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苏轼的故事
苏轼的故事有哪些

苏轼的故事有哪些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医学家。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之一,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苏欧”,与黄庭坚、文同并称“苏黄文”、“东坡黄文”。
苏轼的故事数不胜数,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苏轼的故事。
苏轼一生风流倜傥,豪气干云。
他在文学、书法、政治等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苏轼的诗文代表作有《赤壁赋》、《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其中《赤壁赋》被誉为“千古第一赋”,成为后世文学的经典之作。
苏轼的书法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被誉为“苏文公”、“东坡体”,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
苏轼在政治上也有着卓越的才能,曾历任汝州、颍州、襄州、成都等地的知州,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
他主张“放下屠刀,立地书生”,提倡宽容、仁爱的治国理念,对当时的政治风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一生坎坷,多次遭遇官场挫折和流放之苦。
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谪黄州,后又因牵涉连坐被贬谪儋州。
但即便身处逆境,苏轼仍然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来形容自己的遭遇。
苏轼饱学深思,对文学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主张文学要与时代相结合,反映社会现实。
他还提出“以诗为骨,以词为肉,以赋为皮,以文为血”的文学观,强调文学作品要有骨气、有血肉、有皮毛,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苏轼的一生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和深刻的思想精华,他的故事也成为后人传颂不衰的经典。
他的一生经历,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佳话,更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瑰宝,对后世的影响至今仍在持续。
总之,苏轼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也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
苏轼的故事,不仅是对他本人的赞颂,更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
他的一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苏轼有趣小故事

苏轼有趣小故事相传在宋代,有一位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名叫苏轼。
他的一生涵盖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下面我们将分享其中一些。
故事一:醉酒作文苏轼是个酒量不错的人,他尤其喜欢在酒后挥毫写字。
据说有一次,苏轼在醉酒后,把一篇文章写在了墙上。
第二天酒醒后,他看到墙上的字迹,非常满意。
于是,他将墙壁砌砖取下,将这篇醉酒作文保存了下来。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苏轼对自己文学才华的自信,他相信自己的作品就算是在醉酒状态下也能写出不俗的水平。
故事二:马上功名苏轼一生中经历过许多的官场波折,被贬到了荆州。
而在那个时代,官员的地位和金钱是息息相关的。
苏轼有一次为了博得上级的认可,以马上官员的功名为赌注,与一位同僚比试骑马射箭。
苏轼临危不乱,竟然一箭命中了目标,赢得了比赛。
这个故事反映了苏轼在官场中的机智和胆识,也彰显了他对声望的追求和渴望。
故事三:奇异的隐士苏轼崇尚自由和追求真理,曾经有一段时间他过着隐居的生活。
在这段时间里,他和一位名叫黄庭坚的诗人成为了好友。
他们经常一起吟咏诗篇,交流学术。
有一天,两人共同决定躲在一个大箱子里,出洞察世事的变化。
他们躲了很久,等他们再次探出头来时,发现已经过了七天,外面的一切都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苏轼和黄庭坚对于自由的向往,也显示了他们对于世事的洞察力和思考力。
故事四:诗酒趣事苏轼是个幽默风趣的人,他经常利用诗词和酒来娱乐自己和他人。
有一次,苏轼在赴宴之前,事先将纸鸢打捆送给宴会的主人,然后写了一首诗作为贺礼。
等到苏轼参加宴会时,主人看到了捆放纸鸢的地方,深受感动,过来向苏轼表示感谢。
然而,苏轼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第二份礼物,却是一只真正的小鹰,笑着说道:“听过‘纸上得来终觉浅’吧。
”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纷纷称赞苏轼的诗词才华和幽默感。
这些有趣的小故事仅仅展示了苏轼丰富多彩的人生和他在文学领域中的卓越才能。
他的作品至今仍被广为传颂,他的故事也以独特的方式延续至今。
虽然时光已逝,但苏轼留下的趣事和佳作仍然为我们所喜爱。
苏轼小故事

