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
课程与教学论

1632年,捷克夸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行为目标之父)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二、与课程相关的概念1.教学内容: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
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
教学内容还存在形态的划分问题2.教学进程: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问题。
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3.学科:指教学科目。
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4.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
科目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
5.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
6.经验: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
7.活动: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8.计划或方案: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
课程与计划有密切相关。
三、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课程类型)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四、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社会、儿童、知识)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规律)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五、课程目标的取向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反映学科的价值,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看成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术系统性是课程的基本形式。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论发展的历史

教学论发展史一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
它既是描述性的理论,也是一种处方性和规范性的理论。
二理论形成教学理论的形成:教学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从教学经验总结,到教学思想成熟再到教学理论的形成。
这一进程是人们对教学实践活动认识不断深化、不断丰富和不断系统的过程,其中系统化是教学理论形成的标志。
三发展脉络1、古代的教学思想《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是思孟学派的孟轲的学生乐正克索著,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因此有人认为它是"教育学的锥形",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虽然篇幅不长但涉及到一系列的课程与教学问题。
比如,在教学目的上,《学记》明确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提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古日:…教学相长也‟”;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施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强调预防.及时.循序.观摩.其中提到的“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对启发性教学原则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2、独立形态教学理论的产生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W.Ratke ,1571---1635 ),他在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学校改革的《奏书》中,自称“教学论者”,称自己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他认为,教育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要保障每一个人享有这一权利,使一切国民共享统一的语言,统一的学问,统一的文化。
拉特克的教学论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
但是教学论成为教育学的一个独立研究领域是公认的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三、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
赫尔巴特,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 1、观念心理学
他认为,心理学是围绕着“观念”、“统觉”、“观念团”、 “思想之环”几个概念展开 的。 “观念”是他心理学最基本的概念。是指事物呈现于感官, 在意识中留下的感觉印象,因 而“观念”又可称为“表象”。 “统觉”是指新观念为已经存在于意识中旧观念所同化或吸收的过程。 “观念团”是指观 念一般都不是单个地保存在下意识领域, 而总是作为一个集团——“观念团”的形式而存在。 “思想之环”是指观念团随着统觉作用而不断扩大、不断完善, 最后形成“思想之环”。
二、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 卢梭与裴斯洛齐的贡献
(一)卢梭的教学论 卢梭是启蒙时期法国著名思想家、社会哲学家、教育理论家。他的旷世 教育名著《爱弥儿》 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 最系统的教育论著,影响深远。 1、自然教育论 1)他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 变坏了。人性本 善,人之所以堕落是由于社会的污染。他主张自然教育:使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与压抑 下解放出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 ,遵循人的自然倾向,使儿童自由成长。 2、发现教学论 1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他提倡的发现感和探究欲望是基于人天然的兴 趣、天然的好奇心 的。天然的需要是好奇心的“第一本原”。 2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贯穿卢梭教学论的一个中心思想 是:问题不在于告 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C、活动原理:强调活动的首要性:凡是应当做的都必须从实践去学习。 D、直观原理:他视直观原理为教师教学的“金科玉律”。 认为教学不应从事物的语言说明开始,而应从事物的观察开始。
他第一次确立起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大教学论》也因而成为 现代教学研究的奠 基之作。他在360年以前就对教学规律有了如此深 刻的认识,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
课程与教学论(李森版)3

1. 自然科学课程备受重视,突破古典主义格局,内容得到充实 夸美纽斯,开设读、写、算外,增加几何测量、自然常识、地理、历史、唱歌
手工技艺。赫尔巴特提出经验的(自然科学、物理、化学、地理)、思辩的(数学 逻辑、方法)、审美的(文学、图画、唱歌)、同情的(外国语、本国语)、社会 的(历史、政治、法律)、宗教的(宗教)。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的命题,认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学办了“芝加哥实验学校”引发风起云涌的教育实验,帕克赫斯特的 道尔顿制、华虚朋的文纳特卡计划等。
