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翻译理论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三美”说解读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三美”说解读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套翻译理论,即“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本文重点对许先生的“三美”说进行解读。
“三美”对于中国诗歌这种特殊文学形式的翻译具有很高的指导性,同时也对诗歌翻译理论有着杰出的贡献。
标签:许渊冲;“三美”说;意美;音美;形美1. 绪论许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被称为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
他自诩“不是院士胜是院士,遗赠欧美千首诗”。
在长达几十年的翻译实践中,许渊冲先生共出版了42本著作,3本翻译论著,1本回忆录和38本译著。
许渊冲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
他学识渊博,译著等身,自称“书销中外五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许先生不仅是一名出色的翻译实践工作者,他还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总结除了很多独特的简介和宝贵的经验,构建了独特的许氏译论体系。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便是许氏译论的高度浓缩。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提出,在我国翻译史上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许氏译论不仅继承了先贤的翻译思想,更在自己大量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框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他在许均教授的《新旧世纪交谈录》中就明确表示他的理论依据就是“前任的理论或经验,不过应用于自己的翻译实践,再加以发展总结”,便形成了许氏翻译理论。
他从鲁迅的“三美”论中选了一个“美”字;从钱钟书的“化境”说中取了一个“化”字;从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选了一个“之”字;“艺术”即“翻译是艺术,不是科学”,来源于朱光潜在《诗论》中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成熟境界”。
“创”,即“文学翻译等于创作”,来源于郭沫若的“创作论”;“优”,即“翻译要发挥译文语言优势”;“似”,即“意似、音似、形似”或“意似、形似、神似”,来源于傅雷的“神似说”;“竞赛”,即“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文学翻译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
许渊冲“三美”翻译理论在古诗互文修辞英译中的应用

许渊冲“三美”翻译理论在古诗互文修辞英译中的应用作者:张蓓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18期【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及研究开始受到译界重视。
但是由于诗词意蕴深邃,形式独特,音律有节,给古代诗歌的翻译带来了很大难度,特别是中国古诗词中常用的互文修辞,在译介的过程中往往最考验译者的翻译水平,本文从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出发,以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互文修辞为研究对象,探析译文中所用的三化策略和展现的“三美”,希望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提供有效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标准。
【关键词】互文修辞;古诗英译;“三美”理论【中图分类号】H315.9;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8—229—03引言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中的瑰宝,长期以来不断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中国古诗词种类繁多,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悼亡诗、咏物诗、军旅诗等。
在这些诗词中,各种修辞手法在诗歌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像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极大地增添了诗歌的魅力与可诵性。
而互文修辞,作为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运用在古诗词中的情况也很普遍。
许渊冲作为中国古诗翻译的大家,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提出的诗歌翻译的“音美、意美、形美”更是极大地丰富了翻译理论。
然而,在互文这一修辞手法上,笔者发现许先生在某些诗歌的翻译上并未做出很好的处理,甚至还有不少瑕疵。
本文根据许渊冲的中国古诗英译本,基于互文修辞映射的视角,探讨“音美、形美”与“意美”之间的妥协和权衡。
一、互文修辞与许氏翻译思想(一)互文修辞的简介互文即“互辞”,指两个或更多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相互拼合、共同地表达着一个完整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上文里省了在下文出现的词,下文里省了在上文出现的词,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从文字翻译到文学翻译——许渊冲的文学翻译艺术观探析

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涵盖了从古代经典到现代文学的广泛领域。
以下是对许渊冲的文学翻译艺术观的初步探析:
忠实于原著:许渊冲强调翻译应该忠实于原著的风格和意境,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
他注重在翻译过程中尊重原著的精神,力求将原作的情感、意义和艺术价值传达给读者。
传递文化精髓:许渊冲认为翻译的目标是传递作品所代表的文化精髓和思想内涵。
他注重对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原作的文化意义,并通过翻译传递给读者。
