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理论在第二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理论在第二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11 智 力 因素 差别 .
由于受到遗传 、 家庭教育 、 活环境等 因素 的影 响 , 生 每
个 教 学 对象 的智 力 条件 是 千 差万 别 的 。正 因 如此 , 国 的 大 我 学 入 学 考 试 采取 了相 应 的 考 试 环 节 和 设 置 各 个 学 校 不 同 的 录 取 分 数 。事 实 卜, 在第 二 外 语 教 学 过 程 中 , 师往 往 发 现 教
面 进行 讨 论 。
多偏 差 本 文 以 目语 作 为 第 二外 语 为 例 . 教 育 心理 学理论 将
引入 到 外语 教 学 活 动 中来 . 着 重讨 论 了针 对 第 二 外 语 教 学
对 象的 个体 差别 . 学者 应 该 采 取 的 相 应对 策 : 从 教 学 者 教 并
d f e c sa iga sc n ri n u g a hn be t ie n e i n t e o d f e n l g a et c i ojc fr m o g a e g s
a d c re po i g pln ha n tuco s s o d a o t tsa s n o r s nd n a s t ti sr tr h ul d p ;i tf fo r qur me t ie ta hig sr tge n ea hig a iiy r m e ie n slk e c n tae is a d t c n blt o isr tr il ta ig xe sv l h ta a fo i f n tuco , l r tn e tn iey t a p a r m mpa n us lig t xb o o e ea dprf si a n wld ei tu o ss o d e to kkn wldg n o e son l o e g , r ctr h ul k ns a s x r s l n eo a t e c n c o s s r pel . loe p e st i ue c f ci o s i u ne sp o ry he nf v
二语习得研究与外语教学

二语习得研究与外语教学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二语习得研究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融合了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然后分析这些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影响。
本文还将讨论当前二语习得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如二语习得者的个体差异、学习环境的影响以及新技术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等。
本文将对未来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利用二语习得研究的成果,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二语习得理论框架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过程,涉及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观点。
为了全面理解二语习得的过程和机制,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综合的理论框架。
这一框架不仅包括经典的二语习得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互动主义,还需要纳入近年来的新兴理论和研究成果,如动态系统理论和神经语言学等。
行为主义理论主张通过刺激和反应来塑造学习者的语言行为,认为语言学习是通过模仿和反复练习来实现的。
这一理论在外语教学中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控制性,注重机械练习和纠错。
然而,行为主义理论忽视了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和认知能力,因此无法完全解释二语习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认知主义理论则强调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和认知能力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这一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推理、分析和归纳等方式理解语言的规则和结构。
在外语教学中,认知主义理论提倡采用发现式学习和任务型教学等方法,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互动主义理论则注重语言学习中的社会互动和语境因素。
这一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相互促进。
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简介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简介第二语教学法流派⏹第二语教学法流派很多,有几十种,这里重点介绍以下几种。
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功能法(交际法)1、语法翻译法⑴产生背景⑵基本特点⑶分析评价⑷应用提示⑴产生背景发展线索古代拉丁语的教学——中世纪的古典语言教学,16世纪开始现代语言取代拉丁语,到18世纪末,现代语言(英语、法语)已经进入教育主流。
代表人物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H.Ollendorff)对这种方法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和总结,使之成为第二语言教学法体系。
普洛茨(1819-1881)推行语法翻译法教学的重要人物(教师)相关理论: 历史比较语言学心理学基础——18世纪德国的官能心理学⏹⑵基本特点⏹以理解书面语、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不重视口语和听力;⏹以系统的语法知识为主要内容,教学采用演绎的方法;⏹词汇的选择由内容决定,对译生词表;⏹用母语教学,翻译是主要教学手段;⏹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注重原文,阅读名著。
⏹⑶分析评价⏹积极方面:⏹创建了翻译的教学形式;⏹注重语法规则;⏹注重阅读,注重语料的规范性。
⏹局限:⏹重语言知识而忽视语言运用;⏹过分依赖母语;⏹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听说训练。
⏹⑷应用提示⏹两个基本点:⏹①以启发学生的目的语认知为出发点;⏹②根据教学环境、对象、内容等选取合适的方式。
⏹在第二语言课堂上,教师容易陷入过多使用母语或媒介语的误区,而作为一个第二语言教师,在课堂上说目的语,则永远不会多余!⏹2、直接法(自然法)⏹⑴产生背景⏹⑵相关理论⏹⑶基本原则⏹⑷训练方法⏹⑸分析评价⏹直接法就是直接用外语教外语,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重视形式语法。
