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履虫实验报告
草履虫实验报告

草履虫实验报告草履虫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记录草履虫的活动、生物形态及物理特性,了解草履虫的生物特点和生态习性。
实验材料:1. 草履虫标本2. 显微镜3. 载玻片4. 盖玻片5. 显微镜准备液6. 草履虫培养的水样实验步骤:1. 在载玻片上倒入一些草履虫培养的水样。
2. 用吸管吸取一点草履虫标本并滴在载玻片上。
3. 轻轻覆盖盖玻片。
4. 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中央。
5. 调整显微镜镜头到适合观察的倍数。
6. 用显微镜观察并记录草履虫的活动、形态和物理特性。
7. 拍摄草履虫的照片或视频。
实验结果:我们通过观察发现,草履虫是一种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呈滑动移动。
其身体被分成头部、体部和尾部三个部分。
头部为圆锥形,有一个清晰的口器,用于摄食。
体部延伸为圆柱形,且有不断蠕动的运动,体部内部有细胞器官。
尾部向后伸出,用于平衡和固定身体。
草履虫在水中以吞食细菌和微小的有机物为食。
观察中发现,草履虫通过顶部的口器将食物吞入体内,然后通过体部的蠕动将食物推入胃部消化。
当草履虫遇到危险或不适宜环境时,会通过收缩体部迅速向背后游动。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具有独特的形态结构和活动方式。
它们以吞食细菌和有机物为食,具有较强的移动能力和适应性。
草履虫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调节微生物数量和分解有机物,维持水域生态平衡。
实验中我们使用的显微镜技术可以有效观察微小生物的活动和形态特征,并通过拍摄照片和视频进行记录。
这种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其他微生物和细胞的研究中,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草履虫的生活习性、生态功能和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
草履虫实验报告

草履虫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观察草履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存和运动情况。
通过分别放置在不同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的实验器皿中,观察草履虫的生命周期、活动模式和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实验结果显示,草履虫对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1. 引言草履虫(paramecium)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属于原生动物的范畴。
它们广泛存在于淡水中,其大小约为0.2-0.3毫米,具有较高的生存能力。
草履虫对外界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是研究微生物和单细胞生物很常用的模式生物之一。
2. 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草履虫、显微镜、实验器皿、显微镜盖片等。
首先,将草履虫样本分别放置在三个实验器皿中,形成三个不同的实验组,分别是高温高湿(组A)、低温低湿(组B)和适温适湿(组C)。
3. 结果与讨论观察发现,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草履虫的生命周期缩短,繁殖速度加快。
草履虫在此环境中活动较为频繁,觅食能力提高,生存率较高。
然而,在低温低湿的环境中,草履虫的生命周期延长,繁殖速度变慢。
草履虫的运动也相对较为缓慢,觅食能力下降,生存率明显下降。
另外,草履虫对光照条件也有一定的反应。
在充足的光线下,草履虫会主动向光线方向游动,而在暗处则会停止活动。
这说明草履虫具有光敏感性,并能通过自主运动来寻找适宜的生存环境。
进一步观察发现,草履虫会通过伸缩纤毛(cilia)来进行游动。
纤毛的搏动能够推动草履虫向前漂移,帮助其觅食和避开危险。
这一特点使得草履虫在水中具有极高的机动性和生存能力。
4.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观察到草履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存和运动模式。
草履虫对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能够通过自主运动来寻找适宜的生存环境。
