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一、教学论发展的历史通过查阅资料和我的理解,我将教学论的发展分为“教学论的萌芽期”、“教学论的形成期”、“教学论的发展期”、“教学论的繁荣期”四个时期,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各个时期教学论的发展!状况。
(一) 教学论的萌芽期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自从产生教育活动以来,就开始形成了各种教学思想。
孔子主张以培养“修己安人”的“君子”、“成,人”为目的,明确提出教学任务在于养成“君子”、“成人”的理想人格和各种才能;孔子提出了“六经”(即《诗》、《书》、《礼》孔子的教育思想《乐》、《易》、《春秋》六种典籍)和“六艺”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启发教学、。
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等。
孔子的这些思想对后来我国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些思想(如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等)在今天还在沿用《学记》出自《礼记》,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著作,虽然篇幅不长,但涉及到一系列的课程与教《学记》(2000多年前) 学问题。
在教学目的上,《学记》明确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提出“教学相长”;…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预防、及时、循序、观摩。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产婆术”,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的渊源。
他主张,在教学中,教师就像产婆帮助产妇生产婴儿一样,重在引导和旁敲侧击,帮助学生获得问题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
~苏格拉底、昆体良昆体良在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雄辩术原理》,系统地总结了培养演说家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提出通过实践、演练、观察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教学论的形成期教学论的形成期德国教育家拉特克是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他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学校改革的奏书《教学论或教授术》,提出研究如何教的问题——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拉特克(德国,1612) 》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这一方法上的问题。
夸麦纽斯(J. A. Comenius, 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的创立者。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

学生个性和倡导教学民主。
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教学评价更加科学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
(三)当代教学观的变革趋势
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第二章
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狭 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中学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大纲
课程:广义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教育教学 因素的总和;狭义指课业及其进程,即学校开设的教学科
目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
(三)课程与相关概念
1.课程与教学内容 2.课程与教学进程 3.课程与学科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
(二)西方课程的发展历程
1.古代课程 西方古代的主导课程 :“七艺” “骑士七技”课程 2.近代课程 将自然科学和数学引进学校课程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
3.现代课程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
(三)现代课程的主要特征
1.课程内容:自然科学进入了现代课程体系 2.进程安排:纵向上增加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性,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课程及其发展
第二节
教学及其发展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课程及其发展
1.课程的概念 2.课程的历史发展 3.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课程与教学概论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概论1、课程观念的变化:(1)、强调课程是学习者实际经验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课程观念呈现从学科中心到以人为本的转向。
(2)、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创新的过程。
(3)、强调师生的经验、环境、教材等因素整合的广阔的课程资源新视野(4)、从只关注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与隐性课程并重。
2、课程论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及著作):1902年,杜威《儿童与课程》(最早);1918,博比特《课程论》;中国:1989,陈侠《课程论》;1989,钟启泉《现代课程论》3、教学观念的变化:(1)、教学是一种交往活动。
教学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2)、教学是一种意义建构。
教学其实是要构筑一种促进学习者主动进行知识与意义建构的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习者,让他们自己尝试去理解事物,去探索和建构知识。
(3)、教学是师生主动开发资源,不断创生课程的过程。
(4)、“教”服务于“学”,,服务于学生主动地探索性的学习。
4、教学论的产生与发展: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学记》;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的拉特克;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一书问世标志着教学论的诞生。
5、课程与教学的关系:(1)、“小课程观与小教学观”:课程与教学分离。
课程和教学相互独立,互不交叉。
二者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其间有着明确的界限和分工。
(2)、“大教学观”:教学包含课程。
可称为教学内容所取代,可成熟与教学论研究的范畴。
(3)、“大课程观”:课程包含教学。
课程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课程系统由前期研究、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组成其中的可课程实施即教学,教学是课程系统中的一个环节(4)、“整合观”:课程与教学论。
