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美的历程读书笔记3000字-推荐word版 (4页)

合集下载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美的历程读后感(精选19篇)美的历程读后感篇1《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创作的文艺理论著作。

其从夏朝的青铜器到先秦的理性精神,再到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盛唐之音、宋元山水意境,最后由明清的文艺思潮结尾。

其中无不体现着每个朝代对美的不同要求和展现。

文章开头以中国的历史博物馆切入,从而讲述到青铜器的纹饰和巫史文化。

作者认为在青铜器中的饕餮纹样是为了展现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但这种美不是谁都能欣赏的,只有文明越进步才能够欣赏这样的美,这让我体会到了美与美的不同,狞厉也可以很美。

在具有浓厚宗教性质的巫史文化中,作者认为龟从、筮从是最重要的,超过了其他任何方面和因素,包括帝、王自己的意志和要求。

从中我体会到了巫史文化对于当时的人们的重要,在当时与物质劳动同精神劳动的分离与适应,出现了最初的一批思想家,他们就是巫师,是原始社会的精神领袖。

可见巫师在当时是引领思潮的人物,因而可以将统治阶级存在说成上天的旨意,从而达到统治阶级对下层人民的控制。

而后,文章展示了魏晋风度。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新思潮,其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作者认为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

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但这就是魏晋风度的美,是其他朝代所没有的独一无二的美。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

它一方面蒙蔽麻痹人们于虚幻幸福之中,另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醉如狂地吸食它,又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逃避。

作者又继续写到唐朝,写到唐朝的佛教石窟艺术,壁画,佛像等无不展示着石窟艺术的美。

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石窟艺术在敦煌莫高窟,里面美轮美奂,仿佛在告诉世人它曾经的美丽与辉煌。

绘画艺术尤其是山水画的高峰在宋元。

在这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文化发展十分繁荣。

其最为出名的就是山水画,中国山水画不是门阀贵族的艺术,而是世俗地主的艺术,是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结果。

读这本书,仿佛在美的海洋里遨游,我深刻的体会到了美的力量。

(完整word版)《美的历程》读书笔记.docx

(完整word版)《美的历程》读书笔记.docx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美的程》是李厚先生的重要美学著作,它中国数千年的和美学作了一个瞰式的宏把握。

品,我中每一章作者所凝概括的美而不已,却又因才疏学浅,不知用什么言去描述,只知不断沉吟:“ 就是美。

”是的,就是美,它早已不美在字里行,而是美在了每一个者的心田。

中国之美,并不只出在精美的殿宇之中。

中国之美,无不在,我只是缺少一双些美的眼睛。

而在部美学著作中,李厚先生引我开双眼,去探索,去流,去迷醉于中国之美。

中国之美,美在“ 舞”。

古、原始歌舞以及案的“有意味的形式”,展示了古代人的原始美意。

“人的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念、想象的成分在内。

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有意味的形式’,正是在于它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

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

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美。

”美的形式和人之不断互,相互促影响,不断丰富展,美的程,由此展开。

中国之美,美在“青饕餮”。

青代的美、的以及解体和解放,在期,青器逐从“神”走向民。

“以饕餮突出代表的青器⋯⋯是其治的利益、需要而造出来的‘ 祥’或它以超世的神秘威吓的物形象,表示出个初生自身治地位的肯定和幻想。

” 入春秋以后,“社会展,生力提高,保留有大量原始社会体制构的早期宗法制走向衰亡⋯⋯社会的解体和念的解放是在一起的⋯⋯殷周以来的古巫宗教在迅速褪色,青饕餮也失其威,多小而降低于附庸的地位。

” 的功能和美情趣因代之而,体在此。

中国之美,美在“先秦理性精神”。

儒道互、比原以及建筑之美,作者用很独特的点述了儒、道思想在上是一体的关系。

儒和道,入世和出世,兼和独善,人事理和自然浪漫,两种本是立的念,融合,渗透于中国所有的形式中,成中国和美学的基。

反映到建筑格上,以殿宗建筑代表的中国建筑是入世的,是和世生活在一起的,而非西方建筑譬如哥特古堡、宗教教堂那般追求神秘、高入云。

而园林,追求自然的和与浪漫主,文人士大夫在迂回曲折、花亭、趣味盎然中求心灵之所。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有人会问我:你看这书干嘛?和专业有关吗?我想不管有没有关系,好的书籍值得一读,可是读完我发现,《美的历程》这本书当然可以和我的专业挂钩,他可以加深我对美的理解,甚至以前我觉得不能欣赏的一些图案,我能欣赏了。

