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那面人家教案
一方水土一方人教案

一方水土一方人教案教案标题:一方水土一方人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一方水土一方人”这一成语的意义和内涵。
2. 通过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资源:1. PPT演示文稿。
2. 图片、视频或其他多媒体素材,展示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环境特点。
3. 学生笔记和讨论材料。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使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环境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你认为为什么不同地方的人会有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知识讲解:1. 介绍成语“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意义和内涵。
2. 解释不同地域的地理、气候、资源等因素对当地人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3. 通过具体案例,讲解不同地域的人们如何适应和利用当地的水土资源。
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记录自己对“一方水土一方人”成语的理解和感悟。
2. 引导学生从自身经历或所学知识出发,思考并讨论不同地域的人们如何适应和利用当地的水土资源。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展示和总结: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一方水土一方人”成语的理解和感悟。
2. 整理学生的观点,总结不同地域的人们如何适应和利用当地的水土资源。
3.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尊重和保护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环境。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探讨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与当地水土资源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护和传承这种关系。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环节的参与度和表现。
2. 评估学生完成的短文,包括对当地文化和水土资源关系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更多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环境特点。
2.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或学校的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教案撰写时请根据具体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的参与度。
山那面的人家(周立波)-人教版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山那面的人家(周立波)-人教版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民间传说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2.掌握文学鉴赏方法和技巧。
3.能够理解现代文学作品的基本叙事技巧和组织形式。
4.培养学生的应用性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山那面的人家》的基本情节和中心思想。
2.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色。
教学难点1.理解民间传说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2.分析文学作品的深层次涵义。
三、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准备1.背景知识介绍:–讲解中国民间传说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引导学生了解周立波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预习任务:–学生预习周立波的《山那边的人家》。
–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调研,了解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点。
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一个小游戏来引导学生思考山里的人生活的特点和形态,例如:看谁能最快把以下物品分类。
这些物品包括:古董、双筒望远镜、骨叉、火柴、石斧、大号、苹果、燕麦片、长剑。
让学生将这些物品分为“多用途”和“单一用途”两大类,然后解释哪些物品是现代人比较常用的,哪些是山里人常用的。
2. 新课讲解学生阅读《山那面的人家》,并根据文本描述理解山里人的生活和环境。
然后探讨作品中的几个主要主题:•家乡的留恋:高山、鬼怪、山里人的生活。
•人类的虚幻与愚昧:传说中的命运、人心的复杂、现实与幻想的界限。
•善恶二元论:善恶的界限、善恶的体现、人们对死亡的态度。
3. 组织活动让学生分别选取一个主题,通过收集和整理文本证据、背景知识和个人看法等,写一篇1000字的作文。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文,进行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注意讨论文本和主题涉及的各种因素,例如历史、社会、文化和人性等方面。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中国民间传说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掌握文学鉴赏方法和技巧,并培养应用性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现代文学作品。