该观念发端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课程与教学是一个有机的共生的整体,即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与课程作为教学事件合二为一,二者是同一事件的两个角度,两个方面。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理论基础1、课程与教学的教育学基础:(1)、教育本质论(2)、教育功能论(3)、教育目的论(4)、师生关系论2、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以心理学作为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基础,最早源溯于亚里士多德;但真正将其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是赫尔巴特。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第二章 教学论的历史发展幻灯片

第一节 古代教学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战国后期出现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以 教学论为主的自成体系的教育学专著。
《学记》总结了先秦儒家教学思想的精华,并 在教学思想的理论化和系统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 索,它的划时代意义在于标志着中国古代教学思想 发展到了一个崭新阶段,在教育史上处于领先地位。
经由建构过程而形成的心理表征是结构
性知识与非结构性知识和经验的统一。
所谓结构性知识和经验:是指规范的拥有内在 逻辑系统的、多种情境中抽象出的基本概念、 原理和方法论等。
所谓非结构性知识和经验:是指具体情境中形 成、与具体情境直接关联的、不规范的非正式 的知识和经验。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嬗变
(一)拉特克的教学论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 克
拉特克的教学论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的中心
2.教学方法和技术既依赖于儿童的心理,又依赖 于学科知识的性质
3.确立了“自然教学法”
4.如何教授语言和科学是教学论的重要课题
(二)夸美纽斯的教学思想: 1.直观性原理 2.活动性原理 3.兴趣与自发性原理 4.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 5.对教材编排提出了一些新主张 6.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理论 还有一些教育家为教学论的奠基阶段作出了贡献, 如:卢梭、洛克。
他的教育思想与理论比较集中地体现在1939年出 版的《教育学》中,其中,教学理论是凯洛夫教育思 想的主要组成部分。
对于教学过程,凯洛夫认为,教学是“教师在
学生自觉与自动参与下,以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武 装学生的过程”。 他指出:教学要“在掌握知识、技 能、熟练技巧的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要使学生 的认识能力和才能,即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 力、想象力和思考力得到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1.课程性质《课程与教学论》是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是教育类本科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2.课程目的与任务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系统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扎实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专业技能,科学地观察、描述和解释各种课程与教学现象,自主地发现、分析并解决基础教育一线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为从事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主要知识点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要点:1.课程与教学的内涵;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发展历程3.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4.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重点: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的逻辑起点难点: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目标要点:1.课程与教学目标概念;功能;依据和取向2.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呈现重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分类难点:任务分析与目标表述第三章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点:1.课程与内容的含义及特点;不同取向及原则;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原则2.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3.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内容特点重点: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内容特点难点: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不同取向第四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要点:1.课程实施的含义;基本取向;课程实施与学习方式的变革2.教学过程的内涵;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3.教学过程要处理好的基本关系重点: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难点:教学过程要处理好三个基本关系第五章课程与教学评价要点: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含义;历史发展;类型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意义3.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与对象4.基本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和方法5.发展性评价体系与方法重点:发展性评价的内涵及教育功能难点:发展性评价的主要方法第六章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要点:1.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概述2.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重点: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难点: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第七章教学设计要点:1.教学设计的内涵及其特点2.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重点: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难点:如何设计问题情境。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仅供学习参考1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第一章1、多层面理解课程和教学的概念:1.课程即学问和学科(学科本质观)2.课程即学习经验(经验本质观)3.课程即预定的教学计划(手段本质观)4.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目标本质观)1.教学即教授2.教学即教学生学3.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2、试分析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模式:(一)国外的三种模式1.二元独立模式2.包含模式一是大教学小课程;二是大课程小教学。