以前我绝得恐怖狰狞的器具我能理解了,我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感受不同时代的人,对美的不同理解,为什么有时候的图案目露凶光,有时候的图案温婉可爱,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

李泽厚先生在书中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展现出来,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学把握,带领着我对古典文艺进行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巡礼。

《美的历程》这本书虽然不过十几万字,却记录了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

全书共分十章,其内容从远古的"龙飞凤舞",动物形象符号化为抽象几何纹的积淀过程,到青铜器饕餮纹狞厉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补、建筑艺术,到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汉代的气势与古拙美,再到"人的觉醒"、"文的自觉"的魏晋南北朝,还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艺术,到宋元山水及诗词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说和戏曲的兴起。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它不单对现代流行作了回应,还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了形成的原因以及从古至今的作了对比。

让人从哲学来认识美学,以美学来理解哲学,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做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

它是对中国古典美提纲挈领式的概括介绍。

主要贯穿全书的思想乃是"有意味的形式"。

在远古陶器纹饰中由写实到符号化成为抽象几何纹样,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对于线条艺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常常是静止、程式化的,而失去生命感。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收集整理的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有人会问我:你看这书干嘛?和专业有关吗?我想不管有没有关系,好的书籍值得一读,可是读完我发现,《美的历程》这本书当然可以和我的专业挂钩,他可以加深我对美的理解,甚至以前我觉得不能欣赏的一些图案,我能欣赏了。

以前我绝得恐怖狰狞的器具我能理解了,我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感受不同时代的人,对美的不同理解,为什么有时候的图案目露凶光,有时候的图案温婉可爱,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

李泽厚先生在书中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展现出来,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学把握,带领着我对古典文艺进行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巡礼。

《美的历程》这本书虽然不过十几万字,却记录了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

全书共分十章,其内容从远古的”龙飞凤舞”,动物形象符号化为抽象几何纹的积淀过程,到青铜器饕餮纹狞厉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补、建筑艺术,到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汉代的气势与古拙美,再到”人的觉醒”、”文的自觉”的魏晋南北朝,还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艺术,到宋元山水及诗词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说和戏曲的兴起。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它不单对现代流行作了回应,还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了形成的原因以及从古至今的作了对比。

让人从哲学来认识美学,以美学来理解哲学,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做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

它是对中国古典美提纲挈领式的概括介绍。

主要贯穿全书的思想乃是”有意味的形式”。

在远古陶器纹饰中由写实到符号化成为抽象几何纹样,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最近在熊猫书院看了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很喜欢。

冯友兰说这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中国文学史,哲学史,文化史。

全书分为10个PART,于是我用十段文字记下了每段最核心的部分。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说艺术类的精简书像果汁饮料,那么原著就像水果。

喝完饮料,再啃啃水果,才知道这个水果真实的滋味。

”从远古图腾开始,龙蛇和凤鸟是原始人的审美。

演变到现在的几何条纹,可能与当时的蛇图腾有关。

有“审美积淀”之说,人的审美观因为有观念的想象,因此美的形式积淀了社会内容。

夏朝是野蛮而灿烂的青铜文化的开始,青铜在商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并表现出一种狞厉美。

及至周朝和春秋战国,褪去宗教色彩,变得精进或是堕落。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是理性主义的思潮,儒道互补。

