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木构特征概说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主要由梁、柱、枋、榫卯等构件组成。
木梁是悬在柱上的木制水平构件,承担着屋顶和地板等重量。
木柱是垂直支撑梁和屋顶的主要构件。
木梁和木柱之间通过枋连接,使结构更加稳固。
榫卯则是木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采用榫头榫眼的结构,使得构件能够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采用了木制榫卯结构,这也是中国建筑史上最具特色的一种结构形式。
榫卯结构有着很高的可塑性,可以实现各种不同形式的建筑结构,例如大型木构建筑和小型的木构家居。
同时,榫卯结构还能够有效地分担负荷,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榫卯结构的特点是连接牢固、拆卸方便、结构简洁。
榫头和榫眼的设计非常巧妙,形状和尺寸经过精确计算和实践总结,使得构件可以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即使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也能够保持稳定。
同时,榫头和榫眼的设计也考虑了拆卸的需求,使得在需要维修或更换部分构件时能够方便地进行拆卸和重建。
除了榫卯结构,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还采用了其他一些特殊的设计和加固方式。
例如,通过使用斗栱、斗拱和斗额等构件,可以增强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斗栱是木结构的桁梁,用于支撑梁的两端,增强梁的承载能力。
斗拱是一种将梁和柱连接在一起的结构,通过斗拱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斗额则是悬挑在屋檐下部的构件,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还可以加固屋顶的结构。
此外,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还注重平衡和对称的原则。
例如,在建筑的平面布局中,常常采用对称的设计,使得建筑在外观上显得平衡和谐。
在建筑的结构上,也常常采用悬挑的设计,使得梁和柱之间的力能够平衡,提高建筑的稳定性。
总体而言,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是一种巧妙而复杂的设计,表现出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术水平。
这种结构形式通过采用榫卯连接和其他特殊的设计和加固方式,使得建筑能够保持稳定和坚固,并且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和适应性。
不仅如此,木结构结构还体现出中国古代人民对平衡、对称和美的追求,为中国古建筑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建筑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它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采用了许多特殊的工艺和构造方法,以实现建筑物的结构稳定和美观。
下面将从构造原理、材料选择和技术特点等方面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首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以榫卯结构为主要形式。
榫卯结构是在木材上雕刻出凸出和凹进的零件,通过零件间的榫头和卯榫来连接木材。
这种结构形式可以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使整体更加坚固耐用。
另外,榫卯结构还能够减小木材与木材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摩擦力,提高了木结构的抗震性能。
其次,中国古建筑中使用的木材多为松木、柏木等耐腐木材。
这些木材具有轻巧、柔软、耐腐蚀等特点,非常适合用于木结构建筑。
此外,由于这些木材含有丰富的树脂和香气成分,对于防虫防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这些木材在经过特殊的处理和加工后,可以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条件,并保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寿命。
最后,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具有独特的技术特点。
一是注重结构的平衡和均衡。
在设计和搭建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结构设计,使木结构能够更好地承受自身重量和外部荷载,保证建筑物的结构稳定和安全性。
二是讲究材料的质量和选用。
在选择木材时,要注重挑选原料优良、纹理清晰、不易开裂变形的木材,以保证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和美观程度。
三是重视装饰和雕刻。
在木结构的处理中,会加入丰富的装饰和雕刻元素,以丰富建筑物的艺术感和文化氛围。
总之,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榫卯结构为主要形式,采用耐腐木材作为主要材料,具有独特的技术特点和装饰风格。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和创造力,还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风貌。
在今天,虽然现代建筑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但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是中国建筑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一、建筑结构特征:1.平面结构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以方形为主,主体部分通常两层或三层。
