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故事

合集下载

苏轼有趣小故事

苏轼有趣小故事

苏轼有趣小故事相传在宋代,有一位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名叫苏轼。

他的一生涵盖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下面我们将分享其中一些。

故事一:醉酒作文苏轼是个酒量不错的人,他尤其喜欢在酒后挥毫写字。

据说有一次,苏轼在醉酒后,把一篇文章写在了墙上。

第二天酒醒后,他看到墙上的字迹,非常满意。

于是,他将墙壁砌砖取下,将这篇醉酒作文保存了下来。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苏轼对自己文学才华的自信,他相信自己的作品就算是在醉酒状态下也能写出不俗的水平。

故事二:马上功名苏轼一生中经历过许多的官场波折,被贬到了荆州。

而在那个时代,官员的地位和金钱是息息相关的。

苏轼有一次为了博得上级的认可,以马上官员的功名为赌注,与一位同僚比试骑马射箭。

苏轼临危不乱,竟然一箭命中了目标,赢得了比赛。

这个故事反映了苏轼在官场中的机智和胆识,也彰显了他对声望的追求和渴望。

故事三:奇异的隐士苏轼崇尚自由和追求真理,曾经有一段时间他过着隐居的生活。

在这段时间里,他和一位名叫黄庭坚的诗人成为了好友。

他们经常一起吟咏诗篇,交流学术。

有一天,两人共同决定躲在一个大箱子里,出洞察世事的变化。

他们躲了很久,等他们再次探出头来时,发现已经过了七天,外面的一切都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苏轼和黄庭坚对于自由的向往,也显示了他们对于世事的洞察力和思考力。

故事四:诗酒趣事苏轼是个幽默风趣的人,他经常利用诗词和酒来娱乐自己和他人。

有一次,苏轼在赴宴之前,事先将纸鸢打捆送给宴会的主人,然后写了一首诗作为贺礼。

等到苏轼参加宴会时,主人看到了捆放纸鸢的地方,深受感动,过来向苏轼表示感谢。

然而,苏轼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第二份礼物,却是一只真正的小鹰,笑着说道:“听过‘纸上得来终觉浅’吧。

”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纷纷称赞苏轼的诗词才华和幽默感。

这些有趣的小故事仅仅展示了苏轼丰富多彩的人生和他在文学领域中的卓越才能。

他的作品至今仍被广为传颂,他的故事也以独特的方式延续至今。

虽然时光已逝,但苏轼留下的趣事和佳作仍然为我们所喜爱。

关于苏轼的小故事

关于苏轼的小故事

关于苏轼的小故事关于苏轼的小故事关于苏轼的小故事有哪些呢?从关于苏轼的小故事中,反映诗人怎样的品质呢?也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关于苏轼的小故事,获得人生的一些新的启发。

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关于苏轼的小故事,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苏轼的小故事1联气小妹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

“双月”合为“朋”字。

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

“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

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

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皛饭与毳饭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

黄庭坚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

”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

一日接到黄庭坚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jiǎo)饭。

苏轼欣然应约,并对夫人道:“黄庭坚乃当世学士,读书甚多,他这皛饭定是稀珍之物。

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黄庭坚戏弄了。

又过了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

黄庭坚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

苏轼陪着黄庭坚从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

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没,音mǎo,“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

” 黄庭坚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死了好到了晚年,苏轼临死时,问环伺在床边的几个儿子问道:“你们说,死了好不好?!”小儿子神秘的抢答道:“一定很好。

”苏轼奇道:“你怎么那么肯定的知道好呢?!”小儿子道:“您想啊,若是不好,那些死去的人还不都回来吧。

千百年下来没一个人回来,可见死了一定很好!”比方说他为了帮助他的小妹和秦观的婚事他的妹妹为难秦观说只有他对的上她的诗句才可以进洞房,诗句是“双手推开窗前月”当时苏见秦观对不上来,然后就给了他一个提示,、把一块石头投进了水中,结果秦观茅塞顿开,对了句“投石击破水中天”这样才成就了他们的好事...等等苏轼的故事有很多很多的.....苏黄米蔡,苏轼的书画在当时是很多人都想求得的珍品。

苏轼的小故事

苏轼的小故事

苏轼的奇闻异事1、年少轻狂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副:“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委婉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2、苏轼“欺”师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

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当时的判官梅圣俞,对苏轼的文章十分赞赏,但是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跟尧有关系吗梅圣俞不明白这点,反复读过后,便去问苏轼,苏轼说答案在《三国志·孔融传》中,可是梅圣俞将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后,依旧没有发现出处,便又去问苏轼。

