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题2.3耳和听觉

合集下载

七年级科学下册 2.3 耳和听觉练习题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 2.3 耳和听觉练习题 浙教版

第三节耳和听觉[基础知识与基本应用题 ] 巩固理解一、选择题1、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的是()A、耳廓B、鼓膜C、听小骨D、耳道2.下列属于内耳结构的是A.鼓膜 B.鼓室 C.听小骨 D.耳蜗3、放爆竹和礼花时,若你在一旁观看,最好张开嘴或捂住耳朵、闭上嘴。

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A.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C.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D.防止听觉中枢受损伤4、发生晕车、晕船等症状,其原因是()A、由于睡眠不足引起B、小脑调节平衡的能力弱C、躯体感觉中枢受到了过强的刺激D、前庭和半规管受到过强或长时间的刺激5、遇到巨大声响迅速张口的意义是 ( )A.使咽鼓管口闭合,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B.使咽鼓管口张开,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C.使外耳道内气压迅速下降D.使鼓室内气压下降6、人的听觉形成于()A、耳蜗B、听觉感受器C、听神经D、脑部听觉中枢7、先轻敲一下大钟,然后再用力敲一下大钟,两次听到大钟发出的声音()A、音调改变了B、响度改变了C、音色改变了D、声音传播的速度改变了8、男同学一般总是比女同学发出的声音沉闷、浑厚,即音调一般比女同学的低。

其原因是男学声带振动的频率与女同学的相比()A、较低 B、较高 C、一样 D、时高时低9.2007年5月17日,“中华情·和谐海西”大型文艺晚会在闽江公园盛装上演。

观众能区别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A.响度B.音色C音调D.三者皆有10.以下减小噪音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的是()A、建筑工地噪声的工作要限时 B、市区要种草植树C、带上防噪声的耳塞D、市区内禁鸣汽车喇叭二、填空题1、声波先到达外耳,外耳像漏斗一样接受声音,并把声音聚集起来,引向,使其产生振动。

鼓膜振动带动了的振动,随即传到。

耳蜗充满着液体和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便把这种信息沿听神经传到大脑,形成了听觉。

2.声音的高低叫做,它和有关。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同步测试(含答案):2.3耳和听觉(1)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同步测试(含答案):2.3耳和听觉(1)

第3节耳和听觉1.人耳能听到鼓面被敲击后发出的声音,而听不到手臂上下挥动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

A.人手臂上下挥动的频率太低 B.人手臂上下挥动的振幅太小C.人手臂上下挥动不是振动 D.人手臂不是发声的物体2.假设跟你家一墙之隔的邻居经常放音响或引吭高歌,为了减少这些声音对你学习、休息的影响,以下采取的方法没有用的是( )。

A.将门、窗关紧 B.用棉花塞住耳朵C.将门、窗翻开,让空气加快流动 D.将门、窗关上后再把棉毯挂在窗上3.形成听觉的正确路径为( )。

A.声波→耳→听神经→听觉中枢 B.声波→外耳→中耳→内耳C.声波→外耳→中耳→耳蜗 D.声波→鼓膜→听小骨→耳蜗4.患中耳炎很可能导致耳聋,其原因是( )。

A.听觉感受器受损伤 B.听神经受伤C.鼓膜和听小骨受伤 D.大脑皮层听觉中枢损伤5.大剧场的四周墙壁要修得凹凸不平,目的是( )。

A.增强声音的反射 B.减弱声音的反射C.为了装饰剧场,美观漂亮 D.为了增大音量6.声音从水中发出,再经空气传入人耳,在此过程中一定不变的是(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不能判断二、填空题1.乐音的三个根本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声音是发声体而产生的。

钢琴、吉它、笛子等乐器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响度都一样。

也可以从它们的__________分钟。

3.女同学说话的声音“尖细〞,是指女同学声音的__________高,这是因为同学说话的声带振动比拟__________的缘故。

4.减少噪声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散拓展噪声是否可以利用?请查阅相关资料,举例说明。

