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古诗词赏析复习

合集下载

2022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训练专项3 古诗词鉴赏

2022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训练专项3 古诗词鉴赏

3古诗词鉴赏一、赠友送别1.[湖北武汉中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从一、二句中的“金樽”“绮筵”可以看出饯别酒宴场面的隆重。

B.三、四句中的琴瑟之思和别路之忧都蕴含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C.五、六句通过写明月的“隐”和长河的“没”表明朋友已经远去。

D.七、八句表达诗人对前路漫漫的感叹以及与友人再会难期的惆怅。

【解析】C项,“表明朋友已经远去”判断错误。

这里作者借环境描写,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令人伤感的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2.[四川遂宁中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峡口①送友人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峡口花飞欲尽春”这一句在全诗中有哪些作用?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季节(时间),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2)本诗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同:都抒发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异:《峡口送友人》情感显得忧郁低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显得乐观旷达。

二、即事感怀1.[甘肃中考B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暮春即事周敦颐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1)请你想象“双双瓦雀行书案”描绘的画面,并将它描写出来。

示例:屋檐上的一双双鸟雀,不知什么时候竟然飞落下来,在书案上旁若无人地行走。

(2)诗人为什么“不知春去几多时”?请简要回答。

暮春时节,诗人见鸟雀慢行,杨花飘落却毫不在意,沉浸在书的世界中,专注地读书,所以“不知春去几多时”。

2.[湖南株洲中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碎砚诗张锦芳已坠同遗甑①,深耕愧寸田。

试当初洗日,碎及未焚前。

中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第76首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中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第76首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描写充满
一抹晚烟荒 一抹晚烟飘过荒凉
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抒
戍垒②, 的边防驻军的营垒,
发词人奉命出塞的凄惘之
半竿斜日旧 半竿斜阳照在破旧
情。此时边关的云烟、营
关城③。 的关塞城堡上,古
垒、落日均染上了情绪的
古今幽恨几 往今来心中的怨恨
色彩,突出远行出塞的清
时平!
何时能平!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身向云山那 畔行, 北风吹断马 嘶声, 深秋远塞若 为①情!
向着北方边疆一 路前行,凛冽的 北风吹散了骏马 的嘶鸣声。在遥 远的边塞的深秋 季节,我是怎样 的心情!
内容理解:起句点 明此行之目的地,“北 风”点明时节,“吹断” 写出北风的强劲和凛冽, “若为情”的发问表达 了词人对前路的迷茫与 不安。
苦和古今幽恨。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写作手法:白描,词
一抹晚烟荒 一抹晚烟飘过荒凉
戍垒②, 的边防驻军的营垒,人写边关所见所历,没有
倾注深刻的生命体验,只
半竿斜日旧 半竿斜阳照在破旧
是写出满目萧瑟的冷清与
关城③。 的关塞城堡上,古
破败。借景抒情,借边地
古今幽恨几 往今来心中的怨恨
的萧索之景,抒发了词人
古诗词曲梳理
九年级下册 第76首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清·纳兰性德
1 文学常识 2 写作背景 3 重点注释 4 作品主旨
5 理解探究
文学常识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 清代满族词人。词集有《侧帽集》《饮水词》。
写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纳兰性德奉命赴梭龙巡 边,十二月返回。这首词大约作于这一时期,抒发了词 人奉旨出塞的凄惘之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河南课件-专题复习7 古诗词鉴赏

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河南课件-专题复习7 古诗词鉴赏

3.请从炼字角度说说“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妙在何处。(2分)
“改”字写出了女子担心别离日长,自己容颜老去之 情,表现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
4.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 为探看”。(2分)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 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 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什么?这
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月亮。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以及对亲人的思 念之情,表现了他乐观旷达的情怀。
6.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有词评家认
6.这首诗多处运用典故,请任选一处,并简要分析。(2分
)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运用 了吕尚垂钓渭水边遇周文王而得到重用,伊尹梦 见乘船经过日月旁而受商汤聘请这两个典故,表 明诗人对仕途仍有所期待,希望能得到起用。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2017·洛阳一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心酸 和愤懑不平,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 神。
2.(2017·洛阳一模)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沉舟
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分)
诗人将自己比作“沉舟”“病树”,生动形象地 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抒写身世之感,暗示社会的 发展,包含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
5.(2017·焦作二模)诗的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
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九年级语文复习之古诗鉴赏

