及其历史背景和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发生在1840年至1842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鸦片战争发生之前,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而欧洲等国家则开始了一系列的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
在这种情况下,欧洲等国家需要寻找新的市场,以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
而中国则成为了他们极力争夺的对象。
中国的上层社会依旧掌握着着重文化、经济、政治实权的儒学,它起到了维持封建秩序、支配下层和限制技术发展的作用。
在这种环境下,中国人的权利受到了限制,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进展实际上较为缓慢。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人口、工业、贸易等方面都实现了长足的发展。
在这样悬殊的情况下,中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外来侵略者的不断挑战。
二、事件过程鸦片战争始于1840年9月12日,在广州市附近的海口香港(现中国新界、香港岛、九龙),英国商船“皇家威廉”号在黄埔江被中国护卫船拦截,并被逼停。
此时,该商船上载有鸦片,英方指责中国阻拦了它们合法的商业贸易行为。
而就在这时,英方得到了增援,并向中国宣战,经过数个月的战斗,中国军队终于投降。
1842年8月29日,中国政府通过《南京条约》的形式,向英方割让广州、福州、厦门、上海、香港等五个口岸,赔偿鸦片赔款等屈辱性条款。
这场战争结束了不只是中国对鸦片的禁令的完整执行,也完成了近代中国在国力、文化等方面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三、影响鸦片战争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都可以被明显地体现出来。
首先,鸦片战争加快了中国封建王朝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清朝的垮台和帝制的终结,都是鸦片战争中外力量侵略的结果。
从此之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其次,鸦片战争推动了中国现代经济的起步。
在此期间,中国不得不面对不同国家对中国领土与市场的严格控制,同时也不得不开始学习外部中心所使用的技术方法。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后果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后果19世纪上半叶,中国尚处于清朝封建时代,政治腐败严重,农民起义不断,经济发展遭遇瓶颈,社会动荡不安。
此时,一个外来的力量——西方列强,开始向中国的门户大开。
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在鸦片贸易的诱惑下,英国等列强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
第一次鸦片战争便是这场历史的转折点。
一、鸦片贸易打破了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鸦片贸易是中国与英国和其他西方列强贸易的开始。
当时,英国通过非法贩卖鸦片来获取中国的物资贸易,从而不断扩大了与中国的贸易额。
鸦片进入中国的数量不断增加,而由于抗议和禁令难以实施,中国几乎无法制止这种贸易。
鸦片贸易加速了中国的经济落后,打破了自给自足的经济格局,导致中国不得不向外国输入大量的银子来满足英国的贸易需求,同时进口商品也在不断增加,这加剧了中国的经济问题。
二、英国侵略加剧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矛盾19世纪初,中国社会人口急剧增长,资源短缺,人民生活困苦。
但清朝政府反腐败、反奴隶制、反鸦片、反外来侵略等问题处理不善,这导致各种社会矛盾加剧。
1873年,英国企图通过通过外交手段获取中国的利益,提出了《南京条约》(南京条约被中国称作《南京不平等条约》),中国被迫签署了这个不平等条约。
这引起了强烈的民族情绪,反对洋务派的八旗军开始崛起,同时武器装备落后的中国开始进行对外事务改革——洋务运动。
三、中国挣扎在现代化与封建社会之间洋务运动复兴了中国的国防与工业,但是维新势力缺乏国际观,没有必要的教育和创新,以至于洋务运动的成果难以得到有效的利用。
此时,鸦片贸易和英国侵略所带来的影响终于达到了顶峰。
1840年,英国决心对中国施行海上封锁,随后英军开端攻打中国的沿海城市。
英军先侵占了中国的香港,并命令中国依照《南京条约》的规定,停止对鸦片的管制。
这次军事手段不仅结束了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还打开了西方列强野蛮的入侵中国的大门。
四、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现实影响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中国被迫向英国赔款,割让香港,同时中英之间的贸易可以更自由地进行。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是1840-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强行向中国推销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结束。
1842年7月下旬镇江失守后,英国军舰于8月间闯入南京江面,耆英、伊里布等赶到南京议和。
在英国侵略军的胁迫下,中国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国提出的议和条款,订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
一、背景自19世纪初叶开始,鸦片开始大量输入中国。
英国鸦片贩子不顾清政府禁止鸦片入口的禁令,贿赂清朝政府官吏,勾结中国走私贩子里应外合,利用特制快艇进行鸦片武装走私,足迹遍及整个中国东南沿海。
鸦片大量输入使得中英之间的贸易由中国的出超变为英国的出超,导致中国境内的白银大量外流,清朝财政严重受损;朝野上下,禁鸦片的呼声日趋高涨,清朝政府开始颁布禁烟命。
图:为吸食鸦片的情形1839年8月初,中国禁烟消息传至英国,10月1日,英国内阁作出“派遣舰队去中国海”的决定。
1840年2月,英国政府任命懿律和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懿律为侵华英军总司令。
4月,英国议会正式通过发动战争的决议案,派兵侵略中国。
同年6月,懿律率领的英国舰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到达中国海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二、鸦片战争的必要性1、清王朝的腐败。
自清朝初期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这强盛国势,从乾隆末年就呈现出江河日下之势。
封建制度已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的发展。