2.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以椽柱为主要构件,采用架体式结构,以横向悬挑、斜撑和竖向支撑的方式保证结构的稳定。
3.设计思想注重对称和谐,建筑布局一般遵循“中轴线”原则,以中轴线为基准进行对称布置,同时注重空间的开放和合理分割。
二、建筑材料特征:1.木材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要材料,主要采用楠木、松木等质地坚硬、耐久性好的木材。
2.在木构件上常采用雕刻工艺,注重木构件的装饰效果。
雕刻多运用吉祥纹饰、花鸟纹饰和龙凤纹饰等,丰富建筑的艺术表现。
三、建筑风格特征:1.建筑形式具有古拙和庄重的特点,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
大致可以分为檐屋、斗拱、庑殿等多种风格。
2.建筑屋顶多采用重檐歇山顶或单檐歇山顶形式,顶部常装饰有特色的螺饰、饰物和动物雕塑,使建筑造型更加独特。
3.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常常融入道教、佛教和儒教思想,注重营造宗教性的氛围,表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艺术表现特征:1.在建筑整体布局上强调空间感和立体感,注重层次感的表现。
多采用多层悬挑和刻有纹饰的木柱进行空间的分割和划分。
2.在装饰方面,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常常采用花纹、图案和镂空等装饰方式,注重装饰的细腻和工艺的精湛。
3.在颜色的运用上,常常采用红、黄、绿等鲜艳的颜色,使建筑更加亮丽华丽。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结构合理、雕刻精细和布局对称,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长久历史和精湛技艺。
这些特征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追求,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详细!)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立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
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的构架体系。
3、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
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1、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
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
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
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庭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
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
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几何图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构架式的结构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
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木构架的一个突出缺点是易腐、易燃。
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
中国古建木构特征概说

中国古建木构特征概说摘要:这里所谓特征,是指从现存中国古代建筑实例中所概括出来的、普遍存在的、不同于西方建筑的独特之处。
现存建筑实例最早不过唐代,亦即中国建筑成熟时期以后直到20世纪初的建筑。
关键词:木构架;空间;结构;原则唐代以前的建筑,只能从考古发掘出来的一些建筑遗址,以及各种艺术品(如绘画、雕刻等)所描摹的建筑形象等间接资料中知其大略。
据此,大致可以归纳为七项,分述如下:(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方面尽木材应用之能事,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同时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2)保持构架制原则。
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见大木作),使建筑物上部荷载均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
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所以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限制,有“墙倒屋不塌”之妙。
(3)创造斗拱结构形式。
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和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自唐代以后,斗拱的尺寸日渐减小,但它的构件的组合方式和比例基本没有改变。
因此,建筑学界常用它作为判断建筑物年代的一项标志。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
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屋盖)三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
