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纪教案3

合集下载

《高祖本纪》教案

《高祖本纪》教案

《高祖本纪》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步骤]一、初步了解史记和《高祖本纪》1.《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开始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下限到汉武帝末年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

“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

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按司马迁所说,编写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究天人之际”是探秋天道和人事的关系,作者批判了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

“通古今之变”,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规律。

2.本纪《五帝本纪》《正义》引裴松之《史目》云:“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

”张守节说:“本者,系其本系,故曰本;纪者,理也,统理众事,系之年月,名之曰纪。

”刘知几《史通•本纪》说:“盖纪者,纲纪庶品,网罗万物,论篇目之大者,其莫过于此乎!”据此,“本纪”为最尊贵之名称,是《史记》全书的大事纲要,使叙述的历史事件的兴衰发展线索分明。

《高祖本纪》中是司马迁给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写的传记,不仅收录刘邦起事以来的所有征战、封赏、诏诰等朝政大事,而且把刘邦的生活琐事,起沛以来的谈论、谋略等细节叙写出来令人如观一幅丹青长卷,其中楼台殿阁布置有序,雕栏画栋也惹人喜爱。

《高祖本纪》之刘邦人物形象分析教案

《高祖本纪》之刘邦人物形象分析教案

《⾼祖本纪》之刘邦⼈物形象分析教案⼀:学习⽬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表现⼈物形象的主要有⼈物的语⾔、⾏为等细节描写。

学会在⼈物描写中运⽤细节描写。

2、过程与⽅法:通过对⽐的⽅法突出刘邦的⼈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刘邦的⼈物形象,分析作者对刘邦的态度,形成⾃⼰对刘邦的认识。

⼆:学习重点:掌握运⽤细节描写⼈物,塑造⼈物形象。

分析作者对刘邦的情感态度。

三:学习难点:通过对⽐来展现⼈物形象,抓住细节。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段Ppt多媒体课件展⽰六:教学过程:复习旧知:⼀;给加横线字注⾳⼆:解释加横线的字1.贳酒( shì ) 1. 啖以利:利诱沛公从从百余骑:使跟从2.折券( quàn ) 2. 沛公3.啖以利( dàn ) 3. ⽴诛曹⽆伤:杀死4.轵道( zhǐ) 4. 及项⽻杀宋义等到沛公以以为诈:认为5.馈饷( kuì) 5. 沛公(⼀)导⼊前⾯我们已经学习了《⾼祖本纪》,对刘邦的个⼈经历有了⼤致的了解,今天我们在前⾯学习的基础上进⼀步来分析刘邦的⼈物形象。

(板书“⼈物形象——刘邦”同时打出幻灯⽚)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项⽻本纪》,我们回忆下项⽻具有怎样的⼈物形象呢?(学⽣讨论总结归纳)。

我们知道项⽻有⼀个主要竞争对⼿刘邦,在《项⽻本纪》中对刘邦有所涉及,如⼤家都知道刘邦有句⼝头禅是“为之奈何”这主要反映了刘邦什么性格?(没有主见,同时⼜善于听取别⼈意见)。

刘邦是不是就这些性格特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起来分析刘邦的⼈物形象。

(⼆)分析⼈物形象就要抓住⼈物的语⾔、⾏为等⽅⾯。

俗话说“⾔为⼼声”,语⾔就是⼈物形象的外在表现。

我们知道项⽻出⾝于楚国贵族,少时学书、学剑均不成,学万⼈敌⼜不肯竟学,⽽其叔⽗却认为他是奇才。

为什么?(找出书上原话“以此奇籍”)关键在于项⽻说了⼀句话“彼可取⽽代也”。

这是项⽻说的话,也就是他的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的志向(远⼤)由此我们联想到同样年少的刘邦,他有没有这样的志向,他⼜有怎样的语⾔呢?⼤家快速阅读《⾼祖本纪》之1-3段找出刘邦相关的语⾔。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 文档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 文档

不虚美,不隐恶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
导入语: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

”这一段话充分肯定了一个由乱到治,统一天下的开国皇帝的历史作用。

作为一个帝王,而且是开国皇帝,在当时是受百官朝拜,万民敬仰的。

给当朝的帝王作传,那就要集万美于一身。

美德要极力宣扬,丑德恶行也要想方设法曼辞文饰、自圆其说。

而司马迁作《史记》却能够做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让他既能充分展现高祖刘邦的远见卓识、雄才大略,也能够客观地记录刘邦性格为人上的缺点。

在司马迁笔下汉高祖刘邦不是一个“神”,而是一个鲜活的“人”。

一、预习作业
1.俗语有言:“奇人有异貌。

”也就是说,成就非凡的人往往在人生初期就有不同寻常的表
现,阅读1~4小节,说说汉高祖刘邦在崛起之前有什么奇异之处?
2.秦末各路起义军在楚怀王的号令下向西攻秦,大家约定先入函谷关者为王,刘邦带领自
己的军队一路向西挺进,阅读5~6小节,回答刘邦作为一个统帅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高祖本纪》原文翻译配套课件

