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中平改变世界的北京时间
《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语文阅读答案

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写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任仲平(一)时间开始了!一个西方世界眼中轻轻一推就会倒下的“泥足巨人”,一个刚刚从百余年受压迫、受奴役、受欺凌的黑暗中走出的国家,一个拥有世界1/4人口的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这是1949年新中国面临的国内境况。
开国大典的礼炮声还没有远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成立了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封锁、禁运”的组织“巴黎统筹委员会”--这是新中国诞生时严酷的国际环境。
国民生产总值不到美国的7%,重工业几乎为零,轻工业只是少数的纺织业;80%的人是文盲。
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许多地方仍处于封建农奴制阶段或奴隶制阶段,不少地方还是“刀耕火种”--这是共和国起步时面临的贫寒“家底”。
作为一个后发追赶型现代化国家,中国发展的困境典型地反映出人类现代化的困境。
新中国必须用改天换地的双手,拨快走向现代化的“北京时间”。
(二)赶超,跨越60年之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新中国交出的现代化答卷,令所有了解历史的人惊叹--1949年,我们连铁钉、火柴、煤油都是“洋玩意儿”,现在,我们每五天创造的经济总量,就相当于1952年一年的经济总量。
“两弹一星”发射、太空漫步、“嫦娥”飞天,我们已经跻身于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这些高端技术的国家行列,成为“亚洲的新领头羊”、“世界经济的新引擎”。
在这块曾被称为“停滞的帝国”的土地上,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却以年均增长率约为10%的速度飞翔了整整30年。
中国,在“北京时间”跳跃的数字中迈开奋进的脚步。
世界,从“北京时间”铿锵的报时声中,感受青春中国的辉煌奇迹。
(三)奇迹是什么?当今天的人们探询中国现代化动力,寻找“中国奇迹”发展秘笈时,往往会陷入矛盾和纠结之中。
有人分析,“中国选择了市场经济是决定性因素”;有人解释,是“中国人民比其他国家的人们更吃苦耐劳”;有人认为,是“变革推动了发展”。
各种观点,对诠释中国的成功都有一定的适用性,却都不是决定乾坤的根本因素。
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

今天的中国,仍面临着长长的“问题清单”。“世界工厂”转型升级的同时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这些来自经济系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挑战,无一不是艰巨的课题、难啃的硬骨头。连《纽约时报》也感叹,“治理未来十年的中国,可能是全球最为艰难的工作之一。”
人民日报任仲平:守望历史 为了和平
——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
任仲平
2015年09月02日04:1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一)这是一场跨越70年的检阅,这是一次面向未来的重温。
初秋的北京,天安门广场装饰一新,人民英雄纪念碑直指苍穹。明天,新中国第一次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阅兵将从这里展开队列。当将士们由远而近的铿锵脚步震落时间的帷幕,历史的场景扑面而来。生与死、聚与散、笑与泪,沉沦与奋起、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
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经济的升级转型总是比想象更困难,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面临的挑战会更复杂。如果说1978年改革开放大幕初启时,中国以9.6亿人的超大规模拉动了经济起飞的巨轮,抓住机遇创造了中国奇迹;那么今天,面对13亿多人口的巨大基数,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世界格局,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现代化进程,我们所要考虑的,绝不仅仅是机遇。
在那场血与火的淬炼中、在那个生与死的战场上,千千万万这样的普通人,国难当头挺起民族的脊梁,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
“争民族独立,求自由解放。这神圣的重大责任,都担在我们双肩!”战火烽烟中,八路军战士唱着这样的军歌奔赴战场,以低劣装备开展敌后抗战。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下,中国共产党支撑起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胜利的方向,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从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到长沙会战、湘西会战,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开辟的敌后战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形成共同对敌的态势。大江大海、浪奔浪涌,英雄的中华儿女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情怀,留下“魂魄毅兮为鬼雄”的不朽篇章,写就“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史诗,证明了中国人民的勇敢与坚韧,宣示着中华民族的血性与尊严。
任中平 改变世界的北京时间

