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纪》教案1

合集下载

张飞教案:《高祖本纪》教案(苏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张飞教案:《高祖本纪》教案(苏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张飞教案:《高祖本纪》教案(苏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张飞教案:《高祖本纪》教案(苏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1《高祖本纪》是《史记》中的一篇篇目。

它是描述刘邦一系列战争以及其成为汉王朝开国皇帝的历程。

本教案以《高祖本纪》作为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汉朝初年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人物及事件,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刘邦的成长历程及其获得天下的历程。

2.了解《高祖本纪》的文化价值及历史地位。

3.掌握相关历史术语和人物名词。

4.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刘邦成长历程。

2.教学难点:《高祖本纪》与中国文化、历史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高祖本纪》的内容和相关历史背景和事件。

2.小组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分小组阅读《高祖本纪》中的具体篇目,并对其中的重要段落进行讨论,提炼出关键词,进一步整合、探究历史事件。

3.多媒体展示教学法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向学生展示相关历史事件的图片、视频等,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和理解。

四、教学步骤:1.导入向学生介绍《高祖本纪》的文献地位和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高祖本纪》的文化价值,并让学生列出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刘邦的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刘邦是谁、他的重要性以及他的成长经历等。

2.讲授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刘邦的生平和历史背景,同时向学生讲解《高祖本纪》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理解和分析。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自己的小组内阅读《高祖本纪》,并选择其中一篇篇目进行分析,提炼出关键词,同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教师通过收听小组讨论、提问小组等形式进行引导,增加学生的分析和思考力。

4.多媒体展示教学通过讲解和展示历史事件的图片、视频等,向学生展示刘邦获得天下的历程和汉朝初年的政治变化,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及其深远影响。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高祖本纪》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高祖本纪》教案

《高祖本纪》教案

《高祖本纪》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创作背景。

2. 理解《高祖本纪》中刘邦的人物形象。

3.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高祖本纪》中刘邦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2.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描写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展示一些与刘邦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入今天的课题《高祖本纪》。

2. 作者介绍
简要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创作背景,重点介绍他对历史的态度和写作风格。

3.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中描写了刘邦的哪些事迹?
作者通过这些事迹想表达什么?
4. 深入研读
分析《高祖本纪》中刘邦的人物形象:从他的出身、性格、才能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他成为一代开国皇帝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刘邦的评价,以及这些评价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例子进行分析。

5. 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和评价。

我们应该学习他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的精神。

6. 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高祖本纪》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史记选读》中《高祖本纪》教案(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中《高祖本纪》教案(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中《高祖本纪》教案(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中《高祖本纪》教案(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1《史记选读》中《高祖本纪》教案(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I. 教学目标:1. 了解汉族建立封建制度的历史背景;2. 理解项羽与刘邦之间的矛盾及其导致的战争;3. 理解刘邦在战争中的胜利及其建立的功绩;4. 理解汉族建立万世帝业的过程和意义;5. 提高学生对汉族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和了解。

II. 教学内容:《史记选读》中《高祖本纪》。

III. 教学过程:1. 教学引导:教师通过引导,引导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秦朝的灭亡,进而讲解汉朝建立的背景。

2. 批判性思维:学生以小组形式结合文本,讨论以下问题:(1)古代王朝建立的过程;(2)刘邦如何成为汉朝的建立者;(3)汉朝建立的意义。

3. 议论展示:教师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进行订单展示。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作为发言人,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在现场提问。

4. 个性化讲解: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质疑教师提出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5. 辩证分析: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提问,教师展示汉朝建立的辩证性,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6. 总结回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简要复述采访过程。

并与这次学习进行比较,发现自己所需提高之处。

IV. 课堂练习:1. 请你简要介绍项羽和刘邦的前途和背景。

2. “赵高”对刘邦对抗秦朝的作用有何评价?3. 以问答的形式,描述汉族建立封建制度的历史背景。

4. 你如何评价刘邦在战争中的胜利和建立功绩?V. 课后拓展: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汉朝建立的历史文化背景,并融入中国历史文化往事的学习中。

并以此为基础,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VI. 教学反思:本次授课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并且在分析历史事件中,有助于学生辩证思维、提高思维水平。

同时,增加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本次汉朝建立的历史课程中,通过小组讨论、个性化讲解和辩证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汉朝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高祖本纪》优秀教学设计

《高祖本纪》优秀教学设计

《高祖本纪》优秀教学设计《高祖本纪》优秀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祖本纪》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解决学生的文言知识疑问,疏通文意理解的障碍。

2、通过赏析刘邦这一人物形象,感受司马迁《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教学重点:赏析刘邦这一人物形象,感受司马迁《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司马迁《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有较深刻的认识与感悟。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与步骤】课前预习准备:1、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句等文言知识。

