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第5课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2-苏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课件(20张PPT)-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课件(20张PPT)-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

一九四六年三月,战后的第一个春天,肖洛霍夫在顿河的渡口, 遇见一个领着一个几岁男孩子的中年男子。这个男人在等渡 船的时候,向肖洛霍夫讲述了自己艰难坎坷的一生。他在战争 中失去了一切亲人,这个小孩子也在战争中失去了父母,他认他 做自己的儿子,他们相依为命,重新走上了人生的旅途,去开拓未 来的生活。
这个故事震撼了肖洛霍夫的心灵,使他久久不能平静。他回到 维约申斯克区委会,对同志们说,他一定要把这个男人的故事写出 来.可是他没有立即执笔,他似乎在思考什么。十年过去了,肖洛霍 夫读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作品以后,似有所感,他只用了一 个星期的时间,身不离案地迅速写出了著名的短篇小说《人的命运》 (又译《一个人的遭遇》),并把它发表在一九五六年除夕和一九五 七年元旦的《真理报》上。小说发表后受到苏联读者的热烈欢迎. 海明威也从大洋彼岸打电话给肖洛霍夫,表示祝贺。
索科洛夫的叙述明显地带有口语化和对话色彩, 他每叙说自己一个遭遇的同时,都要对“我”发 出一番感慨。
• 嗐,再有,老兄,当我跟首长谈话的时候…… • 你瞧,法西斯的俘虏营把我们弄得怎样啦…… • 嗐,也不知道我怎么会像孩子那样吹起牛来的。 • 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 • 唉,但愿老天爷不要让人家也收到这样的信! • 就是这样。 • 原来,两年来我是一直在跟死人谈话呐?! • 一句话,各方面都比做老子的行多啦。 • 唉,老兄,就像此刻看到你一样清楚。 • 难道回伏罗尼士吗?决不! • 呐,就是在沙地上玩着的那一个。 • 这样的一个小雏儿,可已经学会叹气了。难道他也应该来这一套吗? • 老兄,你以为关于皮大衣,他只是随便问问的吗?……
肖洛霍夫以全新的角度处理了“人和战争”的矛盾冲突。在苏共 20大以后,赫鲁晓夫指出“战争除了带来眼泪,带来破坏和毁灭人 们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珍贵财富以外,不会带来任何东西。”肖洛霍 夫就是根据这一基本观点写作的,他说:“任何战争都不能创造任 何东西,战争就是破坏者。”他还说在他的作品中没有反面人物, 唯一的一个反面形象就是战争。战争使得勇敢的战士淌下“吝啬而 伤心的男人的眼泪。”这就是索科洛夫个人的遭遇。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一个人的遭遇(节选)_课件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一个人的遭遇(节选)_课件1

其中肖洛霍夫 花了14年时间完成 的142万字《静静 的顿河》,因为 “具有一种磅礴的 气势”,“代表着 一种纯粹的俄罗斯 通俗传统”而荣获 1965年诺贝尔文学 奖。
分析文题:
一个人的遭遇
??
索科洛夫
逃出战俘营
找到儿子
认养孤儿
• 妻女遇难
儿子阵亡 梦见亡灵
情节
情感变化
逃出战俘营
激动极了
【苏联】肖洛霍夫
1941 6
围格
困勒
。 城
城 下

内,月
饿开德
死始国
900 70
近了法
长西
万 人 。
达 天
斯 兵 临 列
的宁
城市和村庄毁于一旦
斯大林在1946年说,卫国战争中苏联损失700万人。 此后不久,苏联官方又宣布损失1500万人。赫鲁晓夫公 布的数字为2000万人。据统计,苏联在卫国战争中损失 的军民总数为2700万—2800万人。
家里没有回信 发愁,寝食难安
妻女遇难
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
重归故里
难受极了,穿心的悲痛
找到儿子
喜气洋洋,憧憬未来
悲 儿子牺牲
眼泪在心里干枯 心里好像有样东西断裂
重点分析
乌留平斯克——领养儿子凡尼亚
作者 围绕着这 个情节细 化出了哪 些事情?
认养凡尼亚 家中的生活 离开乌留平斯克
父子分别
重点分析
人物体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索科洛夫
凡尼亚
忠厚质朴
饱经战火的磨难, 无法摆脱战争给
单纯机敏
心地善良 心灵带来的巨大
伤害,无法摆脱
坚忍不拔 战争给心灵带来
的巨大阴影
天真可爱 热爱生活