草履虫的纤毛搏动是其运动的主要机制,使其在水中具有较高的机动性。
这些结果对于了解草履虫的生态习性和微生物生存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实验结果来看,草履虫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反应均与其生存和繁殖有关。
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或许可以分析出草履虫在微生物团体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对一些微生物相关疾病的影响。
动物学草履虫实验报告

动物学草履虫实验报告动物学草履虫实验报告概述:本实验旨在研究草履虫的生态行为和适应能力。
通过观察和记录草履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行为表现和适应能力,以揭示其生存策略和生态适应机制。
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草履虫标本、显微镜、培养皿、显微镜玻片、显微镜盖玻片、草履虫培养液、显微镜台、草履虫观察笔记本等。
实验过程中,我们将草履虫标本置于培养皿中,加入适量的培养液,然后放置在显微镜台上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1. 草履虫的形态特征:草履虫呈椭圆形,身体由头部、颈部、背部、腹部和尾部组成。
头部有口器和眼点,颈部连接头部和背部,背部呈弧形,腹部较短,尾部末端有一细长的尾毛。
2. 草履虫的运动方式:草履虫通过伸缩身体来实现运动,其运动速度较慢,整体呈蠕动状。
3. 草履虫的觅食行为:观察发现,草履虫主要以微生物为食,通过伸缩身体的方式,将食物吸入口器中。
4. 草履虫的生活习性:草履虫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对温度和湿度较为敏感。
在实验中,我们模拟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包括高温、低温、高湿度和低湿度。
观察结果显示,草履虫在高温环境下活动减缓,甚至停止运动;在低温环境下,草履虫的运动速度也减慢。
而在高湿度环境中,草履虫的运动活跃度较高,而在低湿度环境中,草履虫的运动活跃度明显减弱。
5. 草履虫的适应能力:草履虫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存活和繁殖。
在实验中,我们将草履虫暴露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并观察其存活情况。
结果显示,草履虫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存活率较高,而在极端的环境条件下,存活率显著降低。
讨论与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草履虫的生态行为和适应能力。
草履虫的运动方式和觅食行为揭示了其生存策略和生态角色。
草履虫对温度和湿度的敏感性表明了其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
草履虫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够存活和繁殖,但在极端环境下存活率显著降低,这说明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有一定的限制。
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草履虫的生态行为和适应能力,揭示了其生存策略和生态适应机制。
动物学草履虫实验报告doc

动物学草履虫实验报告篇一:草履虫的系列实验草履虫的系列实验纪星宇(XX4)一、目的与内容1.学习原生动物的采集、单克隆培养和鉴种2.探究原生动物的应激性,理解原生动物应激性的原始性3.观察原生动物的无性生殖过程和规律4.观察草履虫食物泡的变化,研究食物泡中的PH变化5.比较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组织细胞对刺激反应的异同6.学习常用试剂的配制和使用*7.了解原生动物有性生殖的方式和决定因素,研究接合生殖前后大核系的变化内容:草履虫的采集与鉴种草履虫横二分裂的观察草履虫食物泡的观察草履虫趋性的实质后生动物激素对原生动物的影响常用生物学试剂对原生动物的作用草履虫相对接合型的鉴定光线对接合生殖的影响草履虫接合生殖前后接合型的变化二、材料与用品新鲜稻草、烧杯、滤纸、酒精灯、玻璃棒、过滤漏斗、玻璃导管、广口瓶、标签纸、台灯、表面皿、微吸管、试管、PH试纸、镜台尺、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离心机、棉球、恒温箱、托盘天平、量筒、温度计、中性红纯乙醇溶液、2%秋水仙素溶液、1%乙醚溶液、0.02%詹纳斯绿B染液、20%丙酮溶液、碳酸氢钠、蒸馏水、0.01%肾上腺素、0.01%胰岛素、碘液三、操作与观察(一)草履虫的采集与鉴种1.配制稻草培养液取新鲜稻草(注意清洗以除去肥料和农药)10g和碳酸氢钠1g,加入1L 清水于烧杯中煮沸10~15min,直至液体成为清亮的黄褐色。
