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纪教案

合集下载

张飞教案:《高祖本纪》教案(苏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张飞教案:《高祖本纪》教案(苏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张飞教案:《高祖本纪》教案(苏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张飞教案:《高祖本纪》教案(苏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1《高祖本纪》是《史记》中的一篇篇目。

它是描述刘邦一系列战争以及其成为汉王朝开国皇帝的历程。

本教案以《高祖本纪》作为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汉朝初年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人物及事件,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刘邦的成长历程及其获得天下的历程。

2.了解《高祖本纪》的文化价值及历史地位。

3.掌握相关历史术语和人物名词。

4.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刘邦成长历程。

2.教学难点:《高祖本纪》与中国文化、历史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高祖本纪》的内容和相关历史背景和事件。

2.小组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分小组阅读《高祖本纪》中的具体篇目,并对其中的重要段落进行讨论,提炼出关键词,进一步整合、探究历史事件。

3.多媒体展示教学法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向学生展示相关历史事件的图片、视频等,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和理解。

四、教学步骤:1.导入向学生介绍《高祖本纪》的文献地位和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高祖本纪》的文化价值,并让学生列出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刘邦的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刘邦是谁、他的重要性以及他的成长经历等。

2.讲授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刘邦的生平和历史背景,同时向学生讲解《高祖本纪》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理解和分析。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自己的小组内阅读《高祖本纪》,并选择其中一篇篇目进行分析,提炼出关键词,同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教师通过收听小组讨论、提问小组等形式进行引导,增加学生的分析和思考力。

4.多媒体展示教学通过讲解和展示历史事件的图片、视频等,向学生展示刘邦获得天下的历程和汉朝初年的政治变化,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及其深远影响。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高祖本纪》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高祖本纪》教案

《高祖本纪》教案

《高祖本纪》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创作背景。

2. 理解《高祖本纪》中刘邦的人物形象。

3.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高祖本纪》中刘邦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2.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描写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展示一些与刘邦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入今天的课题《高祖本纪》。

2. 作者介绍
简要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创作背景,重点介绍他对历史的态度和写作风格。

3.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中描写了刘邦的哪些事迹?
作者通过这些事迹想表达什么?
4. 深入研读
分析《高祖本纪》中刘邦的人物形象:从他的出身、性格、才能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他成为一代开国皇帝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刘邦的评价,以及这些评价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例子进行分析。

5. 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和评价。

我们应该学习他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的精神。

6. 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高祖本纪》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史记选读》中《高祖本纪》教案(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中《高祖本纪》教案(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中《高祖本纪》教案(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中《高祖本纪》教案(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1《史记选读》中《高祖本纪》教案(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I. 教学目标:1. 了解汉族建立封建制度的历史背景;2. 理解项羽与刘邦之间的矛盾及其导致的战争;3. 理解刘邦在战争中的胜利及其建立的功绩;4. 理解汉族建立万世帝业的过程和意义;5. 提高学生对汉族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和了解。

II. 教学内容:《史记选读》中《高祖本纪》。

III. 教学过程:1. 教学引导:教师通过引导,引导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秦朝的灭亡,进而讲解汉朝建立的背景。

2. 批判性思维:学生以小组形式结合文本,讨论以下问题:(1)古代王朝建立的过程;(2)刘邦如何成为汉朝的建立者;(3)汉朝建立的意义。

3. 议论展示:教师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进行订单展示。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作为发言人,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在现场提问。

4. 个性化讲解: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质疑教师提出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5. 辩证分析: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提问,教师展示汉朝建立的辩证性,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6. 总结回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简要复述采访过程。

并与这次学习进行比较,发现自己所需提高之处。

IV. 课堂练习:1. 请你简要介绍项羽和刘邦的前途和背景。

2. “赵高”对刘邦对抗秦朝的作用有何评价?3. 以问答的形式,描述汉族建立封建制度的历史背景。

4. 你如何评价刘邦在战争中的胜利和建立功绩?V. 课后拓展: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汉朝建立的历史文化背景,并融入中国历史文化往事的学习中。