注重语言艺术:许渊冲注重翻译作品的语言艺术性,他认为翻译家应该具备敏锐的语感和良好的写作能力。
他注重选择合适的词汇、句式和节奏,力求在翻译中保持作品的文学美感和语言魅力。
平衡文化与读者需求:许渊冲在翻译中注重平衡原作的文化特点与读者的理解需求。
他认为翻译不仅是将作品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还要考虑到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使译文更具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重视翻译研究与批评:作为一位学者型的翻译家,许渊冲注重翻译研究和批评的重要性。
他提倡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通过对翻译
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讨论,推动翻译领域的发展和提高翻译品质。
需要指出的是,许渊冲的翻译艺术观是多维度的,它涉及到语言、文学、文化和翻译理论等多个层面。
上述观点只是对其艺术观的初步探析,更详细的了解需要深入研究和阅读许渊冲的翻译作品和相关论著。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其应用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其应用一、许渊冲的译作许渊冲在译作方面,除了由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出版的汉译英《不朽之歌》外,还有《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李白诗选》、《苏东坡诗词选》和《西厢记》等英译,其中英译《楚辞》及《西厢记》分别被誉为“英美文学的高峰”,“可与莎士比亚的杰作媲美”;汉译法则有《中国古诗词三百首》、《毛泽东诗词选》等;外译汉则有世界文学名著十种:〔英〕德莱顿《一切为了爱情》、司各特《昆廷-杜沃德》,〔法〕《雨果戏剧选》、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人世之初》、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莫泊桑《水上》、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和《哥拉-布勒尼翁》,〔美〕亨利-泰勒《飞马腾空》。
二、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概述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60余年,翻英法、译唐宋,实践经验丰富。
“译者,尤其是优秀的译者,在从事文学翻译时大多有自己信奉的翻译原则,并且还有其独特的追求目标。
”(谢天振,2003:69)许渊冲在进行大量翻译实践的同时,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构建并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翻译理论。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他先后在学术期刊发表翻译类文章百余篇,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文学(尤其是诗词)翻译理论:“在我看来,‘信、达、雅’三字经可以理解为‘信、达、优’。
‘优’就是发挥译语优势,就是用译语最好的表达方式,用富有意美、音美、形美的词语,换句话说,‘优’就是‘美’。
……‘美化’就是‘创优’,‘优’有高下之分,所以创优就是竞赛,看哪种语文更能表达原作的内容。
总起来说,文学译论也可以说是‘创优似竞赛’:‘优’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创’是方法论,‘似’是目的论,‘竞赛’是认识论,和前面提到的‘美化之艺术’加起来,一共是十个字: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 这就是我积六十年文学翻译的经验(用中、英、法文出版了五十多本文学作品,把两千多首诗词译成英、法韵文)总结出来的理论。
”(许渊冲,2003)1、“三美”论“三美”之说,是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中提出来的。
三化论文三美论文:浅议许渊冲的“三论”在诗歌翻译中的运用

三化论文三美论文:浅议许渊冲的“三论”在诗歌翻译中的运用摘要:本文主要阐述许渊冲翻译理论之中的“三论”,即三化、三之、三美。
并从这三个方面,阐释许渊冲在中国诗歌翻译上的具体运用,比较了他与其他译者在经典著作翻译中的不同之处,得出“三论”对中国诗歌这种特殊文学形式翻译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三化;三之;三美在当代翻译界,提到“诗译英法唯一人”的学者,只有许渊冲老先生一人了。
许渊冲认为翻译是两种文化的竞赛,不仅译文之间展开竞赛,译文与原文也展开竞赛,竞赛的结果是共同提高。
三化指等化、浅化、深化。
三之论也是翻译目的论。
三美指意美、音美、形美。
一、“三化”理论在文化翻译中,许渊冲经常会采取“三化”的手法来进行诗歌的翻译。
如:untitleddifficult it was for us to meet, and difficult to part.now the east wind has failed, and all the flowers wither.the silkworm labors until death its fine thread severs;the candle’s te ars are dried when it itself consumes.(zhang and wei)poem without a title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the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love-sick heart.the candle only when burned has no tears to shed.(the melted wax of a guttering candle is compared to tears.)(xu yuanchong)从以上不同的翻译中,我们可以看出张和魏虽然忠实了原诗,但诗味明显不足。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文学翻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凝聚了文学与翻译学两个领域的精髓,其艺术性在翻译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
许渊冲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以美学视角深入研究了文学翻译的艺术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许渊冲的翻译艺术思想及其对文学翻译的贡献。
