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洛霍夫是谁
肖洛霍夫语录

肖洛霍夫语录肖洛霍夫语录:洞察人生的智慧肖洛霍夫,俄国作家、哲学家,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洞察力而闻名于世。
他的语录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的内心世界,还启发了无数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肖洛霍夫的语录为线索,探索人生的智慧和洞察力。
"人生是一场战斗,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
肖洛霍夫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挑战和困难的。
我们不能逃避现实,而是应该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只有通过努力和坚持,我们才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真正的自由来自内心的解放"。
肖洛霍夫认为,真正的自由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解放,更重要的是内心的解放。
我们需要摆脱束缚我们的思维模式和社会压力,找到自己真正的内心声音。
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并追求自己内心的愿望时,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幸福不在远方,而在于当下"。
这句话提醒我们,幸福并不是追求无尽的物质财富和功名利禄,而是在当下的生活中找到满足和快乐。
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享受每一刻的美好。
只有当我们懂得感恩和满足时,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幸福的感觉。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活得长久,而在于活得有意义"。
肖洛霍夫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活得久,而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应该思考人生的目的和价值,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梦想和使命。
只有当我们为自己和他人做出积极的贡献时,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生的价值。
"人类的内心是无穷的,我们永远无法完全了解自己"。
肖洛霍夫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类的内心是复杂而深奥的。
我们永远无法完全了解自己,也无法完全了解他人。
然而,正是这种未知性和神秘感,让我们对生活保持好奇和探索的心态。
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探索自己的潜力和可能性。
肖洛霍夫的语录不仅仅是一些智慧的句子,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哲学的思考。
肖洛霍夫简介

肖洛霍夫简介米哈依尔·肖洛霍夫(Михаил А Шолохов 1905-1984),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苏联著名作家,曾获得列宁勋章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当选苏共中央委员、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苏联作家协会理事。
1965年他的作品《静静的顿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二十年代末,我国新文学奠基人鲁迅首先注意到肖洛霍夫的作品。
1931年《静静的顿河》中译本作为鲁迅编辑的“现代文艺丛书”之一,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
从此,肖洛霍夫的作品几乎每发表一部,都很快介绍到中国来,尤其是《一个人的遭遇》在《真理报》上刚一刊出,当月就译成了中文,而且有两个不同的译本,先后在《解放军文艺》和《译文》上发表。
这在中国翻译史上是难寻之事。
肖洛霍夫的叙述语言充满了各种方言词汇。
无论是他的主要人物的语言,还是他自己的叙述语言,都常常恰当地引用哥萨克人流行的有代表性的词汇或俗语:“迈开飞毛腿窜了” ,“七扭八弯的战壕”“稀松的乌焦墨黑的土地”,“在路对过里”——这类用语时时在小说里出现。