并以此为基础,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VI. 教学反思:本次授课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并且在分析历史事件中,有助于学生辩证思维、提高思维水平。

同时,增加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本次汉朝建立的历史课程中,通过小组讨论、个性化讲解和辩证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汉朝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高祖本纪》优秀教学设计

《高祖本纪》优秀教学设计

《高祖本纪》优秀教学设计《高祖本纪》优秀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祖本纪》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解决学生的文言知识疑问,疏通文意理解的障碍。

2、通过赏析刘邦这一人物形象,感受司马迁《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教学重点:赏析刘邦这一人物形象,感受司马迁《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司马迁《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有较深刻的认识与感悟。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与步骤】课前预习准备:1、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句等文言知识。

2、结合文本,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

(要有观点概括,有文本分析,做到有理有据)3、你怎样看待司马迁给人物作传“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写)一、导入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引刘向、扬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其文直,其事核”,就是说文笔端正客观,叙事确凿有据。

“不虚美,不隐恶”,就是说不虚夸其美,不隐讳其恶,对人物做到善恶必书,公正而完整。

我们的选修课本就把“不虚美,不隐恶”定位为了《史记》的史家传统,并且作为本单元板块的主题,节选了《高祖本纪》和《李将军列传》两篇文章来探讨这一主题。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篇文章《高祖本纪》,借以感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二、指导选修教材学习选修教材,目的在于拓展大家的阅读,让大家在阅读中扩展视野,在阅读中感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在阅读中感受历史人物的人生与精神,从而滋养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素养。

因而,选修课本的学习,就不能像原先必修课本中的文言文一样由老师领着大家逐字逐句地精讲精析了,老师仅仅帮大家克服阅读中不理解的字词句障碍,主要是大家读,大家谈,大家讨论分析。

《高祖本纪》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高祖本纪》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高祖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高祖本纪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高祖本纪》在《史记》中的地位和作用。

2. 理解《高祖本纪》的内容和结构。

3. 掌握《高祖本纪》的阅读方法和分析技巧。

4. 提高学生对于历史文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高祖本纪》的内容、结构和分析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文献的整体理解和细节分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史记》的背景和作用,解释《史记》编纂的目的和意义,为学生打下基础。

2. 展示《高祖本纪》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提起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讲解《高祖本纪》的内容和结构(30分钟)1. 介绍《高祖本纪》的作者司马迁,解释他为什么写《史记》。

2. 分析《高祖本纪》的整体结构,包括开篇、正文和结尾部分。

3. 讲解《高祖本纪》的内容梗概,着重介绍刘邦的个人经历和他创建汉朝的过程。

步骤三:分析《高祖本纪》的阅读方法和分析技巧(40分钟)1. 教授学生对于历史文献的整体理解方法,包括了解作者的背景、时代背景等。

2. 引导学生对于《高祖本纪》中的关键事件进行细节分析,让学生能够理解事件的背景、发展和影响。

3. 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步骤四:课堂活动(3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小组内分析《高祖本纪》中的一个关键事件,并通过展示向全班分享结果。

2. 分别从历史价值、文化传承等角度评价《高祖本纪》的重要性。

步骤五:总结与延伸(10分钟)1. 总结《高祖本纪》教学的收获和体会。

2.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相关历史文献,拓展对于汉朝历史的了解和认知。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成果。

2. 学生对于《高祖本纪》内容和结构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于历史文献阅读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案教学设计完整,内容丰富,结构清晰,符合标题描述所需求。

通过逐步引导学生了解《高祖本纪》的内容、结构和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文献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史记》选读教案高祖本纪

《史记》选读教案高祖本纪

《史记》选读教案高祖本纪第一篇:《史记》选读教案高祖本纪二.学习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三.学习过程《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

”根据这个精神,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记述了刘邦推翻秦朝、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全部过程,肯定了西汉这位开国皇帝统一天下的历史作用。