人民日报任仲平:改变历史“北京时间”——写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上)任仲平2009年09月27日06: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任仲平:改变历史“北京时间”音频任仲平文章《走向复兴“中国道路”》近日将推出网友热议《改变历史“北京时间”》(一)时间在这一刻重新开始。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有屈辱和苦痛,封存在历史深处。
一个新纪元,随着五星红旗升起,随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宣告,开启了。
从那时到现在,岁月脚步已经走过60个年头。
在中国流传了近五千年“天干地支”计时系统中,60年代表一个轮回。
然而,当新中国历史即将迈入下一个甲子,俯仰中华大地沧桑巨变,这个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古老民族,分明已经打破封建王朝“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兴衰周期律。
时间指针,不可逆转地指向现代化,指向世界,指向未来。
历史细节,时常内有乾坤。
2009年春天伦敦,很多人注意到,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峰会新闻中心时间显示墙上,只悬挂着3个时钟,依次为“华盛顿时间”、“伦敦时间”和“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中国道路”。
全世界都在适应这个重新走向舞台中央大国,希望从它足迹里,解读这条迥异于西方现代化路径。
正如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所说,“中国在世界中地位更替作用如此之大,恐怕须三四十年才能找到新平衡。
仅仅将它看成一个加入进来大国是不行,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一个”。
从贫穷走向富庶,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60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走过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现代化发展历程,演绎了民族史册上自强不息传奇。
它将一百多年苦难和落后、几代人迷茫和彷徨,甩到了身后,也将对一个新生国家封锁和围堵、对一种新兴制度质疑和敌视,甩到了身后。
6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瞬间,却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命运,改变了全球发展格局和世界历史走向。
(二)考量一个国家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透视:历史、地理。
毛泽东与“改变世界的一周”

毛泽东与“改变世界的一周”作者:胡新民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9年第11期文|胡新民2019年5月,《尼克松回忆录时代的破冰者》中文版由天地出版社出版上市。
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家媒体,刊发了一篇题为《尼克松访华日记再现“破冰之旅”》的文章予以推荐。
文章写道:“今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乘飞机降落北京,飞行时长不过十几个小时,但尼克松的这次旅程却用了22年的时间。
尼克松访华的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
此后中美逐渐打破坚冰,建立彼此尊重的外交关系,由此启发了国际政治中意识形态体系的更新,推动了世界和平与经济流通,堪称20世纪政治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关于“改变世界的一周”的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是这样叙述的:“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到70年代初,我国的国际战略实现重大调整,外交工作打开一个新的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建交高潮。
中国外交战略的转变和对外关系新局面的出现,对中国此后的发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局势转变的关键一环,是中国同美国关系的缓和。
”“1971年4月,毛泽东根据美方的要求,决定邀请参加日本名古屋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以中美人民之间的交往作为打开两国官方关系的序幕。
被人们誉为‘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以出人意料的方式促进了中美关系的发展和世界形势的变化。
”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
毛泽东主席会见尼克松,周恩来总理同他举行会谈。
中美双方经过会谈于2月28日在上海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 “两国在1 973年互设联络处,双方的贸易关系、科学技术文化交流在几年间有较大发展。
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这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对国际形势产生着重大影响。
”(见该书604页-607页)毛泽东为缓和中美关系运筹帷幄解放战争时期,美国政府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引起了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愤慨。
2023届高考作文素材: 12月任仲平、任平文章

2023届高考作文素材:12月任仲平、任平文章《三年抗疫,我们这样同心走过》任仲平2022年12月15日(一)工厂车间,机器轰鸣;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公路铁路,车辆穿梭;超市商场,物丰价稳;广袤田野,生机勃勃……壬寅岁末,神州大地正升腾着澎湃活力,展现出万千气象。
事非经过不知难。
近三年来,我们以争分夺秒的速度,提升防控救治的能力,提升科学战疫的本领,等到了新冠病毒毒力、致病力的下降,迎来了疫苗接种的普及和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提升,赢得了抗击疫情的主动。