肖洛霍夫还按照这种方式创造自己的比拟和隐喻。
例如:“ 一刀下去,被砍断的枝条往一旁落下,然而枝千却纹丝不动。
哥萨克军刀锋利的刀尖戳进麦桔旁的沙袋,然后又被拔出来。
长得有点像加尔梅克人的美男子西米格拉左夫正是挨了这样的一刀,他双手捂着被砍开的胸口,从鞭子上掉下,落到竖起的马身下面。
”他在小说里引进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对事件作了军事性和历史性的评论,这构成了作品华语言的新特点。
由于主要人物的语言各不相同,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很生动,他的作品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有时作者的语言和主要人物的语言交织成五光十色的图画。
有时,又来一段精彩的抒情;有时,大胆使用文献语言,这一切完整地构成了叙述语言的复杂多样。
这是与小说中所提供的材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它深刻的思想性相适应的。
肖洛霍夫创作的本质特色,是“严酷的真实”。
第七节 肖 洛 霍 夫

第三节肖洛霍夫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肖洛霍夫的生平和创作;2、理解《静静的顿河》的创作背景及哥萨克的独特命运;3、掌握葛利高里的悲剧性命运。
教学重点与难点:哥萨克的独特性及葛利高里的悲剧性命运。
课时安排:3课时授课方法:讲授与多媒体结合教学内容:一、生平与创作: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1984)是苏联著名的作家。
他的创作活动延续了60年之久,虽然作品数量不算大多,可是独树一帜,在苏联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肖洛霍夫出生于顿河地区维辛斯卡亚镇。
母亲出嫁前一直给地主家当女仆;生父是个哥萨克下级军官;继父是平民知识分子“外乡人”,年轻时当雇工,后来做过商店店员和磨坊经理,十月革命后担任苏维埃政权下粮食部门的职员。
十月革命前,肖洛霍夫在故乡一带读小学、中学。
国内战争时期参加苏维埃政权的征粮队,任粮食采购员、检查员和机枪手,经常在草原上和白匪匪徒作战。
1922年来到莫斯科,当过装卸工人、泥水匠和房管部门的会计员、办事员。
顿河大草原的气息,哥萨克的独特生活风貌,青少年时代广泛的社会经历,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生活基础。
肖洛霍夫于1923年开始创作。
1924年加入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拉普”),从此成为专业作家。
肖洛霍夫的早期创作(1923—1926)大部分收在1926年出版的《顿河的故事》和《浅蓝色的草原》这两部短篇小说集里。
这些作品都是描写国内战争的,反映了内战时期特殊的顿河地区哥萨克内部阶级斗争的尖锐性、复杂性和悲剧性。
《看瓜田的人》写一个当白匪警卫队长的哥萨克,残忍地打死同情红军俘虏的妻子,他的小儿子为了从父亲手里救出已受伤的当红军的哥哥,便把父亲杀死了。
《漩涡》写老贫农哥萨克和他的儿子,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参加了红军,不幸被白匪捉住;担任白匪军官的小儿子,竟亲手将自己的父兄统统枪毙了。
《胎记》描写一个红军骑兵连长奉命参加剿匪,被凶恶的白匪头目打死了;这个白匪头目跑过去脱下死者的皮靴,从左脚的“胎记”(一颗黑痣)上认出正是自己的儿子,他感到万分震惊,悲痛欲绝,遂饮弹自尽。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2016.11】

斯大林在1946年发表演说时说,卫国战争 中苏联死亡人数为700万人。此后不久,苏联官 方又宣布损失人数为1 500万人。后来,赫鲁晓 夫公布的数字为2 000万人。据统计,苏联在卫 国战争中损失的军民总数为2 700万~2 800万人。
写作背景:
本文发表于1956年,当时卫国战争结束已 经10年,战争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过一位家 破人亡的军人,根据他讲述的不幸遭遇,构 思成小说,即成本文。
❖ 十月革命爆发(1917年)17岁,参加红军
❖ 国内大饥荒 (1922年)父母去世
❖ 复员——务农——当工人——结婚生子
❖ 卫国战争爆发(1941年)41岁,应征入伍
怎样理解“这儿最重要的是不要伤害孩子的心,
不要让他看到,在你的脸颊上怎样滚动着吝啬而
伤心的男人的眼泪”这句话的含意?
【提示】战争可以夺走一个人的肢体乃至生命, 也可以摧毁一个人的房子乃至家园。但是战争无 法泯灭善良,无法摧毁坚忍,无法颠覆正义。 “我”快流泪时及时转过脸去,不让孩子看见成 人所受的战争之苦,这个细节让我们看到成人对 孩子的关爱和责任。呵护孩子就是呵护未来!