3.循环模式课程与教学是两种系统,虽相对独立,但存在互为反馈的延续关系,课程不断地对教学产生影响,反之亦然。
(二)我国的三种不同见解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2.相互独立论3.课程与教学整合论3、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历程:一、萌芽阶段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一)教学思想的孕育二)课程思想的前期准备二、建立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一)系统教学理论的形成二)系统课程理论的形成三、繁荣发展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一)现代教学理论的繁荣发展二)现代课程理论的繁荣发展4.你对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有怎样的认识?一)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和结构二)联系实际,学思结合三)注意扩展学习第二章1、比较分析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一)普遍性目标取向: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二)行为性目标取向:具体性、精确性和可操作性三)生成性目标取向:适应性、生成性、过程性四)表现性目标取向:开放性、差异性、和创造性2、分析讨论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的三个来源一)对学习者的研究二)对社会的研究三)对学科的研究3、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一)目标分解二)任务分析三)起点确定四)表述目标第三章1、分析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三种取向:(一)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科知识(二)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经验(三)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活动2、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有哪些?(一)课程与教学内容要注意基础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二)课程与教学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三)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3、分析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1)学科课程:以本门科学的知识体系为中心活动课程: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综合课程: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分科课程: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必修课程:由国家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为了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课程显性课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隐性课程:是一种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第四章1、课程开发的过程:2、一)确定教育目标3、二)选择学习经验4、三)组织学习经验5、四)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6、课程设计的模式:7、一)塔巴模式8、二)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9、三)奥利瓦的扩充式模式10、教学设计的过程:11、一)确定教学目标二) 确定教学步骤三)制订各分支步骤的具体教学活动四)选定评价方式五)对自我教学的评价和反思第五章1.、怎样理解课程实施的含义?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实施问题就是研究一个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第一节课程的历史发展一、世界上最早的课程原始社会(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是最古老、最持久的教育内容,是学习课程的源泉)二、学习课程的诞生1.学校诞生后,教育内容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分离,成为相对独立的教育要素。
2.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内容不同中国古代:“成均之学”,内容以乐教为主,‘虞痒之学’,内容以孝的教育为主。
西方:教育内容走向专门化。
(斯巴达:军事体育为主;雅典:不仅有军事训练,还有文化知识教育)3.根据学习者的年龄、季节安排进程三、古代学校的课程1.我国古代学校的课程:四书五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2.西方的古代学校课程:七艺、三科、圣经四、现代课程的形成1.文艺复兴期间,学科的范围迅速扩大2.17、18世纪,现代课程体系基本确立成型为什么现代课程会在17、18世纪正式形成呢?(1)从社会制度看,17、18世纪是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期(2)从时代状况看,这是一个科学知识大发展的时期(3)现代学制的确立,为课程的完善提供了条件(4)现代教学制度的确立,给现代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五、现代课程的形成特征1.从内容上看,自然科学进入了现代课程体系并取得了合法地位2.从内容的进程安排上,纵向上增强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性,横向上加强了多学科之间的协调性3.从课程的性质上看,民主化、民族化、科学化是现代课程的显著特征4.从课程实施看,形式越来越多样六、现代课程的发展1.18世纪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争2.19世纪中叶,英国学者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提出了课程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3.20世纪20、30年代,出现了儿童中心课程与教材中心课程之间的对立4.20世纪50年代,课程开始现代化,具有学术性七、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一)知识本位、儿童本位、社会本位(二)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四)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注:隐性课程又叫潜课程或者潜在课程,主要是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者全部的教育活动,隐性课程是学校情景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6)课程是社会改造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该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社 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 ☆主张课程应该使学生摆脱盲目依从制定外部强加给他们 的世界观,而是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帮助学生 学会如何参与社会规划,这些都需要使学生具有批判意识。
总结评价
☆这第节一、课第二你种观学点,到概了括了什课程么的主知体,识但?不够完整。
径和方式。
小结:
☆这知节道课课程你的学基到本了概念什么知识?
☆大概知道学者们对课程概念有哪些观点。 ☆ 你自己对课程的观点是什么?