最新-高中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5 苏教版必

最新-高中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5 苏教版必

《一个人的遭遇》一、教材《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主要通过描写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四十几岁的男人家破人亡,内心受到巨大创伤,再现战争的残酷。

本专题要求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探讨,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能说出战争对人类的摧残,从而正视战争,珍视和平。

二、说学生1.学生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已有一定认识。

2.学生以前接触过小说,但对小说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强。

三、说目标基于以上分析,并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提升人生境界”,并结合本课自身特点,我想本课可以有很多目标:如(1)把握小说情节;(2)分析人物形象;(3)探究人物内心;(4)揣摩人物语言;(5)鉴赏细节描写……但本课的目标是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生成,可能是我预想中的2个或3个,也可能不在我的预想内。

总之,我的想法核心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让他们得到成功的快乐,并在这种体验中产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法学法1、课前要求:通读全文,把握情节依据:体现教师主导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

2、课堂中:师生共同确立本课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体验学习过程依据:充分调动学生,在交流、合作、互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五、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依据:本文篇幅较长,只有了解了故事情节,才能完成课堂中的合作、讨论、互动活动;同时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有利于为学生减负,增强语文学习兴趣。

2.导入课文采用“移情法”,观看图片使学生对战争有了一定的直观感受,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小说情景中。

具体操作:人们都说“水火无情”,但我还想跟同学说战争也同样是无情的,请大家跟我一起看几组镜头。

(播放)镜头里的画面可以说让我们触目惊心,战争给人类带来了莫大的灾难。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肖洛霍夫一起走进一个在战争中饱经灾难的人的内心世界。

3.交流读后感受在请学生谈自己读后感受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思考对题目的理解以及小说在写法上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地方。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和平和祈祷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和平和祈祷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2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和睦.( ) 军衔.( ) 瓦砾.( )丝绒.( ) 梗.概( ) 嗜.好( )喃.喃( ) 窒.闷( ) 胡诌.( )吝啬.( ) 绞.痛( ) 幼雏.( )脸颊.( ) 衣襟.( ) 邂逅..( )( )【答案】 mù xián lì rónɡ ɡěnɡ shì nán zhì zhōu sèchú jiájīn xiè hòu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刹⎩⎪⎨⎪⎧ 刹.那刹.车 (2)撮⎩⎪⎨⎪⎧ 一撮.盐一撮.头发(3)翘⎩⎪⎨⎪⎧ 翘.首翘.尾巴 (4)应⎩⎪⎨⎪⎧ 应.征应.该(5)累⎩⎪⎨⎪⎧ 很累.果实累累.罪行累累. (6)咽⎩⎪⎨⎪⎧狼吞虎咽. 咽.喉 哽咽. 【答案】 (1)chà shā (2)cuō zuǒ (3)qiáo qiào (4)yìnɡ yīnɡ(5)lèi léi lěi (6)yàn yān yè2.语境辨析法(7)创.( )造奇迹的同时,他也刻下了一道道心灵创.( )伤。

(8)秧苗埋.( )得太浅,母亲对我埋.( )怨个不停。

【答案】 (7)chuànɡ ch uānɡ (8)mái mán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1)⎩⎪⎨⎪⎧ 击 丧 嚼 (2)⎩⎪⎨⎪⎧ 章落命(3)⎩⎪⎨⎪⎧ 戏 俘待 (4)⎩⎪⎨⎪⎧ 透 犯 室【答案】 (1)狙 沮 咀 (2)勋 陨 殒 (3)谑 虏 虐 (4)浸 侵 寝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1.明确词义(1)狼吞虎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心翼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屈不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喜气洋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神气活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二专题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1).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二专题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1).