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将教室布置成学生的工作室、试验室,由学生和教师 签订契约,重视单独指导。
伊利诺斯州文纳特卡镇,一部分学科课程学生自学,另一部分团体活动通过协
课程与教学论
教师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史
梳理与论述我国古代和西方古代的课程与教学演变,以及近代与现 代在课程与教学方面的发展与变革。
第一节 古代的课程与教学 一、中国古代的课程与教学
阶级 儒学 科举 1. 未形成系统、独立的课程与教学研究体系,但实践却早已有之p30
夏(公元前2070-1600年)、商(公元前1046)、周(公元前256年)已经规范 的学校。开展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分科的、成体系的课程,主要开 展政治事务、伦理道德、体育军事教学。
斯巴达为使公民英勇善战,开设跳跃、跑步、铁饼、投枪、角力等军事课程。 2. 中世纪的课程和教学 古板的宗教经文诵读
文艺复兴时期 推崇古希腊、罗马的德性与政治,重建文化教育生活,仍然以培养完美人的课 程设置。
•5
测验: 七艺 六艺
第二节 近代的课程与教学
一、中国近代的课程与教学 广泛接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 标志性,1922年壬戌学制(rén xū六三三学制),逐步建立起具有现代意义学制
0467课程与教学论_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Content
01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几个重要人物 几个重要事件
02 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几个重要人物 20世纪教学研究发展线索
03 课程与教学的含义
课程的含义 教学的含义
04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的分离 课程与教学的统一(2次)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1. 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1918年·美国·博比特·《课程》 早期发展 三本书 博比特《课程》、《怎样编制课程》 查特斯《课程编制》 科学化课程理论诞生背景 社会背景:“社会效率运动”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科学管理的原理》·泰罗主义
拉特克对教学论的贡献:(1)关于教学方法技术要尊重学科知识的性质,要从课程中引出 的教学论观点是有独创性的,有生命力的。(2)他的"自然教学法"直接影响了夸美纽斯并 对整个近代教学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1.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的贡献 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夸美纽斯 1632年·《大教学论》·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的确立 夸美纽斯的教学理论(原理) (1)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教学要遵守自然的秩序,这意味着教学是一种合规
":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 最先致力于理解课程的是"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他们对课程研究的共同兴趣 是:批判传统课程理论(博比特,查特斯到"泰勒原理"),对课程领域进行"概念重 建"。这些课程学者被称为"概念重建主义者"。 但是,存在缺陷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5.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解放理性课程理论(处于萌芽中),解放兴趣”的追 求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理论倾向 (1)以现象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着眼于个体自我意识的提升与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论发展的历史

课程论发展的历史专业:学科教学(物理)姓名:蔡娣一、课程理论的萌芽我国古代在没有出现"课程"这一专门名词前,古籍中便有了关于课程实践方面的记载。
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例如孔子、墨子、和荀子等,都对课程问题作了一定的探讨,他们发现要根据不同的年龄、学业水平安排不同的课程内容,以取得更好的效果[1]。
我国学校课程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
最早见于《礼记.内则》:“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外出就傅,居宿于外,学书计”;“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
《礼记.王制》记载:“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春秋时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在他的私人授学过程中有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思想:在教育内容方面他提倡“四教”即:文、行、忠、信。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雍也》)。
为了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君子”,他主要通过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教材对学生施教。
他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即通过不同的教育途径来协助教育目的的实现。
孟子对教育同样有其精辟的论述,他认为,教学应遵循一定的规范,要采用“启发诱导”、“盈科而进”等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要主动自觉、持之以恒,在学习内容上要“博学返约”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孔子、孟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中国早期教育思想的成果,包含了及其丰富的课程理论思想,他们已经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以及季节、时间等因素对学习的不同影响,他们根据不同教育阶段,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时间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
但是,这一时期“课程”这一专门名词没有出现。
至唐宋时期,随着学校制度的完善,课程获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除了继续使用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的儒家经典课程外,产生了较系统化的专业课程,如,律学、书学、算学、医学等专门学科,并且达到了较高的水平[2]。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史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史教学论部分
课程开发的发展历史
1.黄甫全编:.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吴杰编著.教学论—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吉林教育出版社,1985
3.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陈侠.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李子建,黄显华.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M】.香港:香港中文大
学出版社1996
6.[美]艾伦.C.奥恩斯坦.柯森译.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江苏教育出版
社2002
