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的两种隐喻
《狼图腾》赏析

《狼图腾》赏析《狼图腾》是中国作家姜戎所著的一本关于草原文化、狼群之间生存斗争以及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的小说。
该小说以狼为象征,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曾五的故事,揭示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本文将对《狼图腾》进行赏析,并探讨其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一、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关系《狼图腾》以狼为线索,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和谐共生关系。
小说中的曾五在草原上观察和学习狼群的生活,深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应该相互依存、和谐发展。
狼在作者笔下成为了草原上的守护者,它们的存在保护着生态平衡,人类与狼之间的相互关系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紧密关联。
作者以狼来表达了个体在群体之中的意义,呼吁人们应该学会尊重自然、爱护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草原文化的表达《狼图腾》是一部描写中国草原文化的作品,通过对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生活、狼群行为的细致描写,展现了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品中融入了蒙古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民族特色,如放牧、赛马等,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草原的广袤和原始之美。
同时,小说中对于蒙古族特有的信仰和草原上的自然景观的描绘,也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神秘与活力的草原世界。
三、人类与狼群的生存斗争《狼图腾》中,作者以狼为主线,讲述了人类与狼群的生存斗争。
曾五作为一个农民,深知狼对于他们的生活的重要性,他积极参与到对抗恶劣天气以及狼群袭击的背后。
小说中生动地描绘了曾五与同伴们在草原上与狼展开格斗的场景,生死之间的搏杀令人紧张激动。
通过这样的描写,作者传达了对于生存斗争的尊重和敬畏,同时也强调了人与狼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四、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冲突《狼图腾》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还表达了人类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冲突。
曾五所在的村庄面临着草原退化和狼群侵袭的双重威胁,而人类的活动和生产方式则被揭示为对自然环境的侵蚀。
小说中所描绘的草原生态受到了人类盲目开垦和过度放牧的破坏,狼群也因此失去了它们的栖息地。
浅谈《狼图腾》

对于《狼图腾》这部作品,我的切入点是图腾。
我主要通过图腾来谈谈古代生态和现代生态的不同。
对于狼图腾产生的原因,我认为有两点。
首先,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人的生命除了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之外,猛兽袭击是主要的威胁。
草原人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除了积极抵御狼的袭击之外,因为能力有限还会采用一种消极的方式来求得自身的安全,这种方式就是认亲,把狼当作自己的血缘亲属。
亲属意味着有责任和义务的保护,草原人从而获得一种安全保障。
其次,《狼图腾》在每一个章节的开头会提到关于狼的古今文献资料,里面有讲到狼在偶然情况下救护或者哺育了草原人的祖先,狼也曾为他们的祖先排忧解难。
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说,当某种动物或者植物有益于人的时候,人会对其产生好感,导致亲近,甚至把它们认作亲属或祖先,希望它们永远保护、帮助自己。