九年级语文复习之古诗鉴赏

九年级语文复习之古诗鉴赏(一)早行宋·陈与义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②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释】①驼褐,一种用兽毛(不一定是驼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

②阑干,错落纵横的样子。

1.一、二句诗写清晨出行后见到的景致,请加以描绘。

露水浸湿外衣,寒气袭人;星星纵横交错,在夜空中显得格外明亮。

2.运用反衬手法,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结合三、四句加以具体赏析。

作者孤身一人经过小桥,在别人的梦中走过,稻田深处传来一阵阵虫子的低鸣声。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更能表现作者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3.诗中“鸣”字用得含蓄隽永,意味绵长,请赏析。

反衬手法,以虫“鸣”衬晓“静”,说明作者出行之早,也烘托了作者因漂泊而产生的深深的孤寂。

(二)暮热游荷池上宋·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刻的景色?主要意象是什么?盛夏傍晚。

荷。

2.运用拟人手法,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结合三、四句加以具体赏析。

荷花也害怕热气,到了傍晚还深深躲在荷叶底下不愿露面,“愁”“低面””深藏”等词,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天气之热,化静为动,富有动态美。

3.首句中的“摇头”一词用得巧妙,意味隽永,请赏析。

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小草在酷暑的傍晚巧取凉风的可人状态,也侧面表达作者的欣喜之情。

(三)谒荆公①不遇宋·方惟深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

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②催日下城头。

【注释】①荆公:王安石,王安石推行新法受阻后退居江宁(今南京),此诗为作者拜访王安石不遇,乘船离开江宁时所作。

②春旗:春日之旗。

1.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作者通过春江、孤帆、烟草、柳花、春旗、夕阳等意象创造出一种凄清寂寞的意境, 2.这首诗表达诗人什么样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因拜访王安石不遇而产生的失望无聊、烦愁怅惘的心情。

3.借景抒情是本诗的表现手法,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加以分析。

古诗复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古诗复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模板教师姓名年级初三年级学科语文教科书名称初三语文课题名称九年级下古诗复习版本部编版学情分析古诗词赏析在近年来的中考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这种题型既能考查学生的分析、鉴赏的能力,又能检测学生的概括、表达的能力。

根据《课程》和《考纲》的要求,云南省中考古诗词赏析范围不再局限于《课标》推荐背诵的部分,而是向课外延伸,重点考查学生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学生也经过了三年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学习古诗的诀窍。

教学目标(素养目标)1、复习了解有关作者的一些常识,探讨记忆古诗词的方法,理解重要诗句的含义。

2、归纳运用技巧背诵古诗词,深入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词语言的精妙,能流利背诵《中考说明》中的每一首诗。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会面对人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超然物外的宽广胸襟。

教学重点难点1.诗词形象的理解赏析。

借助诗词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分析诗词的意境,体会诗词中的哲理;结合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透过诗词形象,准确理解诗词的主旨。

2.诗词语言的理解赏析。

古诗词的语言清新、质朴、绮丽、隽永、凝练、形象,抒情感强。

考生要能评价具体词语的含义,特别是要能抓住饱含作者情感的词语,分析其含义及表达作用。

3.诗词表达技巧的赏析。

诗词特殊的魅力体现在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等的运用上,考生要能赏析诗词中采用的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抒情方式的艺术效果,赏析诗词中采用烘托、用典、曲笔、借古讽今、虚实相对、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的妙处,赏析诗词中采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双关等修辞的作用。

4.重要句子的分析理解和感悟。

对于千古流传的佳句,考生要学会从内容、写法及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方面进行赏析。

对于诗词中的主旨句、富含哲理的句子以及过渡句应加以品析。

教学活动与方法1、教法:主要采用讲读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运用教学激励策略,启发鼓励学生。

讲读法:本文篇幅较长,学生阅读缺乏语感,教师放录音,示范朗读,学生正音,标节奏。

九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词梳理及重点赏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词梳理及重点赏析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词梳理及重点赏析行路难·其一唐代: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翻译: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

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主题思想: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但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重点赏析:“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地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强化了哀伤的程度。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象征。