同时,通过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解析,学生能够理解《山那面的人家》的基本情节和中心思想,并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色。
《山那面人家》备课参考

《山那面人家》备课参考课文研讨整体把握这篇文章描写了社会主义农村的新面貌、新气象,对生产关系变革后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精神面貌,以及社会习俗风尚的深刻微妙的变化,做了很别致的艺术再现。
文章写的是湖南农村一次常见的婚礼。
从赶婚礼的人流起笔,一路上迷离的月色,清淡的花香,与赶婚礼的姑娘们不断的欢笑声相辉映,一开始就渲染出合作化后农村的欢乐情景和幸福气氛。
正是这美好的时代培育了人们美好的生活情趣,改变了陈旧的习俗风尚,才有这别开生面的婚礼。
你看,结婚时,新娘没有带来箱笼衣被,却在结婚仪式上宣布:“我把劳动手册带来了。
今年我有两千工分了。
”“我不是来吃闲饭,依靠人的。
我是过来劳动的。
我在社里一定要好好生产,和他比赛。
”临到新郎讲话时,人不见了。
原来他趁牛郎中在婚礼上夸夸其谈之际,抽空去地窖察看社里的薯种。
当他赶回来,自然受到大家的“责备”,但更得到夸奖,为婚礼增添了更多的喜悦和欢乐。
这些新鲜活泼的描写,真切地写出了农村新生活的诗情和画意。
这篇作品情节单纯,并没有多少曲折的惊人之笔。
但在欢乐的生活画面中却概括了广阔的社会内容,处处跳跃着作者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鲜明态度。
他赞美了新郎新娘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的美德,赞美了农村基层干部与群众的鱼水之情,赞美了农业社里“无挂无碍”的生活。
同时,又通过那个酒糟鼻子的牛郎中在婚礼上的海阔天空的闲扯,巧妙地反映了干部群众对那种“空口说白话”的旧习气的厌恶,和对脚踏实地、讲求实际的作风的赞赏,而这,也正是人们能够创造出美好生活的关键。
这种从优美的生活画面中透示出来的思想光辉,大大增添了这篇作品的分量。
作者对农村生活谙熟,生活知识丰富,因此写来得心应手,对事物的描写相当精细,比如写送亲娘子、写听壁脚,以及对窗格、锡烛台、小镜子、贴上红喜字的瓷碗等的描写,使作品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另外,作品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兽医的多嘴多舌与送亲娘子的说话不多对比,把乡长的古板正经、不苟言笑与社长的风趣幽默、热情开朗对比,使得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山那面人家教案

山那面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3、引导学生学习小说中生动、朴实的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小说中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象。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和性格特点。
2、难点(1)体会作者通过小说所传达的对生活、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2)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汲取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阅读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讲述一些关于乡村生活的故事或者展示一些乡村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小说所描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者简介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和主要作品,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3、背景介绍介绍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内容。
4、初读课文让学生快速阅读小说,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1)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2)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5、分析人物形象(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新娘、新郎等,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2)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分析,例如新娘的羞涩、新郎的憨厚等。
6、语言特色(1)让学生找出小说中自己认为精彩的语言描写,进行朗读和分析。
(2)引导学生体会小说语言的朴实、生动和富有乡土气息。
7、主题探讨(1)组织学生讨论小说的主题,思考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
(2)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8、拓展延伸(1)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会如何应对当时的情况。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乡村生活和人性的理解。
9、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小说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和主题。
10、布置作业(1)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乡村生活印象的短文。
(2)推荐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相关作品,加深对作者的了解。
山的那边王家新优秀的教案解析

近日,有一份来自山的那边王家新学校的优秀教案备受瞩目。