苏轼⼩故事苏轼⼩故事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常态性现象。
是⽂学体裁的⼀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苏轼⼩故事,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轼⼩故事篇1 敷衍豪门 据说,苏⼩妹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选婿。
当时消息⼀传出,呈⽂求婚者不计其数。
其中有⼀豪门公⼦叫⽅若虚,他对⼩妹倾慕已久,闻讯后连忙应选。
他呈上得意诗⽂若⼲篇,谁知⼩妹⼀看,淡如⽩⽔,便提笔在上⾯批了⼀联: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
苏东坡看到⼩妹的对联,可急坏了。
⽅府豪门是得罪不起的,为了避免是⾮,便悄悄在⼩妹的联语后⾯各添⼀个字,把对联改成: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穷。
⽅若虚读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见苏⼩妹以表衷肠。
苏东坡知道⼩妹根本看不上他,⽣怕玩笑开⼤了不好收场,急忙托故阻⽌,说:“我妹妹⽂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扬,脸长,额突,不信我给你念⾸诗便知:去年⼀滴相思泪,⾄今流不到腮边。
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若虚怎知是苏东坡在骗⾃⼰,还真以为苏⼩妹很丑,于是怏怏地⾛了。
苏门书⾹ ⼀⽇,苏洵来到后花园内,只见⼭⽯间流过⼀泓淙淙碧⽔,微风中送来阵阵花⾹。
红⽇西下,绿树掩映,⼀弯新⽉挂在半天之上。
这位⽼先⽣顿时诗兴⼤发,忙唤来苏轼和⼩妹,三⼈拂⽯⽽坐,苏洵说道:“如此佳境,不可⽆诗。
如今⽼夫拈出‘冷’、‘⾹’⼆字,我们各⾃吟出两句诗来,且要将此⼆字依次作为上下句的末字,吾⼉以为如何?”兄妹⼀起应道:“⽗亲说得好。
” 苏洵见⼉⼥⼀起应允,⼗分⾼兴,⾸先吟出两句诗来: ⽔向⽯边流出冷,风从花间过来⾹。
苏轼⼀向以诗词著称,听了⽗亲的诗句,以为过平过俗,不以为佳。
谁知正当他沉吟之际,调⽪的⼩妹却开⼝道:“兄长平⽇作诗,思路何等敏捷,想当初嘲弄⼩妹额⾓长得⾼,那‘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的诗句,得来何等迅速,今⽇缘何思路闭塞?” 苏东坡⼀听,知道⼩妹⼜在调⽪了,只是微微⼀笑,便吟出两句诗来: 拂⽯坐来⾐带冷,踏花归去马蹄⾹。
苏轼的传说故事

苏轼的传说故事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那你知道苏轼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苏轼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苏轼的传说故事篇【1】有一次,苏东坡和朋友一同进京赶考。
因为路上遇到一些事情,所以当他们赶到考场时,考试已经开始好一会儿了。
守卫的士兵拒绝让苏东坡进入考场,他们只好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
这时,主考官走了过来,叫住了他们,说:“我出个对联,你们如果答上了,就可以进考场,否则就请回吧。
”主考官出的上联是: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学子,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苏东坡想了一下,立刻对出了下联: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日一定要中。
主考官一听,连称对得好,就放苏东坡他们进去考试了苏轼的传说故事篇【2】苏东坡在凤翔做官时,有一年冬天到山上去赏雪。
在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银色世界里,苏东坡清心涤虑,吟诗作赋,好不快活。
突然,他看到一棵高大的桧树下,有一块约两尺见方的地上,竟然没有一点雪迹,他觉得非常奇怪。
不久以后,他又经过这里,看见那块没有雪的地方竟隆起两寸多高。
苏东坡是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就去问普门寺的长老和尚。
和尚告诉他,这种现象表明那块地是仙人藏宝的地方,只能显示给有缘的人。
别人没发现,你发现了,说明上天有意把宝赐给你,快去挖吧。
苏东坡听了非常兴奋,马上跑回家去拿家什,准备去挖宝。
王弗见他慌慌张张的样子,问明了原因,正色对他说:“你还记得先夫人不许发藏的教诲吗?”东坡一听,羞得满脸通红。
原来,苏东坡小时候,住在眉山城西一个叫纱縠行的地方。
有一年,仆人在花园里发现一块用石板盖着的地洞。
大家都认为下面藏着金银财宝,纷纷提议把宝挖出来。
东坡的母亲程夫人知道了,赶来拦住众人,说:“非份之财,谁也不能妄取,这是做人的品德!”让仆人取土来,把洞填了,用夯夯实,还在上面垒了一座假山,下令今后任何人都不准去挖。
苏东坡小故事

苏东坡小故事
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医学家。
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也有许多传奇故事。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苏东坡的一些小故事吧。
苏东坡小时候非常调皮,有一次,他和几个同学一起去游泳,结果他们游得太远,回不了岸。
这时,苏东坡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让其他同学把衣服扔到水里,自己则用衣服当帆,顺风而行,终于脱险了。
苏东坡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有一天,他和朋友们一起去游玩,结果迷路了。
