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翻译理论看中式菜名的翻译
中国菜名官方翻译原则

中国菜名官方翻译原则:终于知道怎么给老外介绍中国菜了夫妻肺片Couple’s Sliced Beef in Chili Sauce、麻婆豆腐Mapo Tofu、北京炸酱面Noodles with Soy Bean Paste,Beijing Style…中国菜名不仅包含了原材料,还糅合了文化、历史等元素。
掌握菜单翻译原则,看完终于知道怎么给老外介绍中国菜了!中国菜的分类Classifications of Chinese Cuisine一、八大菜系Eight Famous Cuisines鲁菜Lu Cuisine(Shandong Cuisine)川菜Chuan Cuisine(Sichuan Cuisine)粤菜Yue Cuisine(Guangdong Cuisine)闽菜Min Cuisine(Fujian Cuisine)苏菜Su Cuisine(Jiangsu Cuisine)浙菜Zhe Cuisine(Zhejiang Cuisine)湘菜Xiang Cuisine(Hunan Cuisine)徽菜Hui Cuisine(Anhui Cuisine)二、菜品分类Types of Courses凉菜类Cold Dishes热菜类Hot Dishes汤羹粥煲类Soups,Congees and Casseroles主食和小吃Main Food and Snacks西餐Western Cuisine开胃菜(头盘及沙拉类)Appetizers and Salads汤类Soups副菜Entrées主菜Main Courses配菜Side Dishes甜点Desserts饮品Drinks一、酒精类饮品Alcoholic Beverages国酒Chinese Wines洋酒Imported Wines白兰地与威士忌Brandy and Whisky金酒与朗姆酒Gin and Rum伏特加与龙舌兰Vodka and Tequila利口酒和开胃酒Liqueurs and Aperitifs红酒Red Wine二、不含酒精类饮品Non-Alcoholic Beverages三、中国饮品文化Chinese Drinking Culture中国茶文化Chinese Tea Culture中国酒文化Chinese Wine Culture中国菜名的翻译原则以主料为主,配料或配汁为辅的翻译原则1.菜肴的主料和配料主料(名称/形状)+with+配料如:松仁香菇Chinese Mushrooms with Pine Nuts2.菜肴的主料和配汁主料with/in+汤汁(Sauce)如:冰梅凉瓜Bitter Melon in Plum Sauce以烹制方法为主,原料为辅的翻译原则1.菜肴的做法和主料做法(动词过去分词)+主料(名称/形状)如:拌双耳Tossed Black and White Fungus2.菜肴的做法、主料和配料做法(动词过去分词)+主料(名称/形状)+配料如:豌豆辣牛肉Sautéed Spicy Beef and Green Peas3.菜肴的做法、主料和汤汁做法(动词过去分词)+主料(名称/形状)+with/in+汤汁如:川北凉粉Tossed Clear Noodles with Chili Sauce以形状、口感为主,原料为辅的翻译原则1.菜肴形状或口感以及主配料形状/口感+主料如:玉兔馒头Rabbit-Shaped Mantou脆皮鸡Crispy Chicken2.菜肴的做法、形状或口感、做法以及主配料做法(动词过去分词)+形状/口感+主料+配料如:小炒黑山羊Sautéed Sliced Lamb with Pepper and Parsley 以人名、地名为主,原料为辅的翻译原则1.菜肴的创始人(发源地)和主料人名(地名)+主料如:麻婆豆腐Mapo Tofu(Sautéed Tofu in Hot and Spicy Sauce)广东点心Cantonese Dim Sum2.介绍菜肴的创始人(发源地)、主配料及做法做法(动词过去式)+主辅料+人名/地名+Style如:四川辣子鸡Spicy Chicken,Sichuan Style北京炸酱面Noodles with Soy Bean Paste,Beijing Style体现中国餐饮文化,使用汉语拼音命名或音译的翻译原则1.具有中国特色且被外国人接受的传统食品,本着推广汉语及中国餐饮文化的原则,使用汉语拼音。
中式菜肴名称英译的功能观

中式菜肴名称英译的功能观内容摘要:功能派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德国,其奠基理论为翻译的“目的论”。
本文运用翻译“目的论”的原理,从中式菜名翻译的功能和目的性出发,选取我国八大菜系中一些最为普通的菜名及其英译文本作为样本,从功能和文化性两方面的翻译失误加以剖析,论证了译者缺少翻译的目的意识是产生这些失误的根源。
关键词:中式菜名翻译目的论翻译要求翻译失误我国烹饪艺术博大精深、渊源流长。
品尝独具特色的中国美食已成为海外游客在华观光游览的一项重要内容。
菜名作为一种传递信息和传播文化的手段,在饮食文化对外交流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如果名称英译处理不当的话,不仅不能通过“口碑”或文字将中华民族优秀的饮食文化传播出去,也会影响游客的“食欲”,大大降低旅游的实用目的。
而菜名翻译,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等同也确实不易,要实现菜名翻译的实用目的,其功能的分析,翻泽方法等都不可忽视。
为此,本文以翻译“目的论”的原理为指导,从中式菜名翻译的功能和目的性出发,选用我国八大菜系中的最为普通的菜名英译文本,着重剖析一些常见的翻译失误问题以及产生这些失误的根源。
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20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了功能派翻译理论。
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第一准则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的主要理论。
与传统“等值观”不同的是,翻译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完美”,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处理方法。
即译者必须能够针对特定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
翻译目的论的创始人汉斯•威密尔认为单靠语言学是解决不了翻译问题的。
根据行为学的理论,他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
他指出“目的论是翻译行为论的组成部分。
在此理论中,翻译被视为翻译行为中以原文本为基础的一种行为。
……任何形式的翻译,当然也包括翻译本身,可被视为一种行为。
任何行为都有其目的和目标”。
该理论的核心原则是“目的准则”,即“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简而言之,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