2、结合文本,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

(要有观点概括,有文本分析,做到有理有据)3、你怎样看待司马迁给人物作传“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写)一、导入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引刘向、扬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其文直,其事核”,就是说文笔端正客观,叙事确凿有据。

“不虚美,不隐恶”,就是说不虚夸其美,不隐讳其恶,对人物做到善恶必书,公正而完整。

我们的选修课本就把“不虚美,不隐恶”定位为了《史记》的史家传统,并且作为本单元板块的主题,节选了《高祖本纪》和《李将军列传》两篇文章来探讨这一主题。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篇文章《高祖本纪》,借以感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二、指导选修教材学习选修教材,目的在于拓展大家的阅读,让大家在阅读中扩展视野,在阅读中感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在阅读中感受历史人物的人生与精神,从而滋养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素养。

因而,选修课本的学习,就不能像原先必修课本中的文言文一样由老师领着大家逐字逐句地精讲精析了,老师仅仅帮大家克服阅读中不理解的字词句障碍,主要是大家读,大家谈,大家讨论分析。

《高祖本纪》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高祖本纪》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高祖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高祖本纪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高祖本纪》在《史记》中的地位和作用。

2. 理解《高祖本纪》的内容和结构。

3. 掌握《高祖本纪》的阅读方法和分析技巧。

4. 提高学生对于历史文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高祖本纪》的内容、结构和分析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文献的整体理解和细节分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史记》的背景和作用,解释《史记》编纂的目的和意义,为学生打下基础。

2. 展示《高祖本纪》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提起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讲解《高祖本纪》的内容和结构(30分钟)1. 介绍《高祖本纪》的作者司马迁,解释他为什么写《史记》。

2. 分析《高祖本纪》的整体结构,包括开篇、正文和结尾部分。

3. 讲解《高祖本纪》的内容梗概,着重介绍刘邦的个人经历和他创建汉朝的过程。

步骤三:分析《高祖本纪》的阅读方法和分析技巧(40分钟)1. 教授学生对于历史文献的整体理解方法,包括了解作者的背景、时代背景等。

2. 引导学生对于《高祖本纪》中的关键事件进行细节分析,让学生能够理解事件的背景、发展和影响。

3. 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步骤四:课堂活动(3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小组内分析《高祖本纪》中的一个关键事件,并通过展示向全班分享结果。

2. 分别从历史价值、文化传承等角度评价《高祖本纪》的重要性。

步骤五:总结与延伸(10分钟)1. 总结《高祖本纪》教学的收获和体会。

2.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相关历史文献,拓展对于汉朝历史的了解和认知。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成果。

2. 学生对于《高祖本纪》内容和结构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于历史文献阅读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案教学设计完整,内容丰富,结构清晰,符合标题描述所需求。

通过逐步引导学生了解《高祖本纪》的内容、结构和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文献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高祖本纪》,使学生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掌握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1. 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

2. 刘邦的生平事迹及其历史评价。

三、教学难点:1. 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在《高祖本纪》中的运用。

2. 对刘邦形象的分析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在《高祖本纪》中的运用。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以及对刘邦形象的分析评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和刘邦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在《高祖本纪》中的运用。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以及对刘邦形象的分析评价。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高祖本纪》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消化吸收情况,以及写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史书关于刘邦的记载,比较不同作者的观点和叙事风格。

2. 影视作品欣赏:推荐学生观看以刘邦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加深对刘邦形象的认识。

八、教学反思:1. 教师课后总结:反思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

高祖本纪 教案 1

高祖本纪 教案 1

高祖本纪教学目标:1、整理文言现象,积累文言知识;2、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高祖本纪》,总体介绍了刘邦,介绍了刘邦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的过程。

这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文章。

二、示标这堂课我们要完成以下学习任务:1、整理重点文言词句,积累文言知识。

2、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研习课文概述文章(16—20)内容一(1—4):总体介绍刘邦(姓氏、籍贯、出生、家庭、年轻时种种行事)。

二(5—17):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

三(18—20):称帝后情况(未央宫噱父,高祖还乡,高祖之死)。

16、分析成功经验17、定都关中18、未央宫举杯噱父19、高祖还乡20、高祖之死(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部分内容)解决疑难字词,整理文言现象《高祖本纪》(16—20 )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陛下慢而侮人傲慢有功者害之嫉恨起为太上皇寿祝寿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经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加于遍布沛公是故请留高祖坚决于是拜沛侯刘濞为吴王封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到词类活用:不绝粮道使动使——被阻断不如仲力名词作动词勤奋努力游子悲故乡形容词作动词思念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名词作状语每天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所降下者因以予之把,介词。

