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述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述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述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先驱是桑代克和巴甫洛夫。
桑代克首创了动物实验(迷箱实验),用实验法代替了自然观察法,这不仅为增加了结论的说服性,还为以后学习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他对学习心理的深入研究,让他确定了教育心理学的体系,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但是他忽略了人与动物的是有本质不同的,将动物实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直接用于解释人的心理和学习行为。
他把尝试错误的学习和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作为人类学习的基础。
这显然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是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的。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作用理论虽不像华生自称的那样可以塑造和改造人类热闹和复杂的行为,但对于解释人类某些基本的学习现象,并在塑造和矫正人类特别是儿童的基本行为习惯中有不错作用。
诸如对于获得优秀成绩的学生进行奖励,学生因此体验到被被认可的快乐,从而更专心的学习这门课程。
这就应用了理论中的强化作用。
但其反对研究人学习行为背后的内在心理过程却是不被认可,无任何应用意义的。
在华生和斯金纳看来,将心理学是看作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他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到的行为。
华生的学习理论只强调了人的行为,忽略了人的意识和心理,大大缩小了我们的研究范围,这样不仅难以真正客观地研究动物和人的心理,而且反而限制了对它们的研究。
华生虽然将动物心理研究客观化了,但是其过于极端,将动物实验中法相的活动规律推广到人类身上,忽视了人类的特殊性,将人性生物学化了。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极大地提高了预测和控制有机体的行为的能力,并且对一些现象也能够用操作原理进行有说服力的解释。
他推动了心理学的应用研究,改进了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行为的塑造和矫正。
但其研究范围太窄,忽视了行为是很多方面,过于简单化,片面化。
华生和斯金纳他都为刺激反应可以用来分析所有的行为,但他们都忽视了刺激反应之间人的主体性,都犯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
班杜拉在观察学习理论研究中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改变了传统行为学习理论只注重个体忽视社会影响的思想。
行为主义关于学习和发展的观点述评

行为主义关于学习和发展的观点述评曹能秀(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092)[关键词] 行为主义;学习;发展[摘 要] 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在整个西方心理学界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对行为主义的研究对象、学习模式和发展的观点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并试图对行为主义关于学习和发展的观点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考察和反思。
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对整个西方心理学界影响颇大,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其根本特点是排斥意识,主张以行为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
行为主义者认为,行为是靠学习获得的。
所谓学习,“是一种活动通过对所遇情境进行反应而得以发生和变化的过程”②。
巴甫洛夫(ИванПетровичПавлов,1849—1936)、华生(John Broadus Wats on ,1878—1958)、斯金纳(Bur 2rhus Frederick Skinner ,1904—1990)分别创设了不同的学习模式,使被试的行为得以发生或变化。
那么,在行为主义者看来,行为的发生、变化对儿童的发展有何作用,其作用的程度如何?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行为主义关于学习和发展的观点?本文拟就以上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讨论和评议。
一、行为主义的研究对象行为主义,作为现代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异军突起,在20世纪的20—30年代震撼了美国心理学界。
这种轰动是因为行为主义顺应了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它力图清除老一辈心理学家所未能摆脱的由哲学所遗留下来的神秘性、含糊性、繁复性和困难性,从而改变了心理学的空气。
简言之,行为主义是以其崭新的研究对象———人和动物的行为———吸引了一大批的崇拜者。
行为主义,不但是一种不要灵魂的心理学,也是一种不要心灵也不要意识的心理学。
行为主义的先驱华生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动物的行为,应该排除那些处于朦胧状态的心理现象。
他甚至要废除意识、心理状态、心理、内容、意向以及诸如此类的名称,从而消除心理学和其他各门科学之间的屏障,这样,心理学便可用物理、化学的字眼来加以解释了。
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

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08小教史玉燕080308108 通过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基本了解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同时也思考了该理论对现代教育教学的一些影响。
首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是:将学习看成是个体外显行为改变的过程,对学习时个体内在心理是否改变则没有做出过多的解释。
个体外显行为的改变主要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个体对原本不反应的刺激产生反应,就表示其产生了学习。
换言之,把个体学到的行为解释为刺激与反应之间关系的联结,认为某一刺激原本不能引起个体某种固定的反应,但经过条件作用之后,他(她)应会在该刺激出现时作出该固定反应,例:某人走到路口见到红灯停见到绿灯行。
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中有三大学习定律。
其中练习律,对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桑代克认为,一个已形成的联结如果加以应用,这种联结的力量就会增强;反之,这种联结的力量就会减弱。
一般说来,只有当学习者发现重复练习能获得满意的效果时,练习才会有助于学习,没有强化的练习是无意义的,这样,练习律就被消融于效果律中了。
这就启示人们,现在有些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强迫学生机械地抄字上百遍,甚至更多,结果等学生将辛辛苦苦抄完的作业交给老师后,老师看也不看或只数一下页码了事,而不向学生指出好在哪里与坏在哪里,这样做,除了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和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感外,没有任何的积极意义。
在高中时期,有一位同学,她不断地做英语习题,只为了能够在月考中获得好成绩,但是结果并不理想,还遭到老师的误解,一气之下,撕掉了所有的英语参考书,表示以后不再那么费劲了。
她就是所付出的练习没有获得满意的效果,最终放弃了该练习。
虽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和斯金纳的小白鼠,在这个理论的开创奠基和发展中,为学习理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这个行为主义的前提之一,就是不问差异,无论这个小孩子的性格气质如何,无论这个小孩子前一分钟是在哭还是在笑,老师、家长、或者试验实施者都会执著的按照预先的要求,对孩子进行奖励和惩罚。