苏轼只好老老实实答是自己的杜撰,梅圣俞更不解,苏轼便说《三国志·孔融传》中言道孔融跟曹操说商纣王将妲己赏了周公,曹操问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应该有。

苏轼便据此杜撰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使梅圣俞更加赞赏苏轼。

3、东坡肉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着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着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

而这“”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4、苏轼退房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

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

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

苏轼的传说故事

苏轼的传说故事

苏轼的传说故事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那你知道苏轼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苏轼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苏轼的传说故事篇【1】有一次,苏东坡和朋友一同进京赶考。

因为路上遇到一些事情,所以当他们赶到考场时,考试已经开始好一会儿了。

守卫的士兵拒绝让苏东坡进入考场,他们只好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

这时,主考官走了过来,叫住了他们,说:“我出个对联,你们如果答上了,就可以进考场,否则就请回吧。

”主考官出的上联是: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学子,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苏东坡想了一下,立刻对出了下联: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日一定要中。

主考官一听,连称对得好,就放苏东坡他们进去考试了苏轼的传说故事篇【2】苏东坡在凤翔做官时,有一年冬天到山上去赏雪。

在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银色世界里,苏东坡清心涤虑,吟诗作赋,好不快活。

突然,他看到一棵高大的桧树下,有一块约两尺见方的地上,竟然没有一点雪迹,他觉得非常奇怪。

不久以后,他又经过这里,看见那块没有雪的地方竟隆起两寸多高。

苏东坡是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就去问普门寺的长老和尚。

和尚告诉他,这种现象表明那块地是仙人藏宝的地方,只能显示给有缘的人。

别人没发现,你发现了,说明上天有意把宝赐给你,快去挖吧。

苏东坡听了非常兴奋,马上跑回家去拿家什,准备去挖宝。

王弗见他慌慌张张的样子,问明了原因,正色对他说:“你还记得先夫人不许发藏的教诲吗?”东坡一听,羞得满脸通红。

原来,苏东坡小时候,住在眉山城西一个叫纱縠行的地方。

有一年,仆人在花园里发现一块用石板盖着的地洞。

大家都认为下面藏着金银财宝,纷纷提议把宝挖出来。

东坡的母亲程夫人知道了,赶来拦住众人,说:“非份之财,谁也不能妄取,这是做人的品德!”让仆人取土来,把洞填了,用夯夯实,还在上面垒了一座假山,下令今后任何人都不准去挖。

苏轼有趣小故事

苏轼有趣小故事

苏轼有趣小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界,苏轼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作品充满了智慧和幽默感,而他的生平也充满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苏轼的有趣小故事。

一、苏轼的“怪石”传说有一天,苏轼在游玩时,发现了一块形状奇特的石头。

他觉得这块石头非常有趣,于是决定将它带回家中。

他小心翼翼地将石头包裹好,然后让仆人将其运回家。

回到家中,苏轼将石头摆放在书房里,每天都会仔细观察它。

他常常与这块“怪石”对话,仿佛它是一个陪伴自己的朋友。

有一天,苏轼突发奇想,将自己的诗句刻在了石头上。

从此以后,这块石头成了苏轼的“灵感石”,他在写作时常常盯着它,如沐春风,思绪万千。

二、苏轼的名字苏轼是苏洵的次子,出生于北宋时期。

他在北宋的科举考试中屡屡失利,但最终成功考取进士,并且成为了一位有影响力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然而,关于苏轼名字的故事却是颇为有趣的。

苏轼原名为苏东坡,坡字与他的性格和作品风格非常契合。

但是,当时朝廷却认为坡字有些不吉利,希望苏轼能够改名。

苏轼很为难,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名字已经和自己紧密相连了。

最终,他决定留下“苏”字,但将“东坡”去掉,改名为“轼”。

轼字意为车辕上的横木,意味着承担重任、引领大家。

这个名字不仅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也成为了苏轼后来的代表标志。

三、苏轼的“败鳞图”苏轼对艺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出色的画家。

据传,苏轼一次在画一尾鱼时,因为画得不满意,便将其撕毁。

但苏轼的朋友们却认为他的画很有特色,都很喜欢他的作品。

于是,其中一个朋友建议苏轼将撕毁的画收集起来,并把它命名为“败鳞图”。

苏轼觉得这个命名非常合适,于是收集了他撕毁的多幅作品,改名为“败鳞图”,并将其珍藏起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失败的作品,也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苏轼的“败鳞图”也成为了他创作中的特色之一。

