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四首·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
塞下曲四首原文赏析

塞下曲四首原文赏析塞下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擅长描绘边塞的荒凉、壮美和英雄壮丽的形象。
塞下曲既有悲壮的情感,又有豪情的张扬,被誉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之一。
一、《塞下曲四首》原文曲牌:塞下曲四首·其一锵锵锵,马蹄声;阴云低动,野雁南行,一束残阳铺满路。
寒孤蛩泣古树,人影惊空谷。
边塞词人已离故土。
长剑寒光上,胡沙夜雨里,贫瘠黄河曲。
曲牌:塞下曲四首·其二陇头传来歌舞声;欢声笑语,玉锵金响,人间洪乐气。
尘心似醉如痴,碧空翠野茫茫无际。
尔来何处,可共蟾宫对。
笑捧仙桃系细丝,青蝉弄影,碧树丹山肆意飞舞。
曲牌:塞下曲四首·其三逐鹿中原已百年;铁马辽天,笑看英雄低首。
山河破碎处,壮胆湖光尽染红色。
悲乐同时,尽入豪杰心头。
纵横立世几多年,铁血沙场情难奈何。
曲牌:塞下曲四首·其四角声撕夜半天明;胡沙入境,射虎江山心冷。
借问谁家桃李,美人良子如梦连时。
为国捧心,忍看乌鸦啄眼不声。
英雄无泪,本色为沙场染。
</p>二、赏析《塞下曲四首》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和表达手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每首曲子都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形容塞外草原的奇幻景象,另一个部分则是将塞外的英雄悲壮形象巧妙地融入其中。
这种独特的结构给予读者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其次,词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比如“长剑寒光上,胡沙夜雨里,贫瘠黄河曲”这一句,通过寒剑、夜雨和贫瘠的黄河等意象的运用,将荒凉的边塞景象和忧伤的情感融为一体,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感慨。
最后,作品中表现出的壮丽和豪情热血使人产生共鸣。
歌颂了在塞外英勇战斗,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英雄将士们。
他们无畏艰险,坚守阵地,舍己救人,守卫祖国的边疆。
他们的忠诚和勇敢不仅让人肃然起敬,也让人感到自豪和自豪。
在整个赏析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塞下曲四首》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通过作者对边塞景象和英雄形象的巧妙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塞外的苍凉和英雄的壮丽。
卢纶《塞下曲》赏析

卢纶《塞下曲》赏析
卢纶《塞下曲》赏析
塞下曲(其二)
作者:卢纶朝代:唐体裁:五言乐府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注释】
①平明:天刚亮。
②白羽:箭尾白色鸟羽,指箭。
③没:嵌入。
④石棱:大石块突出部分。
【译文】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赏析】
本诗利用一个颇有戏剧性的情节变化,表现了将军的勇武。
将军
把箭射入石棱中的描写,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全诗形象鲜明突出,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味道淳厚。
卢纶《塞下曲其二》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

卢纶《塞下曲其⼆》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卢纶《塞下曲其⼆》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 在⽇常⽣活或是⼯作学习中,⼤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编帮⼤家整理的卢纶《塞下曲其⼆》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塞下曲其⼆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
平明寻⽩⽻,没在⽯棱中。
【译⽂】 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惊, 将军夜中搭箭拉⼸显神勇, 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箭, 箭头深深插⼊巨⼤⽯块中。
【注释】 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
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拉⼸,开⼸,这⾥包含下⼀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箭杆后部的⽩⾊⽻⽑,这⾥指箭。
⑥没――陷⼊,这⾥是钻进的意思。
⑦⽯棱――⽯头的'棱⾓。
也指多棱的⼭⽯。
【赏析】 这⾸边塞⼩诗,写⼀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事迹的《李将军列传》。
原⽂是:“⼴出猎,见草中⽯,以为虎⽽射之中,中(zhòng)⽯没镞(箭头),视之,⽯也。
”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深夜,⼭林⾥⼀⽚昏暗,突然狂风⼤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阴影起落处恍恍惚惚有⼀头⽩虎扑来。
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过,他眼疾⼿快,拉满⼸⼀箭射出……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吃⼀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虎,⽽是⼀座巨⽯。
将军默然蹲在那⾥,那枝⽩⽻箭竟深深钻进⽯棱⾥去了!请注意箭射⼊的部位,是窄细的尖突的⽯棱!这需要多⼤的臂⼒,多⾼的武艺啊! 有⼈要问,将军射⽼虎,⼲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天才知道射中的是⽯头呀!这,就是诗⼈的艺术处理了。
第⼀,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般的鲜明效果。
古诗《卢纶·塞下曲·其二(林暗)》诗词注释与赏析

