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复习:隋唐时期资料
通史复习:隋唐时期

• 2、按照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 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 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 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 敇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敇三、 四出”,魏征拒不署敇,严词反驳唐太宗说: “竭泽而渔,非不得渔,明年无渔。”最终此 提案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 A • 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敇超越其部门的权限 • C.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 D.体现了三权分立、制衡的原则
•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 实行三省六部制,既分工明确又互相制约, 提高了行政效率 • 实行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僚队 伍素质。 • 唐初统治者政治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 和“开元盛世”。 • 唐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思想文化:全面辉煌、领先世界、兼收并 蓄、影响深远。
● 重点阐释
1.三省六部制
沿革:魏晋时期形成三省体制,
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创立了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时期完善。 三省: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最高行 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一一主管户口、赋 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 ──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 2、(2009高考江苏单科)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 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 3、(10年福建卷)《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 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 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 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 4、(10年广东卷)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 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 拔,主要 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高三隋唐通史知识点归纳

高三隋唐通史知识点归纳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其中涵盖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三隋唐通史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隋唐历史知识。
一、隋唐王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隋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王朝,分别是隋朝(581年-618年)和唐朝(618年-907年)。
隋朝建立了统一的大中央制度,实行科举制度,设立了三省六部制,开创了行省制度等。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政治制度,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加强了地方政权,设立了府、州、县等行政区划。
二、隋唐经济的繁荣与发展隋唐时期的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鼎盛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重大的发展。
隋朝的开凿大运河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唐朝则通过推行均田制和废止均税法等措施,促进了农业的生产。
手工业方面,隋唐时期制陶、制丝、造纸等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商业方面,隋唐时期的市场经济繁荣,物流和商业网络发达,使得商品的交流更加便利。
三、隋唐文化的繁荣与艺术成就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辉煌时期,对于文学、艺术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文学方面,隋唐诗歌是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代表有杜甫、李白等大量优秀诗人。
科举制度的实行也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使得文人士子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
艺术方面,瓷器、唐三彩等工艺品制作精湛,佛教艺术和文学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四、隋唐对外交往的影响与外交政策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对于后世的影响至关重要。
隋朝时期开展了对外征伐,统一了北方的游牧民族,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
唐朝则实行了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商人和留学生来华交流。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代之一,隋唐时期对于漠北、西域以及东南亚等地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隋唐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隋唐时期发生了众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隋朝的统一、隋炀帝的暴政、隋末民变、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武则天时期的政治变革等等。
这些事件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对后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史复习-隋唐

特点: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政事堂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 工部 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有利于集思广益(集体议事),确保决策的科学性; 标志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后代基本沿用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练一练】《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写道:“这( 三省六部制)是一个引人瞩目的(政治)结构…… 官僚集团在缺乏一个拥有全权的政府首脑的同 时,还缺乏一个代表整个官僚利益的最高仲裁者 和代言人。”此观点主要说明三省六部制 ( )。
曲辕犁模型
古代灌溉工具
筒车模型
筒车应用
2.手工业 A.制瓷:
① 隋唐时期,陶瓷工业臻于成熟,已形成南 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 ②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远达欧、 非,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陶瓷之路。 B.丝织业: 丝织技术高,以轻盈著称,并吸收了波斯的织 法和 图案风格。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C.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定期服役制度, 官营手工业规模相当大;民间手工业也发达,朝 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来自农夫织妇之手。
3、内容: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 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 杂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两税法的意义 ①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 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③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 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④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 改革和进步。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4)本质
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 从根本上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5)积极影响 ①起到了抑制门阀士族的作用
(完整版)通史:隋唐

隋唐(6世纪晚期至10世纪中期)
1、手工业:制瓷业:南青北白。 2、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坊市、夜市); 经济 主要商业城市(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 长安出现柜坊和飞钱;广州外贸港口,设市舶 使管理)。
政治
文化
一、经济
1、发达的农业 (1)耕作工具的进步
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 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 (2)灌溉工具的革新:
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
(581—907年)公元6—10世纪 封建社会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的发展时期。
【阶段特征】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时期。 2、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安史之乱后,经 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赋税 制度出现重大改革。 3、民族: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 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4、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 对外政策。 5、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 深远。
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 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 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 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 重要人类遗产。完成下列问题。
唐沿用隋开辟的大运河。唐高祖、唐太宗在位期 间,每年从外地通过运河输送到长安的粮食约20万石. 唐玄宗天宝年间增加到250万石。安史之乱后,唐朝 还能再延续150多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靠运河转动 的东南财赋支持。大运河把长安、洛阳、涿郡、江都 ( 扬州 )、余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联系起来。杭 州在中唐以后日益繁华,“万商所聚,百货所殖……
高三隋唐通史知识点总结

