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
文化与旅游的名言名句

文化与旅游的名言名句
1.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只有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才能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全面繁荣与发展。
2.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它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同时也可以提高旅游业的整体质量和吸引力。
3.在文旅融合的时代,文化是旅行的灵魂,而旅行则是文化的载体。
4.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提升旅游品质。
5.文化的力量,旅游的魅力,文旅融合,让您的生活多一份精彩与可能。
6.在路上,感受文化,品味旅游,享受融合,让文旅之行成为生命的独特印记。
7.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推动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了文化传承与发扬。
8.文化之旅,心灵之享,文旅融合,让生活更精彩。
9.旅行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体验。
10.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更可以提升社会文化水平,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11.旅行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解放,而文旅则让我们的灵魂得到了升华,让我们在追求中找到真我。
12.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推动了全球旅游业的创新与进步,为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
13.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着古迹的韵味,与文旅相遇,让心灵得到了深深的滋润。
14.以文化丰富旅程,以旅游传承文化,文旅融合,开启全新的生活方式。
文化为魂,旅游为体,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文化为魂,旅游为体,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祁述裕:文化为魂,旅游为体,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首页人大文化产业研究院 2019-10-21 09:24:45在2019年初召开的中国文化产业系列指数发布会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祁述裕教授分享了拓展文旅深度融合的心得。
以下是他的演讲实录。
祁述裕:文化为魂,旅游为体,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我围绕文旅共生,促进城市发展,从“文化为魂,旅游为体,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角度谈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
主要有三点:第一点,文化创意是旅游最核心、最鲜活的要素,是旅游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现在倡导“文化为魂,旅游为体”。
怎么理解“文化为魂”?我的理解是“文化为魂”的核心是文化创意为魂,文化创意是“文化为魂”的关键。
怎么理解文化和旅游的关系?我尝试做了一个概括:文化的本质是发现价值和创造价值,旅游的本质是体验价值和分享价值,这就是文化和旅游的关系。
其实早在2500年前,孔夫子就讲过“文质彬彬”、“无文不远”的道理,中国历代山水诗人游历山水,发现自然山水的价值,赋予自然山水价值,才有今天人们对自然山水的一种理解。
祁述裕:文化为魂,旅游为体,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明文徵明《横塘图》到了当代社会,城市永远是旅游的中心,为什么?因为城市最集中地代表着创意、体现着创意、不断贡献着创意。
以北京为例,北京是国内最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国际非常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北京之所以能够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不仅仅是因为北京有长城、故宫、颐和园,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重要的是因为北京有798、有不断提供文创产品的故宫、有很多有创意的高校。
以798为例,早在2004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世界顶级城市中,北京作为中国的城市第一次入选,《时代周刊》的评价就是因为798艺术区的存在,使北京具有成为世界城市的潜力,我认为这是对北京城市活力的最好概括。
祁述裕:文化为魂,旅游为体,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798一角北京故宫也是一样的。
怎样理解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

怎样理解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旅游文化具有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等特点,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这就是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旅游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前者主要包括旅游者和旅游景观文化;后者则增加了旅游业文化和文化传播。
旅游文化建设乃是现代旅游业发挥最大效益效能的新型经营管理思路。
任何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产生、发展和完善,都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发展到相当水平的结果。
随着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它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越加明显。
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这就是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旅游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前者主要包括旅游者和旅游景观文化;后者则增加了旅游业文化和文化传播。
旅游文化建设乃是现代旅游业发挥最大效益效能的新型经营管理思路。
旅游文化绝对不是那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东西,而是包括旅游者、旅游从业者、旅游资源、旅游生活设施和接待地环境等在内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它一方面包括具体的、客观的内容,如:人、财、物等;另一方面还包括不可见的文化成分,如旅游者如何使用他的钱、财、物,旅游业如何开发资源、增添设备、提高质量以满足旅游者的各种心理动机和需求,这种从酝酿到实施完毕的过程,莫不带有文化传统、民族习惯之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和制约。