《高祖本纪》原文翻译配套课件

民间文艺繁荣
艺术表达与历史记载
国家改革
政治制度及社会经济变革
刘邦的行事风格
1
暴力与权谋
刘邦的狡黠与手段
2
仁慈与宽容
对待敌人与臣民的态度
3
智勇双全
善于决策与战略规划
音乐与艺术
民间歌曲
代代流传的抒发民情之作
书法与诗词
艺术表达的精华之一
戏剧与舞蹈
人物塑造与故事演绎
理念与道德
儒家思想
道德修养与社会秩序
阴阳哲学
宇宙万物的平衡与和谐
法家观念
法制与行政管理
《高祖本纪》的价值和意义
这部经典作品不仅是汉代历史的宝贵资料,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 社会变迁的重要参考。
《高祖本纪》原文翻译配 套课件
《高祖本纪》原文翻译配套课件
目录
1 1.
介绍《高祖本纪》
3 3.
夏朝结束之后的情景
2 2.
作者简介
4 4.
纪录刘邦的生平
刘邦的家族背景
1 1.
起义和封王之战
3 3.
摄政者和大将军的角色
2 2.人心所向,势不Fra bibliotek挡4 4.
战争升级,新皇帝登基
政治和文化革新
起义与封王
刘邦乘隙聚义,树立威信

高祖本纪实用课件

高祖本纪实用课件

高祖本纪实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史记·高祖本纪》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高祖刘邦的生平事迹、楚汉争霸的过程、高祖的政治改革及汉朝的建立。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高祖刘邦的治国理念,认识楚汉争霸的历史背景,理解汉朝初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高祖刘邦的生平事迹,了解楚汉争霸的过程,认识汉朝的建立及政治改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楚汉争霸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高祖刘邦的生平事迹,汉朝的建立及政治改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史记、历史教材、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楚汉争霸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高祖刘邦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楚汉争霸的过程。

3. 内容讲解:(1)楚汉争霸的过程:详细讲解楚汉争霸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争霸结果。

(2)高祖刘邦的政治改革:分析高祖刘邦的政治改革措施,探讨其对汉朝的影响。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当时的历史人物,如何应对楚汉争霸的局面。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楚汉争霸的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高祖刘邦政治改革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高祖刘邦生平事迹2. 楚汉争霸过程3. 高祖刘邦政治改革4. 汉朝建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内容,谈谈你对楚汉争霸的认识。

答案要点:(1)楚汉争霸的历史背景(2)楚汉争霸的过程及意义(3)高祖刘邦的治国理念2. 作业题目:分析高祖刘邦的政治改革,谈谈其对汉朝的影响。

答案要点:(1)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2)政治改革的作用(3)政治改革对汉朝的影响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史记》中关于高祖刘邦的其他篇章,深入了解汉朝历史。

高祖本纪教案

高祖本纪教案

高祖本纪江苏省东台创新高级中学刘凤宝知识与能力:1、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2、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3、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4、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

过程与方法: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品味分析,揣摩文本用对比描写人物,用细节刻画人物,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等文学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史学家的卓越品质和无私精神。

[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揣摩文本中体现的文学艺术特色。

3、全面了解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诵读、讲解、讨论[课时安排] 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中引刘向、扬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今天,学习本文,可让我们较全面地了解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汉高祖。

二、阅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一(从开始到“生孝惠帝、鲁元公主”),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长的种种行事。

二(从“沛公引兵西”到“大赦天下”),写刘邦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的过程。

第一阶段:刘邦领兵西进,队伍不断壮大,并率先入关,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写楚汉相争。

第三阶段:刘邦称帝。

三(从“未央宫成”到文末),刘邦称帝后的情况。

四作业。

同步练习(文言积累一,二。

)第二课时一、学生自读1-4段二、疏通文章:第1段:字义:大泽之陂(水边、堤岸)已而有身(不久)特殊句式: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第2段:字义:高祖每酤留饮(买酒)怪之(以……为怪,意动用法)及见怪(奇怪的现象,形作动)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同“债”债务)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平民百姓,古今异义)第3段:字义:高祖常繇咸阳(同“徭”,服役)大丈夫当如此也(像这样,古今异义)特殊句式:高祖常繇咸阳第4段:字义:因家沛焉(安家,名作动)坐之堂下(使……坐。

《史记选读》中《高祖本纪》教案

《史记选读》中《高祖本纪》教案

《史记选读》中《高祖本纪》教案一、学习目标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二、学习过程《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

”根据这个精神,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记述了刘邦推翻秦朝、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全部过程,肯定了西汉这位开国皇帝统一天下的历史作用。

