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导学案台阶
八年级上册《台阶》导学案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八年级上册《台阶》导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全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领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亲抽象的特点及意蕴。
3、训练、培养先生合作探求成绩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4、感受父亲性情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学习重点难点】把握父亲抽象的特点及意蕴。
【学习过程】一、预习1、了解作者李森祥2、读熟课文,划出词语,给加点字注音并识记以下字词:凹( ) 凼( ) 门槛()涎( )水揩汗( ) 嘎嘎( )筹( )划黏性( ) 尴尬( ) 撬石板 ( ) 硌( )了3、解词微乎其微大庭广众尴尬4、请用简洁的言语概述小说故事情节。
二、自主学习“踏上台阶,感知父亲”1、父亲为甚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样?为甚么?三、合作探求1、故事的叙说线索是甚么?“文眼”(最能表现中心的句子)是甚么?2、探求人物抽象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抽象?父亲的抽象有甚么特点?3、谈谈“父亲”这一抽象所代表的意义。
从这一抽象你遭到了甚么启发?4、你认为父亲付出的值得不值得?为甚么?四、小结小说是以刻画人物抽象为中心,经过残缺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文体。
五、检测1.以下加粗字注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A.凹凼(à)烦燥(zà) B.尴尬(ɡān ɡà)阴凉(īn)C.卵石(luǎn)揩一把(ǎi) D.砌缝(qì)舀米(ǎ)2.指出没有用比喻的句子()A.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得到了活力。
B.父亲又像问本人,又像是问我。
C.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D.他的脸苍白得像一张纸。
4、选出以下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本文的言语非常口语化,读来就好像在听作者娓娓为我们讲述一个发生在本人身旁的平常如邻家普通的故事。
B、文中的“父亲”一年辛劳劳作,在半个月的过年中还要编织草鞋。
《台阶》导学案

《台阶》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2.能力目标: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梳理小说故事情节,理清文章脉络2.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把握父亲艰苦创业“有志气”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深刻意蕴【学法指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相结合【知识链接】:浙江作家李森祥1987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现已创作了2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台阶》中的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
他有着长远的生活目标,有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老实厚道,吃苦耐劳,同时也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注音凹( ) 凼( ) 门槛( ) 涎( )水揩( ) 嘎( ) 筹( )划黏( ) 尴尬( )( )撬( ) 烦躁( )2.释义揩:擦、抹。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烦躁:烦闷急躁。
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共场合。
一、导入新课“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更多感动!”平凡之人虽然不如大人物那样显赫一时,叱咤风云;但是他们的身上依然涌动一股令我们感动的力量。
回首我们学过的几篇课文,这样的小人物有哪些?“闪光点”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来走向《台阶》,走近文中这位普普通通的父亲,来看一看他的“闪光点”在哪里?二、整体把握:踏上台阶,走近父亲(一)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师:请大家快速的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阅读时注意在书上圈点勾画,梳理出故事的情节脉络。
(学生自读,圈点勾画)1、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文眼”是什么?2、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3、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4、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为什么?5、你如何认识父亲这个人物形象?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八年级上册《台阶》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台阶》导学案八年级上册《台阶》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3、训练、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4、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学习重点难点】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学习过程】一、预习1、了解作者李森祥2、读熟课文,划出词语,给加点字注音并识记下列字词:凹()凼()门槛()涎()水揩汗()嘎嘎()筹()划黏性()尴尬()撬石板()硌()了3、解词微不足道大庭广众尴尬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小说故事情节。
二、自主学习“踏上台阶,感知父亲”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为什么?三、合作探究1、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文眼”(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是什么?2、探究人物形象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3、谈谈“父亲”这一形象所代表的意义。
从这一形象你受到了什么启发?4、你认为父亲付出的值得不值得?为什么?四、小结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五、检测1.下列加粗字注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凹凼(ào)烦燥(zào)B.尴尬(ɡānɡà)阴凉(yīn)C.卵石(luǎn)揩一把(kǎi)D.砌缝(qì)舀米(yǎo)2.指出没有用比喻的句子()A.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B.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
C.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D.他的脸苍白得像一张纸。
4、选出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本文的语言十分口语化,读来就好像在听作者娓娓为我们讲述一个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平常如邻家一般的故事。
B、文中的“父亲”一年辛勤劳作,在半个月的过年中还要编织草鞋。
《台阶-李森祥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台阶-李森祥》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案《台阶/李森祥》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台阶/李森祥》的作者及其作品背景;2. 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3. 探讨小说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4. 分析小说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导学内容:一、作者简介李森祥,生于1953年,江苏南京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代表作品有《台阶》、《独行》等。
二、作品背景《台阶》是李森祥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揭示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变革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
