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柳永词两首-望海潮》教案

合集下载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教学设计.doc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教学设计.doc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学生反复吟咏中结合注释了解词的思想内容,把握词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整体把握词作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3、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二、学习重点: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三、学习难点:鉴赏词中的景物形象所构成的画面,学习表现手法,领会词的表达效果四、导学准备:学生借助工具书、参照课本注释了解词的基本知识、词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对词的内容注音旁注并初步形成笔记;自学《赢在45分钟》《晨读晚练》相关知识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导学过程预设(一)、导入揭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

(二)、检测预习:作家作品文体知识介绍(抽学生口述并检查预习笔记,教师补充)补充:“词”的基本知识1、词的基本常识:(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3)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2、作者简介柳永( 987?—1055后)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人称“柳七”。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高中语文4柳永词两首_望海潮教案必修4

高中语文4柳永词两首_望海潮教案必修4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林清玄住处附近,有一家卖野蜂蜜的小店,夏日里我常到那里饮蜜茶,常觉在炎炎夏日喝一杯冰镇蜜茶,甘凉沁脾,是人生一乐。

今年我路过小店,冬蜜已经上市,喝了一杯蜜茶,付钱的时候才知道涨了一倍有余,我说:“怎么这样责,比去年涨了一倍。

”照顾店面眉目清秀的国中小女生马上应答道:“不贵,不贵,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

”这句话令我大惑不解,惊问其故。

小女生说:“蜜蜂酿一滴蜜,要飞很远的地方,要采过很多花,有时候摘蜜,要飞遍一整座山头哩!还有,飞得那么远,说不定会迷路,说不定给小孩子捉了,说不定飞得疲倦,累死了。

”听了这一番话,我欣然付钱,离开小店。

走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那位可爱的小女孩说的话,一任想象力奔飞,也许真是这样的,一杯在我们手中看起来不怎么样的蜜茶,是许多蜜蜂历经千辛万苦才采集得来,我们一口饮尽。

一杯蜜茶,正如饮下了几只蜜蜂的精魂。

蜜蜂飞来飞去,历遍整座山头、整个草原,搜集了花的精华,一丝一丝酝酿,很可能一只蜜蜂的一生只能酿成一杯我们喝一口的蜜茶吧!几年前,我居住在高雄县大岗山的佛寺里读书,山下就有许多养蜂人家,经常的寻访,使我对蜜蜂这种微小精致的动物有一点认识。

养蜂的人经常上山采集蜂巢,他们在蜂巢中找到体型较大的蜂王,把它装在竹筒中,一霎时,一巢嗡嗡营营的蜜蜂巢都变得温驯听话了,跟在手执蜂王的养蜂人后面飞,一直飞到蜂箱里安居。

2024年柳永《望海潮》教案(精选

2024年柳永《望海潮》教案(精选

2024年柳永《望海潮》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具体内容为柳永的《望海潮》。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首联描绘钱塘江潮的壮阔;颔联赞叹杭州美景;颈联抒发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望海潮》的词牌特点,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人生感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把握《望海潮》的词牌特点,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人生感悟。

重点: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家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诗词朗读:让学生朗读《望海潮》,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诗词解析:分析《望海潮》的词牌特点,讲解诗歌的背景和意境。

4. 例题讲解:分析诗中的重点句子,如“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讲解其表达的含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句,描绘出自己心中的钱塘江潮景象。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板书2024年柳永《望海潮》教案2. 内容:首联:钱塘江潮颔联:杭州美景颈联:人生感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望海潮》的鉴赏短文。

2. 答案:(1)首联描绘钱塘江潮的壮阔,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颔联赞叹杭州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颈联抒发诗人对人生的感慨,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需加强学生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柳永的其他作品,进一步感受其词作风格。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精选5篇)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精选5篇)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精选5篇)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精选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赏析诗歌语言之美2、了解干谒诗课时安排:一课时预习作业:1、熟读并尝试背诵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写下:全词你认为最好的一句和最难懂的一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诵读、感知风格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宋词——柳永的《望海潮》。

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词。

(如有字音错误订正字音,如无字音错误,就说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好,)我们诵读古诗词,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词的风格特点。

老师来读一遍,请同学们听读体会。

(教师范读)词的上下片风格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上片意境开阔,下片清丽婉约。

(如学生答不出来,提醒学生注意上下片用词的不同。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读出词的风格特点。