我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认识

1概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2概念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2011-09-02 22:13:08)转载▼分类:课堂学习笔记标签:杂谈什么是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是奥苏贝尔提出的与机械学习相对的概念。
他认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这一论断既给有意义学习下了明确的定义,也指出了划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两条标准。
有意义学习的标准要判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或是机械的,必须了解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的联系(简称为新旧知识的联系)的性质。
新旧知识联系的性质既受学习者原有的知识背景的影响,也受要学习的材料本身的性质的制约。
第一条标准是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
所谓实质性联系,指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
第二条标准是新旧知识的非人为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等边三角形概念与儿童认知结构中的一般三角形概念的关系不是人为的,它符合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无意义音节和配对形容词只能机械学习,因为这样的材料不可能与人的认知结构中的任何已有观念建立实质性联系,必须在逐个字母或项目之间建立联系。
这样的学习完全是机械学习。
在获得数概念前的幼儿,凭借他们发展较快的机械记忆能力,可以将乘法九九表口诀背熟,倘若从中抽出一句问他们,他们将不知所云,这也是机械学习。
探索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

探索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学习是人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过程,也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学习理论试图解释学习的本质和过程,并为教育和培训等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将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构构主义三个主要学习理论角度出发,探索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种特定反应和行为的习得过程。
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建立的,例如,帕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实验证明了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射之间的关系。
另外,斯金纳的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也强调了动机和奖惩在学习中的关键作用。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觉、思维和思维模式。
根据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通过个体的思考、解决问题和内化新知识的过程实现的。
著名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有巴黎学派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前者强调了思考和知觉对学习的影响,后者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体学习的重要性。
三、构构主义学习理论构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意义构建。
构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一个主动的、个体建构知识和意义的过程。
著名的构构主义学习理论家皮亚杰认为,学习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产生新认知结构的过程。
他提出了适应性和认知发展理论,为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综上所述,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涵盖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构建主义三个主要方向。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条件刺激和奖惩在学习中的作用;认知主义理论强调思考和内化新知识的过程;构构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主动参与和意义构建。
这些学习理论提供了不同角度的认识和解释学习的过程和本质,为教育和培训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理论基础。
然而,学习理论并非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交叉和融合。
现代心理学研究越来越强调综合性和整合性的学习理论,试图从多个角度解释和理解学习过程,并为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总之,学习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通过不同的学习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的本质和过程。
学习理论述评

的过 程 。 c ( 刺激) R 反应) 成 了巩 固 的联系 时学 习就 和奥 苏伯尔 他们 继承 了完行 说对联 结说 的批判 观 点, 为学 习中 当 s条件 . ( C 形 认
论 以美 国心 理学家 桑代 克于 19 年 提 出的联 结说为代 表 。 在 测 , 88 他 以操 作行 为观 点解 释 中介变 量 。
猫解 决疑难 笼 问题 中认 为学 习即联 结, 他把学 习看作 是刺激 与反 应 的联 结 , sR之 间的 联结 。 即 . 并通过 尝试 与错误 来说 明学 习过
有 机体 的经 验系 统变 化 发展 的过程 。这 些变 化 发展 的实质 是什 过 强化才 能学 习 的观 点。 出了潜伏 学 习。班 杜拉 系统地 提 出 了 提
么? 生这些 变化 发展 的原 因是什 么? 产 发生这 些变化 的心理 机制 是什 么? 这些 都是 学 习理论所 要解 答 的关 于学 习 的问题 。
一
据研 究结 果, 托尔曼 认为, 机体 的学 习是通过认 知获 得达到 目的 有
的符 号及其意 义, 成“ 知地 图” 形 认 。同时他还 开创 性 的证 指有机 体在 后天 生活 中获得 个体 经验 的过 程, 就是 驳 了经 典性 条件 反射 理论 与操作 性条 件反 射 理论提 出的必 须通 也
学 习理论 是揭 示人们 学 习活动 的本 质和规 律 、 释和 说 明学 在刺激 情境 中可 以 自发地 做 出多种行 为, 果其 中某 个行 为得 到 解 如 习过 程 的心理机 制 , 导人 们学 习的理 论 。学习理 论 的问世 导 了强化 , 以指 该行为 在这种情 境 中发 生 的概 率就会 提高 , 强化 的结 不断
( ) 为派 的 学习观 一 行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影响文献综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影响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源自20世纪初期的心理学研究,强调外部环境刺激与个体行为反应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语言教学方面,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影响,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揭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及其效果。
文章首先回顾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发展历程,探讨了其在语言教学领域中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方式。