明代中叶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
①到鸦片战争前,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②土地兼并日趋严重,成为全国的普遍现象。
③吏治败坏,封建专制发展到了极点。
清政府用“四书”、“五经”将人们的思想禁锢起来,对不满情绪或评议时政者,实行残酷镇压。
④国防空虚,军备废弛。
⑤对外关系上,清王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严重地阻碍着中国对外贸易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和危害是什么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和危害是什么
鸦片战争既刺激和促进了中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又压迫和抑制了中国现代化的顺利进行,不得不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道路。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其主要表现在:中国的领土完整和独立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扩展资料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从社会性质上看。
中国丧失了主权,大量的财富被帝国主义攫取,中国的社会地位下降,清政府为偿还债务不得不大肆剥夺人民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困苦。
但同时也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加速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人文知识,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经济和思想基础。
2、从经济上来看。
由于各大通商港口的重新开放,各大列强纷纷开始朝中国倾销他们自己的产品,而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物件在外国也成为了抢手货。
就这样中国也进入了世界市场之中,中国日益也成为了世界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事件从客观上大大促进了中国商品市场的崛起,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十分有利。
3、从思想观念上来看。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众多读书人意识到了中国此时制度的腐朽无能,他们开始摒弃陈旧的封建观念,转而学习世界先进文化,一大批先进分子寻求实业救国”、强军救国”等先进道路,萌发了一股对于西方先进思想学习的高潮,也为后来民国文化百花齐放”埋下了伏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果
1842年,清政府被迫在南京的静海寺与英国政府议约,双方共在寺内议约四次。
8月29日,中国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国提出的议和条款,在英军旗舰「汗华」(亦译康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了中国近代
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满足了英国大多数的要求。
主要内容: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馆。
(3)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军费,分24年付清)。
(4)英国在中国的进出口货物纳税,中国与英国共同议定。
(5)英国商人可以自由地与中国商人交易,不受“公行”的限制。
(6)享有领事裁判权,英国人在中国犯罪可不受中国法律制裁。
1843年英国政府又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约,增加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
列强不欲英国坐大,纷纷与中国签订更多不平等条约。
1844年7月3日,中美签订《中美望厦条约》。
1844年10月24日,法国与中国签订《黄埔条约》,享有领事裁判权和传教权等。
1843年10
月8日,中英签署了《虎门条约》,重新规定了英国所享有的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
从1845年起,比利时、瑞典等国家也都胁迫清政府签订了类似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
鸦片战争的失败
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政治上独立自主的中国,战后由于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
料供给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次鸦片战争影响
总体影响
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政治上,满清政府开始一步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随着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经济上,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产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原本占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强烈冲击,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
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但是外国资本主义进
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一定程度上致使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思想文化上,鸦片战争后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
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社会矛盾上,随着
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
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从反封建变为既反封建又反侵略。