近三年来,我们以枕戈待旦的坚守,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用最小的代价实现了最大的防控效果,为充分开发药物和疫苗创造了有利条件,迎来了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0%,赢得了抗击疫情的优势。
近三年来,我们以风雨同舟的意志,淬炼抗击疫情的精神力量,无惧困难、砥砺前行,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赢得了抗击疫情的信心。
大战大考炼真金。
近三年鏖战,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病毒弱了、我们强了,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从二十条到新十条,我们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抓住时机优化疫情防控政策,新的气象正在呈现,新的变化正在发生。
面对世纪疫情,我们更有实力,更有底气,更有斗志!抗疫斗争,最大程度保障了亿万人民的生命安全,最大程度创造了生产生活条件和投资发展环境,最大程度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事实充分证明,我们的疫情防控政策是正确的、科学的、有效的,得到了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二)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艰难,更彰初心。
回首近三年抗疫历程,真可谓千磨万击还坚劲,越是艰险越向前!犹记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湖北武汉这座千万级人口的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少方面按下“暂停键”。
犹记2021年10月,一场疫情突至内蒙古额济纳旗,让这个边陲小城成为全国的关注焦点。
快速流调、风险分类、封控管理、大规模转运……犹记2022年4月,奥密克戎变异株来势汹汹,拥有2500万人口的上海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人民日报任仲平: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

在这块曾被称为“停滞的帝国”的土地上,奔驰的时间划出一道人类发展的炫目曲线——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达到10.9%;六七十年代,韩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达到8%以上,新加坡1968—1973年年均增长率为10.1%。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却以几乎同样的速度飞翔了整整30年。
这是我们认识“新中国”最为清晰的时空坐标。为什么1949年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新纪元?因为,以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用28年的时间,完成了自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之献身的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彻底改变了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扫清了走向现代化的制度障碍;用60年的时间,推进了两百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现代化航程,让年轻的人民共和国伫立于世界文明的潮头。
以1949年为节点,这个新纪元把一个四分五裂、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团结统一、前途光明的新中国,进而把一个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
(四)时间开始了!
“一切愿意新生的/到这里来吧/最美好最纯洁的希望/在等待着你”——面对年轻的共和国,诗人这样书写新生的感受。新生的希望,美好的希望,凝聚着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期望,表达着人民群众对人民政权的信心。
国民生产总值不到美国的7%,重工业几乎为零,轻工业只是少数的纺织业;80%的人是文盲。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许多地方仍处于封建农奴制阶段或奴隶制阶段,不少地方还是“刀耕火种”。毛泽东感叹:“我们除了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连一辆汽车、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是共和国起步时面临的贫寒“家底”。
循环往复的时间背后,盘桓着止步不前的社会进程。尽管也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当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人类向现代化目标大步迈进之时,东方的老大帝国依旧沉浸在封建帝制的落日余晖里。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响,将沉睡几百年的中国,逼到现代化的大门口。在列强环伺瓜分豆析的民族生存危机之中,在落后了西欧工业革命一个世纪之后,中国被迫开始了现代化的“象征性”启动。
浅析任仲平文章社会影响广泛深刻的原因

浅析“任仲平”文章,社会影响广泛深刻的原因“任仲平”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
它是中国评论界最有分量的作品,虽然自1993年出现以来,每年只有几篇文章出炉,却吸引了国内外各界人士争相阅读,成为研读中国社会尤其是政治社会权威的参考之一。
任仲平文章俨然成中国社会的风向标,每一篇文章,都从不同的侧面,洞悉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与方向。
有些读者称其为“中国现阶段的政治读本”。
“任仲平”文章的广泛影响,不仅为其本身带来良好的声誉,同时也充分的表达了《人民日报》的声音。
分析“任仲平”之所以有如此的影响力,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抛开评论本身内容不谈,其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点:首先,“任仲平”所依托的媒体,拥有广泛与深远的影响力。
