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6篇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精选7篇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精选7篇《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篇一在一开始,我的想法与哈罗德的妻子莫琳相似,一个没有带任何东西只穿着为了出门寄信的鞋子衣服的老人怎么可能可以坚持漫长的步行,怎么也要回家换双鞋子,带上一些用品吧。
没有想到哈罗德是下定了决心,就这样踏上了去往贝里克的路。
一路上,有一些人给予了他信心,也有一些人让他怀疑自己,但他还是坚持前行着,他认定只要他走到了贝里克奎妮就能好起来。
在徒步开始前,哈罗德是一个与妻子疏离的老人,他活的浑浑噩噩,仿佛人生毫无乐趣。
而他在徒步过程中,经常会想起以往令他痛苦的往事,他也遇到了很多人,很多事,这些鲜活的生命使他渐渐地从麻木的生活中脱离开来,莫琳在家中也渐渐放下了往事。
然而等他到达了贝里克见到了奎妮,他才真正地将所有的往事抛之脑后,不再被它们烦扰着,他与妻子也重新开始了。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西游记,不过西游记是戏剧化的,而这本书的剧情相对来说朴实些。
这本书的主人公并没有遇到所谓的九九八十一难,只有崩溃又重建的信念和疲惫的身体。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篇二一个人老了的时候,总会有些遗憾,有些悔恨。
有些事情总是郁结在心头,挥之不去,又遗忘不了。
哈罗德就是这样一个人。
当他在那天清晨,开始踏上旅途,为了就是消解心中的这一点郁结的遗憾和悔恨。
徒步去贝里克代表了什么呢?代表着哈罗德这一生从来不敢做的事情,从来不敢去争取的事情。
名义上是去看望他的朋友奎妮,实际上是期望对自己人生的一个突破,一个和解。
奎妮代表什么呢?奎妮本身就是一个遗憾,一个悔恨。
当年奎妮帮他顶罪,而哈罗德却没有正式的感谢她。
类似的事情,在哈罗德一生中不断发生,而哈罗德的选择却始终是逃避。
当他的母亲离开他的时候,他没有去阻止。
当他的儿子溺水的时候,他不知所措。
当奎妮离开的时候,他避而不见。
当他们夫妻关系出现裂痕,他也不曾去补救。
哈罗德就像是一叶浮萍,随着世间的波涛起伏流转,看似随遇而安,其实就是内心软弱,提不起一丝改变现状的勇气。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通用62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篇1断断续续地,终于今天读完了《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读完后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想起“山月不知心底事”这句词来,可能是哈罗德一个人走在黑黢黢的山间,在月朗星稀的夜晚,天地间只有自己,这个画面感太强有感而发。
一开始买这本书的时候还以为是一个关于西藏的故事,结果发现是个大乌龙,原来不是所有的朝圣都与西藏有关。
这是一个关于爱与勇气、关于救赎的故事。
得益于译者,故事读起来很顺畅。
久未联系的老友的一封来信打破了哈罗德如一潭死水般的生活,由于内疚,踏上了一段救赎自己、自以为也能救赎老友的徒步旅程。
作者在开头其实还是留有疑团,读到后面疑团才被解开。
连陌生人都不如的妻子,执意要靠徒步来拯救的老友背后的故事,以及书中出现时神秘的儿子。
书中大段大段的描写关于过去的回忆,这些回忆再遇到很多加入的朝圣之路的陌生人的时候开始减少,偶尔才会出现有关过去的碎片。
人生中的一些事,还是只有自己一个人才能完成。
这本朝圣之旅,是一面对于两性关系,亲子关系的镜子。
我虽没在镜子中,但是镜子反射的光还是把我灼伤了。
生活有太多杂乱的小事组成,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房间,关上它,也许自己可以贪得一时的清静,可是关在房间外的人久而久之就再也不想敲你的门了。
所有的悲剧都是有迹可循的,逃避永远不是办法。
如果哈罗德和莫琳当初对于戴维的反常能努力一次,也许就能改变轨迹。
不能放弃,哪怕一次也好,也要用尽全力。
“有些事情可以有好几个起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开始。
有时候你以为自己已经展开了新的一页,实际上却可能只是重复以前的步伐。
所以克服自己的短处。