四、苏轼与黄州“蜜梨”苏轼曾任黄州(今湖北黄冈)知州期间,他发现黄州盛产美味的梨子。

关于苏轼的三个典故

关于苏轼的三个典故

关于苏轼的三个典故
1. “东篱乐府”故事:苏轼在南唐时期曾在东篱诗社活跃,出版了一本名为《东篱乐府》的歌谣集。

这本乐府集的唱段中,有一首名为《水调歌头》的歌曲,这是苏轼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歌曲是以苏轼离别老家、远赴外地任官时的心情为主旨,描绘了对故乡的留恋,及对前途的憧憬和自嘲,表达了苏轼复杂的心理和对人生的感悟。

2. “黄州寒食”故事:苏轼曾被贬到湖北黄州,当地人民非常尊敬他,把他视为神仙。

当地传统习俗是在寒食节时前往山上祭祖,而苏轼却是带着家人去河边品茗赏景。

这个故事表现了苏轼的独立态度和不拘一格的个性。

3. “竹枝词”故事:据传说,苏轼在婚礼上演唱了由他所作的《江城子》。

而当时的观众都非常欣赏,把这种新的文艺形式称作“竹枝词”。

这个故事反映了苏轼对文学传统的挑战和创新精神。

苏轼的故事有哪些

苏轼的故事有哪些

苏轼的故事有哪些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豪,在文学和艺术上具有杰出的成就,还是一个颇有政绩的官员。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苏轼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轼的故事史书记载,苏轼在徐州做官的时候遇到了洪水,洪水决堤了,要淹没曹村,由于洪水难以泄出,水汇集到了城下,城墙马上就要被冲垮了,于是富民们都想要逃出城去躲避水灾,苏轼下令说,富民们如果逃走了,就会动摇民心,那么我还领带谁来抗击洪水呢?只要有我在,我就不会让洪水冲垮家园。

于是让士兵将想要逃走的富民们赶回去,苏轼穿着粗布鞋拄着木棍亲自来到了武卫营,将卒长找来,号召卒长带领士卒去抗击洪水,卒长看到苏轼还在坚守岗位,非常的感动,于是带领着士卒们穿着短衣,光着脚,拿着箕畚铁锹出城抗击洪水,筑成了一道长堤,长堤筑城后,洪水就不能进入城内了,这样民心才得以安定,然而雨还在日夜不停的下,为了守住城池,苏轼吃住在城上,即使是路过家门也不回家,并且让各级官吏也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最终保住了城池,百姓也得以安定。

后来苏轼还将那里的情况向上级汇报,并且申请增调明年的夫役,在老城增建木岸,防止洪水再来。

朝廷听从了苏轼的建议,并且表彰了苏轼,到现在徐州的人民还在怀念苏轼。

苏轼做官的故事众所周知,苏轼是我国宋朝的著名文学大家。

深得皇帝赏识。

1057年,宋神宗时,苏轼做官,深得赏识,曾在徐州,湖州等多地任职。

后来却因为乌台诗案被贬。

到了宋哲宗时期,苏轼曾任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颍州等地。

晚年时期再次被贬,宋徽宗时才被特赦北还。

在苏轼做官期间,发生了许多趣事。

传闻说苏轼虽然为官多年,但是并没有像其他官员的豪宅,在京城更没有自己的宅子。

在开封做官期间,儿子大婚,无奈自己这个做父亲的却没法为儿子购置一套新房。

波折之下,苏轼借了好友的一套房子这才把儿子的大事给办了。

虽然只是为官期间的一件小趣事,但是类似的事情可不少,由此可见,苏轼的这些官做的是有多清廉。

其实,纵观史书,苏轼一再被委以重任,一再被贬,无非就是因为朝廷有所顾忌,还有党派之争的种种因素。

苏轼的读书故事

苏轼的读书故事

苏轼的读书故事
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读书故事许多人都耳熟能详。

以下是苏轼的读书故事:
1.少时独醉读书
苏轼自幼聪明,好读书,常独自在山水之间,静心读书,不饮不食,直到天黑方归。

有一次,苏轼望着星空,心中感慨:“人生苦短,何必忙忙,不如静静地读书,享受读书的乐趣。

”从此,他就更加勤奋地读书,并发扬光大了“少年读书,长剑走天涯”的文化传统。

2.夜读书捉虫
苏轼晚年因犯错被贬为岭南,贬谪之地蚊虫等害虫猖獗,夜晚寝食难安。

苏轼便在夜间用烛光读书,顺便捉虫。

他说:“夜读书有余舒,捉蚊独立寒.”这个故事让人看到苏轼并没有因贬谪而沮丧,而是通过读书与捉虫,宣泄了自己的情感。

3.把戏理论的由来
苏轼任过太学博士,他小时候就非常喜爱戏曲,学了许多戏曲音韵,懂得戏曲表演技巧。

根据“字画必须在独处时取得心满意足的效果”的观念,苏轼开始在家中摆弄布幕、搭建舞台,然后唱台词,在自己房间里表演京剧、昆曲等戏曲作品,做一些小把戏,从中发掘、思考和消化表演和作品的技巧和艺术骨干,这就是把戏理论的由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故事
1、针锋相对
苏轼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

