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人教新课标图文稿

合集下载

《送元二使安西》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送元二使安西》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这首诗以语言朴实,感情真挚,韵味深远而独树一帜。

教学这首诗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粹,鼓励学生背诵积累的古诗。

教师适时导入送别诗。

2、师生交流课题。

预设1:引导学生读好课题。

预设2:交流讨论课题的意思。

引导学生理解: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王维送元二到安西去)使:出使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第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唐朝时设立在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

3、学生带着理解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积累的一系列古诗,引导学生走进美妙的古诗世界,创造学习古诗的氛围。

指导学生理解题目,为后面的理解诗意、品味感悟诗情奠定基础。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1、出示自读提示,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人送别朋友的情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一、吟诗导入:1、交流汇报你知道的送别诗。

2、板书课题引入:今天学习王维写的另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创设情境,由吟入诗1、幻灯片出示古诗。

2、范读全诗:请大家大声地读读整首诗,注意把生字读准。

指名读。

强调停顿。

3、指名读题。

从这个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理解“使”(出使);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4、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在古代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课件出示地图明确地点)那你知道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吗?师: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

三、知诗人,配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1、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

所以友人元二将要远赴安西,王维特意赶到渭城来送行。

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一些什么?学生发言。

2、过渡:王维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非常有名的画家。

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要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会画上一些什么景物呢?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

(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早晨;浥:湿润)板书:雨(2)客舍(旅店)。

板书:客舍(3)柳:怎样的柳?(清新的、绿绿的……)“柳”是“留”的谐音。

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板书:柳3、这些景物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看到的?(一、二两句)我们来读一读诗中的这幅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4、师:王维和元二是什么关系?从诗歌哪个词中直接可以看出?(板书:故人)5、师:诗中哪几句能让你感受到元二和王维确实是好朋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里读出他们是好朋友。

)(板书:酒)那么,“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杯酒只是一杯普普通通的酒吗?你觉得这是一杯怎么样的酒?(离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连心的酒……)引读“这是一杯()的酒”──生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送元二使安西》.doc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送元二使安西》.doc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送元二使安西》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批文入境,读占螯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品位中升情。

学习目标:1、借助教材,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地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预设流程:一、创设情境,由歌引入1、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送别》,在这样的一种音乐声中,能不能激起情感的浪花,想起送别的古诗。

2、学生交流。

3、师: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吗?其实,友情是每个人心中永久的歌。

在古人眼里,友情是江上一叶舟,友情是月夜独登楼,友情是庭深小径幽那么,在诗人王维眼里,友情是什么呢?4、课件出示古诗。

读诗先读题,指名读题。

从这个题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二、自主读诗,读准读通,粗知大意自主读诗,读准读通读懂。

1、自读: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念通顺,注意节奏。

2、交流:⑴指名读,重在读准字音。

⑵注意诗的节奏。

3、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三、赏读诗句,感悟意象,渐入诗境1、研读前两句,感悟诗情画意。

宋代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王维的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诗中有画。

所以读他的诗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读出诗中的诗情和画意。

2、师范读诗的前两句,学生边听边想象,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交流: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4、如烟如雾的蒙蒙细雨,瓦楞青青的旅舍,清新嫩绿的杨柳,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怎样读出它的美?指名读,自由练读。

5、从这幅画面中你还品出了别的滋味吗?你是如何体会的?6、是啊,其实细雨也好,客舍也罢,总能勾起离人心中淡淡的愁绪,特别是这依依杨柳更是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6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6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6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方案、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力量,下面是我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6篇)》,快快拿去用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有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伴侣送行,其深厚的情意,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心情,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愿。

设计理念: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等行之有效且机敏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生的主体作用,敬重同学的独特感悟,提升同学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生疏其他送别诗。

2、体会“景语皆情语”。

3、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宠爱流行歌曲吗?今日我们就来观赏一首古代时候的流行歌曲(放音乐:《渭城曲》)2、听懂了吗?这是唐朝时期格外流行的音乐,这首唱歌了什么呢,今日我把歌词带来了,你们看,其实也是今日咱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