”以此共勉。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篇2《一个人的朝圣》讲述的是一位在酿酒厂工作了四十年,没有加薪,没有升职,没有朋友,直到安静地退休的销售代表,哈罗德·弗莱,他一个人徒步旅行的故事。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六篇)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这本书是朋友yx送的,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兴趣,看了一些就随手搁在了书架上。
之后有天天气很好,就又拿出来看。
看到中段哈罗德在斯洛伐克女人的帮忙下重获新生,真正认识到了自我的旅途开始,我就再也停不下来了,只想继续看下去,看哈罗德还要经历怎样样的困难,看他和莫琳和戴维他们一家人到底发生了什么,看奎妮是否撑到了哈罗德到达的那一天……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笨拙,木讷,内向,无宗教信仰,交流障碍,甚至不明白如何表达对儿子的爱,穿着一双帆船鞋,一件防水夹克。
什么都没有准备,就凭着自我强烈的意念,走路87天,627公里,难以想象。
我很钦佩哈罗德的勇气和毅力。
以前我一向觉得,没有信仰就很难完成很多事,没有伟大的梦想,就很难到达远方。
看完这本书,原先没有信仰也能够走完一个人的朝圣之路,没有伟大的梦想,依旧能够依靠强大的信念到达你想抵达的地方,或许那不是成功的山顶,但那却是你的精神故园。
生活在21世纪。
智能手机变成了生活的遥控器,交通工具成为了身体之外的双腿,电视电脑代替了自然生活,高楼大厦替代了树木花草……当我看到哈罗德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甚至没有专业的徒步鞋时,我想到我们,这些日渐被高科技操纵的人,我们离不开手机,放不开自我的身心,每一天只是局限在城市的一隅。
我忽然感到羞愧。
我想到自我之所以想看着这本书是因为我手机摔坏了很无聊不然根本不会想起,于是更加羞愧。
多久没有好好看书,好好写读书笔记了?高中时每一天被语数外史地政淹没,我就在想,等到了大学,我必须要看很多很多书,把这几年没有看的、想看的书都看完。
大一刚开学的班会上,我在心愿墙上写下我要在这四年里看完600本书。
但是这么久了,其实根本没有好好看完几本书。
有时光的时候,都在看视频、玩手机、聊天扯谈。
看吧,拖延症就这样浪费了近一年时光。
哈罗德让我明白,我们能够做很多事。
只要拥有自我的信念,那么就必须能够看到路的方向。
对,中途必须也会有迷惑。
但要相信那一句话“当一个人真正想做一件事时,全世界都会来帮你”。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5篇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5篇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在一开始,我的想法与哈罗德的妻子莫琳相似,一个没有带任何东西只穿着为了出门寄信的鞋子衣服的老人怎么可能可以坚持漫长的步行,怎么也要回家换双鞋子,带上一些用品吧。
没有想到哈罗德是下定了决心,就这样踏上了去往贝里克的路。
一路上,有一些人给予了他信心,也有一些人让他怀疑自己,但他还是坚持前行着,他认定只要他走到了贝里克奎妮就能好起来。
在徒步开始前,哈罗德是一个与妻子疏离的老人,他活的浑浑噩噩,仿佛人生毫无乐趣。
而他在徒步过程中,经常会想起以往令他痛苦的往事,他也遇到了很多人,很多事,这些鲜活的生命使他渐渐地从麻木的生活中脱离开来,莫琳在家中也渐渐放下了往事。
然而等他到达了贝里克见到了奎妮,他才真正地将所有的往事抛之脑后,不再被它们烦扰着,他与妻子也重新开始了。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西游记,不过西游记是戏剧化的,而这本书的剧情相对来说朴实些。
这本书的主人公并没有遇到所谓的九九八十一难,只有崩溃又重建的信念和疲惫的身体。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2通过十点君找到了这本书。
首先这是一本关于“朝圣”的书,书里囊括了许许多多情感:爱情、友情、亲情等等。
哈罗德的朝圣始于独自一人、经过中途的喧嚣、迷茫、反复,最终又回到了孑然一身并终于完成了“一个人的朝圣”之旅。
看似孤独、艰难的旅程,却使他终于能够直面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自己当初所无法面对的一切,同时妻子莫琳也因为日常的生活环境被打乱而可以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审视出她与哈罗德之间矛盾的根源,最终他们通过朝圣,爱情与心灵都得到了救赎。