,
§ 三、课程的表现形式
文本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其它教学材料 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
的课程及经验的课程
(一)课程的表现形式:文本形式
• Add your title in here
(二)影响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内部自身因素
(一)外部因素
社会
儿童观
知识观
1.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1)社会的要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影响着课程目标确定 、课程内容选择、编制教科书和评价课程实施的根据。决定着课 程制度、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编制/实施/评价 等方方面面。
的事物,动词指经验的过程。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经验,是试图把握学生 实际学到些什么,课程是指学生体验到的意义,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 向个人。
这种概念重视儿童的生活世界,却忽视了学科知识体系,而且 不容易实施。
案例:两万块钱 圆半径的学习
(3)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这一定义把教学的范围、序列和进程,甚至教学 方法和技术设计等都作为课程。
七艺
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 音乐、天文学。西方的学校课程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林师专教育与管理系课程教案首页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轨迹㈠课程与教学思想的萌发最早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来自教育者自身的经验。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提出了许多有关课程与教学的宝贵思想。
孔子:《学记》(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
):汉唐时期:从以“六艺”为主转变为以儒家经典为主,强调记诵。
宋代:“教人者必知至学之难易,知人之美恶”、“有是物,必有是理,理无形,而难知;物有迹,而易见。
”古希腊教育课程与教学思想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上强调理性;二是课程设置上重视和谐,围绕人的和谐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以“七艺”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所谓“七艺”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三是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四是主张启发教学,苏格拉底主张教学就像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她们所孕育的婴儿一样,重在引导,故将其教学方法称为“产婆术”。
在课程设置上,在古罗马,培养多才多艺的“雄辩家”是教育的理想,因此文法、修辞、逻辑是其主要课程,昆体良(M.F.Quintilianus)在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雄辩术原理》,系统地总结了培养演说家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中世纪:学校课程为基督教会所垄断,以宗教为核心,服务教会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强调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尊重儿童天性,重视人文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强调因材施教。
所有这些都对教学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㈡教学论的发轫:《大教学论》问世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诞生的标志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enius)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
这本书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教学论学科的建立的过程中,卢棱(J.J.Rousseau,1712-1778)、裴斯泰洛齐(J.H.Pestalozzi,1746-1827)、赫尔巴特(Herbart,J.F,1776-1841)等许多优秀的教育家都为此作出了贡献。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问世,标志科学教育学的诞生。
教学论在其初步形成阶段,表现出如下特征:一是教学论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体系,确立了它在整体教育科学中的地位。
二是教学论的理论性和科学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它逐渐地从对现象的描述走向理论的论证,从比喻、类比走向科学的说明。
三是不同教学理论的对立冲突相当明显。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传统派”与“进步派”的争论。
四是形成了教学论的基本范畴。
五是形成了一些最基本的教学思想。
六是注意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互动,出现了专门的教学实验。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裴斯泰洛齐(J.H.Pesstalozzi)的教学实验。
㈢20世纪教学论发展样态:分化与多样化首先,各种教学论流派的兴起和竞争。
20世纪以来,随着教学论各种流派的兴起,出现了不同思想之间的冲突与竞争。
“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之间的竞争。
传统教学论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流行于世界各地的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
赫尔巴特的教学主张可归结为教师中心、书本中心和课堂中心。
现代教学论是以美国的杜威(J.Dewey,1859-1952年)为代表。
在20世纪初,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的主张,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
其次,教学论发展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
其中影响较大的教学论流派有:美国斯金纳(B.F.Skinner)的程序教学理论、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布卢姆(B.S.Bloom)的掌握学习理论、罗杰斯(C.R.Rogers)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阿莫纳什维利等人的合作教育学、德国瓦根舍因(Wagenschein, M)的范例教学理论等。
第三,课程论的应运而生与蓬勃发展。
在教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上,课程论原本是包含在教学论之中,作为教学论中的一个问题而存在。
到了20世纪初期,“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课程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课程论也便应运而生。