西方人称誉中国建筑的屋顶是中国建筑的冠冕。
单体建筑的平面通常都是长方形,只是在有特殊用途的情况下,才采取方形、八角形、圆形等;而园林中观赏用的建筑,则可以采取扇形、万字形、套环形等平面。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第一,建筑结构。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大多是采用工匠手工结构的形式,没有使用钢结构,它们主要由大木柱、横木桁架、支撑架、梁等构成,靠
巧妙的搭接和螺钉紧固,形成稳定的结构,有效地降低了地震抗震能力。
第二,采用的木材。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木材大多采用香杉木和槐木等,含木质素和挥发油的材料,经久耐用、易制作,并且具有防腐、防虫、防潮等功能,是木构建筑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第三,装饰外观。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常常采用多种装饰外观,以突出
古典气息。
主要包括:攒牙木刻、彩绘、穿孔雕刻、窗花、点漆、顶牆雕
刻以及木制门窗等。
第四,建筑细部。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们采用了很
多种方式来装饰建筑细部,例如木扇阁、木刻栏杆、雕花、天平栏杆、木
雕石灰灰制、雕花条等,这些都可以使建筑更加精美,可以让整个建筑看
起来非常优美。
第五,风格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特征

梭柱
山西五台山唐佛光寺大殿剖透视图
柱径与柱高的比例
•变化过程:
•东汉崖墓中的石柱,直径于柱高之比在 1/2---1/5之间;
•唐代佛光寺大殿木柱为1/9;
•清代北方在1/10---1/11左右;
•南方民居,由于屋面荷载比较小,结构较 轻,一般在1/15左右。
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 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 的8/1000,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有内倾,这种做法称 为“侧脚”。如元代建筑永乐宫三清殿。明清时期大 多不用。
平面柱网
金厢斗底槽:平面柱网用内外两圈柱子构成,如山
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
南禅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转角斗拱
佛光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斗拱细部
斗拱及其构件的发展历史(3)
斗拱发展到宋朝已经成熟,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的做 法已经统一,在结构上的作用也发挥的较为充分; 《营造法式》中对斗拱各部件的尺度有了详细的规定;
辽金继承了唐宋的形制,但有若干变化,如在补间中 使用了45度和60度的斜拱,斜昂等;
面阔(通面阔)示意图
陕西西安唐大明宫麟德殿发掘平面图
北京故宫太和殿平面图
明间,次间,梢间,尽间
建筑开间正中的一间称为明间(宋称当心 间),左右侧的称为次间,再外的称为梢间, 最外的称为尽间,9开间以上的建筑则增加次间 数。
各开间的面阔尺寸在夏、商代宫殿中都是 相等的,如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到 南北朝时的石窟中雕刻的建筑还有这样的做法, 例如云岗21窟北魏的五重塔。后来中部各间相 等,仅端部一间减窄,如山西五台山唐代佛光 寺大殿。在宋代建筑遗物和《营造法式》中, 各间面阔有相等的;有当心间稍宽,次间稍窄 的;也有各间不均的。元以后也大抵如此。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结构特性分析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结构特性分析1 引言中国古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是城市历史文明的见证,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创造出璀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培养了像鲁班、李诫、梁思成、刘敦桢等著名的建筑大师,建造了许许多多的木结构古建筑,例如山西应县木塔、台山佛光寺大殿、明十三陵、故宫等存世至今的木结构古建筑,其中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
保护好这些古文化遗产,保证其结构具有可靠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使之能长久的保存,是当代建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2 古建筑木结构的结构特征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抬梁式使用范围最广,在三者中居于首位;穿斗式次之,中国南方普遍采用;井干式需要大量木材,因此受到限制,使用较少。
抬梁式结构体系,对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因此,以抬梁式结构体系为研究对象对木结构建筑进行研究和探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1]。
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具有台基、屋身和屋顶3部分,形成了与欧美建筑外观迥然不同的典型的"三段式"的独特风格。
2.1台基台基是木结构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台基是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又称为座基。
其主要作用为防潮、防腐,承托建筑物,增强单体建筑物的高大雄伟。
可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两类。