第3节耳和听觉一、1.A 2.c 3.D 4.B 5.B 6. C二、1.音调、音色响度 2.振动音色3.音调(或频率) 快4.在声源处减弱耷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发散拓展可以除草、发电,制冷、除虫、克敌等,第3节耳和听觉(1)一、选择题1.属于听觉感受器的是 ( )A.耳蜗 B.鼓膜 C.前庭和半规管D.昕小骨2.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在于 ( )A.听小骨 B.听神经 C.耳蜗 D.前庭和半规管3.中耳包括 ( )A.鼓膜、鼓室和三块听小骨 B.耳蜗、前庭和半规管C.耳廓、耳道和鼓膜 D.鼓室、听小骨、耳蜗4.鼻、咽、喉受病菌感染时,病菌可能通过哪个构造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 )A.外耳道 B.鼻泪管 C.咽鼓管 D.半规管5.容易晕车、晕船的是因为什么过敏 ( )A.前庭、耳蜗 B.前庭、半规管C.耳蜗、半规管 D.听小骨、鼓膜6.听觉形成的部位是 ( )A.鼓膜 B.内耳 C.位听神经 D.大脑皮层二、填空题7.耳的主要功能有__________觉和__________觉两个方面。

2.3 耳和听觉 同步练习—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2.3  耳和听觉  同步练习—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节耳和听觉一、单选题(共8题;共16分)1.下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甲乙丙丁A. 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 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C. 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D. 丁实验说明声波不能传递能量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只要物体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B. 声音的音调和振动的频率有关C. 摩擦生电的实质是产生了电荷D. 相互吸引的小球一定是带异种电荷的小球3.蝴蝶在飞行时不停地扇动翅膀,但我们不能听到蝴蝶飞行的声音,这是因为()A. 人耳有故障B. 翅膀振动发出的声波响度不够大C. 翅膀振动不产生声波D. 翅膀振动的频率比较小4.下列对声现象的描述,应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A. “悦耳动听”说明声音的响度较大B. “隔墙有耳”说明墙体可以传播声音C. “闻其声而知其人”说明根据音调可以辨别来人是谁D. “大雪过后,万籁俱寂”说明大雪会使声音完全消失5.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 甲和乙声音的音调相同B. 甲和丙声音的响度相同C. 丙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D. 甲和丁声音的音色相同6.如图所示,在A、B、C、D四个相同的玻璃瓶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则( )A. 敲打D瓶发出的声音传播得最快B. 用嘴依次吹瓶口,A的音调最高C. 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B的音调最高D. 瓶周围有没有空气,瓶发出的声音都能直接传入人耳7.声音在水中传播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声音的音调保持不变B. 声音的响度保持不变C. 声音的传播速度逐渐减小D. 以上说法都不对8.甲在足够长的有水自来水管一端打击一次,乙在另一端用耳朵伏管听,能听到()A. 一声B. 最多2声C. 3声D. 4声二、填空题(共8题;共17分)9.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能够传声;但是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________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________。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第三节耳和听觉同步练习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第三节耳和听觉同步练习

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二章第三节耳和听觉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我们知道蝙蝠蒙住眼睛,在黑夜也能飞行,这个事实能说明A.蝙蝠是用耳朵来辨别方向的B.蝙蝠不是用眼睛来辨别方向C.蝙蝠的眼睛是没有用处的D.蝙蝠的耳朵特别发达2 . 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D.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有关,介质不同,传播速度一般不同3 . 300年前,意大利科学家做了这样的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间中自由飞翔,第一次未对蝙蝠有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间中的铃铛响了。

下列问题不是该实验所要研究的是()A.蝙蝠飞行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B.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C.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D.铃铛是怎样发声的4 . 控制噪声污染应从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人耳三个方面着手,下列事例中属于阻断噪声传播的是()A.中考期间考场周边工地停止施工B.飞机场附近居民采用双层真空窗C.工人工作时戴防噪声耳罩D.汽车驶入市区禁止鸣喇叭5 . 老师给小敏一个纸板做的方盒子,问小敏,里面是什么?小敏拿过盒子轻轻摇晃一下,回答说:里面可能是一个苹果。