一个人的遭遇肖洛霍夫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这句话大意是说,战争不是儿戏,它关系重大,决不能轻易为之。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一起来感受战争、思索战争。

(说明:根据顾泠沅的情景原理,创设一种情景,营造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二、作者介绍:米哈依尔•肖洛霍夫(1905—1984年)当代最著名的苏联作家之一,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世界声誉的文学巨匠。

1926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

肖洛霍夫的代表作,首推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

这部小说从1926年开始创作,用了14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部巨著。

小说共分四部八卷,它以中农哥萨克葛利高里•麦列霍夫的命运和他一家人的遭遇为中心,描写了1912—1922年间顿河哥萨克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

它是一部反映顿河哥萨克在历史转折时期的生活、探讨哥萨克悲剧命运的长篇史诗。

自作品问世以来,它已被翻译成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主要文字,”成为当代世界文学中流传最广的名著之一。

肖洛霍夫的另一代表作是《被开垦的处女地》(又译《新垦地》)。

1957年肖洛霍夫发表了著名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这篇小说一经发表轰动一时。

1965年,肖洛霍夫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说明: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一方面可以引起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深入阅读文本。

)三、开篇(文本研习)1、这篇小说的标题是“一个人的遭遇”,这个人主要是指谁?【明确】索科洛夫2、在节选部分,索科洛夫有哪些主要遭遇?面对这些遭遇他分别有哪些感受?【明确】遭遇感受家被炸毁,妻死女亡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返回家乡,面对炸毁的家园感到穿心的悲痛儿子死在前线眼泪干枯,埋葬了最后的欢乐和希望领养孤儿凡尼亚“快乐”极了,无法形容遇车祸悲愁3、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索科洛夫的遭遇?【明确】悲惨、可怜等4、在这之前,索科洛夫的生活怎样?【明确】幸福(见课文前故事梗概)5、他为什么会变得如此悲惨?【明确】战争让索科洛夫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创新方案】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第5课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配套课件 苏教必修2

【创新方案】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第5课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配套课件 苏教必修2
本领、技艺或学问。 房地产开发商等不及法院开庭审理,盯住
蔡玉兰老人的行踪,仅一杯茶的 工夫 ,便将她 例句 的住所变成了一片废墟。如此拆迁“ 功夫 ”举
世罕见。
2.不屈不挠 百折不挠
“不屈不挠”形容不畏压力和困难,十分顽强,决 辨 不屈服,侧重于描写人的行为。 析 “百折不挠”指无论遭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不屈服,
3. [对应考点一] 如何理解第10段中“我的心里仿佛有样 东西断裂了……我不知所以地回到自己的部队里”这 句话? 提示:战争使“我”失去了家庭,失去了妻子,惟一 可使“我”欣慰的是“我”还有一个当大尉的儿子, “我”时常将这作为精神食粮,梦想将来可以享受天 伦之乐。可埋葬了儿子后,“我”也就没有了精神寄 托,这“断裂”是失去儿子的断裂,是“我”的心与 这个世界的断裂。这句话写出“我”遭到了更大的打 击,这更加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阅读第11~26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4.[对应考点一] 第14段中“他是个很活泼的小家伙,却
不知怎的忽然沉默起来,想了一会儿,一双眼睛又慢 慢地从自己那两条向上卷曲的长睫毛下打量着我,叹 了一口气。这样的一个小雏儿,可已经学会叹气了” 这一段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几句是对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的描写,作者在 这里既写出了他的可人之处,又写出了他小小年纪就得 承受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反映了战争给儿童造成的创 伤。是战争夺去了他双亲的性命,是战争将他变成了整 日乞讨的流浪儿。这种细腻的刻画无疑更能够触动我们 的心弦。
生。这个故事震撼了肖洛霍夫的心灵,使他久久不能平 静。他回到维约申斯克区委会,对同志们说,他一定要 把这个男人的故事写出来。可是他没有立即执笔,他似 乎在思考什么。十年过去了,肖洛霍夫读了海明威的 《老人与海》等作品以后,似有所感,他只用了一个星 期的时间,身不离案地迅速写出了著名的短篇小说《一 个人的命运》(又译《一个人的遭遇》),并被发表在苏 联1956年除夕和1957年元旦的《真理报》上。