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诵一下这首词?(学生读)声音悦耳,情感饱满,体现出了上下片的不同风格,为什么同一首词会出现这样不同的风格呢?随着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一探究竟。

二、梳理品味昨天预习时让同学们写下初读后自己不理解的句子,这是大家所写(出示手里的页子),其中有一句诗句提出的最多(出示手里的页子),就是这一句——(ppt显示: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大家是哪里不理解呢?(解释字面意思。

)字面意思正如大家所说,但是内在的深层含义就需要我们再深入研读一下了。

1、夸什么比如这个“夸”字,夸的是——“好景”,有哪些“好景”呢?(学生可能会拎具体的句子),这些属自然风光,是好景色,词中还有好景况,是那些方面呢?(学生梳理回答,教师板书:地理位置、自然风光、都市繁华、民生安乐。

高中语文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4

《望海潮》教案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的方法。

2、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3、掌握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教学重点:1、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

2、本词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数量词运用所表达的风格。

2、景物描写中白描、铺叙手法。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五参考书目:1、《中国文学史》〔三〕,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2、《唐宋词名篇讲演录》,王兆鹏著,某某大学3、《中国古代诗词精品赏读丛书:柳永》,赵长征编著,五洲传播六课时安排:两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口语训练〔一〕导语:晏殊是北宋前期的代表性词人,写了很多婉约曲致、歌咏升平的词作。

14岁入朝后,历任要职,官至仁宗朝的宰相,生平喜爱文学,又喜欢荐拔人才。

北宋诗人X舜民写了一本笔记叫《画墁录》。

书中的第一卷里说,柳永第一次赴汴京预备参加科举时,流连于花街柳巷,没能考取功名,他写的《鹤冲天》中有一句词“忍将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得罪了仁宗皇帝,很长时间内吏部不让他升迁。

柳永就去找同是词人的当朝宰相晏殊,希望能拉他一把。

但晏殊却讽刺他作“彩线慵拈伴伊坐〞之类的情词,和当时的“深斥浮艳虚华之文〞的仁宗皇帝一样,鄙视他的俚俗浮艳的词风,自然不肯帮他。

不过这个晏殊是个非常有诚信的人,七岁能文,被誉为神童。

十四岁参加科举考试时,宋真宗召见了他,让他和进士们一起在朝廷接受面试。

晏殊在会试中看了题目后,向皇上奏道:“臣十天前已做过这篇文章,草稿尚在,请圣上另命一题。

〞皇上赞其诚实,当众赐同叔进士出身。

正是他的诚实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也最终帮助他官场上的升迁。

我的故事讲完了,下面把时间留给发言的同学。

〔二〕口语表达:话题:同学们可就毅力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看过的某本书,某个名人的名言、某个影视中的人物事迹,发生在同学中的某个人或事作主题发言。

训练:请五六名同学上讲台,每个人作五分钟的主题发言。

点评:根据同学发言的情况,针对主题是否鲜明、语言是否流畅,讲话是否有感染力,讲话的姿态等和同学们一起做个点评。

《望海潮》柳永教案(精选10篇)

《望海潮》柳永教案(精选10篇)

《望海潮》柳永教案《望海潮》柳永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海潮》柳永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望海潮》柳永教案篇1【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先熟读诗歌,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名句,再认真研读本学案。

2、限时完成,规范认真。

时间:30分钟【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作者及宋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②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①反复吟读直至背诵,体会这首词的音韵美。

②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预习案】1、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有《乐章诗》,收词近200首,其中《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千古不朽的名作。

鹤冲天柳永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2、文学常识关于宋词词的起源——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在宋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的定义——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望海潮》教案

《望海潮》教案

《望海潮》教案一、教材分析:《望海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柳永词两首中的一首。

本词通过对钱塘繁华以及西湖胜景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杭州西湖和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在词的鉴赏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功底,尤其是在景物描写分析方面,已经初步掌握意象意境的专业术语。

但对词的整体鉴赏评价能力还较低。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堑、珠玑、罗绮”等生字词,把握并背诵本词内容;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如“烟柳画桥”、“十万人家”等,体会词中优美壮阔的意境。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吟咏,体会本词的声律之美;通过合作探究与教师引导,学习词中铺叙、点染的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从而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体会其声律之美;感悟词人对杭州风景人物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孙何的赞美与羡慕之情。

