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课外文言文大全
初中课外文言文26篇

一)、故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
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①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②。
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③其馀。
”上④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⑤。
”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
”御史将⑥云下。
云攀殿槛,槛折。
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⑦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
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
臣敢以死争。
”庆忌叩头流血。
上意解,然后得已。
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⑧之,以旌⑨直臣。
” (选自《汉书?朱云传》)【注释】①匡:辅助。
②尸位素餐:居其位食其禄而不管事。
③厉:激励,此有警戒之意。
④上:指汉成帝。
⑤张禹:汉成帝的老师。
⑥将:拿。
⑦龙逢、比干:古代因直谏而被杀的忠臣。
⑧辑:连缀。
⑨旌:表彰。
1.用“/”给文中画线句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
(1分)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3分)(1)廷()(2)已()(3)易()3、概述朱云直谏杀张禹的理由。
(2分)4.辛庆忌是如何劝说汉成帝不杀朱云的?请用自己的话说说(2分)5.你认为汉成帝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请简要谈谈(2分)(二)、福安居盛家园,畜二母鸡,黄白各一,桑麻掩映,分棚而栖,各养数雏。
晨夕带雏出入,二雌同行,宛如人之洽比其邻者。
一日,黄者被人窃去,失母之雏,悲鸣不已。
白者频来顾视之,若代为悯恻。
然自后得食相呼,归栖逐队,盖亡形于黄白,而皆视为己子矣。
鸡虽微禽,而于五德,之外,竟复具一德。
盛君之友因呼之为“慈鸡”。
【注】五德:指仁、义、礼、智、信。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1)而皆视为己子矣()(2)竟复具一德()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白者频来顾视之8.表现“二母鸡”和睦相处的句子是____。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9.文中的“一德”指的是____。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

适合初一学生的课外文言文一、文征明习字【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一世于书,何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讲解下面句中加线的词①书遂大进()②一世于书()③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归纳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铁杵磨针【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念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 [ 媪] (ǎo)年迈的妇人。
[ 杵] (chǔ)棒槌。
[卒业 ] 达成学业【阅读训练】1、讲解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方()欲()还:()2、讲解以下句子中"之 "字各指代什么1)问之,曰: "欲作针。
"()2)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答:4.用一个成语来归纳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三、日攘一鸡【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尔后已。
”【讲解】①攘:这里是盗窃的意思【阅读训练】1、讲解加点字:是非君子之道()()以待来年尔后已()2、翻译下面句子( 4 分)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译文:是非君子之道译文: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尔后已。
译文:四、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平生不敢言归。
【讲解】①讴:这里是歌唱。
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别。
郊衢,田野的大道边。
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
④薛谭乃谢求反:谢,致歉。
【阅读训练】1.讲解以下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穷青之技()②秦青弗止()③响遏行云()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若是有,是什么?答:五、眉、眼、口、鼻四者,毕有神①也。
七年级小古文

七年级小古文1.《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注释:谢太傅:即谢安(320 年-385 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死后追赠为太傅。
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子侄辈。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紧。
欣然:高兴的样子。
何所似:像什么。
胡儿:即谢朗。
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
做过东阳太守。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未若:倒不如。
因:凭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陈太丘与友期》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县名。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正午时分。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去,离开。
舍:舍弃,抛弃。
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戏:玩耍。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否”。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我”;委,丢下,舍弃。
初中课外文言文7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