从科学探究的角度分析,小敏的回答是()A.提出问题B.猜想假设C.事实证据D.检验评价6 . 若把正在收看的电视机放在真空罩内,我们会发现()A.图像和声音一样正常B.图像和声音同时消失C.可以看见图像但听不见声音D.可以听见声音但看不见图像7 .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能用来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A.手指蘸水摩擦杯口发声,同时增加杯中的水量B.响铃时,不断抽出瓶内的空气C.室内收音机播音时,导致喇叭前方的烛焰摇晃D.敲鼓时,用大小不同的力8 .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音调放低些B.人们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振动频率不同C.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D.“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9 .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波是电磁波,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发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蜡烛“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C.听众在听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时,能分辨处所用乐器,是利用了声音的响度不同D.次声波的频率很高,所以人耳不能直接听到10 . 在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是根据看到的发令枪冒出的烟,而不是根据听到枪声开始计时的,这是由于()A.烟容易看清B.枪声听不清C.烟比枪声先从发令枪中发出D.光速大于声音传播的速度11 . 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m/s,且温度越高传播越快B.超声波、次声波是人耳听不到的声音C.噪声会影响人们的学习生活,街头安装的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弱噪声D.成语“震耳欲聋”从科学角度是指声音音调高12 . 图中所描述的声音,具有的共同点是A.音调相同B.音色相同C.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D.响度相同13 . 人耳能听到鼓面被敲击后发出的声音,而听不到手臂上下挥动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A.人手臂上下挥动的频率太低B.人手臂上下挥动的振幅太小C.人手臂上下挥动不是振动D.人手臂不是发声的物体14 . 如果把笼罩着地球的大气层比作浩瀚的海洋,我们人类就生活在这“大气海洋”的底部,承受着大气对我们的压强——大气压。

七年级科学下册2.3耳和听觉2同步练习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2.3耳和听觉2同步练习新版浙教版

2.3 耳和听觉(2)对应学生用书P55—P561.广场舞是中国大妈非常喜欢的一种健身活动,但同时广场舞的音响却给周边住宅楼内的居民造成了一定影响。

为了使双方的利益都得到尊重,和谐相处,下列方法有效、合理的是(C )A .住宅楼的居民都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B .禁止广场舞活动C .跳舞的大妈都戴一个播放音乐的耳机D .住宅楼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2.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年代的《义勇军进行曲》现在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

在下图的国歌音乐简谱中,有许多不同的数字,那么这些数字代表不同的(A )(第2题)A .音调高低B .响度大小C .音色D .声音长短3.先轻敲一下大钟,然后再用力敲一下大钟。