一般房屋用单层台基,隆重的殿堂用两层或三层。
大小建筑都有台基,特别是大型木结构建筑。
如果崇楼华宇屋顶很大而台基很小,必然显得头重脚轻,很不相称。
高台建筑经历了一个从盛行到高峰再到衰落的过程,特别是到了唐代,低平的台阶反而成为时尚,低矮的石砌平台,给人以亲切朴实之感。
但宋以后,建筑上追求华丽的风气日趋浓厚,台阶也成为美化的对象。
匠师们从佛主跌坐的莲台得到灵感,在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的台基部分,创造了一种雕刻华丽、用料考究的高级石台基,并命名为"须弥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建木构特征概说这里所谓特征,是指从现存中国古代建筑实例中所概括出来的、普遍存在的、不同于西方建筑的独特之处。
现存建筑实例最早不过唐代,亦即中国建筑成熟时期以后直到20世纪初的建筑。
唐代以前的建筑,只能从考古发掘出来的一些建筑遗址,以及各种艺术品(如绘画、雕刻等)所描摹的建筑形象等间接资料中知其大略。
据此,大致可以归纳为七项,分述如下: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方面尽木材应用之能事,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同时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2、保持构架制原则 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见大木作),使建筑物上部荷载均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
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所以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限制,有“墙倒屋不塌”之妙。
3、创造斗拱结构形式 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和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自唐代以后,斗拱的尺寸日渐减小,但它的构件的组合方式和比例基本没有改变。
因此,建筑学界常用它作为判断建筑物年代的一项标志。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
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屋盖)三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
西方人称誉中国建筑的屋顶是中国建筑的冠冕。
单体建筑的平面通常都是长方形,只是在有特殊用途的情况下,才采取方形、八角形、圆形等;而园林中观赏用的建筑,则可以采取扇形、万字形、套环形等平面。
屋顶有庑殿、歇山、录顶、悬山、硬山、攒尖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单檐、重檐之分,进而又可组合成更多的形式。
各种屋顶各有与之相适应的结构形式。
各种单体建筑的各部分乃至用料、构件尺寸、彩画都是标准化、定型化的,在应用上,要遵照礼制的规定。
历代殿堂外观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宋《营造法式》中对各种单体建筑作了概括的原则的记述。
清工部《工程做法》对官式建筑列举了27种范例,对应用上的等级差别、做工用料都作出具体规定。
这种定型化的建筑方法对汇集工匠经验、加快施工进度、节省建筑成本固然有显著作用,但后继者"遵制法祖",则妨碍了建筑的创新。
5、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布局原则是内向含蓄的,多层次的,力求均衡对称。
一组建筑中的主要建筑物通常是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这一点可以从形体、装饰、配属建筑等看出来。
由于建筑群是内向的,除特定的建筑物如城市中的城楼、钟鼓楼等外,单体建筑很少是露出全部轮廓,使人从远处就可以看到它的形象。
因此,中国建筑的完整形象必须从组群院落整体去认识。
每一个建筑组群至少有一个庭院,大的建筑组群可由几个或几十个庭院组成,组合多样,层次丰富,也就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的不足。
建筑组群的一般平面布局取左右对称的原则,房屋在四周,中心为庭院。
大规模建筑组群平面布局更加注重中轴线的建立,组合形式均根据中轴线发展。
甚至城市规划也依此原则,以全城气势最宏伟、规模最巨大的建筑组群作为全城中轴线上的主体。
唯有园林的平面布局,采用自由变化的原则。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中国建筑的室内间隔可以用各种隔扇、门、罩、屏等便于安装、拆卸的活动构筑物,能任意划分,随时改变,使室内空间既能够满足屋主自己的生活习惯,又能够在特殊情况下(例如在需举行盛大宴会时)迅速改变空间划分。
建筑组群的室外空间──庭院,是与室内空间相互为用的统一体,又是为建筑创造小自然环境准备条件。
庭院可以栽培树木花卉,可以叠山辟池,可以搭盖凉棚花架等等;有的还建有走廊,作为室内和室外空间的过渡,以增添生活情趣。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木结构建筑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发展成中国特有的建筑油饰、彩画。
至迟在西周已开始应用彩色来装饰建筑物,后世发展用青、绿、朱等矿物颜料绘成色彩绚丽的图案,增加建筑物的美感。
以木材构成的装修构件,加上一点着色的浮雕装饰的平基贴花和用木条拼镶成各种菱花格子,便是实用兼装饰的杰作。
北魏开始使用琉璃瓦,至明清时期琉璃制品的产量、品种大增,出现了更多的五彩缤纷的琉璃屋顶、牌坊、照壁等,使中国建筑灿烂多彩,晶莹辉煌。
精巧大木作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组合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平面布局示例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