趁热过滤后煮沸10min,在烧杯上蒙上双层洁净纱布,保温在20~30℃,培养3d 直至液面出现灰白色薄膜。
通入充足空气备用。
2.采集自然水体中的草履虫在水流缓慢,有机质丰富的水体中取带有微小白色浮渣的自然水。
取池塘、下水道、水田、湖沼各一处,分别采水250ml(注意水样不要混入泥沙渣滓,运输时不要封口)。
依次编号为A、B、C、D。
水面上20cm处施加垂直光照24h。
3.草履虫的单克隆培养在表面皿中放适量蒸馏水,在体视显微镜下吸取单个草履虫(可利用其趋电性分离以便操作),分别加入不同的表面皿中。
草履虫生态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草履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存状况、繁殖规律及其种群动态变化,以期为草履虫的生态学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草履虫:选用草履虫作为实验对象,从野外采集并纯化。
(2)培养液:根据实验需求,配置大米培养液、大麦培养液、鸡蛋黄培养液等。
(3)实验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移液管、培养皿、温度计等。
2. 实验方法(1)草履虫的野外采集和纯化:在野外水池中采集水样,通过显微镜观察,筛选出草履虫,并在培养液中纯化。
(2)培养液配置:按照实验需求,配置大米培养液、大麦培养液、鸡蛋黄培养液等。
(3)草履虫的观察与计数:在显微镜下观察草履虫的形态、繁殖状况等,并计数。
(4)种群动态变化研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观察草履虫的种群动态变化,包括密度、繁殖率等。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草履虫在不同培养液中的生长状况实验结果显示,草履虫在大米培养液、大麦培养液、鸡蛋黄培养液中均能生长,其中大米培养液中的草履虫生长状况最佳。
2. 草履虫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生存状况实验结果表明,草履虫在pH值为7.0-8.0的环境中生存状况良好,当pH值低于6.0或高于9.0时,草履虫的生长受到抑制。
3. 草履虫的繁殖规律观察发现,草履虫在适宜的环境中,繁殖速度较快,一般每天可繁殖1次。
在密度较低时,草履虫的繁殖率较高;随着密度的增加,繁殖率逐渐降低。
4. 草履虫种群动态变化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草履虫的种群动态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
在资源丰富的环境中,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
四、实验结论1. 草履虫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单细胞生物,对环境条件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2. 大米培养液是草履虫较适宜的培养液,有利于其生长和繁殖。
3. 草履虫的繁殖速度较快,但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繁殖率会逐渐降低。
4. 草履虫的种群动态变化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在资源丰富的环境中,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
草履虫实验报告

一·实验课题名称草履虫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谛增长测定二·文献综述(列出参考文献)草履虫是一种身体很小,圆筒形的原生动物,它只有一个细胞构成,是单细胞动物,雌雄同体。
喜生活在有机物丰富的池塘、水沟、洼地等,尤喜生活于细菌丰富的水中【1】。
国内一些学者对草履虫的研究颇多,其中,对草履虫培养和观察方面已有一定研究,候勇,张会芳等对几种常用草履虫培养和观察方法进行了整理并作了一定改进【2】。
郭祖宝介绍了几种配制草履虫培养液的材料【3】,还有学者对草履虫的逻辑斯谛增长方程参数进行了测定【4】。
因为环境是有限的,生物本身也是有限的,所以大多数种群的“j”字型生长都是暂时的,一般仅发生在早期阶段,密度很低,资源丰富的情况下。
而随着密度增大,资源缺乏,代谢产物积累等,环境压力势必会影响到种群的增长率r,使r值降低。