苏东坡看到前面有一位老者在田间劳作,就上前问路。
老者说,“你们往前走,一直走,就能到目的地了。
”苏东坡听了,觉得老者的话不可信,就问其他人,结果大家都说一样的话。
苏东坡心想,“这么多人说的,肯定没错。
”于是,他们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苏东坡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有一天,他在家里写字,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就对家人说,“我有一个问题,你们能不能帮我解答一下?”家人们都说,“什么问题,我们一定尽力帮你解
答。
”苏东坡说,“我想知道,为什么鸡蛋是圆的,而不是方的或
者其他形状的?”家人们听了都笑了起来,说,“这个问题太难了,我们也不知道。
”苏东坡听了也笑了起来,说,“我也不知道,就
是随便问问而已。
”。
苏东坡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还展现了他的幽默风趣。
让我
们一起来欣赏苏东坡这位文学家的风采吧!。
苏轼的小故事简短

《苏轼的小故事》《东坡肉的由来》苏轼呀,是个很有趣的人。
有一次,他在杭州当官。
那里的老百姓都很喜欢他。
杭州经常发大水,苏轼就带着大家治理水患。
老百姓可感激他啦。
过年的时候,大家都想送点东西给他。
可苏轼啥也不要。
后来,有人送来猪肉。
苏轼就把猪肉切成小块,用自己的方法烧得红红的、香香的。
然后分给大家吃。
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是不是很有意思?《苏轼和佛印的友谊》苏轼有个好朋友叫佛印。
他们经常一起聊天,一起玩耍。
有一天,他们一起坐船出去玩。
苏轼看着佛印,想逗逗他。
就说:“我看你像一堆牛粪。
”佛印笑了笑,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轼觉得自己占了上风,回家跟妹妹说。
妹妹说:“佛印心里有佛,看谁都像佛。
你心里有牛粪,看谁都像牛粪。
”苏轼这才知道自己错啦。
《苏轼的乐观》苏轼的人生不是一直顺顺利利的。
有时候会遇到不好的事情。
可他总是很乐观。
有一次,他被贬到了一个很穷的地方。
住的房子又破又小。
但他不难过,还写了诗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他觉得只要心情好,啥困难都不怕。
《苏轼的小故事》《苏轼练字》苏轼小时候呀,字写得不太好。
他可着急啦,就想好好练字。
每天早早起来,拿着笔不停地写。
写累了就休息一会儿,接着再写。
有时候手都磨出茧子了,可他也不放弃。
慢慢地,他的字越写越好,大家都夸他呢。
《苏轼画竹》苏轼还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竹子。
他经常去竹林里观察竹子。
看竹子的形状,看竹子的颜色。
有一次,他画竹子,不打草稿,直接就画。
别人问他为啥,他说:“我心里有竹子呀。
”他画的竹子可好看啦,就像真的一样。
《苏轼的美食爱好》苏轼可喜欢吃美食啦。
除了东坡肉,他还喜欢吃荔枝。
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意思是每天能吃好多荔枝,在岭南待着也愿意。
他还自己研究怎么做好吃的,真是个美食家。
《苏轼的小故事》《苏轼和朋友游湖》有一天,苏轼和朋友们一起去游湖。
湖水清清的,能看到鱼儿在游。
风儿轻轻吹着,可舒服啦。
他们一边划船,一边聊天。
苏东坡的故事

苏东坡的故事【转】苏东坡居士故事趣闻【一】苏东坡在江北瓜州任职时,与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主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
一日,东坡自觉修持有得,便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禅师看过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僮带回去。
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的批示,只见上面写着“放屁”二字,不禁无名火起,立即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着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何必骂人呢,”禅师若无其事地说:“我骂你什么啊,”苏东坡于是将诗上批的“放屁”二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呵呵大笑道:“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苏东坡听罢,惭愧不已。
在古代的俚语中,“鸟”字有个意思不雅,东坡拿它跟佛印开玩笑。
他说,古人常将僧与鸟在诗中相对,比如,“时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还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我佩服古人以“僧”对“鸟”的聪明。
没想到佛印却从容答道,这就是我们何以“僧”的身份与汝相对而坐的理由了。
还有一次,苏东坡与禅师坐而论道,东坡突起玩心,对禅师说:“大师,你知道此刻你在我眼中像什么吗,”禅师说不知。
东坡说:“在我眼中,你就是一堆牛粪。
”谁知大师并未大怒,反而莞尔一笑:“恰恰相反,在我眼中,你是一朵鲜花。
”东坡乐不可支,回家把这事得意地跟小妹谈起。
苏小妹说:“哥哥啊,你以为你占了便宜么,”东坡不解:“不是吗,我骂他是牛粪,他不好意思生气,“不对啊哥哥。
佛家有云,心中有即眼中有,只得赞美我是鲜花了。
”小妹说: 你看他是牛粪,是因为你心有牛粪,他看你是鲜花,则是因为他心如鲜花啊。
”苏东坡满面通红。
众所周知,苏东坡乃北宋文豪,诗词大家,他才华横溢,英气逼人,在文学史上可算是一位独挡一面、玉树临风的佼佼者。