1918年,博比特(F.Bobbitt)的《课程》问世,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课程的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20世纪中叶以后,课程理论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些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和以学生经验及兴趣为主的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㈣新世纪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趋势:走向融合从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出版,到1918年博比特《课程》问世,再到80年代韦迪(RWeade)“课程教学”理论的提出,前后近400年,课程与教学理论走过了一条“形成——分化——融合”的发展之路。
正像大教学论不能很好地反映课程问题一样,大课程论也存在着不能很好地反映教学问题。
教育的历史从注重“怎么教”走向了注重“教什么”,今天已开始走向这两个问题的融合。
而这种融合并非是简单地将教学论包含在课程论之中,而是要走向整合,这种整合的结果会形成一种新的概念,新的领域,却同时又将保留原有的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相对独立的问题域。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理论流派20世纪,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社会进步,教育事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从19世纪以来,课程与教学论孕育出了众多的流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一)“传统教育”课程与教学观创始人:赫尔巴特实践和发展者:齐勒和赖因一种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理论流派,又称“赫尔巴特主义”课程与教学论1.关于教育目的教育的必要目的是培养道德人,教育的选择目的是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和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儿童的德性,较近的目标是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包括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六种兴趣。
2.关于课程形态建构起来了规范化的“学科”课程与教学形态,追求古典人文学科与现代实科相结合。
科目设置主要有自然(博物)、物理、化学、地理、数学、逻辑、文法、自然哲学、文学、音乐、绘画、雕刻、古典语、现代外语、本国语、历史、政治、法律、神学等19个。
3.关于课程横向结构面对分科导致的知识割裂问题,赫尔巴特主义提出并实践了科目主题中心整合法。
赫尔巴特首先提出了统觉心理学的整合原理,齐勒继承了赫尔巴特的衣钵,建构起了以“历史、文学、宗教”为中心和以历史为核心的课程整合法。
4.关于教学方法赫尔巴特认为,儿童要扩大观念就得依靠经验的积累,并主要地在教学中获得知识。
立足于统觉心理学的基础,他将教学分成了四个阶段,后经其弟子引申发展,形成著名的“五段教学法”,长期风行于欧美学校教育理论和实践之中。
五段教学法包括:(1)“预备”,即问题的提出,教学目的和目标的说明等;(2)“提示”,即新材料的传授;(3)“比较”,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使它们实现联合;(4)“总括”,即在比较的基础上,知识还不系统,需要一种静止的审思活动,寻求结论和规律。
(5)“应用”。
(二)经验自然主义课程与教学观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开始,美国兴起的进步教育运动,对赫尔巴特主义课程与教学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超越,进而建立和发展起了以儿童社会活动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论。
彻底否定各种以学科主题为中心的传统观点,主张以学生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等为价值取向,以儿童的社会活动经验和自发表现活动为中心来研制课程和组织教学。
它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有杜威。
1.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儿童发展杜威批判传统教育目的来自教育之外,是社会强加给教育的。
他提出,教育在自身之外,是没有目的的。
“教育即发展(education as growth)”,这就是说,教育的自身目的是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2.课程与教学的实质是经验杜威既反对极端“儿童中心”论也反对“科目中心”论“我们认识到,儿童和课程仅仅是构成一个单一的过程的两极。
正如两点构成一条直线一样,儿童现在的观点以及构成各种科目的事实和真理,构成了教学。
从儿童的现在经验进展到以有组织体系的真理即我们称之为各门科目为代表的东西,是继续改造的过程。
”实质上儿童与课程并不是分裂的,而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它们的统一点就是经验。
3.社会活动是课程与教学中心杜威宣称:“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通过儿童的社会活动,从而实现教材里的成人经验内化到儿童自身经验之中。
教师、课本和课堂都不再是中心了,课程与教学中各个科目的联络中心也变了,变成了儿童的社会活动。
这些社会活动,又被叫做“作业”,它们既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也是家庭生活里不可缺少的,还是学校可以组织进行的。
合乎这三个条件的,当时主要是缝纫,建筑,木工和烹饪等。
4.以活动为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形态20世纪30年代,美国进步教育协会为了将新的理论形态的活动课程与教学转变为实践形态,组织实施了史称“八年研究””(1933—1941) 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评价:理论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正如克伯屈所说:“有了杜威,世界向前走了许多大步,而且再也不能后退了。
” 20世纪初以来,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杜威的课程理论思想发生联系。
他根据经验发展的顺序,以儿童为起点,调和“心理组织”和“逻辑组织”的矛盾;他的主动作业和经验课程理论的基本精神至今仍深深地影响中小学的课程与教学;他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当然,该理论在知识的地位问题、认识的途径问题等方面也存在着缺陷。
(三)永恒主义课程与教学观出现于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最主要的代表有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法国的阿兰和英国的利文斯通。
永恒主义作为一种教育哲学,坚持主张过去的东西是卓越的,为宇宙、人性、知识和真善美的不变的本质辩解,认为凡是值得向往的东西都是永恒不变的。
1.永恒理性课程价值取向永恒主义者强调,理性是人性的基础。
社会秩序的稳定,依赖于以永恒的真善美原则为基础的理性文化。
永恒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性质和基本原理是永恒不变的,学校的课程也是永恒不变的。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出我们人类的天性中共同的要素,这些要素在任何实践或任何地方都是相同的。
2.“复古式”课程原则观永恒主义课程理论主张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永恒课程首先是那些经历了许多世纪而达到古典著作水平的书籍,主张学习名著。
阿兰和利文斯通大力提倡儿童在学龄初期都要接触并学习古典语言,阅读古代名著。
甚至认为生活中的大部分根本性问题都可在古典科目学习中受到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