与密度有关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比与密度无关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增加了两点假设:(1)有一个环境容纳量,通常以k表示,当nt=k时,种群为零增长,即dn/dt=0.(2)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
每一个体利用空间为1/k,n个体利用n/k空间,剩余空间为1- n/k。
按此两点假设,种群增长曲线是“s”型。
“s”型曲线有两个特点:?曲线渐近于k值,即平衡密度。
?曲线上升是平滑的。
产生“s”型曲线的最简单数学模型是生态学发展史中著名的逻辑斯蒂方程。
逻辑斯蒂曲线常划分为5个时期:(1)开始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2)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3)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的一半,密度增长最快;(4)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5)【5】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本次开放性实验,我们也对草履虫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谛增长进行了测定。
参考文献:【1】朱艳芳,朱力力草履虫的培养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1672—7177(2010)04—0044—05 【2】候勇,张会芳,刘军英,郑发科几种常用草履虫培养和观察方法及改进【j】四川动物 2009,1000—7083(2009)03—0450—02 【3】郭祖宝介绍几种配制草履虫培养液的材料【j】生物学教学 2010,第9期,35卷【4】张燕胡丹王健实验草履虫时滞型逻辑斯谛增长方程参数的测定【j】2010,12【5】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基础生态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2三·实验目的和要求1.了解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方式,理解环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
草履虫 实验报告

草履虫实验报告草履虫实验报告一、引言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属于原生动物门,常见于淡水环境中。
它们以细菌和藻类为食,是淡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食物链成员。
本次实验旨在观察草履虫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和生存状况,以深入了解其生态特性。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草履虫标本- 显微镜- 盖玻片- 蒸馏水- 细菌培养基- 藻类培养液2. 实验方法:- 准备不同浓度的细菌培养基和藻类培养液。
- 取一滴草履虫标本放置在盖玻片上,加入适量的蒸馏水,避免草履虫干燥。
- 在显微镜下观察草履虫的行为和活动情况,并记录下来。
- 将不同浓度的细菌培养基和藻类培养液滴在草履虫标本旁边,继续观察其对食物的反应和进食情况。
三、实验结果1. 草履虫的行为观察:- 在正常条件下,草履虫呈现蠕动运动,以细菌和藻类为食,寻找食物的过程中会发出伸缩的伪足。
- 当环境条件不适宜时,草履虫会收缩体内的胞质,变为休眠状态,以应对干旱或寒冷等不利环境。
2. 草履虫对不同食物的反应:- 在观察中发现,草履虫对细菌培养基的反应更为积极,会迅速向食物源靠近,并通过伪足将食物吞入体内。
- 对于藻类培养液,草履虫的反应相对较弱,可能是由于藻类的浓度较低,不足以引起草履虫的食欲。
3. 草履虫的生存状况:-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草履虫能够正常生长繁殖,并保持较高的活动性。
- 当环境中细菌和藻类的供应不足时,草履虫的数量会减少,个体也会变得较为衰弱。
四、讨论与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草履虫的行为和生存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草履虫作为淡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对细菌和藻类的食物链起着关键的作用。
观察发现,草履虫对细菌培养基的反应更为积极,这可能是因为细菌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更适合其生长和繁殖。
而对于藻类培养液的反应较弱,可能是由于藻类浓度不足以引起草履虫的食欲。