而旅游者玩购娱,的结果以及从中可以看出的明显动向,旅游从业者为旅游者开发的旅游资源、提供的各种服务设施本身,则更物化的体现了种种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和制约。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相应的外延。
广义的理解,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全过程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
旅游景点文化与文化旅游景点有什么区别和联系.doc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是两个既有一定联系又有严格区别的概念。
旅游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是文化的一个门类,与诸如建筑文化,生态文化,艺术文化,等相并列,是文化的一种类型。
而文化旅游是属于运动的范畴,是旅游的一种类型,与旅游在内涵上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一方面,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旅游文化的内容,进而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
另一方面,旅游文化的发展又能为文化旅游提供内涵丰富的旅游内容,以满足旅游者的各种文化需求。
在外延上,文化旅游可以说是旅游文化的一个研究内容,而旅游文化的内容要比文化旅游丰富得多。
赠送以下资料外出旅游之前要准备什么东西呢?很多没有出过远门的人一定有所疑问,恨不得将所有家当都给带上,实际上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现在就根据个人的出行经验总结出最新版的出门旅游必备用品清单。
一、旅行箱或双肩背包(加上一个轻便小包)根据你出门的远近可以分为:装衣物的大箱子,带锁的旅行箱和旅游时的轻便背包。
如果是打算几个月在路上,那就准备双肩包吧。
最好是有背负系统的专业包。
除了装所有行李的背包或旅行箱外,准备一个小的包包,放证件、手机等小物品。
一旦你到达一个地方,肯定要先放下行李了出去玩,那小包包就很有必要了。
二、证件和银行卡1.身份证、护照(外籍人士) :现今飞机、火车以及酒店实行身份证实名制登记,所以身份证是您无论旅行哪里的必备物品之一。
2.学生证、老年证等优惠证件:是享受景区门票优惠的必备有效证件。
3.现金、银行卡:出行免不了消费,所以一定要带上银行卡。
三、手机、相机及充电器、读卡器、充电宝手机绝对是必带品,不解释。
相机则是记录旅途的利器,肯定要带。
可别忘了充电器和读卡器啊。
现在有了充电宝,也要买一个带上,以防路上手机没电。
(就算没带也无所谓,当地可以购买,万一去的是偏僻的地方,就得带全了)四、衣物和鞋看所去地方的天气以及所待时间来定,夏天带的衣物就比较方面,几件t恤和裤子即可。
内衣裤和袜子可以多备几套。
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挖掘旅游业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挖掘旅游业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挖掘旅游业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随着旅游业持续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旅游不再单纯是为了追求美食、购物和风景,也成为了一种了解、体验和尊重不同文化的方式。
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为旅游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机会,也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首先,文化与旅游的结合能够丰富旅游景点的内涵。
许多旅游目的地都拥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这些文化资源对于吸引游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整合和展示这些文化资源,可以使旅游景点更加有吸引力和魅力。
例如,中国的故宫和长城等文化遗产,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和卢浮宫等,都是因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而成为了世界知名的旅游景点。
这些景点的发展壮大,也推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文物修复、历史研究、纪录片制作等。
其次,文化与旅游的结合能够促进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旅游活动中,游客不仅仅是为了欣赏美景和品尝美食,也希望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历史。
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此外,旅游活动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了解,增进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友谊与合作。
通过旅游,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他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传承。
最后,文化与旅游的结合能够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通过创造独特产品和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满足文化需求的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包括设计、艺术、娱乐、旅游等多个领域,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旅游业的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平台。
例如,通过文化性的旅游活动和表演,可以促进文化艺术的创造和传承,推动艺术家、设计师和艺人等创意从业者提供更多的创意产品和服务。
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既能够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文化旅游

名词解释:1.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的区别:旅游文化是以文化交流与对话的一种形式,是旅游主体为中心,以区域文化生态为对象,以跨文化交流为媒介,在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中迸发出来的,形式复杂多样的各种文化行为表征的总和。
文化旅游:旅游者以观光,参与等行动为媒介,通过了解和熟悉特定文化群体(区域)的文化特性达到以增长知识和陶冶情操为目的的全方位的精神上和文化上的一种旅游活动。
总而言之,旅游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与旅游活动相关的物质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旅游文化是异地文化或异质文化的憧憬,遐想等的文化介入冲动所导致的文化需求的满足过程。