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里讲到,图腾是人与自然建立的一种亲密且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自然利益,人寻求自然的保护,人对自然予以爱戴。
而人对自然寻求保护实际上是一种求安的本能,是生存在自然界的需要。
所以草原人把狼作为自己的图腾实际上是希望避免灾祸和死亡,能够在草原上继续生存下去。
但是狼图腾由最开始的生存需要慢慢融入和影响草原人的生活,狼图腾使草原人具有共同意识,它是维系和联络各成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纽带。
草原人生下来就要学会和狼作战,同时从狼身上学会军事战术,观察天气,把狼的生存智慧应用到人的社会生活中,还有,草原人保持天葬的传统,尸体被狼吃得越干净越好,草原人从生到死都与狼密不可分,人与狼共生,草原人也具有狼的果敢、耐心、勇猛、智慧、团结。
所以,狼图腾实际上见证了草原人如何在自然中生存并且生活的一个过程。
这也说明,古代生态中的人在自然中是由生存走向生活的,而现代生态我认为它体现的是由生活走向生存的一个状态。
无论是人类非中心主义还是生态整体观,它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生态的出现和强调实际上是人类生存危机加剧的结果,求生求安的本能驱使我们去履行一种责任和义务,保持人类种族的繁衍和继续,再就是,工业文明给人带来的孤独感、异化感使人们追求一片精神得以生存的净土。
视点——《狼图腾》:只有狼,没有图腾

视点——《狼图腾》:只有狼,没有图腾一2004年,名叫吕嘉民的北京知青以“姜戎”为笔名,出版了50万字的长篇小说《狼图腾》。
这部小说很畅销,畅销得连作者本人也吃惊。
它的策划编辑安波舜是大名鼎鼎的“布老虎丛书”的编辑,策划图书的高手。
11年来,这本书畅销不衰,据说已经出版了150多次,卖出500万册,这还不算各种版本的盗版。
在中国,一本过于畅销的书,它的品质常常遭到质疑。
《狼图腾》也不例外。
书刚刚出版时学界曾热烈地讨论过狼是不是蒙古人的图腾?甚至还有过更强烈的声音。
这个让他有些不安。
他一直在寻找相关的证据。
2012年7月,出版《狼图腾》的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名为《蓝色蒙古的苍狼》。
作者是蒙古国学者高陶布·阿吉木。
姜戎为此书写序,洋洋洒洒23页,占据全书十分之一。
在这篇名为《“天狗”——蒙古民族的狼图腾》的文章里,姜戎稍稍激动,他反驳了《狼图腾》出版以来的种种质疑,引用学者阿吉木的部分观点告诉我们,狼就是蒙古民族的图腾。
书中还附有蒙古国作家D·纳木达格的中篇小说《老狼的呼唤》。
该小说中的狼,坚忍不拔、配合密切,与《狼图腾》中狼不谋而合。
看来,在居高不下的排行榜名次背后,在节节高升的印数背后,作者依然带着些许的不安甚至烦躁。
仅在内蒙古地区,《狼图腾》的蒙古文译本就有两个版本。
其中一个版本由斯·巴特尔、布仁巴雅尔作家翻译,这个版本已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封面与汉文版封面一致。
还有一个版本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主管主办的蒙古文季刊《朝洛蒙》上连载。
除了英、法等译本外,据说蒙古国翻译家翻译的《狼图腾》也有几个版本,笔者手中还没有相关资料,不敢妄言。
对于这部小说,蒙古族读者的观点也较为鲜明,一种观点认为《狼图腾》中对狼的描写与现实生活不符,姜戎的笔下只有虚构的世界和虚构的狼。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部小说与之前蒙古族母语作家描写狼的作品有所区别,书中提倡的团队精神和生态文明值得赞成。
《狼图腾》赏析

《狼图腾》赏析捧着这本厚重的《狼图腾》,我的思绪飘至了19世纪60年代的蒙古草原。
广袤的天底下,空气纯净,青绿葱葱,芳香扑鼻。
斑斓起伏的山峰,推着青绿赭褐蓝紫色的彩波向茫茫的远方泛去,与蔚蓝的天际云海相汇。
被蒙古的守护神腾格里修剪过的整齐草毯,毛茸茸,绿油油,镶嵌着一条条一片片蓝色、白色、黄色、粉色的山花图案,色条之间散点着其他各色野花,将大片大片色块色条,衔接过度得浑然天成。
一条蒙古草原小河,从山谷里潺潺流出,蜿蜒曲折,闪动着银光,宛若一个个银耳环、银手镯、银项圈串起来的银嫁妆,又像是远嫁到草原的姑娘,一路嬉戏玩耍,绕行出一条曼妙的采花路线,洒下一路欢歌。
一片瓦蓝瓦蓝的湖水上,如梦境一般,十几只白得耀眼的天鹅幽幽滑行,享受着世外天国的宁静和安乐,四周成百上千的水鸟盘旋欢叫,余音袅袅。
