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塞通联合天麻素治疗椎动脉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分析

合集下载

天麻素注射液联合注射用血塞通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

天麻素注射液联合注射用血塞通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

天麻素注射液联合注射用血塞通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发表时间:2016-04-27T15:46:38.673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10期供稿作者:刘杰[导读] 河南省平顶山市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神经三区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目前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

刘杰(河南省平顶山市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神经三区河南平顶山 467000)【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天麻素注射液联合注射用血塞通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自2015年1月~9月在我院进行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的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的先后顺序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接受天麻素注射液和注射用血塞通联合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注射用血塞通治疗,比较其差异。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7.55%,经χ2检验知其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6.437,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结论:天麻素注射液联合注射用血塞通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显著,可作为临床用药的选择依据。

【关键词】天麻素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0-0124-02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目前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

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发病率的80%左右,其死亡率高达15%-25%。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常见的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临床治疗以阿司匹林等抗血栓药为主,但只能改善症状,效果不甚理想[1]。

本文将对天麻素注射液联合注射用血塞通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自2015年1月~9月在我院进行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的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5例,女性53例,年龄42~81岁,平均年龄(65.1±6.7)岁。

血塞通联合天麻素及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以头昏为主症的腔隙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血塞通联合天麻素及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以头昏为主症的腔隙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血塞通联合天麻素及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以头昏为主症的腔隙性脑梗死疗效观察作者:罗强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8年第03期【摘要】目的:探讨在以头昏为主症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血塞通联合天麻素以及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价值。

方法:选取本院70例以眩晕为主症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

对照组采用前列地尔进行治疗,治疗组则采用血塞通联合天麻素及吡拉西坦注射液进行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治疗前后患者的EEV评分情况进行调查记录。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EEV评分,对比对照组有明显的降低;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对照组有明显的提高。

(P【关键词】血塞通;吡拉西坦;腔隙性脑梗死;天麻素;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 994 Δ.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3783(2018)03-03-192-01腔隙性脑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流行病学方面,该病约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20%,且在我国现存约有700万患者,尸检的发生率为6~11%,多见于70~80岁左右的老年患者,其中男性患者的发病率是女性患者的2~6倍[1]。

现如今,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该病的发病率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发展,如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易反复发作,最终发展为痴呆,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

因此,本院将对70例以眩晕为主症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采用血塞通联合天麻素及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70例以眩晕为主症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

对照组中,男患者22例,女13例,年龄在49~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25±8.35)岁;治疗组中,男患者23例,女12例,年龄在51~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03±8.17)岁。

血塞通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观察

血塞通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观察
2 结 果
计数 资料以率 ( %) 表示 , 组间 比较采用
椎 间盘侧方突 出及关节增生 、 颈椎生理 曲度变直等 因素刺激或
检验 , P< 0 . 0 5为差异有 统计 学意义。
压迫椎动脉 , 使椎 动脉痉挛 、 扭曲 、 狭窄 、 闭塞等 , 或刺激颈部交 感神经 , 血管 痉挛 , 导致 椎一基底 动脉 发 生病变 , 脑 部 血流 不 畅, 供血不足 , 主要表现为头晕 、 眼花 、 视物旋转等为 主要症状 , 并伴发恶心呕吐 , 步行 不稳 , 肢体震 颤或眼球 颤动 等症 状。近 年来 , 随 着生活节 奏的加快 , 人们工作 、 生活压力及强度也 日 益 增强 , 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 势, 并且发病 年龄 日益年轻 化 , 严 重影 响患者 的健 康及生 活质 量 。笔者 自2 0 0 8 年以来选 取 3 2例患 者进行 血塞通 联合 天麻 素注射液治疗 , 取得满 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
1 资料 与方 法
治疗组总有 效率为 9 0 . 6 2 %高 于对 照组 的 7 5 . 0 0 %, 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 0 . 0 5 ) 。见表 1 。
表l 2 组临床疗效 比较
[ 例( %) ]
%) 型 墼堕 塑 星 墼 堑 整 整 总有效率( 0 . 6 2’ 治疗组 3 2 1 9 ( , 5 9 . 3 8 )6 ( 1 8 . 7 5 )4 ( 1 2 . 5 0)3 ( 9 . 3 8 ) 9