此外,草履虫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较强,当环境不适宜时,它们能够通过收缩胞质进入休眠状态,以应对干旱或寒冷等不利因素。
动物学综合实验报告草履虫

动物学综合实验报告草履虫草履虫是一种既简单又神奇的微型生物。
它们属于原生动物界,是原生动物门中的一类代表性物种。
草履虫因其特殊的生活方式和结构而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篇综合实验报告将深入介绍草履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运动方式以及繁殖方式等方面。
首先,我们来了解草履虫的形态特征。
草履虫是一种薄片状的原生动物,身体通常呈椭圆形,约有0.2毫米长。
其外部由细胞膜包裹,细胞膜上有许多纤毛,纤毛的长度约为草履虫身体的3倍,这也是它得名的原因之一。
草履虫的身体由前端、中段和尾部组成,其中前端有口部,用于摄取食物。
草履虫的生活习性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它们主要生活在淡水中,如池塘、湖泊等。
草履虫主要以细菌和藻类为食,通过纤毛的摆动将周围的有机物质拖入口部,在体内消化吸收。
它们对周围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可以通过调整纤毛的摆动速度和方向来控制自己的游动方向。
此外,草履虫还具有一定的光感性,当受到强烈光照时,它们会利用纤毛的“蹿跳”运动方式快速逃离。
草履虫的运动方式非常特殊。
它们通过纤毛的摆动来实现游动,摆动的频率和方向可以控制前进的速度和方向。
通常情况下,草履虫的摆动频率较低,呈现匀速直线游动。
当遇到障碍物时,草履虫会迅速停止摆动,然后反向摆动,再次前进,从而绕过障碍物。
这种独特的运动方式使得草履虫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自如地游动。
草履虫的繁殖方式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
草履虫通常采用复裂繁殖的方式进行繁殖。
当环境条件不利于其生存时,草履虫会通过细胞分裂的方式产生两个完全相同的后代,从而保证种群的延续。
此外,草履虫还可以进行有性繁殖,通过两个个体的体细胞互相融合,在体内形成配子,从而产生具有遗传变异的后代。
总结起来,草履虫作为一种原生动物,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运动方式和繁殖方式。
它们通过纤毛的摆动实现游动,对周围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同时能够通过调整摆动频率和方向来控制自己的游动方向。
草履虫的复裂繁殖和有性繁殖方式使得它们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并保证种群的延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实验课题名称草履虫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谛增长测定二·文献综述(列出参考文献)草履虫是一种身体很小,圆筒形的原生动物,它只有一个细胞构成,是单细胞动物,雌雄同体。
喜生活在有机物丰富的池塘、水沟、洼地等,尤喜生活于细菌丰富的水中【1】。
国内一些学者对草履虫的研究颇多,其中,对草履虫培养和观察方面已有一定研究,候勇,张会芳等对几种常用草履虫培养和观察方法进行了整理并作了一定改进【2】。
郭祖宝介绍了几种配制草履虫培养液的材料【3】,还有学者对草履虫的逻辑斯谛增长方程参数进行了测定【4】。
因为环境是有限的,生物本身也是有限的,所以大多数种群的“j”字型生长都是暂时的,一般仅发生在早期阶段,密度很低,资源丰富的情况下。
而随着密度增大,资源缺乏,代谢产物积累等,环境压力势必会影响到种群的增长率r,使r值降低。
与密度有关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比与密度无关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增加了两点假设:(1)有一个环境容纳量,通常以k表示,当nt=k时,种群为零增长,即dn/dt=0.(2)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
每一个体利用空间为1/k,n个体利用n/k空间,剩余空间为1- n/k。
按此两点假设,种群增长曲线是“s”型。
“s”型曲线有两个特点:?曲线渐近于k值,即平衡密度。
?曲线上升是平滑的。
产生“s”型曲线的最简单数学模型是生态学发展史中着名的逻辑斯蒂方程。