海约翰逊搜集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难民问题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解1100万人死于集中营纳粹德国贝尔森集中营日军轰炸后的上海火车南站请把我埋浅一些请把我埋浅一些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犹太人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犹太人他们大多是妇女和儿童
和平的祈祷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肖洛霍夫

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肖洛霍夫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年—1984年)1905年5月11日(24日)生于顿河畔维奥斯卡亚镇(在今罗斯托夫州维奥申斯卡亚区)克鲁日林村的一户农民人家;父亲是梁赞州人,靠在买来的哥萨克土地上种粮食为生,他还是地主管家,管理着一家蒸汽面粉厂。
肖洛霍夫在教会学校和普通中学学习。
参加过国内战争,在征粮队服过役。
1922年底肖洛霍夫来到莫斯科。
他干过搬运工、杂工和文书。
1924年,杂志上登出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后来这些作品被集结成册,收录在作品集《顿河故事》和《浅蓝的草原》(1926年)中。
肖洛霍夫早期作品的主题是顿河地区的国内战争、残酷的阶级斗争和人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这些短篇小说成为20年代前期苏联文学引人注目的现象。
小说《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25年)、《别人的血》(1926年)和《蛀孔》(1926年)表现了作者在尖锐的社会和日常冲突中揭示现实真相和深入把握人物内心活动的能力,以及竭力将情感世界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的特点。
1924年,肖洛霍夫返回顿河的维奥申斯卡亚镇,并在那里长期居住。
他开始写作《静静的顿河》(1928—1940年)这部为作家带来世界声誉的小说。
该作品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时期顿河流域哥萨克人的生活,着力展现了民族和个人在革命中的命运。
《静静的顿河》在时间上跨越俄罗斯最重要的十年(1912—1922年),《被开垦的处女地》(1932—1960年)则讲述了发生在1930年的故事,反映了革命给农村生活带来的转折。
卫国战争时期,肖洛霍夫当上了一名战地记者。
在战争头几个月,他的《顿河上》、《在南方》和《哥萨克人》等随笔就见诸期刊或单独发表。
短篇小说《仇恨的科学》(1942年)声名远播。
1943—1944年开始登载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1969年发行了新版本)的章节。
力求史诗般地再现民族命运是肖洛霍夫天生的才能。
和平的祈祷《一个人的遭遇》

《一个人的遭遇》
• • • • • • • • • 邂逅( 送丧( 模样( 梗概( 雏 ( 胡诌( 吝啬( 一撮盐( 绞痛( ) ) ) ) ) ) ) ) ) 狙击 ( 喃喃 ( 胳肢窝( 着想 ( 唧唧喳喳( 哽咽 ( 如鲠在喉( 瓦砾 ( ) ) ) ) )
)
)
)
• • • • •
邂逅(xièhòu) 送丧( sāng ) 模样( mú ) 梗概( gěng ) 雏 ( chú ) 胡诌(zhōu ) 吝啬(lìn sè) • 一撮盐(cuō) • 绞痛(jiǎo)
【苏联】肖洛霍夫
[苏联]米・肖洛霍夫
1905年5月24日生于顿河维辛斯卡亚。 20年代初参加革命工作,1923年发表 处女作小品文《考验》。次年加入俄 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1926年开始创长篇小 说《静静的顿河》,共4部,历时十四年,至1940 年完成。该作品的问世使作者获得了广泛的声誉, 194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其他著作还有长篇小说 《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他 们为祖国而战》等。 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曾任苏联作协理事、苏共中央委员、最高苏维埃 代表等职。1984年逝世。
• • • • • • • •
吞噬[shì 惬意[qiè] 愕然[è] 甲胄[zhòu] ] 襁褓[qiǎng bǎo] 搪瓷[táng] 胡子茬[chá] 挣扎[zhá] 扎针 [zhā] 包扎 [zā] 泡桐 [pāo] 灯泡[pào] 骇人听闻 [hài] 骨骸[hái] 弹劾 [hé] 言简意赅[gāi] 垓下之围 [gāi] 波澜[lán] 斑斓[lán] 谰言[lán] 阑珊[lán] 啐 淬 粹 萃 粹 瘁
战争刚爆发,木工索科洛夫 就上了前线,在战争中,他走过 了一条苦难的艰巨道路:他被俘 过;在集中营里做过受尽折磨的 苦工;又机智地驾车回到了苏军 阵地,还俘获了一个德冠少校, 带来了重要的情报。战争使索科 洛夫失去了人间所有的亲人和温 暖的家,但他并没有变得冷酷无 情,并没有被痛苦折磨得失去生 存的意志。他不仅自己要坚强地 活下去,而且还要以破碎的心灵 中的全部的爱去温暖一个无依无 靠的弱小生命。
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