2 6・
临 床 合 理用 药 2 0 1 4年 5月第 7卷 第 5 A期
C h i n J o f C l i n i c a l R a t i o n l a D r u g U s e 。 M a y 2 0 1 4, V o 1 . 7 N o . 5 A

天麻素联合血栓通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38例

天麻素联合血栓通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38例

天麻素联合血栓通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38例岳亚男;郑晨星;王宝亮【摘要】目的探究天麻素与血栓通联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5年4月收治的76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一组与联合组,各38例.单一组予以血栓通治疗,联合组于此基础上给予天麻素治疗.观察统计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联合组临床效果优于单一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予以天麻素与血栓通联合治疗,效果颇为显著,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7(032)003【总页数】2页(P363-364)【关键词】天麻素;血栓通;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作者】岳亚男;郑晨星;王宝亮【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颐和医院神经内科郑州 450047;河南省郑州颐和医院神经内科郑州 450047;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三病区郑州 450000【正文语种】中文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呈反复或持续发作,且复发率较高,对患者生活、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病情加重时可出现急性脑梗死甚至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1]。

近年来,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发病率呈稳步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2]。

因此,选择一种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尤为重要。

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76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通过分组,对比分析天麻素与血栓通联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5年4月收治的76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均符合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相关诊断标准[3],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一组与联合组,各38例。

单一组男28例,女10例,平均年龄(60.42±5.65)岁,其中合并冠心病16例,糖尿病7例,高血压15例;联合组男27例,女11例,平均年龄(60.15±5.26)岁,其中合并冠心病17例,糖尿病7例,高血压14例。

血塞通与天麻素治疗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血塞通与天麻素治疗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血塞通与天麻素治疗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作者:林继超来源:《健康之路(医药研究)》2014年第10期【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血塞通与天麻素针对治疗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0年10月到2013年12月的30例脑梗塞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具体为依达拉奉,每天2次进行静脉滴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使用血塞通以及天麻素进行静脉滴注,患者治疗7~14天作为一个疗程,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对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加以评价。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之后的2~3周的好转率以及治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关键词】:脑梗塞;血塞通;天麻素【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098-01脑梗塞是由于患者的脑部血液供应出现障碍、缺氧以及缺血造成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在临床中比较常见的脑梗塞类型有脑栓塞、脑血栓形成以及腔隙性梗死等,脑梗塞的临床表现为不省人事、语言不利、猝然昏倒、口眼歪斜以及偏瘫等,一般中老年人属于多发人群[2]。

本文选取30例脑梗塞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加以评价,现将具体报告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基本资料选取2010年10月到2013年12月的30例脑梗塞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

观察组中男9例,女6例,患者的年龄在37~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4±1.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10例,女5例,患者的年龄在44~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2±2.1岁。

30例患者全部符合脑梗塞的诊断标准,排除多脏器功能损害、出血性疾病、脑出血等。

1.2 方法对照组(15例)患者实施常规治疗,除吸氧、低脂饮食、抗血小板聚集等基本治疗外,依达拉奉一次30mg,每日2次.加入适量生理盐水中稀释后静脉滴注,30分钟内滴完,一个疗程为14天。

天麻素及爱茂尔联合血塞通治疗眩晕综合症的疗效观察

天麻素及爱茂尔联合血塞通治疗眩晕综合症的疗效观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第16卷第69期2050 引言眩晕综合症是内科急诊中的常见多发病,病因繁多复杂,患者多表现为突发眩晕,恶心、呕吐,视物旋转,行走不稳等症状,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眩晕综合症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了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如何快速缓解患者症状,减轻痛苦是内科治疗的重点。

为进一步研究天麻素及爱茂尔联合血塞通治疗眩晕综合症的疗效,选取我院内科在2013年1月份到2016年05月份收治的96例眩晕综合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我院内科在2013年1月份到2016年05月份收治的96例眩晕综合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年龄范围在21岁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6±1.5)岁。

其中,男性患者有36例,女性患者有60例。

在接受治疗前,全组患者均经过头颅CT及心电图、血生化等检查,排除急性脑出血、脑梗塞、心律失常、低血糖等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眩晕综合症,患者都表现为突发眩晕,恶心、呕吐症状严重。