逻辑斯蒂曲线常划分为5个时期:(1)开始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2)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3)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的一半,密度增长最快;(4)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5)【5】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本次开放性实验,我们也对草履虫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谛增长进行了测定。
参考文献:【1】朱艳芳,朱力力草履虫的培养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1672—7177(2010)04—0044—05【2】候勇,张会芳,刘军英,郑发科几种常用草履虫培养和观察方法及改进【j】四川动物 2009,1000—7083(2009)03—0450—02【3】郭祖宝介绍几种配制草履虫培养液的材料【j】生物学教学 2010,第9期,35卷【4】张燕胡丹王健实验草履虫时滞型逻辑斯谛增长方程参数的测定【j】2010,12【5】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基础生态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2三·实验目的和要求1.了解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方式,理解环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
2.学习种群大小的检验、种群增长模型的建立、参数的估计以及种群增长曲线的拟合等实验技术。
四·实验条件(包括实验材料、药品、仪器设备等)1.实验材料:水沟里的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2.鲁哥氏固定液3.显微镜,凹玻片,100ml锥形瓶,1ml移液管,量筒,纱布,橡皮筋五·实验原理与方法世代重叠种群在无限环境中呈现j-型增长。
但在现实生态环境中,种群不可能长期而连续地按指数增长,往往受到有限的环境资源和其它必要生活条件的限制。
随着密度的上升,种内竞争加剧,必然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使种群每员瞬时增长率随着密度上升而下降,一直到种群停止增长,甚至使种群数量下降,增长曲线呈现s-型。
草履虫在18~20℃环境中,每天分裂1次,种群增长速度快。
草履虫主要以细菌为食,同时也吞食有机质。
草履虫个体较大,观察计数方便,适于初学者完成实验操作。
六·实验方案或实验步骤设计1、准备草履虫原液从湖泊或水渠中采集草履虫。
2、制备草履虫培养液称取干稻草5g,剪成3~4cm长的小段。
在1000ml烧杯中加水800ml,用纱布包裹好干稻草,放入水中煮沸10 分钟,直至煎出液呈淡黄色。
或者根据学生的人数多少制备一定量的稻草培养液。
将稻草煎出液置于室温下冷却后,经过过滤,即可作为草履虫培养液备用。
3、确定培养液中草履虫种群的初始密度用移液管吸取草履虫原液于凹玻片上,当在实体显微镜下看到有游动的草履虫时,再用滴管取一小滴鲁哥氏固定液于凹玻片上杀死草履虫,在实体显微镜下进行草履虫计数。
按上述方法重复取样4次,对4次计数的草履虫数求平均值,并推算出草履虫原液中的种群密度。
取冷却后的草履虫培养液50ml,置于50ml烧杯中。
经过计算,用移液管吸取适量的草履虫原液放入培养液中,使培养液中草履虫的密度在5~10只/ml左右。
此时培养液中的草履虫密度即为初始种群密度。
用纱布和橡皮筋将实验用的烧杯罩好,并做好本组标记,放置在0c的光照培养箱中培养。
4、定期检测和记录在实验开始后8天内,每天定时对培养液中的草履虫密度进行检测,具体方法同方法与步骤3中的(1)和(2),求出其平均数。
将每天的观测数据记录在观测数据记录表中5.环境容纳量k的确定将8天中得到的草履虫种群大小数据,标定在以时间为横坐标、草履虫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的平面坐标系中,从得到的散点图中不仅可以看出草履虫种群大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还可以得到此环境条件下可以容纳草履虫的最大环境容纳量k。
通常从平衡点以后,选取最大的一个n,以防止在计算ln[(k﹣n)/n]的过程中真数出现负值。
最大环境容纳量k还可以通过三点法求得。
三点法的公式为: k=[2n1n2n3-n22(n1+n3)]/(n1n2-n22)式中:n1,n2,n3,——分别为时间间隔基本相等的三个种群数量,要求时间间隔尽量大一些。
6.瞬时增长率r的确定瞬时增长率r可以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来确定。
首先将logistic方程的积分式变形为(k-n)/n=ea-rt两边取对数,得:ln((k-n)/n)=a-rt如果设y= ln((k-n)/n),b=-r,x=t,那么logistic方程的积分式可以写为:y=a+bx 这是一个直线方程,只要求出a和b,就可以得到logistic方程。