口译中中国菜名翻译

But today, more and more British people are visiting China to see for themselves the new dynamism of great cities like Beijing, Shanghai and Guangzhou. We are rediscovering China’s incomparably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s well as its immense economic potential. The Chinese are re-discovering Britain, too. We are delighted to welcome more Chinese visitors to our country each year. Many more Chinese are finding out about Britain through modern media like television and the internet.
即舍去中菜名里的喻意夸张等说法而用平直明白的英语译发财好市blackmosscookedoysters彩凤喜迎春bakedchickenfriedquaileggs蚂蚁上树vermicellispicymincedpork龙虎凤大烩thicksoupsnakecat移药接木法
Lecture 7 Tourism
(3) 此法可分三种情况: a. 原料+with+作料。以原料为中心词,有时捎 带把烹调法也译出,再加上用介词with或in与作 料构成的短语即可。如:
中国菜名翻译规则

菜谱翻译方法中餐菜谱翻译法(Expressing Names of Chinese Dishes)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中餐菜名的翻译对国内的中、高档酒店和海外的中餐店变得日益重要。
菜谱中富含中国历史文化信息的菜名的翻译对传播中国文化起着促进作用,但菜谱中这些菜名的翻译却五花八门,缺少比较统一的规范。
二、东西方餐饮业中饮食文化差异及中餐菜名特点由于东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导致了不同的菜名命名方法,体现了各自不同的需求目的。
在西餐菜单里,只简单列出菜名,再标出所用主、辅料及烹调方法和食用时附带的佐料,给人朴素和实用的感觉。
而在中国,中餐菜肴品种繁多,菜名也极其丰富,菜名的命名方式十分讲究,特点鲜明。
既有用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命名的菜名,菜名常由原料名称,刀法与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器(如辣子炒鸡丁、香爆芹菜鱿鱼丝、干锅鸡等)、菜肴的创始人、发源地或历史典故等构成,反映菜肴内容和特色;又有用浪漫主义的写意笔调进行命名的菜名,采用典故、比喻、夸张、象征等各种方式使得中餐的菜名既美妙动听,又形象逼真,这些菜名追求“形美、音美、意美”,讲求吉利、喜庆,既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又充满着民俗情趣和地方风情。
这些菜肴的特点是选料极其庞杂,利用原料的色、香、味、形的特点,烹调方法的特点及造型上的特点,为迎合食客的心理而起了美丽动听(一般象征吉祥如意)的名字。
这类菜名既不反映原料,也不反映烹调方法,却反映了菜肴的深刻含义,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饮食文化。
三、中餐菜名翻译的原则及针对性问题本文中中餐菜名翻译的原则是指中高档酒店、饭店菜谱中菜名翻译的原则,针对性是指中餐菜名翻译应直接针对中高档酒店、饭店菜谱的功能,帮助功能的实现。
本来,菜名的翻译是可以灵活多变的,比如,在口语交际或文章中要介绍某一道菜,就可以用几句话或借助于上下文来表达。
但菜谱中菜名翻译的要求就不一样了,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和针对性要求。
在这里,原则和针对性是有机统一、相互联系的:一方面,针对性决定着菜名翻译的原则;另一方面,针对性本身就是菜名翻译原则的内容之一。
从翻译的目的论看中式菜肴英译的翻译策略

从翻译的目的论看中式菜肴英译的翻译策略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式菜肴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正逐渐走向世界舞台,其英译问题也随之凸显。
中式菜肴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内涵的传递。
现有的翻译策略往往忽视了菜肴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翻译的目的,导致翻译效果不尽如人意。
有鉴于此,本文将从翻译的目的论视角出发,探讨中式菜肴英译的翻译策略。
本文首先将回顾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理,并分析其在菜肴翻译中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通过对现有中式菜肴英译实例的分析,总结当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一套基于翻译目的论的中式菜肴英译策略,旨在更好地传递中式菜肴的文化内涵,促进中华饮食文化的国际传播。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式菜肴英译的质量,还能为其他文化产品的翻译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中式菜肴的文化特性与翻译难点中式菜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在将其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翻译者面临着多重难点,这些难点不仅涉及语言的转换,更触及到文化的传递和接受。
中西文化在饮食习惯、食材选择、口味偏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中文中的“红烧肉”直接翻译为“redcooked pork”可能无法让英语读者准确理解其烹饪方法和口味特点。
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文文化特色的同时,尽可能地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中式菜肴的食材和制作工艺复杂多样,许多特定的食材和制作手法在英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
如“豆芽”在英语中为“bean sprout”,但“豆苗”则没有直接对应的翻译,需要额外解释。
