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炮制前后的去毒机理研究现状
半夏炮制实验报告

半夏炮制实验报告半夏炮制实验报告半夏,又称半夏天麻,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在中医药学中,半夏炮制是一种重要的加工方法,通过炮制可以改变半夏的性能和功效。
本篇文章将从半夏的来源、炮制方法、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半夏的来源。
半夏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如湖南、湖北、广东等地。
半夏的主要药用部分为其块茎,一般在秋季采收。
采收后的半夏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才能成为炮制半夏。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半夏的炮制方法。
半夏的炮制主要包括炒制和石灰炮制两种方法。
炒制是将新鲜的半夏块茎放入锅中炒制,使其变得干燥,然后研磨成粉末。
石灰炮制是将半夏块茎先用石灰浸泡,再晾晒至半干,最后进行炒制。
这两种方法都能使半夏的性能发生变化,但具体的变化程度和功效有所不同。
然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半夏炮制的药理作用。
研究表明,炒制后的半夏具有更好的药理活性。
炒制可以增强半夏的温热性质,使其更适合用于寒凉症状的治疗。
此外,炒制还可以增加半夏的药效,提高其抗炎、抗菌、镇咳等作用。
石灰炮制则主要改变了半夏的化学成分,使其含有更多的活性成分,如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等。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半夏炮制的意义和应用。
半夏炮制是中医药学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炮制可以改变半夏的性能和功效,使其更适合临床应用。
炮制后的半夏具有更好的药理活性,可以用于治疗寒凉症状、咳嗽、哮喘等疾病。
此外,半夏炮制还可以提高半夏的稳定性和保存性,延长其药用期限。
总之,半夏炮制是一项重要的中药加工技术,通过炮制可以改变半夏的性能和功效。
炒制和石灰炮制是两种常见的炮制方法,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
炮制后的半夏具有更好的药理活性,适用于治疗寒凉症状、咳嗽等疾病。
半夏炮制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中药加工技术的作用机制,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篇文章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关于半夏炮制的基本知识和启发,促进对中药炮制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浅议半夏炮制的研究进展

加 巴豆制 、 活生姜制 、 胆 汁炒 、 荚 白矾姜 汁 竹沥 制 、 猪 皂 仙半
夏和法半 夏 J 。由此可 见 , 夏 的炮 制 方法繁 多 , 半 总共 有 2 5
种之 多 , 而且种类各 异 , 如仙 半 夏 、 半夏 曲等 , 已经 成 为含半
夏 的一个 复方 。形成 了半夏炮制的各地各法 , 一地多法 。
用多 为生品。半夏 的药理作用 , 国内外均有 报道 。临床疗效
与动 物实验相 符合 的有镇 咳、 吐 、 痰、 静 、 醉 、 咽痛 镇 祛 镇 麻 治
量, 为进 一步探讨 半夏的炮制原理 , 对半夏 ( ) I 及其炮 制品姜 半夏 ( 、 Ⅱ) 清半夏 ( 、 Ⅲ) 生半 夏 ( ) 法 半夏 ( Ⅳ 、 V) 中已知化 学成分总生物碱 ( 、 基酸 ( 的含 量进行 实验 研究 。从 A) 氨 B)
2 半 夏 的 现 代 炮 制 原 理
历代认 为半夏 有毒 , 内服 时对 黏膜 有刺 激性 , 时有戟 古 人咽 、 令人呕 的记 载 , 故一 般须 经炮 制后 入 药。半 夏 的毒性
一
口尝方法客观准确 , 可作 为衡量炮制工 艺或 寻找刺激 物质的
项 指标 。镇 吐是半夏的主要作 用 系、 种属差异 的基 础上 , 还应 运 用 现代毒 理 学研 究方 法有针对性地 开展 特殊 毒理和生理毒理 的研究 。
酸含量为指标 , 采用综 合评分的方法对 法半夏 的炮制 工艺进 行研 究 , 取得 了较满 意的结 果 。 半夏炮制 过程 中经长时间 的水处理 , 虽然 能除去部 分毒
为 : >Ⅱ >Ⅳ >V Ⅲ 。半 夏 的炮 制方 法对 氨基酸 的含 量影响
较 大 。
半夏 为天 南 星科 植 物 半 夏 Pnlatma ( h n ) ri ie i e t T u b B e l a t
半夏的药理作用与临床研究