四.《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理(一)实词积累 1.常用通假字(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2)遂坐上坐,无所诎“诎”通“屈”(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解”通“懈”(4)无内诸侯军……距之“内”通“纳”“距”通“拒”(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6)不如决策东乡“乡”通“向” 2.古今异义词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家人:句中古义“平民百姓”今义“一家人” 作业:句中古义“劳苦的工作”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2)诽谤者族句中古义:公开批评、议论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句中古义:规约,规章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句中古义:渐渐今义:稍微(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句中古义:没有出息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3.一词多义(1)吕公者,好相人(动词,给人看相)无如季相(名词,面相)(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本来)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坚持)(3)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沛公引兵西(率领)(4)去辄烧绝栈道(就)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总是)(5)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项羽解而东归(解散诸侯军队)(二)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使……与众不同)降章邯(使……投降)会项伯欲活张良(使……活命)沛公从百余骑(使……跟从)2.意动用法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认为……奇怪)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以……为苦)沛公然其计(认为……正确)3.名词活用为动词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安家)欲约分王关中(称王)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驾着白马白车)都彭城(定都)4.名词作状语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向北)夜往见良(在夜间)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在途中)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单父人吕公善沛令(与……交好)高祖竟酒,后(留到最后)吕媪怒吕公曰(对……发火)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及见怪(怪现象)大王起微细(平民,卑微的身份)(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此三者,皆人杰也 2.被动句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状语后置句遇彭越(于)昌邑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系颈以组 4.定语后置句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诸将过此者多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5.固定格式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四)虚词积累 1.则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就)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如果)2.因高祖因狎侮诸客(趁机)因与俱攻秦军(于是)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凭借)3.以乃以秦王属吏(把)二世使使者斩以徇(而,表承接)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因为)啖以利(用)可以有大功(凭借)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动词,认为)4.然然恐,不敢不服耳(表转折,“但是”)不然,籍何以生此(这样)喟然太息曰(……的样子)(五)其他重点词语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大腿)昌邑未拔(攻下)摄衣谢之,延上坐(提,道歉,请)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乃以秦王属吏(交付、委托)非有功伐(功劳)还军霸上(驻扎)去辄烧绝栈道(断)汉王复入壁(营垒)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约定日期)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共同)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水的北面)起为太上皇寿(献酒献物,祝人长寿)父兄不能给(供给,使足)可四千余人(大约)意豁如也(……的样子)五.情节结构《高祖本纪》是在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展示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形象,表现传记作品的主题,以及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和认识。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史记》及《高祖本纪》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特点。

(2)能够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和统治策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刘邦的历史地位,理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高祖本纪》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2. 刘邦的性格特点和统治策略。

三、教学难点:1. 《高祖本纪》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2. 对刘邦历史评价的客观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高祖本纪》的背景、作者及文本特点。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提炼关键信息。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和统治策略。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事例,深入剖析刘邦的治国理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高祖本纪》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理解文本内容,提炼关键信息。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和统治策略。

4. 案例分析:选取刘邦典型事例,如“鸿门宴”、“韩信拜将”等,深入剖析刘邦的治国理念。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提问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七、教学资源1. 《史记》原著,供学生查阅相关内容。

2. 相关学术论文和评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高祖本纪》。

3. 历史纪录片或电影片段,如《大汉天子》等,增强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直观感受。

4. 网络资源,如教学课件、讨论区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交流平台。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史记》及《高祖本纪》背景,学生自主学习文本。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高祖本纪》,使学生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掌握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1. 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

2. 刘邦的生平事迹及其历史评价。

三、教学难点:1. 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在《高祖本纪》中的运用。

2. 对刘邦形象的分析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在《高祖本纪》中的运用。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以及对刘邦形象的分析评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和刘邦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在《高祖本纪》中的运用。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以及对刘邦形象的分析评价。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高祖本纪》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消化吸收情况,以及写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史书关于刘邦的记载,比较不同作者的观点和叙事风格。

2. 影视作品欣赏:推荐学生观看以刘邦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加深对刘邦形象的认识。

八、教学反思:1. 教师课后总结:反思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课题:《高祖本纪》教案背景: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和学生的需求为依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既要有新内容新发展,又不能超出学生可能接受的实际水平。

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对于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复习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

和必修课一样,选修课的教学要求应该设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所以我从学校自身的条件出发,立足于反映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的愿望认真设计必修课程。