苏教版语文必修2课件:2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苏教版语文必修2课件:2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荷花真好”,身陷苦难却仍为荷花的盛开而赞叹不已,这是一种趋向于 澄明的境地,一种面临磨难从容的气度,一种对生活童子般的热爱和对美好事 物向往的生命情感。
脚下虽多雨泥泞,眼前却荷花正好。“荷花真好”,说这话时,沈从文心 中荷花一定开遍了。
荷花真好,无论生活面临怎样的困境,人类遭受怎样的磨难,请让心田盛 开绚丽的花朵,让灵魂舞蹈如花之绰约,满载着花的芬芳。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荷花心底
“文革”期间,著名作家沈从文陷入了非人境地。他不仅遭到无数次批斗, 每天还要负责打扫女厕所。后来,他又被下放到多雨泥泞的湖北去接受劳动改 造。一代文学巨匠饱受被践踏的痛楚。可沈从文毫不在意,在咸宁时给他的表 侄写信说:“这儿荷花真好,你若来……”
一句话,竟使那段苦难的日子飘荡着荷花的芬芳,令人以为多雨泥泞的咸 宁是王孙可留的人间仙境了。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 3 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工夫·功夫 两个词语都是名词,且读音相同。 “工夫”指占用的时间或空闲的时间。 “功夫”指本领或武术造诣。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房地产开发商等不及法院开庭审理,盯住蔡玉兰老人的行踪,仅一杯茶的 ________(工夫/功夫),便将她的住所变成了一片废墟。如此拆迁“ ________(工夫/功 夫)”举世罕见。
)伤。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 2 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jū (1)jǔ
击 丧
jǔ 嚼
xūn (2)yǔn
章 落
yǔn 命
戏xuè (3)俘lǔ
nüè 待
jìn 透 (4)qīn 犯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苏教版必修2-苏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苏教版必修2-苏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目标]1、了解肖洛霍夫其人。

2、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

3、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1、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

2、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知识与巩固]一、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1926年中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和《浅蓝色的原野》问世。

同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十四年间四卷本分别于1928年、1929年、1933年、1940年出版。

于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在此期间,他还发表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二部,使他在苏联文学界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苏联评论界称肖洛霍夫为“史诗作家〞,他的作品被誉为“苏维埃时代的编年史〞。

1965年,肖洛霍夫因其“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解题本篇文章采用口述的形式,通过主人公索科洛夫逃回俘虏营后的经历,表现了战争给普通人及其家庭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战争的罪恶,同时表现了索科洛夫的善良。

[基础知识梳理]1、字音狙.击〔〕瓦砾.〔〕器械.〔〕嗜.好〔〕前襟.〔〕泥泞.〔〕喃喃.〔〕窒.闷〔〕胡诌.〔〕梗.概〔〕邂逅..〔〕〔〕瞳.孔〔〕2、解词震动振动工夫功夫消失消逝[文本探究]1、从上面的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子的人?2、他这样子的人〔好人〕怎样把凡尼亚带回家的?〔骗〕为什么骗?这对他的好人形象是不是个破坏?3、收养儿子这段为什么写的这么详细?4、在最后一段中,凡尼亚的挥手为什么会让作者感到“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种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5、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战争中受害的仅仅是所科洛夫一个人么?那么题目中的“一个人〞应该怎么解释?6、从《一个人的遭遇》可以看出,其实作者想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在向世人诉说什么?〔或者:这篇小说曾在《真理报》全文刊出,结果被市民抢购一空,当时莫斯科广播电台全文广播这部小说,结果市民们驻足街头,不顾寒风扑面多少人留下了辛酸的眼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第5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