前言半夏(学名:Pi n ellia ternata)»又名地文、守田等,属天南星目。
其块茎入药,为常用中药材之一。
其性温,味辛,有小毒,归脾、胃、肺经。
具有降逆止呕、燥湿化痰、与胃安神、宽中消痞、排脓消痈作用。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半夏具有镇咳、催吐与镇吐、抗癌、调节胃肠功能及利胆等作用。
半夏块茎含7 5 %左右得淀粉,以及0 2谷縉醇及其葡萄糖营,P2与Y2 氨基丁酸,L 2麻黄碱,胆碱,胡芦巴碱,多种氨基酸及无机元素。
半夏得炮制品较多,《中国药典》200 0版仅收载了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4 个品种。
1形态特征块茎圆球形,直径1〜2厘米,具须根。
叶2〜5枚,有时1枚。
叶柄长1 5〜20厘米,基部具鞘,鞘内、鞘部以上或叶片基部(叶柄顶头)有直径3〜5 毫米得珠芽,珠芽在母株上萌发或落地后萌发;幼苗叶片卵状心形至戟形,为全缘单叶,长2〜3厘米,宽2〜2、5厘米;老株叶片3全裂,裂片绿色,背淡, 长圆状椭圆形或披针形,两头锐尖,中裂片长3〜10厘米,宽广3厘米;侧裂片稍短;全缘或具不明显得浅波状圆齿,侧脉8〜10对,细弱,细脉网状,密集,集合脉2圈。
花序柄长25〜30C35)厘米,长于叶柄。
佛焰苞绿色或绿口色,管部狭圆柱形,长1、5〜2厘米;檐部长圆形,绿色,有时边缘青紫色,长4〜5厘米, 宽1、5厘米,钝或锐尖。
肉穗花序:雌花序长2厘米,雄花序长5〜7毫米, 其中间隔3毫米;附属器绿色变青紫色,长6~ 10厘米,直立,有时“S”形弯曲。
浆果卵圆形,黄绿色,先端渐狭为明显得花柱.花期5〜7月,果8月成熟。
2药理作用2、1呼吸系统作用2、1、1镇咳半夏中生物碱能抑制咳嗽中枢产生镇咳作用•生半夏、姜半夏与法半夏得煎剂静脉注射,对猫碘液注入胸腔或电刺激喉上神经所致得咳嗽均具有明显得镇咳作用,0、6g/kg得镇咳作用接近可待因1 mg/kg。
2、1、2祛痰大鼠腹腔注射半夏水煎剂可明显抑制毛果芸香碱对唾液得分泌作用。
炮制对半夏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杨丽

49第24卷 第2期 2022 年 2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24 No. 2 Feb .,2022炮制对半夏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杨丽,周易,王晓明,李琳,付志飞,张鹏(天津中医药大学,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 301617)基金项目:国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81904058);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19JCYBJC28500)作者简介:杨丽(1994-),女,山西吕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药化学。
通讯作者:张鹏(197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药化学与分析。
摘要: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为中医临床常用的化痰止咳平喘药物。
因生品具有毒性,所以临床上多使用半夏的炮制品,最常用的3种半夏炮制品为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
清半夏长于燥湿化痰,多用于湿痰咳嗽、胃脘痞满等疾病;姜半夏长于温中化痰和止呕降逆,多用于寒饮呕吐、脾胃虚寒呕吐和温热型肝胆病;法半夏长于祛寒痰和调和脾胃,多用于痰多咳嗽、痰涎壅盛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方剂中。
近年来研究表明半夏主要含有生物碱、有机酸、多糖、甾醇等化学成分,具有止咳平喘、抗炎、抗肿瘤、止呕等药理作用。
不同半夏炮制品中化学成分的差别较大,化学成分的变化与其功效及毒性密切相关。
文章查阅了近年来关于半夏炮制方法、化学成分和药理毒理作用的研究文献,综述了半夏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为半夏的炮制机制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半夏;炮制;药理作用;化学成分;毒性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22) 02- 0049- 05Research Progres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Variation in Processing of Banxia (Rhizoma Pinelliae)YANG Li,ZHOU Yi,WANG Xiaoming,LI Lin,FU