高三隋唐通史知识点总结在中国历史上,隋唐时期是一个极其重要且辉煌的时代。
隋唐时期的历史变迁、制度改革、文化繁荣等方面都为后世留下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高三隋唐通史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展示其重要性。
一、隋唐历史背景隋唐时期分别跨越了隋朝和唐朝,整个时期大致从公元581年到907年。
隋朝是隋文帝杨坚所建立的政权,而唐朝则是隋朝的玄孙李渊所创立的。
隋朝在统一南北朝后,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后来的唐朝奠定了基础。
二、政治制度改革1. 隋朝的改革隋朝推行了一系列有力的政治制度改革,如实行县制、推行科举制度、建立三省六部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等。
这些改革为唐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唐朝的改革唐朝也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如推行户籍制度、建立地方州县制度、发展军队兵制等。
这些改革使唐朝的统治更加有效和稳定。
三、经济繁荣与对外交往1. 经济繁荣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巅峰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2. 对外交往隋唐时期,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频繁,对外贸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同时,中国文化也向其他国家传播,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文化艺术繁荣1. 文学艺术隋唐时期涌现了大量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如王勃、杨炯、杜世清、李白、杜牧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极富影响力,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喜爱。
2. 科学技术隋唐时期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成就,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的发明和应用,对世界科技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五、对后世的影响高三阶段学习隋唐通史的知识点,不仅是为了了解历史,更是为了领悟隋唐时期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对于中国以及世界的重要意义。
隋唐的政治制度、经济繁荣和文化艺术的兴盛,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六、结语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繁荣的时代,其政治制度改革、经济繁荣、对外交往以及文化艺术的繁荣,都为后世所重视和学习。
通过学习隋唐通史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进一步展望未来。
隋唐时期

第1章.中国历史1.4.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1.4.1. 知识体系基本特征:封建社会的繁荣期。
1.政治。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出现了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
(1)政权更迭。
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618年,隋政权覆灭。
2)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907年唐朝灭亡。
(2)重要制度和重大事件。
1)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加以完善。
2)军事上隋朝沿袭府兵制,唐朝加以调整并健全,唐玄宗实行募兵制,强大了国家的军事力量,但也导致地方军阀的形成。
3)唐朝前期,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励精图治;武则天广揽人才;唐玄宗统治前期力图改革;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盛世景象。
4)唐朝后期先后出现“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唐末农民战争瓦解了唐政权。
2.经济。
隋朝在短期中实现繁荣,唐朝前期经济繁荣,后期经济凋敝。
(1)措施。
1)唐初统治者轻徭薄赋,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2)隋朝和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保障农时,减轻赋役,增加政府收入。
3)唐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租庸调制被破坏,为解决财政上的困难,杨炎实行两税法。
(2)表现。
1)农业上,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出现围湖造田和开垦山地的现象,水利灌溉事业发展,创制了新的农具曲辕犁和筒车,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高。
2)手工业产地分布广,生产规模大,分工细,品种多,技术融入外来风格。
丝织业、制瓷业、造纸业技术发展较快。
3)商业上,隋朝使用五铢钱,唐朝用开元通宝。
长安、洛阳、扬州等兴旺的商业大都会形成。
出现夜市、草市。
3.民族关系。
民族联系加强,民族政策开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1)边疆的各少数民族相继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如北方的突厥、回纥,东北的,云南的南诏,西藏的吐蕃等,他们与唐朝政府友好往来,学习唐朝先进文化,一方面促进了民族自身的进步,另一方面使边疆地区得到开发,政治、经济、文化均得到较快发展。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隋唐