两次听到大钟发出的声音(B )A .音调不同B .响度不同C .音色不同D .传播的速度不同4.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边缘,一端伸出约为尺长的一半,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并观察它的振动情况,然后减小钢尺伸出长度约为尺长的14,再次试验,得到的结果是(B )(第4题)A.声音变大 B.音调变高C.钢尺振动变慢 D.响度变大5.人耳能听到鼓面被敲击后发出的声音,而听不到手臂上下挥动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A) A.人手臂上下挥动的频率太低B.人手臂上下挥动的振幅太小C.人手臂上下挥动不是振动D.人手臂不是发声的物体6.针对以下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第6题)A.甲图中,演奏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响度B.乙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手机铃声越来越大D.丁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减小噪声污染7.2016年5月21日,长沙“橘洲音乐节”在洋湖湿地公园开幕,“情歌王子”张信哲的倾情演唱,引发现场数千观众大合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歌声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B.现场观众大合唱的声音比张信哲的声音传播速度更快C.歌手通过麦克风来提高声音的音调D.现场观众根据响度来识别不同的伴奏乐器8.向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瓶里水位的高低,这是因为(A)A.随着水位上升,音调逐渐变高B.随着水位上升,音调逐渐变低C.灌水过程中,音调不变,响度越来越大D.灌水过程中,音调不变,响度越来越小9.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A、B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练习_2.3 耳和听觉科学试卷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练习_2.3 耳和听觉科学试卷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练习_2.3 耳和听觉科学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D.“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次声波传播很远2 . 某些人会晕船,其主要原因是A.小脑失去平衡B.耳蜗内的感受器因受到强烈刺激而过敏C.体质衰弱D.半规管和前庭内的感受器因受到强烈刺激而过敏3 . 保护好眼、耳有利于青少年准确地获取信息.下列有关眼或耳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的视觉是在视网膜形成的B.近视眼可配戴凹面镜加以矫正C.人的外耳道上有听觉感受器D.鼻咽部有炎症时可引起中耳炎4 . 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宇航员之间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B.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可防止噪声的产生C.只有主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声纹锁”,其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色D.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5 . 能形成听觉的结构是()A.鼓膜B.耳蜗C.听神经D.大脑6 . 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若从玻璃钟罩内抽气,铃声明显减弱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D.发声的音叉把小球弹出去了7 . 假如你的住宅在马路边,经常有令人心烦的噪声干扰你的学习和休息,下列哪种措施是无效的()A.将门窗关紧B.用一团棉花塞住耳朵C.将马路与住宅间的围墙砌的高些D.将窗子打开,加快空气流通8 . 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B.“闻其声辨其人”,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C.速度超过340m/s的声音称为超声波D.声音只有在空气中才能传播9 . 如图所示,图文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超声波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比光波、无线电波的速度大B.减小声音分散,可增大响度C.声音大小不同是因为音调不同D.空气越稀薄,手机铃声越大10 . 2013年4月20日,我国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

[推荐学习]七年级科学下册2.3耳和听觉1同步练习新版浙教版

[推荐学习]七年级科学下册2.3耳和听觉1同步练习新版浙教版

2.3 耳和听觉(1)对应学生用书P52—P531.当你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大得惊人,但是在你身边的人却感觉不到多大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C)A.自己嚼饼干的位置离耳朵近B.旁边的人离你太远了C.自己听到的嚼饼干的声音是通过头部的骨骼传导过来的D.饼干太干了2.猫自高处跳下时,头后仰;一着地,头便前倾。

猫的这些姿势变化是(C)A.耳蜗受到刺激引起的B.鼓膜受到刺激引起的C.半规管受到刺激引起的D.听小骨受到刺激引起的3.下列关于耳的各个部分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B)A.耳廓的功能是收集空气中的声波B.鼓膜的振动是为了产生声波,使声波撞击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C.听小骨的振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D.声波传入内耳,使耳蜗内的液体也产生振动,听觉感受器把这种信息沿神经传到脑部4.小梅听到打雷,迅速将手机关掉,从雷声进入外耳道到形成听觉的正确顺序是(A)A.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神经中枢B.外耳道→鼓室→鼓膜→耳蜗C.外耳道→中耳→内耳D.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5.某人失聪(没有听觉能力)后,经检查,医生认为耳的结构没有损伤。

那么发病的可能部位是(A)A.听神经和听觉中枢 B.鼓膜C.中耳 D.内耳6.长期使用耳机可能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这些细胞位于(C)A.外耳道 B.鼓膜C.耳蜗 D.咽鼓管7.当遇到巨大声响时,为保护鼓膜,应该(D)A.站着不动其他什么都不干B.迅速闭嘴C.张口,同时双手堵耳D.闭嘴,同时双手堵耳8.如图所示是耳的结构。

下列有关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第8题)A.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对[2]造成损伤B.晕车与[4]对头部位置变化过于敏感有关C.人的听觉感受器和形成听觉的部位都是[6]D.鼻咽部感染,病菌可通过咽鼓管引发中耳炎9.艺术家有时会做出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事。