Zhifei,ZHANG Peng(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mponent-based Chinese Medicine,Tian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1617,China)Abstract:Banxia(Rhizoma Pinelliae)is a dry tuber of Pinellia ternata ,which used for resolvingphlegm,relieving cough and asthma. Processed products of Banxia(Rhizoma Pinelliae)are often used in clinic for different treatment goal. There are three processed Banxia(Rhizoma Pinelliae),Qingbanxia (Pinelliae Rhizoma Praeparatum Cum Alumine),Jiangbanxia(Pinelliae Rhizoma Praeparatum Cum Zingibere Et Alumine)and Fabanxia(Pinelliae Rhizoma Praeparatum)commonly used for different treatment goal in clinic. The Qingbanxia(Pinelliae Rhizoma Praeparatum Cum Alumine)is good at eliminating dampness and resolving phlegm. It is mainly used for wet phlegm cough,epigastric fullness and other diseases;Jiangbanxia(Pinelliae Rhizoma Praeparatum Cum Zingibere Et Alumine)is good at resolving phlegm,stopping vomiting and reducing adverse reactions. It is mostly used for vomiting due to cold drink,vomiting due to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 and hepatobiliary disease of warm heat type;Fabanxia(Pinelliae Rhizoma Praeparatum)is more effective in dispelling cold phlegm and harmonizing the spleen and stomach,it is mostly used for cough with phlegm,saliva and for the treatment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In recent years,studies have shown that Banxia(Rhizoma Pinelliae)mainly contains alkaloids,organic acids,polysaccharides,sterols and other chemical components,which have antitussive,antiasthmatic,anti-inflammatory,anti-tumor,antiemetic and other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The toxicity and efficacy of processed Banxia(Rhizoma Pinelliae)are different as well as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vari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hanges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Banxia(Rhizoma Pinelliae)and the processed products by reviewing the recent research including the processing methods,chemical constituents,pharmacological and toxicological effects,which provided important supporting for the research of processing mechanism of Banxia(Rhizoma Pinelliae).Keywords:Banxia(Rhizoma Pinelliae);processing;pharmacological action;chemical composition;toxicity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其性温,味辛,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以治疗咳喘痰多、呕吐反胃、胸脘痞闷、瘰疬痰核等[1]。