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来,目的连词。

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因为,介词。

陛下慢而侮人而且,递进连词。

战胜而不予人功却,转折连词。

特殊句式:此所以为我擒也被动句置酒未央宫前殿省略句状语后置此三者,皆人杰也判断句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文言固定句式语句翻译:①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项羽嫉妒贤能的人,谁有功就嫉恨谁,谁有才就怀疑谁。

②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现在我的产业与刘仲相比,哪一个的多?③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沛县父兄仍坚决请求,(高祖)才答应把丰县的赋税徭役也免除掉,跟沛县一样。

分析人物形象(《史记》是一部人物传记,以塑造人物见长,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人物形象)(生讨论,交流,师归纳)⑴分析(16—20 )刘邦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丰满、最富有个性的人物之一,请大家举例谈谈这一部分刘邦的形象。

高祖本纪公开课教案

高祖本纪公开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高祖本纪》公开课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七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高祖本纪》中的重要段落。

(2)理解《高祖本纪》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认识其成为汉高祖的历史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高祖本纪》。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运用人物描写方法,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从《高祖本纪》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高祖本纪》的主要内容。

(2)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认识其成为汉高祖的历史原因。

(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刘邦性格特点的深入分析。

(2)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史记》及《高祖本纪》的地位和意义。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语言魅力。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难点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刘邦的性格特点,分析其成为汉高祖的历史原因。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深入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联系历史背景。

(2)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实践演练(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高祖本纪》中的经典场景。

(2)各组展示表演,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祖本纪》教案1
●教学目的:
1.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3.整理文言现象,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体会《史记》“实录”之精神。

●教学方法:研习,讨论。

●教学时间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
1.复习《鸿门宴》,说说在此文中高祖给你留下的印象。

2.预习本文,写一篇介绍汉高祖的短文。

3.能流利朗读本文,划出不懂或者认为重要的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名学生说说《鸿门宴》中刘邦的形象。

公元前206年12月,在鸿门举行宴会,即历史上着名的“鸿门宴”,这是刘、项两个军事集团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并由此展开了长达5年的“楚汉之争”。

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运用对比,利用矛盾冲突等多种手法,塑造了项羽、刘邦、范增、张良等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鸿门宴中的刘
邦坚决果断、能屈能伸、狡诈多端、圆滑机警、能言善变、礼仪备至。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

”根据这个精神,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记述了刘邦推翻秦朝、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全部过程,肯定了西汉这位开国皇帝统一天下的历史作用。

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迁专门为这位汉代开国皇帝写的传记《高祖本纪》,更深地了解高祖其人,进一步熟悉《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熟悉课文。

熟悉情节,疏通课文。

1.纪传体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给一个人物写传记该写哪些内容?提名同学介绍刘邦的籍贯、出生和家庭,疏通第一小节。

明确:传记要介绍一个人的籍贯,出生,家庭,一生中的主要事件等。

第一小节叙高祖出生时候赋予传奇色彩,极言刘邦的出生不同凡响。

2.节选部分记叙了刘邦哪些主要事件?
自己概括,小组讨论。

依次提名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

明确:1-4:好酒色,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却大言“贺
钱万”,貌相奇贵得取吕氏。

5-17:见郦生,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赴鸿门谢罪,被封汉王,明烧绝栈道示无意东归,暗决策东进试夺天下,进兵追击项羽,垓下打败项羽,泛水称帝。

18-20:雒阳南宫论成败,入都关中,未央宫举杯戏父,高祖还乡,崩于长乐宫。

3.请同学介绍刘邦,要求把籍贯,出生,家庭,一生中的主要事件等都介绍进去。

4.总结三个部分的内容。

《高祖本纪》是在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展示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形象,表现传记作品的主题,以及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和认识。

从刘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活动特点看,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刘邦姓氏、籍贯、家庭、出生以及做泗水亭长时候的事情。

课文首先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等,体现了《史记》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作品特点。

这一部分主要记述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主要情节。

“见蛟龙于其上”,极言刘邦出生不凡。

刘邦当初,其为人,仁而爱人,有大度;但又好酒、赊酒;有诈称“贺钱万”的无赖举动。

说明他原本是一个不从事生产的普通人,而且
性格中有不少毛病。

观看秦皇帝时,他情不自禁地发出“大丈夫,就应该像秦始皇那样”的慨叹,表明他的志向不小,也可以说是“布衣登基”的起点宣言。

第二部分:入关灭秦,打败项羽,泛水称帝的全过程。

从历史发展过程的特点看,这一部分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刘邦领兵西进,一路广揽人才,虚心听取意见,队伍不断壮大,打了不少胜仗;并率先入关,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除秦苛法,安抚民心,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这一阶段,主要写郦生见沛公、与秦军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等情节。

“郦生见沛公”,从刘邦“踞床”,“郦生不拜,长揖”,到“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这时郦食其说出袭击陈留之计,从而获秦军储备粮。