战国时期,北中国已被孔子理性化,而南中国依然弥漫在远古的图腾神话世界,屈原为代表。

汉代以汉赋与工艺品为代表,工艺品既有气势又古雅质朴。

魏晋时期产生了真正思辩理性的纯哲学,绘画气韵生动,书法飘逸绝伦。

以曹丕为代表的“文的自觉”,将__称为“经国之大事,不朽之伟业”。

魏晋风度,不可不提的阮籍和陶潜。

南北朝是佛教狂迷的时代,石窟壁画和雕塑,表达着寻求心灵的超脱,那是一个悲惨而非理性的时代。

及至唐朝,才变成乐观的态度。

盛唐的青春气息以唐诗为代表。

李白诗,张旭和怀素的狂草,是“冲破陈规,无拘无束”的代表。

而杜甫诗,韩愈文,颜真卿的楷书,是“严正规范,深沉厚重”的代表。

中晚唐亦有优秀的诗人,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

中晚唐的美学风格,潇洒风流中带有伤感忧郁。

到宋朝,风格变得冲淡含蓄。

宋朝是中国古代最文艺的时期,兴山水画,北宋风格旷远,乃无我之境;南宋讲求细节和诗意,乃有我之境。

到元代,文人画正式确立,画上题诗,突出文学趣味。

也为有我之境。

发展到明清形成了一股浪漫主义洪流,以戏曲小说为主。

明朝有《西游记》《牡丹亭》,到清朝,由于朝代更替,出现了禁欲主义,浪漫思潮变成伤感文学,代表有《桃花扇》《长生殿》。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精选7篇)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精选7篇)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精选7篇)《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精选7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

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 由于之前没有什么艺术细胞,接触的艺术品少之又少,基本没有什么审美水平,我选择的画是哀悼基督,这幅画不是《美的历程》中的作品,但是对比于西方的画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东方的艺术作品。

个人感觉相比于西方的作品而言,东方作品更多是以描绘恢弘的场景为主,人物更多的只是点缀,场面和意境才是中心;而西方的作品则更加注重描绘人的细节与情感,以人物为主体去展现和表达思想、事件。

也许这就是东西方的区别,西方受到宗教的影响,更加注重个人实现,而东方的集权政治则更希望表达权威与威严。

就像我们在西方很难见到特别宏大的建筑,但是在东方我们能看到很多超乎于当时经济、技术能力水平的恢弘作品。

这幅画展示的是耶稣受难的细节,画中人的情感是收敛的,而不是外显的,让人心生悲悯之情。

近处的山岗上,一棵树叶残枝枯,天空和大地被它紧紧地串在一起。

而远处,灰色的山崖在寂寞中诉说着无声的绝望。

这些背景也都是为了衬托人物的情感而设计,凸显了耶稣受难日人们的悲痛之情。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2 对于美,我总觉得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不同人对于美有不同的认知,如同时尚一般,隔3年就会有不一样的美的理念,不一样的美的流行。

但是阅读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后,让我对于美又有了新的认知。

美不仅是每个个体个性化的概念,从社会角度而言,更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共同的文化印记。

《美的历程》一书沿着时间的线轴,回顾了中华文明自诞生时刻直至明清之际整个的美学演进历史。

从石器时代龙凤图腾的来历,到夏周的青铜时代,先秦诸子对中国实用理性主义的影响,到楚汉浪漫主义的发展、魏晋风度的形成、南北朝时期的佛陀世荣、唐宋时期诗歌与书法的大成、宋元的山水画的意境、最终到以明清小说为代表的市井文化。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3000字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3000字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3000字《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在1981年出版的专著,十余万字薄薄的一册,却让无数青年夜不能寐,当年的许多青年学生奉李泽厚为“精神导师”。

的确,李先生用短短十余万字,将数千年的中国文艺、美学纳入时代精神的框架内,揭示了众多美学现象的历史积淀和心理积淀,读来确如易中天先生所说的令人“怦然心动”。

它让我们能在短时间内对中国古典文艺做一次匆匆的“美的巡礼”,能在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

在《美的历程》中,李泽厚先生通过时间顺序的变化从远古社会介绍到近代中国的审美意识的流变,他建立这样一种时间的线索,用概括的方式去寻找在艺术与政治经济和艺术内部的各种类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艺术与社会条件之间的关系,试图探索文艺发展的共通性的普遍性的规律。