“任仲平”依附于《人民日报》这一中国最富影响力和权威性的报纸,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委机关报,是距离中南海最近的一个“看台”。
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大决策,通常在第一时间通过它传播到全国。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媒介在资源上的优越性,直接为评论提供了,第一手的评论素材,保证了评论的时效性与独特视角,为“任仲平”文章的影响力,提供了新鲜度的保障。
其次,精锐的写作团队,成为“任仲平”文章取胜的关键。
正所谓事在人为,同样的素材交付于不同人之手,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而单一的效果难免枯燥乏味,多重效果的叠加却会使文章大放异彩。
《人民日报》所刊发的每一篇署名“任仲平”(或仲祖文、郑青源)的文章,都不是由单个人独自完成,而是由一个多人组成的写作全队,多人分工,反复修改而成。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多人的集体智慧,保证了评论的客观性与思想的正确表达。
像2003年5月22日,刊发的“任仲平”文章《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论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就是由来自6个部门9名记者参加稿件的写作,《论三贴近》则由7个部门13名记者共同完成。
这些记者来自全报社,有社领导,部主任,资深记者、编辑,也有入社不久的年轻人。
人民日报任仲平: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

“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客观上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难得机遇”,党中央果敢科学的判断,坚定了人们以变革促转型、从危机看生机的决心。穿越漫天怒吼的金融风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时代命题,开始酝酿初现形态的“质变”,预示着中国现代化历程上的重要转折。
(三)自18世纪下半叶,蒸汽机吐着白气推开现代化大门以来,人类文明发生了深刻的嬗变。在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新老大国次第亮相,演绎了各具特色的发展篇章,这当中有一条堪称规律的结论:一个国家要保持充满活力、持续向上的发展态势,关键是让经济发展方式始终与时俱进,找到符合时代潮流、契合自身发展阶段的现代化路径。
30年前,我们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拉开了改革开放的恢弘巨幕,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我们这个曾占据人类文明中心地位的古老民族,在落后世界现代化进程一个多世纪后,赶上了现代化的最新浪潮。经济体制转轨,这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第二次重大抉择。
今天,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出发,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又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命题,并以国家整体发展方式的转型,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性变革。发展方式转变,这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又一次重大抉择。
(五)命运不关乎机会,而关乎对机会的把握和选择。20世纪以来,中国曾有两次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要转型。
60年前新中国的成立,完成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彻底扫清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制度障碍,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制度转型,这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第一次重大抉择。
没有一劳永逸的现代化,也就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方式。在发展方式这个问题上,不变则罔,不进则退,这条两百多年来锤炼的历史经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推进现代化的国家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日报任仲平: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写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上)任仲平2009年09月27日06:15??来源:(一)时间在这一刻重新开始。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有屈辱和苦痛,封存在历史深处。
一个新的纪元,随着五星红旗的升起,随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宣告,开启了。
从那时到现在,岁月的脚步已经走过60个年头。
在中国流传了近五千年的“天干地支”计时系统中,60年代表一个轮回。
然而,当新中国的历史即将迈入下一个甲子,俯仰中华大地沧桑巨变,这个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古老民族,分明已经打破封建王朝“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兴衰周期律。
时间的指针,不可逆转地指向现代化,指向世界,指向未来。
历史的细节,时常内有乾坤。
2009年春天的伦敦,很多人注意到,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峰会新闻中心的时间显示墙上,只悬挂着3个时钟,依次为“华盛顿时间”、“伦敦时间”和“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中国道路”。