(二)教学难点:学习本词铺叙、点染的表现手法。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圈点勾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分钟)俗语有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以其湖光山色之美令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名篇。

比如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写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又如林升在《题临安邸》中说此地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读后令人心旷神怡。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望海潮》,去感受这位婉约词人笔下的杭州之美。

(二)背景及解题:(3分钟)(师生共同回忆关于柳永的生平。

柳永作为婉约派词人,却一反常态地写下了如此壮阔壮美的词作,大家想知道原因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本首词的创作背景。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径钱塘江。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

柳永《望海潮》教案(优秀4篇)

柳永《望海潮》教案(优秀4篇)

柳永《望海潮》教案(优秀4篇)柳永望海潮教案篇一一、温故知新,夯实基础1、关于“词”:词,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2、宋词风格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3、词按字数分为单调——一片(阕)小令——(58字以内)双调——两片(阕)中调——(59—90字)三叠——三片长调——(91字以上)四叠——四片二、创设情景,导入解题1、播放杭州风景图,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江南胜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而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

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

杭州的美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公元1158年的一天,当金代第四位皇帝完颜亮读完一首赞美杭州的词作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一统天下的愿望更加迫切,隔年便以60万大军南下功宋。

而他当时所读到的这首词就是100多年的词人写的《望海潮》。

当然,若说是一首词引发了一场战争,难免有些牵强附会,但这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柳永这首词的影响之大。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望海潮》,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2、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海潮》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学习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3、理解这首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学法教法】自主探究、诵读法、讲授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最美在西湖,宋代苏轼曾在《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中这样描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将西湖与西子相比可谓推陈出新,愈发显出西湖全方位的柔美姿态而南宋还有一位著名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

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当然,这只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该词,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吧。

二、作者简介柳永,初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他出身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前途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伎们相处密切,靠为他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遭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的词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柳永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他的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形成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据说,柳永因生活窘迫,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襄阳南门外作品有《乐章集》。

三、词的基本常识词,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又称长短句。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原来乐谱也即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词的发展:词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

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

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限于小令和中调;到柳永、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

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

南宋初年,词人目睹中原沦陷,欲图收复而不能,词中常含愤激之情,代表作家是辛弃疾。

待到局势稍定,一部分词人又把精力放到音律和辞藻上来,代表作家是姜夔。

宋词分为两种风格: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四、整体感知反复诵读1、请学生听朗读录音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感知大意(交流以什么样的语调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读)3 、再读课文朗读指导: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在“繁华”处读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壮观的词句、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4、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

五、赏析课文(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杭州的地理位置优越,处在东南沿海,风光美好,曾经是历史上三吴的大都会,自古以来都是繁华之地,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由此可以想见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不像金国地处内陆,资源贫乏,交通不便。

——完颜亮贪慕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2)“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人烟阜盛,千门万户门帘轻摆,怡然安详。

这是对杭州城的一个全景描绘,表现了杭州城街巷河道的富丽。

作者以一游客的身份陶醉其中,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城市景观美丽无比。

(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高耸入云的树木围绕江堤呈现蜿蜒迤逦之态,声势浩大的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展示排山倒海之势。

我们分明感受到面对此情此景时涌动在作者内心的积极向上的澎湃激情。

这是对钱塘江雄阔景象的特写。

“绕”“卷”两字要重点赏析其妙处,形象、逼真。

(4)“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珠宝玉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市民生活富庶,街市经济繁荣。

作者看到此景惊喜,艳羡,更何况本身就有入侵大宋野心的完颜亮呢!——杭州这里的物质生活的富裕勾起他强大的侵略欲望。

(5)“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何花。

”西湖的山水清秀美丽,有“天香飘万里”的三秋桂花,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十里荷花。

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色彩艳丽,引人入胜。

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在读者面前铺展开了一幅杭州西湖的迷人画卷,流露出作者无比的喜爱之情。

——看来杭州这里真的是人间天堂,不仅物质生活富裕,而且精神生活也令人陶醉,难怪,金主完颜亮如此动心。

(6)“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此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夜泛菱舟阵阵歌声在湖面荡漾。