李泽厚先生在书中按照时代的发展,以一种主流的审美意识的流变作为划分章节的依据,按此,《美的历程》共分为十章。

“佛陀世容”这章讲述了佛教从魏晋南北朝到宋朝的演变流进。

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在整个社会占统治地位是在战乱频繁的南北朝。

北魏和南梁先后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地位的法律标志。

它历经隋唐,达到鼎盛时期,产生出中国化的禅宗教派后走向衰亡。

它的石窟艺术、雕塑艺术、壁画艺术也随着这种时代的变迁、阶级的升降和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发展,以自己的形象方式,反映了中华民族由接受而改造消化它,而最终摆脱它。

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这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意识的行程。

看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是一堂迟上了很多年的美育课。

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时在我脑内掀起巨浪。

第一层波浪,来自于书本内容本身。

李泽厚先生此书,从龙飞凤舞的缘故图腾谈起,一里走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

内容汪洋捭阖,波澜壮阔,文辞华丽绚烂,观点更是独树一帜。

从读到第一章开始,就让我一叹再叹。

可谓是拨开了我对远古艺术产生认识的重雾。

李泽厚先生在第一章第三节叫“有意味的形式”,其中讲到“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word版)《美的历程》读后感

(word版)《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美的历程》读后感1今天,我刚在上看了一本这样的书,名字叫《美的历程》。

书的题目就让人很想知道下面的内容是什么,很吸引人。

你去过天安门前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吗?如果你对那些史实并不十分熟悉,那么,作一次美的巡礼又如何呢?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们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画像,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

那么,从哪里起头呢?得从遥远得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开始书的一开头就用:美是关乎心灵的事情,不可复制,几近于偶尔雪上留痕,一线佛里梵音。

所以记录美的历程,实在是吃力不讨好,承载它的'除了美自身,更在于后来者审视的心灵敏锐度。

这样一段话为开头,同时也让我看到美的心灵是会怎样面对生活。

前不久,我通读了李泽厚先生的著作《美的历程》。

美学和哲学是我今年颇感兴趣的两门学科,虽然这与我的专业学科没有太大的必然联系,但它们却深深吸引着我。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

于是,相应的体现在石窟艺术上,如割肉喂鸽、舍身饲虎等悲惨的佛经故事成为壁画的主要题材,这无疑是悲惨现实的艺术写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却是宁静、高超、飘逸的,正是这与人世间的强烈反差,使得人们把绝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3000字《美的历程》是由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一本美学著作,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艺的数千年历史进行了一次“匆匆巡礼”,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

第一章论述了远古图腾时代那些糅合着后世歌、舞、剧、画、神话的原始巫术礼仪活动和陶器有意味的文饰、造型形式。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3000字,供大家参考~【美的历程读书笔记3000字一】《美的历程》这本书比较宏观简略的介绍了从遥远的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社会中艺术的演变和意义。

虽然宏观简略,但又不乏精辟和独到。

从我最概况的意识中我仅把这一脉络初步分为三分,分别为图腾,精神和诗词文赋。

从这三个大的抽象事物中细分为本书中原有的具象事物,即为远古时期的图腾。

形式歌舞,青铜,先秦对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荣,盛唐之音,唐文化,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这些。

本书作者李泽厚就以这个脉络介绍了艺术之美。

曾经,对于民间艺术中的剪纸很感兴趣,从剪纸的内容来看,有许多以蛇,鸡,鱼等动物为载体,这种形式艺术尽然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交叉重叠了各种阶段的原始社会中,激烈战争和安定平和交错不断,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和其他符号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

根据当时的生活环境和状态,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扩大在生产,繁衍子嗣的期望似乎就寄予在这些有很强的繁殖力的动物身上。

虽然仅是一些根据的猜测。

对于青铜器上的纹饰,我也有着极大的兴趣去了解。

随着阶级的产生和等级制度的确立,青铜纹饰也随之变化。

从原始的质朴天真到随后的为了统治维护地位的权利的凌厉,这些转变和衍化都是付诸与地位权利和力量。

以凶猛的怪兽或动物为代表,象征着神秘,恐怖,突出恐惧,残酷,凶残,这是和当时混乱暴力的战争时代有关,在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超出了时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

他们的美并不在于装饰风味,更注重的是内在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性,配上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成功的反映了那个时代所要倾诉的精神。