这份教案的出现不仅为教育界注入了一股清流,更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份实用、可借鉴的珍贵资料。
这份教案的名称为《《田横第十四次月考复习课课件》,是一份中考复习课的课件教案。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这份教案的精华之处。
从整个课件制作上来看,教师王老师用心程度可见一斑。
整份教案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开头通过重点强调需要让学生明白的内容,比如本次复习所需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易错点等,在学生的学习中能够抓住重点。
接下来的课件设计更是别开生面,采用了画风清新自然,图文并茂的手绘风格,使得这份课件分外生动、有趣。
除了课件的制作,教师王老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的用心也相当值得称赞。
整份教案分为三个部分,教师在每个部分都设置了引导性问答和小组讨论、举例讲解和巩固练习等环节,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去。
在巩固练习部分,教师王老师还设置了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行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而课件中所涉及到的考查题型也相当全面,包括选择、填空、判断、简答和论述等多种题型,使得教学涵盖的知识点更加全面,提高了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当然,这份教案的优秀还体现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关注上。
在每一次的学习结束后,教师都会特别设置一次回顾和总结,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对结构概念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
这份来自山的那边王家新学校的优秀教案给我们展现了一份教师用心的付出和教育的力量。
相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多的教师们将会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加开拓思维、更能够应对考试而全心投入教学。
人教版高中一年级(高一)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山那面人家(周立波)_课件1

地方色彩浓郁
湖南方言:不断纤、晓得、翡青、听壁脚、 伢子、堂客、脑壳……方言的魅力,是小说语 言幽默有趣,别具一格。 地方民谣:“三岁伢子穿红鞋”增强小说 热闹、喜庆的气氛;“旧式婚姻不自由”表现 农民对农村过去包办婚姻的不满,对新式婚姻 的渴望和向往。 民俗民风:“哭嫁”、“送亲”“贴剪纸” 等,反映出农民的淳朴。
人物个性鲜明
新娘卜翠莲:“她很大方”,然而 仪式开始时,她“甚至讲错了话”,最 后,她“掏出”劳动手册,“表明自己 从不依靠人”。 从这些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可 以看出新娘子是一个淳朴能干、可爱大 方的人。
人物个性鲜明
新郎卜邹麦秋:新郎的“临阵逃 跑”,偷偷溜出去看社里的红薯种烂了 没有。这一情节让人感受到新郎的憨直 和热爱集体的性格特点。 乡长:“一本正经的男子……他也 不笑”一句中可以看出这个乡长的可爱 和幽默诙谐。从人们对他的态度可以看 出他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
山那面的人家
周立波
走近作者
周立波(1908-1979),原 名周绍仪,字凤翔,又名奉悟。 湖南益阳人,中国共产党优秀 党员,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编 译家。主要作品有《暴风骤 雨》、《山乡巨变》等。
课前导入
在“海派清口”周立波之前,湖南 益阳也曾出过一位知名作家周立波。他 是我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与赵树理 并称为“南周北赵”的描写农村生活的 圣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山那面的人 家》就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人物个性鲜明
一群姑娘:在路上,“笑疼了肚子 蹲在了路旁”,天真活泼;新房里, “一路笑声地哄出去了”,羞涩、天真; 仪式上,“咬着耳朵低低地笑”,娇憨; 婚礼结束后,“一阵阵欢快的、放纵的 笑闹声”,率真活泼。
作者在小说中为何多次写到一群 姑娘的笑声,这对表达小说主题思想 有何作用?
《山那边人家》省优质课课件

是责备”)写婚礼的过程。
探究:本文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小说通过“我”参加一对青年婚礼的所见所 闻所感,尽情地渲染了“歌声载道,喜气盈门” 的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村的新气象,刻画了人们新 的精神面貌,歌颂了新的道德风尚,同时也批评 了旧的思想风习。歌颂了新人物、新时代。
为全文奠定了欢乐的基调,用作 者对笑的原因的分析,深层次地揭示 出伟大的社会变革使新一代的农民的 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交代 了这场婚礼所处的时代背景。
全文始终洋溢着欢快愉悦的氛围表 现了对新社会、新时代的赞美。
新娘卜翠莲: 大方
勤劳
我们偷眼看了看新娘卜翠莲。她不蛮漂亮,但也 不丑,脸模子,衣架子,都还过得去,由此可见,新 郎是个又老实又不老实的角色。房间里的人都在看新 娘。她很大方,一点也没有害羞的样子。她从嫂嫂怀 里接过侄儿来,搔他胳肢,逗起他笑,随即抱出房间 去,操了一泡尿,又抱了回来,从我身边擦过去,留 下一阵淡淡的香气。 她从新蓝制服口袋里掏出一本红封面的小册子,摊 给大家看一看,“我把劳动手册带来了。今年我有两千 工分了。” “我不是来吃闲饭的,依靠人的。我是过来劳动的 。我在社里一定要好好生产,和他比赛。”
说出你能找到的方言词并说出与之同义的普通话来。
不断纤(不停)、晓得(知道)、翡青(翠绿)、 听壁脚(听私房话)、困(睡)、伢子(孩子)、 脸模子(长相)、衣架子(身材)、堂客(妻子)、 枯眉毛(皱眉毛)、脑壳(头)。
生字词
塅里 ( duàn) 翡 青 ( f ě i)
断 纤 ( xiān) 晒 簟 ( diàn)
门框 ( kuàng)