故老能言五代时事者云,冯相、和相同在中书。
一日,和问冯曰:“公靴新买,其直几何?”冯举左足示和曰:“九百。
”和性褊急,遽回顾小吏曰:“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垢责小吏久之。
冯徐举其右足,曰:“此亦九百。
”于是哄堂大笑。
时谓宰相如此,何以镇服百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公.靴新买()(2)因.垢责小吏()(3)冯徐.举其右足()(4)时谓.宰相如此()2.翻译句子。
其直几何译文:遽回顾小吏曰译文:3.试对冯相这个人物的性格作分析点评。
答:译文:能够讲述五代时事的年老阅历多的人说,宰相冯道与宰相和凝一同在宰相办公的官署。
一天,和凝问冯道:“您新买的靴子值多少钱?”冯道举起左脚给和凝看后说:“九百。
”和凝性情急躁,急忙回头对小吏说:“我的靴子为什么用了一千八百?”因而责骂小吏很长时间。
冯道这时又慢腾腾1、您、于是、慢慢、说2、您新买的靴子值多少钱急忙回头对小吏说3、性格急躁,做事情不假思索,随便责备下属先生①少时就傅②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③,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④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
②就傅:跟随老师。
③《大学章句》:儒家经典之一。
④朱文公:朱熹。
⑤非常:不寻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先生少.时就傅读书()(2)相去.几何时矣()2.画线句子“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A.可是,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B.既然这样,那么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C.可是,朱喜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D.既然这样,那么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3.读了上文,你认为戴震日后成为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的原因是(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大全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大全1.王戎识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选自《世说新语》)2.掩耳盗钟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选自《吕氏春秋》)3.邴原泣学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苟欲学,不须资也。
”(选自《初潭集》)4.画龙点睛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每曰:“点之即飞去。
”人以为诞,因点其一。
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5.蛇衔草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
有一蛇,衔草着疮上,经日伤蛇走。
田父取其草余叶以治疮,皆验。
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
《抱朴子》云,“蛇衔《指蛇衔草》能续己断之指如故”,是也。
(选自《太平广记》)6.对牛弹琴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选自《弘明集》)7.秦武王偏听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
左右曰:“群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末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选自《战国策》)8.杀驼破瓮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
驼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
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
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既杀驼,而复破瓮。
如此痴人,世人所笑。
(选自《百喻经》)9.司马光破瓮救友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选自《宋史》)10.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及翻译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及翻译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后按一定时间复习,不也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但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译文】有子说:"他的为人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却喜欢犯上的人,这种人很少;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的人,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做人首先要从根本上做起,根本树立了,‚道‛就出现了。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做人的根本吧!"3.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译文】哀公问:"怎样做百姓才心服?"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起来,放到不正直的人上面,这样百姓就心服;把不正直的人提拔起来,放到正直的人上面,这样百姓就不心服;"4.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译文】季康子问:"要使百姓严肃认真、尽心竭力和勤勉,应该怎么做?"孔子说:"你对待百姓的事情严肃认真,他们对待你的事情也严肃认真;你孝顺父母,慈爱幼小,他们就会对你尽心竭力和勤劳努力;你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教育能力弱的人,他们就勤勉。
"5. 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译文】孔子说:"同品德高尚的人住在一起,是最好的事。
选住处没有仁德高尚德人,怎么能算聪明呢?"6.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居于贫穷,不能长久地居于快乐。
七年级文言文全部