探究半夏炮制沿革及临床配伍应用

探究半夏炮制沿革及临床配伍应用摘要】半夏的用药历史十分悠久,属于天南星目植物,其在中医应用中主要是采取其干燥的块茎。
中药炮制主要是指清洁中药材,将其药物毒性减轻,促进其制剂、调剂等,更好的将药效发挥出来。
本文就对半夏的炮制沿革与其临床配伍应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半夏;炮制沿革;配伍应用【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3-0351-02半夏又被称为守田与地文等,其具有化痰燥湿、消散痞结与降逆止呕等功效,在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均广泛应用[1]。
但在半夏的临床应用中,因其毒性较强且味辛辣,均需对其进行有效的炮制才能够给予患者用药治疗。
且在中药的临床用药中,通常其药物配伍不同,发挥出的用药效果也存有明显的差异。
本文就对半夏的炮制沿革与其临床配伍应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1半夏的炮制沿革半夏因其自身存有较强的毒性,因而,从古代开始对半夏的炮制就十分重视。
而随着社会不断的推进、发展,临床医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半夏的炮制方法与相关技术等也在不断的完善。
半夏的炮制方法及辅料均十分多样,其中包括白矾、生姜、石灰、皂荚、麻油、酒、醋、甘草及白芥子等。
半夏的炮制最早在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在其内容中将经过炮制的半夏称为治半夏。
随后在汉代的《金匮玉函经》中对于半夏的炮制也有相关记载,其文中记录采用温水对半夏进行清洗就能够将其毒素去除[2]。
在晋朝有相关记载表明半夏通过生姜(或者干姜)能够有效去除毒性。
而在南北时期的《雷公炮炙论》记载中,采用白芥子与醋对半夏进行浸泡、清洗,将其毒素去除[3];并有相关记载,将半夏通过温水进行清洗,再采用生姜浸泡、煎煮,进行去毒。
在唐代的《急备千金要方》中,仍然通过温水浸泡、清洗的进行半夏的炮制,在宋朝也一直沿用,但在此期间也出现了矾制、醋煮与姜矾共制等炮制方法。
炮制对半夏毒性成分影响及解毒机制研究报道分析

a m o u n t o f r e l e v a n t c o m p o n e n t s i n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a l h e r b s( i n c r e a s e o r d e c r e a s e ) .A l t h o u g h t h e r e w e r e s t i l l s o me d i s p u t e s a b o u t t h e
i ts d e t o x i ic f a t i o n me c h a n i s m
Y U A N H a i - j i a n , J I A X i a o . b i n ,Y I N We n - j i n g , WA N G H u i , WA N G H o n g . j u a n , L I We i
[ 摘要 ] 半夏作 为临床最常用的药材之一 , 不可 忽视其毒 性对临床 使用的影 响。而 炮制 作为有 毒中药 临床使用 前常用 的降 毒、 解毒手段 , 主要 影响药材 中的相关成分 的量 ( 增加或减 少) 。虽然 目前对半夏 药材 中的毒性成分 ( 主要 指半夏 生物碱 类物 质) 还存在争议 , 但更多 的文献支持半夏 中含有 的草 酸钙针 晶 、 凝集素蛋 白是其主要毒性 成分 , 二 者对半夏 药材引起 炎症作用 和刺激性作用 产生巨大影响 。随着研究手段 的深入 、 研 究角度的拓展 , 有关 炮制对半 夏解毒机制 的研究近 年来也在不 断的深 入。相关 研究 报道显示 , 半 夏解 毒的机制与通过炮制可降低毒性成分 的量 、 炮制 中使 用的相关辅 料成分可 抑制多种 炎症介导 因子 等有 密切关系 。但也应注意某些炮制辅料如 自矾可 引起 铝残 留造 成新 毒性等 问题 , 同时还应注 意炮制工艺 条件 、 药材产 地与其他 药材合用等对半夏毒性 的影响 。该文 旨在通 过对半 夏药材 毒性成 分和不 同解毒 方式 、 机制相 关文献 的整理 、 归纳、
浅析半夏的毒性及炮制应用

浅析半夏的毒性及炮制应用中药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 Pinellia ternate(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