但就是这样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也不免会有满脸羞惭的时候。
关于苏轼的小故事

精心整理关于苏轼的小故事关于苏轼的小故事,既而曰“试之”。
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考官梅圣对苏轼的文章惊为天人,但对上文拿捏不准。
在苏轼拜见他时,梅问及尧和皋陶对话的出处。
苏轼笑答:“想当然耳。
”实际上,上面典故出自《礼记》,发生在周公身上,苏轼考试时候记到尧上了,但居然蒙过了老师梅圣,可见功力非凡。
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着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
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3、苏轼退房4、吟诗赴宴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秦叔骨,出人头地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
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
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
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
”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
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
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
”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故事苏轼的故事(一):苏轼的故事:苏东坡向王安石认错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学士,人们都称他为苏学士。
苏东坡才华横溢,文章写得好,诗词也作得好。
但知识再丰富的人也不可能会知天下事,因此他有时候也不免要出点差错。
有一天,苏东坡拜见当朝宰相王安石。
相府仆人把他领进王安石的书房,说是宰相大人外出办事,立刻回来,请苏学士用茶稍候。
等了一会,主人还不回来,苏东坡便信步走到书桌旁,见桌上摊着一首咏菊诗。
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心里不由暗暗好笑起来:“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从来就敢于顶风傲霜,最能耐寒耐冻,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大错特错了?想到那里,苏东坡诗兴大发,不能克制,就提笔蘸墨,信手续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东坡搁下毛笔,又待了一会,见主人还不回来,便起身告辞了。
再说王安石回家后,到书房见了苏东坡的那两句话,只是摇了摇头,并不与苏东坡计较。
之后苏东坡降到黄州去当团练副使。
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
到了九九重阳天气,连连刮了几日大风。
一天,风停歇后,苏东坡邀请了几个好友到郊外赏菊。
只见菊园中落英缤纷,满地铺金,一派西风萧瑟的景象。
这时,苏东坡猛然想起了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情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
他恍然悔悟到自己过去闹了笑话,连忙提笔给王安石写信认错。
苏轼的故事(二):苏家诗会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
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少游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
”小妹也去摘花,少游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
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
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好走啊。
”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此虽为传说,可信度不可考,但也能从中窥出苏轼之才。
苏轼的故事(三):苏轼的故事: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自幼聪明过人的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常常出口成章,发言为诗。
许多年长的人都来苏家向小苏轼请教学问,渐渐苏轼的名声就传出去了。
听多了众人的夸奖,再加上自家书房中已经找不到没读过的书了,苏轼渐渐骄傲起来,他觉得自己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大赋、唐代诗歌都很精通,能够说到了“学富五车”的程度了。
在这种自满的情绪的支配下,他得意洋洋地在自己书房挂了一幅自己写的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就在小苏轼自满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本书上门求教。
他对小苏轼说:“我问了好多文人,但他们都不认识这本书上的字。
听说你博学多识,大家都把你叫神童,你肯定认识,因此我走了好多路专门来找你,期望能得到你的帮忙。