卫 国 战 争 中 的 肖 洛 霍 夫
1975
苏 联 )
• 《一个人的遭遇》
• 从新的角度写战争,通过索科洛夫 的命运揭示战争的残酷,歌颂苏联 普通人的优秀品质; • 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史诗与悲剧相 《 一 个 人 的 遭 遇 》 插 图 结合的艺术风格。 肖 洛 霍 夫
《 一个人的遭遇》 (1959 苏联)海报
(二)《静静的顿河》
1、故事背景 2、情节内容: • 情节主线:葛利高里在 革命与反革命之间摇摆 不定的人生经历及其与 娜塔丽亚和婀克西妮亚 的爱情婚姻故事; • 情节副线:社会斗争。 文肖 具洛 霍 夫 用 过 的
静静的顿河
3、人物形象: • 葛里高里:
• 有哥萨克、特别是中农哥萨克的性格特征:
• 《静静的顿河》(见第二部分)
• 《被开垦的处女地》
• 真实描述了顿河哥萨克农业集体化的 历程;塑造党员达维多夫的形象;具 有史诗与悲剧结合的艺术风格。 里《 雅集 日体 斯农 基庄 生 产 队 》 肖 洛 霍 夫
《被开垦的处女地》 (1940 苏联)海报》
• 《他们为祖国而战》
海《 报他 们 为 祖 国 而 战 》 (
噢噫,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 噢噫,静静的顿河,你的流水为什么这样浑? 啊呀,我静静的顿河的流水怎么能不浑! 寒泉从我静静的顿河的河底向外奔流, 银白色的鱼儿把我静静的顿河搅浑。
——哥萨克古歌
摘自《静静的顿河》扉页
肖洛霍夫故居
19 20
静静的顿河
(二)创作生涯
• 入作者早期的短篇小说; • 反映苏联内战时期顿河草原严峻而复杂的社 会斗争,将这种斗争浓缩到家庭 关系、个人关系方面表现,揭示 哥萨克的历史悲剧,歌颂英雄主 义、呼唤人道主义;情节富于戏 剧性,注重刻划人物心理、描绘 自然景色; • 名篇有《胎记》、 《看瓜田的 人》 、《旋涡》等。 哥萨克铜像
肖洛霍夫读后感

肖洛霍夫读后感肖洛霍夫是一位俄罗斯的文学巨匠,他的作品以富有哲理和深度的描写著称。
他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而在阅读肖洛霍夫的作品后,我深深地为他的文学才华所震撼,也对他的思想获得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肖洛霍夫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揭示。
他善于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现人物内心的复杂和矛盾。
在《战争与和平》中,他以战争为背景,展现了不同人物在战争中的各种心境和态度。
从军事将领到普通士兵,从贵族到农民,他们各自面对战争时的感受和选择,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画卷。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肖洛霍夫对战争的批判和对人类和平的渴望得以清晰地表达。
他深刻揭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悲剧,呼吁人们追求和平与理解,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
另一方面,肖洛霍夫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也是他作品的独特之处。
他善于通过个人命运的反映,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就是他对封建社会和家庭道德观念的批判的象征。
她的爱情不被社会所接受,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通过描写安娜的故事,肖洛霍夫展现了社会道德观念束缚下的个人命运的悲剧,提出了对道德观念的质疑和思考。
肖洛霍夫的作品中还有一大特点就是他善于展现人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不愿意给人物简单的标签,而是以一种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去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在《战争与和平》中,安德烈是一个充满矛盾感的人物,他既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又被战争的残酷击中而变得冷漠和绝望。
这种复杂的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
在阅读肖洛霍夫的作品过程中,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俄国文化和历史的关注和思考。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俄国特有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他通过这些背景的展示展现了俄国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俄国人民的心理和命运。
阅读肖洛霍夫的作品,就像是进入了一个独特的俄国文化和历史的世界,让人受益匪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洛霍夫是谁
肖洛霍夫是苏联时期非常杰出的文学家,曾经在1965年的时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肖洛霍夫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肖洛霍夫的简介