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历史渊源 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
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
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
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设计制度 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
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
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
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看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一致的准则。
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还不完善。
结构形式 从远古到汉代的木结构的形式迄今未能完全了解,仍在探索中。
从半坡遗址到商代盘龙城遗址、西周周原建筑遗址、汉代礼制建筑、石阙等,虽已有复原研究,但还都未能得出系统的结论,只能看出一些脉络:①殷商的墓室均用井干式结构,后代虽不普遍使用,但在木结构发展史中却有重要作用。
②自商代至战国宫殿遗址中已发掘的平面柱网布置,均纵向成行列而横向常不成行列。
据此可推断屋架构造,系以纵架为主,直至汉代仍有应用,故纵架应是早期普遍使用的构造形式。
后来,辽金时期偶然也有使用纵架承托横架的构造,那是经过改进提高的纵架。
③自西周开始已用栌斗作为结合柱、梁的构件,以后逐步发展成栌斗上用拱、昂等组合成铺作(见斗拱)的复杂构造形式。
现在知道最早的关于具体的结构形式的记录,是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厅堂结构、簇角梁结构三种。
根据现存实例,可以推断这三种结构至少在唐初即已普遍应用。
它们的特点如下所述。
殿堂结构:全部结构按水平方向分为柱额、铺作、屋顶三个整体构造层,自下至上逐层安装,叠垒而成。
如造楼房,只须增加柱额和铺作层(平坐)即可。
应用这种结构的房屋,平面均为长方形。
有四种地盘分槽形式,即金箱斗底槽、双槽、单槽和分心斗底槽。
厅堂结构:用横向的垂直屋架。
每个屋架由若干长短不等的柱梁组合而成,只在外檐柱上使用铺作。
每两个屋架间用椽、襻间等连接成间。
每座房屋的间数不受限制,屋架只要椽数、相应步架的椽平长相等,各屋架所用梁柱数量、组合方式可以不同,因此不必规定平面形式。
厅堂结构施工较殿堂结构简便,但不宜建造多层房屋。
用厅堂结构建造小规模房屋,不用铺作,称为“柱梁作”,应用普遍。
现存实例中,还有一种综合殿堂和厅堂结构的形式, 宋式殿堂地盘分槽图──明伏梁架仰视图宋式厅堂构架示意如奉国寺大殿,用纵、横、竖三个方向的柱、梁、铺作等构件,互相交错,组成一个整体,施工繁难,辽金以后未见再用。
簇角梁结构:用于正圆或正多边形平面的建筑,每个柱头上的角梁与中心的枨杆(雷公柱)相交,组成圆或方锥形屋顶。
在明清官式建筑中,殿堂结构仅存表面形式,实际均为厅堂结Array构,称“大木大式”。
普遍应用的“柱梁作”,称为“大木小式”。
而簇角梁,则称为“攒尖”,多用于小型亭榭。
此外,在长江流域和东南、西南地区,习惯用穿斗式构架。
它与厅堂结构同属横向垂直的屋架,但厅堂结构由逐层抬高而减短的梁承受檩和屋顶的重量,故称抬梁式构架。
穿斗架用柱直接承檩,不用梁,柱间穿枋仅是连系构件。
宋式簇角梁构架示意构件种类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
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
其余8类如下:①柱。
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
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
按所在位置有不同名称: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等。
柱有侧脚,即向中心倾斜;有生起,即自中间柱向角柱逐渐加高。
②额枋。
包括阑额(大额枋)、由额(小额枋或由额垫板)、普拍枋(平板枋)、屋内额、地伏、绰幕(后演化为雀替)等,是连接柱头或柱脚的水平构件。
③梁。
是承受屋顶重量的主要水平构件;上一梁较下一梁短,层层相叠,构成屋架。
最下一梁置于柱头上或与铺作组合。
梁按长短命名:长一椽的(一步架)称搭牵(单步梁),长两椽的称乳伏(双步梁),长四椽的称四椽伏(五架梁),乃至长八椽的称八椽伏(九架梁)。
最上一梁称平梁(三架梁),梁上立蜀柱(脊瓜柱)承脊椽(脊桁)。
显露的或在平暗(天花)以下的梁,称为明伏。
明伏按外形分为直梁、月梁。
直梁四面平直;月梁经过艺术加工,形弯如弓。
隐蔽在平暗以上的梁,表面不必加工,称为草伏。
四阿(庑殿)屋顶和厦两头(歇山)屋顶两侧面所用垂直于主梁的梁称丁伏(顺梁或扒梁)。
在最下一梁之下安于两柱之间与梁平行的枋,称顺伏串(跨空随梁枋)。
明清时又有紧贴梁下的枋,称随梁枋。
④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
是各架梁之间的构件。
早期建筑,梁上安矮柱、驼峰或敦添,上安斗、襻间,承托上一梁首,又在梁首斜安托脚,斜托上架椽(檩)。
平梁上安蜀柱、叉手。
蜀柱头也安斗,用襻间,承脊椽,柱脚用合沓(角背)。
叉手原是立在平梁上,顶部相抵成人字形的一对斜撑,承托脊椽,通用于汉至唐。
晚唐五代起改用蜀柱承椽,叉手成为托在两侧加强稳定的构件,作用近于托脚。
明清官式建筑梁上均用短柱,按所在位置称上金瓜柱、下金瓜柱、脊瓜柱等。
柱下各用角背,并不用托脚、叉手。
当庑殿推山加长脊椽时,在椽头下另加一道平梁,称太平梁,梁上立一柱称雷公柱。
⑤替木。
与椽、枋平行,用于两构件对接的接口之下,以增加连接的强度,并产生缩短跨距的作用。
替木在唐宋是必用的,明清官式建筑已不用。
⑥椽和襻间。
椽是承载椽子并连接横向梁架的纵向构件。
截面圆形的称椽(檩或桁),矩形的称承椽枋。
它的长度即是各间的间广(另加出榫),如遇出际(山面挑出),另增挑出长度。
至房角则于椽背上另加三角形生头木,使屋面纵向微呈曲线,与柱子生起相对应。
襻间用于椽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