深入了解到学生对历史性故事的文章一般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教材分析:《高祖本纪》是高中语文选修课(<史记>选读)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旗帜鲜明地体现了<史记>的史家传统“不虚美不隐恶”。

文章情文并茂、语言流畅,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出来。

学习本文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学生全面的评价一个人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认识“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

教学手段:诵读法自读法问题探讨法的方法与作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有一首诗叫《大风歌》,同学们会背吗?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刘邦)他又叫汉高祖。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写诗的皇帝,其诗作——《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

刘邦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

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御驾亲征而统一天下的皇帝。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司马迁为他写的传记《高祖本纪》。

二、熟悉课文(一)检查预习情况(学生拿出学案);(二)熟悉情节,疏通课文。

1、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请用简洁的话概述文中刘邦活动的主要内容。

交流展示:1、纪传体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给一个人物写传记该写哪些内容?提名同学介绍刘邦的籍贯、出生和家庭。

2、传记要介绍一个人的籍贯,出生,家庭,一生中的主要事件等。

节选部分记叙了刘邦哪些主要事件?(自己概括,小组讨论。

)(1)依次提名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

(泛读)1-4:好酒色,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却大言“贺钱万”,貌相奇贵得取吕氏。

5-17:见郦生,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赴鸿门谢罪,被封汉王,明烧绝栈道示无意东归,暗决策东进试夺天下,进兵追击项羽,垓下打败项羽,氾水称帝。

18-20:雒阳南宫论成败,入都关中,未央宫举杯戏父,高祖还乡,崩于长乐宫。

(2)总结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4):刘邦姓氏、籍贯、家庭、出生以及做泗水亭长时候的事情。

第二部分(5-17):入关灭秦,打败项羽,氾水称帝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18-20):称帝之后。

三、研习1-4节1、指明生朗读课文(1-4节),注意读准字音。

2、自由读,参考注释,理解词义和特殊句式。

完成学案上相关内容。

(小组之间互相交流,指明生上黑板)3、学生结合注释试译(1-4节),边译边圈出难理解的字词句。

4、疏通文意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补充指正;学生齐读,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三、合作探究1、这四段主要记述了哪些情节?明确: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小结: 1—4节介绍了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性格、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长时的种种情形。

2、纵观秦始皇而叹一节中,流露出刘邦的什么心理?明确:流露对自己境况的不满,对秦始皇仰慕,对权利渴求的复杂心理。

指明生有感情的朗读此句,仔细揣摩刘邦的心理活动。

3、刘邦不持一钱,却诈称“贺万钱”反映刘邦性格中的什么特点?明确:“绐为谒曰贺钱万”的市井无赖相。

赏析课文,迅速捕捉信息、认真思考、探究、归纳加深对刘邦人物的理解四、精讲点拨:人物形象分析 :学生讨论: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丰满、最富有个性的人物之一,请大家结合以上情节举例谈谈刘邦的形象?刘邦雄才大略,抱负非凡。

“咸阳纵观”,向往登上皇位一直深藏于心中,甚至为了实现这个梦,他曾编织了许多奇异诡秘的神话。

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的性格早已闻名遐迩。

每一个伟大人物的性格总有些弱点。

刘邦“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绐为谒曰贺钱万”的市井无赖相。

小结:刘邦的性格特点雄才大略,抱负非凡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美不事生产好酒及色市井无赖恶五、拓展延伸:从本文看,司马迁写汉高祖刘邦固然没有抹杀他结束楚汉纷争、建立统一国家的作用,表现了他性格中美的一面,但也没有放过对他低劣品行的揭露,如实表现了他性格中恶的一面。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史家传统呢?——史家传统不虚美,不隐恶(板书)我们来看看汉代史学家班固的一句诠释:(拿出学案:知识链接)《史记》“其文直,其事核(真实),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六、板书设计:抱负远大仁而爱人,喜施,意豁(不虚)美不事生产好酒及色市井无赖(不隐)恶七、教学反思:这是一节文言文讲读课。

我首先由刘邦的大风歌引起学生的共鸣,接着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事迹,激发了学生对作者了解的热情。