⏹⑴产生背景⏹语言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新尝试,法国语言教育家古安(F.Gouin)(或称戈恩)创造“序列教学法”。
⏹德国教育家贝力子(M.D.Berlitz)一生主要在美国,因创建贝力子外语学院采用直接法而闻名。
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在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中,必须掌握学习语言的一般心理机制: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有侧重地组织英语教学,培养和发展智力和非智力凶素,把心理学的原理融合到英语教学实践当中去,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高中英语教学:智力因素:非智力凶索心理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特别是学习心理学,是英语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它研究学生如何学习得外语知识、技能和发展智能的心理过程、心理机制及其发展规律。
英语教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重视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规律,动用心理学,特别是学习心理学指导具体的英语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要了解学生学习英语及教师教英语的心理特征首先必须了解学生和教师的心理特征及发展规律外语学习要通过交际才能学得和习得,才能提高。
乔姆斯基把人类学习语言的才能叫做“语言习得机制”。
人类具有学习语言的天赋,人脑可以对信息加工、归纳。
为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要遵循外语学习心理机制的特点,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①英语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要根据实际条件尽可能创造外语环境,在情景中进行学习。
②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使学生学习英语能象幼儿学说话那样由不自主到自主地学习。
③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教学方法方式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在容易受到鼓励和强化的情况下进行学习。
二、学生的认知差异与因材施教学生的认知差异是研究学生学习英语规律的重要依据。
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学生智力发展,认知方式和选用策略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如果不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英语教学就难以使全体学生获得素质的全面发展。
只有了解了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英语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为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保证。
心理学要求我们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要有所侧重地组织英语教学。
二语学习动机模式第二语言习得

二语学习动机模式与第二语言习得摘要:学习者差异的研究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动机是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
本文回顾了几种主要的动机模式,并基于这些理论模式提出了几点如何激发和保持英语学习动机的建议。
关键词:二语习得学习动机动机模式1.引言二语习得研究向着多元化、多层次、多侧面的方向发展。
其中,个体差异及其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重视。
动机是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的重要领域,是影响语言学习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之一。
2.语言学习动机模式学习动机是一种认知和情感的唤醒状态,促使学习者一段时间内付出努力以达成一系列既定目标。
一些学者试图建立动机模式,以尽可能对动机进行全面研究,二语习得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2.1 社会教育模式20世纪50年代以后,gardner & lambert创立了二语学习动机理论,他们提出了动机的社会教育模式。
gardner 认为动机是语言学习的最主要因素,动机包括努力程度、学习意愿和积极的态度,可分为融入型动机和工具行动机。
融入型动机反映了学习者对使用目标语的群体及其文化有着极大的兴趣,并希望自己能融入该群体及文化。
工具型动机范反映的是学习一种新的语言给学习者带来的实际价值和利益。
社会教育模式包括二语习得过程的四个方面:社会环境、个体差异变量、语言学习环境和学习结果。
在此模式中动机被视为语言学习中付出的努力和愿望以及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态度。
2.2学习动机过程模式dornyei 是把动机过程研究引入二语习得领域的领路人,他认为,二语动机研究中许多争论和分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时间角度重视不够,二语学习动机研究应当和具体的学习行为和过程相结合,由此,他和otto(1998)构建了基于动机和时间关系的学习动机过程模式。
这一模式最初包括3个层面,即语言层面、学习者层面和学习环境层面。
dornyei首先将动机和具体的学习环境相结合,而且融入了认知心理学的价值观、信念等因素,提出了动机模式三层次说,后来又将这个动机三层次说完善为三的阶段:包括前行动、行动和后行动三个阶段。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摘要:[2][3][4]王福祥,周小成:《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对外语教学的一点反思》,外语与外语教学研究,2006年版,[8]盛炎.心理语言学与语言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1).,[9]王福祥,周小成.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对外语教学的一点反思[J].外语与外语教学研究,2006,(9).摘要: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对语言习得的心理模式研究,以及借鉴母语习得的经验可以促使外语教师和学习者采取更有效的方式来构建语言符号与事物 - 形象代码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心理模式二语习得教学活动母语第二语言获得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学习一种外语或第二语言的过程,第二语言习得一直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心理语言学认为,交际者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必须要通过语言符号及其内部的编程进行一系列的转换来完成交际的目的。