人始终无法脱离情感而独活,情感是人的支柱,是人的归属。
而找回这样的情感,是对自我的救赎。
人与人之间每段感情的建立,都需要恰到好处的分寸,分寸感拿捏得好,才会获得内心的笃定与信心。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心得(通用8篇)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心得一个人的朝圣读书心得(通用8篇)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个人的朝圣读书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心得1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好长时间,终于在今天看完了。
看到一半时,这本书被搁置。
但我是一个有点强迫症的人,要把一本书看完以后才能再认真地去看下一本。
所以想着还是要读完。
其实看自己读书过程跟哈罗德的路程是有相似之处的。
在完成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厌倦,或者不知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然后内心便不再坚定。
哈罗德在见奎妮的旅途中慢慢的找回了之前的自己,找到了内心的真实。
他没有救活奎妮,但是在整个过程中他重新审视了自己,以这种状态赢回了婚姻,或更准确的说是赢回了爱情。
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夸赞的事情呢?他只是追随了自己的内心,而一路上越来越多的关注使得他的旅程的目的变得有些模糊。
好多人追随他,只是为了让自己变得伟大。
他们认为我在跟随着哈罗德呢!那可是报纸上大家争相报道的人啊!他那么崇高,然后顺理成章地认为自己是在做着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认真去看这些人,大概是由于内心的空虚吧!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流于表面,然后假装着深沉,好像这样自己便属于了成功。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心得2一个人,87天,627英里。
这是哈罗德千里跋涉的故事。
一个在酿酒厂默默工作了四十年销售的退休老人,一辈子平平静静生活,平平庸庸工作,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
因为偶然的一天收到一个曾经共事过的患了癌症的老友临终告别信,他开启了长途跋涉的朝圣之旅,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可以活下去。
初读此书时感觉比较琐碎冗长,但是后来慢慢的开始跟着哈罗德的脚步去感受艰辛、孤独、回忆和重生。
每次拿起这本书时,都在不由自主地对照自己的经历反思,难得用一种平静的心态,去通过哈罗德的历程去回望自己走过的路。
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式、工作状态始终让自己迷失在没有明确目的的道路上,从迈出校门的那一刻,就注定那么按部就班顺其自然的走,没有目的没有方向,只是一味地沿着很多人的步伐在走,走的急匆匆,根本没有心思停下来欣赏路边的风景,也没有更好地感悟亲情友情爱情,因为要走路,必须紧随其后,其实担心的是会掉队。
《一个人的朝圣》的读后感(精选15篇)

《一个人的朝圣》的读后感(精选15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个人的朝圣》的读后感(精选1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完完整整的读完了这本书,倒不如说这本书陪伴着我,度过了漫长暑假的三分之二。
一个人的朝圣,是对信念(对重要的朋友,我能够走到北里克郡,奎尼就能活下来)的笃行,是对自我意识的感悟,对身边周围所有事物的慢条“梳”理。
一开始的哈罗德大概是一种自我惩罚,失去了去生活美丽的追求,也大概是生活趋于平淡的惯性,但是当得知最好的朋友奎尼,重病将要离世的时候,哈罗德再也不能平静,去欺骗自己,他要找到一个出口,不能再这样下去,所以毅然决然的走出了门口,(简化了走过一个又一个邮筒哈哈)这是他情感发展的必然,再然后的插曲就是同行的朝圣者,是对比也是烘托,来告诉我们真正的朝圣的模样,是诚恳虔诚的没错了。
到最后的到达,再然后哈罗德与莫琳的感情重燃信心,还有个惊喜就是莫琳与哈罗德都正视了丧子之痛,ta们分开的87天就是开始彼此牵挂原谅的过程,这实在太好了。
