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与止血的检验操作规程
血栓与止血检验—血栓与止血检验常用实验(临床检验课件)

水浴箱中不断的振摇
。约30s时,不时缓慢血浆0.1ml+APTT试剂各0.1ml 37℃水浴
倾斜试管,观察试管
5min
+CaCl20.1ml
流动状态,当液体不 流动停止计时,记录
(混匀计时)
时间。
请认真书写实 验报告
临床检验基础
第十六讲 APTT测定
目录
CONTENTS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实验试剂和标本 操作步骤
实验原理
在体外满足内源性凝血全部条件后的血 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在37°条件下,以 白陶土激活凝血因子Ⅻ,以脑磷脂代替 血小板所提供凝血的催化表面,再加入 适量的Ca2+,即可满足内源性凝血的全部 条件。测定从加入Ca2+到血浆凝固所需 的时间即为APTT
温浴活化: 在试管中加 入待检血浆 和APTT试 剂各0.1ml ,混匀,置 于37°水浴 箱中温浴 3min。轻 轻振摇。
操作步骤(二)
04
05
06
加氯化钙溶液计时: 在试管中加入氯化钙 溶液0.1ml,立即混匀 并开始计时,并置于
书写报告单:待检血浆 APTT=单位为S
结果观察:缓慢倾 斜试管,观察液体流 动状态,流动停止后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Prothrombin 一、原理
timeCa2,+ PT
磷脂
Ca2+ 脑磷脂
试验器材、试剂和标本采集
器材
试剂
标本采集
水浴箱、试管、试管 架、加样枪、离心机、
秒表
凝血活酶试剂,氯化 钙溶液
109mmol/L枸橼酸钠 抗凝的静脉血(1:9) 1.8ml血液和0.2ml抗
凝剂
操作步骤(一)
01
医学讲义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医学讲义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血栓与止血检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以及血液内血栓形成的风险。
在医学讲义中,通常会详细介绍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以下是一个超过1200字的讲义示例,涵盖了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各个方面。
一、血栓检验1.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评估外源凝血通路的指标,也常用于观察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
常用的计算方法是比较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参考范围的比值,称为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一般来说,INR低于1表示凝血功能正常,高于1则表示凝血功能异常。
PT的正常范围通常为11-13秒。
2.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是评估内源凝血通路的指标。
类似于PT,APTT的正常范围通常为30-40秒。
延长的APTT可能与继发性凝血因子缺乏或特定抗凝药物(如肝素)的使用有关。
3.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用于评估凝血酶浓度,以及血浆中抗凝因子的活性。
正常情况下,凝血酶时间为15-20秒。
4.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降解纤维蛋白过程的产物,因此,它的水平可用于评估血浆中纤维蛋白的分解程度。
高水平的D-二聚体可能表明存在血栓形成或者纤维蛋白分解增加。
因此,D-二聚体被广泛用于排除深静脉血栓栓塞症(DVT)和肺栓塞的可能性。
5.血小板计数与活化血小板计数常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液凝聚能力。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通常在150-450×109/L之间。
此外,血小板功能的评估可以通过使用成熟的血小板活化试剂和流式细胞术等检测方法进行。
6.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纤维蛋白原是一种在凝血过程中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血浆蛋白,也是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为2-4g/L。
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异常可能与出血或血栓形成有关。
二、止血检验1.出血时间出血时间是评估止血过程的指标之一、此测试方法通常通过在特定部位划开一小段皮肤,并观察血液停止流出所需的时间。
血栓和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一、一期止血缺陷的筛选试验 临床上常作的试验:主要有出血时间