七年级文言文全部七年级上册咏雪刘义庆〔南北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刘义庆〔南北朝〕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先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诫子书诸葛亮〔两汉〕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狼蒲松龄〔清代〕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大全七年级课外文言文大全1.王戎识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选自《世说新语》)2.掩耳盗钟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选自《吕氏春秋》)3.邴原泣学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苟欲学,不须资也。
”(选自《初潭集》)4.画龙点睛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每曰:“点之即飞去。
”人以为诞,因点其一。
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5.蛇衔草9.司马光破瓮救友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选自《宋史》)10.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南昌折其髀。
人皆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
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破之故,父子相保。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选自《淮南子》)11.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
”太祖悦,即施行焉。
(选自《三国志》)12.商鞅立木建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选自《史记》)13.“草”书张丞相好草圣。
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侄惘然而止,执所书问云:“此何字?”丞相熟视久之,恚曰:“何不早问?”(选自《古今谭概》)14.宋人偏见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选自《韩非子》)15.自相矛盾人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物无不陷也。
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选自《韩非子》)16.各人啖一口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
众莫能解。
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选自《世说新语》)17.义犬救主华隆好弋猎。
畜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
隆后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
犬遂咋蛇死焉。
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
犬彷徨嗥吠,往复路间。
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隆闷绝委地。
载归家,二日乃苏。
隆未苏之间,犬终不食。
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选自《太平广记》)18.高凤笃学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
妻常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
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
妻还怪问,乃省。
(选自《初潭集》)19.学而时习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选自《论语》)20.齐人攫金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
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选自《列子》)21.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矣。
(选自《韩诗外传》)22.与狐谋皮周人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终),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选自《太平御览》)23.荆人袭宋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
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选自《吕氏春秋》)24.主仆对主人待仆甚薄,衣食常不周。
仆闻秋蝉鸣,问主人曰:“此鸣者何物?”主人曰:“蝉也。
”仆曰:“蝉食何物?”主人曰:“吸风饮露耳。
”仆问:“蝉着衣否?”主人曰:“不用。
”仆曰:“此蝉正好跟我主人。
”(选自《广笑府》)25.从有亡鈇者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
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
俄而其谷而得其鈇。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选自《列子》)26.天雨谷汉宣帝时,江淮饥馑,人相食。
天雨谷三日。
寻魏地奏,亡谷二千顷。
(选自《太平广记》)27.鲁人锯竿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
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遂依而截之。
(选自《太平广记》)28.魏人钻火魏人夜暴疾,命门人钻火。
是夕阴螟,督迫颇急。
门人忍然曰:“君责人亦大无理。
今暗漆,何以不把火照我,当得觅钻火具,然后易得耳。
”孔文举闻之,曰:“责人当以其方也。
”(选自《太平广记》)29.华佗治病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密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
无何弃去,留书骂之。
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
郡守子知之,嘱使勿逐。
守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选自《三国志》)30.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
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
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
(选自《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31.唐太宗纳谏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
联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
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
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
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联怀也。
”(选自《贞观政要》)32.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选自《王冕传》)33.锡不辨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
见其迎求溢户,酬应不暇。
偶一求药者既去,追而告之曰:“临煎加锡一块。
”原礼心异之,叩其故。
曰:“此古方尔。
”殊不知古方乃,即糯米所煎糖也。
嗟乎!今之庸医妄谓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类耳!(选自《冷文庐医话》)34.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选自《西京杂记》)35.李广射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
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选自《史记》)36.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不有奇才耳(罢了)!”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已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选自《资治通鉴》)37.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选自《方舆胜览》)38.李白之死世俗多言李白在当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亭”。
予按李阳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公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为序。
”又李华作《太白墓志》,亦云:“赋《临终歌》而卒。
”乃知俗传良不足信,盖与谓杜子美因食白酒牛炙而死者同也。
(选自《容斋随笔》)39.刘庭式娶盲女齐人刘庭式未及第时,议娶其乡人之女,既成约而未纳币也。
庭式及第,其女以疾,两目皆盲。
女家躬耕,贫甚,不敢复言。
或劝纳其幼女,庭式笑曰:“吾心已许之矣。
虽盲,岂负吾初心哉。
”卒娶盲女,与之偕老。
(选自《能改斋漫录》)40.葛洪苦学葛洪,丹阳人,贫无童仆,篱落不修,常披榛出门,排草入室。
屡遭火,典籍尽,乃负笈徒步,借书抄写,卖薪买纸,然火披览。
(选自《初潭集》)41.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
”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矣。
”(选自《初潭集》)42.欧阳询观古碑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选自书林纪事》)43.文征明习字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选自《书林纪事》)44.车胤囊萤夜读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选自《晋书》)45.用兵七“勿”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缺,穷寇勿追,此用兵之法也。
(选自《孙子今译》)46.以学自损,不如无学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颜氏家训》)47.以百姓为甲兵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
”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
若公等尽力,使百姓安,此乃腾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4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选自《论语》)49.卖柴翁殴宦者尝有农夫以驴负柴。
宦者称宫市取之,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驴送柴至内。
农夫啼泣,以所得绢与之。
不肯受,曰:“须得尔驴。
”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选自《资治通鉴》)50.攘鸡者强辩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选自《孟子》)51.明日歌后生家每临事,辄曰:“吾不会做。
”此大谬也。
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也?又,做一事,辄曰:“且待明日。
”此亦大谬也。
凡事要做则做,若一味因循,大误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