全世界都在适应这个重新走向舞台中央的大国,希望从它的足迹里,解读这条迥异于西方的现代化路径。
正如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所说的,“中国在世界中地位更替的作用如此之大,恐怕须三四十年才能找到新的平衡。
仅仅将它看成一个加入进来的大国是不行的,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个”。
从贫穷走向富庶,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60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过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发展历程,演绎了民族史册上自强不息的传奇。
它将一百多年的苦难和落后、几代人的迷茫和彷徨,甩到了身后,也将对一个新生国家的封锁和围堵、对一种新兴制度的质疑和敌视,甩到了身后。
6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却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命运,改变了全球发展的格局和世界历史的走向。
(二)考量一个国家的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透视:历史、地理。
历史的基本要素是时间,地理的基本要素是空间。
这句话看似平常,仔细琢磨却并不简单。
面对走过60年历程的新中国,我们该从何处去寻找历史的时间流变,又向何处确定地理的空间方位?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两千年的封建王朝、百余年的屈辱历史、六十年的沧桑巨变……过去和现在,如何集合那万千点滴,在百转千回中汇成一个民族顽强生长的脉络?古老文明的荣耀、“中央帝国”的迷梦、山河破碎的痛楚、“巨龙腾飞”的辉煌……中国与世界,如何统揽这千年巨变,在跌宕起伏间呈现一个国家波澜壮阔的转身?这正是考察中国问题的复杂性。
新中国60年,不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的时间片段,却承载起中国现代化历程中开天辟地的“历史单元”,标注了几近亡国灭种的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空间坐标”。
从内部说,这60年关乎一个延续几千年的古老文明的生死;从外部看,这60年涉及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东方大国的兴衰。
这两大课题,恰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救亡图存、强国富民的两大历史使命相呼应,与中国共产党人60年不变的治国理想相契合——在前不久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的伟大事业,再次强调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回首新中国60年历程,一个主题格外突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一个路径相当鲜明:中国人民坚定地把现代化视作走向复兴的路径。
现代化是一个过程,中国曾经被抛在这个过程之外。
这是1949年之前一个多世纪里中华民族所遭受的苦难和屈辱的缘由,也是在此之后一个甲子里神州大地所发生的变迁与进步的动力。
尽管直至今日,人们对现代化的具体内涵还有不同认识,但三百余年世界近代史演进所锤炼的共识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共同目标,是社会历史进程中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
如何应对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兴衰的最终因素、成为决定一个民族命运的关键抉择。
就让我们沿着现代化这条主线,梳理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由此来看新中国改天换地的贡献,看60年沧桑巨变的意义。
(三)英国革命、法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日本明治维新……发端于欧洲的世界近代史,都是以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节点作为时间标志。
在这个时间体系里,中国是一个落后者。
“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
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
”黑格尔对“中华帝国”近乎残酷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却表达了一种客观的真实。
鲁迅先生慨叹,仿佛时间的流逝,独与我们中国无关。
循环往复的时间背后,盘桓着止步不前的社会进程。
尽管也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当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人类向现代化目标大步迈进之时,东方的老大帝国依旧沉浸在封建帝制的落日余晖里。
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响,将沉睡几百年的中国,逼到现代化的大门口。
在列强环伺瓜分豆析的民族生存危机之中,在落后了西欧工业革命一个世纪之后,中国被迫开始了现代化的“象征性”启动。
从1840到1949,这百余年的抗争中,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无数仁人志士的各种抗争与探索,都是希望寻找中国现代化的捷径,获得走向现代世界的“入场券”。
然而,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虽然慷慨激烈,却都没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一个使马可·波罗惊叹不已的东方大国,一头拿破仑也不敢惊醒的睡狮,坠入危若累卵任人宰割的境地。
这是我们认识“新中国”最为清晰的时空坐标。