你们先读一读。

二、分析题目1、同学们,学习古诗,诗的题目很重要,它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读读题目。

(生读)2、到底哪种读法才是正确的呢?(生再读)3、你为什么在元二后面停顿呢?“使”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师:借助课后注释理解,你真会学习!元二姓元,名不叫二,由于在家中排行老二,因此,被称为“元二”。

“使”是出访的意思,唐朝国力强盛,朝廷经常派一些有识之士到安西去,元二就是其中的一位。

【优选】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古诗两首 送元二使安西∣人教新课标

【优选】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古诗两首 送元二使安西∣人教新课标
明确:从“劝君更尽一杯酒”得知不止喝了一杯,一杯接一杯地喝是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①指导读(引读)、再指名读。
②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
③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总结升华。
①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备课班级
上课时间
执教人
谭Hale Waihona Puke 康课题: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课标
要求
1.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2.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友人二元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筵席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
走进文本,升华情感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送了一程又一程。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被这份真挚的友情打动呢?背诵这首诗并细细体会。




送元二出使安西




必做题
选做题
给大家背一背自己读过的别的送别诗
3.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0各位老师大伙儿好,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抓住意象,赏读送别古诗,体会人间真情。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人间真情,选编课文内容丰富,分别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差不多上千古传颂的送别诗,都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但李白在送好友孟浩然去广陵时,心中有孤独、伤感,更有一份向往和期盼。

而王维在送元二远赴安西时,心中更多了一份悲伤、担忧、牵挂与祝福,这份离愁别绪并没有依靠刻画酒席场面和直抒胸臆,而是借助诗中意象蒙蒙细雨、旅店旁的棵棵绿柳和分手在即的一次次劝酒,用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能吸取民族文化聪慧。

”并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情感,领会内容。

”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需求,立足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训练,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差不多初步把握学习古诗的能力,能够对比注释,大体明白得诗意,运用查阅工具书或其他资料的方法,尝试解决自己的疑问。

学生曾经学过送别诗,如《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了解到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友谊是一种习俗;对李白和王维这两位诗人并不生疏;在午间诵读活动中接触过这两首古诗。

但他们不能做到的是赏读古诗,在诵读过程中通过展开想象,更深入地明白得古诗词的内容,感受古诗的内涵,体会诗人的情感,不能体会到民族文化的聪慧,感受诗歌语言的精妙。

因此我在本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的方法明白得整首诗,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初步感受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

4. 培养课外主动阅读,积存诗歌的爱好,激发对祖国诗歌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1.明白“朝雨”“浥”“轻尘”“新”“更尽”等词语意思,明白得诗句。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通用5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篇1《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

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

”特别是在古代那样一个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的社会,一旦离别,也许便是天涯海角。

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

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过“莫愁前路无知己,”——生:天下谁人不识君。

读过“洛阳亲友如相问,”——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还读过“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

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浓浓的友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师纠正。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1、理解诗题。

要想读懂古诗首先我们得知道题目的意思,谁来结合注释说一说诗题的意思?(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师明确:这里的元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排行第二,也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我们称为老大。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2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2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4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

这首诗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以质疑、释疑为学习故事的主要方法,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及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能力。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学习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教学流程:一、导入谈话,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2、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那些问题?(帮助学生理清送的是谁,谁在送,“使”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使”的意思。

)3、解释诗题:王维送自己的好友元二出使安西。

4、对于王维,你了解多少?出示课件:王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外号“诗佛”。

主要作品是山水诗,人们称赞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感知,朗诵诗歌。

1、出示古诗: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正音,同时理解难字字义:朝:早晨。

舍:客舍:客店;另外一个音shě,舍得。

更尽:再饮完。

浥:湿润。

3、齐读古诗。

4、配乐范读。

(古琴:阳关三叠)自由练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师生读,齐读(配乐)。

5、试背。

三、感悟古诗,了解环境:1、过渡:听了同学们的诵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送别图”,请读前两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1)先想一想,同桌说,指名说。

