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休克教案
休克患者护理教案模板(共4篇)

休克患者护理教案模板(共4篇)第1篇: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概述:创伤性休克是由于机体遭受剧烈的暴力打击,导致重要脏器损伤、大出血等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以及创伤后的剧烈疼痛、恐惧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机体代偿失调的综合征。
因此创伤性休克较之单纯的失血性休克的病因、病理要更加复杂。
休克分类:1.低血容量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和创伤性休克2.感染性休克3.心源性休克4.神经源性休克5.过敏性休克病因:创伤性休克的常见病因分为四类: 1.交通事故伤约占总数的65% 2.机器损伤约占总数的12% 3.坠落伤约占12% 4.其他伤约占11%造成以上四类创伤的主要因素为“暴力”。
从动力学角度看,创伤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动能对机体的不利作用。
发病机制:造成创伤性休克的原因很多,但各种原因所致的创伤性休克均与其他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相同。
机体在血容量降低的情况下,可发生神经—内分泌效应的改变,使体液发生转移,以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和补偿血容量,这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
当血容量继续下降,则保护机制减弱,组织细胞在低灌注流状态下所形成的各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增多,内环境失调,血流动力学改变,组织灌注流锐减,细胞代谢障碍,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器官衰竭。
微循环障碍微循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传递,以及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
微循环障碍机制复杂,一般分为三期:1.微循环缺血期又称休克代偿期:此期若能及时补充液体,积极纠正血容量不足,休克可能好转,因此该期又称可逆性休克。
2.微循环淤血期又称休克失代偿期:此期由于大量血液瘀滞于毛细血管,同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血液黏稠度增高,回心血量减少,因而血压降低。
3.微循环衰竭期又称休克难治期:此期内由于血流速度进一步减慢,血液、粘稠度增加和酸性环境中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使红细胞和血小板发生凝集,在血管内广泛形成微血栓。
细胞因持久血样,细胞膜损伤,溶酶提释放,细胞坏死自溶,并因凝血因子的消耗而产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教案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教案一、概述外科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状态,是由于外科手术、创伤、失血、感染等因素导致的全身循环血管功能不稳定,组织灌注不足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外科休克病人往往处于生命垂危状态,需要紧急抢救和细致的护理。
本教案旨在对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进行系统的介绍和指导,以提高护士的护理水平和护理效果。
二、病人情况分析外科休克病人往往具有以下特点:1.血压下降:由于血容量减少和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导致动脉血压下降。
2.心率增快:机体为了维持组织器官供血,通过交感神经激活,使心率加快。
3.皮肤苍白、湿冷:全身组织灌注不足导致的外周循环血管舒缩,使皮肤苍白、湿冷。
4.尿量减少:肾脏灌注不足引起少尿。
5.意识改变:脑供血不足导致头昏、乏力、精神萎靡。
以上特点为外科休克病人护理提供了参考。
三、护理措施1.心理疏导:外科休克病人往往面临生命危险,容易产生恐惧、焦虑、悲观等情绪,护士需要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增强病人的信心和勇气,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监测生命体征:对外科休克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尤其是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维持血容量:对于失血休克的病人,可以通过输液、输血的方式来维持血容量,保证组织灌注。
同时,需要密切观察病人的排尿情况,避免肾脏功能恶化。
4.保暖:由于外周循环血管舒缩导致的体温下降,护理人员需要给予病人足够的保暖措施,保持体温稳定。
5.鼓励运动:适当的运动能够提高病人的心肺功能和循环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淤血和组织缺氧,促进康复。
6.观察伤口:对于外科手术后休克的病人,需要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及时发现感染迹象,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四、并发症的护理1.感染:外科休克病人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个人防护,保持清洁卫生,对病人进行定期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
2.褥疮:由于长时间卧床,易出现褥疮,护理人员需要帮助病人定时翻身、体位调整,防止褥疮的发生。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教案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教案一、概述外科休克是指因急性大量失血、大面积烧伤、创伤性休克等原因导致循环血容量不足,循环血量不足导致的一种常见危重疾病。