一、思想源流1.1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许渊冲将自己的翻译观点纳入美学范畴,认为文学翻译不仅是语言转化的机械过程,更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美学视角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美感,将源语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传达到目标语中。
1.2 个人体验与观念的融合许渊冲将个人体验与观念的融合看作是翻译的必然过程。
他提倡翻译过程中主体的主导性,认为翻译家应该以自己的审美意识来进行诠释和重构,使译文在传达源语作品的同时,具备翻译家自身的审美特色和个人风格。
二、美学视角对文学翻译的意义2.1 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许渊冲认为美学视角下的翻译能够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翻译作品的重新创作和塑造,翻译家可以在目标语言中重现源语作品所呈现的美感,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感受到源语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艺术氛围。
2.2 促进文学翻译与目标文化的融合美学视角下的翻译要求译者了解目标文化的特点和审美情趣。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家应该根据目标语言文化的需求,进行合适的调整和加工,以便更好地吸引目标读者。
通过这种融合,文学翻译能够更好地传递源语作品的文化内涵,使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得以实现。
2.3 培养读者的审美素养美学视角下的翻译注重译文的美学效果,通过精心的翻译和诠释,打破了传统翻译的功利化和工具性,更加注重译文的审美品质。
这种翻译观念不仅提高了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也有助于培养读者的审美素养,提升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许渊冲的翻译实践3.1 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许渊冲在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中,将美学视角应用于翻译过程中。
“三美论”视角下的《诗经国风》许渊冲英法译文对比研究

“三美论”视角下的《诗经国风》许渊冲英法译文对比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三美论”的视角,对许渊冲先生的《诗经国风》英法译文进行对比研究。
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在传达原文意义的还应追求音韵和形式的优美。
本文选取《诗经国风》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因为其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更因为其中的诗歌语言优美,富有韵律和形式感,为三美论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许渊冲先生是著名的翻译家,其对《诗经》的翻译工作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许渊冲先生的英法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其在三美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以期揭示其翻译思想的实践价值。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念,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探讨《诗经》在英语和法语中的传播与接受情况。
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对比分析、文本解读等。
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三美论的理论内涵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许渊冲先生的英法译文进行细致的比对,揭示其在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的处理策略;结合文本解读,深入探讨许渊冲先生的翻译思想和实践对《诗经》在英语和法语世界传播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同时也为《诗经》的跨文化传播贡献一份力量。
二、《诗经国风》的“三美”特质《诗经国风》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三美”特质,即音美、形美、意美,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核心体现。
音美,主要体现在《诗经国风》的韵律和节奏上。
这些诗歌多采用叠字、叠句、双声、叠韵等手法,营造出一种和谐优美的音乐感。
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其押韵和节奏感极强,读来朗朗上口,具有极强的音乐美感。
形美,则体现在诗歌的结构和形式上。
《诗经国风》的诗歌多为四言一句,两句一韵,形式规整,结构严谨。
这种形式的规整性,使得诗歌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总结许渊冲的翻译思想特点

总结许渊冲的翻译思想特点许渊冲作为一位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具有自己独特的翻译思想特点。
在他的翻译实践和理论著作中,可以看出他秉持着一种负责任、专注于本文化的传统翻译理念。
本文将对许渊冲的翻译思想进行总结,包括他的本文化导向、信达雅三原则、移情与同理心、文化批判意识等方面。
首先,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强调本文化导向。
他提出了“翻译无国界”这个观念,认为翻译是跨越国界和文化的传播。
他强调翻译要服从本文化,并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保持对原作的尊重和忠实。
他不赞成将翻译视为跨文化融合的手段,而是主张通过尊重原作,尽可能不改变原作的风格和语气,来达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
其次,许渊冲提出了“信达雅”三原则。
翻译的首要目标是让读者得到准确的信息传达,即“信”;其次是让读者能够读得通顺和流畅,即“达”;最后是让读者有一种与原作相当的审美体验,即“雅”。
这三个原则贯穿他的翻译实践和理论,强调了翻译的准确性、通顺性和美感。
第三,许渊冲注重移情与同理心。