户数 24 103 10 2 139
户数比例 17.3% 74.1% 7.2% 1.4% 100%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解析
返回
(二)着眼于政治层面
4.(2018·全国卷Ⅰ)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
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修史的方向,反映了官修史书的政治性,故 C 项正确;历史
记载的真实性体现在对史实的如实记录,而材料信息未体现,
A 项错误;官修史书更易颂今,使历史评价有失公正,B 项错
误;解释历史往往都带有主观性,而非客观性,D 项错误。 答案:C
返回
7.(2016·全国卷Ⅱ)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
返回
10.(2014·全国卷Ⅰ)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
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
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由材料可知,唐高祖认为自己是老子的后裔,故把老子置
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
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解析:题干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科举制是封建选
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
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出身卑微的读书人为了入
历史一轮通史复习:第四单元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科举制发展
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考试选官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 机会,有利于扩大和巩固统治基础,也改变了豪门 士族把持政权的局面; 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利集中到中央 和皇帝手中,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皇权,有利于政局 稳定; 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 伍,促进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 读书、考试、做官三者结合,推动教育发展,形成 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学习的氛围, 推动文化的发展繁荣; 科举制是中华文明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对西方文官制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代楷书代表作欣赏
( 比较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作品的不同之处? ( 盛 晚 唐 唐 ) ) 颜 柳 真 公 卿 权 《 《 多 玄 宝 秘 塔 塔 碑 碑 》 颜体在于点画厚重,结构端庄雄伟,有如关东大》 汉。柳体则是点画瘦劲,骨力遒劲,结构严谨。二人 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汉代宰相是首 长制,唐代宰相是 委员制”(钱穆)
三分相权 相互牵制 加强皇权
三省六部组织系统图
三省六部制特点:职责明确,分工合作, 加强皇权; 对三省六部制的评价: ①三省六部既分工又合作,相互牵制和监 督,从而使中央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 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三省长官均为宰相,从而分割削弱了相 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
市的变迁
汉代长安
西市
东市
隋唐经济发展表现
①耕作技术:唐曲辕犁(耕犁完善) 农 ②水利灌溉:隋开凿大运河;唐筒车灌溉 业 ③土地制度:隋、唐前期推行均田制 ④赋税制度:唐前期租庸调制;后期“两税法” ①制瓷业:南青北白制瓷体系;瓷器经海上丝绸 手 之路输出国外;唐三彩/秘色瓷 工 ②丝织业:技术轻盈精湛吸收波斯织法和风格。 业 ③民营手工业:赋税政策调整推动其恢复发展。 ①运河经济发展;都市商业繁荣;农村集市贸易 商 发展。(经商受时间、地点限制/坊市分离) 业 ②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出现。 ③对外贸易:唐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广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远达欧、非, 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陶瓷之路。
B.丝织业: 丝织技术高,以轻盈著称,并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 图案风格。 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C.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定期服役制度,官 营手工业规模相当大;民间手工业也发达,朝廷赋 税户调的布、绢、锦等来自农夫织妇之手。
积极
见上
1、束缚思想
消极
2、不求实际,阻碍 科学进步
3、不利于培养创 新人才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
特点 形成 发展
影响
世官制 官位世袭 先秦
察举制
以官举士
西汉形成、 魏晋发展为九品中 正制
将官职限定在 此制度虽在当时看 贵族范围内, 来比较完善,但各 由贵胄子弟继 方面都体现出封闭 承祖上的权位。的特征。其形式都 此选官制度使 是以官举士,权操 官吏来源被贵 于上层,百姓不得 族垄断,不利 参与,民意无从体 于有用人才的 现。 选拔。
科举制
考试选拔
隋创立、唐完善。以 后成为主要的选官制 度,明朝发展为八股 取士。
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 官场的情形,扩大了 统治阶级的基础,提 高了行政效率。但它 是一种文化专制,到 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 士,不利于人才培养 和科技的进步。
中国古代选官标准和方式的演变:
世官制 (夏商周)
隋文帝—— 创立:废九品中正制,开始分科考试选官
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进士为主
唐朝完善 武则天——增加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提高科考地位(用高官主考)
本质: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从根本上
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④认识:
起到了抑制门阀士族的作用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要求
紧扣教材 注重基础 全面系统
封建社会的繁荣
——隋唐时期
整体感知隋唐时期概况(581—907)
朝代更替:
隋朝: 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618年杨广(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亡。
唐朝: 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907年被藩镇所灭,唐朝结束。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 4、(10年广东卷)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 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 拔,主要
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唐都长安
西
东
市
市
唐长安城西市
唐代及之前的城市有何特点?
1、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但经济功能不断 增强 2、城市布局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3、工商业活动被限制在固定的范围“市” 之内,在时间上也受到限制 4、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直接控制
2.“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 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这一调笑令所调笑的生产 工具出现在
展起来—“草市” 商业服务机构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柜