说明刘邦能虚心听取意见,当众认错。

“与秦军大战蓝田”,战前,用张良计,游说秦将,“啖以利”,偷袭武关。

蓝田南交战中,设疑兵旗帜,更重要的是“诸所过毋得掠卤”,因而秦人欢喜,所以“秦军解”。

最后,在蓝田北交战中,又“大破之”;乘胜追击,打败秦军。

说明刘邦善于用人、用计,这是他在双方交战时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入关后,“约法三章”则表明刘邦想以此赢得关中百姓的拥护。

第二阶段:写楚汉相争:刘邦赴鸿门谢罪,项羽自立西楚霸王,刘邦被封为汉王,决策东进争夺天下,进兵追击项羽,在垓下打败项羽。

这一阶段,主要用对比的手法写了项羽由强到弱、刘邦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

项羽入关时率军四十万,刘邦兵十万,双方兵力悬殊很大;刘邦自知不敌,到鸿门谢罪得以解脱。

项羽入关后,屠民烧宫,假尊义帝;与刘邦先前入关的安抚吏民,宽容秦王形成鲜明对比。

推翻秦朝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负约”,“更立”刘邦为汉王。

可见项羽的强势与霸气,刘邦的弱小与屈从。

诸侯各自回到自己封地后,刘邦烧绝栈道,以示无意东归;暗中却听从韩信的劝说,“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项羽解而东归。

汉王欲引而西归”的时候,双方的兵力在相持中发生了变化,由于刘邦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从民所望,后方巩固,兵力由弱转强,逐渐居于优势。

“欲引”,又用“留侯、陈平计”,其决策和行动的变化说明刘邦的实力与先前大不一样。

“决胜垓下”充分说明楚汉相持三年后,形势大变,汉军逐渐扭转败局,已经强大起来。

垓下之战,韩信受命以三十万大军围困项羽十万之众,第一次以众击寡。

韩信仍然运用谋略,尽量用极少的代价取得胜利。

他以孔将军、费将军为两翼,亲自居中正面诱敌,佯装败退,拉长楚军战线,然后两翼合拢,分割包围,打败楚军,把项羽逼上死路。

到了夜里,汉军又唱起楚歌迷惑楚军,这就彻底瓦解了项羽斗志,迫使项羽自刎于乌江边上。

第三阶段:刘邦在泛水之阳称帝。

这一阶段,写了刘邦称帝、高祖置酒洛阳南宫等情节。

汉五年正月,诸侯及将相共尊刘邦为皇帝,二月甲午,刘邦即位于泛水之阳。

刘邦称帝后总结他成功的经验,说明他不仅会用人,而且能驾驭人。

第三部分:称帝之后。

这一部分写了未央宫举杯噱父、高祖还乡和高祖之死等情节。

“未央宫举杯噱父”是刘邦即位后在群臣面前对自己父亲的一次戏弄。

汉高祖九年,华丽无比的未央宫建成,刘邦在未央宫前殿举行盛大朝会,会见诸侯群臣,其父太上皇也在场。

刘邦在此即位已经三年,帝业已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以四海为家,诸侯群臣毕恭毕敬,刘邦尝到了作为天子的显贵和乐趣,不免飘飘然起来。

在未央宫前殿大宴群臣之时,刘邦忽然想起父亲曾训斥他“无赖”,没有什么谋生的本领。

心想现在倒要看看他如何作答。

刘邦便端起玉石酒杯,斟满了酒,起身为太上皇祝寿,表示对父亲的十分尊重,不料却问道:“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当初你说我没有出息,现在看看谁有出息?你说我不从事家业,但我从事的是天子的产业。

言下之意,你当年说错了。

刘邦一席话,竟引来群臣高呼万岁,大笑为乐。

这段文字,充分暴露了刘邦灵魂深处渺小鄙陋的东西。

“高祖还乡”一节,作者放笔铺叙,摹绘点染,造成浓重的抒情氛围。

先写“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且“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后自编自唱《大风歌》,然而乐极生悲,
在大风歌欢乐豪迈之中透露出一种巨大的隐忧,所以“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说出了“游子悲故乡。

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这样动情的话来。

正是由于作者渲染了浓重的故土乡情与衣锦还乡所造成的人生荣枯之感,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生发出对人生的无限感慨。

“高祖之死”一段,仅用十字,交代卒年时间、地点。

疏通本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式。

1.说说各个部分中哪些词语需要注意的。

按组阅读,教师巡视,了解阅读情况。

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同时补充各组中需要注意的重要字词以及句子。

其他组的同学提出在预习中划出的不懂以及难懂的问题。

2.总结文言现象
通假字:
此两家常折券弃责高祖常繇咸阳遂坐上座,无所诎沛中豪桀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诸吏人皆案堵如故非有所侵暴,无恐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兵罢戏下不如决策东乡
词类活用
①使动用法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