全文共四个部分,我主要讲解第一部分内容。

我还结合学案,先让学生根据学案内容自主地展示自己预习的内容,然后又从文中找出有特殊意思和用法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字词,先解决词语后解决句子,总结归纳了文言文中的重难点。

在讲解中,学生反应很快。

特别是对古今异义词的讲解,我不仅两者做了比较,而且还让学生亲自去辨别,并且还把它融入到课堂教学的讲解中。

学生不自觉地走进了课堂,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最后,进一步深入对刘邦人物性格进行精讲点拨,最后归纳总结史家要遵循写史的实录精神。

高二语文史记选读《高祖本纪》学案1编制人审核人高二年级语文组编制时间学生完成学案所需时间班级姓名第小组【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和名句。

2、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3、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认识“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方法指导】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知识建构·基础检测·巩固练习【知识链接】1、不虚美,不隐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引刘向、扬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不虚美,不隐恶”,就是记述态度严谨,反映事实准确;不仅善恶必书,而且恰如其分;对“善”不虚夸,对“恶”不隐讳。

“不虚美,不隐恶”不仅要求史家作史要有根有据,全面系统地直书史事,而且要求史家具有求是存真的高尚史德。

2、互见法互见法是司马迁为适应纪传体的需要而创造的述史方法和表现手法,它是将一人事迹、一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相补。

互见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互见法详此略彼,叙述史事条理分明,避免重复;互见法正名实,于回护之中不失历史真实;互见法是塑造传记人物形象的一个好方法;互见法两传存疑,广载异闻,以备参考。

【自主学习】你能,你行,你能行- 夯实基础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刘媪()须髯()贳酒()大泽之陂()每酤留饮()酒雠数倍()乃绐为谒()()酒阑()箕帚()轘辕()()轵道()玉卮()乃以秦王属吏()日夜跂而望归()击筑()献飨军士()黥布()荥阳()郦食其()()颍阳()氾水()2、指出通假字此两家常折券弃责()无所诎()无内诸侯军……距之()()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乃详尊怀王为义帝()不如决策东乡()3、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请用简洁的话概述文中刘邦活动的主要内容.【交流展示】1、指明生朗读课文(1-4节),注意读准字音.2、自由读,参考注释,理解词义和特殊句式.第1段:字义:大泽之陂()已而有身()特殊句式: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第2段:字义:股.有七十二黑子..()()()..生产作业..()()常有大度..,不事家人廷中吏无所不狎侮..()怪.之()高祖每酤.留饮()此两家常折券弃责.()第3段:字义:高祖常繇咸阳()大丈夫当如此也()特殊句式:高祖常繇咸阳第4段:字义:单父人吕公善.沛()因家沛焉()坐之堂下()令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吕公者,好相人..()无所诎.()吕公因目.固留高祖()臣有息.女()公始常欲奇此女()特殊句式:迎之门引入坐吕公女乃吕后也3、学生结合注释试译(1-4节),边译边圈出难理解的字词句.【互动探究】1、这四段主要记述了哪些情节?2、纵观秦始皇而叹一节中,流露出刘邦的什么心理?【精讲点拨】人物形象学生讨论: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丰满、最富有个性的人物之一,请大家结合以上情节举例谈谈刘邦的形象?【矫正反馈】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事:从事B. 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竟:尽,终了C.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善:交好D. 吕公者,好相人好相人:喜欢结交别人2、下列句子全都表现高祖与众不同的一组是()①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②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③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④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⑤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⑥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A. ①③④⑥B.②③④⑤C. ②③⑤⑥D. ①③④⑤3、简要回答下列问题(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1)文中哪句话表现了高祖对自己的境况不满和对权力渴求的心情?答: .(2)文中哪里写出了高祖性格中狡诈的一面?答:(3)吕公妻同意将女儿嫁给高祖吗?答:(4)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吕公有远见?答:4、翻译下列句子。

(1)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译文:(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译文:(3)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译文:【迁移运用】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陈)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

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①,受平谒,入见平。

平等七人俱进,赐食。

王曰:“罢,就舍矣。

”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

”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

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

”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