此类病人需要接受及时的抢救和护理,以保障其生命安全。
本文将针对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教案进行详细介绍。
二、抢救环境准备1.保持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新鲜;2.配备好抢救所需的设备和药品,并确保设备的功能正常;3.组织好抢救人员,确保每位工作人员都清楚自己的任务和职责;4.确保医生、护士等抢救人员的通讯设备和抢救用品随时准备就绪;5.准备好必要的检查设备和仪器,在保障病人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无效检查和操作。
三、抢救原则1.保障生命安全。
抢救时首先要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2.及时止血。
对于急性大量失血及创伤性休克病人,必须要及时止血,防止继续失血;3.补充血容量和纠正休克。
通过输液、输血等方式,补充血容量,恢复循环血液量,纠正休克状态;4.改善氧供。
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低氧血症,提高氧输送;5.防止感染。
及时处理伤口,防止感染,加强监护,预防合并感染。
四、护理措施1.临床观察(1)生命体征的监测。
包括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给予及时处理;(2)神志和精神状态的观察。
观察病人的神志和精神状态,判断其意识状态是否正常;(3)皮肤颜色、温度的观察。
观察病人的皮肤颜色是否苍白,皮肤是否湿冷等情况,判断循环血容量的情况。
2.疼痛管理(1)注意疼痛的评估。
病人休克时,由于组织缺氧,常常伴有严重疼痛,护理人员应及时评估病人疼痛的程度;(2)给予有效的镇痛治疗。
根据病人的疼痛程度,给予有效的镇痛治疗,减轻病人的疼痛感。
3.导尿和监测尿量(1)导尿。
对于休克病人,由于循环血容量不足,可能出现肾脏灌注不足,需要定期导尿,监测尿量,及时发现肾功能损伤;(2)监测尿量。
定时记录病人的尿量,便于医生了解病情的变化。
4.定期翻身(1)频繁翻身。
休 克 (教案)

10分钟
10分钟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附页)
2.基本生命体征
3.尿量
4.特殊监测
七、治疗
1.一般处理
2.补充血容量
3.积极处理原发病
4.就诊酸碱平衡失调
5.血管活性物质的应用
6.治疗DIC改善循环
7.糖皮质激素和其他药物的应用
(为本章难点,结合多媒体图表讲解,结合临床,增强学习兴趣)
第二节过敏性休克
一病因予发病机制
二临床特点
(重点讲解临床表现)
三治疗
1脱离过敏原
2注射肾上腺素
3注射地塞米松
4伴气管痉挛给予氨茶碱
5紧急心肺复苏
6抗组胺药物
7应用升压药
(治疗是本章重点内容)
第三节低血容量性休克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临床特点
1.病史
2.主要表现
3.碎玉失血量的估计
三治疗
第四节感染性休克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
第一节概述
一、定义
(什么是休克?)
二、分类
(重点讲解病因分类)
三、病理生理
1微循环的变化
2代谢变化
3内脏器官的继发损害
(重点讲解心、肺、肾)
四、临床表现
按照休克的发病过程分类
1休克早期
2休克期
(为重点内容,重点讲解,结合多媒体图表讲解,做到通俗易懂)
五、诊断
六、休克的监测与判断
教案
2013~ 2014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
休克
授课专业及层次
临床、本科
授课内容
第六章休克
学时数
2学时
教学目的
1.掌握休克的概念、分类、临床表现、处理原则。
外科休克教案范文

外科休克教案范文
一、教案主题
外科休克
二、教学内容
1、外科休克的定义
外科休克(Surgical Shock)是指由于外科手术引起的心血管系统失衡和机体代谢紊乱,具有血管充血、血压降低、循环衰竭、代谢紊乱、神经功能障碍至昏迷或死亡等症状的一种病症反应。
2、外科休克的诊断标准
(1)血压发生急剧下降;
(2)心功能受损且难以改善;
(3)心输出量变小;
(4)心肌乳酸增加及酸中毒发生;
(5)体温低;
(6)血氧饱和度较低;
(7)血清硫酸根增加;
(8)总容积血红蛋白不足以支撑细胞氧化代谢需求;
(9)全身炎症反应;
(10)地塞米松或地塞米松及维生素K的预防或治疗剂量失效。
3、诱发外科休克的原因
(1)外伤:损伤链接者血管及组织细胞,外出血及毒素及代谢物向体内大量释放,引起全身紊乱;
(2)手术创伤:手术创伤引起大量损伤细胞溶解,毒素释放;
(3)毒物中毒:毒物引起的全身紊乱及受损的组织和器官;
(4)内外界因素:贫血,电解质失衡,营养不良,热病等;
(5)外科操作:如大规模切开,持续张力,控制性损伤。
【精品ppt】《外科护理学》课件教案03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预测分析报告
总结回顾
本次课件教案主要介绍了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包括外科休克的定义、分类、病 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以及护理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次学习,学员们对外科休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外科休克病人的护 理方法和技巧,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通过引导、鼓励、支持等方式 ,促进病人自我调节情绪,增
强自我控制能力。
有效沟通技巧培训内容
倾听技巧
学会倾听病人的陈述,理解病人的需 求和感受。
表达技巧
学会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 要求,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复杂的词 汇。
观察技巧
学会观察病人的非言语表现,如面部 表情、肢体语言等,以更好地理解病 人的情绪和需求。
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及 时补充血容量,保持有效 循环血容量的稳定。