三、主要人物1. 田晓莉:女主人公,本书的叙述者,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为了家庭不断努力奋斗。
2. 丈夫:一个普通的工人,为了生计而一直在打工。
3. 孩子:田晓莉的儿子,是书中一个重要的支持角色。
四、主题和意义《台阶》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故事,揭示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
小说通过家庭的变迁,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坚持,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五、结构和写作手法《台阶》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使读者更容易代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同时,小说结构严谨,情节紧凑,通过对家庭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主题更加生动和鲜明。
导学问题:1. 你对《台阶/李森祥》这部作品有何看法?2. 你认为《台阶》中的主人公田晓莉有何特点?3. 你觉得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和意义?4. 你对小说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有何看法?拓展阅读:1. 了解更多关于李森祥的作品和生平;2. 分析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3. 阅读其他描写家庭生活的文学作品,比较不同作家的观点和风格。
以上就是本次关于《台阶/李森祥》的导学案,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祝大家阅读愉快!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台阶》的作者李森祥及其文学背景;2. 理解小说《台阶》的主题和情节;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4. 探讨小说中的意义和价值观。
导学内容:一、作者李森祥简介李森祥,原名李维,生于湖南长沙,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台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台阶》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2、把握文章通过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研读重点语句,把握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特征。
培养对待人生积极健康的心态。
【学习重点】目标1、2【学习难点】目标3【学习方法】快速阅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建议】1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3遍,标段序,圈点、勾画重要词语、句子、段落,并了解作者。
2、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请第1小组的组长课前将答案板书在小黑板上)凹凼()尴尬()镶嵌()撬开()很倔()倔强()黏性()涎水()硌了一硌()揩()3、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讲述故事梗概。
课堂学习一、读台阶--走近父亲4、组内互批课前预习第2题,并纠错。
5、用最简洁的语言讲述故事梗概,看谁讲得既流畅又精彩。
(提示: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6、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7、为了造高台阶新屋,父亲做了哪些事情?二、品台阶--感受父亲8、跳读课文,找出你最受感动的刻画父亲的语句或者最能打动你的一个细节,有感情的读一读,并说说它体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征。
9、当高台阶建成后,父亲就真的感到幸福和满足了吗?三、悟台阶--探究父亲10、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去叙述父亲的故事的?11、父亲为了造台阶,为了他心中的目标,劳苦了一生,你认为父亲的劳动值得吗?你怎么看待父亲造台阶这样的行为?四、说台阶--感恩父亲12、文中的父亲为了实现建新屋的目标,几十年如一日,他的执著、坚韧深深的感染了我们。
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你是否也能体会到父亲的艰辛呢?请你讲一讲关于自己父亲的故事。
五、教师小结(教师配乐朗诵一首赞颂父亲的诗歌)六、课后作业13、课外寻找有关“父亲”的小说、散文进行自主阅读。
寰寰[《台阶》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初中课文《台阶》优秀教案(精选5篇)

初中课文《台阶》优秀教案(精选5篇)初中课文《台阶》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复述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合作、讨论、探究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组织材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2)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多媒体课件:欣赏刘和刚的《父亲》音频PPT1)音乐快要结束的时候,教师激情导入:“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您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您眼角上添了皱纹”透过歌声和画面,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
今天学习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展示课题:PPT2)。
二整体感知:(教师传授阅读之境界:读懂人物、读懂作者、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PPT3)。
1、速读课文,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释一些词语。
(PPT4)2、学生整体把握,要求复述故事情节。
(PPT5)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第一台阶:读懂父亲(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PPT6)勾画出父亲的模样,找出最让你感动的描写父亲的语句,说说使你感动的原因。
①用“从_______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_______的人”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
(PPT7)②教师联系人物,总结全文结构。
(PPT8)③老师用诗歌的形式给父亲画了一幅画,并深情朗读。
(PPT9)④说说你对这位父亲形象的认识。
(PPT10)2、第二台阶:读懂作者作者在父亲身上倾注了怎样的情感?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台阶》导学案(含答案)

台阶教学时间:二课时教与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
重点与难点:【重点】1、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难点】1、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2、领悟父亲的情感和性格。
教与学方法诵读学习法;.互动研讨法;练习法。
第一课时教与学要点:1、理解课文主题2、理解文章抒发的父子间看似平淡实为深切的感情。
教与学过程:一、作者、作品背景:见《金榜行动》二、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辨音识义。
凹凼(āo dàng)涎水(xián)淌汗(tăng)揩汗(kāi)嘎嘎(gā)黏性(nián)掺水(chān)蹿上(cuān)胯骨(kuà)舀米(yăo)尴尬(gān’gà)聊天(liáo)撬石板(qiào)硌(gè)了一下2、说说你对下列词语的理解:自言自语若有所失:大庭广众:微不足道:(4)文学知识积累:小说的三要素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分为四个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入课学习、合作交流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那一句?2、本文的“文眼”是什么?3、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4、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5、父亲为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做了哪些准备工作?6、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感觉怎样?为什么?7、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8、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如何理解?9、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10、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11、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12、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13、比较《背影》和《台阶》在立意和选材上的异同之处。