( d ū n) 矮矮墩墩 歌声载道 ( zài)
肖像 ( xiào)
山那面人家 教学设计

山那面人家教学设计《山那面人家》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城西教学部涂静教学目标1(在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着重把握小说语言中弥漫着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明丽的地方色彩。
2(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品析把握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3(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介绍自己家乡的乡情乡俗,引发对湖湘文化、家乡文化的浓厚兴趣,鼓励学生叙乡俗、抒乡情,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1(着重把握小说语言中弥漫着的浓郁的生活气息、乡土气息与鲜明的地方色彩。
2(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品析把握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极具地方色彩的语言,结合时代特点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教学课时第二课时课前预习课前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周立波及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婚礼进行曲》,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发婚礼的话题。
展示西方、韩国、印度、维吾尔、回族、蒙古族、古代汉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婚礼的图片,揭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是社会和时代的产物”的道理,为后面讲解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关系做好铺垫。
二、复习检查请一学生复述上节课所讲的故事情节。
三、品味探究(一)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本文体现了周立波小说的几大特点:时代特点突出、地方色彩浓郁、人物个性鲜明。
请同学们分成三个组,分别围绕这三大特色讨论探究。
1(“时代特点”组(1)根据查阅的资料,说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农村状况。
(2)小说中哪些描写体现了这样的时代特征,(3)小说描写了充满新生活情趣但也留有旧风俗痕迹的婚礼,歌颂了新人物、新时代。
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新”在何处,哪些地方又留有旧风俗的痕迹。
2(“地方色彩”组(1)小说作者从湖南农民的口语中汲取“丰富的字汇,精妙的语句”来丰富自己的文学语言,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
请你在文中找出几个这样的词句,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2)说说小说中引用“三岁伢子穿红鞋,摇摇摆摆上学来,先生莫打我,回去吃口汁子又来”和“旧式婚姻不自由,女的哭来男的愁,哭得长江涨了水,愁得青山白了头”两段民谣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议一采用自主阅读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过程建议:1.本文通俗易懂,语言极富地方色彩,小说记叙的内容和描写的场景画面都是学生较熟悉的,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在教学时可采用自主阅读法,让学生互动交流自主学习,自己来品味、感悟、表达。
2.第一课时,重点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课文脉络和大意。
教师可简要介绍作者和他的写作风格,以及课文的时代背景;也可事先布置作业,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周立波的资料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整理后在课堂进行介绍交流,比赛看谁的资料全面中肯。
教师可引导学生快速阅读了解全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意层意。
3.第二课时,重点赏析课文。
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是本文的重要特点。
要引导学生从小说表现的乡俗民情、大量使用的地方方言以及引用的民歌民谣等方面仔细体会。
作者从湖南农民的口语中汲取“丰富的字汇,精妙的语句”来丰富自己的文学语言,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
教师可提示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对方言词语要做好记号,以备讨论时理解其含义,为分析作品特点打下基础。
4.课文通过描写山那面人家一对普通农民的婚礼,充分表现了湖南的民情风俗,教师可由此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介绍自己家乡的乡情乡俗,引发对湖湘文化、家乡文化的浓厚兴趣,鼓励学生叙乡俗、抒乡情,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5.建议教师搜集有关民情风俗的资料,使用多媒体教学,拓展学生视野。
* 示例:一、查一查课前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周立波及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
二、比一比1.学生课堂展示、介绍自己查阅的资料,比比看谁的资料更全面、精彩。
2.教师适时总结归纳补充。
三、读一读通过充分的阅读整体感知:1.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2.根据情节的发展,划分小说的结构。