整本书其实一直都是用历史的文明与实践相结合来叙述艺术的历程,试求社会对文艺的影响的规律,寻求社会根源。

在中国的造型艺术来说,线的因素体现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

不论是书法,水墨,还是建筑,线的艺术都恰好与情感有关。

在书法中每一笔都彰显着那个时代中国独有的骨风精神,建筑亦是如此,方形,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与国外尖。

高。

直的那种耸立截然相反。

简单朴素的单体构成了复杂严谨的群体,权利永远有个载体存在,像是飞檐,牌坊,祠堂,宫殿等。

但始终,在中国,浪漫主义永远也脱离不了古典理性的范畴。

在文学上,从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汉的浪漫主义到魏晋风度到盛唐之音,中唐文艺,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思想,都在展现着社会问题的根源。

在《离骚》中,屈原用最浪漫炙热的神话故事,展现的确是理性的觉醒。

与楚辞相对应的是汉赋,用极力夸张的修辞手法描述奢华的生活,力图展示融化在琳琅满目的对象化的世界。

盛唐之音表达的更是一种极乐思想,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自由和快乐,渗透在盛唐文艺中。

即使是享乐,颓废,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

这就是盛唐艺术。

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做到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唐,其实才是真正展开文艺的灿烂图景。

他展现的虽不如盛唐的雄豪刚健,光芒耀眼,却是更为五颜六色,多姿多彩。

宋元明清的诗词歌赋,绘画雕刻,杂曲小说,同样也是附和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宋元的山水意境,“有我之意”和“无我之意”,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所追求的精神世界。

而明清时期的文艺,宋明画本,拟话本和戏曲,版画是明代中叶以来文艺的真正基础。

在明末发展到极致后,遭到了本不应有的挫折,上层浪漫主义则一变为感伤的文学。

代表作为《桃花扇》《长生殿》和《聊斋志异》。

正如序幕所说,从远古图腾的那个时代起,时代精神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一唱三叹,流连忘返。

我们感受着,这样一个匆匆流过的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3000字二】虽然是对中国历史上对美的感觉的匆匆巡礼,但是我的脑子里现在满是饕餮青铜、烂漫楚辞、魏晋风雅、佛陀悲悯、唐诗宋词、有我无我境界的微妙还有小说的世俗世界。

它们已经可以成为一张多姿多彩的历史胶卷,作者梳理出了一条令人感动和自豪的美学线索:青铜饕餮——青铜美学风格变化的政治因素——僧侣贵族——青铜表现的意识和美感——原始暴力——超人的历史力量,甲骨文——“有意味的形式”——铭文金文——小篆先秦的理性精神——孔学对艺术的导向——与西方“认识模拟”的区别——道家中的审美规律——诗经中的美——赋比兴原则——散文的美感,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平凡生活化——严格对称的结构——园林美楚汉浪漫主义——屈原的浪漫主义与神话——楚汉南方艺术——汉壁画画像石工艺品——汉赋——气势和古拙魏晋风度——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上的反映——哲学美感——阶级审美理想和趣味——美学原则“以形写神”“气韵生动”“言不尽意”,为艺术而艺术文的自觉——文学绘画书法讲究研讨和自身创作规律和审美形式——“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佛陀世容——北魏宗教的救赎——隋唐雕塑——宋代走向世俗盛唐之音——青春李白——书法舞蹈中的音乐美——杜诗韩文颜字韵外之致——文艺多样化——孤独伤感忧郁——“出世”“入世”之间的矛盾——心境和意境——苏轼代表的人格和对社会秩序的潜在破坏宋元山水的意境——现实促使审美理念的变化——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细节重视和追求诗意明清文艺思潮——浪漫主义思潮(感伤主义)——市民文艺——绘画与工艺最让我敬佩的是作者对语言的运用,这是建立在遣词造句和对美发乎真心的融入结合的基础上酝酿出的文字,可以让门外汉窥得一些美学的形成奥秘。

原来美是这样让人感受到的,原来美是这样表达的,这是我在阅读这本书自始至终的氛围。

印象深刻的是他说商周青铜器的狞厉之美,因为“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因为“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使青铜艺术散发着一种严重的命运气氛”。