随后,文章重点分析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包括课堂教学、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文章探讨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语言教学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在评价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影响时,文章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梳理和评价,得出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文章也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展望,以期为语言教学的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综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以期为语言教学的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心理学界,主张学习是通过外在环境的刺激和个体反应之间的联结过程形成的。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刺激-反应联结: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
在教育环境中,这种联结通常通过奖励和惩罚等外部手段来强化。
例如,当学生的正确反应(如正确回答问题)得到奖励时,他们更有可能在未来的类似情境中表现出相同的反应。
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者认为,个体的行为完全由环境决定,而非内在的心理过程。
在教育领域,这意味着教师应该通过控制学习环境来塑造学生的行为和学习成果。
模仿学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还强调了模仿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来学习新的行为和反应。
浅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心得体会

浅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心得体会摘要:首先我们得了解何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
结。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关键词:概念华生斯金纳班杜拉桑代克正文:下面由我来浅谈一下我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们应该进一步了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下面听我来和大家说说。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格思里、赫尔、桑代克、斯金纳等的影响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斯金纳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并对强化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
他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设计的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曾经风靡世界。
谈到了华生我们就要再来看看另外几个名人的见解了。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认为心理学所关心的是可以观察到的外表的行为,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
他认为科学必须在自然科学的范围内进行研究,其任务就是要确定实验者控制的刺激继之而来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
当然他不仅考虑到一个刺激与一个反应之间的关系,也考虑到那些改变刺激与反应的关系的条件,他的公式为:R=f(SoA)。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
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班杜拉在大量实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
1961年,他以学前儿童为对象进行了一个实验。
首先让儿童看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把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他们自由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述评
摘要: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和反应的联结,提出了强化的概念,重视环
境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实现了由研究人的意识转向研究人的行为,并将理论应
用于教育领域。
但是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强调了人的行为并把动物实验中的
学习直接推论到人类,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1.以华生为代表的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华生是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
主要代表人物,华生认为,学习就是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程,有机体的学习实质上就是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
条件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在时空上的联结,替代无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反应
建立了联系。
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研究学习问题时,以研究动物为主,将研
究动物的学习直接推论到人的学习,难免将人等同与动物;他们反对主观内省法,主张人的行为的可观察性、客观性和经验性,强调强化与外显的行为。
2.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学
习理论的核心是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
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
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大多数人类的行为都是学习得来的,而离开了强化学
习就难以进行,强化在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中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
同时,斯
金纳认为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塑造行为的过程,他发明了程序教学模式,学习
者按照步骤完成安排的内容,自定步调并且能够及时获得反馈,取得较好的教学
效果。
新行为主义者主张将意识还原为行为操作,即在他们看来,动物和人是静
止的、孤立的客体。
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意识、心灵、思维等心理因素。
3.以班杜拉等为代表的新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以班杜拉为主要代表的心
理学家,在行为派和认知派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形成了新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儿童的大多数学习发生在社会环境中,儿童通过观察生活中重要人
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
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
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
过程。
在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看来,人类的行为既不是只受内部因素驱动,也