(bleeding time,BT)、血小板计数 (platelet count,PLT)和血块收缩试验(clot retraction test,CRT)。
血液检验
二、二期止血缺陷的筛选试验
主要涉及凝血因子和抗凝血物质的异常,用于 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筛查的试验较多,常用的有: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 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试管法凝血 时间(clotting time,CT)。
原发性/继发性 遗传性 / 获得性 遗传性/获得性 遗传性/获得性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功能缺陷 vWF缺陷 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血液检验
(二)二期止血缺陷筛检试验
二期止血缺陷:是指血液凝固和纤溶 异常所引起的止血功能缺陷。若临床出现不同程 度的出血时,筛检试验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血液检验
同时检测APTT和PT对二期止血缺陷的应用
血液检验
第三节 凝血因子的检测
一、血浆纤维蛋白原 1. 原理:Clauss法以凝血酶作用受检血浆中
纤维蛋白原(Fg),使其形成纤维蛋白而使 血浆凝固,测定凝固时间。纤维蛋白的量 与凝固时间成负相关,检测结果与参比血 浆制成的标准曲线对比,可得出纤维蛋白 原的含量。 2.正常参考值:2—4g/L。
血液检验
等。
血液检验
(2)减低 ①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萎缩。 ②砷、氯仿、四氯化碳中毒均可使纤维蛋白原减 少。 ③DIC:因纤维蛋白原消耗及继发性纤溶活性亢进 纤维蛋白原呈进行性下降。 ④原发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⑤原发性纤溶活性亢进。 ⑥恶性贫血及肺、甲状腺、子宫、前列腺手术。 ⑦天门冬酰胺酶治疗白血病。 ⑧监控:溶栓治疗的监控范围:~, 低于时引起病人出血。
临床血液学检验 血栓与止血检验(含出血性疾病)

提醒:复习血栓与止血检验部分时,不可仅仅看《临床血液学检验》教材,因为还有不少内容在《临床检验基础》教材上,注意后者的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部分的第四节:血栓与止血一般检查(P71~P81)血栓与止血(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是机体止凝血和抗凝血机制动态平衡失调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
一、血小板与血管壁的相关检查(一)出血时间测定(Bleeding time, BT)是指毛细血管刺伤后自然出血到自然止血所需的时间。
此过程反映了皮肤毛细血管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血小板粘附、激活、释放以及血小板聚集等反应,当血管和(或)血小板功能有异常时,出血时间可出现变化。
【测定方法】:血压计束缚于上臂,成人40mmHg,儿童20mmHg;消毒皮肤后,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或采血针穿刺皮肤,血液自然流出,开始记时;每间隔30s用滤纸吸干流出的血液,直到血液不再流出,停止计时。
【参考值】:各种方法略有差别;出血测定器:8min分钟以内。
采血针法(IVY法):2-7min。
采血时间测定器法伤口大,操作较复杂,但是灵敏度和准确性好,是国际上推荐使用的方法。
IVY法的影响因素多,准确性和重复性不如出血测定器法。
【临床意义】:出血时间延长,表示一期止血缺陷常见于:(1)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2)血小板数量及功能异常,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等;(3)严重的凝血因子缺乏,一般凝血因子缺乏BT不延长;(4)药物干扰,主要阿斯匹林、非类固醇抗炎药及其它抗血小板药物、抗菌素如青霉素和头孢类药物等也可使BT延长。
(二)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束臂试验)(capillary resistance test,CRT)用物理学方法,于上臂加压,给毛细血管以负荷,检查一定范围内新出现的皮肤出血点来判断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又叫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
当毛细血管本身的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质和量以及体液因子有缺陷或受到某些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的作用时,毛细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增加。