随机抽取48例为观察组,另48例为对照组。

两组年龄、体重以及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经过常规检查和治疗后,治疗组予以天麻素600mg加入5%的葡萄糖250mL中静滴,每天一次;爱茂尔2mL肌注,每日一次;血塞通400mg加入5%葡萄糖中静滴,每日一次;(糖尿病患者使用氯化钠溶液)。

对照组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250ml静滴,每日一次;654-2针剂10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中静滴,每周一次,常规予以胃复安止吐,眩晕停抗眩晕等治疗。

治疗一周左右,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头晕、恶心症状改善情况。

1.3 疗效评定标准(1)显效:治疗后1-2天眩晕、恶心、呕吐症状迅速消失,不影响患者生活。

(2)有效:治疗后3-6天上述症状好转,眩晕较前减轻,无明显恶心、呕吐。

(3)无效:治疗一周上述症状无改善或加剧。

天麻素合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眩晕的临床观察

天麻素合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眩晕的临床观察

天麻素合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眩晕的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14-07-30T11:45:18.21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8期供稿作者:陈坚[导读] 眩晕是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物体旋转或摇动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常伴有客观的平衡障碍,一般无意识障碍。

陈坚(江苏省常熟市何市卫生院 215538)【摘要】目的探讨运用天麻素、血塞通注射液联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

方法 114例眩晕为主诉症状患者,随机分为天麻素联合血塞通治疗组(简称联合治疗组) 58例和血塞通组56例,进行临床观察。

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血塞通组87.5%。

结论天麻素、血塞通注射液联合应用治疗眩晕优于单纯使用一种中药制剂血塞通,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关键词】天麻素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联合治疗眩晕【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8-0200-02 眩晕是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物体旋转或摇动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常伴有客观的平衡障碍,一般无意识障碍。

主要由迷路、前庭神经、脑干及小脑病变引起,亦可由其他系统或全身性疾病而引起[1]。

眩晕发生机制有多种因素,可因病因不同而异。

2010年1月—2013年11月,笔者采用天麻素注射液合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眩晕症,取得了一定疗效,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病例为2010年1月—2013年11月本院诊治的眩晕为主诉症状门诊及住院患者,经头颅CT检查有脑出血性疾病及脑肿瘤者不在之内;符合条件者共114例,其中男39例,女75例,年龄29~76岁,发病至入院时间30min~3天。

1.2 病种分布梅尼埃综合征9例,前庭神经元炎11例,后循环供血不足94例。

1.3 分组全部病例依入院先后次序依次分为联合治疗组及血塞通治疗组,联合治疗组58例,治疗组56例,两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症状严重程度及病种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有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患者就诊后详细解释病情,嘱咐患者卧床安静休息,尽量减少起床及转头以免加重症状,联合治疗组予天麻素注射液400mg及血塞通注射液400mg(均加入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250ml稀释后静滴),血塞通组:予以血塞通注射液400mg(加入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250ml稀释后静滴)。