一些独特的烹饪技巧,如“炒”、“炖”、“蒸”等,虽然在英语中有对应词汇,但所表达的烹饪程度和方式可能与中文原意有所出入。
中式菜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故事。
例如,“宫保鸡丁”不仅仅是一道菜,其背后还有着与清朝官员丁宝桢相关的故事。
在翻译时,如何在不牺牲原有文化内涵的前提下,使外国读者理解并欣赏这些文化元素,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目的论视角下的中文菜名英译

- 226 -校园英语 /目的论视角下的中文菜名英译新疆人民武装学校/刘亚兰【摘要】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任何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
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从中文菜名的语言特征和中西方文化差异角度,通过实例对比分析菜名英译文本。
【关键词】目的论 中文菜名 翻译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情深、源远流长。
在经济日益发展和国际交流不断扩大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来到中国,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
而这其中,菜单是中国文化“外流”的一座桥梁,是餐饮服务人员和顾客的交流工具。
可以说,菜单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对外形象和中国的经济发展。
因此,规范中文菜名的翻译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分析中文菜名的英译,以达到英译菜单为国际友人理解和认同,从而更好的进行文化传播。
一、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弗米尔(Vermeer)1978年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是功能派翻译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其核心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在弗米尔看来,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受众,即译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有着对译文的交际需求。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译文的语言特点,译文受众的文化背景,译文读者的感受等等。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的行为,而这一行为过程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性法则,而最重要的法则就是目的法则,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而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目的法则,即翻译应能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诺德认为,在翻译领域,翻译行为有三个目的,译者的基本目的(如谋生),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发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体现原文语言的结构特点而采用的直译法)。
通常情况下,翻译行文的目的是指交际目的,是源语言和目标语之间的语际交流。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下的中式菜品翻译探讨——以《舌尖上的中国》菜品翻译为例

199Crazy EnglishTeachers 收稿日期:2014-10-8;修改稿:2014-10-13黄小琴(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1. 引言《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纪录片,主要介绍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这部纪录片多层次多角度展示了中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的传统美食文化,引发了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美食追逐的热潮,进而也引起我们的深思:如何将中式菜品准确翻译为英语,克服中西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既能反映中国的文化内涵又能让西方人领会和理解?2. 功能翻译理论在菜品翻译中的运用费米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翻译方法和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
它突破了以往翻译理论中以原文为中心的做法,强调译者的主动作用,让译者从更多方向思索,将原文仅仅当成信息源头,从而使译文真正实现对原文的再创作。
从更深层次看,目的论实现了在语境中的跨文化比较,它讲究在译文中追求与原文含义的“神似”,而非“形似”,经常为达到特定目的,不惜抛弃原文的文体形式及特征,也正因如此,成就了目的论的新颖与脱俗。
而目的论的这一鲜明特征正是我们当前菜品翻译所要具备的。
我们需要实现翻译的划时代突破与革新。
不仅如此,目的论还打破了对等理论在语言层次上的局限,这一点也符合许多菜单翻译的实际情况。
但菜单的翻译又不同于一般文体的翻译,既要简明实用,又要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这一点与目的论把翻译视为在一定文化语境中进行的文化交际的观点不谋而合。
所以菜单翻译如能让西方友人翻阅菜单时深受吸引,则既实现了交际的目的,又将中国美食文化发扬光大,那么翻译的沟通桥梁作用才真正得到充分发挥。