3.简略谈谈本文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三、议一议教师设疑导航,学生思考讨论:1.小说刻画了哪些人物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谁2.小说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点3.小说描写了充满新生活情趣但也留有旧风俗痕迹的婚礼,歌颂了新人物、新时代。
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新”在何处,哪些地方又留有旧风俗的痕迹。
4.作者善于运用湖南方言,使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从课文中找出五个以上的方言词,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5.小说在姑娘们的笑声中开始,又在姑娘们的笑声中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说说小说中引用“三岁伢子穿红鞋,摇摇摆摆上学来,先生莫打我,回去吃口汁子又来”和“旧式婚姻不自由,女的哭来男的愁,哭得长江涨了水,愁得青山白了头”两段民谣的作用。
7.小说为什么要插入一段对婚姻制度的议论你知道中国婚姻制度的变迁吗8.小说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活气息浓郁的山乡风俗画。
说说文章展现了什么样的民风民俗。
你能介绍介绍自己家乡的乡风民俗吗™建议二采用自主阅读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建议:1.学习本文,可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揣摩小说富有个性、清新活泼,风趣幽默的语言特色,进一步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文章的景物描写细致而充满乡土气息,可以通过扩展阅读周立波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体会小说的基本风格,加深对周立波作品的整体把握。
3.这篇文章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和时代性,在今天的一些学生眼里,作品中一些人物的言行让人难以理解甚至是滑稽的,教学中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4.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婚礼仪式是各不相同的,请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看看我国有哪些富有特色的婚礼形式,并在班上进行交流。
* 示例:一、了解背景课前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周立波及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
二、整体感知1.把握情节,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并划分小说的结构层次。
2.说说小说刻画了哪些人物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谁3.说说本文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点三、品味比较1.找出小说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再读一读《山乡巨变》、《禾场上》中两段写景的文字,体会周立波小说细致而充满乡土气息的景物描写。
深夜凉如水。
露水下在人的头发上,衣服上,手上和腿上,冰冷而潮润。
各家都把凉床子搬进屋里去,关好门户,收拾睡了。
田野里,在高低不一的、热热闹闹的蛙的合唱里,夹杂了几声落沙婆的幽远的、凄楚的啼声。
(周立波《禾场上》)节令是冬天,资江水落了。
平静的河水清得发绿,清得可爱。
一只横河划子装满了乘客,艄公左手挽桨,右手用篙子在水肚里一点,把船撑开,掉转船身,往对岸荡去。
船头冲着河里的细浪,发出清脆的、激荡的声响,跟柔和的、节奏均匀的桨声相应和。
无数木排和竹阀拥塞在江心,水流缓慢,排筏也好像没有动一样。
南岸和北岸湾着千万艘木船,桅杆好像密密麻麻的、落了叶子的树林。
水深船少的地方,几艘轻捷的渔船正在撒网。
鸬鹚船在水上不停地划动,渔人用篙子把鸬鹚赶到水里去,停了一会,又敲着船舷,叫它们上来,缴纳咀壳衔着的俘获物,大鱼和小鱼。
(周立波《山乡巨变》)2.小说作者从湖南农民的口语中汲取“丰富的字汇,精妙的语句”来丰富自己的文学语言,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
请你在文中找出几个这样的语句,再读读《禾场上》的片段,试试用普通话的表达方式加以改写,比较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邓部长来了,请坐请坐。
”“吃了夜饭吧,邓部长”“相偏了。
”县委派来领导高级合作化的工作组长邓部长一面坐在王家让出来的一截凉床子上,一面回答。
他一转脸,看见王老二,就问他道:“晚季的禾苗如何,王二爹”“蛮好蛮好,两季都好,明年也好。
”六十九岁的王老二一连说了四个好,连明年的,也连带说了。
“你们说,不办社,有这样吗”邓部长冷静地问,这回是向大家问的。
“不办社,哪一家也没得力量插这样多的双季稻。
”王老五说。
“照你说的,社还是办得罗”邓部长笑笑问他,又摇摇蒲扇。
“办得办得。
”王老五连连地说。
“如今这里要办高级社了,都晓得了吧”邓部长问。
“高级社又是么子名堂呢”脚猪子老倌王老二发问。
“这都不晓得,太没学问了。
”赖皮詹七插嘴说。
“你晓得,你有学问,你讲。
”脚猪子老倌吸一口旱烟,瞪詹七一眼,星光里,詹七没看清他的发气的眼神,作古正经地说道:“高级社是,呃,”他咳了一声,又停了一停,才说,“高级社,就是高级社。
”脚猪子老倌哈哈大笑,并且叫道:“大家听听这个有学问的人。
”他的笑引得全禾场上的孩子们都笑起来,接着男女大小一齐都笑了。
邓部长忍住了笑,给大家解释:“高级社是:取消土地报酬,实行按劳取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吗”赖皮詹七又插进来问。
“不劳呢哼,就请你不吃。
”王老五道“俗话说:‘有做有吃,无做傍壁。
’”(吃,土音C h i a壁,土音B i a。
傍壁有讨饭的意思。
)“那也要看么子人,如果是鳏寡孤独,真正失去了劳动力的老人家,政府和农业社,都会保障他们的生活的。
”邓部长说。