以及在评论山水画发展到无我之境时的表达“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是什么?一切都是没有答案的飘渺,也不可能找到答案。

于是最后归结于隐逸渔樵,寄托于山水花鸟”。

就是这么寥寥几笔好像信手拈来却展现了精华。

我在想,作者是在体会美感时把自己完全融入了青铜器和山水画时,结合历史与人生的感悟所获得的美感。

美应该从来都不单纯只是审美意义上的吧。

作者是按照历史的顺序表现不同时代的人的口味和对美的要求。

而且会介绍审美变化的社会背景。

这就让我感觉到美与现实与社会的关系。

作者其实也讨论了这种美的艺术规律,试图去追寻一种普遍性的文艺发展的总体描述。

和这种描述与社会条件之间的关系。

作者总结过:“秦汉时期的艺术,表现的是人对世界的铺陈和征服;魏晋六朝的艺术突出的是人的风神和思辨;盛唐是人的意气和功业;之后则表现为人的心境和思绪。

”这些变化的确可以从现实中找到蛛丝马迹乃至于显而易见的线索。

作者的解释也令人信服。

在社会政治黑暗时,艺术家们可以寄情美的和理论的世界,所以在艺术和哲学思辨方面会有突破;而面临盛世,不少艺术品也能得到长足的发展等等。

读过朱光潜先生对美的论述,我觉得美的载体或者说表达美的事物应该是与现实有距离的,美就产生在这段距离中。

这也从这本书中得到更多的印证。

就以壁画为例吧,汉代的壁画较为古拙,这原本是因为时代的局限,但某种程度上也成就了它。

辽阔的现实图景,邈远的神话加之以强有力的线条,不那么准确的描绘,让汉代艺术呈现出了人对物质世界征服的主题和一往无前的美学风格。

北魏壁画前期的不食人间烟火和后期的高超飘逸以及隋唐时期人们对欢乐和幸福的幻想。

但是中唐之后,壁画开始走向世俗和真实,美感开始缺失。

宋代敦煌的壁画,尽管壁画石窟很大,但精神全无。

但是同时我也感受到了,美的另一个角度。

来自于不同于时代的勇气的反叛。

这个的最佳代表我觉得是苏轼。

以前看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只觉得这是个完美的人。

本书的作者虽然对他没有过多溢美之词,却肯定了苏轼带来的一种美感渊源。

苏轼其实是文人士大夫出世与入世矛盾表现最为典型的代表。

他一直是在入仕的渴望和最求解脱的豁达当中,有意无意地显示了对社会秩序潜在的破坏性,诗词的超脱好像要否定封建社会一样。

虽然当时不明显,“但是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元代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先驱作用”。

作者在讲述过程中也多次有过值得咀嚼的语言:暴力是文明社会的产婆;只有对世间生活怀有热情和肯定,并希望这种生活继续延续和保存,才可能使得艺术对现实的一切怀有极大兴趣去描绘,去欣赏,去表现,使他们一漏无疑地全面地丰满地展现出来。

等等。

庆幸有《美的历程》吧!更多相关文章推荐:1.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2.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3. 李泽厚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_美的历程读书笔记3000字4.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5.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500字6.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摘抄7.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201X字8. 水浒传读书笔记(学生读书笔记)9. 初二读书笔记:《庄子秋水》读书笔记10. 读书笔记400字以下文字仅用于测试排版效果, 请使用时删除!冬是清寒的。

站在有风的地方,悄然回首,看见来时的路。

一路有花的娇艳,有草的青葱,有树的挺拔,有鸟的鸣叫。

抬起头,天空蓝的清澈。

风起时,有笑颜。

冬,是寂寞的。

万物都归于沉静中,孕育着来年的昌盛。

隐忍才是最有力的,也因此,寂寞的冬天给人以太多的幻想与渴望。

会去渴望温暖的一炉壁火,也会想要一个温暖的怀抱。

围炉煮雪,相拥着取暖。

习惯了把心情种在寂寞里过冬,深耕一陇陌上的花开。

等待着,下一季的盛景。

不会忘记冬的情怀,圣诞节的钟声会敲响,冬有自己的辉煌。

静静的写下一首小诗,待到花开时,扦插在那枝头,为冬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