出生在顿河维申斯克镇,他仅受过4年教育,靠自学成才,是顿河哥萨克地区多姿多彩的生活给予了后来成为作家的肖洛霍夫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

他的创作,继承和发展了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

作品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浅蓝的原野》,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他们为祖国而战》,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等。

评价他的创作构成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是贯穿从孕育诞生到解体前不久整个苏维埃时代百年历程的宏伟篇章。

他在苏联叙事文学中开创了悲剧史诗的艺术先河。

1965年,因其“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人物轶事传世之作引发争议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经过14年的时间,小说四卷本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

小说记述了自1914年开始的政治大风暴对一个哥萨克村镇和一户哥萨克人家的猛烈冲击。

从一开始,小说就很受欢迎,再版达百次之多,并被译成60多种语言。

这部小说空前的销售量虽然可以说明读者对它的推崇和热爱,但也正是由于这部小说,肖洛霍夫受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攻击。

第一次发生在小说第一卷出版之后,有人散布谣言,说该书是一部抄袭之作。

1999年,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手稿面世,谣言不攻自破了。

对肖洛霍夫的第二次攻击是政治上的,发生在斯大林时期。

在斯大林对语言改革甚感兴趣的阶段,肖洛霍夫使用哥萨克人的简洁语言自然要受到当局的审查。

他前几部作品的语言比后面几部带有更多的地方色彩,因而也更粗犷有力。

但经过苏联有关方面严格的删削,1953年再版时小说的语言便苍白无力了。

而且,每一阶段的审查都延迟了肖洛霍夫作品的出版。

(一)背景链接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肖洛霍夫作为随军记者耳闻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苦难、战士的英勇。

同时,肖洛霍夫更深入地思考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痛苦。

本文发表于1956年,当时卫国战争结束已经10年,战争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过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根据他讲述的不幸遭遇,构思成小说。

小说从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和心灵的创伤的角度来写,对战争进行反思,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引起了强烈反响,被称为当代苏联文学新浪潮的开篇之作。

节选部分写了索科洛夫从俘虏营逃回后的经历。

(二)博览悦读从索科洛夫的眼泪读《一个人的遭遇》小说的节选部分先后描写了主人公索科洛夫的三次“泪〞,仔细研读这“泪〞中前后的文字,一个坚韧异常而又充满温情的硬汉形象便跃然纸上。