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
用于治疗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疼、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等,外用治疗痈肿痰核。
是临床常用的化痰止咳药物。
但半夏辛温有毒,使用不当易发生不良反应或中毒反应,半夏毒性主要表现在对肌体粘膜如眼、咽喉部、胃等的强烈刺激作用。
因此,半夏除外用使用生品外,内服无论以何种剂型均使用其炮制品。
宋代以前,半夏的炮制方法有汤洗、姜制、水煮、微火炮等法以后开始出现矾制法。
2010年药典规定半夏的炮制方法有三种,即清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
清半夏用白矾炮制,姜半夏用白矾和生姜共制,法半夏则用的是甘草和生石灰炮制。
但由于各地的用药习惯不同,炮制方法也不尽相同,少数省区半夏的炮制方法与药典规定的方法略有出入,如姜半夏的炮制有单用生姜而不用白矾的:河南、南京、苏州等地区有用姜炒的;辽宁、福州等地区有用姜蒸的;辽宁、南京等地区有用姜煮的。
又如法半夏有的地区加入了白矾炮制等等。
半夏炮制的目的是为了解除或降低毒性,而古今众多的炮制方法未必都真正达到了此目的。
据现代研究表明,矾制和姜制确能达到解半夏之毒性的目的。
姜可减轻半夏刺激性和毒性,尤其是刺激性,以姜汁煮半夏降低效果最明显,而用姜汁冷浸则效果较差,说明加热对姜解半夏之毒性起到促进作用。
以半夏各炮制品粉末混悬液小鼠腹腔注射,其毒性表现以生半夏最大,姜浸半夏毒性降低了一倍,姜汁煮半夏、姜矾半夏未见明显毒性;生半夏混悬液对大鼠的胃分泌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肠道的运动则显现明显促进作用。
姜矾半夏、姜煮半夏均可减缓胃肠运动,使胃黏膜的损伤减轻,同时又能抑制生半夏加速胃肠运动导致的吐泻。
半夏炮制后对小白鼠急性、亚急性和蓄积性毒性的研究表明,生半夏混悬液毒性明显,而矾制半夏的混悬液未见任何毒性反应。
其实,经过资料查证,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研究证明了各种规格的半夏以生半夏毒性最大,漂半夏、蒸半夏、姜半夏仍有毒性,而白矾制半夏无毒性。
半夏炮制研究进展

半夏炮制研究进展摘要】目的从半夏炮制的工艺、炮制流程对半夏的炮制研究进行综述, 为深入研究半夏的炮制提供线索和依据。
【关键词】半夏炮制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5-0021-01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三叶半夏[Pinelliaternate Thunb(Breit.)]的块茎,我国对于半夏的药用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温味辛,有毒,具有降逆止呕、燥湿化痰、消痞散结之功能味辛,其毒性表现在对人体多种黏膜的刺激性,导致失音、口舌刺痛肿胀、水泻、呕吐等副作用[5],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具有极为重要的药用价值[2-3]。
半夏要求湿润肥沃、土层深厚的沙壤土,酸碱性以中性为宜。
土壤过于粘重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及子半夏的形成。
半夏对水分要求较高,如果土壤过于干旱或空气干燥,都可以影响地上部分生长,甚至造成枯萎。
半夏主要以采用块茎和珠芽繁殖为主,种子亦可繁殖,但种子发芽率不高,生长周期长,故在大规模生产中一般不采用。
半夏在我国的主要产区包长江流域各省以及东北、华北等省区。
除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青海、新疆、西藏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分布,特别以贵州、四川、云南、湖北、甘肃、山东、安徽资源较多。
但其用量大,产量低,故虽在我国虽然产区面积较大仍供不应求。
2005年,贵州省被列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为加快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步伐,将重点发展14种中药材,而半夏的种植及制品开发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6]。
我国对半夏内服入药均有去毒的要求,半夏炮制使用最早见于从汉代始,早在汉代《皇帝内经》虽有“治半夏”之说,但炮制方法记载不祥。
自汉代到清代,随着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半夏的炮制方法也呈多样化发现,在清代《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中收集了167部医书中70多种半夏的炮制方法。