3.小说在姑娘们的笑声中开始,又在姑娘们的笑声中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找出文章几次描写姑娘们笑声的语句,说说这些笑声表现了姑娘们怎样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再读读《红楼梦》中描写笑声的语段,说说它们在描写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
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了出来。
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唷!”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着搂住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
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
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
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
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
三、拓展延伸1.学生讨论,小说展现了湖南农村哪些乡俗民情,你能介绍介绍自己家乡的乡风民俗吗2.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婚礼仪式是各不相同的,请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看看我国有哪些富有特色的婚礼形式。
™教学目标1.在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着重把握小说语言中弥漫着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明丽的地方色彩。
2.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品析把握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3.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介绍自己家乡的乡情乡俗,引发对湖湘文化、家乡文化的浓厚兴趣,鼓励学生叙乡俗、抒乡情,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1.着重把握小说语言中弥漫着的浓郁的生活气息、乡土气息与鲜明的地方色彩。
2.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品析把握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极具地方色彩的语言,结合时代特点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教学课时两课时™课前预习课前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周立波及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检查预习1.学生课堂展示、介绍自己查阅的资料,比比看谁的资料更全面、精彩。
2.教师适时总结归纳补充。
(1)作家作品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湖南益阳人,著名作家。
周立波是我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与赵树理并称为“南周北赵”的描写农村生活的圣手,1946年创作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获斯大林文学奖。
1951年写就了以工业建设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铁水奔流》。
1955年回到家乡深入生活,创作了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著名优秀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以后又创作了不少以湖南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如《山那面人家》、《禾场上》和《韶山的节日》等散文。
出版有《周立波选集》、《文学浅论》、《战场三记》等作品集,译著有《被开垦的处女地》(2)时代背景农业合作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
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
三、整体感知通过充分的阅读整体感知:1.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小说通过“我”参加一对青年婚礼的所见所闻所感,尽情地渲染了“歌声载道,喜气盈门”的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村的新气象,刻画了人们新的精神面貌,歌颂了新的道德风尚,同时也批评了旧的思想风习。
2.根据情节的发展,划分小说的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我想这话也似乎有理”)写“我”和姑娘们一起去参加山那面人家的婚礼。
第二部分(从“翻过山顶”至“一半是夸奖,一半是责备”)写“我”参加婚礼的经过。
这部分又分为三层:第一层(从“翻过山顶”至“并且这样欢喜呢”)描写新房的布置、摆设和婚礼前热闹欢乐的气氛。
第二层(从“新房里,坐在板凳上谈笑的人们中有乡长”至“兽医堂客说”)写婚礼前人们对新旧婚姻制度的议论。
第三层(从“外边有人说”至“一半是夸奖,一半是责备”)写婚礼的过程。
第三部分(从“把新郎送回去以后”至结尾)写“我”参加完婚礼后回家去。
3.简略谈谈本文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山那面人家》反映二十世纪合作化时期的农村新生活,绘制出一幅多姿多彩、生活气息浓郁的山乡风俗画,歌颂了新人物、新时代。
四、品味探究(一)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本文体现了周立波小说的几大特点:时代特点突出、地方色彩浓郁、人物个性鲜明。
请同学们分成三个组,分别围绕这三大特色讨论探究。
1.“时代特点”组(1)根据查阅的资料,说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农村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