血栓及止血检测

17
血小板计数
– 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肝硬化、Banti综合征)、血液被稀释(输入大量库存 血或大量血浆)等。
血小板增多:高于400×109/L。 – 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
症、骨髓纤维化早期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 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某些癌症患者,这种增多是轻度的,
30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临床意义
– APTT延长:见于因子Ⅻ、Ⅺ、Ⅸ、Ⅷ、X、V、Ⅱ、PK(激肽释放酶原)、 HMwK(高分子量激肽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尤其用于FⅧ、Ⅸ、Ⅺ缺乏以及它 们的抗凝物质(anticoagulants)增多;
– APTT缩短: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 – APTT是监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物质(lupus anticoagulants,LA)的常用试
1
第三章 血栓及止血检测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附属同济医院 血液科 黄亮
2
Importance of Balance in Hemostasis
Coagulation
platelets
Fibrinolysis
Thrombosis
Body
Bleeding
参考值:65.8±11.0%。 –血块收缩时间(h):2h开始收缩,18~24h完全收缩。
19
血块收缩试验
临床意义 – 减低(<40%):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
无力症、红细胞增多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 白血症等。 – 增高: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因子ⅩⅢ缺乏症等
血栓与止血实验

[参考值]
试管法 4-12min 硅管法 15-30min 塑料试管法 10-19min
• CT延长见于
因子VІІІ ,ІХ和ХІ血浆水平减低,如血 友病A和B,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 病患者; 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V、因子Х和纤 维蛋白原缺乏,如肝病,阻塞性黄疸、 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症,口 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纤维蛋白 血症; 纤溶活性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 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有抗凝物质如SLE等
器材和试剂 (1)组织凝血活酶浸出液:常用人 或兔脑粉浸出液。 (2)0.025mol/L氯化钙溶液。 (3)秒表、塑料试管、塑料注射器。
• 操作 (1)在试管内加入109mmol/L枸橼酸钠 溶液0.2ml,然后加入待检者血(或正常对 照)1.8ml,混匀, 3000r/min离心10min, 分离血浆. (2)取小试管一支,加入待测血浆和组织凝 血活酶浸出液各0.1ml, 37oC预温,再加 入0.025mol/L氯化钙溶液0.1ml(氯化 钙溶液也应预温),立即开启秒表,不断 轻轻倾斜试管,记录至液体停止流动所需 要的时间。重复以上操作2-3次,取平均 值,即为凝血酶原时间。 (3)同时按上法测定正常对照。
• 血块收缩不佳:主要见于血小板功
能数量的障碍以及纤维蛋白原异常, 如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减少性紫 癜、血小板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 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增多症等。 • 血块收缩过度:见于先天性凝血因 子XIII缺乏症、严重贫血等。
血小板功能检测:
1. 粘附功能:常采用血小板粘附试验 (PAdT); 2. 聚集功能: 常用血小板聚集试验(PadT); 3. 释放反应: 常用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测 定、 血小板第4因子(PF4)测定、血小板P-选择 素(GMP-140)测定、血小板凝血酶致敏蛋白 (TSP)测定以及5-HT)测定.血小板ATP测定等; 4. 花生四烯酸代谢物:常用血栓烷B2(TXB2)测 定、cAMP/cGMP测定等; 5. 收缩蛋白试验:常用血块收缩时间; 6. 促凝活性:常用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 (PF3AT)测定。