”苏轼一听很自信地接过老人手里的书,心想:“不就是字吗?我肯定行!”但他翻开书看了一会儿就呆了,这本书不但没看过,就连名字都没听过,而且书中有很多字他根本就不认识。
这一刻,他明白了人外有人的话的意思了。
对着老人满含期望的眼睛,他只好惭愧地摇了摇头。
透过这件事,苏轼觉醒了,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以前那么骄傲实在不就应。
他又想起自己作的那令人脸红的对联,于是苏轼连忙回到书房,准备扯下来。
但就在动手的一瞬间,他忽然停住了,只见他略一思索,拿来笔墨,在上下联的前面各加两字,然后端详一番,满意地摊开书本又发愤用功去了。
这一切都被站在窗外的母亲看得很清楚。
于是她来到书房,只见对联变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母亲微笑着点点头。
苏轼从小就是这样,在学问上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有不适宜的地方必须会提出来,即使对方是老师,也会直言不讳。
正是从小养成的这种认真对待学问的好习惯,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也让他受用终生。
苏轼的故事(四):添字作诗相传北宋著名诗人苏轼、黄庭坚和苏轼的妹妹苏小妹在一齐评文论诗。
苏小妹说:“有这么两句:“轻风细柳,淡月梅花”,如果当中各嵌一字,该填什么字才恰当呢?苏轼经过一番思索,提出了加“摇”、“映”两字,于是这两句便成了“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黄庭坚改用“舞”和“隐”两字,改成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他俩的填字都遭否定,就一再请苏小妹自己填字。
苏小妹说,前加“扶”,后增“失”,就成了“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淡雅而不俗。
苏、黄二人听了,不觉抚掌叫好。
苏轼的故事(五):苏轼的故事:苏东坡与枳椇子的故事古往今来,英雄豪士多善饮酒,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在政治上屡经坎坷,却能始终不改其乐,除了修养与文学造诣以外,据说也得益于“薄薄酒”。
苏东坡的薄薄酒就是“微醺”,即有必须的酒意,但决不是烂醉如泥,故有陶然之乐,而无昏狂之弊。
这样饮酒是能够收到“行气血、舒经脉”效果的。
苏东坡饮酒虽然很少沉醉,但他却掌握了极好的醒酒药,准备随时帮忙朋友。
《苏东坡集》中记载了一则故事,说明他醒酒药的来历:苏东坡的同乡揭颖臣得了一种饮食倍增、小便频数的病,许多医生都说是“消渴”(糖尿病),多年不能治愈,自认为没有期望了。
苏东坡说一个名叫张肱的医生替他治疗,张肱认为揭患的不是消渴,而是慢性酒精中毒。
酒性本热,因此欢喜饮水,饮水多,症状似消渴而不是消渴。
于是用醒酒药治疗,多年不愈的疾病竟就此痊愈了。
从此,张肱的醒酒药,也就成了苏东坡的醒酒药。
苏东坡的醒酒药是什么呢?就是中药枳椇子。
苏轼的故事(六):口大无比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资料务必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
其余五人轰声叫好。
“我先来。
”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
“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苏轼的故事(七):东坡鱼苏轼不仅仅是文学大家,在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
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厨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
知道又是来蹭饭揩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
黄庭坚进门就道:“这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样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右禾。
”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
”黄庭坚之后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方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方?!”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苏轼的故事(八):错提中峡水苏轼被贬黄州已成定局,就要上路了。
尽管政见不合,但是荆公王安石还是设宴送别。
席间,王安石求苏轼帮忙办一件事,他说,由于我小时候读书下功夫,累坏了双眼,从小就得了一种眼病。
前几天太医给了我一个药方,需要取三峡之中峡之水——瞿塘峡的水来服药。
这次你去黄州赴任,来回必得出入三峡,麻烦你回到时取一坛瞿塘峡的水给我带回来。
苏轼觉得这是小事一桩,爽快地答应了。
苏轼来到黄州后,那天马太守来看望他,二人在菊园凉亭营救赏花,苏轼亲眼见到菊花落英,想起错改王安石的菊花诗,心中不快。
第二天,苏轼去答拜马太守,说了自己的心事,向马太守提起去年读菊花诗得罪他的老师王安石之事。
马太守听罢说道:“那你去给老太师赔不是呀!”苏轼为难地说:“我是想去,但没有去京的差事呀!总不能无缘无故地去吧?”马太守笑道:“我那里正好有重阳节的贺表要送京城,你就去一趟吧。
”并请苏轼代写贺表。
东坡大喜过望,谢过后,又想起荆公要他取长江中峡巫峡水治眼病一事,心想:“此事必须要办好,将功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