文章的语言也是含蓄细腻的非常了,尤其是对景物描写,细节的描绘,凸显的要素非常明确,也更能表达哈罗德等人物的心境状态,非常喜欢的一本书,谢谢杨老师厚爱的毕业留念,认真的读完了一本书。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2困囿于家的日子,时间仿佛变得格外漫长。
2月的初春时节,春梅初绽,绿树吐蕊,世界本应是生机勃然的。
隔窗远眺,看不到什么人,偶尔,马路上开过一两台车。
按下暂停键的生活,一下子变得缓慢而安静。
读书吧,趁时光正好,趁阳光不燥,我告诉自己。
于是,《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又一次拿在手中。
这是英国资深剧作家蕾秋.乔伊斯女士的作品,入围20xx年布克文学奖,感动世界几十个国家的人们。
买回这本书是在三年前,再一次阅读,跟随哈罗德的脚步千里跋涉,在哈罗德的世界里,随他经历身体和心灵的磨难,穿过很多城市和村庄,遇到形形色色的人。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范文(精选20篇)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范文(精选20篇)《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范文(精选20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篇1这本小说出自剧作家之手,但是它却并不注重戏剧张力,故事简单人物平凡,打动人心的是字里行间的安静和细腻,就像春天的第一场雨,秋天将落未落的叶,就像该书的宣传语:“有关自我发现、爱的回归、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万物之美”。
哈罗德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的错误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可能会犯的错。
在路的彼端,在时光的尽头,在人生的末尾,拂去岁月的蒙尘,那一点一滴的遗憾,正是普通人的渺小与孤独牵引我内心的温柔。
这世上有许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断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日子久了,生活显得暗淡无光,然而每个人的生活又是独特的,每个人都走在不同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在追寻自己的圣地。
哈罗德的行为后来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很多人参与了进来,然而没有人知道哈罗德走路去看奎妮的原因。
是爱情故事,或是奇迹,是善举,甚至是勇气?都只是凭空猜测,哈罗德了然于心的事实和他人自以为了解的情况大相径庭。
哈罗德的妻子莫琳,她起初很愤恨,事实上因为儿子戴维的死亡,她已经恨了哈罗德很多年,而随着哈罗德的突然离去,莫琳痛苦、迷惘、挣扎,她第一次试着站在哈罗德的角度看问题,小说最后一段:“两个身影就这样拉着对方的手,站在海边,在笑声中摇晃。
”莫琳仍然不明白哈罗德这一趟徒步旅行的原因。
但是这有什么要紧呢,这并不妨碍他们又一次牵起对方的手。
“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了这种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真挚的爱。
”“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会有多少条朝圣路。
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5篇)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5篇)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很少有人从一开始就能下定决心目标明确地去做什么,甚至大多数人都是迷茫着迷茫着就顺着时间的年轮走了下去,也可以赋予一个大众词汇——顺其自然。
就像主人公哈罗德,他一开始只是想去寄明信片,走着犹豫着迷茫着内心凌乱着,加油站女孩的随意一段话,坚定了哈罗德的想法,他要救奎妮!他不是医生,不是上帝,但是他的信念要救她!人啊,面对要离开的人,总想着挽留,有时候对方留下来可能会很痛苦。