2.滨海旅游:指发生在滨海地带,以海洋为依托的旅游活动,如海滨旅游,海岛旅游,海上游览,海底潜游,海上运动活动等。
滨海旅游在未来旅游业中将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3.城市文化精神:是在城市文化形象的基础上,对城市的历史,发展,文化的积淀,升华,提炼,是一种与城市与居民血脉相连的精神力量。
4.城市文化生态系统:以人为主体的,人口高度集中的条件下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复合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在城市文化生态系统中,人与人,人与其他生命之间,人与城市及周边环境之间按一定规律相互作用。
5.民族性格:同一民族由于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和共同的历史渊源,承接着大体一致的文化积淀,因而有具有表现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
6.旅游目的地:也称旅游接待地,与旅游客源地相对应,是旅游者前往旅游的国家或地区。
包括:该国家或地区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行政组织,旅游企业等各类有形或无形,物质或非物质的旅游吸引物,能使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追求动机实现的较为广大的地域空间。
7.旅游目的地文化:指在旅游目的地开展旅游活动并由此引起的相关文化现象,包括: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产品组合,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状况等旅游吸引物,也包括:目的地人文素质,如民俗民风,生活水平,地域条件等文化因素,更包括与旅游者自身文化背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复杂文化内容。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
一、旅游文化的定义及类别
旅游文化是旅游活动所代表的文化,包括了各种地方独有的文化,如建筑、风俗、习惯、服饰、美食、手工艺品等等。
根据其
来源和表现形式,可以将旅游文化分为口头文化、文字文化、艺
术文化、实物文化和社会习俗文化等五种。
二、文化旅游的概念与类型
文化旅游是以旅游活动为主体,以文化体验为目的,通过参观、体验、学习和交流等方式,认识、了解和尊重不同地方和民族的
文化习俗和历史文化的一种旅游形式。
根据其特点,文化旅游可
分为纯粹文化旅游、主题性文化旅游和创意性文化旅游等三种。
三、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关系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
旅游文化
是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与资源保障,文化旅游是旅游文化的主要
宣传与表达方式。
在文化旅游中,旅游者不仅能够欣赏到各地域
不同的文化艺术,还能通过参与和体验,更深刻地感受文化的内
涵和精神。
四、文化旅游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随着文化旅游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文化旅游的发展将朝着以
多样性、个性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可以发现,在未来的文化旅
游中,主题性文化旅游和创意性文化旅游将会更加受到关注。
因此,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我们应当积极推动文化旅游发展,
促进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总之,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的重要方向和突出特点,其融合发展为丰富旅游活动,推进文化交流,跨越文化差异提供
了巨大的机会和挑战。
我们需要不断地加强文化旅游的宣传推广,提高文化旅游的质量和水平,为我国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奠定坚
实的基础。
浅谈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浅谈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
通过旅游,人们可以走出自己的城市,走出自己的国家,走向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
在旅行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领略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建筑艺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风貌风景,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了解和学习不同文化的风情习俗。
旅游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扩大人们的视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增进人们之间的友谊和理解,推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文化是旅游的重要资源和动力。
一个地区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是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中国的故宫、兵马俑、黄山、西湖等历史文化名胜,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并且,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文化也成为了旅游产品的独特卖点。
如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古镇旅游、美食旅游等主题旅游,都以地方文化为依托,以文化体验和文化交流为特色,深受游客的喜爱。
旅游不仅带动了文化产业的繁荣,也促进了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文化旅游是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文化旅游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增加就业机会,改善民生状况,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文化旅游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增进人们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通过文化旅游,人们可以感受到来自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树立正确的历史文化观念和民族观念,提高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文化旅游也是增强人们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社会,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中往往感到压力和疲劳。