梵高有一幅画叫做《自己的伤兵》,描绘的是用纱布包裹住耳部伤口的自己。

这幅画是梵高在精神接近崩溃的时候,用剃须刀片割下自己的一只耳朵后画的。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同步测试:2.3 耳和听觉(1)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同步测试:2.3 耳和听觉(1)

2.3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的是()A.耳廓B.鼓膜C.听小骨D.耳道2.具有听觉感受器的结构是()A.耳蜗B.前庭C.半规管D.鼓膜3.听觉形成的过程是()A. 声波→外耳→中耳→耳蜗B. 声波→鼓膜→听小骨→听神经C. 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D. 声波→外耳→中耳→内耳→听神经4.下列关于耳的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耳是形成听觉的器官B.耳是形成位觉的器官C.耳是听觉和位觉的感受器官D.耳是形成听觉和位觉的器官5.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过程中,出现故障不会..使人失去听觉的部位是() A.耳廓B.鼓膜C.听小骨D.听神经6.有人乘车、坐船时会晕车、晕船,与此现象有关的结构是()A. 鼓膜B. 听小骨C. 耳蜗D. 前庭和半规管7.听觉感受器位于()A. 半规管B. 前庭C. 耳蜗D. 咽鼓管8.失聪的原因是()A.大脑的听觉中枢受损B.鼓膜受损C.耳蜗受损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9.某人失聪(没有听觉能力)后,经检查,医生认为耳的结构没有损伤。

那么发病的可能部位是()A.听神经和听觉中枢B.鼓膜C.中耳D.内耳10.如果你用手掌托在耳廓后边,就会感到前方传来的声音变得更大了,这说明耳廓的功能是()A. 收集声波B. 传递声波C. 感受外界刺激D. 感觉位置变化11. 人坐着打瞌睡时,头部突然下垂会立即惊醒。

参与这一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A.耳蜗、前庭B.前庭、半规管C.半规管、耳蜗D.耳蜗、前庭、半规管12. 用尖锐的器物挖耳屎,会戳伤外耳道(A)和鼓膜(B)。

中耳(C)的鼓膜损伤会引起神经性耳聋(D)。

上述选项中错误..的是()13.请根据耳的结构图回答问题:(第13题)(1)外界声波经外耳道引起[ ]____振动,经听小骨传递给[ ]____中的听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通过[ ] 传递到大脑的产生听觉。

(2)[ ]__ __和[ ]____中的位觉感受器可感受__ __位置变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耳和听觉一、单选题1.盲人智能手机,整部手机只有一个按键,使用时,只要按下按键,手机就会发出语音提示:您需要进入电话模式还是短信模式。

若进入电话模式,盲人通过念号码手机就自动拨号完成打电话的全部过程。

下列有关盲人使用手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盲人接受手机语音提示信号的感受器是鼓膜B.耳蜗是中耳的一部分C.失去视觉功能的原因均是因为视神经损伤造成的D.所有感觉是在大脑形成的2.《解放军报》刊发题为《亚丁湾,记者体验护航“十八般兵器”》的报道,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能发出145分贝以上的高频声波,甚至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

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使用“金嗓子”时,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B.声波具有能量C.“145dB”是指产生声音的音调D.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真空带3.声波传入人耳的顺序是 ( )A.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B.外耳道----耳蜗----听小骨-----鼓膜-----听神经C.外耳道----鼓膜---耳蜗-----听小骨----听神经D.外耳道---耳蜗----鼓膜----听小骨-----听神经4.七年级的学生到世界之窗春游,李丽同学在坐过山车时,因为害怕把眼睛闭上了,但仍旧感觉到过山时的翻滚、左右转动以及加速或减速,与此有关的结构是 ( )A.耳蜗和前庭B.前庭和半规管C.半规管和鼓膜D.鼓膜和听小骨5.一个声源在振动,但人耳却听不到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声源的振幅太小B.是声源和人耳间没有介质传播声音C.是声音的频率太低或太高,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6.时值仲夏,常听见“蛙声一片”、“声声蝉鸣”,有时觉得悦耳,有时觉得吵闹,为了减轻蛙声和蝉鸣的影响,我们常常紧闭门窗或者戴上耳塞。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紧闭门窗是通过防止噪声的产生来控制噪声B.戴上耳塞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来控制噪声C.我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D. 蛙声和蝉鸣都是由该动物身体的某部分振动产生的7.耳机现在已经成为广大年轻人离不开的物品。