还好,最后,他们见到了,奎妮一直在等他,为了等他,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而哈罗德一路徒步走来,不选择任何交通工具,在我看来,可能一方面是延续奎妮的时间,一方面是在忏悔,在自我救赎。
年纪大了,经历也就多了,心结也就在所难免,有时候自己原谅自己才能让自己心安理得。
对不起,读到病床上的奎妮,我不禁想到了我外婆,她去年冬月过世,走的时候是在医院的病床上,很安详,气若游丝,慢慢的……离开了。
那天下了很大的雪,是第一场雪。
都说满地白雪,是天地为逝者戴孝。
生前的大半年,外婆也是受了折磨,因为舍不得放手,所以挽留。
家里人会在她痛苦难过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喊医生,然后给她输一包血,外婆要难受好一阵子,才能适应新的外来的血,就这样,快要支撑不下去了,输血,随着输血带来的不适,忍受,然后又快要支撑不下去了……如此输了三次血。
最后外婆也没有权利说什么,几乎是把生死交给了家人,“家人”是不是听起来像是很庞大的家族,外婆一生有六个孩子,重孙子都即将考大学了,然而“挽留”外婆的,或者说决定挽留或者不挽留的,是外公。
我有好长一段时间觉得外婆还在。
我没有见到外婆的最后一面,又好像没有那么责怪自己,甚至觉得我没有错,但是我心里一直都有一个位置,是外婆的,很想她,经常想。
对外婆,我没有心结。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2从学校毕业以后就很少再读除专业书籍以外的书籍了,尤其是在这个电子书盛行的时代,拿起纸质书本来阅读的次数真是少之又少。
前段时间认识了一位朋友,跟他聊天时他提到他平时很爱看书,而且看的都是纸质版的书,他说书本能使他浮躁的心静下来,能让他沉下心来思考,随后他便把他最近在看的《一个人的朝圣》推荐给了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后感]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6篇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一):此时我刚刚读完《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我的心中升起淡淡的忧伤,雷秋?乔伊斯到底在诉说什么?主人公哈罗德于一个星期二早晨接到一位二十年前的老友奎尼?轩尼斯的一封信,信中说奎尼得了癌症,在贝里克的一个疗养院内,那里属于英国北部苏格兰的地方,而哈罗德此时住在英国南部英格兰的金斯布里奇。
哈罗德给奎尼写了回信,但这信是哈罗德自己送去的,经过与一个加油站女孩的聊天,哈罗德突然想走着去贝里克,因为哈罗德相信只要他走着,奎尼就会活着。
因为这样一个信念哈罗德从金斯布里奇步行到了贝里克,历时87天,途行627里。
但我感觉这不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故事,哈罗德此时已经年迈,在途行的过程中经历了种种磨难,他回忆了自己过往的生活,在其幼年时就离家出走的母亲,酗酒的父亲,十六岁时父亲丢给他一个大衣让他离开家,与儿子戴维深深的隔阂和戴维的离世,与妻子莫琳深深的隔阂,导致之后的分居。
这些回忆都深深的折磨着哈罗德,但在途行的路上这些回忆却常常出此刻他的脑海,在哈罗德离开的这段日子莫琳也想起了以前的生活,为什么就和丈夫走到了这样的地步,莫琳将戴维的离世怪罪到哈罗德头上,说他不是一个好父亲,从来没有给过戴维关爱,之后莫琳翻看了一部相册,看到哈罗德和戴维的合影。
感觉到他们父子以前是尝试过好好沟通的,莫琳也进行了一些自我批判,在哈罗德行走的时间内,他们都直面了这二十年来都不愿应对的内心世界,他们发现都深爱着对方,最终得以化解,莫琳也搬回去和哈罗德一齐住,他们想起了刚认识时的场景,都想起当时认识时的玩笑,他们都笑了。
一个人的朝圣,与其说走在路上,不如说走到心中,应对一些我们不敢应对或不愿应对的心结,只有我们勇敢应对才能打开心结,最终获得理解、获得幸福。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二):《一个人的朝圣》故事的梗概是:哈罗德收到一封年轻时女同事奎妮的来信,得知其病重,将不久于人世。
哈罗德内心十分悲伤,一番和加油站女孩意外的对话,让这个老人决定在毫无准备的状况下步行跨越大半个英国去看望奎妮。
在老人独自困难前行的过程中,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同时回忆了许多关于因抑郁而自杀的儿子戴维及妻子莫林以及小时候的往事。
在哈罗德独自走完这一段旅程之后,妻子莫林对于戴维的往事也放下了许多,两人最后能够鼓起勇气,理解孩子已经离去的事实。
朝圣指的是一个人前往自己信仰的圣地或其他重要地点的旅程,具有重大道德和灵性好处。