调整输液速度
根据病人的心肾功能情况 ,调整输液速度,避免输 液过快或过慢导致的不良 影响。
维持呼吸功能正常运转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窒 息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吸氧
给予病人吸氧,改善缺氧 状态,提高血氧饱和度。
02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评估
生命体征监测与记录
01
02
03
04
体温
监测体温变化,休克时体温常 降低。
脉搏
注意脉搏的频率、节律和强弱 ,休克时脉搏细速。
呼吸
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 休克时呼吸加快。
血压
监测血压变化,休克时血压降 低。
实验室检查指标解读
血细胞比容(Hct)
反映血液浓缩程度,Hct升高提示血液浓缩 。
结论
外科休克教案范文

外科休克教案范文教案主题:外科休克教学目标:1.理解外科休克的定义、病因和发病机制。
2.熟悉外科休克的临床表现和分类。
3.了解外科休克的诊断和治疗的原则。
4.掌握急救和护理外科休克患者的基本技能。
教学内容:一、外科休克的定义和病因1.外科休克的定义2.外科休克的病因: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二、外科休克的发病机制1.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制2.创伤性休克的发病机制3.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三、外科休克的临床表现与分类1.外科休克的临床表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皮肤苍白、冷汗等2.外科休克的分类: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四、外科休克的诊断1.外科休克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2.外科休克的辅助检查:血常规、血气分析、心电图等五、外科休克的治疗原则1.确保气道通畅、维持呼吸循环功能2.补充有效循环容量3.控制出血源和感染4.促进组织灌注和氧合六、急救和护理外科休克患者的基本技能1.外科休克的急救措施:保持气道通畅、采取止血措施等2.外科休克患者的护理技巧:监测生命体征、保持体温、维持休克位置等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外科休克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分类等知识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外科休克的诊断和治疗的原则,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3.案例分析:提供外科休克的临床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
4.模拟体验:通过模拟患者的体验演练,让学生亲身体验急救和护理外科休克患者的过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评价:1.完成课堂小组讨论的任务,能够提出合理的观点和见解,参与讨论和交流。
2.能够对外科休克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
3.实施急救和护理外科休克患者时,能够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保证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
教学反思:1.设计案例分析和模拟体验的环节,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教案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教案一、概述外科休克是指机体受到外伤或手术创伤后,因循环系统功能紊乱,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继而引起全身组织细胞功能障碍和代谢异常,最终形成严重的血容量不足和细胞缺氧状态,临床表现为循环衰竭的一种综合症候群。
外科休克病人护理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护理手段,积极发挥护理在休克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提高患者康复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二、病人护理1.病情评估首先,对休克病人的病情进行评估和监测。
包括生命体征的监测,如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以及意识状态、皮肤温度和色泽、尿量等的监测。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护理措施,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维持循环稳定对于休克病人,维持循环稳定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包括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如维持恰当的血容量、保持足够的心输出量、维持正常的组织灌注和血流动力学状态等。
护理措施包括及时纠正低血容量、低血压等情况,积极预防和处理休克状态,保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在合理范围内。
3.细心护理对于休克病人,需要进行细心的护理工作。
包括皮肤护理,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黏膜炎症、溃疡等的发生;营养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调整饮食,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排泄护理,维持正常的排泄功能,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等。