不是仅由外部环境刺激自动塑造和控制。
个人行为可以由交互决定论来解释,即
个人、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
这些观点对行为主义的核心假设提
出了挑战,关注线索对行为及其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以班杜拉为代表的新行为
主义学习理论在研究学习问题时,突出人的主体地位,重视社会因素对人行为的
影响,主要以人作为研究对象。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要义
以华生、斯金纳等为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阶段,他们否认人的意识作
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存在,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必须是可见、可测量的实际
行为。
到了以班杜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新行为主义阶段,开始关注现实的人,学
习过程开始强调社会因素和认知结构的重要作用。
但无论是哪个阶段的行为主义
学习理论,都强调了刺激与反应、强化以及环境的重要性。
1.刺激与反应。
在以华生为代表的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的实质在
于形成S-R之间的联结,这种联结是直接的、无中介的,是靠尝试错误而建立的。
在班杜拉交互决定论认为,个人、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
环境中
出现的各种因素就是一种外在刺激,在班杜拉的实验中,让学前儿童观看一场电
影,在电影中,一个人正在踢打一个充气娃娃。
此时,环境就是看电影,而电影
本身就是对儿童的一种刺激,他们也会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
2.强化。
行为主义者普遍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练习、不断反复等途径
来促进学习效果的强化。
在一个已形成的刺激—反应联结,如果在短时期内不断
地进行强化,这个联结就会变得更加牢固,学习的效果就更好。
斯金纳的强化理
论更为系统和深入,他明确了正强化与负强化概念,区分了一级强化与二级强化
的本质差别,并且提出了固定间隔强化、可变间隔强化、固定比例强化和可变比
例强化4种模式。
此后,班杜拉在他的社会认知理论的观察学习中认为,观察者
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他认为强化是作为
先行条件而不是结果来产生影响,自我强化、内部强化对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3.环境因素。
华生是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
斯金纳认为我们
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支配着我们的行为倾向,人总要受别人左右,最终成为环
境的奴仆。
因此学习者学到了什么,学的效果如何都取决于环境并受环境的控制,而不是由学习主体自身所决定的。
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中,也特别强调了个人、
环境和行为之间的联系,他认为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
三、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在保持自身特质的同时,不断地
丰富和完善。
斯金纳提出了强化理论,班杜拉把心理因素引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都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行为主义学习
理论为以后学习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时代以及研究方法的限制,行为
主义学习理论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进步
(1)由研究人的意识转向研究人的行为,并实现了二者的结合。
行为主义
学习理论认为,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
行为。
华生认为,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并通过
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通过外显的行为来描述和分析一个人学习的过程。
在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中,使用了诸如信念、期望、记忆等认知因素来解
释社会学习过程,实现了意识和行为的结合,具有进步的意义。
(2)提出了强化概念,并强调环境的重要性。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以及班杜
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中,都对强化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并认为强化是行为的塑造和
保持中的关键因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环境的重要性,环境中的种种刺
激对学习者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中,从华生
到班杜拉都十分重视环境因素的作用,认为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效果与环境的影
响是分不开的。
(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
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主要成果。
程序学习强调每个学生的重要
性和独特性,主张教师要依照个别化教学来进行和思考。
在程序学习过程中,经
常给予学习者以强化,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一个大的学习任务分解成了
一个个小的学习任务,它使任何学生在其理解范围内掌握教材时减少了遇见挫折
的可能性。
此外,程序学习,还可以改善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使其处于持续的
警觉和忙碌状态,不断的强化过程可以使学生把学习过程作为一种享受,推动他
进一步参与学习活动。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局限性
(1)由研究动物的学习推论到人的学习,忽视了人类的特殊性。
以华生为
代表的早期行为主义者以及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都是通过动物学习
实验直接推论人的学习行为,实际上是假定了人与动物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这样
不仅难以真正客观地研究动物和人的学习,将动物实验中的活动规律推广到人类
身上,忽视了人类的特殊性。
(2)过于强调人的行为,研究范围小且片面化。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
习是指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强调了
人的学习行为,但对于其中的内部运行机制却没有任何深入研究,研究内容过于
狭窄。
即使后面班杜拉意识到了社会和认知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但是学习并不
仅仅是只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3)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真正实现以人为研究对象的是以班杜拉为代表
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开始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认知结构和社会因素的重要作用。
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是可以
主动积极地认识世界,学习这个世界的知识、技能、文化等,并不只是被动地接
受信息刺激和产生行为。
参考文献
[1]赵长林解读行为主义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2]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高峰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进展的内在轨迹[J].外国教育研究,199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