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诗人对某种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写出了仕途的艰难,蕴含着无限的感慨。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反复咏叹“行路难”,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真地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但又想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实例赏析:1.赏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中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第61首 月夜忆舍弟

中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第61首 月夜忆舍弟
寄书长不达, 送到,何况战 况乃③未休兵。 事频繁还没有 停止。
内容理解:紧承五、 六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 忧虑之情。
炼字:“长”是 “一直、总是”的意思, 写出了亲人们四处流散、 生死茫茫。
重点注释
①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②断人行:指实行宵 禁,禁止人行走。③况乃:何况,况且。
明亮。
对故乡的思念,突显出诗人
对弟弟的担忧和挂念之情。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由望月转
入抒情,概括了安史之乱
虽有弟弟但 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
有弟皆分散,都离散了, 遍遭遇。
无家问死生。没有定所无
表现手法:通过“有”
法探问生死。“无”对比,抒发了深沉
的思念之情,寄予了无限
的人生感慨。
教材原文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边防驻军的鼓声
炼字:“断
戍鼓①断人行②,响起,路上已禁 人行”点明社会 止人行走,秋夜 环境,说明战事
边秋一雁声。 的边塞传来了孤 仍然频繁、激烈,
雁哀鸣。
形势依旧严峻。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颔联点题。“露
恰逢白露时 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
露从今夜白,节,月亮还
令。“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 但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月是故乡明。是故乡的更
写作手法:情景交融,诗人
明亮。
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
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
恰逢白露时 本无差别,诗人却设想故乡
露从今夜白,节,月亮还 的月亮更明亮。这种以幻作
月是故乡明。是故乡的更 真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诗人

期末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课件PPT湖北省黄石市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期末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课件PPT湖北省黄石市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A.这首词6与.《下破阵列子·说为陈法同甫有赋误壮词的以寄一之项》一是样,( 均属D于辛)弃(2疾分的壮)词。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解析】A这句.话这的意是思是一大首雁飞七去衡言阳律,不诗愿意,在作这儿者待下以去死。 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为8.报下倾列城郎不。步正确入的仕一项途是(和四)(2分年) 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
C.词心中运情用巧冯唐妙持节结赦合免魏起尚的来典,故,感含蓄人委至婉地深表示。: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解析】是地名的双关,不是拟人。 A.本词描绘冬猎盛况,上阕写出猎场面,极其壮观,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
3.“老夫聊发少年狂”中一个“聊”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示例:词站道在山尽头,坎放坷眼望的去,人戈生壁延际绵千遇里,,大感漠中情蒸深起腾沉腾水,汽,悲似郁烟若感雾,人飘。散开去。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C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 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 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 思。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 思乡而【不解能析回】,这因句为话尚的未意达思到是建大立雁军飞功去、衡勒阳石,燕不然愿的意目在的这。儿待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目初中九年级古诗词鉴赏复习 一 鹭 图 ( 刘 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诗中“雪衣公子”是什么?根据诗歌的意境说说“清意”指什么。 答:“雪衣公子”是白鹭。“清意”指清高、高洁的志向。 2.这首诗歌托物言志,说说作者借这个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本诗以“芳草”“垂杨”“碧流”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或从正面衬托)白鹭美好的形象。后两句又以“无人识”,尤其是末句的“独”“叹”二字直抒作者以白鹭自况,心存高洁而无人理解的愁苦之情。