细心护理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4.心理护理休克病人常常伴有严重的心理压力,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工作。
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予以心理支持,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的康复。
5.防止感染对于休克病人,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减弱,很容易发生感染,因此需要加强感染防控工作。
包括环境消毒、手卫生、巩固患者的血液-气道-胃肠道等重要传播途径的传播阻断,预防医院内交叉感染等措施。
6.康复护理外科休克病人在度过休克期后,需要进行康复护理。
包括逐步恢复活动,进行体能锻炼,鼓励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促进患者的康复,预防康复期并发症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率:休克时脉率加快,比血压下降出现得早。
尿量:休克时每小时尿量<25ml。若同时尿比重增加,表明存在血容量不足。若血压正常、尿量减少,且尿比重低,表明已存在急性肾衰竭。每小时尿量>30ml表示休克基本纠正。
2、休克的特殊监测
的监测:当下列五项检查中出现三项以上异常,结合临床上有休克及微血管栓塞症状和出血倾向时,便可诊断DIC。包括:血小板计数低于80×109/L;凝血酶原时间比对照组延长3秒以上;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L或呈进行性降低;3P(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血涂片中破碎红细胞超过2%等。
ppt(多媒体课件)
教 学
目 的
要 求
1、掌握休克病人的临床表现,诊断,一般监测;掌握低血容量性休克和脓毒性休克的治疗原则。
2、熟悉外科休克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变化,休克的特殊监测,外科休克的分类。
教学重点
难点及其
解决方案
重点:休克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难点: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
解决方案:与临床相结合,利用实例、图片讲解。通过课前预习、课堂讲授、
①低血容量性休克
②感染性休克
③心源性休克
④感染性休克
⑤过敏性休克
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收缩期,休克早期)
微循环衰竭期:(不可逆)
代谢改变
炎症介质释放和缺血再灌注损伤
内脏器官的继发性损害(肺、肾、脑、心、胃肠道、肝)
4.休克的临床表现:休克代偿期和休克抑制期 15min
讲授
熟悉休克分类及其特点
多媒体图示
外科休克教案
成都医学院教案首页
2011级 临床医学本科 专业1-2 班 任课教师:徐卫云
课程
外科学
题目
外科休克
学时
讲授
3
实验
练习
行课时间
2014年 11月 18日 第8节 、2014年11月25日 第6、7节
课次
第 1 、2 次
教 材
外科学,陈孝平、汪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2013
教 具
1.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2.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高动力型(高排低阻)、低动力型(低排高阻)
讲授
(掌握治疗原则)
讲授
讲授
成都医学院教案续 页
范例
多媒体图示:
提问答疑
难点(熟悉)
重点
休克诊断、临床
教学过程、内容及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与手段
二、休克监测 15min
精神状态:休克病人神志的改变常先于血压下降。
肢体温度及色泽:休克时四肢皮肤湿冷、苍白。若四肢转为温暖干
燥和色红,表示休克在好转。
血压:收缩压<90mmHg,脉压<20mmHg是休克存在的证据。血
此次理论课达到了预期上课目标,学生掌握了休克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并掌握了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
教研室主任签名:20 年 月 日
成都医学院教案续 页
教学过程、内容及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对《外科学》课程的简介,引入本次课内容。
一、概述:
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它是一个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
课后复习,加深该章内容的理解.
参 考
资 料
《黄家驷外科学》关于外科休克一章
实 施
情 况
小 结
按计划完成教学计划,未拖时。教学的优点有重点突出,利用实例、图片讲解等强化理解了休克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在讲解防治方法时举了多个例子加深印象,教学的不足之处是语言的精炼不足,语速,语调把握不好。导致时间分配不好。在后期有抢时间的表现。
三、休克的治疗15min
1.一般紧急治疗
2.补充血容量
3.积极处理原发病
4.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5.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6.治疗DIC
7.皮质类固醇和其他药物的应用
提问答疑
熟悉
生命体征
讲授
治疗原则(重点)
成都医学院教案续 页
教学过程、内容及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与手段
四、低血容量性休克20min
五、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25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