哈罗德的童年并不快乐,导致他从小性格孤僻,不愿意同人打交道。
哈罗德·弗莱是个高大的男人,却一辈子弯着腰生活。
他既无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如他所愿,连告别会也没有举行。
这个可怜的男人,其实都生活在我们心中。
大家的内心里或许都有那个一个胆怯的自己,不自信,而且有着让自己深深后悔的事情。
哈罗德和莫林的生活自从儿子戴维自杀之后,再也没有开心过。
莫林搬去了其他的房间,房子里拉起来厚厚的窗帘,夫妻之间越来越沉默的对话。
两个人都在惩罚自己,两个人都沉浸在失去儿子的痛苦之中。
奎妮是一个人哈罗德踏上心灵朝圣旅途的一个契机。
对于一个65岁的老人而言,他平常走路最远的距离也只但是是从家走到停车场,而此时这个老人却决定独自一人踏上那么漫长的一段旅途。
起初,哈罗德的身体经不起这样大强度的长途跋涉,但是内心的意念在不断的坚持着他。
而在这漫漫旅途中,哈罗德那些封存已久不愿想起的回忆一件件涌出。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不断去审视自己,净化心灵,打破了自己心灵的桎梏与对儿子的愧疚还有对奎妮友情的回馈。
接下来,摘抄一些我觉得不错的句子吧:1、“天气真好。
”哈罗德努力让自己听起来不像一个正在哭的老人。
2、去理解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能够改变一些东西。
3、如果他把这个计划说足够多次的话,说不定真的能够渐渐变成能把这件事做成的人。
4、他们都相信他。
他们都看见了他的帆船鞋,听过了他说的话,却用心说服了理性,选取忽略一切证据,去期盼一种比不言明的现实更大,更疯狂,也更完美的可能性。
5、也许当你走出车门真真切切用双腿走路的时候,绵延不绝的土地并不是你能看到的唯一事物。
6、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推开父母,离他们越来越远。
7、但过去那么多年他们都淡漠了语言的沟通,只要看一眼他,她就会被拉回到痛苦的过去,还是三言两语交流最安全,他们都自觉和对方停留在最表面的交流,因为言语之下是深不可测、永不可能逾越的鸿沟。
8、游客来到这种宗教遗址通常会买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饰品及纪念品,因为除此之外他们并不明白还能做些什么。
9、但没人明白他们内心深处的包袱。
有时他们需要付出简直不为人道的努力来扮演“正常”,每一天都要装,还要装得稀松平常。
那种不为人道的孤独感。
10、在路上,他解放了自己过去二十年来努力回避的记忆,任由这些回忆在他脑子里絮絮说着话,鲜活而跳跃,充满了能量。
他不再需要用英里丈量自己走过的路程。
他用的是回忆。
11、她试着看看杂志,但读到的只是一个个分离的单词,连不成有好处的句子。
12、但有时他发现早年的沉默其实一路跟着他,进了他们的房子,藏身在地毯下,窗帘后,墙纸内。
历史就是历史,你无法逃离你的出身。
13、有些事情能够有好几个起点,也能够用不同的方式开始。
有时候你以为自己已经展开了新的一页,实际上却可能只是重复以前的步伐。
他直面并克服了自己的短处,所以此刻最后能够说他的旅程真正揭幕了。
14、我每时每刻都想着她。
脑子里清楚她已经走了,却还是忍不住张望。
唯一的变化就是我渐渐习惯了那种痛。
就像在平地发现了一个大坑,一开始你总是忘记有个坑,不停地掉进去。
过一段时间它还在那里,但你已经学会绕过它了。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三):这本书是朋友yx送的,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兴趣,看了一些就随手搁在了书架上。
之后有天天气很好,就又拿出来看。
看到中段哈罗德在斯洛伐克女人的帮忙下重获新生,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旅途开始,我就再也停不下来了,只想继续看下去,看哈罗德还要经历怎样样的困难,看他和莫琳和戴维他们一家人到底发生了什么,看奎妮是否撑到了哈罗德到达的那一天……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笨拙,木讷,内向,无宗教信仰,交流障碍,甚至不明白如何表达对儿子的爱,穿着一双帆船鞋,一件防水夹克。
什么都没有准备,就凭着自己强烈的意念,走路87天,627公里,难以想象。
我很钦佩哈罗德的勇气和毅力。
以前我一向觉得,没有信仰就很难完成很多事,没有伟大的梦想,就很难到达远方。
看完这本书,原先没有信仰也能够走完一个人的朝圣之路,没有伟大的梦想,依旧能够依靠强大的信念到达你想抵达的地方,或许那不是成功的山顶,但那却是你的精神故园。
生活在21世纪。