坊—银行的雏形) 对外贸易: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呈现空前繁荣的
景象;广州成为对外贸易港口,设市舶使。
广通渠
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海河
广通渠 洛阳
长 安
黄河
淮水
涿郡(北京) 三点 四段 五河
江都(扬州)
长江
江南河
钱塘江 余杭(杭州)
隋唐运河的繁忙景象
材料三 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
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
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回答:(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13分)
1)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丰富;城市繁华;扬一益二
()
A.中书省、尚书省
B.尚书省、门下省
C.门下省、中书省
D.中书省、门下省
• 2、按照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
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
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
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
敇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敇三、
四出”,魏征拒不署敇,严词反驳唐太宗说:
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一一主管户口、赋税
等。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
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决策系统
吏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部 户籍、土地、赋税
中书省 草拟
礼部 礼仪、科举
皇 帝
尚书省
执行 兵部 军政
门下省
审议刑部 刑狱
扩大了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基础 积极影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公平 公正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推动了隋唐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 形成有重要影响。
科举制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演变:开创→ 隋朝
完善→ 唐朝 改革→ 王安石 僵化→ 明清 改造→ 戊戌变法 废除→ 1905
• 唐初统治者政治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 和“开元盛世”。
• 唐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 重点阐释
1.三省六部制
沿革:魏晋时期形成三省体制, 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创立了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时期完善。
三省: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结构 职权 :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最高行 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唐 三 彩
唐五瓣葵口秘色瓷茶碗
唐秘色瓷八棱瓶
唐五瓣葵口秘色瓷盘
唐代越窑秘色釉 葵花式瓷碗瓷 法门寺出土
3.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⑴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①原因:政治上的统一; 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大运河的开通; 民族间和对外交往的频繁。
②表现: 城市繁荣: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
大都会,商业繁荣; 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分开:农村的集市贸易发
曲辕犁(又名江东犁)——长江下游一带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②灌溉的发展---出现筒车
曲辕犁模型
曲 辕 犁 构 造 示 意 图
曲辕犁将旧犁的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犁架也 变小,更加轻便灵活。曲辕犁还增设了犁评,便 于调节翻耕深浅,能节省劳力,提高耕作速度。
古代灌溉工具
筒车模型
筒车应用
2.手工业 A.制瓷:
思想 思想:佛、道、儒三教合一; 文化:全面繁荣。
隋唐:中华文明的高峰
• 知识链接:
• 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
• 经济: • 农业:均田制推行,南方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
熟(曲辕犁和筒车)。江南地区进一部开发, 经济重心南移。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 手工业:制瓷业:南青北白;外销。丝织业。 • 商业繁荣:唐后期坊市制度被打破。柜房和飞 钱出现;长安、洛阳商业盛极一时。对外贸易 港口:广州,设有市舶使。 • 经济格局: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
疆域: 隋朝疆域图
唐朝疆域图
阶段特征:隋唐 中华文明鼎盛(封建社会的繁荣)
政治
国家大一统,政局相对稳定;
经济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完善 小农经济呈现繁荣局面;经济重心南移
民族关系 开明民族政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 (本国内) 步发展;
对外关系 开放政策,加强与亚、欧联系;中华文 (国与国) 明圈开始形成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12分)
(2)地理位置优越,水上交通便利;设置盐铁转运使; 有保护商贸的政策。。
2.隋唐的政治:
• 总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 实行三省六部制,既分工明确又互相制约, 提高了行政效率
• 实行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僚队 伍素质。
②目的:隋朝统治阶级的核心是以杨氏为首的关陇汉族 士族集团和汉化的鲜卑贵族集团,为了巩固统治整顿官僚机 构,吸收庶族地主参政,限制士族地主在政治上的特权,加 强对地方的控制,打破士族对选官用人的垄断。
盛唐知识阶层因为科举而与统治集团同流合污,丧失了 独立的批判能力,为专制主义的发展扑平了道路。
③创立与完善:
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 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 2、(2009高考江苏单科)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 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 3、(10年福建卷)《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 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 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 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政事堂
工部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作用: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君权 独尊,集体决策又减少决策的错误;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历史作用:
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 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 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 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催珍怪之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皆致之
数万,唯寰挺身而去。
-----《旧唐书》卷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