(一)血栓和止血检验

血管的血止管壁受损血作用
体液因素
胶原暴露
组织因子释放
血小板粘附 聚集释放
内源性 凝血途径
外源性 凝血途径
血小板血栓
凝血酶
初期止血
纤维蛋白沉积
二期止血
8
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血小板: 静息状态下,呈双凸碟状,90%以上静寂,
血管损伤使血小板活化,发生形态改变,释放 大量内容物,表面表达一些特殊蛋白,作用于 止、凝血过程。
46
病理性变化
血小板减少(Thrombocytopenia)
➢ 生成减少 :再障、急性白血病等 ➢ 分布异常及稀释:脾肿大 、输库存血等 ➢ 过度破坏:ITP、脾功能亢进、SLE等 ➢ 消耗增多:DIC、TTP等 ➢ 其它:先天性
47
血小板增多(Thrombocytosis)
骨髓增生性疾病:慢性髓系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 增多症等
同来源组织凝血活酶的参考物。
69
国际敏感指数(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ISI)
表示标准品组织凝血活酶(纵坐标)与每一批组织凝血活酶 (横坐标)PT校正曲线的斜率。 ISI值越接近1.0,试剂越敏感
41
血小板计数
定义:单位体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正常参考值范围:(100.0~300.0)×109/L
42
检测原理
普通光学显微镜法 直接法:破坏红细胞计数法(草酸铵溶血法) 间接法:根据红细胞与血小板的比例计算
相差显微镜法 利用光线通过透明物体时产生的相位差而转化
为光强差,识别血小板形态。 血液分析仪法:电阻抗法、光散射法
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和其他蛋白质
30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血栓与止血的检验操作规程

血栓与止血的检验操作规程血管壁与内皮细胞检验出血时间(BT)出血时间检测是指皮肤受特定条件的外伤后,出血自行停止所需的时间。
此过程反映皮肤毛细血管与血小板相互作用,包括血小板粘附,血小板活化和释放以及血小板聚集等反应。
1. 出血时间“测定器法”自肘前窝凹下二横指处,经常规消毒后,使刀片由“测定器”内刺入皮肤,启动秒表,每隔半分钟用干净滤纸吸干流出的血液,直至出血自然停止,按停秒表,记录出血时间。
2. Duke法,自耳垂或指尖取血。
【方法与操作】见《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注意事项】测定器法:1. 采取部位应保暖,血液应自动流出。
2. 由于刺入皮肤的刀片长度和深度均固定,故“测定器法”的结果较为准确。
3. 滤纸吸干流出血液时,应避免与伤口接触。
4. 试验前1周内不能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以免影响结果。
血小板数量和功能检验血小板计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测定血小板计数:目视计数法。
【标本】末梢血或抗凝静脉血。
【方法与操作】见《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
【试剂】1. 草酸铵法稀释液。
2. 许汝和稀释液。
【附注】1. 血小板稀释液要清洁。
防微粒和细菌污染。
试管和吸管也应清洁、干净。
2. 针刺应稍深,使血流通畅。
拭去第一滴血后,首先采血作血小板检测,动作要快,防止血小板聚集和破坏。
采取标本后尽快计数。
3. 血液稀释液充分混匀后,滴入计数池内后,要静置10~15min。
室温高时注意保持计数池周围的湿度,以免水分蒸发。
4. 计数时光线要适中,注意有折光性的血小板与杂质灰尘相区别,附在血细胞旁边的血小板也要注意,不要漏掉。
血小板计数仪计数【标本】末梢血。
【方法与操作】使用血小板计数仪及与其相匹配的稀释液。
操作详见仪器使用说明书。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测定【标本】根据仪器的要求用末稍血或静脉取血注入抗凝管(EDTA.Na2或肝素)【方法与操作】自动化血细胞计数仪均可检测血小板功能检验血小板粘附试验【标本】自静脉取血1.0~1.5m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栓与止血的检验操作规程
血管壁与内皮细胞检验
出血时间(BT)
出血时间检测是指皮肤受特定条件的外伤后,出血自行停止所需的时间。
此过程反映皮肤毛细血管与血小板相互作用,包括血小板粘附,血小板活化和释放以及血小板聚集等反应。
1. 出血时间“测定器法”自肘前窝凹下二横指处,经常规消毒后,使刀片由“测定器”内刺入皮肤,启动秒表,每隔半分钟用干净滤纸吸干流出的血液,直至出血自然停止,按停秒表,记录出血时间。
2. Duke法,自耳垂或指尖取血。
【方法与操作】
见《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
【注意事项】
测定器法:
1. 采取部位应保暖,血液应自动流出。
2. 由于刺入皮肤的刀片长度和深度均固定,故“测定器法”的结果较为准确。
3. 滤纸吸干流出血液时,应避免与伤口接触。