由此,中国从封建社会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外国资本主义从中国得到了割让香港,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以及协定关税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一系列特权,严重损害了中国的独立主权。
《南京条约》签订后,美国、法国接踵而来,乘机索取特权,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开始经受更加深重的苦难,中国人民面临着更为复杂曲
折的斗争。
政治外交
鸦片战争的胜败反映了当时东西方科技以军事为主的巨大差距,打破了满清政府“天朝上国”的
美梦,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封建社会危机四伏,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较敏锐的封建知识分子,进一步
去探索和寻找中国社会摆脱困境与危机的良策。
他们以传统经学为依托,以匡时救世为己任,对内主张整饬吏治,改革弊政;对外提倡学习西技,抵抗侵略,从而逐渐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一股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潮。
许多有学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开始对于西方科技的进步注意,并著书介绍西方事物。
然而包括朝廷在内的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因鸦片战争而改变对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说对于向来所轻视的“夷人”学习。
清廷的战败并没有使其进行改革,反而继续行保守的闭关政策,引致后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出现洋务运动等的自强救国运动。
经济民生
清廷对于《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反应并不激烈,反而对中英两国文件采用平等体制感到不安。
但是经济上,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同时也对外国开放了中国市场。
五口通商后,清朝海关及税率被英国控制,关税主权受到破坏,进口货只抽百分之五的低税率,外国商品大量倾销中国,无法保障中国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鸦片继续销售,白银外流,银价上涨,银贵钱贱的情况更加严重。
英国输入中国的货品大增,1837年英国出口到中国的商品总价值为90多万英镑,到1845年已到达239万4千英镑。
随着外商在华投资建厂,刺激了国内一批官僚、地主和商人开始投资近代工业的欲望。
新开的五个条约口岸中,长江口的上海最接近主要出口物资丝绸和茶叶的产地,又位于江、浙富庶之区,同时是国内南北海运的中间站,原在广州的英美商人及其雇佣的买办蜂拥而至,开设洋行。
英美法三国相继沿黄浦江设立租界,并不断扩展,形成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
后来上海公共租界的中心道路为纪念《南京条约》开放上海而被命名为南京路。
中国市场大门的打开,使得商品贸易首先在沿海地区展开,工商业日益充满活力,大批新兴城市兴起,打下了沿海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基础。
伴随着经济上的深入,国外的先进文化也同时传入中国:自然科学冲洗着国人的封建迷信和愚昧无知;国外的生活方式开始融入上层社会的生活;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也在中国国内悄然传播,为后来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开始打下思想基础。
第一次鸦片战争背景
战前中国
自清朝初期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这强盛国势,从乾隆末年就呈现
出江河日下之势。
封建制度已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的发展。
明代中叶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
到鸦片战争前,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中国社会经
济的主导地位。
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在全国成为普遍现象。
吏治败坏,封建专制发展到了极点。
清政
府用“四书”、“五经”将人们的思想禁锢起来,对不满情绪或评议时政者,实行残酷镇压。
国防空虚,军备废弛。
对外关系上,清王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严重地阻碍着中国对外贸易和社会政治、经
济的发展。
随着清朝统治的日趋腐败和对人民剥削压迫的加重,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
争此起彼伏。
清王朝的统治面临深刻的危机,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
列强扩张
正当清王朝日趋衰落的时候,英、法、美各国的资本主义却在迅速发展。
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
开始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机器工业逐渐代替了工场手工业。
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产量急剧上升,“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努力寻找新的资源及
产品生存空间。
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资本主义国家,到鸦片战争前夕,法国工业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美国在鸦片
战争前夕资本主义工业并不发达,但它正处于上升阶段。
19世纪30年代,美国资产阶级正向南部劫
掠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的土地,排除欧洲资本主义在拉丁美洲的势力,全面控制市场,因此,美国在
19世纪中叶没有足够的力量侵犯中国。
美国充当了英国侵略者的帮手,追随英国侵入中国。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
俄国从北面虎视眈眈注视着中国,随时准备夺取中国的
领土。
19世纪4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携工业革命的雄风,蒸蒸日上。
欧美列强为了扩大商品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加紧了征服殖民地的活动,中国的周边国家和邻近地区,陆续成为它们的殖民地或势
力范围。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古老封建儒家奴化教育下的国家,自然成为殖民主义者侵略扩张选择的最佳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