索科洛夫的第一次“泪〞,是面对他死去的儿子阿拿多里。

索科洛夫从德军俘虏营里成功逃脱,他最想的便是与家人团聚,那是他在俘虏营里常有的梦想:“我会回来的〞,“我〞和家人“又会在一块儿的〞。

战争的风暴连根摧毁了他“多年来慢慢经营〞起来的“家〞。

那“荒凉〞、那“寂静〞,写满着的是:家破人亡。

好在三个月之后,他有了儿子阿拿多里的消息。

这消息无疑让索科洛夫阴霾笼罩的内心世界透出了一些光亮,这光亮温暖着他的心。

为此,他有了一个梦想:“等到战争一结束,我就给儿子娶个媳妇,自己就住在小夫妻那儿,干干木匠活儿,抱抱孙子。

〞可就是这简单而朴实的梦想,很快又被现实的车轮碾碎。

就在胜利的那一天,阿拿多里却被一个德国狙击兵打死了。

面对着长大了却阴阳相隔的儿子,索科洛夫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

战争先是让索科洛夫失去了妻子和女儿,这本已让他痛不欲生,而现在儿子的牺牲更是埋葬了他“最后的欢乐和希望〞,熄灭了他内心深处最后的一丝亮光。

泪已流“干〞,心已“枯〞死,透出纸背的是人物极度的悲痛和绝望的忧郁。

第二次“泪〞,是索科洛夫在异乡城市偶遇凡尼亚时流出的。

最先出现在索科洛夫眼里的凡尼亚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小雏儿〞,只能到处流浪。

白天他“在茶馆附近靠人家给他的东西过活〞,夜里他“走到哪儿,睡到哪儿〞。

他还完全是一个小孩子,可生活的不幸,让他“已经学会叹气了〞。

“难道他也应该来这一套吗?〞索科洛夫追问着自己的心,让他那“被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的心变软了。

于是,“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

我就一下子打定主意:‘我们再也不分开了!我要领他当儿子。

’〞“泪〞是热的,冷的心也随之融化,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

当凡尼亚“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响亮而尖利〞地叫着“爸爸!我的亲爸爸!〞时,索科洛夫的眼里更是“蒙上了雾〞。

这样的“泪〞不但显示出一种人性的美,还寄托了人物对未来的希望。

索科洛夫的第三次“泪〞,是与他的梦连在一起的。

自从收养了凡尼亚后,索科洛夫的心里就有了一个念想:将孩子养大,送他进学校。

可当他意识到备受战争折磨摧残的自己似乎已经站在了死亡的门前时,“我的心震荡得厉害,得换一个活塞了〞,“我怕有一天会在睡着的时候死去〞。

他“怕〞那样会“吓坏〞了凡尼亚,他更“怕〞自己的念想落空,使得凡尼亚失去了庇护,再一次沦落为孤儿到处流浪。

因此,一旦夜深人静,那白天“表现〞出来的坚强褪去之后,索科洛夫便会在不知不觉中舔舐心灵深处的累累伤痛,泪水自然也就会夺眶而出。

索科洛夫毕竟是一个硬汉,尽管这充盈着对死去亲人的怀想,贮满着对凡尼亚未来担忧的“泪〞,让他不堪重负,但他还是承载着这些重压,慢慢地走向未来。

未来虽然不可知,但更重要的是“走〞。

这该是最为真实的人物的心性的流露。

索科洛夫的三次“泪〞,构成了人物独有的悲剧人生,“泪〞从“干〞到“热〞,再由“热〞而“浸〞,彰显出人物心路的一段历程。

随着这一历程的铺展,索科洛夫这个独特的硬汉形象便愈加丰满,他的个性特征也就愈加鲜明。

(一)读准字音Ⅰ.单音字(1)梗.概(ɡěnɡ) (2)邂逅..(xiè hòu)(3)勋.章(xūn) (4)吝啬..(lìn sè)(5)狙.击(jū) (6)瓦砾.(lì)(7)嗜.好(shì) (8)雏.儿(chú)(9)耽.搁(dān) (10)胡诌.(zhōu)Ⅱ.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咽哽咽(y è咽喉(y ān(2)胳胳膊(ɡē胳肢窝(ɡā2.语境辨析法(3)创.(chu àn ɡ)造奇迹的同时,他也刻下了一道道心灵创.(chu ān ɡ)伤。

(4)秧苗埋.(m ái)得太浅,母亲对我埋.(m án)怨个不停。

(二)写准字形(1)b ì(敝掩b ì(蔽 (2)x ī(嬉x ī(嘻(三)用准词语Ⅰ.明确词义(1)神气活现:自以为了不起,得意又傲慢的样子。

(2)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多用于人。

(3)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赋闲在家,百无聊赖之际,他时常拿起画笔,几只小虾不消几分钟便跃然纸上,神气活...现.,引得小猫只想去抓。

辨析:“神气活现〞运用错误,应用“活灵活现〞,形容画得逼真。

Ⅱ.易混辨析1.工夫vs 功夫课本原句我跟伊林娜、跟孩子们谈着一切,可是刚想拉开铁丝网,他们就离开我,仿佛在跟前消失了……辨析“消失〞和“消逝〞都指“因发展到一定阶段或变化到一定程度而逐渐减少以至没有〞。