4. 试验前1周内不能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以免影响结果。
血小板数量和功能检验
血小板计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测定
血小板计数:
目视计数法。
【标本】
末梢血或抗凝静脉血。
【方法与操作】
见《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
【试剂】
1. 草酸铵法稀释液。
2. 许汝和稀释液。
【附注】
1. 血小板稀释液要清洁。
防微粒和细菌污染。
试管和吸管也应清洁、干净。
2. 针刺应稍深,使血流通畅。
拭去第一滴血后,首先采血作血小板检测,动作要快,防止血小板聚集和破坏。
采取标本后尽快计数。
3. 血液稀释液充分混匀后,滴入计数池内后,要静置10~15min。
室温高时注意保持计数池周围的湿度,以免水分蒸发。
4. 计数时光线要适中,注意有折光性的血小板与杂质灰尘相区别,附在血细胞旁边的血小板也要注意,不要漏掉。
血小板计数仪计数
【标本】
末梢血。
【方法与操作】
使用血小板计数仪及与其相匹配的稀释液。
操作详见仪器使用说明书。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测定
【标本】
根据仪器的要求用末稍血或静脉取血注入抗凝管(EDTA.Na2或肝素)
【方法与操作】
自动化血细胞计数仪均可检测
血小板功能检验
血小板粘附试验
【标本】
自静脉取血1.0~1.5ml。
【方法】
1. 玻珠柱法:
(1)操作:见《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
(2)注意事项:
1)取血过程必须顺利,掌握血液通过玻珠柱的速度,流速太快,粘附率降低,流速太慢会使粘附率增高。
2)玻珠柱为一次性用具,用后即弃去。
3)待用玻珠柱应置于干燥器中贮存,受潮后粘附率下降。
2. 玻璃滤器法:
【标本】
自静脉取血1.5ml。
【方法与操作】
见《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
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
【标本】
自肘静脉取血4.5ml注入于含0.5ml 109mmol/L枸椽酸钠的硅化离心管内,充分混匀。
【试剂】
1. 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及贫含血小板血浆(PPP)。
2. 血小板聚集诱导剂ADP、肾上腺素、胶原、瑞斯托霉素(Ristocetin)等。
【方法与操作】
PAgT比浊法,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步骤操作。
【注意事项】
1. 血标本中pH6.8~8.5之间时,可测得最佳结果。
pH <6.4或>10.0时,可使聚集抑制或消失。
2. 阿司匹林、潘生丁、肝素、双香豆素等可抑制聚集,尤其阿司匹林抑制聚集作用时间可持续1周。
3. 采血后标本应放在15~25℃下,切忌冰箱内保存,并在3h内作完实验。
凝血因子检验
全血凝固时间检验(CT)
【标本】
静脉取血3ml。
【方法与操作】
试管法、硅管法操作参见《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
【附注】
1. 静脉取血要一针见血,尽量减少组织液和空气混入。
2. 水浴箱温度要恒定,过高或过低,可影响结果。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标本】
自静脉取血,用109mmol/L枸椽酸钠作1:9抗凝。
【试剂】
市售成套试剂。
【方法与操作】
按试剂及有关仪器说明书要求进行。
【附注】
1. 标本应及时检测,最迟不超过2h。
2. 分离血浆应在3000r/min,离心10min。
3. 本试验较试管法全血凝血时间敏感,能检出因子Ⅷ:C<25%轻型血友病。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一期法)
【标本】
静脉血1.8ml,用109mmol/L枸椽酸钠0.2ml抗凝。
【试剂】
1. 组织凝血活酶浸出液;
2. 0.025mol/L CaCl2液;
【方法与操作】
见《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
【附注】
1. 采血后宜在1h内完成,置冰箱4℃保存,不应超过4h,-20℃下可放置2周,-70℃可放置6个月。
2. 水温箱控制在37℃±1℃,过高过低均影响结果。
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TGT)
【标本】
取全血0.04ml加5ml蒸馏水,混匀,即成溶血液,备用。
【方法与操作】
见《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
循环抗凝物质检验
凝血酶时间测定(TT)
【标本】
自静脉取血1~1.5ml,注入枸橼酸钠抗凝管内,混匀。
【方法与操作】
见《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
【试剂】
1. 109mmol/L枸橼酸钠液
2. 凝血酶溶液
【附注】
1. 采血后宜在1h内完成,置冰箱内保存不应超过4h。
2. 肝素或EDTA.Na2抗凝血浆不宜作本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