在不同语言中,许多常见的事物,其名称数量不等,语音、语法、语义和语用层面的特点也比比皆是,这种语言符号与事物—形象代码之间的转换造成了二语习得者的习得困难。
另一方面母语习得同二语习得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和优势,二语学习者也可以借鉴母语习得的经验来完善语言的习得方法。
一、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母语系统与二语习得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外语学习中,多数学习者在将第二语言译为母语时的准确程度要优于将母语译为第二语言。
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言语理解要重于且易于言语产出。
心理语言学认为,交际者表达自己的思想,就相当于把要表达话语的内部编程转换交际者表达自己的思想,然后把要表达话语的内部编程转换为交际对方能够明白之的语言,这需要通过语言符号完成,需要交际者通过独立自主地选择语言手段来完成。
第二语言习得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母语系统的基础上,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母语体系在二语习得之前大脑中已经存在,已建立了一整套的语言模式。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第二节 人本派与功能派教学法
强调情感因素的人本派
团体语言学习法、默教法、暗示法 强调交际运用的功能派
交际法(功能法)、任务法
交际法(意念——功能法、功能法) 代表教材《跟我学》 时间:20世纪70年代
产生于70年代的西欧
代表人物:[英]威尔金斯 亚历山大 威多森
[ 荷兰]范埃克
创始人是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 语言学基础:社会语言学 功能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
时间:
20世纪60年代 美国
代表人物:[美]卡鲁尔
理论基础
语言学基础: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心理学基础: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等
主要特点
A.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者智力的作用,内化 语言的知识体系,反对动物型的刺激—反应的学习。 B.在理解、掌握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大量有意义 的练习。反对机械模仿、反对过多讲解。 C.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教学实施的特点
老师的教学以表演为主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学以任务为基础
教师设计场景,指挥学生活动。
学习、使用语言项目的时间各占50%
引入真实的交际进课堂 (关键是创造合理的信息差)
教材编写与功能大纲
教材编写: 考虑功能与形式的复杂关系
原则: 急需先学、由易到难
大纲:评价Fra bibliotek贡献A.更多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第二语言教学, 扩宽了语言教学理论研究的思路。
提倡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理解和有意义的操练
B.从不同的教学流派中吸取了有益成分,克 服了片面性。
不足: ①转换生成语法尚无法应用到外语教学的实 践中。 ②完全排斥机械性训练值得商榷。 ③认知法作为一个教学法体系还不够完善, 须进一步研究。
心理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2012年第27卷 第10期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教育理论与心理学收稿日期:2012-09-16作者简介:于海峰(1985-),男,吉林梅河口人,从事英语教育方向的研究。
一、引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是为实践服务的。
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心理指导与调节下实现的,因此,如何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提高人的实践活动的效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在教学中,探讨学生学习外语课的心理,使学生掌握好这门技能,为其专业服务,就显示出其重要作用。
下面浅谈外语教学中心理学方面的两个问题。
二、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与兴趣在外语教学中,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从了解、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与兴趣入手。
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同,知识水平及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必然会导致学生对客观现实产生的反应不同。
笔者在3个平行班中授课发现:对同样学习能力的学生用同一种授课方法及同样的教材,他们在课堂上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是有着不同的理解的。
笔者通过对比学生的心理发现,个性倾向性制约着心理活动,个性倾向越高积极性越强。
比如,有些学生已经修满了英语课相对应的学分,还会有继续学习这门课的需求,正是这种需求逐步地提高其学习英语课程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意志力。
因此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在学习外语中是必不可少的。
动机与兴趣之间互有联系,也互有区别,它们正是因为学生“需要”才表现出来,也是行为的动力因素;而兴趣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动力。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某事物产生了动机,未必一定能发展为兴趣,但一旦成为兴趣,动机即相伴产生。
不同程度的差别在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与兴趣中有所体现,而这种差别也是有原因的,如:以近几年来高考英语成绩来看,城市的学生成绩比农村学生成绩高;重点中学学生成绩比非重点中学成绩高;考上了大学的学生中,准备考研和想出国留学的学生具有的积极性比其他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更高。