他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活动,必须要有移情和同理心。
他主张译者要根据原作中的文化背景和情感,尽可能地理解原作的意图,并将其传达给读者。
他认为移情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原作的价值和情感。
最后,许渊冲具有较强的文化批判意识。
他强调翻译不应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应该是一种对文化的传递和批判。
他主张翻译者要对本文化和原作中潜在的意识形态进行把握和反思,避免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过度加诸到翻译中。
他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媒介,应该能够在不同文化之间建立对话,促进文化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总的来说,许渊冲的翻译思想特点主要包括本文化导向、信达雅三原则、移情与同理心以及文化批判意识。
他的翻译思想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忠实性,强调尊重原作和本文化,并通过移情和同理心来传递原作的情感和文化背景。
他还具有较强的文化批判意识,主张翻译者应该有对文化的敏感和批判性思维。
这些翻译思想特点在他的翻译实践和理论著作中得到了深入的体现和论述,对当代翻译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翻译思想
1. 优化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2. 核心:重实践,重创造,重艺术 3. 灵魂:忠实与创造的统一 4.特点: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空对空”的研究,或
照搬外国“全盘西化”;贴上中国标签。
三
许渊冲说“翻译时找不到对等词,译文不是优于原文,
优
就是劣于原文,劣不如优,所以应该发挥译语的优势,
许渊冲翻译思想 之“优化论”
许渊冲简介
内
容
许渊冲翻译思想
概
要
优化论
翻译实践指导
一、简介
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 著译六十本,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惟一专 家。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2010年12月,许渊冲被 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Henry, is one of the best known writer of America. 威廉.西德尼.波特,笔名欧.亨利,为美国著名作家之一。
(减词)
2. She stood there, quiet and calm. 她镇静地站在那里。(合译)
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许渊冲先生在自己大量的文学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论” 也通过大量的文学翻译实践证明了优化论的指导作用。其中“优”— 扬长避短,发挥译语优势—的提出,是个创新之举,为文学翻译提供了更 好的参照标准。全面了解许渊冲的优化论,可以根据这一理论更好地 指导翻译实践,尤其是文学翻译实践,在许渊冲的“优化论”的指导下, 不断发挥译语优势,从而会有更多更好、更受欢迎的文学翻译作品。
“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不是院士胜院士,遗欧赠美千百诗”
著作: 《翻译的艺术》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文学翻译谈》台北 : 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 《中国古诗词六百首中英对照》北京:新世界出版,1994
Vanished springs : life and love of a chinese intellectual Beijing: Panda Books , 1998 等。
论 2.叠字的运用
e.g.Wish all of you safe and sound. 祝大家平平安安。
发挥译语优g.A blare of sound, a roar of life, a vast array of human
hives, appeal to the astonished senses in equivocal terms. 嘈杂的声音、熙攘的生活、蜂窝的人群,足以让感官震惊,为之
3.“优”就是要“扬长避短,发挥译语的语言优势”。
三 许渊冲优化论中“优”的提出,非常具有创新精神,非常 优 具有现实意义。“优”在许多优秀的文学翻译作品中得 化 到广泛的使用,也是文学翻译的最高要求。
论
发挥译语优势的策略
三 1.四字结构的使用
优 化
e.g.He is determined to turn over a new leaf. 他决定洗心革面。
化
论
也就是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这可以简称作优化法”。
许渊冲的优化论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信、达、优。
1.“信”可以同等为忠实,要做到“三确”:正确、准确、明确
三 优
2.“达”可以同等为通顺,就是要做到“三用”:通用、连用、
化
惯用,即“译文应该是全民族目前通用的语言,用词能和
论
上下文连用,合乎汉语的惯用”
化 吸引,感觉难以名状。
论
4.重复的使用
e.g.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由于英语与汉语的形合与意合的差异,造成了在翻译的过程中 很难做到完全的对等,译文不是优于原文,就是劣于原文。中文 的优势是,文字精练,常常一词多义,而且成语典故较多。而英文 的优势是用词精确,逻辑思维严密,语法结构严谨清楚。
2.浅化
当原文优于译文的表达方式时,译文很难做到与原文的完全对 等,只能是译文为了尽可能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得己采用浅化 的翻译方法。浅化包括了一般化、抽象化、减词、合译、化难 为易、以音译形等翻译方法。
e.g.1.William Sidney Porter, who is known under his pen name, 0
1.深化
扬长避短的优化策略
当译语语言优于原语时,可以利用深化的方法来发挥译语语言的 优势,具体来说,包括了特殊化、具体化、加词、分译, 以旧译新、 等翻译方法。
e.g.1.Those who do not remember the past are condemned to relive it. 凡是忘掉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特殊化) 2. He is no smoker, but his father is a chain smoker. 他不抽烟,他父亲却是一支接一支地抽。(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