智能手机变成了生活的遥控器,交通工具成为了身体之外的双腿,电视电脑代替了自然生活,高楼大厦替代了树木花草……当我看到哈罗德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甚至没有专业的徒步鞋时,我想到我们,这些日渐被高科技操纵的人,我们离不开手机,放不开自己的身心,每一天只是局限在城市的一隅。
我忽然感到羞愧。
我想到自己之所以想看着这本书是因为我手机摔坏了很无聊不然根本不会想起,于是更加羞愧。
多久没有好好看书,好好写读书笔记了?高中时每一天被语数外史地政淹没,我就在想,等到了大学,我必须要看很多很多书,把这几年没有看的、想看的书都看完。
大一刚开学的班会上,我在心愿墙上写下我要在这四年里看完600本书。
但是这么久了,其实根本没有好好看完几本书。
有时间的时候,都在看视频、玩手机、聊天扯谈。
看吧,拖延症就这样浪费了近一年时间。
哈罗德让我明白,我们能够做很多事。
只要拥有自己的信念,那么就必须能够看到路的方向。
对,中途必须也会有迷惑。
但要相信那一句话“当一个人真正想做一件事时,全世界都会来帮你”。
于是我又想到了我们身边都存在的那些穷游者。
他们有的搭车去柏林,有的骑行川藏线,有的徒步穿越亚欧。
都是灰头土脸,吃尽苦头,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体验着难以想象的身体疼痛。
他们的勇气,于对梦想的执着,对信念的坚持。
每个人都以前有过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的梦想,但是,大多数人的梦想都淹没在生活的琐事里,就像五月天的歌词“期盼一场旅程精彩万分你却还在等等到荒废青春用尽体温才开始悔恨”。
我期望有一天,我真的能有勇气去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我能去做那些只敢想不敢做的事,我不再奢求所有人的理解而真正听从我内心的声音。
说偏了,下面说回去。
在哈罗德的旅途中他遇到的一个女人对他说:“你还以为走路是世上最简单的事情呢,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有多困难。
”她继续说,“而吃,吃也是一样的,有些人吃起东西来可困难了。
说的也是。
还有爱。
这些东西都能够很难。
”路途的最后,我们从妻子的眼里看到了这八十七天的朝圣之旅对哈罗德的改变:“他当然没有长高长胖,但看着这个满面风霜的男人,黑色牛皮一样的皮肤、卷曲的头发,她突然觉得自己像张白纸一样平平无奇,不堪一击。
是他那种生命力使她颤抖,好像他最后成了早该成为的男人。
”有一个细节我觉得很好,书中,哈罗德不嫌负累,买了本《野生植物百科辞典》,带在身边。
他从此明白了这土地上许多许多植物的名字,一一问名之后,这些闲花野草,在老头眼前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面目,像直到此刻,它们才真正地具有了耀眼生命一般。
看似闲闲带过的一笔,给全书带来了质朴的诗意。
来于尘土,行于路上,又归于尘土,土地永远在那里,为人与万物而备。
一本好的小说,能够吸引读者阅读的欲望,能够引起读者的深思,能够让人期盼不同的生活,产生与以往不同的想法。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四):哈罗德上路了。
从他收到来自老友奎妮的信,到他决定出发,一个人走路去看望千里之外,正在病榻上喘息将死的老友,这两者之间——不到四个小时。
庸庸碌碌,平凡安静孤独又莫名的执拗,哈罗德如此这般地过了大半辈子。
他明白家里摆设的每一个小细节,却不明白活着的好处如何;他明白街头拐弯一家家小店的排列顺序,却不明白自己的这一生到底在追求什么;他了解隔壁邻居每日的作息时间,但是却不了解妻子心中丧子的悲痛和冷漠。
当生活平铺在他面前但是是一张一眼望尽的白纸时,哈罗德打算给它上点色彩。
于是,一个看似借口的理由,一个传说中真正“说走就走”的旅途就此展开。
在他打电话给奎妮说,要她等着,他要过去救她的时候,或许他心里根本还没有做好要独自一个人上路的准备吧?是这样的吧,难得生活中会有这样一个机会,怂恿着他,生平第一次任性地,不顾一切地,大步向前。
只穿着他的帆布鞋,带着一点零钱和一份坚定的信念,甚至都没有折回家拿行李和做好路线规划。
就在去寄信的路途中,就这样自然而然地错过一个又一个邮筒,就这样自然而然随心地前进。
——“简单到,只是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
”鞋子破了就补,脚受伤了就休息,飘过每一站购买的小礼物,遇见的人,受到的帮忙,得到的无视和质疑,突然成名之后的无奈……所有这些伴随着哈罗德一同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