血塞通注射液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的疗效研究

血塞通注射液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的疗效研究

眠则可加五味子、柏子仁、酸枣仁各 1 0 g ;对于胸闷恶心呕
吐者 则 加 瓜 蒌 壳 、丹 参 各 1 5 g , 白术 1 2 g ,半 夏 1 0 g 。1 剂/ d , 早晚两次各服2 0 0 mL 。7 天为 1 个疗 程 , 2 个 疗 程 后观 察 两 组
患 者 的疗 效 。 1 . 3 疗 效 判 定 方 法
血塞 通注射 液 中主要含 有三七 皂苷 与人参 皂苷 ,可通 过松 弛血 管平滑肌 来达到 扩张 血管 的作用 ,从而 改善其血 液循 环 。血 塞通 能够有效 的延长 凝血 时间 ,以保护 因脑缺 氧 所 致 的脑 损 伤 。 另 外 血 塞 通 可 在 一 定 程 度 是 增 加 脑 血 流 量 , 发 挥 其 扩 脑 血 管 的作 用 , 而 改 善 血 流 动 力 学 , 能 够 显 著 降低因脑缺 血再灌注 损伤而 导致 的卒 中指数 [ 3 ] 。天麻钩 藤 饮 中 的 天 麻 为 之 风 之 主 药 , 具 有 平 肝 潜 阳 的 功 效 ,天 麻 能够 扩张 微血管 及小动 脉血管 , 以增 加心脑 血流 量 ;同时 本 品 还 具 有 显 著 的 改 善 血 流 动 力 学 的 作 用 , 能 够 直 接 作 用 于 脑 部 血 管 ;钩 藤 清 热 降 火 , 熄 风 止 痉 , 二 药 配 合 应 用 可 增 强 其 平 肝 潜 阳 智 力 。 牛 膝 活 血 祛 瘀 ,补 肝 益 肾 , 引 血 下 行 ;为 足太 阳、少 阴经之药 ,能够起 到 改善脑 部血供 的作 用 ,对 动 脉 粥样 硬 化 有 很 好 的 功 效 。 桑 寄 生 、 杜 仲 具 有 滋 肝补 。 肾的 功 效 ; 夜 交 藤 、茯 神 镇 静 以 安 神 ] 。 以上 诸 药 配 伍应 用对 治疗 眩晕 症 可 发挥 很 好 的疗 效 。 综 上 所 述 , 血 塞 通 注 射 液 联 合 天 麻 钩 藤 饮 治 疗 眩 晕 可 起 到 标 本 兼 治 的 功 效 ,二 药 联 用 可 增 强 单 药 的 功 效 , 能 够 明显 缩短患 者的治疗 病程 ,疗效 显著 ,且无 临床不 良反应 的出现,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与应用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塞通联合天麻素治疗椎动脉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如下。

选择2022年3月至2022年9月在我院急诊科、神经内科和骨科门诊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性眩晕患者150例,其中男81例,女69例,年龄35~70岁,平均(48.0±8.6)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2022年8月我国颁布的《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最新诊断标准:①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阳性;③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椎间孔狭窄或变形;④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显示单侧或双侧椎动脉供血不足;⑤除外耳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脑源性眩晕及其他原因如长期睡眠不足、神经官能症、过度劳累、糖尿病等导致的眩晕。

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各50例。

A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39~65岁,平均(47.0±9.5)岁;B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36~70岁,平均(48.0±7.5)岁;C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35~68岁,平均(46.0±10.5)岁。

三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患病时间、既往治疗史、伴发疾病、各项检查指标以及眩晕等主要症状体征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三组患者常规应用盐酸地芬尼多(眩晕停)片50mg,口服,每天3次;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胶囊10mg,口服,每晚1次。

在此基础上,A组采用注射用血塞通(冻干,国药准字Z20026438,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400mg和天麻素注射液(商品名:天眩清,国药准字H20013046,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600mg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10天。

B组采用注射用血塞通(冻干)40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10天;C组采用天麻素注射液60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10天。

1.3观察指标及症状体征评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评定标准[1],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选取眩晕、头痛、头晕、耳鸣、恶心和呕吐、旋颈试验、TCD共7项,按无、轻、中、重分别计为0、1、2、3分的标准)进行评分。

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血液流变学。

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

1.4疗效评定标准临床治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比治疗前降低80%以上,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比治疗前降低60%以上,尚可正常工作和生活;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比治疗前降低20%以上,影响到正常工作和生活;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比治疗前降低不到20%或无改变,不能正常工作及生活。

1.5统计学方法2结果2.1治疗前后三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评分的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的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

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A组治疗后的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C组(P<0.01),B 组治疗后的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治疗后三组临床疗效的比较三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A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B组临床疗效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3三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治疗前,三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下降,而A组下降幅度较B组和C组大(P<0.05或<001)。

见表3。

2.4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C组出现少量皮疹2例;B组出现皮疹1例,有轻度头胀1例,出现头面潮红且有灼热感3例。

停药或缓慢滴注后不良反应能缓解,无其他不良反应。

3讨论颈性眩晕是门急诊常见的发病症状,临床上以突然发作和反复发作的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视物不清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发生猝倒,一般无意识障碍。