7.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8.叶澜.教育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9.高文.教育模式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0.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1.黄甫全.略论教师的课程研制角色.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第一期
12.邹有华.教学认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3.王汉澜.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1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15.吴也显.教学论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16.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7.白月娇.课程变革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8.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9.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0.张楚廷.教学论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汇总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汇总1、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一)教学论①《礼记.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②昆体良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③古希腊苏格拉底:产婆术④夸美纽斯:泛智教育,班级授课制,普及教育,《大教学论》1632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⑤卢梭:《爱弥儿》⑥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要素主义思想家)⑦洛克:白板说《教育漫话》⑧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代表人,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普通教育学》1806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⑨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民主主义与教育》(二)课程论①博比特:《课程》(1918)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②泰勒:总结“八年研究”结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在课程论学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2、课程的内涵广义:指课程计划中规定的所有教学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具体的教学科目,如语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是curriculum,在拉丁语中是指竞赛或跑道(来源于跑或运行)3、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概念分析①教学内容“教什么”②教学进程“怎么教”③学科(第一学术上的分类: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第二教学科目)④科目(狭义的学科就是科目)⑤知识(课程的主体,知识是课程的本质,课程是知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人们一般把知识和“技能”“态度和价值”等并列⑥经验(活动带来的是普通的经验,学科带来的是系统的经验)⑦活动:活动可以是课程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学校所有活动都是课程(在一定安排,计划,系统性,在安排中有目的的体现)⑧计划或方案(所有课程都有计划,反之则不一定)4、古代学校的课程特点①古代学校课程在纵向上没有严格年级差异与衔接,在横向上也较少学科间的协调和组织。
②课程内容以人文熏陶和道德教化为主,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尚未受到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一、 教学论发展的历史通过查阅资料和我的理解,我将教学论的发展分为 “教学论的萌芽期”、“教学论的形成期”、“教学论的发展期”、“教学论的繁荣期”四个时期,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各个时期教学论的发展状况。
(一) 教学论的萌芽期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自从产生教育活动以来,就开始形成了各种教学思想。
①孔子主张以培养“修己安人”的“君子”、“成人”为目的,明确提出教学任务在于养成“君子”、“成人”的理想人格和各种才能;②孔子提出了“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典籍)和“六艺”③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启发教学、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等。
◆孔子的这些思想对后来我国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些思想(如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等)在今天还在沿用①《学记》出自《礼记》,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著作,虽然篇幅不长,但涉及到一系列的课程与教学问题。
②在教学目的上,《学记》明确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提出“教学相长”;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预防、及时、循序、观摩。
①苏格拉底提出“知识产婆术”,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的渊源。
他主张,在教学中,教师就像产婆帮助产妇生产婴儿一样,重在引导和旁敲侧击,帮助学生获得问题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
②昆体良在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雄辩术原理》,系统地总结了培养演说家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提出通过实践、演练、观察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教学论的形成期教学论的形成期德国教育家拉特克是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他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学校改革的奏书《教学论或教授术》,提出研究如何教的问题——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这一方法上的问题。
① 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②卢梭所倡导的尊重儿童自然天性和主体地位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尊重儿童的需要、能力和兴趣,遵循儿童内在的自然发展,使教学理论研究向心理学化发展迈进了一大步,并成为后来“儿童中心论”和“发现法”的渊源。
②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强调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他强调教育者首先必须具有一颗慈爱之心,以慈爱赢得学生们的爱和信赖。
(1)自我活动原使儿童凭借天生(2)直观无非是靠自我活动去自我发展智即必须从直观出发去形成概念,掌握他的直观原则强调通过主体的能动的思考获得①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问世,标志“科学教育学”的诞生。