瞧,那绿毯上骤然间盛开了一大朵一大朵的黄菊花,既而又连成片,又仿佛在游动。
不,那是成群结队的黄羊,在自由地休憩奔跑。
好一幅巧夺天工的画卷,好一个人间仙境!这也许是中国北部边境最后一处原始美景了,不由得令我心驰神往。
那么,草原狼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愈加清晰高大神圣起来。
狼侦察布阵、奇袭伏击的高超技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有爱亲情;狼与天下万物的和谐共存、休戚相关。
无不使我的心灵强烈地震撼而陷入深深的思索。
草原繁衍和维持着一个庞大的生物链,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没有狼的保护与捍卫,何来草原的生态平衡与美丽和谐?没有狼的生存与竞争,何来蒙古马蒙古犬的勇猛与健硕?正是狼的狡黠和智慧、不屈的性格和军事才能训导了游牧民族,使之不断地强大,在神秘的草原顽强生息。
也正是这种狼的性格,开创了几代的卓越帝国,要是没有狼这个军师和教官,就真没有成吉思汗和黄金家族,没有大智大勇的蒙古骑兵了。
他们民族的卓越才能,来源于草原民族与草原狼群长期残酷和从不间断的生存斗争。
所以,在这斗争中也包含着保护人类生存基础的深刻文明,形成了千百年来蒙古民族对于狼的至尊崇拜。
狼图腾的优美句子和赏析

狼图腾的优美句⼦和赏析1. 狼图腾中的经典语句赏析狼图腾代表的是天----'腾格⾥'。
在⽂化⼤⾰命以前,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就是⽤把⼫体供给狼吃的⽅法下葬的,这是他们对腾格⾥,对天的崇拜。
现在这种传统在内蒙和蒙古已很少见了。
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看来“百害”和“母亲”可以并存,关键在于“百害的母亲”是否养育了这个民族,并⽀撑了这个民族的⽣存和发展。
把狼视为“东⽅民族的⾃由神”,图腾(totem)是原始⼈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类历史上最早的⼀种⽂化现象。
图腾就是原始⼈迷信某种动物或⾃然物同⽒族有⾎缘关系,因⽽⽤来做本⽒族的徽号或标志。
⼀个群体的象征。
图腾是群体的祖先,认为群体成员都是由图腾繁衍⽽来)。
⽽⼈和狼⼜是草原上最⾼级两种⽣物,他们相互学习、⽃智⽃勇⼜相互敬畏,并控制着对⽅的数量。
使得蒙古民族对狼的⾄尊崇拜,并以狼为图腾。
它教会蒙古骑兵横扫欧亚⼤陆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版图最⼤的蒙古帝国。
他们既是敌⼈,⼜是朋友。
作者对于蒙古。
草原,和狼。
极⼒的推崇,也许正如书名《狼图腾》这样,近乎于⼀种宗教式的崇拜。
2. 《狼图腾》精彩句⼦赏析1. 要熟悉⾃⼰的⼯作环境只有像狼⼀样熟悉草原,熟悉草原的声⾳,才能因势利导地运⽤各种战术来捕获⾃⼰的猎物,躲避敌⼈的攻击。
狼能利⽤⼤雪窝围捕黄⽺群,能借⽩⽑风的势全歼军马群,能利⽤地形给⼩狼崽选择最安全的洞⽳,这些⽆不是建⽴在它们对草原环境极其熟悉的基础上。
毕利格⽼⼈指挥的对狼的反击战更是经典的利⽤环境的战例。
⽼⼈说:“光凭⽿朵还不成,还得靠记性,要听马蹄踩的是什么地,雪底下是草是沙还是碎⽯头,我就知道马⾛到哪块地界了。
……有时啥味也没有,就凭⽿朵和记性,再⿊的天,你阿爸也认识。
”试想如果没有对环境的绝对熟悉,他怎么可能在⿊夜将队伍带到准确的地点设伏,也就不可能取得平时“⼗围五空”胜算极少的打围战的胜利。
蒙古族文化视角下《狼图腾》解析

蒙古族文化视角下《狼图腾》解析摘要:《狼图腾》是姜戎花费三十年心血创作的一部以原生态内蒙古草原狼为主角的长篇小说,作品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大量详实的资料带给读者久违的阅读快感和心灵震撼,唤醒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原始野性,被认为是一道享用不尽的“精神盛宴”。
可以说,《狼图腾》是一部有着厚重文化内涵的杰作,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而且还暗合了当前正在勃兴的草原文化研究动向,为当下生态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在阐释《狼图腾》基本叙事结构的基础上,站在独特的蒙古文化的视角对图腾之辩与“狼”的意象、《狼图腾》折射的文化底蕴与精神支撑进行探讨。
关键词:《狼图腾》图腾蒙古族文化2004年一部以原生态内蒙古草原狼为主角的长篇小说《狼图腾》横空出世,创造出惊人的销售业绩,不仅在评论界被誉为旷世奇书,而且还激发了一股“狼文化”热潮,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强烈关注,论争如潮。