这些方法虽然多样,但总其目的却只有一个:缓其药性,增其疗效,除其毒性。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半夏制品,根据炮制方法不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5年版收载半夏制品分为清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三种[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夏炮制前后的去毒机理研究现状
目的:查阅整理关于半夏毒性成分研究的文献资料,为半夏的毒性成分的确定和研究作进一步探讨,和炮制前后半夏的成分变化做文献综合整理。
摘要:对半夏的毒性成分研究和炮制机理现状作一概述.生半夏的毒性主要表现在对多种黏膜的刺激性,这种刺激性是半夏炮制前后毒性比较的一个指标.而从生半夏中提取分离得到的纯草酸钙针晶具有强烈的刺激性作用,其不溶于水和各种有机溶剂,但能够溶于酸、碱性溶液,炮制辅料白矾和石灰水则分别呈一定的酸、碱性,因此提出从草酸钙针晶被破坏的角度解释半夏炮制解毒的机理,大量文献资料指出,半夏的刺激性毒性与药理毒性可能与草酸钙针晶和黑尿酸有关,但具体毒性成分不明确,对草酸钙针晶和黑尿酸的含量测定方法不明确,本文对已发表的大量文献报告和图书进行了查阅和整理,对半夏的毒性作用变化和成分含量变化进行综述,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总结,为半夏的毒性成分变化的研究和确定做进一步的探讨,便于今后对半夏的研究做借鉴。
关键词:半夏,炮制作用,草酸钙针晶,黑尿酸,毒性作用
一、半夏毒性成分的研究历程
国家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也有专题对半夏进行了研究,但对其炮制减毒的机理研究一直进展不大,其瓶颈问题就是刺激性成分和产生辛辣味的成分没有明确[6
虽然对半夏毒性的认识由来已久,但其对导致毒性的具体成分却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有认为其所含有的药理作用与毒芹碱(coniine)、烟碱(nicotine)相似的生物碱、类似原白头翁素(Dmtoanemonin)的对皮肤及黏膜有刺激性的物质是使生半夏产生刺激性的主要成分㈨,半夏的刺激性作用还被认为与其所含有的刺激性苷及苷元高龙胆酸有密切的关系、[21]认为半夏的毒性成分不溶或难溶于水,多为不能单独被水漂、姜浸等所破坏的甾醇类、辛辣醇和生物碱㈤。
吴皓等[9]用半夏粉末混悬液腹腔注射可使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液中炎症介质PGE,含量增加,组胺含量下降,认为半夏的刺激性作用类似于炎症反应。
目前关于半夏中刺激性成分的观点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
1.1.行家兔眼刺激性的实验研究,确证了生半夏的刺激性来自于半夏中所含有的特殊晶形
的草酸钙针晶㈨。
1.2.在上世纪50年代末,日本学者chizuHasegawa首次报道了半夏中含有
对黏膜有强烈刺激性和辛辣味的成分为2,5一二羟基苯乙酸(尿黑酸,homogentisicaeid)及其葡萄糖苷,并认为苷的刺激性比游离酸强㈨;
1.3.60年代末,Masak0suzuki从半夏中分离得到了约O.ool8%的3,
4一二羟基苯甲醛(原儿茶醛,protocatechualdehyde),并认为其葡萄糖苷是半夏辣味的本质㈣
二、半夏中草酸钙针晶炮制前后的变化及毒性作用
1.1草酸钙针晶的毒理作用
显微观察这些针晶在两端呈现出很尖锐的针尖形状,他们渗入到舌头和咽喉的组织中并引起短暂的组织坏死[31]。
报道还认为摄入天南星科中的某些植物,由于含有草酸钙针晶,都会引起黏膜的强烈刺激,导致舌头、嘴唇和上腭的肿胀㈨。
这些都与半夏的刺激性毒性作用极其相似。
半夏的针晶具有两条纵向的沟槽,刺激性作用的产生与这种外形特殊的针晶有关:某种毒性物质隐藏在针晶的“纵沟”内或者附近区域,晶体刺破黏膜后毒性物质与组织接触,从而引起刺激疼痛感。
在含晶异细胞内新发现的一种不溶性蛋白质可能是半夏的刺激性成分,半夏的三种炮制方法都能够破坏这种蛋白质,因而炮制后刺激性消失。
[2]
1.2草酸钙针晶的炮制前后变化及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也发现,半夏经过炮制后,其钙离子浓度都有所增加[33j,这也可能表明了经过炮制后,生半夏中所含的草酸钙针晶被不同程度破坏,从而使钙离子游离出来,使该元素含量增加从生半夏中提取分离得到的纯草酸钙针晶具有强烈的刺激性作用,其不溶于水和各种有机溶剂,但能够溶于酸、碱性溶液,炮制辅料白矾和石灰水则分别呈一定的酸、碱性,因此提出从草酸钙针晶被破坏的角度解释半夏炮制解毒的机理[1]
三、半夏中黑尿酸的研究进展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