“消失〞侧重结果,强调永远失去或很快失去了;而“消逝〞侧重过程,指逐渐减少。

即境活用我们去川南古镇寻觅日渐消逝的家园,发现随着时光的流逝、岁月的变迁,许多古镇都已经不知不觉间在我们的眼前渐行渐远,甚至在视野中消失了。

第一步快读课文·明大意1.本文的题目为“一个人的遭遇〞,这里的“一个人〞指谁?他有哪些遭遇呢?明确:这里的“一个人〞主要指索科洛夫。

他在二战中遭遇了受伤被俘、妻女死亡、儿子牺牲的痛苦;二战后他又意外遭遇车祸被迫到外地谋生,但意外得到了一个新儿子。

2.本文情节波澜起伏,主要是通过主人公索科洛夫的遭遇和内心活动的变化展示出来的,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图表,填上相应的人物心情或故事情节。

明确:感动极了妻女被炸死喜气洋洋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撕裂领养凡尼亚出了车祸3.本文中,索科洛夫的命运是悲惨的。

他在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经历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通过他的讲述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

明确:(1)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的痛苦,他的表达始终是伤感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

(2)他忠厚朴实,在苦难中坚忍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

第二步精读课文·细揣摩1.了解主人公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与温情善良的品质。

2.赏析小说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

一、研习课文第1~10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的头好一阵习惯成自然地缩在肩膀里,仿佛怕挨打一样〞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答:明确:这一细节反映出“我〞长期在集中营受到的是一种非人的虐待,说明了法西斯对俘虏的残暴,控诉了他们的恶劣行径。

2.第7段开头“等到战争一结束,我就给儿子娶个媳妇,自己就住在小夫妻那儿,干干木匠活儿,抱抱孙子〞,写主人公的这些梦想有什么作用?答:明确:战时的索科洛夫憧憬着战后的和平生活,渴望享受天伦之乐,这种和平年代最正常、最普通的生活方式,对“我〞而言却只能是一个落空的梦想。

战争毁掉了一个普通人最简单的幸福,更进一步揭示出战争的罪恶和无情。

对后边的悲剧起了深化作用。

3.第9段中“我的儿子躺在里面……而望着我所不知道的很远的远方〞这一段话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是什么?答:明确:肖像描写。

将索科洛夫记忆中年少的儿子与眼前成年的儿子作对比,客观的描述中饱含着无言的悲哀。

4.第10段中,索科洛夫为什么决不回伏罗尼士?答:明确:索科洛夫不敢回去,是因为伏罗尼士留给他的只有痛苦的回忆。

故园的欢乐因战争而荡然无存,物是人非,回去只能让人更加痛苦。

所以,索科洛夫选择了逃离,决不回伏罗尼士。

二、研习课文第11~26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5.第12自然段中的“爱上这不良的嗜好啦〞应如何理解?答:明确:“爱上这不良的嗜好啦〞侧面揭露了战争对人的心灵和精神的摧残。

战争夺走了索科洛夫全部的希望和幸福,他想忘却不幸,但伤痕是抹不掉的。

喝酒是为了消除疲劳,更是为了麻痹自己,试图让自己忘却战争造成的不幸。

6.第14段中“他是个很活泼的小家伙,却不知怎地忽然沉默起来,想了一会儿,一双眼睛又慢慢地从自己那两条向上卷曲的长睫毛下打量着我,叹了一口气。

这样的一个小雏儿,可已经学会叹气了〞,这一段细节描写有何作用?答:明确:这几句是对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的细节描写,作者在这里既写出了他的可人之处,又写出了他小小年纪就得承受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

反映了战争给儿童造成的创伤。

7.作者为什么把领养凡尼亚这部分写得特别详细?答:明确:这件事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转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