根据一元线形回归方程的统计方法,a和b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求得:a=ˉy-bˉxb=*∑(xi-ˉx)( yi-ˉy)+/ ∑(xi-ˉx)2将求得的a、r和k代入logistic方程,则得到理论值。
在坐标纸上绘出logistic方程的理论曲线。
看看理论曲线与实际值是否拟篇二:草履虫培养实验报告培养草履虫实验目的:分别用配置的5种培养液培养草履虫,以探索培养草履虫适宜的条件实验材料:烧杯、试管、解剖针、电池、载玻片、显微镜、血球计数板。
实验内容:分为草履虫的采集、纯化、培养等几部分。
1、草履虫的采集水温较高时草履虫的采集在气候温暖的季节,可以到水沟、池塘采集草履虫。
在采集时要选择枯枝落叶多的地方,用清洁的试管、小广口瓶或小烧杯沿水面采集池水。
向光观察,如果发现其中有针尖大小的小白点在游动,则可能是草履虫;或者在比较肥沃、水不太流动、沟水较浅、淤泥黑色的污水沟、河沟或池塘里。
用器皿轻轻刮取泥表乳白色的薄膜。
连同少许的水放于瓶中。
即可采集到草履虫。
水温较低时草履虫的采集一般认为采集草履虫都在夏季进行。
但有人认为夏季水温高,适宜草履虫生活,草履虫在水中活动频繁,不易采集。
冬天水温低,草履虫不会自由流动,而且缩成一团沉于水底,这时采集可以防止以上不利条件。
采集时可以用小铁锤在冰层上打开一个小洞,由于冰下压强大于冰上压强,使水向上喷,水下球状的草履虫包囊(草履虫在低温等不适环境中便形成包囊)也随水喷出,这时用清洁的试管、小广口瓶或小烧杯采集水样则很容易得到球状的草履虫。
采集回来以后放在20℃左右的环境下培养。
2、草履虫的纯化牛肉汁、电场分离纯化培养法: 草履虫对牛肉汁的敏感性很强,但单纯的使用牛肉汁,分离速度较慢;草履虫在电场中有向阴极的应激性,即当直流电通过其培养液时,草履虫会向阴极快速游动,其安全电压为4~ 12伏。
在牛肉汁和电极的双重刺激下,分离会快速有效地进行。
具体操作如下:取新鲜牛肉50 g,加水1000 ml,煮沸1 h后,以纱布过滤,取上清液,放凉备用,即为牛肉汁。
分离时取载玻片平放于解剖镜的载物台上,用微吸管吸取牛肉汁一滴滴于载玻片一端,吸取待分离的培养液一滴,滴于载玻片另一端,两滴间距2 cm左右。
用解剖针从肉汁一端划一条引渡线到含有草履虫的水滴上。
设置6伏直流电(采用干电池较好),负极放于牛肉汁上正极放于待分离液中,如图8所示。
镜检,可观察到草履虫很快经引渡线到牛肉汁一端。
待草履虫聚集较多时,用纱布切断引渡线擦去分离液。
用干净滴管把含草履虫的牛肉汁吹入以上分装的培养液中。
如此重复操作几次,然后将培养液放在20℃ 温度下继续培养5~ 7天,就会有大量草履虫繁殖出来。
3、培养草履虫4.1五种培养液的配置4.1.1稻草培养液:取新鲜洁净的稻草去掉上端和基部的几节剪成2.0~3.0厘米长的小段,按1克稻草/100毫升水的比例放人烧杯中煮沸10分钟并用蒸馏水补足蒸发掉的水分。
盖上双层纱布于烧杯口上放置24小时即可接种草履虫。
盖上双层纱布的目的是使空气中的细菌可以进人培养液而其它生物不能进入故不用玻璃盖。
麦粒液培养液的制备:按5克麦粒/1000毫升水的比例加入烧杯中煮到麦粒裂开用蒸馏水补足蒸发掉的水分。
盖上双层纱布于烧杯口上放置24小时即可用于接种草履虫。
玉米粒培养液:称取15g玉米粒放入容器中加1 000ml蒸馏水,煮沸15 min冷却、过滤、定容后分装制成浓度为1. 5%的玉米粒培养液备用。
酵母片培养:称取干酵母2 g放入容器中加1000ml蒸馏水,摇荡均匀使其充分溶解,定容后分装制成浓度为0. 2%的酵母培养液备用。
熟鸡蛋黄培养液:称取0. 2 g熟鸡蛋黄,磨碎放入容器中加60 ml蒸馏水,摇荡均匀使其充分溶解,定容后分装备用。
其他培养条件草履虫能否大量繁殖取决于它的生活环境是否适宜。
以上培养液无论煮沸与否均要放进恒温箱中在25℃ ~ 30℃ 下培养1~ 2 天,目的是促使培养液长出细菌以便接种草履虫后供草履虫索饵。
同时草履虫在相当大的ph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最适生长繁殖ph 值是7. 0左右因此在培养液制备时要调整ph 值使其在适宜生长范围内。
另外,适宜个体生长和繁殖的条件也有差异。
记录数据培养过程中,每天定时计录5种培养液中草履虫的密度。
实验结果:五种培养液中草履虫密度测定单位(个/ml)分析:篇三:草履虫逻辑斯蒂增长实验报告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谭晓东学号:024 专业:生物科学年级、班级:10科四课程名称:生态学实验实验项目:种群的逻辑斯蒂增长实验类型:验证实验时间:2013年5月1日实验指导老师:周先叶实验评分:一、实验目的了解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方式,理解环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
学习种群密度的检测,种群增长模型的建立,参数的估计以及种群增长曲线的拟合等实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