古诗《卢纶·塞下曲·其二(林暗)》诗词注释与赏析
卢纶·塞下曲①·其二(林暗)
林暗草惊风②,将军夜引弓③。
平明④寻白羽⑤,没在石棱⑥中。
【注释】
①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⑥石棱:石头的边角。
赏析
这首边塞诗应是卢纶任元帅府判官时所写,描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
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
这里诗人用“惊风”、“平明”、“石棱”来表现将军的眼疾手快,沉稳老练,力大无穷。
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立刻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古诗文《塞下曲四首·其二》赏析

古诗文《塞下曲四首·其二》赏析塞下曲四首·其二唐朝: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塞下曲四首·其二注释1、黯黯:同“暗暗”;2、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3、咸:都。
塞下曲四首·其二鉴赏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
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
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
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
“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
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
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
“平沙”谓沙漠之地。
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
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
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
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
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
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
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塞下曲·其二》原文及赏析

《塞下曲·其二》原文及赏析《塞下曲四首·其二》原文及赏析【诗句】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出处】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二》。
【意思】饮马渡秋水,秋水寒冷、冷风割面如刀;【全诗】《塞下曲四首·其二》.[唐].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释】①饮马:给马喝水。
②平沙:茫茫无际的沙漠。
没:落。
黯黯:同“暗暗”。
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③长城战:指开元二年,唐将杀敌数万,“洮水为之不流。
” 咸:都。
④蓬蒿:泛指野草。
【全诗鉴赏】这首乐府曲和《塞上曲》一样,都是表达作者反战思想的。
如果《塞上曲》还是含蓄讽喻的风格的话,那么《塞下曲》就是作者反对,向往和平的直接抒怀了。
诗歌是以长城为背景,以第一人称,用“我” 的视角来描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用水的冰冷刺骨来侧面说明塞外环境的恶劣。
风和刀的比喻,在唐人诗歌里多有运用,如“风头如刀面如割”,应该是那个时期诗人们普遍的`惯用语。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 这两句诗情景交融,很好的写出了作者所见。
从“渡秋水” 到“见临洮”,写实感很强,朴实无华,信手写来,却感伤至极。
“黯黯” 两字叠用,通过声音的重复来表达心中的哀怨,深得诗心。
后四句发幽古之思,写长城一带,历来战争不断,白骨成丘,景象凄惨。
所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将功成万骨枯”,多少征战将士的白骨都被遗弃在莽莽野草之间,多少辉煌的人世功名都掩埋在了那漫漫的黄沙之下!全诗写得触目惊心,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非战思想。
【《塞下曲四首·其二》原文及赏析】。
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二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塞下曲》之二全诗翻译赏析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二全诗翻译赏析李白这一组诗与其他许多初、盛唐边塞诗一样,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二全诗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二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注释:1、天兵句:谓中原朝廷军队出发往北方遥远的边疆。
天兵,即官兵。
下,发;进。
荒,即荒服,距京城很远的地方。
2、胡马南饮:胡人南侵的委婉说法。
3、从:任随;任凭。
4、衔恩:即感恩。
这里指感皇恩。
5、月氏:也作月支,古代西域城国名。
见《汉书·西域传》。
这里泛指西北边境诸胡。
译文:我军向北方荒远地带进军,因为那里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
横曳戈矛前往战场,身经百战,只是因为受皇恩眷顾太深了。
在大沙漠里握雪成团而食,夜里拂去沙土露宿于旷野。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人,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呢?简析:此诗写戍边将士的爱国思想。
这首诗写战士们努力征战,不辞辛苦,希望能真正营造出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让广大人民不再受外族入侵的威胁,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封建时代的爱国往往与与忠君相关联。
这首诗的爱国思想就是通过“衔恩”来体现的。
“衔恩”是全诗之眼。
首二句写胡汉交战。
三四句写因衔恩不惧百战。
五六句写因衔恩宁愿餐雪寝沙。
七八句写希望破敌国,除边患,使天下高枕无忧。
创作背景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
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王昌龄《塞下曲其二》阅读答案及赏析培训课件