作品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大量详实的资料带给读者久违的阅读快感和心灵震撼,唤醒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原始野性,被认为是一道享用不尽的“精神盛宴”。
《狼图腾》是一部半自传小说,作者姜戎作为一名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主动请缨到内蒙古边境的额伦草原接受再教育,在那里一呆就是十一年,作品以他在草原生活的不同寻常的亲身经历和独特的生命感受书写而成,以悲怆恢弘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幅惨烈壮观、扣人心弦的“狼战”画面,重新塑造和定位了狼的形象和精神,不仅带读者感受了草原游牧民族骁勇善战、拼搏进取、团结坚韧的精神和开疆拓土的生存哲学,而且还展现了“天人兽草”合一的草原文化精髓所在。
作者在这部以狼为叙事主体的作品中将蒙古族传统文化与人类学、历史等交织在一起,阐述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历史渊源,展现了草原族群对自身文化的坚守,因而有人认为从本质上看,《狼图腾》是一部强烈呼吁自由与人格独立的作品。
解析《狼图腾》中蕴含的生态意识

解析《狼图腾》中蕴含的生态意识
《狼图腾》是中国知名作家姜戎的作品,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
生态意识的小说。
小说以内蒙古大草原为背景,通过对狼与人类的关系展开了生动的描写,呈现出作者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对自然生态平衡的思考。
小说通过对狼的描绘,表现了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生态意识。
狼在大草原上自由生长,它们与大自然相融合,与其他生物共生共荣。
作者借用狼的形象,揭示了自然界的规
律和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
在小说中,狼不仅是一种野兽,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们代表
着大自然的力量和智慧,提醒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保护生态环境。
小说中对大草原的描写,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珍视和保护。
在《狼图腾》中,作者生
动地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的壮美景色,同时也描绘了人类对草原的破坏与剥削。
通过对草
原生态系统的描写,作者呈现出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提醒人类要珍惜自然资源,保护
生态环境。
小说中对蒙古族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描写,也蕴含着生态意识。
在《狼图腾》中,蒙古
族人生活在大草原上,他们依靠自然资源为生,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作者通过对蒙古族人
的生活细节和传统习俗的描写,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蒙古族人尊重自然、
尊重动物,他们善待草原,热爱大自然,与自然环境保持着一种平衡和和谐的关系。
小说《狼图腾》审美意蕴探析

小说《狼图腾》审美意蕴探析作者:阮霄汉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8年第04期一、民族心理小说《狼图腾》中,对狼与狗进行了细腻的描写,通过两者的鲜明对比指出农耕民族温顺服从的特性,游牧民族勇猛不屈的精神。
狗是豢养的,而且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狗已经逐渐被驯化了,在草原民族人民的生活中狗是他们游牧以及狩猎的工具,狗需要绝对服从人类。
而狼则截然不同,狼身上具有冒险精神与勇者精神,冒险精神与勇者精神在草原上落地生根一直延续至今。
游牧民族同时具有坚强勇敢、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另外,小说《狼图腾》中的蒙古狼形象还是草原记忆的象征,在小说中狼的形象是生态英雄,是草原游牧民族的一种符号象征。