其临床特点是眩晕多发生在头颈位置改变时,起病急,经过休息和治疗,症状较快减轻或消失。

其又称椎动脉型颈椎病或椎动脉综合征,发病与年龄和职业有关,多发生在中老年人[2]及经常伏案工作的人群。

随着手机、电脑、网络、电视、空调的普及和现代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颈肌慢性劳损和颈椎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近年来,颈性眩晕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3]。

3.1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是多种因素作用所致,与颈部软组织、颈椎骨质及血管的退行性变化等因素均有一定关系[4]。

由于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退行性改变、椎间孔变窄,直接或间接挤压、刺激椎动脉周围之交感神经丛,在过度屈伸颈部和急剧转头时进一步刺激颈交感神经,产生神经节水肿,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物质,致使椎动脉痉挛、管腔狭窄或闭塞而出现椎动脉血流瞬间变化,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而出现症状[5]。

而血管本身的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椎动脉畸形)和血液流变学改变都会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诱发或加重颈性眩晕[6]。

3.2颈性眩晕治疗方法及机理颈性眩晕非手术治疗主要是缓解椎动脉痉挛和改善脑供血为主,单一的治疗方法效果往往不太理想,临床多采用中西药联合多种方法治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注射用血塞通(冻干)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研究证明,人参皂苷具有抗脑缺血、抗心肌缺血、改善血液流变性、改善微循环、降血脂作用和抗自由基损伤作用。

血塞通在心脑缺血治疗方面已被广泛应用[7]。

天麻素注射液具有扩张脑血管、减少脑血管阻力,解除脑动脉痉挛,增加椎-基底动脉、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迷路动脉及内耳的供血,增加脑血流量、提高脑细胞抗缺氧能力、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等作用,从而改善脑干、小脑及枕叶的缺血缺氧状态,解除由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碍、眩晕、耳鸣和眼球震颤等症状[8~9]。

药理实验表明天麻素可恢复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间的平衡失调,产生镇静、安眠和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

对于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眩晕患者,镇静是最好的止晕措施。

3.3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本研究发现,治疗后各组的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A组治疗后的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C组(P<0.01),B组治疗后的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

治疗后三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下降,而A组下降幅度较B组和C组大(P<0.05或0.01)。

治疗中未见明显毒副反应。

提示血塞通、天麻素治疗颈性眩晕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血塞通+天麻素联合治疗组缓解眩晕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组。

表明血塞通、天麻素联合治疗颈性眩晕具有协同作用。

过去对于眩晕的治疗集中在改善微循环,疗效往往不明显且容易反复发作,治疗效果差往往让患者烦躁、焦虑,加重脑部的慢性缺血,还可造成头颈部的微循环障碍,甚至直接加重椎动脉的痉挛,使眩晕症状加重,造成恶性循环。

血塞通、天麻素除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外,还能发挥其他作用。

其中,血塞通中含有的人参皂苷具有抗脑缺血、改善血液流变性、抗自由基损伤的作用,而天麻素具有解除脑动脉痉挛、镇静、安眠和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血塞通、天麻素在颈性眩晕的治疗中对于缓解眩晕、头痛、头晕、耳鸣、恶心和呕吐等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TCD及血液流变学方面均有良好的疗效,与文献的报道结果基本一致[10],而血塞通与天麻素联合运用临床起效快、疗效显著,且未发现联合用药的明显毒副作用。

联合用药优于单药治疗,用药方便、经济安全,值得在基层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6-349.[2]邱峰,戚晓昆.神经内科门诊367例有眩晕主诉患者的病因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22,51(5):350-352.[3]任晓敏,董效信.青年人颈性眩晕误诊108例原因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22,8(21):5150-5150.[4]魏德芝,霍清萍.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其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21(22):2501-2503.[5]史达,孙银娣,张平安,等.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2022,32(1):60-61.[6]宋敏,李泽佳,刘彦宏,等.血液流变学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评价[J].颈腰痛杂志,2022,34(2):164-167.[7]常素贞,郭道骝.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78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32(24):5545-5546.[8]孙中吉,王辉.天麻素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22,19(4):1011-1013.[9]李泽锋,何艳,彭胜修,等.天眩清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7(11):1290-1292.[10]张玉红,贾云,雷霞,等.注射用血塞通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0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2,33(8):28-29.(收稿日期:2022-03-01修回日期:2022-04-27)(编辑:梁明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