王昌龄《塞下曲其二》阅读答案及赏析塞下曲【作者】盛唐王昌龄【体裁】五言古诗【原文】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译文】深秋的黄昏,军士牵着马来到洮水畔,牵马入水,河水寒冷,令人瑟瑟发抖,塞外的秋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吹在脸上更是像刀割一样。
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
这里曾经是长城之战大败吐蕃的地方,斗志高昂,意气风发是众人的说法。
然而,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阅读训练及答案](1)诗歌开头四句描写了什么内容?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
(2)诗中的咸足分别是什么意思?咸是都的意思。
足是充满的意思。
(3)这首诗歌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主题?请作简要分析。
此诗是通过描绘满目疮痍的荒凉景色来表达主题的。
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
全诗写得触目惊心,用眼前所见的凄凉景色表达了非战的思想感情。
(4)赏析诗歌第一联中的水和风字。
水寒风似刀这句描绘的是河水的刺骨和秋风的寒冷如刀。
水是寒冷刺骨的,而风刮在脸上犹如刀割一样,诗人通过取眼前所见的平常景色赋予细致的描述,表现了塞外那种冷到刺骨的感觉,也为下文粗目惊心的白骨和破旧的城墙做了铺垫。
寒水和刀风虽冷,却冷不过眼前那种凄惨与荒凉。
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人牵马饮水渡过了塞下大河,尽管是秋天,已是水寒刺骨寒风凛冽。
B.虽已日近黄昏,但因为平沙莽莽无遮掩,所以昏暗中可以望见临洮城。
C.诗人联想起昔日的烽火战事,仿佛感受到了当年戍边战士的豪情壮志。
D.黄尘迷漫是边塞古今一贯的特点,但片片野草间仍能见到零乱的白骨。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开头两句写景,分别点明了诗人活动的地域和季节特点,也有明显的叙事意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塞下曲四首·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
【诗句】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出处】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二》。
【意思1】塞外沙场黄尘滚滚,自古如此,白骨乱抛于蓬蒿之中。
写出了塞外沙场的荒漠、凄凉景象。
【意思2】从古及今,临洮一带莽莽黄河是兵家必争之地,野草丛中,白骨遍布。
战争造成的凄惨景象历历如见。
诗句流露了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政策的不满。
【全诗】
《塞下曲四首·其二》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释】①平沙:形容广漠沙原的单调荒凉。
黯黯:昏黑模糊的样子。
临洮:古县名。
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而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
②“昔日”句: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唐将薛讷等在临洮一带大破吐蕃,杀获数万,洮水为之不流。
这句可能指此事,也可能是概指历史上在这里曾发生过的大小战斗。
③蓬蒿:指篷草蒿
荚之类的野生杂草。
【全诗鉴赏】
后四句则宕开一笔,从环境的渲染写到曾经发生过的战争惨状。
想当年长城曾经发生过一次鏖战,人们都在传说当初参战的士兵们士气高涨,奋勇杀敌。
可谁知自古以来都是黄尘迷漫,只有那遍地的白骨与野草凌乱地散落着,好像在诉说着战争的激烈与残酷。
据《新唐书》载,开元二年(714)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
诗中所说的“长城战”,大概指的就是这次战争。
自古以来,战争对百姓的伤害是最大的,不仅给造成人民的大量伤亡,也会导致田地荒芜,民生凋敝,正所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对于唐代战争来说,既有抵御外侮的正义战争,也存在着“开疆拓土”的非正义战争。
而在诗人看来,很多边境战争并非是不可避免的,起因不过是为了满足某些统治者的好大喜功。
然而为了君王的颜面,无数的年轻战士却血洒疆场,白骨深埋黄沙。
由此,我们分明可以体味到诗人对穷兵黩武战争的厌恶以及对统治者的良药苦口的劝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