在小说中羊象征着懦弱妥协,《狼图腾》中有一段描写说明了这一点。
小说中有一个场景是羊群被一条大狼偷袭,绵羊的表现是懦弱的,不敢反抗甚至不敢像山羊那样大声喊叫求救。
小说《狼图腾》通过这段描写表达了草原民族对羊所象征的懦弱妥协精神的不屑,再一次强调了草原民族勇猛不屈的精神。
二、生态意识草原生态的正常运转不能脱离动物、植物等生物构成的动态平衡。
在草原生态的食物链之中狼属于捕猎者,所以狼的地位比较高端。
狼在草原上扮演着清洁工的角色,同时还担负着草原防疫的重大责任。
特别是当草原上面爆发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后,狼会将草原上的尸体处理干净,这样就有效地防止了细菌滋生,防止疫病产生与传播。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草原一直保持纯净,狼有很大的功劳。
另外,狼也是草原衰亡的亲历者与见证者。
在小说《狼图腾》中,包顺贵等干部到额仑草原之后,完全不考虑草原情况,按照传统的农耕观念对草原进行开发,之后便导致了一系列灾难降临。
如包顺贵为了升官发财,为了利益背弃了自己蒙古人的信仰,不敬畏草原狼。
又如,老王头等民工,完全不遵守草原的规矩,偷走狼的冻黄羊,最后导致狼没有食物,只好围攻马群,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草原牧民内部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一些人为了利益无所不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狼图腾:狼的两种隐喻
《狼图腾》电影虽然刚刚上映,但原著是于2004年出版的。
那个时点恰逢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微调,发展取向(至少在口号上)变成了“效率与公平并重”,也就是说,《狼图腾》的酝酿和成书发生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时代,正是发展中“狼性”最重的那些年。
该书可视作时代的精神写照。
我们的思维模式中有很多的二元对立,比如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专制与民主等等,但比这些更早被灌输的一种二元对立是大灰狼与小白兔,前者代表邪恶、残暴,后者代表无邪、柔弱。
大灰狼与小白兔的故事几乎是童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很少有动物像狼那样被赋予那么多文化上的意义。
如果说垂涎小白兔的大灰狼只属于童年,那么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也少不了狼的影子。
在当下的社会文化中,存在着两种关于狼的隐喻,一个是正面的,一个是负面的。
表面上看,它们相互矛盾,但稍加分析我们将看到,这两种背道而驰的隐喻是统一在同一个逻辑之下的。
作为图腾的狼
根据姜戎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狼图腾》春节后上映,市场反应良好。
《狼图腾》便是其中一种关于狼的隐喻的标志性作品。
《狼图腾》的上映也挑起了一些争论,有批评说,《狼图腾》根本站不住脚,因为狼从来就不是蒙古人的图腾。
如果从制造隐喻的角度看,作品的叙述与现实是否符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赋予狼的象征意义。
《狼图腾》,尤其是原著,热情地颂扬了狼的某些品质,比如冷酷、隐忍、重团队协作等。
小说大胆地提出,成吉思汗的铁骑之所以能横扫欧亚,正是因为蒙古人从狼群的身上学会了宝贵的军事素养。
进而,《狼图腾》抬高游牧文明,贬低农耕文明,认为前者代表了狼性,后者则是羊性的体现,后者自然需要向前者学习。
对狼性残忍的讴歌要想成立,还需要一个更大的前提,作者使用的理论武器是生态平衡说。
根据《狼图腾》的逻辑,在腾格里(天)之下,只有草原是大命,人、狼、家畜等都是小命,小命的延续依赖于大命的存在。
黄羊、旱獭、老鼠等生物如果大面积繁殖,会破坏草原,最终危及草原上的所有生灵,所以狼群的捕猎起到了保护草原的作用,是大命的守护者。
在这样的视野下,“狼吃羊”不但不再显得残暴,反而蒙上了一层天命的色彩。
作者借书中人物、蒙古族老人毕力格的口说,腾格里最偏爱的是狼。
《狼图腾》的故事是在达尔文主义的指引下编织出来的。
以这种方式塑造狼的形象在社会达尔文主义者那里有着深深的共鸣,他们早就开始美化狼性了,这表现为企业界对“狼性文化”的推崇。
如果把狼说成蒙古人的图腾是错的,那说狼是企业家的图腾则一点都没错。