八年级语文教案:《台阶》(精选17篇)

八年级语文教案:《台阶》(精选17篇)八班级语文教案:《台阶》篇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的感情。
(2)合作、争论、探究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3)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育对待人生的乐观健康的心态。
并敬重喜爱自己的父亲。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学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复述;自主、合作、探究板书设计读台阶——复述小组;说台阶——人物评论组;品台阶——语言赏析组;4、画台阶——板书设计组。
教学过程(课间播放刘和刚的)踏上台阶走近父亲老师配乐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首歌颂父爱的自由诗,导入新课,亮出课题——“台阶”。
一双赤脚在坎坷的山路上跋涉,那是父亲;一把斧头舞出清寒的月色,在猫头鹰的啼叫里荷薪而归,那是父亲;一犁风雨阵阵野谣披蓑戴笠的,那是父亲;一盏红薯酒就可以解脱一切愁苦的,那是父亲.有人说,人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很多人渴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父亲是不是也如此 ?今日,就让我们踏上李森祥为我们搭建的亲情小说《台阶》,一起去体会父亲的高度。
合作探究品尝《台阶》师:本文是自读课文,篇幅较长,老师为大家供应了四方面的学习内容:1、读台阶——复述小组;2、说台阶——人物评论组;3、品台阶——语言赏析组;4、画台阶——板书设计组。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学习,10分钟后汇报你们的学习成果,好,开头!同学小组合作,师巡察指导。
师:看得出来,大家研讨非常炎热烈,接下来我们四个小组相互沟通一下学习成果,这期间,大家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读台阶——复述小组复述故事归纳中心大事:父亲造台阶师: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讨论,提出了人类需要的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共有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平安需要、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敬重的需要。
那么父亲花去半辈子的精力去建筑的高台阶是哪一种需要呢?当然是敬重的需要!文中哪句话也体现了这点? 师:抓住了这句话就等于拿到了走进这篇文章的钥匙(台阶高屋仆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文章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其次小组汇报成果!了解文章的故事情节,让我们走近文章的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台阶
课型:自读课主备:李小玲明小堂万储章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平实、质朴、充满深情厚谊的语言。
2、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详略安排。
3、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学习重难点
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一、【自学与检测】
导入:母爱如水,父爱如山。
父亲的爱是深沉的、含蓄的、坚忍的,如果我们不用心体会就会常常把它忽略。
父亲默默承担着家庭的责任,是家庭的脊梁骨,经年累月的辛苦压弯了他的腰板……今天我们就来跟随作者的步伐一起去感受父亲的“台阶”。
认真预习课文两遍,完成下列题目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凹凼()门槛()尴尬()戏谑()烟瘾()蹿上()瞬间()胯骨()
硌 ( ) 涎( )水揩( ) 嘎( )
黏( ) 撬( )
2、解释下列词语。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自言自语: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梗概。
4、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5、找出本文的“文眼”。
你如何理解本文的“文眼”?
6、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7、本文有些句子写得生动形象,找出并说说它的妙处。
二、【探究与拓展】
(一)课堂探究
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8~l1题。
①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
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
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②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③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
他开始“磨刀”。
“磨刀”就是过烟瘾。
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④台阶旁栽着一裸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⑤父亲磨好了“刀”。
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
⑥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
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
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
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墙边。
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⑦父亲就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
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
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8、“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漫长”有多长?他都做了哪些准备?
9、从第⑥段中的加粗词语,分析父亲的辛苦。
10、选文表现了父亲怎样的精神?
白。
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缺憾。
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
他现在去了!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
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
我曾经想到过:他活了七十七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
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决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
那么,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则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符孝道的方法了。
哭也徒然,哀也无助。
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
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因为他们功勋昭著。
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们撒下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
12.这篇散文题为《黄土》,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
13.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14.请用一、两句话概括文中所反映的当时中国农村的状况。
15.文中通过医生所打的比方.形象地描写出状况。
16.父亲偷偷停止服药,主要是什么?
17.文章开头说,结尾说,首尾呼应,深化了“黄土”的象征意义。
18.作者文笔朴实,但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父亲的形象,表达了对父亲真挚的感情。
请将文中的细节描写举出两例。
教学反思:。