所以,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顺应译文读者的理解力和文化背景,又要考虑将菜名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反映和表达出来;既要了解菜肴的制作方法原理,又要根据文化差异对翻译方法加以调整。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疯狂英语教师版2014年第4期(11月号)3. 中式菜肴翻译策略和基本原则3.1 几种常见烹饪方法翻译(1)炒/炸——fry/stir,如:尖椒茄子丝fried hot green pepper with shredded egg plant,毛蟹炒年糕rice cake stir-fried with crabs,炸乳扇fried dairy fan(2)烧/烤/焖——braise/roast/bake,如:烧茄子braised egg plant with soy sauce,烤羊排baked lamb chop,烤乳猪roast sucking pig,山西焖面Shanxi braised noodles(3)蒸——s t e a m,如:剁椒蒸鱼头steamed fish head with peppers,馒头steam bread(4)炖/煲/焖/煮——stew/boill /raise,如:酸木瓜煮鱼stewed fi sh with pickled papaya,酸菜鱼boiled fi sh with pickled cabbage and chili,大煮干丝braised shredded chicken with ham and dried tofu,老鸭雁来蕈old duck stewed with lactarius deliciosus3.2 菜肴的翻译方法(1)直译:写实派,详细解释食物的制作原材料、方法、配料、产地、调料等。
从功能对等论看中式菜谱的英译_文月娥

第28卷第2期2006年3月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angtan N orm al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28No.2Mar.2006从功能对等论看中式菜谱的英译文月娥(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 要:功能对等论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对等。
用该理论作为菜谱翻译总的指导原则,指出由于中式菜谱本身的特点,其英译只能求得最切近的对等,最后总结出了几种常用的翻译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功能对等论;菜谱;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82(2006)02-0117-02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来华参观、投资的国外朋友越来越多,他们在观光、工作之余,就会去尝尝举世闻名的中国菜。
这使菜谱翻译成了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也引起了翻译界的注意。
菜名虽小,可要翻译得体、得当,也绝非易事。
严复所言的“一名之立,旬月踟蹰”用于形容菜谱翻译,一点也不为过。
一 有关中式菜谱英译的研究笔者最近接手了长沙市一家大酒店的菜谱翻译,秉着“翻译者应要有的高度的责任感”[1],翻阅了大量的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双语版)、《旅游英语大全》,也拜读了一些有关菜谱翻译的文章,如《中餐菜单英译浅谈》[2]、《也谈中菜与主食的英译问题》[3]、《中式菜肴名称的口译》[4]、《谈包子的英译规范》[5]、《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6]等。
这些文章从翻译实践的角度出发,详尽地阐述了菜谱英译的技巧和原则,并提供了大量的译例,给后来的菜谱英译者提供了借鉴和莫大的帮助。
但笔者发现,很少有人从理论的角度对之进行阐述,因此不揣浅陋,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从尤金·奈达(Eug ene A.Nida)的功能对等(亦称动态对等)理论出发,对中式菜谱的英译作一番讨论,以期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人来研究菜谱翻译,规范菜谱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看中式菜名的翻译
摘要本文主要在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视角下提出了菜式
翻译应遵从的基本原则,将直译和意译的翻译策略运用到菜谱翻译中并详细提出了具体的方法,以及这个具体方法对菜名翻译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关键词中式菜名英译功能派翻译理论翻译目的与原则
一、导言
饮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主体文化,构成了主体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菜名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反映着主体文化,对菜名的研究也因而成为研究一种文体文化的重要方面。
2008年背景奥运会后,中国菜越来越为全世界各国人民所了解。
中国的饮食文化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使者。
这种文化交流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翻译问题。
而这些中国菜的英文译名从令人啼笑皆非到规范化、正规化,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
二、目前中餐英译中所存在的问题
根据目前中式菜名英译的现状,我们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望文生义的翻译:四喜丸子—— four happy meat ball 这些都是望文生义的想当然的翻译,过分的按照字面意思来翻译,难免会引起歧义,费解甚至令人可笑的翻译。
(二)恶俗的翻译:
臭豆腐——smelly bean curd
口水鸡——slobbering chicken (流着口水的鸡)
(三)白开水式翻译:只是主配料的简单堆积。
比如广东名菜“佛跳墙”在很多菜馆都被翻译成“abalone shark’s fin and fish maw”, 像“佛跳墙”这类具有深厚民间历史典故的名菜,直接按照材料翻译出来就觉得索然无味了,未免可惜。
三、功能派翻译理论基础
弗米尔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目的论,(scopo-theory), 进一步打破了对等理论的局限,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理论的束缚提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活动的第一准则,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弗米尔认为单靠语言学解决不了问题,根据行为学的理论,他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