三、《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理实词积累1. 常用通假字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遂坐上坐,无所诎“诎”通“屈”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解”通“懈”无内诸侯军……距之“内”通“纳” “距”通“拒”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不如决策东乡“乡”通“向”2. 古今异义词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家人:句中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一家人”作业:句中古义“劳苦的工作” 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诽谤者族句中古义:公开批评、议论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句中古义:规约,规章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稍征关中兵以自益句中古义:渐渐今义:稍微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句中古义:没有出息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3. 一词多义吕公者,好相人无如季相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因重敬之,引入坐沛公引兵西去辄烧绝栈道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项羽解而东归词类活用1. 使动用法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降章邯会项伯欲活张良沛公从百余骑2. 意动用法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父老苦秦苛法久矣沛公然其计3. 名词活用为动词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欲约分王关中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都彭城4. 名词作状语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夜往见良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5.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高祖竟酒,后吕媪怒吕公曰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6.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及见怪大王起微细特殊句式1. 判断句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此三者,皆人杰也2. 被动句此其所以为我擒也3. 状语后置句遇彭越昌邑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系颈以组4. 定语后置句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诸将过此者多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5. 固定格式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是以兵大败虚词积累1. 则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2. 因高祖因狎侮诸客因与俱攻秦军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3. 以乃以秦王属吏二世使使者斩以徇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啖以利可以有大功始大人常以臣无赖4. 然然恐,不敢不服耳不然,籍何以生此喟然太息曰其他重点词语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昌邑未拔摄衣谢之,延上坐二世使使者斩以徇乃以秦王属吏非有功伐还军霸上去辄烧绝栈道汉王复入壁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起为太上皇寿父兄不能给可四千余人意豁如也四、情节结构《高祖本纪》是在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展示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形象,表现传记作品的主题,以及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和认识。

高祖本纪实用课件

高祖本纪实用课件

高祖本纪实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高祖本纪》。

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汉高祖刘邦起义反秦,建立汉朝,以及他的治国方略和个人品质。

具体内容包括刘邦的身世、起义反秦、楚汉争霸、建立汉朝、治国方略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汉高祖刘邦的一生及他的治国方略,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初步认识。

3. 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中的文言文句式和词语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刘邦的一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电视剧《大汉天子》的片段,引导学生对汉高祖刘邦产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勾画出生字词,并尝试翻译。

3. 课堂讲解: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起义”、“楚汉争霸”等,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刘邦的一生及他的治国方略,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初步认识。

5. 课堂练习:随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高祖本纪身世:丰沛之战起义:反秦楚汉争霸建立汉朝治国方略七、作业设计(1)刘邦起义的原因是什么?(2)楚汉争霸的经过是怎样的?(3)刘邦建立汉朝后,采取了哪些治国方略?答案:(1)刘邦起义的原因是秦朝的暴政和民众的不满。

(2)楚汉争霸的经过是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最终刘邦胜利,建立汉朝。

(3)刘邦建立汉朝后,采取了减轻赋税、安抚民众、选拔贤能等治国方略。

2. 作业题目:请用流畅的语言,概括刘邦的一生。

答案:刘邦,字季,丰沛人。

起义反秦,楚汉争霸,最终建立汉朝。

在位期间,采取减轻赋税、安抚民众、选拔贤能等治国方略,为汉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先和同学交流,等待老师提问
4、翻译。先和同学互相翻译,等待班级交流
四、疏通第13、14、15段
1、朗读
注意难认的字:深堑垓下绦侯汜水
2、看注解,查工具书,弄懂以下词句意思
解而东归——期会而击楚军——深堑而守之——行屠城父——淮阴先合——遂略定楚地——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驰入齐王壁,夺其军——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共同探究。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
个案补充
一、复习导入
1.5-7段重要语句翻译
2.文中重要文言现象提问
二、疏通第8段
1、朗读
注意难认的字:无内诸侯
2、看注解,查工具书,弄懂以下词句意思
王关中——无内诸侯军——自益——欲以求封——号百万——力不敌——欲活张良——因以文谕项羽——见谢项羽
3、先和同学交流,等待老师提问
4、翻译。先和同学互相翻译,等待班级交流
五、文本探究:
1.提问: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邦赴鸿门谢罪、项羽分封诸侯,刘邦决策东进,进兵追击项羽,在垓下打败项羽。
2.提问:找出运用互见法的例子。
3.提问:文中刘邦两用张良计的目的各是什么?体现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
3、先和同学交流,等待老师提问
4、翻译。先和同学互相翻译,等待班级交流。
三、疏通第9、10、11、12段
1、朗读
注意难认的字:雍王辄烧绝栈道跂而望归详尊怀王
2、看注解,查工具书,弄懂以下词句意思
如约——后天下约——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详尊怀王——负约——慕从者——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歌思东归——是迁也——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主备人:审核人:用案时间2017年月日NO.
教学课题
高祖本纪
教学课时
总4课时第3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2.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3.梳理文章8-15段。
4.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梳理8-15段中重要文言现象。
2.分析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
6.提问:刘邦最终能战胜项羽的根本原因在于什么?
明确: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从民所望。后方巩固,兵力由弱转强,逐渐居于优势。
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探讨与反思:
明确:第一次是为了争权天下,第二次是为了扩大自己 的力量。
性格特点:善识人用人,有胸怀,能容人,知退让。
4.提问:垓下之战刘邦为何能取胜?
明确:一、以众击寡。二、韩信运用谋略,阵法战法奇特。 三、四面楚歌,瓦解斗志。
5.提问 :在这一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主要用对比的手法,写了项羽由强到弱、刘邦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