2)什么样的一幅画面?什么样的“柳色”是“新”的?(穿插指导朗读)3)客舍旁边还有别的事物,为什么单单只写柳树呢?2、相关古诗链接,引出相关的送别诗,来体会其中的送别之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
人教新课标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会写“舍”、“君”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学习难点: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知作者
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别人的送别都有送别的具体的人,比如李白的《赠汪伦》是谁送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谁送谁而《送别》,李叔同却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的觉悟。

它不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且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难怪有人说“弘一大师李叔同半世潇洒半世僧”呢。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关送别的诗-------唐代着名诗人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

1、自由读题:谁送谁去哪里“使”
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2、师介绍“安西”及元二:安西是当时的朝廷在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境内设立的安西都护府,来统领西域各国的,元二------王维的好朋友,奉命出使安西,为国家守边重镇,在当时可是一大壮举啊!王维从长安赶到渭城。

第二天为元二饯行,以酒相送。

3、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齐读课题
4、你知道王维吗生交流。

总结出示: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善画人物、丛竹、山水。

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

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也很精通。

王维大约在40岁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在山水田园之间弹琴赋诗,过得悠闲自在。

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其中以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成就最高。

二、读古诗解诗意
1、一读:就让我们走进这首古诗。

同学们先来读诗,自由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
2、指读,正音,通句
课件出示:朝(变红) “更尽”指导读
舍(书写田字格要注意什么),“舍”是象形字,看看它的演变过程,上部分是什么下面的“口”像什么
写“舍”、“君”字,引导把字写美观,并引导找寻笔画规律,让学生学字学得有趣、有效。

3、把生字、多音字放进诗文里再来读读看
4、古诗除去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

七言绝句的一般停顿是这样的,(出示节奏诗)自己打节奏读读看,注意字断音连。

5、带着这种感觉齐读全诗。

6、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到这,整首诗在你的脑海里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大家结合注释和书上的插图,看看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同桌交流)
7、交流: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1)“雨”: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小,蒙蒙细雨)你从哪里感受到的(理解“yi”、轻尘)
这是一场湿润灰尘的小雨,读---渭城…轻尘
这不正是渭城的一幅朝雨图吗(板书:朝雨)
(2)“柳”:你还看到了什么景物怎样的柳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描绘吗
我在你们的描绘中仿佛看到了客舍青青、细雨霏霏、杨柳依依。

一幅新柳图。

板书:新柳
平常这里是出塞要道,车水马龙,柳树上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然而此时的柳和平常的柳有什么不同(焕然一新)
朝雨的洗礼---让这柳---(更加翠绿)读吧---客舍青青柳色新
三、赏诗文品诗情
1、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同学们请看,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满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无尽的荒草。

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西出阳关——无故——人啊!(板书:故人)
2、这一去,要到哪里呀(投影出示路线图)
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渭城。

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

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

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啊!
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有那荒山野岭。

如果是照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3、元二即将远行,此刻诗人王维心中该有多少话要对他说呀!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元二呀——”,写一写诗人心中那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

4、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不舍,这份依恋,再次举杯——劝君。

(板书:依依惜别)生齐读。

5、不知道喝了几杯了,这杯酒喝完了,元二也该启程上路了。

来,我们踏歌吟诵全诗,为元二送上一程吧!(播放《阳关三叠》)从大家的声音,我感觉到你们都明白了这首诗,那你们能将这首诗默写下来吗
四、明古风会别意
1、多情自古伤别离,同学们古往今来送别的诗数不胜数。

听,这是李白在目送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听,这是高适在安慰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同学们,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朋友虽然远去了,但我们更相信:
(课件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让我们一起再深情地吟吟这首诗吧!
五、背古诗,课外积累
老师为你们搜集了一些送别诗,同学们可以好好地读一读,记一记,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境编一个故事呢!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雨客舍
依依惜别柳故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