为什么1949年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新纪元?因为,以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用28年的时间,完成了自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之献身的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彻底改变了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扫清了走向现代化的制度障碍;用60年的时间,推进了两百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现代化航程,让年轻的人民共和国伫立于世界文明的潮头。
以1949年为节点,这个新纪元把一个四分五裂、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团结统一、前途光明的新中国,进而把一个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
(四)时间开始了!“一切愿意新生的/到这里来吧/最美好最纯洁的希望/在等待着你”——面对年轻的共和国,诗人这样书写新生的感受。
新生的希望,美好的希望,凝聚着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期望,表达着人民群众对人民政权的信心。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既创造了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也承受着百余年山河破碎、丧权辱国的巨大痛楚。
也没有哪一个民族,有着如此强烈的复兴意志。
这种只争朝夕的复兴理想,成为中国现代化道路上最强大的凝聚力。
复兴,复兴。
背负着这样的理想,年轻的人民共和国面对比世界上任何国家现代化更为严峻的挑战。
一个西方世界眼中轻轻一推就会倒下的“泥足巨人”,一个刚刚从百余年受压迫、受奴役、受欺凌的黑暗中走出的国家,一个拥有世界1/4人口的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这是1949年新中国面临的国内境况。
开国大典的礼炮声还没有远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成立了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封锁、禁运”的组织“巴黎统筹委员会”。
封锁者宣称,“共产党政府解决不了自己的经济问题,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这是新中国诞生时严酷的国际环境。
国民生产总值不到美国的7%,重工业几乎为零,轻工业只是少数的纺织业;80%的人是文盲。
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许多地方仍处于封建农奴制阶段或奴隶制阶段,不少地方还是“刀耕火种”。
毛泽东感叹:“我们除了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连一辆汽车、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是共和国起步时面临的贫寒“家底”。
作为一个后发追赶型现代化国家,中国发展的困境典型地反映出人类现代化的困境。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现代化运动出现以后所拉开的巨大“历史鸿沟”,更深刻地包含着两个重要的逻辑——一是先发国家的现代化运动不会像圣火一样自然地向其他国家和地区传递,相反,早期现代化国家的进步还往往以牺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为代价。
二是后发型国家通往现代化的路途,已经没有了早期先发国家的各种资源和条件,只有通过时间的加速度实现跨越性发展,才能追赶上现代化的时代潮流。
新中国必须用改天换地的双手,拨快走向现代化的“北京时间”。
(五)赶超,跨越。
新中国这个现代化的后来者,既要在短期内完成西方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现代化任务,又要避免落入“现代化陷阱”;既要考虑同世界现代化接轨,又要考虑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现实可行性;既要有统一的总体目标,又要与现代化的动态过程相适应。
60年之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新中国交出的现代化答卷,令所有了解历史的人惊叹——1949年,我们连铁钉、火柴、煤油都是“洋玩意儿”,现在,我们每五天创造的经济总量,就相当于1952年一年的经济总量。
“两弹一星”发射、太空漫步、“嫦娥”飞天,我们已经跻身于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这些高端技术的国家行列,成为“亚洲的新领头羊”、“世界经济的新引擎”。
在这块曾被称为“停滞的帝国”的土地上,奔驰的时间划出一道人类发展的炫目曲线——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达到%;六七十年代,韩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达到8%以上,新加坡1968—1973年年均增长率为%。
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却以几乎同样的速度飞翔了整整30年。
当速度变快时,时间仿佛停止了流动。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许能够解释这样的观感:“西方国家在午餐后小憩的瞬间,中国就变成了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并“顺便让一半中国人摆脱了贫困”。
60年间,中国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在“北京时间”跳跃的数字中迈开奋进的脚步。
世界,从“北京时间”铿锵的报时声中,感受青春中国的辉煌奇迹。
(六)奇迹是什么?当今天的人们探询中国现代化动力,寻找“中国奇迹”发展秘笈时,往往会陷入矛盾和纠结之中。
有人分析,“中国选择了市场经济是决定性因素”,但选择市场体制的发展中国家并不少见,为什么中国能取得与众不同的成就?有人解释,是“中国人民比其他国家的人们更吃苦耐劳”,但历史上中国人民从来勤劳,为什么只有在这新中国的60年造就了奇迹?有人认为,是“变革推动了发展”,但从拉美到前苏联,选择变革的国家不为少数,结局却是政治动荡甚至国家解体,为什么独有中国能在平稳中推动现代化巨轮破浪前行?各种观点,对诠释中国的成功都有一定的适用性,却都不是决定乾坤的根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