适当的旅游休闲可以释放紧张的情绪,减轻压力和疲劳,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生活幸福感。
文化旅游可以提供机会通过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人文交流等方式丰富自己的社会生活,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素养。
学会享受旅行的乐趣,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若干问题探讨
目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旅游实践上,常常将“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相混淆。
在有些文章中将两者互相替代,给读者造成很大的困扰。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无论是在内涵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区别。
因此,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其研究重点及区别,对于理论研究和指导实践都有重要意义。
一、两个概念及内涵的界定
(一)旅游文化
目前,国内关于旅游文化的研究颇多,相关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旅游文化进行了界定。
表1 相关学者旅游文化概念界定
结合相关学者对于旅游文化的界定,在此认为旅游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旅
游文化指与旅游相关的所有现象总和的文化,包括三大结构: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
其中,旅游主体文化即为旅游者的文化,包括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旅游活动中表现出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旅游客体文化指旅游产品文化,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商品文化、景观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介体文化主要包括旅游企业文化。
狭义的旅游文化指旅游者在旅游体验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是旅游者借助旅游介体,在面对旅游客体吸引而开展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二)文化旅游
世界旅游组织在1985年给出了“文化旅游”的狭义定义:“人们出于文化动机而进行的移动,诸如研究性旅行、表演艺术、文化旅行、参观历史遗迹、研究自然、民俗和艺术、宗教朝圣的旅行、节日和其他文化事件的旅行”。
结合相关学者观点,认为文化旅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旅游是一种设计旅游产品的思路,重点突出旅游活动的文化要素。
狭义的文化旅游是旅游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
文化旅游表现形式多样,根据旅游客体类型可分为遗迹遗产旅游、建筑设施旅游、人文风俗节庆旅游和特色商品旅游四种形式。
二、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两者之间的联系
“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研究都是对“旅游”与“文化”结合点的研究,都会涉及到文化旅游资源和以文化为追求的旅游活动。
“旅游文化”研究可以为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和依据,“文化旅游”研究和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丰富了“旅游文化”的内涵。
(二)两者之间的区别
1、概念内涵不同
“旅游文化”是以“旅游”为限定词,“文化”为核心词,是一种文化类型;而“文化旅游”是以“旅游”为核心词,“文化”为限定词,是旅游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2、研究内容及目的不同
“旅游文化”研究侧重于两个方面:旅游活动的基础理论,如旅游活动的属性、特征、影响等问题;旅游业和旅游活动中的文化。
属于旅游研究的基础内容,有利于完善旅游研究理论体系。
“文化旅游”研究主要侧重于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经营管理问题、文化旅游活动的特点、市场需求特征等,对实践的指导意义突出,应用性强。
3、对于旅游业的意义不同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类型,是旅游活动的灵魂,提升了旅游活动的品质;文化旅游作为旅游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了旅游活动内容结构。
参考文献:
[1]喻学才.中国旅游文化传统[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
[2]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
[3]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4]谢贵安.旅游文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章海荣.旅游文化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6]王明煊,胡定鹏.中国旅游文化[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7]谢贵发,华国粱.旅游文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8]李伟.旅游文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9]邹本涛,谢春山.旅游文化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10]陈辽.漫谈旅游文化[N].中国旅游报.1987.
[11]魏小安.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J].旅游论丛,1987,(2):18.
[12]冯乃康.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纪要[J].旅游学刊,1991,(2):21-24.
[13]姚家齐.黄山旅游文化的美学意义[J].徽州社会科学,1994(4).
[14]周谦.泰山旅游文化发掘初议[J].旅游经济,1996,(3):21.
[15]贾祥春.旅游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复旦学报,1997(3).
[16]秦永红.旅游文化与现代旅游经济[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10).
[17]朱桃杏,陆林.近10年文化旅游研究进展———《Tourism Management》、《Annals of Toursim Research》和《旅游学刊》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5(6):82-88.
[18]李学江.旅游文化论[J].东岳论丛,2004,(6).
[19]邹本涛,谢春山.旅游文化新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