长期使用耳机会对耳的结构造成伤害,使听力下降。

下列与听觉的形成无关的结构 ( )A.鼓膜B.听小骨C.耳蜗D.半规管8.如图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听小骨上有听觉感受器,可以传递声波B.②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可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C.③是听神经,与口腔相连,使儿童易患中耳炎D.④鼓膜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声波9.某人发生听觉障碍后去检查,结果表明耳的结构并无损伤。

那么,推测发病的部位可能是 ( )A.耳蜗B.中耳C.鼓膜D.听神经或听觉中枢10.下列关于耳的各个部分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耳廓的功能是收集空气中的声波B.鼓膜的振动是为了产生声波,使声波撞击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C.听小骨的振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D.声波传入内耳,使耳蜗内的液体也产生振动,感觉细胞把这种信息沿神经传到脑部11.当你在“打呵欠”时,会听不清或听不到别人对你说的话,其主要原因是“打呵欠”影响了 ( )A.鼓膜的振动B.听小骨的振动C.听觉感受器对刺激的接受D.神经冲动的传导12.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是为了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B.人们小声说话时,声音的音调一定低C.在市区高架桥两侧修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超声“碎石”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13.以下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是 ( )A.大象的“声音”交流B.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C.蝙蝠的“回声”定位D.站在天坛中央说话,感到声音特别洪亮14.下列声音中属于噪声的是 ( )A.交响乐团演奏的锣鼓声B.足球比赛时球迷震耳欲聋的呼喊声C.上课时小林和同桌轻声细语的交谈声D.工人师傅在一台有毛病的柴油机旁仔细听它发出的声音15.下列关于人听到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失聪的人如果只是传导障碍,是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让他感知声音的B.如果只是一只耳朵失聪,人是能够准确的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的C.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听小骨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鼓膜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D.自己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主要是通过空气传导使人感知声音的16.当飞机降落时,空中小姐要求乘客咀嚼口香糖,其目的是 ( )A.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B.保持身体的平衡C.减少噪音D.防止呕吐17.有的人乘车、乘船时会晕车、晕船,你知道这与以下哪个结构有关 ( )A.鼓膜B.耳蜗C.前庭与半规管D.听小骨和鼓室18.当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很大,但是站在你旁边的人却感觉不到那么大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 ( )A.自己嚼饼干的位置离耳朵近B.旁边的人离你太远了C.嚼饼干的声音是通过骨传导的D.饼干太干了19.美国贝尔通讯公司的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信用卡,这种信用卡只能对它们主人的声音作出反应,每次你要刷卡的时候都需要对着信用卡说上两句话,只有声音与事先录制的用户声音相吻合才能够顺利刷卡。

这种信用卡设计的主要依据是 ( )A.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调不同B.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色不同C.不同的人声音的响度不同D.不同的人声音的频率不同20.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寂。

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可能是大雪过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B.可能是大雪过后,大地银装素裹,声音被反射C.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声音有吸收作用D.可能是大雪过后气温较低,声音传播速度变慢二、填空题21.在考场里,开考前监考老师正在强调考试要求。