肖洛霍夫(1905年5月24日-1984年2月21日)出生于维约申斯克区顿河流域,苏联作家。
连任多届苏共中央委员,当过苏联作家协会书记,两次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勋章。
1922年前往莫斯科,加入“青年近卫军”,1923年与一位哥萨克的女教师玛丽姬·格罗斯拉夫斯卡娅结婚。
并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胎记》。
1924年他回到顿河开始创作;1928年《静静的顿河》第一部在苏联《十月》杂志上发表就声誉鹊起,立刻受到国内外的瞩目,在德国销售量甚至超过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肖洛霍夫跃升为世界级作家。
1965年以《静静的顿河》一书获诺贝尔文学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2005年命名为“肖洛霍夫年”。
肖洛霍夫的生平简介
肖洛霍夫在1905年的时候出生在一个村庄之中,年轻的时候阅历很丰富。
11岁的时候,他肖洛霍夫前往莫斯科,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了之后,肖洛霍夫在苏维埃政权的统治下做事。
肖洛霍夫13岁的时候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近距离的参与战争让肖洛霍夫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息,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心理已经开始成熟。
肖洛霍夫在14岁到17岁的这段时间为红军做了不少工作,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战争,却在战后竭力帮助红军取得胜利。
肖洛霍夫17岁的时候再次前往莫斯科,并且成为“青年近卫军”中的一员。
一年之后,他与一位女教师成婚,并开始渐渐的在文学上展露头角。
他的三篇文章陆续在俄罗斯重要报纸《青年真理报》成功发表,自此以后,肖洛霍夫才真正开始了他的创作之旅。
肖洛霍夫在21岁的时候成功发表了他的成名作《静静的顿河》,这部作品使得肖洛霍夫名声大噪。
从此开始了他不一样的创作人生。
从肖洛霍夫简介可以看出肖洛霍夫将他所经历的事情当成他创作的素材,他的成名作《静静地顿河》是他在顿河定居之后开始创作的,他是一个为生活而生的作家。
肖洛霍夫的历史评价
围绕着肖洛霍夫的作品,在俄罗斯乃至在世界许多国家,一直颇多争议。
尽管他曾因《静静的顿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事前事后这些争议始终没有平息。
关于肖洛霍夫本人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也评价不一,特别是在苏联解体后,分歧更大:有人指责说,他实际上在各重要历史阶段,曾经为许多错误政策张目:有人则维护说,他先知先觉,大智大勇,从二、三十年代起就是反对错误路线的英雄。
从艺术成就来看,东、西方两个世界的学者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苏联著名的文学家高尔基在1931年看完了《静静的顿河》第三部手稿后,认为:“肖洛霍夫非常有才能,他可以造就成为一个优秀的苏联作家。
”法捷耶夫这样说过:“肖洛霍夫有着怎样巨大神奇的吸引人的力量啊。
可以直率坦白地说,当你读他的作品的时候,会体验到一种真正的创作上的忌妒心情,真想偷走许多东西。
”康·米·西蒙诺夫则认为:“有这样一些作家,如果不读他们的作品,就不可能对某一国家的当代文学得出明确的概念。
我们就有几位这样作家。
肖洛霍夫便是其中之一。
”
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苏联作家新的优秀作品,例如肖洛霍夫的作品,是同上一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传统相联系的,这个传统体现了俄国艺术的实质,而以肖洛霍夫为代表的苏维埃文学使这个伟大传统的特点为之一新。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我非常喜欢俄国文学。
当代作家中,我喜欢肖洛霍夫。
”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说,肖洛霍夫的书“一旦读起来,就会爱不释手”。
鲁迅也盛赞肖洛霍夫的作品:“风物既殊,人情复异,写法又明朗简洁,绝无旧文人描头画角、婉转抑扬的恶习,华斯珂普所说的,充满着原动力的新文学的大概,已灼然可以窥见。
苏联批评家尤·鲁金说:“肖洛霍夫永远充满着对人的爱……他的心灵是向人的一切痛苦和所有能够把人变成大写字母的‘人’的美好
东西敞开着的。
”所以求善是肖洛霍夫艺术活动的目的和理想,他的美学思想就是用美的方式、艺术的方式去表现真和善,实现真善美的统一。
”
肖洛霍夫是苏维埃文学史上极其独特的现象——他作为极具争议的作家。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世纪末,苏联社会政治生活动荡不已,波及文坛,殃及肖洛霍夫。
在文学圈内一部分人出现了将肖洛霍夫妖魔化的苗头,更多的人则误解或曲解肖洛霍夫、曲解他的作品。
有人将肖洛霍夫称为“斯大林分子”,有人要追究肖洛霍夫在道德和艺术上堕落的原因。
有人认定,在创作《被开垦的处女地》的过程中肖洛霍夫落入了“跟真理作对,跟良心作对”的痛苦境地。
更广泛流传(在世界范围内)的,则是《静静的顿河》不是肖洛霍夫所作,他是剽窃者之类的传言。
肖洛霍夫的简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