有报道说,张瑞敏读了《狼图腾》,对该书推崇备至,认为这是对企业精神的超前认识。
而任正非在华
为提出并以“狼性文化”指导企业经营,则比小说《狼图腾》的出版还要早。
互联网巨头百度近年来也开始推崇“狼性文化”,提出要消灭不思进取的文化,因为李彦宏担心百度患上大企业病。
在各地机场的书店里,侃侃而谈“狼性文化”的管理教学片比比皆是。
与《狼图腾》的逻辑相似,企业家对“狼性文化”的推崇也是包裹在一个更宏大理论话语之下的,这便是发展主义和创新。
根据这套说辞,企业在商业竞争中越是冷酷无情,就越能推动创新和发展,最终受益的是全社会、全人类。
于是,企业的“狼性”被罩上了一圈光环。
在电影《疯狂的石头》中,扮演地产商的徐峥把一句台词说得铿锵有力:“狼吃肉,狗吃屎!”意思清清楚楚,在社会上做一只狼,不但是正确的,而且是光荣的。
需要吐掉的“狼奶”
另一种关于狼的隐喻,大体承袭了“大灰狼与小白兔”的二元对立中对狼的看法,把狼的习性视为残忍的(虽然这是狼的天性),视为某种需要克服的东西,进而用狼来比喻人类社会中的类似行为。
这种隐喻最典型的体现是所谓的“狼奶说”。
“狼奶说”所宣扬的“狼奶”,用以指代中国的历史教育,“狼奶”的成分包括对政治专制主义的附和、民族主义情绪和阶级斗争理论,当然“毒性”最大的是最后一点。
接受这种教育被说成是“喝狼奶”。
2006年,袁伟时曾撰文称,经过反右、大跃进和文革三场“灾难”之后,人们猛地意识到,根源之一是“我们是喝狼奶长大的”;而过了二三十年,我们的青少年还在接续喝狼奶。
他认为,我们应该正视历史教科书,把历史的真相告诉青少年。
他所谓的“真相”是指用全球化的视角解读的历史。
同年,上海编制过一套新的历史教材,朱学勤对此评价颇高,他认为相比过去的全国统编教材,新教材的进步体现为“用文明史来代替阶级斗争史,用社会生活的变化来代替王朝体系的演变,用文明来代替暴力,用千百万普通人生活的演变来代替少数帝王将相的历史”。
他还特别指出,读这样的教材才是喝人奶而不是狼奶。
从这样的讨论出发,又有人提出了所谓“换奶”的议题,以及“把喝下去的狼奶吐出来”一类的说法。
“吐狼奶”,也就是彻底告别革命、否定阶级斗争史,被视为走向民主的一个必经的途径。
两种隐喻的联系
以上两种狼的隐喻,一个以美化狼性为前提,一个以丑化狼性为基础,而在对狼的本性的判断上则并无差异。
何以对同一个事物可以同时存在截然不同的判断?看似对立的二者之间有何联系呢?
这两种隐喻的表层连接点在于“斗争”。
前者颂扬的是在市场上像狼一样进行斗争,后者贬低的是阶级斗争,虽然都与斗争有关,在倾向上却存在着“提倡斗争”与“不准斗争”的天壤之别。
区别的奥秘恐怕在于,在这两种隐喻中,狼性被用来比拟的对象是不同的。
于前者,资本被比喻为狼,商战的主体是资本;于后者,劳动者被比喻为狼,阶级斗争是劳动者发动的斗争。
同被比作狼,但一褒一贬,对比鲜明。
于是乎,两种隐喻的内在连接点就浮现了出来,那便是资本积累的逻辑。
资本积累过程是要歌颂的,可以比喻为狼性并把狼性定义为好的。
企业讲的“狼性文化”包含了两重意思:第一重是本企业对其他企业而言的,企业讲求学习狼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不屈不挠的进攻精神,以便打败竞争对手;第二重是就老板与员工的关系而言的,老板对员工要像狼一样狠,把员工培养成狼,反过来,“狼性文化”对员工的教诲是,老板对你狠是帮助你成长,反之才是害了你。
这正暗合资本积累的两种基本方式: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和竞争中的大鱼吃小鱼,即大资本吞并小资本。
相反,一切阻碍资本积累的行径都是要鞭挞的,也可以比喻狼性,但要同时把狼性定义为坏的。
“剥夺剥夺者”的阶级斗争直接指向消灭资本,民族主义则妨碍了资本的跨国流动和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积累,自然是要遭到反对并被大加讨伐的,要求把阶级斗争和民族主义混合而成的这口“狼奶”吐出来是顺理成章的。
回到《狼图腾》,电影虽然刚刚上映,但原著是于2004年出版的。
那个时点恰逢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微调,发展取向(至少在口号上)变成了“效率与公平并重”,也就是说,《狼图腾》的酝酿和成书发生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时代,正是发展中“狼性”最重的那些年。
该书可视作时代的精神写照。
一种“狼性”高扬的时候,另一种“狼性”自然有冒头反弹的可能。
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狼的两种隐喻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