(1)监考老师的声音是由声带的________产生的。

(2)考试期间,考点周边禁止鸣笛、禁止附近工地开工,这种措施属于在________处减弱噪声。

22.如图是人和一些动物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

他们所发出的声音都是由于发声部位________而产生的。

地震前通常有次声波产生,人、海豚和大象能最先感觉到次声波的是________。

第22题图第24题图23.艺术家有时会做出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事。

梵高有一幅画叫做《自己的伤兵》,描绘的是用纱布包裹住耳部伤口的自己。

这幅画是梵高在精神接近崩溃的时候,用剃须刀片割下自己的一只耳朵后画的。

(1)这里的“耳朵”实际上是指耳的哪一部分结构?________。

(2)没有了这只“耳朵”,他的听力将 ( )A.丧失B.减弱C.不变D.增强24.如图是人耳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人体的听觉感受器位于________(填序号,下同),感冒后病菌可以沿________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2)同学打闹请勿用手掌扇耳光,以防压缩空气冲击________,导致它破裂。

25.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________;响度相同的是________。

第25题图第27题图26.下列各项有关控制噪声的具体措施中,属于控制噪声声源的是________;属于从传播途径上减弱噪声的是________。

①城市禁鸣喇叭;②城市高架路上安装隔音墙③在高噪声车间内安放吸声材料;④将飞机场建在远离居民点的城郊三、实验探究题27.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编号材料长度粗细松紧甲钢丝10cm 0.2mm2紧乙钢丝10cm 0.1mm2紧丙钢丝5cm 0.1mm2紧丁钢丝5cm 0.1mm2松(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________钢丝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弦的松紧程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________有关。

(2)探究发声体振动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________钢丝。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

他们将发声的闹铃置于纸筒A内,将充当反射面的材料置于O处,通过纸筒B倾听反射的铃声强弱。

(1)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________,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声反射面材料大理石玻璃板木板棉布毛巾海绵反射声音的强弱最强强强较强弱几乎听不到(2)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________。

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3)实验结果表明,玻璃板和木板反射声音的强弱无法分辨,有同学认为可能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分辨能力不够造成的;对此,请你提出一个改进的措施或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类比光的反射,你认为利用该装置还能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5)如果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选择表中的________作为反射面效果最好。

第28题图第30题图四、解答题29.现在的居民一般都装有防盗网,网的上方有一个薄铁做挡雨板。

这样在网内的东西才不会被雨淋湿,可是每当在下雨时,雨点打在挡雨板上,发出了很响的嗒嗒声,如果在夜里,这个噪声更是影响人的睡眠,你想个办法减小或消除这个噪声!30.请看下面耳的基本结构图回答:(1)具有收集声波功能的是________。

(2)有些人晕车,与耳的________、________有关。

(3)“为救护车让道”是交通文明的基本准则。

当你听到远处急救车的鸣笛声时,尽管是绿灯也会在等到救护车过后方能择机行走。

在这一过程中,耳朵通过耳廓收集声波,声波进入________之后,请写出之后声波到达大脑形成听觉的过程________(用图中序号和箭头表示)。

(4)感冒以后,病菌可以沿________进入中耳,引起人的中耳炎。

(5)当飞机降落时,乘务员要求旅客咀嚼食物,其目的是________张开,使________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防止胀痛。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D2.C3.A4.B5.D6.D7.D8.B9.D10.B11.A12.C13.C14.C15.A16.A17.C18.C19.B20.C21.(1)振动(2)声源22.振动;大象23.(1)耳廓(2)B24.(1)9;10(2)325.甲乙;甲丙26.①④;②③27.(1)乙;粗细(2)乙丙(3)在弦的长度、粗细相同的情况下,振动的频率高低与松紧程度有关28.(1)不变(或一定)(2)有关;其它条件相同时,海绵吸音效果最好(3)用灵敏仪器替代人耳测量反射声音的强弱(4)最强反射声的方向与入射声的方向是否有关(5)大理石29.可以在两铁皮之间夹层泡沫(合理就行)30.(1)耳廓(2)半规管;前庭(3)[②]外耳道;⑨→⑧→⑤(4)[⑥]咽鼓管(5)咽鼓管;鼓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