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

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

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2、旁敲侧击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

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

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

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

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

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3、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

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
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
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4、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5、学无止境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

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

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6、寺态炎凉
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

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

”又对小和尚喊:“茶。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

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
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

苏东坡胸有成竹,含笑挥毫,顷刻书就: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7、一盏明灯
一天,苏东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见小路上有个用三块石头垒起的“磊桥”。

苏东坡用脚踢了一下石桥,同声吟出一句上联:
踢破磊桥三块石
他回头看看秦少游,要他对出下联。

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没对出下联,回到家里闷闷不乐。

苏小妹看丈夫一脸不悦之色,只道是出了什么事,一问才知是为了一句对联。

她二话没说,就在一张纸上写了个“出”字,同时用剪刀剪成两段。

秦少游顿时大悟,道出下联:
剪断出字两重山
注:上篇标题“寺态炎凉”,冷笑一声自以为不坏。

这一篇的标题“一盏明灯”,是指秦少游不点不明,不过点了以后还是很明白的。

一笑。

8、敷衍豪门
据说,苏小妹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选婿。

当时消息一传出,呈文求婚者不计其数。

其中有一豪门公子叫方若虚,他对小妹倾慕已久,闻讯后连忙应选。

他呈上得意诗文若干篇,谁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笔在上面批了一联: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看到小妹的对联,可急坏了。

方府豪门是得罪不起的,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联语后面各添一个字,把对联改成: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

方若虚读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见苏小妹以表衷肠。

苏东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开大了不好收场,急忙托故阻止,说:“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扬,脸长,额突,不信我给你念首诗便知: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方若虚怎知是苏东坡在骗自己,还真以为苏小妹很丑,于是怏怏地走了。

9、苏门书香
一日,苏洵来到后花园内,只见山石间流过一泓淙淙碧水,微风中送来阵阵花香。

红日西下,绿树掩映,一弯新月挂在半天之上。

这位老先生顿时诗兴大发,忙唤来苏轼和小妹,三人拂石而坐,苏洵说道:“如此佳境,不可无诗。

如今老夫拈出‘冷’、‘香’二字,我们各自吟出两句诗来,且要将此二字依次作为上下句的末字,吾儿以为如何?”
兄妹一起应道:“父亲说得好。


苏洵见儿女一起应允,十分高兴,首先吟出两句诗来:
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间过来香。

苏轼一向以诗词著称,听了父亲的诗句,以为过平过俗,不以为佳。

谁知正当他沉吟之际,调皮的小妹却开口道:“兄长平日作诗,思路何等敏捷,想当初嘲弄小妹额角长得高,那‘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的诗句,得来何等迅速,今日缘何思路闭塞?”
苏东坡一听,知道小妹又在调皮了,只是微微一笑,便吟出两句诗来:
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这苏小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精妙,听了父兄的诗句,两相比较,觉得还是哥哥的略高一筹。

心中寻思道:“长兄的诗句好则好,但嫌欠雅。

”小妹略加沉思,恰好远处传来杜鹃的啼鸣,她闻声生情,也信口因此两句诗来:
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小妹诗句刚吟出,父兄不禁齐声赞好。

10、绝妙好骂
苏东坡被贬岭南为官,一日无事游山,只见一个小和尚跪在庙门口眼泪汪汪,十分奇怪,忙问小和尚因何如此?小和尚哭诉道,因为他在点灯时不小心将灯盏碰翻在地,打碎了。

老和尚不但打了他,还罚跪庙门口三日。

苏东坡一听很气愤,便走入庙内去见方丈。

庙中的方丈一听说是当朝才子苏学士来访,喜出望外。

苏东坡一进庙门,那老和尚就百般奉承,死乞白赖地央求苏东坡留个手迹。

苏东坡对这个方丈十分憎恶,但为了使庙门口那个小和尚不再受苦,他答应了老和尚的请求,说:“写字可以,但必须请庙门口那个跪着的小和尚前来为我磨墨展纸。


老和尚一听,立刻满脸堆笑,连声答应说:“阿弥陀佛,老纳遵从吩咐。


小和尚磨好墨,展开纸,苏东坡奋笔疾书,一幅对联一挥而就:
一夕化身人归去,八千凡夫一点无
时隔不久,佛印云游来到此山,见了对联捧腹大笑,问老和尚:“这幅对联原是两个字谜,你没猜出来吗?”老和尚连忙追问是什么意思,佛印要过纸笔,挥毫写了两个字,拂袖而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