夕 阳 楼 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1.“花明柳暗绕天愁”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答:这句诗运用反衬(衬托、对比)的手法。以花明柳暗的春色反衬自己的一腔哀愁,表达了一种愁苦之情。 2.诗中的“孤鸿”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以“孤鸿”喻自己,以“孤鸿”的形单影只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以“孤鸿”的不知身世喻自己前程未卜。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杜 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注】深造次,即太轻率;丁宁,同“叮咛”。 1.诗中哪二字是全诗之纲,概括地说明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客愁”,表达了诗人饱受乱离、客居他乡郁闷忧愁的心情。 2.此诗在情与景的表现方面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试作简要分析。 答:本诗中花开莺啼本是春天美景,但客愁在心的诗人见花开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感时”二句中,诗人感伤时乱,怅恨离别,却特意描写花开鸟鸣的乐景。二处通过“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都达到增加烦恼忧愁的艺术效果,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晚 春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 答: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所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2.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贬抑“杨花榆荚”的诗,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褒扬“杨花榆荚”的诗。你赞成哪一种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①贬抑。杨花榆荚本无才识,既无绚丽的色彩,也无妩媚的姿态,经风一吹,纷纷飘落,只知道像雪花那样漫天飞舞,虽然有了短暂的张扬,但顷刻间化为乌有。 ②褒扬。杨花榆荚不像百花那样鲜艳美丽,但面对即将逝去的春天,它们也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为留住春色不惜牺牲自身,像雪花那样漫天飞舞,为增加春意而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天津桥春望 雍 陶(晚唐诗人)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1.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请你简要描述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象? 答: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这是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 2.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悠然,然而在这种看似冷静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诗歌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

溪桥晚兴 郑 协(南宋遗民)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寂静的渡口,杜鹃啼血;春草茂盛,充满生机,可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以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反衬效果突出。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对比。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怜惜之情。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具体赏析。 答:蜜蜂、蝴蝶见此残景,也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它们相信春色正在邻家院子呢,这让作者也不由地怀疑“春色在邻家”。作者赋予原无理性的蜂蝶以“人”的智慧,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 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 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 答: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席的凉爽,正午树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构成了一个有别于炎夏的夏日意境。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答:用榴花明丽、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清阴遍地相映衬,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又在光线上明暗相映,能给人流丽而清邃的感觉。用末句“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以动衬静。

新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第二句中“无人”两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既写出了作者在久雨新晴后,面对青苔满地、绿树浓郁,却无人共享、共语的遗憾心情;也为下联“唯有南风旧相识”铺垫,为上下联之间的枢纽之词。 (2)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具体赏析其赏析艺术效果。 答:三四句以“南风”为主角,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位“旧相识”写得趣味盎然.“偷”显示“南风”的诙谐,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开”“翻”写与老朋友的熟识程度,其关切之情可见.可以想象在“无人”的情况下,“南风”将带给作者多少安慰。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前两句诗写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 答:第一句从颜色的角度写,用“淡白”和“深青”写梨花和柳叶,言梨花已盛开,柳树已老;第二从形状的角度写,以柳絮纷飞,梨花满城,言春已去,夏将至。两句之间,以“柳絮飞”呼应“柳深青”,以“花满城”呼应“梨花淡白”,极工整,以此简洁地写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联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秋江 (宋)道潜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夕阳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1)诗的前两句充满画意,很有色彩感,请简要赏析。 答:火焰般的红枫与绚丽的晚霞相映照,构成了满天的红色,绚烂之极;而地面则是一片白茫茫的沙地,红白相映,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姿又素雅协调的画面。 (2)试从“实”与“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前三句为“实”写,末句为“虚”写。前两句从视觉的角度写绚烂的秋江暮景,第三句从听觉的角度写苍茫的柔橹声声,以上三句似画境,胜乐声,但句句写实。结句冷然一句,却是凭空想象,是虚笔。但从景联想到人,由实而虚,却使意境更悠远空灵。

菊 花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1)第二句中的“遍绕”和“日斜”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表现了作者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托了诗人对高洁隐逸人格的追求和孤傲个性的自我欣赏。

题奉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答:吟余小立阑干外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答: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放眼望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真实,更形象。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一、二两句写出了“海棠树”怎样的特点? 答:枝叶繁茂,新叶翠嫩;含苞未放。 (2)“借花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答:将春风中不轻易开放的海棠与争相绽放的桃李作对比,说明了做人不要轻浮,不要炫耀,而要注意蕴积,保持沉称。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释:销:同“消”。 (1)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答:开放之“早”; 不知近水花先发。 (2)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 答:表现其凌寒独开的精神品质。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①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②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结合全诗来看,文中的"月夜"具有哪些特点? 答:静谧、寒凉。 (2)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颇见诗人功力。请简要分析"落"字的妙处所在. 答: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起洒落人间似的。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答:宁静幽美(或:曲径通幽,自然惬意) (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妙在它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来反衬人们的"忙" ,巧作对照,情趣盎然(或: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蚕妇们去后庭中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

除夜①作 (唐)高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