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产生语篇。
总之,功能翻译理论提出了译文功能论,指出翻译过程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该是对等理论要求的原文及功能,而应该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交际功能。
四、中式菜名英译的策略
(一)中餐英译文本的两个功能
1.让广大的外国朋友在餐厅或酒店就餐时,能够看懂菜单上的一
道道菜名,了解这些美味佳肴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可以随心所欲享用菜肴。
2.让更多的海外人士在品尝中餐的美味佳肴时增加对中餐的了解,让中餐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二)翻译策略
根据中餐英译文本的两个功能,对于主要目的是方便客人点餐一类的中餐,如果是写实性命名的菜肴,即菜肴是以原料或附带加工形状命名和烹饪手段而命名,这类菜名主要是展现菜肴所用的原料,刀工或烹饪手法,同时也兼容菜肴的口味。
由于中英文中关于描写原料,刀工和烹饪手段的词基本存在对等语,这种情况下采用直译的方法,将菜肴的原料,味道,制作方法等翻译出来即可。
由于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美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韵味,有的菜名还蕴含历史和典故,这些菜肴的命名往往利用写意型命名,往往不出现原料及烹饪方法,初次品尝的食客面对食谱往往感到莫名其妙。
这种情况下,一般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 虽然这些写意的菜肴被意译后往往会失去他们原名的象征,吉祥和文化意译,但是这样翻译后的菜单简洁明了,体现了菜单传递信息的文本功能,方便外国食客快速点菜用餐。
1.方便客人点餐
即了解菜的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食品,翻译时应该注重菜的原料,味道,烹制方法等等。
直译(写实性命名的菜肴,主料加配料加调料)
烤乳猪 roast suckling pig
黄焖大虾 braised prawns in rice wine
脆皮鸡 crispy chicken
意译(对于写意性命名的菜肴,用避虚就实的方法,翻译出实质)
霸王别姬 broiled chicken cutlets with turtle
蚂蚁上树 sautéed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sauce 糖醋里脊 fried sweet and sour tenderloin
2.文化翻译
此外,如果菜名翻译还要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和促进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的重任,那么翻译所采用的策略就必须与此目的相适应。
尤其是写意型命名的菜肴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属于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尽量传达文化信息,多采用直译+释义法和音译加注的方法。
直译加释义
在中式菜肴中,有些菜含有历史典故,是由某人创始或与某人有关,因而以其姓名命名,如东坡肉,宋嫂鱼羹等。
有一部分则与某个历史事件或传说有关而直接以该事件或传说命名,如佛跳墙,叫花鸡等。
这类菜名一般比较复杂,我们再翻译的时候应当灵活处理,在最大程度上保留这些深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典故,此类菜名的英译
一般采用直译+释义法翻译,即先直接按中文菜名翻译出其含义,然后补充说明其内在含义。
佛跳墙 fotiaoqiang —— steamed abalone with shark’s fin and fish maw in broth (lured by its delicious aroma even the buddha jumped over the wall to eat this dishes)
音译或音译加注释
对中国特有的食品的翻译,多采用音译,或者音译加注释的方法。
如豆腐,粽子,饺子,馄饨等等。
jiaozi— won ton
粽子翻译为zongzi —— glutinous rice dumplings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 .
五、总结
文章主要简介了论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
本文对德国功能派理论作了介绍,提出了这一理论可以作为中式菜名的英译一个范式。
就菜名翻译而言,菜名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而更多的是文化内涵的传递。
文中笔者分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菜名命名的原则以及目前菜名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因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笔者提出了菜谱翻译中应遵循的一些原则,将直译和意译的翻译策略运用到菜谱翻译中并详细提出了具体的方法,以及这个具体方法对菜名翻译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monday jerem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79.
[2]白薇.中文菜单英译之我见[j].外语研究考试周
刊,2007(10):30-31.
[3]陈德彰.中国人最易犯的英汉翻译错误[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4]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汤立尹.中餐菜单英译的“信、达、雅”[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5):121-122.
[6]王逢鑫.汉英饮食文化词典[m].北京:外文出版社.
[7]翁凤祥.实用翻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249.
[8]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于科先.浅析《北京市餐饮业菜单英文译法》中的翻译失真现象[j].中国青年科技,2008(8):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