我们认为,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也必然会在学生头脑中产生反映,因此其表现出来的意向、兴趣等等也就必然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第二外语教学是大学外语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目前我国各大学的第二外语教学活动还存在很多偏差。
本文以日语作为第二外语为例,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引入到外语教学活动中来,着重讨论了针对第二外语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别,教学者应该采取的相应对策;并从教学者自身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能力等条件出发,展开说明了教学者除了需要教授课本知识和专业知识之外,还要适当地发挥积极意识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第二外语教学教学者教学对象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ory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Shen DongmeiAbstract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s a part of great importance in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ctivities, however there are a lot of biases of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ctivities in each college of our country meanwhile. This paper,taking Japanese as the example of second foreign language,employ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ory in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ctivities,and mainly discusse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iming at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objects and corresponding plans that instructors should adopt;it starts from requirements like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eaching ability of instructor,illustrating extensively that apart from imparting textbook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instructors should also express the influence of active consciousness properly.Key words educational psychology;seco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instructor;teaching objects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Guangzhou Auto College,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gy,510800, Guangzhou,Guangdong,China我国的大学外语教学活动,由于受到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各国格局的影响,大体上可以分为英语教学和小语种教学。
不论教学对象的专业为何种语言,都将有机会多学习另外一门外语,这个相对独立的外语教学活动称为第二外语教学。
目前大多数大学的第二外语教学都是安排在第三个学年,也就是学生升入大学三年级时开始展开的。
通常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觉性和主见,他们普遍乐于配合教师的教学。
但是绝大多数情况却是学生学习初期非常认真,到了中后期就逐渐丧失了积极性,形成虎头蛇尾的结果。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严谨精准的教学工作之外,引导和辅助学生的学习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别和教学者教学工作的开展两大方面进行讨论。
1教学对象个体的差别到目前为止,教育心理学将所要的研究对象主要定为教学对象,并从教学对象的智力、心理、学习能力等个体差别的角度进行分析。
在大学第二外语教学当中,教学对象即为选择第二外语的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
针对这些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别,第二外语的教学工作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1.1智力因素差别由于受到遗传、家庭教育、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每个教学对象的智力条件是千差万别的。
正因如此,我国的大学入学考试采取了相应的考试环节和设置各个学校不同的录取分数。
事实上,在第二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发现同一班级的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一味地按照书面的教学进度开展。
第二外语对于学习对象来说是一门全新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以日语来说,日语的放音方式、文法和日本人思考事物的方法,与汉语和作为基础教育的英语是完全不同的,有些方面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所以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困难也是情理之中的。
教学进度的设置要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适应,可适当加入第二外语使用国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知识,以维持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给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提高个人水平的时间。
1.2心理素质因素的差别心理素质除了会受到生长和环境的影响外,学生个人的学习和参加各类活动的经历也极大影响着其心理素质。