《普通教育学》一书原名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这本书力图以心理学的观点来阐述教育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教学的理论问题。
赫尔巴特指出,心理学是教育者首先要掌握的学科。
②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思想的基本框架是:首先,认定德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其次,强调德性主要是通过知识教学形成的。
第三,基于观念心理学,系统地研究了知识教学的过程。
他提出了教学阶段的理论:“明了、联想、系统与方法”,又以教学阶段理论为基础形成了教学的基本程序:感知新教材、新旧知识联系、知识的系统化、知识的应用;③后经他的学生(Ziller)进一步补充,发展为著名的“五段教学法”,即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
这种教学法曾经统治欧美课堂教学达半个世纪之久,其影响涉及中国和日本。
①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讨论了教学过程问题,以及教养和教学的内容、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知识的检查和评定等问题。
他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提出了五条指导教学工作的原则,即直观性、自觉性与积极性、巩固性、系统性与连贯性、通俗性与可接受性。
以及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
②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1927-1987)是 "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内涵是指,从现有的学校条件和师生的实际可能性出发,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衡量教学所能获得的最佳效果。
此外巴班斯基还分析了教学最优化,提出了一些既能提高教育效率、又能防止过度消耗教师的时间与精力的方法。
③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运用了他的导师、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学说,提出了五条教学原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①其代表著作《大教学论》(1632年完成)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它全面论述了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旧教育的弊病、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学制、教学法、体育、德育、宗教教育、学校管理等 。
本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
教学目标:预期行为结果(斯金纳的行为实验分析;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教学过程:相倚组织,行为强化教学原则:程序教学,小步骤,呈现明显的反应,及时反馈,自定学习步调 主要教学方法: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别学习法、视听教学 代表人物:布鲁纳、奥苏伯尔、皮亚杰、加涅教学目标:智力发展教学过程:动机-结构-序列-强化教学内容:学科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的表征方式、经济性、效力;理解-迁移-记忆-高级知识 教学方法:发现法;强调学习过程,直觉思维,内在动机,信息提取;代表人物:罗杰斯、马斯诺教学目标: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教学过程:非指导教学内容:有意义的学习,个人参与,自我发起,学习是渗透性的,自我评价; 师生关系:真诚,接受,理解;加涅的认知性设计教学论结合了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心理学理论(70年代):●教学设计必须为个体而设计●设计应该包括短期和长期阶段●设计应该实质性地影响个体的发展●设计必须建立在人是如何学习的基础之上◆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被广泛采用。
学习不只是个人行为。
每个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互相启发,可以超越自己的认识水平,达到更高的水平。
◆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
向客观主义更为对立的方向发展。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建构主义强调社会性,情景性和主动性。
结语:以上就是我总结的简要的教学论的发展历程,以及整个发展历程中的涉及的主要教学论观点。
二、课程论发展的历史在教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上,课程论原本是包含在教学论之中,作为教学论中的一个部分而存在。
到了20世纪初期,“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课程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课程论也便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1]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 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 [美]R·M·加涅著.皮连生,王映学,郑葳等译.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 俎媛媛.论杜威的课程观及其现代意义[D].万方数据库: 2005,(9) .[5] 迟艳杰.教学论研究的历史演进[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5,(3).[6] 靳玉乐,等.中国新时期教学论的进展[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9-30.[7] 王嘉毅,李秉德. 论教学论[M]. 教育研究,1996,(4).[8] 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9] 丁邦英.中外科学教育比较[f].中国教育学报,2000,(2).[10] 靳玉乐,田继万. 教学改革论[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00.[11] 郭德红.对教学论研究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12] 裴娣娜.从传统走向现代[J].教育研究,1996,(3).[13]梁明伟,温勇.教育回归生活与课程改革[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3).[14]钟启泉,黄志成主编.美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5]单丁.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16] 方志.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9.(5):26—28[17]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8]王策三.“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与学习凯洛夫教育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8(7):3-21.[19]傅小悌.教学流派理论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1998,(04).[20]赖志奎.当代国外教学流派评价[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21]陈晓端,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综述[J].教育研究,1997,(10).[22]张广君,教学论研究与发展的困境、盲点和误区[J].教育研究,19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