老叟悠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

——杭州官民同乐之景,体现社会和谐,这是封建社会士大夫或者政治家们追求的大治年景,也是完颜亮心驰神往的理想社会。

(7)“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写的是地方官的的游乐,闲暇时品酒吟诗,欣赏音乐,赏玩山水美景,多么风流潇洒。

也暗示他治理有方,有卓越政绩。

——完颜亮非常羡慕这位地方官,希望自己也能象他一样坐拥杭州享受生活。

这是任何一位有志向的男人都希望拥有的成功和排场。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

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

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

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

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

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

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8)“异日图将好景,归去风池夸。

”诗言志,言为心声,其实这又何尝不是落拓文人柳永心中对仕途的向往呢。

(9)小结:一首《望海潮》,从空间上全景式地反映了宋初杭州的盛况——杭州城的繁华富庶,钱塘江的壮阔浩大,西子湖的清嘉秀美,老百姓的安逸闲适,地方官的风流潇洒,官民同乐的和谐景象。

当这些画面一一立体地铺展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的确得到了强烈的艺术享受。

它不仅打动了孙何,打动了完颜亮,更是打动了千年之后的我们。

六、合作探究1.提问: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明确:(1)形胜→→→见注释③:地理形势优越。

(2)繁华。

→→→小结:从词的构思上看,“形胜”和“繁华”是词眼。

“形胜”是自然环境的美;“繁华”是经济的繁荣发达。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表现的都是杭州优美的自然景观。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参差十万人家”表现的是杭州经济的繁荣。

赏析表现繁华的句子繁华是全词的总纲,词的上片哪些句子写了杭州的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珠玑(珠玉宝石)、罗绮(绫罗绸缎)是财富的象征,这里并不是少数人拥有,而是市列,户盈,家家户户都有,市上到处陈列着珠宝, 家家穿戴都是绫罗绸缎,而且人们竞相夸耀奢侈豪华,可看出词人所表现的重点是突出物质的丰厚。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人烟阜盛,千门万户门帘轻摆,怡然安详。

这是对杭州城的一个全景描绘,表现了杭州城街巷河道的富丽。

“烟柳画桥”就是如烟的杨柳,雕画的桥梁。

而一个“烟”字描写出朦胧之美。

“内帘翠幕”描写居民的住宅的雅致。

“翠”是绿颜色的意思。

“翠幕”与“烟柳”所描绘的境界和谐,表明了城市的生气与活力。

“参差十万人家。

”“参差”为大约、差不多之义。

这一句表明人家很多,数以万计,从而表明城市人气很旺,十分繁庶。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尽显雅致之气,最能体现柳永的婉约词风。

赏析表现形胜的句子江南山温水暖,风景秀丽,有着独特的柔美,与北方刚健雄浑之气有不同。

但钱塘虽是江南城市,却并不缺少阳刚之气,请看:——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读)点评:要有气势本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征?树、堤、涛、浪、江云树------ “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怒涛------汹涌的钱塘潮水,可见其澎湃与浩荡。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

“卷”字,又状波涛汹涌之势。

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提示:“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可见柳永也能用豪气。

此句的气势不下于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也不下于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读)这些描写主要抓住了景物,这又体现了钱塘的什么特点?——形胜2.提问: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钱塘)的繁华与美丽的?(学生讨论完成此题)明确:(1)居民区繁华;(2)钱塘湖雄伟壮丽;(3)人民富有;(4)总括湖山之美(5)民众悠闲的生活;(6)钱塘长官休闲生活;(7)歌颂地方官政绩。

(8)教师延伸归纳讲解:用一个词来概括杭州的特征,那便是“人间天堂”。

3.提问:这首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即主题概括)明确:描写钱塘的繁华,展现国泰民安风貌,借以歌颂地方长官政绩显著,借以寻找自身晋升的途径。

4.思考:探讨最后一句,寄托了词人怎样的祝愿?(帮助加深理解全词感情)(多媒体板书)提示:请结合我们上面对于背景的分析,就很容易得出答案来。

明确:“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日回到京城升官(见注释21对“凤池”的解释:代指朝廷),照应投赠之作。

(深化主题)5.提问:作为一首投献之作,这首词是否表现出低三下四的奴颜婢膝?明确:没有,在歌咏太平盛世、湖光胜景的作品中,此词的气格高华(其婉约派的词风体现得不够明显)。

七、艺术手法思考: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