从某种程度上说,面对挫折或者成功的心态和抵抗压力的能力,将决定学生第二外语的学习是否成功。
通常,在第二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会对相对表现得非常出色,这是由于各个语种基础部分简单易学,而且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没有退却。
以日语为例,日语的发音在整个日语学习过程中是最简单的,随着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展开,日语将越学越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1)04-096-03 96生,增强其自信心。
同时,第二外语阶段评价的难度也要按照教学对象的接受情况做相应调整。
比如初级阶段的考题不宜过于简单,中级阶段的考题也不宜过难。
1.3学习认知因素的差别不同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学习习惯,学生常认为第二外语不如自己的专业重要,只要随意学学便可以了。
虽然第二外语没有专业外语重要,但第二外语的学习仍然非常重要。
一个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者,如果只懂得一门外语,是无法将研究顺利进展下去的。
对于以日语为第二外语的学生而言,可能他们一开始对日语的认知就有偏差,比如普遍认为日语里面有很多汉字一看就懂,自然也就一学便懂。
这其实是很严重的错误认知,日语的很多难点是随着学习的进行一点点出现的。
还有部分会将日语与自己的母语联系起来记忆,我们不能否认日语和汉语有些许单词相同或相近,但是日语和汉语是两门完全不同的语言,甚至不属于同一语言体系。
在第二外语学习中,学习迁移是一个经常使用的概念。
所谓学习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古人常说的“举一反三”便是学习迁移的一种表现。
对于已经掌握了母语和一门外语的学生,他们对第二外语的学习速度通常会较学习第一外语时速度快,因为这些学生已经很好地理解了人类语言是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所以即使遇到不能理解的词汇或文法,也能接受。
这对第二外语的教学是有帮助的,但教师教学时不能放任学生将这种学习迁移过分扩大。
1.4学习动机因素的差别由于地理优势和千年以来的文化交流,英语专业的学生选择日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几率远远高于其他语种,所以以日语为主的第二外语教学已经成为各大学外语系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对象最初选择学习日语,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1)对日本文化感兴趣。
2)对就业有帮助。
3)日本经济很发达,学习日语比学习其他外语可能会更有用。
4)有去日本留学的计划。
5)日语里有很多汉字,学习起来应该比较简单。
从以上原因来分析,学生对日语这门语言是有很高兴趣的,同时也有一些错误的认识。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抓住其选择学习日语的目的和心理,使他们保持对日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另一方面要改正学生对日语学习的错误认识,并从学生的不同兴趣点出发,在课堂上引入适量的课程设置外的内容,比如适量的日本文化、日本社会或者日本经济现状的简介等。
2教学者教学工作的开展第二外语教学活动的教学者,在第二外语教学活动中促成的。
教学过程中教学者要坚持客观、系统的原则,并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理论。
2.1教学策略与设计教学者的教学活动是需要一系列的教学计划与之相适应,在进行第二外语教学之前,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教学策略和设计。
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就需要联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智力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的考量。
以日语教学为例,有留学计划的学生和只是对日语有兴趣的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那么对于这两类不同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设计,对他们的学习成果也可以分别评判。
其次,教学形式的设计。
不论教学对象渴望达到的目标如何,能够灵活地运用第二外语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共同的愿望。
为了达成这一愿望,就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今我国的外语教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教师和学生已经能够脱离书面,在不同场景中练习语言的各种实际应用。
但这还不够,外语教学除了教会学生能够转变自己在实际场景中所使用的语言种类外,还需要教会学生在实际场景中转变思维方式。
因为人类语言之所以千差万别,根本原因就在于各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
如果在实际运用中能够根据会话对象的语言种类转换为与之相符的思维方式,便能更顺畅地与对方沟通,提高效率。
2.2教学者的教学能力这里所说的教学能力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除了基本的课程教学能力以外,还包括调节课堂氛围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个人情绪感染能力。
首先,课堂氛围当然与教学情境,比如教室的布置、所处的环境、光线等有很大的关系。
但课堂的软情境更为重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配合是否协调,学生之间的相处是否融洽都会对教学成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有过多的自我感情因素,比如在授课过程中,教授日语的教师如果带有很强烈的厌恶日本或者日本人的情绪,这种情绪会很快地传递给学生,很可能会影响教学对象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
这就要求教学者要有适当隐藏自我情感的能力。
这是对教学者心理素质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其次,组织管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教学者需要运用管理能力和管理技巧,尽量促进学生积极自觉地完成教学任务。
通常教学者认为,第二外语的教学并不像专业课那样重要,所以对学生的要求也会降低,这是不正确的。
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者轻微的意识波动97(上接第91页)实验过程及现象;相对论的“尺缩钟慢”效应,学生历来感到很抽象,若利用多媒体动画经过演示,学生觉得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